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综合测试题

1.(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浙江省委提出了“腾笼换鸟”思路,即下决心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鸟”。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意识决定事物的发展

B.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物质与意识是一致的

2.探月卫星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即绕月探测;二期工程为“落”,即实现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为“回”,即实现月球样品采样后自动返回。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③④

3.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

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从

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从唯物论角度讲,体现了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坚持联系的观点

C.坚持发展的观点 D .实践决定认识

5.(2013 ?新课标1卷?21题)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B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7.(2011 ?大纲全国卷)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o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

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蜷缩在被窝中却能“知雪重”,这是因为 ()

A.雪和周围事物是客观的 B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D.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9.(2011 ?湖南衡阳)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引言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②否认了事物的

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③符合辩证唯物论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下列与这首诗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B .②④C.②D.①②③④

1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

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一一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一一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一一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一一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 .①③C.②④D.③④

12.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遥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之上。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A.①②B .③④C.①③D.②④

1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然而他们写出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①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②人脑对鬼神的虚幻的反映

③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④可以在人间找到它的原型

A.①②③④B .①③④C.①④D.①③

14.(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政治试题)《中庸》指出:“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周敦颐《通书?礼约章》指出:“万物各得其理,

然后和”。(中:中庸。和:和谐。理:事物的规定性、合理性。)这启示我们(

①走中间道路是万物和谐的根本②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消除差异,世界才能和谐④和谐是自然之美,也是为人之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2008 ?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6.适应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 拓展为“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①追求终极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循环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7.(2012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8.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①画家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②画家的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③意识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④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A.①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9范蠡拜计然为师学习经商之道,计然告诉范蠡“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即当货物极贵之时,要能当机立断把货物看成粪土一样尽可能地抛出;当货物极贱之时,要把货物看成珠玉一样尽可能地购进。以下哲学道理最能说明计然经商观点的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D.意识对改造主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0.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B .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 .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2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2010年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

图,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国谋划和前瞻性部署。从唯物论角度看,《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反映了:①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②意识活动的内

容是主观的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④意识活动的形式是客观的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正在热播的新《红楼梦》,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就连《人民日报》也罕见地对其进行了批评,称“新《红楼梦》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从哲学上看,这说明①艺术再创作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全忠于原著②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③艺术的再现过程也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④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23.美国动画片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

中的原形差别不大,形象优美;动物形象设计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大头、大眼、大手、大脚。这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以上材料说明()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

择性C.意识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4.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魔术师刘谦再次登台,其表演再一次受到观众热捧。魔术表演以一种奇妙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奇幻莫测的表演形象。关于魔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魔术表演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 .魔术表演的神奇来自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利用

C.魔术制造的奇幻形象是不存在的

D.魔术表演者的创造性思维是奇幻形象的来源

25.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住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

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6.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

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 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②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 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7.“嫦娥二号”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自主研发而成,与其姐妹

星’嫦娥一号”相比,其搭载的CCEJ目机的分辨率将更高,以便获得更加清晰的月球表面得影像数据,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也将更加

翔实。这表明①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发展的实质是

新出现的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④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28、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地球

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IVfe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根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

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会有一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9.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人数”问题,而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人口思想的变化说明认识具有

A.客观性B .规律性 C .反复性 D .无限性

30.1977年高考恢复招生;1990年第一次推行标准化考试,使考试更加客观公正;2001年取消对考生婚姻和年龄限制;2003年为避免天气炎热将考试日期提前一个月,使考试更加人性化;2006年实行新课程高考,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高考制度改革的30年历程①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道理②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说明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④意味着事物的发展是客观符合主观的过程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1.随着汽车时代的迅速到来,小汽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和其在出行中使用量的持续增加,交通拥堵、交通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为了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和城市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小汽车出行,厦门市政府参照国际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和文明交通理念,推动汽车文明建设。

如何解决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解决我国

城市交通难题现成的良方。”请你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评析这一观点(6分)

32.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

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

的改变。(10分)

33.材料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

“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材料二: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2013年8月27日,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且把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8分)

34.(10分)进入2013年,全球地震可以用“频发”来形容。从1月份到5月份7级以上地震就已经发生了7次,大都造成了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有了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也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还是一个世界难题。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认识论知识回答:

(1)是什么促进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有了重要进展?(5分)

(2)为什么人类准确预报地震还是一个世界难题?(5分)

35?转基因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原理,通过基因提取、基因重组、人工选育等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个体。该项技术尽管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却发展迅猛,已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十多年前开始商业化;但该技术本身在精确性,、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为此,支持派和反对派各持一端,互不相让,疑惑重重,转基因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道路漫长。

根据材料,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在转基因问题上出现认识差

异和疑惑的原因,并说明深入研究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6分)

36. 2013年6月2 6日,“神舟十号”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天地往返”任务圆满完成,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两弹一星”和载入航天精神不断攻坚克难的结果,每次成功发射是研制人员对数万计的环节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结果。目前我国已选择2000多项航天技术运用于小到百姓餐桌大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年产生1200多亿元的效益。与民族

精神一脉相承的航天精神,将激发更多中华儿女的正能量,使中国梦早日成真。

意识的作用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8分)

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政治答题卷33 客观题(2 X 30=60分)

主观题31、

32、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存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李某驾车外出,路遇浅滩,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C.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 D.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3.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③物质具有可知性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大力发扬“五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条万绪”抓根本),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在2010年央视春晚中,不论是《五十元钱》里的某品牌食用油广告,还是《捐钱》里的网络广告、酒类广告,或者是歌舞表演中的相机广告、魔术表演中的果汁广告都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然而对于春晚中插播广告的现象,社会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据此回答第5~6题。 5.上述材料反映出()。 A.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B.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C.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6.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认识 6.人们之所以会对春晚插播广告一事褒贬不一,是因为()。 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②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③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④正确的认识不是唯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对于一位领导者而言,要想做出一流的业绩,取得非凡的成就,无疑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相比其他各项能力来说,决策力则是重中之重。决策,是团队管理的起始点,也是团队兴衰存亡的支撑点,更是影响领导者业绩和团队命运的关键点。决策者要提高决策力,关键要做到()。 A.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从人们的愿望和需要出发 C.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10年的经济T作,阐述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主动创造性②目的性③计划性④自觉选择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典型高考题

唯物论重要观点和原理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题目中情景一般是处理环境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般用于某种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航天精神) (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从辩证法角度:客观实际是联系、变化发展、具体的,多方面的(全面的),做到具体、历史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物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认识论重要观点和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实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社会实践提高人类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三维教学目标识记:世界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实践及其特点理解:意识的本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重点难点简单应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综合应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法教具教法:知识点的识记与运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特色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解析】1.世界的物质性(识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识记):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简单应用):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同时人们还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理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简单应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应用):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

(原创精品)2019届高考政治哲学生活必考知识点练习:(5)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二 考点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中国产品能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精耕细作、精琢细磨,体现专业、注重品质的精神。 材料强调了意识( ) ①具有主动创造性、直接现实性 ②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③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2、科学家深信人的意识功能与脑波密切相关。一些科学家通过模拟脑波的电信号特征,开发出了可以用脑波控制的轮椅,想去哪里用意念操控就可以办到。 这一科学进展表明( ) ①意识活动是人脑的功能和存在方式 ②意识活动借助物质手段能转化为实践活动 ③科技的发展赋予了意识新的特性 ④科技创新搭建了意识与人脑之间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 3、2018年2月,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它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 材料主要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真理具有相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因素。面对生活压力,有人积极倡导这样的励志正能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倡导“正能量”是因为它( ) ①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具有选择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精神 ③具有能动性,能够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并给人以信心 ④具有反作用,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5、2018年1月16日,中石化西北油田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慧眼”对变电站进行巡检。过去人工巡检一次花费5小时,后期极易疲劳,质量明显下降。“慧眼”充满电可连续工作8小时,一天可巡视3次,巡视频率是人工的21倍,一旦发现故障,“慧眼”的后台数据中心将立即报警,使故障发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幅提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机器人的使用能提高工作效率,人类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③机器人能够超越人类思维,在某些方面可以取代人的劳动 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6、知人论世是我们进行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告诉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材料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B.意识是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现存在的反映 答案:D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原理及方法论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点知识再现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1、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运动和静止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综合测试题 1.(天津一中2013届高三)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浙江省委提出了“腾笼换鸟”思路,即下决心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鸟”。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意识决定事物的发展 B.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物质与意识是一致的 2.探月卫星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即绕月探测;二期工程为“落”,即实现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为“回”,即实现月球样品采样后自动返回。这告诉我们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B .②③C.①④D .③④ 3.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 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从 追求“国强”到强调“民富”,从唯物论角度讲,体现了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坚持联系的观点 C.坚持发展的观点 D .实践决定认识 5.(2013 ?新课标1卷?21题)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B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7.(2011 ?大纲全国卷)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单元综合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1.物质是具体事物的总和。 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 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示: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5.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有可能是对现实客观对象的虚幻、歪曲的反映。 6.判断: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提示: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 7.判断: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意识出发。从意识出发实际上是从主观出发。 8.判断: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静止不变的实际。(×) 提示:一切从实陆出发,就要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示: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是被实践所验证的正确理论,属于认识范畴。 10.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1.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

