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怀古咏史诗

关于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知识点1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知识点2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知识点3

解题指导

(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何地何人何事

(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

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知识点4

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知识点5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奢侈淫逸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1.了解历史典故

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湖北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2.寻找今古对接点

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的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的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的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3.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当堂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人,元代诗人。官至燕南河北道州政廉访使经历,晚年居浙东。他的诗词作品清新绮丽,自成一家。所著有《雁门集》。

萨都剌的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著名。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这首诗歌结尾“伤心”二字因何而来?

答:

【参考答案】诗人登上石头城,想到从前这里的繁华显赫,这里曾发生的风云史事,看到今天的荒凉冷清,不禁生出昔盛今衰的“伤心”。

【赏析】

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内院里宫殿之间的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的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的地方了吗?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再加之采取倒叙的手法,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2)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南宋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上片作者引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典故,抒发对东晋谢安的赞叹,对南宋卞京残破的叹息。下片中的“怆遗情”、“桓筝”句又提到谢安晚年的另一典故。因为位高望众,加上小人拨弄是非,谢安与孝武帝发生了一些摩擦。在一次宴饮中,同僚桓伊奏古筝替谢安表达忠信之情,致使孝武帝很惭愧。诗人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离开中枢府,与谢安一样“怆遗情”、“东山老”,其壮志难酬的感伤虽有历史遮盖,还是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书愤(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3)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桃花曲(顾况)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1)试分析诗中“魏帝”、“隋家天子”两个典故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借古代亡国的教训,讽今朝君王安于享乐。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参考答案】作者借象征的手法暗示如果不接受历史教训,唐王朝的繁盛终将像桃花随水流走那样亦将付之东流。

(4)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过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杜牧的《赤壁》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如王安石的《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现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的主张。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的复杂感情。【当堂演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施(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

答:

【参考答案】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

(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

答:

【参考答案】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女人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

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耽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这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读来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劝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二、经典鉴赏

浪淘沙(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对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贵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戒鉴和启迪。

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远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贵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的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贵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

下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的考虑。“妃子偏怜”及以下“驿使”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代了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三、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简析“穷通”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统领全文。上篇主要写伊吕两人的前半生,所谓“穷”。下片写二人的后半生,所谓“通”。(2)整首词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赏析】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与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所以“兴王”一句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答:

【参考答案】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参考答案】杜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兴感之由。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

【赏析】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应该说只是一般的叙述而已,也就是说诗人在在江边的泥沙中发现了一把折断了的尚且还没有完全腐烂的的古代兵器,打磨之后依然可以辨认出是前朝的兵器;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更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个假想,意思就是说当年如果不是天公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轻易战败曹操,“二乔”也许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乐。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

这首诗表面是借古战场遗物评古,实则也不乏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篇的一大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司空曙①)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②,老作北朝臣。

【注】①司空曙,中唐诗人。仕途坎坷,长期迁谪。②庾开府:庾信,曾官开封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曾深受梁武帝器重。梁亡后,被迫仕于北朝,常常想念故国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有《伤心赋》、《哀江南赋》。

(1)三、四句中诗人引入庾信的典故,用意何在?

答:

【参考答案】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

(2)简析“暗”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首先它描绘了昔日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而今只有道旁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的景象,又透露出此刻作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沉重心情。

【赏析】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 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石城/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F、自然景物: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一、关于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996年的全国卷、2004年的卷、卷,2005年的卷、2007卷、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 1.了解历史典故 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2007年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2.寻找今古对接点 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的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如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的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的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3.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当堂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

高考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

高三复习—咏史怀古诗 【知识链接】 (一)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来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的诗歌。 怀古诗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来抒发感慨、寄托哀思而创作的诗。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2、思路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对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4、思想内容及情感: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A、寄寓朝代兴替,昔盛今衰,自然永恒,物是人非的感慨; B、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规劝统治者吸取前人教训; C、怀古伤今,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 D、怀古伤己,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的感慨(对比失落)或古人与自己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不得志(同病相怜); E、置身事(史)外,对历史事件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5、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衬托 【解题指导】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doc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诗、咏怀诗) 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______,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_________之情。 2、得相句中指刘备得到______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___________,葬送了基业。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1、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语文03】语文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

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复习预习 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 《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 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怀古咏史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

————————————————————————————————作者:————————————————————————————————日期: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作文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作文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说法错误,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E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故选BE。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

怀古咏史诗鉴赏(学生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2014-3-28 【学习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 2、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诵读品味《贾生》、《长沙过贾谊宅》,《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抓住历史事实理解全诗。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二、常见意象 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2.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3.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4.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5.其他:吴钩、《后庭花》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4、(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5、(2009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高考古典诗歌之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高考古典诗歌之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一)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检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李商隐《贾生》(怀古伤己)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心理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教师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 (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 (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 (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 实都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导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 【鉴赏思路】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 【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知识点1:关于词。 课内基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抛砖引玉: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

怀古咏史诗鉴赏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