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学复习资料

草地学复习资料

草地学复习资料
草地学复习资料

草地学复习资料

版权:G2409

解释

1附生植物:有些植物附着在其他植物的茎叶、树杈或其他部分称为附生植物。

2共生现象:在生活过程中,有些植物能够相互结合,共同生长,称为共生现象。

3疏丛型草类:其分蘖节处于不深的土层中(1-5cm),侧枝与主枝成锐角方向发出,发育完全的侧枝又形成新的侧枝,因而地表形成不很紧密的株丛。

4分蘖:指枝条地表或地下茎节、根茎、根蘖上的芽形成枝条现象。

5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被家畜采食后,重新生长的特性叫牧草的再生性

6再生强度:是指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生长的干物质重量。

7载畜量:以一定的草原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和放牧头数。

8产草量:单位面积所生产的可食牧草数量。

9适口性:牧草的适口性是指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食程度、也是反映牧草饲用品质好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定性指标。

10绵羊单位:体重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的羊羔为一个标准单位,其它家畜可根据算标准折算成羊单位。牛单位:美国用1头成年奶牛(活重454kg)平均每天消耗牧草干物质12kg 为一个牛单位。

11划破草皮:所谓划破草皮是在不破坏天然草地植被的情况下,对草皮进行划缝的一种草地培育措施。

12草地封育:草地封育也就是封滩育草或称划管草原。所谓封滩育草,就是把草地暂时封闭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不进行放牧或割草,使牧草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积累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并使牧草有进行结籽或营养繁殖的机会,促进草群自然更新。

13青贮料:青贮料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乳酸菌发酵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

14多度:指群落组成中各种植物个体数量的多少。

15盖度:指草地植物地上部覆盖地面的程度。

16草业生产规划是对在草业总体规划地区内的农牧场、联户、户等生产实体,规定在一定时限内的生产内容和规模;提出各类资源和生产结构的组合与合理经营的实施方案,规划投人、产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指标。

17草地:草地是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18草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为人类用以饲养家畜的一种自然资源。

填空

1、影响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外部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

因子、生物因子、人类活动。

2、根据植物对光照所表现的特性,植物可分为:①非绿色植物:②绿色植物

3、根据植物对光的需要程度分为:①阳性植物/喜光植物。②耐荫植物/中间类型。③阴性植物/喜阴植物

4、根据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植物分为:①长日照植物②短日照植物③中日照植物

④中性植物

5、据对光的适应程度,动物可分为:(1)避光动物(多为土壤动物)(2)喜光动物(鸡)。

6、据动物对光的条件的适应分为:①昼出现:家畜②夜间性:家鼠③晨昏性:蚊类④全昼夜性:田鼠

7、影响植物生长温度可以分为:①最低温度:指植物生长的下限。②最适温度:指植物生长发育最快的温度。③最高温度:

8、植物对温度的适应状况: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特殊情况

9、植物遇到的寒冷有:①寒害②霜害③冻害④雪害

10、在对高温的适应上,一般来讲。

①热带植物>温带植物>寒带植物②旱生植物(肉质旱生植物的适应力最强)>中生植物

11、根据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1)喜温植物(2)耐寒植物:

12、根据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动物分为:(1)变温动物(2)恒温动物

13、固态水分指:雪、霜、雹。

14、根据陆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分为:①水生植物②湿生植物③中生植物④旱生植物⑤短生植物

15、草地分类都有由高级、中级到低级的分类单位,不同方法级别不同,通常把类、组、型作为基本的分类级。

16、国外分类方法:a植物群落学分类b土地--植物学分类法. c植物地形学分类法d 气候—植物学分类法e农业经营分类法

17、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放牧家畜通过采食、践踏和排泄(粪和尿)对草地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草地牧草的产量、品质和植物学组成。

(一)采叶(二)遗弃牧草(三)畜蹄践踏(四)排泄粪尿

18放牧对草地的影响程度一般分为:轻度放牧、适度放牧和过度放牧。

19、杂草防除的方法:a.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b.生物学防除法 c.机械除草法d.化学除草法e.烧荒。

