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专)

2014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专)

2014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专)
2014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专)

0384学前心理学(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2、普通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

它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心理是脑的机能。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揭示自然、社会、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来学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他们的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

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一)(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特点:

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

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

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第四节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

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异;(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食物的数量。

1、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本人的知识经验。

2、教育意义:

(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

2、教育意义: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

(3)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2.用简单观测方法。

(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媳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原籍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1)表现;(2)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

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

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

2、简易测听;

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

3、采用吸音设备;

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

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

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

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

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力增强;

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震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

常见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问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

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

②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

③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有意再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一)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影响。

2、复习或学习时应注意:

(1)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内容太多;(2)要求孩子巩固、牢记材料或事情。

不能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而应交错安排。先学习、巩固一种,中间安排休息或学习另一种内容、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以减少或防止干扰。

(二)排除疲劳的干扰

遗忘的另一种原因是识记时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另一种活动的干扰而被抑制。因此要注意用脑卫生,以排除疲劳对记忆保特的干扰。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想象的涵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

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

(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

(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

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能引发情绪;

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

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简单的相似联想;

3、没有情节的组合。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1、活动中出现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克服一定的困难。

定势想象实验说明幼儿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有主题的想象活动,启发幼儿明确主题,准备有关材料时,成人及时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者是根据想象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区分的。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一)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二)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级水平的想象。想象内容主要有四类:

①经验性想象;②情境性想象;③愿望性想象;④拟人化想象。

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三)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基础

1、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想象形象,出现创造想象因素;

2、再造想象可以转换为创造想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创造想象的发生,表现为能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这类想象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受暗示性少;新颖性。它改变原先知觉的形象,摆脱原有知觉的束缚。

(一)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上略有改造;

3、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相似。

(二)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有研究认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有6种水平:

1、最低水平:不能接受任务;

2、能在图片上加工,画出图画,但物体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只有轮廓,无细节;

3、能画各种物体,已有细节;

4、画出的形象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

5、据想象情节.画出几个物体,它们之间有情节联系;

6、按照新的方式运用所提供的图形。

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在: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想与真实。

(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的影响;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2~3岁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想象的最初形态的特点如下: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活动开展前不能形成想象的表象;

2、想象过程进展缓慢;

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表象只是新情境的某些特征和旧形象的某些特征的等同或相似性联想;

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动作有利于促进幼小儿童想象的进行;

6、想象依赖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语言提示作用在于:(1)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2)丰富想象内容。

二、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主要表现: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直接影响;(2)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三、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有明显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

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

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

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

(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由小到大,可

分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据上述趋势和特点,大致可以说:4岁前的幼儿思维是非常具体的,需要依靠直观材料和动作进行;4岁后,主要依靠在头脑里的具体形象进行。据此,在不同场合,据幼儿知识经验、发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用不同的教材教法;不熟悉的教学内容要多设直观环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对有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主要依靠言语活动。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智慧、认识、思维作为同义语,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

1、前后阶段顺序不变,但可加速或推迟;

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3.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发展分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7岁前处于前两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

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只能靠感知和动作适应外界环境。

(一)反射练习阶段

1、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带有练习因素的不断重复;

2、天生的反射通过练习而巩固;

3、天生的反射得到发展。

(二)最初习惯阶段又称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1、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动作;

2、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性的动作,称为习惯性动作或初级的循环反应。

(三)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又称二级循环阶段。

1、视动协调后进入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物体;

2、动作、兴趣相互影响,出现“循环反应”。

(四)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

1、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动作明显地表现出它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2、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五)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又称三级循环阶段。

1、能在偶然中发现新方法,已开始探索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对偶然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境反复试验,不断变换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有系统性。

(六)智慧综合阶段

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

1、用外部动作寻找新方法;

2、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理解和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象征性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1)思维中的事物带有一般性、概括性;

(2)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3)常运用“转导推理”;

(4)是自我中心思维。

2、直觉思维阶段,又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3、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表象进行;

(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具单向性;

(3)运算思维具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守恒概念;

(4)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

(5)运算思维具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具呆滞性、固定性、刻板性。

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2、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派生特点:

(1)经验性;(2)拟人性;(3)表面性;(4)片面性;(5)固定性;(6)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第六节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