【范文】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一、@§本单兀的地位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

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意识——实践——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

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原理 一、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原理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检测

单元综合检测(十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宁德5月适应性练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句句直戳心扉,掀动了多少人的感慨。材料体现了( ) A.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 B.世界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 2.(2015·湖北三校联考)不论家长还是老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说明( ) ①换位思考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②认识和改造世界应遵循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③社会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A.①②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15·重庆名校联盟三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诗中描写的“愁情”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4.(2015·北京压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表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依赖 B.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D.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5.(2015·顺义二模)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天气可以影响人的心情 B.下雨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 C.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D.人可以主动创造好心情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理上课讲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梳 理

辨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主要原理 一、辨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中必须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原理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探索世界 与追求真理 教案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之辩证唯物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物质、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意识的能动性; 2.通过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复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复习,培育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念,来解决生活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意识的能动性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测早自习读背情况 二)、自主学习 1、内容:辩证唯物论部分P68(5~10) 2、时间:5分钟 3、要求:根据P67的目标定位,朗读辩证唯物论部分P68(5~10),找出重点,标出关键词 三)、重点突破 1、世界本原物质方式运动规律 1)世界的物质性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唯一特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世界的真正 统一性就在于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它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 【对点练习1】 1、(13年学考)哲学上的物质是指: A.万事万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B.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C.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现象D.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2、(2011江苏)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对点练习2】 (2012年学考)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揭示了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哲学第二单元问答题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考答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命题点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2014·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试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对应分析。 2. [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扞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

可以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消沉。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六、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

2015届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含答案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3*24=72) ()1.在大学风靡一时的“慕课”今年走进了上海中小学,所谓慕课(M00C ),通俗地说,就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优点在于 ①立足于联系的普遍性,将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②充分发挥了网络的特殊性,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③发挥了新科技的优越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④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据报载,北京市从2016年开始,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增为180分,英语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满分为100分,降低50分。对此,多数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表示赞成,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表示反对。这说明 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②人们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③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反映④人们的立场和实践不同,产生的认识一定不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将漫画中影子与人的关系比喻为主观映象与客观事实 的关系,那么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意识是主观的,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B.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是无法实现统一的 C.思维活动规律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 D.意识是主观映象,而非反映对象的客观状况 ()4.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 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 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该专家之所以成功割回羊草是因为 ①正确处理了“羊吃草”与“割羊草”的必然联系②发挥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正确把握了“羊吃草”与“割羊草”的本质联系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下列诗句蕴涵的寓意与右图漫画相同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C.砍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在瑞典中部一座山上发现了一株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树,虽然它看 上去很年轻,但经碳-14年代测定法测试,发现其根系至少有9500年历史,而 且还在生长。科学家称,这棵树之所以能存活得如此之久,主要是因为其拥有 无性繁殖特性。这表明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右漫画的哲学寓意可以用来说明 A.谦虚使人进步,人越谦虚进步越快 B.自信有助于成功,人越自信越能成功 C.人生目标定位准确,理想之路越走越宽 D.人的生活环境选择恰当,成功之路一帆风顺 ()8.“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爱因斯坦当时也指出引力波现象将极其微弱,他认为人类也许无法实际探测到它。幸运的是,100年之后,北京时间2014年3月18日,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证据。这说明科学实验 ①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②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③能够检验认识正确与否④目的是为了认识宇宙的本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唐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诵读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