20、莎草科中至今未发现有毒植物。

21、草地耐牧性由牧草再生能力和生草土的弹性结构两因素组成。

22、草地放牧家畜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和畜群结构。

简答题

1、2题

一、种子繁殖与更新

在草地利用中,种子繁殖所占比重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放牧或刈割使得牧草达不到成熟期,另一方面即使达到成熟期,也因环境的不适应而不能生存,这包括种子能否发芽、发芽后生态因子的缺乏等,因此草地中往往只有极少的植株来自于种子。尽管种子繁殖所占比重较小,

但应认识到种子繁殖是营养繁殖和营养更新的基础,在维持主要植被的生活力和产量上具有本质的作用。

二、营养繁殖与更新

从植物体的某一营养器官获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叫营养繁殖,而营养更新是恢复以某种方式被损失或枯死的个体部分。进行营养繁殖和更新的器官有:匍匐茎、根茎、块茎、鳞茎、分蘖节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和过度类型。营养繁殖能否导致有机体的退化,未定论。

三、多年生草类的再生

1、再生性的概念

牧草被刈割或被家畜采食后,重新生长的特性叫牧草的再生性;这种重新生长的能力叫再生能力;它包括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再生强度。

再生速度是指牧草被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生长的高度。再生次数是指在生长期内牧草能忍受刈割或采食的次数。再生强度是指利用后,单位时间内生长的干物质重量。它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各次再生草的产量与第一次利用时的产量之比。另一种是以各次再生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2、再生草形成的方式⑴短枝继续生长。⑵长枝继续生长。⑶利用后借留茬上的腋芽形成长枝继续生长。⑷位于土表或土内的芽形成新的枝条。

3、影响再生能力的因素⑴生物学特性⑵环境条件⑶利用时期⑷利用方式和程度⑸利用强度⑹贮藏营养物质

3题

草地围栏封育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具有以下优越性:(1)有利于固定草场使用权。(2)便于有计划地科学管理草地,有效控制草地放牧程度,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载畜能力,最大限度挖掘草地生产潜力。(3)有利于退化草地、沙化草地的休养生息与自然更新。(4)有利于采取松土补播、草地耕翻、施肥、灌溉等培育、改良措施,种植适宜的优良牧草,建立人工草地,提高草地生产力。同时,还可以采用粮草轮作方式,建立高产饲草料基地,弥补冬春季节天然草地饲草之不足。(5)便于草地家畜的饲养管理和有计划放牧,便于实施草地划区轮牧。同时,可合理控制采食量,保证家畜不同季节、不同生育时期的营养需要,从而达到草地畜牧业的优质、高产、低成本。(6)可节约劳动力,减轻牧民劳动强度,使放牧家畜在围栏内昼夜采食,既延长采食时间,又避免家畜体能的无谓消耗,保证了家畜的增膘。

当前我国围栏建设水平还是比较低,但在生产实践中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固定草原使用权,改变过去那种只利用,不培育,不建设,无人负责的现象。使草原的建设、管理、利用统一起来,作到谁建设,谁管理,谁利用。(2)建设围栏等于贮备了大量冬春饲草,对抗灾保畜、使草原畜牧业稳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由草地围起来后,因产草量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载畜量。(3)有利于定居游牧政策的落实,对于牧区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更好地结合起来。(4)天然草地围建后,出现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封育后的草地、草群的密度和高度普遍增大,产草量显著提高,草群组成得到改善,土壤的养分和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形成了适宜的小气候条件,调节了水热状况。

草地封育所以能取得这样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在于:草地封育后防止了随意抢牧、滥牧的无计划放牧,牧草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植物生长茂盛,覆盖度增大,草地环境条件发生

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植被盖度和土壤表面有机物的增加,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使土壤免遭风蚀和水蚀。另一方面,植物根系得到较好的生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渗水性能。草地封育后,由于消除了家畜过牧的不利因素,植物就有一个正常生长发育的机会。它们能贮藏足够的营养物质,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别是优良牧草,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恢复生长迅速,加强了它们与杂草竞争的能力。不但能提高草地产草量,并能改进草地的质量。