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

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

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

(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1、不能分类;

2、依感知特点分类;

3、依生活情景分类;

4、依功用分类;

5、依概念分类。

(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

1、4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

2、5~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

3、5.5~6.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4、6岁后,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依物体的功能和内在联系分类。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2014江苏 专转本英语真题

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专转本”考试 英语试题卷(非英语专业)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按规定要求填涂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目及卷首和第7页上的姓名。 2.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答案应涂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Directions: There are 4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 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4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decide o n the be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 he center. Passage One Questions 1 to 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People and the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and found in the same places ,This means that cities with la rge pope lion have the biggest problem of dirty air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many different thing s,A major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is the gas fumes(烟尘)from cars. Another major source of dirty air is the burning of coal and oil for energy .This ener gy is needed to make electricity Of course, much more electricity is used in the city than in the co untry. On the average, we throw away more trash and garbage than years before. The burning of garbage leads to air pollution. Many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the cause of the dirty air in and around cities, The fames from iron, steel, chemical, and petroleum production add particles(粉尘)to the air.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mage from mild headaches to death . The levels of pollution found in heavy traffic may cause headaches or loss of clear sight. Wherever coal and oil are used for fuel,. Fumes may kill trees and plants . In some of the larger cities , these fumes endanger the lives of hu man beings by leading to lung diseases and causing early deaths,. 1.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 A.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electricity B. the cause of air pollution is not people C.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many different solutes D. headaches and death are not related to air p ollution 2. What is stated in the passage? A. How cars produce fumes B. Why so many people live in cites C. What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are D. How people in cities feel about pollution are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cause of air pollution A. Trucks B. Headaches C. Burning garbage D. Burning coal and oil 4. What are the major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in cities ? A. Trash and garbage B. Major industries C. Cars and population D. Gas fumes and the burning for energy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 A. Heart diseases B. Lung diseases C. Loss of clear sight D. Serious headache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P4就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的概念: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就是脑的机能。(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0~6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P10 答:(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访问法 5.问卷法 6.谈话法 7.作品分析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

答:(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详见P7~9 2、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P18-54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 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 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与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 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简单口语在2-4岁;掌握数概念在5—5岁半;形象视觉发展在4岁以前;坚持性在4—5岁;学前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期,4岁前就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 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就是儿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5、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

2014年教育学考试真题

2014年教育学考试真题 一、单項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人类的教肓活动与动物的教肓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肓具有( ) A.延续性 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 答:C 2. 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的主要因素( ) A.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 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 社会文化传统 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答:D 3. 当代教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肓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可变性 D. 个别差异性 答:D 4. 德国教肓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肓目的,这种教肓目的论属于(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集体本位论 D. 个别差异性 答:B 5. 在学校教肓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肓制度产生于(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D 6. 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C.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 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答:A 7. 根据《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 分科课程 B.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 综合课程 D. 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答:B 8. 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易度 E. 区分度 答:B 9.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答;A 10. 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答:D 11. 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肓的方法是( ) A. 榜样示范法 B. 品德评价法 C. 实际练习法 D. 情感陶冶法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00384

绝密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测验法 2.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A.0-1岁 B.1岁-3岁 C.3岁-4岁 D.5岁-6岁 3. 一目十行 二 眼观六路 反映的是注意的 A.选择性 B.范围 C.稳定性 D.分配能力 4.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 A.生理上的变化 B.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C.钟表 D.笼统的感觉 5.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语词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6.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看见了乌龟和小兔赛跑的情景,这属于 A.幻想 B.无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创造想像 7.标志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的心理现象是 A.记忆 B.想像 C.思维 D.注意 8.2-4岁是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概念阶段或 A.感知运动阶段 B.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半逻辑阶段 9.从4岁左右开始,儿童能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这表明 A.语音意识的发生 B.语词能力的发展 C.语法意识的出现 D.口语能力的发展 10.儿童表情能力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理解表情手段和 A.运用表情手段 B.辨识表情手段 C.控制表情手段 D.产生表情手段 11.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越来越 A.社会化 B.个别化 C.丰富和深刻 D.自我调节化 12.儿童有意性动作的质变,即意志行动的萌芽约发生在 A.3个月左右 B.4个月左右 C.6个月左右 D.8个月左右 13.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 A.多种能力的完善发展 B.主导能力的类型差异 C.能力发展的减缓 D.创造能力的充分表现 14.幼儿期攻击性行为频繁,更多表现的是 A.言语的攻击 B.敌意性攻击 C.身体的攻击 D.可接受性的攻击 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 A.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B.进步性方向 C.发展的高速度 D.主客观相互作用