4题

人工草地的主要类型:

a根据气候带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

b根据利用年限:临时、短期、中期、长期。

c根据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兼用地、种子地。

d根据建植方式:单播地,混播地。

e根据复合生产结构:农草型、林草型、灌草型果草型、

畜群卧地改良法:利用畜群高密度的啃食、践踏进行地面处理,然后播种优良牧草,建立人工草地。

a 建围栏:每2hm2为一单元,电围栏。

b 践踏:密度:大牲畜(奶牛)25-35头/hm2,小牲畜120-130只/hm2,时间:考虑对土壤蒸发及对原有植被的破坏程度,我省最好在秋冬。方式:家畜24小时在该区采食、卧地、休息,连续40-60天,需注意给家畜补饲,尤其后期。c播种:一般在转群前一天进行。d 管理:出苗后注意间苗及补播。如有少量灌丛和杂草萌发,及时人工清除。

建植技术:

⑴播种期:主要根据自然条件(水、温度)、品种特性及栽培制度等确定。

⑵播种量:根据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种子质量、土壤肥力、整地质量、利用方式等确定。

⑶播种深度:根据牧草种类、种子大小、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等。一般豆科比禾本科深,小粒种子2cm,中粒3-4cm,大粒4-6cm,特小种子播于土表

⑷播种方法与方式:单播:一块地播种一种牧草。可撒播、条播、点播(穴播)。混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牧草在同一块地里同行或隔行播种。

⑸播后镇压:有利于保持水分,种子接触

地段的选择:a)地势平坦或稍有起伏。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c)水源丰富。d)无沙化和风蚀危险。e)一般有保护措施。

5题

1.青贮料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乳酸菌发酵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它具有优点:(1)保持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水分、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2)消化性强,适口性好;(3)扩大饲料来源;单位容积贮量大(450-700kg/m3);(4)长期保存;(5)调制和贮藏受气候影响小.

2、青贮分为三个阶段。

(1):好气性活动阶段又称预备发酵期,当青贮原料密封后,由于存在或多或少的空气,附着在原料上的好气性微生物(酵母菌、霉菌、腐败菌、酪酸菌等),利用植物的汁液生长繁殖,植物细胞继续呼吸,它们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厌氧环境,并产生CO2、H2、有机酸和醇类,放出热量。从而有助于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此期一般需3天,PH5左右。

(2):乳酸发酵阶段或酸化成熟期,乳酸菌生长环境的形成,乳酸菌就开始大量而旺盛地繁殖起来,乳酸的进一步增加,饲料便进一步酸化成熟,PH的下降,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

长繁殖。此期需2-3周,PH下降到4.2。

(3):保存阶段或完成保存期: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对乳酸菌也起到危害作用,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并开始逐渐死亡。当乳酸积累到最高峰时,PH为4—4.2,乳酸菌的活动也完全停止,青贮料就在厌氧和酸性环境中得以长期保存。

3、青贮时应坚持的原则

(1、青贮原料要有充足的含糖量:一般青贮原料的含糖量不应低于鲜重的1---1。5% (2、适当的水分:一般水分65—75%为好。过多时,可凉干或添加干料,添加量为

D=(A-B/B-C)×原料用量。

(3、厌氧环境:

(4、适宜温度:25—30℃。

4、青贮原料的调制要点

(1适时收获青贮原料:理论上讲,禾本科牧草为抽穗期,豆科牧草为初花期。但生产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切碎:一般2—3㎝。

(3装填和压实:逐层不断地进行。

(4密封:原料上盖10—20㎝的秸杆,覆上塑料薄膜,再覆土30—50㎝。中间稍高。

详答

一、1草业的结构

(1)前植物生产层:以其景观和环境效益产生经济价值。如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区、城市绿地、运动场草坪。

(2)植物生产层:是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如青草,干草、青贮饲料等。

(3)动物生产层: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的生产,如肉、奶、蛋、皮毛等。

(4)外生物生产层:对动物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全过程生产。

2草业的特点

(1)草业是完整而又漫长的产业:从草业的基本定义出发,草业包括了四个生产层,它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起点,从日光能,土壤开始,从草原植物、动物最终到社会产品,在前植物生产层中还包括了水土保持,土壤改良、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美化环境等项目,外生物生产层包括了草畜产品的加工,是完整的产业。从产业的周期上讲,它包括了前期的自然生产,中期的社会生产,还包括了后期的商品化生产,在此期间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因此占据大跨度的时间和较长的生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产业。

(2)牧草具有多种功能,如作为饲草、药草、绿肥、烟草、纸草、草坪、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还可作为燃料及工业原料,因而就决定了草具有多功能性。

(3)草业是高效产业:草业的高效性体现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体现。

①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等。

②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草产品(草粉、草块、草编等)和畜产品

二、贮藏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

植物在同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正在生长的器官,另一部分运送到贮藏器官贮藏起来,供植物在饥饿时或制造养分受到障碍时利用的营养物质,称为贮藏营养物质也称

为可塑性物质。

1、贮藏的营养物质

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

①结构物质:戊糖酐、纤维素、半纤维素等②营养物质: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

2、贮藏营养物质作用

①供牧草春季萌发,放牧、刈割后再生②在干旱地区的夏季休眠和冬季休眠时维持生命活动③植物强烈生长期,需大量营养物质

3 、营养物质贮藏的部位

⑴、一年生植物:贮藏在果实、种子中。

⑵、两年生植物:头一年贮藏在地下器官,第二年贮藏在种子中。

⑶、多年生植物贮藏的部位:主要贮藏在地下器官:①根系②根茎③茎的基部,分蘖节(根颈)、鳞茎、块茎等。

4、多年生牧草贮藏营养物质的动态规律

多年生牧草由于生长发育期的特点不同,故营养物质的动态规律也有所不同,同时各器官组织中贮藏营养物质的数量也不同,多年生牧草在未被利用时,其积累贮藏营养物质的过程大致如下:

春天返青后,由于无同化作用,贮藏营养物质下降,大药75%被动用,当长出叶片后至分蘖-分枝期,可达第一个贮藏高峰,牧草拔节抽穗,需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又开始下降,直至始花期后茎的强烈生长停止,贮藏营养物质的含量又开始上升,并一直延续到结实期,形成第二个高峰,成熟枯萎后又开始下降。

5、依据贮藏营养物质的动态规律合理利用草地 1、贮藏营养物质的最大消耗量在萌发—分蘖期,即新枝条尚未形成光合能力的时期,应不能放牧。也就是开始放牧时期不得早于分蘖期。2、贮藏物质的最大贮藏量在晚秋,为获得过冬安全和次年最大生物量,此时不可过牧,即结束放牧不迟于牧草生长结束前30 天。刈割干草在牧草开花结实期进行。3、在牧草整个生育期,放牧强度要适宜,不可采食过低,影响再生。

这就是为什么说早春与晚秋是牧草生长的两个危机时期,在两个危机时期草地最好不放牧。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 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 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 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 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传感器期末复习资料)

传感器 绪论 概念: 1.传感器的定义: ①: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②:狭义的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2.传感器组成: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 概念: 1.传感器的一般特性:描述此种变换的输入与输出关系。 静特性: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慢变或稳定信号)。 1) 线性度: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呈线性,实际上这往往是不可能的。 假设传感器没有迟滞和蠕变效应,其静态特性可用下列多项式来描述: x ——输入量; y ——输出量;a 0——零点输出;a 1——传感器的灵敏度,常用k 表示;a 2,a 3,…,a n ——非线性项系数。 ∑=+=++++=n i i i n n x a a x a x a x a a y 102210...