2014年江苏省专转本真题讲解

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 英语试题卷 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Directions: There are 4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4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People and the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s are found in the same places. This areas that cities with large population have the biggest problem of dirty airs. Air pollutions is caused by many different things. A major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is the gas fumes(烟尘) from cars. Another major sources of dirty air is the burning of coal and oil for energy. This energy is needed to make electricity. Of course, much more electricity is used in the city than in the country. On the average, we throw away more trash and garbage than years before. The burning of garbage leads to air pollution. Many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the excuse of the dirty air in and around cities. The flames from iron, steel, chemical , and petroleum production add particles(粉尘)to the air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range from mild headaches to death. The levels of pollution found in heavy traffic may cause headaches or loss of clear sight. Wherever coal and oil are used for fuel, fumes may kill trees and plants. In some of larger cities, these endanger the lives of human beings by leading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言语、语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语言的形成;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语音发展的顺序,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词义的深化;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句型的发展;语句结构的变化;句子含词量的增加;语法意识的出现;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讲究教法;鼓励言语创造性。 ?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 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 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 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 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 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 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 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 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 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 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 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 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 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 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 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 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 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 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 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 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 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 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 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 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 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 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 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 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 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 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 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 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 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 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 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 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 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 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 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 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 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 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 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 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 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 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 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 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 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 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 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 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 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 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 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 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 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

2015年10月全国自考学前心理学考前密卷和答案

2015年10月全国自考学前心理学考前密卷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的是人的() A. 社会性 B. 自然性 C. 共同性 D. 差异性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2题孩子一出生就具有() A. 知觉 B. 感觉 C. 记忆 D. 想象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3题儿童动作发展中,通过运动、探索和体会运动能力,控制和操纵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这个阶段属于() A. 反射动作阶段 B. 最初运动阶段 C. 基础运动阶段 D. 专门化动作阶段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4题 ()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 A. 亲子关系 B. 同伴关系

C. 性别角色 D. 攻击性行为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5题注意使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这是注意的()功能。 A. 整合 B. 维持 C. 调节 D. 选择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6题基础动作发展阶段:“会追球,但对飞来的球没有反应”在() A. 0~2岁 B. 2~3岁 C. 3~4岁 D. 5~6岁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7题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A. 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B. 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 定向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 D. 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说明选择性注意的发展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2分 第8题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A.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014年专转本计算机真题(解析版)

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  计算机基础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作答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确清晰地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考试结束时,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小题表述正确的在答题卡上将A涂黑,错误的将B涂黑) 1.信息技术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的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它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正确  解析: 本题相关知识点如下:  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2.正整数的补码与原码相同,负整数的补码与原码不同。 正确  解析: 本题相关知识点如下:  正整数的补码、反码和原码是相同的。  负整数补码、反码和原码不一样。  例如:-43,如果采用8位表示  原码是:1010 1011 (最高位1表示负,是符号位) 反码是:1101 0100 (符号不变,其它位取反)  补码是:1101 0101 (反码加1,得到补码)    3.指令系统是CPU能够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正确    4.目前CPU内部的Cache采用的是DRAM芯片。 错误 解析: 本题相关知识点如下:  Cache采用的是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特点是:  集成度低,结构复杂,速度快,成本高。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主要用于内存,特点是: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全国2016年10月《学前心理学》00384真题题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案纸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现行对心理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岁通常被称为()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2.孩子吃过药后给他吃一颗糖,他会觉得特别甜,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融合 C.感觉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3.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B.手里能握住东西 C.眼睛能朝手的方向看 D.手朝眼睛看得方向指 4.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时间大约是() A.三个月左右 B.五个月左右 C.七个月左右 D.九个月左右` 5.以下关于儿童记忆发展的观点,正确的是() A.三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的保持,这种现象被称为“幼年健忘”。 B.七岁的儿童记忆广度能达到七个信息单位的广度。 C.在幼儿的记忆中,情绪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D.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形象记忆,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 忆。 6.下列不属于4—5岁儿童想象特点的是() A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 B.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C.想想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D.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7.一排珠子放得密集,`另一排珠子散开,儿童会认为前者少,后者多。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这个儿童属于思维发展的是()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8.对斜板上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孩子会认为“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孩子认为