非线性误差(线性度)定义:输出输入的实际测量曲线与某一选定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用相对误差γL表示其大小。即传感器的正、反行程平均测量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对满量程(F.S.)输出之比(%): γL——非线性误差(线性度);Δ ——输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间的最 Lmax 大非线性误差;y F.S.——满量程输出。满量程输出用测量上限标称值y H与测量下限标称值y L之差的绝对值表示,即y F.S.=|y H-y L|。 大多数传感器的输出曲线是通过零点的,或者使用“零点调节”使它通过零点。某些量程下限不为零的传感器,也可以将量程下限作为零点处理。目前常用的拟合方法有:①理论拟合;②过零旋转拟合;③端点连线拟合; ④端点连线平移拟合;⑤最小二乘拟合;⑥最小包容拟合等。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传感器复习资料(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传感器技术复习思考题》 复习重点: 第3章: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温度传感器的选择、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法;位移、压力、温度、流量、几种常用开关传感器的特性和选择。 第4章:光栅磁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细分和判向电路工作原理;常见数字编码器的特点。 第6章:掌握传感器的主要应用电路,电桥电路(单臂、双臂、全桥)、应变片的安排(贴法);简单运算放大器电路设计、测量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隔离放大器的作用;常用信号变换电路的作用。 第1章1.2节误差的基本概念 第2章2.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第7章7.2硬件抗干扰技术7.3软件抗干扰技术 第8章8.1应变的测量8.3位移的测量8.5温度的测量(配合第3章、第6章) 必须掌握的习题: 1.1、1.3、1.4、1.8 3.1~3.9、3.18、3.21、3.24、3. 28 4.1~4.5、4.8、4.11、4.12 6.1、6.3、6.4、6.7 补充题:设计一个放大器 7.2、7、3、7.4 8.3、8.4、8.6 一、填空题 1.Z目前传感器正迅速地从模拟式、数字式向(微型化)、(多功能)、(智能化)方向发展。2.测量值A x与被测量真值A0之间的差值称为(绝对误差)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 与(仪表量程L)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3.Z对于稳态线性系统,测量仪器的输出增量与输入增量之比称为(灵敏度)。 4.偏差超出了3倍标准偏差的测量数据应该(抛弃)。 5.Z测量的最大误差与全量程之比称为(线性度)。 6.传感器的信号一般不能直接应用,必须进行(信号处理)。 7.Z目前标准化工业自动化仪表通常采用(4~20mA)信号,为了和A/D的输入形式相适应,必须经I/V变换成(1~5V)的电压信号;同样,D/A转换器的输出也应经V/I变换为(电流)信号。8.Z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电路对微弱电信号,如热电偶信号,它必须经放大、滤波。这些处理包括信号形式的变换、(量程调整)、(环境补偿)、(线性化)等。 9.Z测量放大器也称为(仪表放大器)是采用三个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差分)放大器。 10.隔离放大器隔离方式有(变压器耦合)方式和(光电耦合)方式两种。 11.光栅的摩尔条纹具有(平均效应)、(放大作用)和移动的对应关系。 12.测量流量的传感器主要有差压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涡轮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 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资料精装版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 1.什么是传感器? 广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特定的信息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 狭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 国家标准: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2.传感器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原件和基本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转换原件将其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电参量,基本电路把电参量接入电路转换成电量。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转换原件,转换原件决定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传感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传感器正从传统的分立式朝着集成化、数字化、多功能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高精度、高性能、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长寿命、高信噪比、宽量程和无维护等特点。未来还会有更新的材料,如纳米材料,更有利于传感器的小型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发展、利用新效应;开发新材料;提高传感器性能和检测范围;微型化与微功耗;集成化与多功能化;传感器的智能化;传感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4.了解传感器的分类方法。所学的传感器分别属于哪一类? 按传感器检测的范畴分类:物理量传感器、化学量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类: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结构分类:结构型传感器、物性型传感器、复合型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功能分类:单功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转换原理分类:机—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热—电电传感器、磁—电传感器 电化学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能源分类:有源传感器、无源传感器 国标制定的传感器分类体系表将传感器分为:物理量、化学量、生物类传感器 含12个小类:力学量、热学量、光学量、磁学量、电学量、声学量、射线、气体、离子、温度传感器以及生化量、生理量传感器。 1.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反映了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 2.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什么?由哪些性能指标描述?主要性能参数的意义是什么 1线性度:传感器的输入-输出校准曲线与理论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离与传感器满量程输出之比,线性度RL是表征实际特性与拟合直线不吻合的参数 拟合方法:理论线性度(理论拟合)、c、端基线性度(端点连线拟合)d、独立线性度(端点平移) 最小二乘法线性度 2迟滞:传感器在正、反行程期间输入、输出曲线不重合的现象称迟滞(迟环)。 3重复性:传感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多次测量时输出特性不一致的程度。 4灵敏度: 在稳定条件下输出微小增量与输入微小增量的比值 传感器输出曲线的斜率就是其灵敏度。灵敏度S 反映输入变量能引起的输出变化量 ①纯线性传感器灵敏度为常数,与输入量大小无关;②非线性传感器灵敏度与x有关。 5分辨率和阈值:分辨率——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最小输入增量; 阈值——输入小到某种程度输出不再变化的值 6 漂移是指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不变,而其输出量却发生了改变。包括零点漂移与灵敏度漂移, 7稳定性:传感器在一较长时间内保持性能参数的能力 3.传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4.电涡流传感器有较好的线性和灵敏度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 绪论: 本章重点: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4.人口剧增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 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 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 2、结构类型 a 岛状构造 b 孤立环状构造 c 连续链状构造 d 连续层状构造 e 架状构造 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资料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资料(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章 by YYZ 都是老师上课给的应该全都有了。 1.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精确度把被测量(主要是非电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 关系、便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主要是电量)的测量装置。 2.传感器的组成:信号从敏感元件到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3.敏感元件:它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 量的元件。 4.转换元件:敏感元件的输出就是它的输入,它把输入转换成为电路参数。 5.转换电路:将电路参数接入转换电路,便可转换为电量输出。 6.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测量设备的缺陷),随机误差(满足正态分 布),粗大误差。 7.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 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材料、零部件及工艺的缺陷,标准测量值,仪器刻度的标准,温度,压力会引起系统误差。 8.随机误差: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变化方式的误差。仪表中的转动部 件的间隙和摩擦,连接件的弹性形变可引起随机误差,随机误具有随机变量的一切特点。 9.粗大误差:超出规定条件下的预期的误差。粗大误差明显歪曲测量结果, 应该舍去不用。 10.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度的值。 11.精度可分为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 12.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13.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14.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其定量特 征可以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表示。 15.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精密度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 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传感器期末复习资料110528

传感器期末复习资料 110528 https://www.doczj.com/doc/80839238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随着人们对各项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传感器也朝向智能化方面发展,其中,典型的传感器智能化结构模式是( B )。 A. 传感器+通信技术 B. 传感器+微处理器 C. 传感器+多媒体技术 D. 传感器+计算机 2、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A )。 A. 检测和转换 B. 滤波和放大 C. 调制和解调 D. 传输和显示 3、测量者在处理误差时,下列哪一种做法是无法实现的( A ) A.消除随机误差 B.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 C.修正系统误差 D.剔除粗大误差 4、传感器的下列指标全部属于静态特性的是( C ) A.线性度、灵敏度、阻尼系数 B.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稳态误差C.迟滞、重复性、漂移 D.精度、时间常数、重复性 5、电阻应变片配用的测量电路中,为了克服分布电容的影响,多采用( C )。 A.直流平衡电桥 B.直流不平衡电桥 C.交流平衡电桥 D.交流不平衡电桥 6、利用相邻双臂桥检测的应变式传感器,为使其灵敏度高、非线性误差小( C )。 A.两个桥臂都应当用大电阻值工作应变片 B.两个桥臂都应当用两个工作应变片串联 C.两个桥臂应当分别用应变量变化相反的工作应变片 D.两个桥臂应当分别用应变量变化相同的工作应变片

7、差动螺线管式电感传感器配用的测量电路有( C )。 A.直流电桥 B.变压器式交流电桥 C.差动相敏检波电路 D.运算放大电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差动整流电路可以消除零点残余电压,但不能判断衔铁的位置。 B. 差动整流电路可以判断衔铁的位置,但不能判断运动的方向。 C. 相敏检波电路可以判断位移的大小,但不能判断位移的方向。 D. 相敏检波电路可以判断位移的大小,也可以判断位移的方向。 9、下列不属于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是( D ) A.调频测量电路 B.运算放大器电路 C.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D.相敏检波电路 10、测量范围大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的类型为( D ) A.变极板面积型 B.变极距型 C.变介质型 D.容栅型 11、石英晶体在沿机械轴y方向的力作用下会( B ) A.产生纵向压电效应 B. 产生横向压电效应 C.不产生压电效应 D. 产生逆向压电效应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舆论学答案复习