“皮球是个圆的,它要滚”。这反映了儿童判断发展趋势中的() A.判断形式间接化 B.判断内容深入化 C.判断根据客观化 D.判断论据明确化 9.儿童实词掌握的顺序是() A.名词—动词—形容词 B.名词—形容词—动词 C.动词—名词—形容词 D.形容词—动词—名词 10.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被称为()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亲近感 11.8个月左右的儿童能坚持指向一个目标,并且用一定努力去排除障碍,这体现了() A.无意动作的萌芽 B.有意动作的萌芽 C.习惯动作的萌芽 D.意志行动的萌芽 12.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自己喜欢独立评价,反映的是() A.自我控制的发展 B.自我认识的发展 C.自我评价的发展 D.自我体验的发展 13.目前测定婴儿依恋类型的有效方法是() A.同伴提名技术 B.陌生情境技术 C.两难问题技术 D.墨迹测验技术 14.3—4岁儿童在认识性别角色时,常表现出() A.初步掌握的的特征 B.自我中心的特征 C.刻板的特征 D.灵活的特征 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高速度,均衡,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B.发展的低速度,均衡,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C.发展的高速度,不均衡,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D.发展的低速度,不均衡,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非选择题部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014江苏专转本英语真题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 英语试题卷 (非英语类专业)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作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作答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准确清晰地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考试结束时,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Directions: There are 4 passages in this part.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4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your answer by blackening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Passage One Questions 1 to 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People and the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are found in the same places. This means that cities with large populations have the biggest problem of dirty air.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many different things. A major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is the gas fumes (烟尘) from cars. Another major source of dirty air is the burning of coal and oil for energy. This energy is needed to make electricity. Of course, much more electricity is used in the city than in the country. On the average, we throw away more trash and garbage than the year before. The burning of garbage leads to air pollution. Many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the cause of the dirty air in and around cities. The fumes from iron, steel, chemical, and petroleum production add particles (粉尘) to the air.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range from mild headaches to death. The levels of pollution found in heavy traffic may cause headaches for loss of clear sight. Wherever coal and oil are used for fuel, fumes may kill trees and plants. In some of the larger cities, these fumes endanger the lives of human beings by leading to lung diseases and causing early death. 1.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 . A. air pollution is caused by electricity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心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发布日期:14年11月10日浏览次数:7302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2.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形成机制是()。 A.建构B.顿悟C.试误D.强化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年龄阶段是()。 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 4.某学生经常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 A.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B.外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C.外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D.外在、稳定、可控的因素 5.某学生把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解释这种迁移现象的最佳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相同因素说D.关系转化说 6.在读一首短诗时,某学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他又学习了几分钟。这种刚好成诵的附加学习,被称为()。 A.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C.过度学习D.掌握学习 7.某学生的广播体操训练表现为: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有所减少,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但动作执行尚未达到自动化。从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来看,该生的广播体操技能处于() A.操作定向阶段B.操作模仿阶段C.操作熟练阶段D.操作整合阶段 8.某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考试中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了一番安排:先掌握试题中的问题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监控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9.“在规定时间内个体发散项目数量的多少”这一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发散思维的()。 A.灵活性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0.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会影响观察者的行为。如果榜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观察者就会从中学会扬善抑恶。这种行为学习的机制是()。 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内部强化 11.下列心理评估方法中,属于标准化评估方法的是()。 A.自述法 B.评估性会谈法 C.观察法 D.心理测验法 12.在布卢姆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层次中,处于最低层次和最高层次的分别是()。 A.知识,评价B.知识,应用C.知识,综合 D.知识,分析 13.某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时最为适宜的处置方法是()。 A.言语提醒 B.有意忽视 C.非言语暗示 D.暂时隔离 14.掌握学习所说的“掌握程度”通常要求学生正确完成评价项目的比例是()。 A.60—70% B.70—80% C.80—90% D.90—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