一:试比较关于舆论的各种定义的特点,自己总结舆论的概念和本质属性 三种舆论的定义: 1.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强调的是舆论对社会的知觉) 2.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二三强调的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共同意见) 注:三者都强调这种意见的“共同”特征。 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强烈态度的持续性。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二:舆论发展过程中一般呈现哪几种形态 1.潜舆论(一种低水平的情绪化的舆论) 2.显舆论(在一定范围内相当人数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的态 度,或是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或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 3.行为舆论(主要以行为式表达的舆论,包括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舆论,自发 狂欢、游行示威等) 三:试以你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或是在自己的身边碰到过的“多数人的暴政”一类事件为例,分析舆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多数人的暴政”是舆论的功能歪曲的一个表现,但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舆论的相关作用: 1.舆论信息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 2.舆论的指导功能,将矛头迅速指向过错方; 3.舆论沟通即意见互动,过错方几个错误之处相关意见的叠加; 4.监督作用,比如在“骂师门”之后形成的“尊师重教”主题会。 在事件发生后,受众在情绪激动甚至盲目的情况下,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几种相关意见互动融合后,形成一种共识,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甚至利用威胁恐吓等过激方式,产生“强凌弱”的现象,媒介真实代替社会真实。 四: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 1.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 2.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互动与整合; 3.权力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五:简述意见领袖对舆论的传播所起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信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两级传播,还是多级传播,意见领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或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六: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找出几例能说明舆论起到强制规范作用的例子,并谈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总复习精华

填空: 1.传感器是把外界输入的非电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2.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3.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与转换元件组成。 (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 (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输出量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4.半导体应变片使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 5.半导体应变片与金属丝式应变片相比较优点是(灵敏系数)比金属丝高50~80倍。 6.压阻效应是指半导体材料某一轴向受到外力作用时,其(电阻率ρ)发生变化的现象。 7.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即在导体产生机械变形时,它的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 8.金属应变片由(敏感栅)、基片、覆盖层和引线等部分组成。 9.常用的应变片可分为两类:(金属电阻应变片)和(半导体电阻应变片)。 半导体应变片工作原理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基于电阻的(应变效应)。 10.金属应变片有(丝式电阻应变片)、(箔式应变片)和薄膜式应变片三种。 11.弹性敏感元件及其基本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而改变原来尺寸或形状的现象称为(变形),而当外力去掉后物体又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尺寸和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12.直线电阻丝绕成敏感栅后,虽然长度相同,但应变不同,园弧部分使灵敏系数K↓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横向效应)。

13.为了减小横向效应产生的测量误差,现在一般多采用(箔式应变片)。 14.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 1)应变片的自补偿法 这种温度补偿法是利用自身具有温度补偿作用的应变片(称之为温度自补偿应变片)来补偿的,应变片的自补偿法有(单丝自补偿)和(双丝组合式自补偿)。 15.产生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有下述两个方面。 1)(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 2)试件材料和电阻丝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的影响 16.写出三种能够测量加速度的传感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压电传感器) 17.根据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可以将电容传感器分成三类(变介电常数型)、变面积型和(变极距型)。 18.电容传感器测量液位时的电容值c 与(液位高度h 成线性)关系,所以可以用作液位传感器 19.交、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R1R4=R2R3 4321R R R R 判断: 金属电阻应变片的敏感栅有丝式、箔式和薄膜式三种。其中丝式电阻应变片的优点是散热条件好,允许通过的电流较大,可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便于批量生产。(X ) 2.单臂电桥,顾名思义就是只有一个应变片的测量电路就是单臂桥,相反就不是单臂(×) 3.直流电桥平衡条件是其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应相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