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清代刑名幕友的法律作用

试析清代刑名幕友的法律作用

试析清代刑名幕友的法律作用
试析清代刑名幕友的法律作用

毕业论文

题目:

学院(直属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刑名幕友的兴起 (2)

(一)刑名幕友的起源 (2)

(二)刑名幕友在清朝的全盛 (2)

二、清朝刑名幕友的职责及特点 (3)

(一)清朝刑名幕友的职责 (3)

1、拟批呈词 (3)

2、确定审期 (3)

3、传集两造和证人 (3)

4、勘验详案 (3)

5、定拟招解 (4)

6、审核驳诘案件 (4)

(二)清朝刑名幕友的特点 (4)

1、首重依律办案,但也崇尚引经决狱 (4)

2、推许证据采信定案,却又提倡剪裁供证 (5)

3、行事多诡谲奸诈,却从宽治狱 (5)

三、清朝刑名幕友的积极法律作用 (5)

(一)丰富清朝法学宝库 (5)

(二)维护清朝的典章制度、律例经史 (6)

(三)从宽治狱,缓解法律的残酷性 (6)

(四)维持司法工作的进行 (7)

(五)促进清朝的法律教育 (8)

四、清朝刑名幕友的消极法律作用 (8)

(一)幕友中良莠不齐而不能公正断法 (8)

(二)利用身份擅权坏法 (9)

(三)无有效制约机制而恣意妄为 (9)

(四)加重了当时法律秩序的混乱 (10)

结束语 (10)

注释与参考文献 (11)

总结与体会 (13)

致谢辞 (13)

摘要

刑名幕友制度作为对中国古代幕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源于明朝而终结于清朝,在历史上大约活跃了300余年的时间,作为法律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刑名幕友的起源出发,探究其特殊的身份职权在当时的社会中所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法律作用。

【关键词】清朝刑名幕友积极法律作用消极法律作用

Abstract

The Legal Advisors,as a successor of ancient official staff system in China, was derived from Ming dynasty and ended in Qing dynasty.During the 300 years’active phase,The Legal Advisors has been 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most field.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Legal Advisor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its special functions and powers in the society of Qing dynasty from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legal action.

Key words:Qing dynasty;The Legal Advisors;The positive role of law;

The negative role of law

引言

幕友,俗称“师爷”。原指古代主将幕府中的属官,后泛指军政官僚聘请的办理事务、献计献谋的佐助人员。因无官职,且由长官私人延聘,视之如友,故称“幕友”。清朝各地方政府的公务繁重,不得不依靠幕友,在官场上素有“无幕不成衙门”之说。而刑名幕友是幕友中最主要的一种,在地方的各级衙门中都普遍存在着刑名幕友,他们把持着地方衙门的司法活动,在清朝的社会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属于历史上以私人身份而掌控司法大权的特殊群体,对清朝的法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刑名幕友产生发展的背景为基础,阐述刑名幕友的办案特点,并着重分析其对法律的作用,最后将其产生的作用对法律文化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刑名幕友的兴起

(一)刑名幕友的起源

幕友制度是中国古代幕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一般认为幕友起源于明朝,但这方面的史料较少,晚清文史大家平步青推测说:“幕友,不知始于何时,意者明末国初。”①即他认为幕友源于明末清初。而经多位学者考证也大都认为幕友起源于明朝的中晚期。

(二)刑名幕友在清朝的全盛

幕友制度在清朝达到全盛,清朝的地方主管官员,位高至巡抚及总督,位低至知县及知州,一般情况下都会聘请若干位幕友用以帮助自己办理具体政务。作为在幕友中专事狱讼而占据主要地位的刑名幕友,以州县而论,全国的1500多个州县中基本都有聘请,每一个州县的刑名幕友少则一、两人,多则十数人,加上总督、巡抚、按察司、知府等衙门所聘,在社会上形成了庞大的刑名幕友队伍[1]。在幕友最活跃时期,清朝的社会上流传着一谚语:“无幕不成衙”。幕即是指幕友,这就意味如果一个衙门没有幕友,那它就不能行使衙门的职权。清人李伯元在其所著小说《文明小史》第三十回中写道:“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②这充分说明了刑名幕友在清朝的兴盛状况。

刑名幕友在清朝达到全盛,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清朝法律条文较为驳杂且因例破律,一事而生一例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法律程序纷繁复杂,社会上

各类纠纷案件较多,司法审判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且长期从事刑名的幕友方能胜任。二是清朝官员大都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虽然文化素质不低,却是精通八股制艺、文章而不谙刑名,所以必须请从事刑名的幕友来维持司法活动。三是清朝的封建集权高度发展,各地的政府官员为了达到个人集权的目的,无不在正式的行政机构及属官外,另组自己较为信任的私人智囊及助手,而刑名幕友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四是清朝读书人众多,但是能考取功名进而投身官场的百中无一,而读书人大都不愿或不擅长从事其他生产性职业,那么从事幕友便是一种维持生计的途径。在这些原因的驱使下,刑名幕友得以在清朝发展至全盛。

二、清朝刑名幕友的职责及特点

(一)清朝刑名幕友的职责

清朝手握司法权的官员普遍不熟悉法律,所以刑名幕友才是实质上的法律适用专职者。清朝乾隆年间,巡抚庄有恭在任时写过一本长随手册,名为《偏途论》,其中有《送刑名核办事件》一节,内容讲的是长随应把杀人、伤人、舞弊、抢劫、拐骗、造假、盗窃等80多种案件类型送至刑名幕友处理。[2]刑名幕友的职权主要包括拟批呈词、确定审期、传集两造和证人、勘验详案、定拟招解、审核驳诘案件等。刑名幕友是案件进程和最终结果的实际操纵者。

1、拟批呈词

清朝把起诉称为呈控,原告所呈递的诉状控词,大多须先由刑名幕友审查其诉状形式和条件,确定其是由本人所写或他人誊写,内容是否属实等,再拟写是否受理的批语草稿,尔后再送与主官核定。如若主官同意受理,刑名幕友再将所写的批语草稿誊写到正式的呈本中,最后的批词便产生法律效力。

2、确定审期

刑名幕友需要选择审期,而审期的选择要避开法定的“不理刑名日”,如喜庆日、祭祀日、哀悼日及一些民间节日等。同时,幕友还须根据案件的缓急、涉案人员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审期。

3、传集两造和证人

案件进入正式审理后,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刑名幕友需要传集原被告双方及证人上庭,这也是属于刑名幕友的职责。

4、勘验详案

在案件的审理期间,刑名幕友须对案件进行审查勘验并作出裁定,由于官员大都不通晓法律,所以刑名幕友必须参与庭训,辨析出是非曲直,鉴别证据,对案件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类整理,将无关的信息和事务排除在外,如此才能保证审理案件的效率性,在规定的期限内顺利结案。

5、定拟招解

定拟招解是指在案件审理完毕后,以对案件定罪的严重程度来划分,州县官员无权对徒刑以上的案件作出裁判,但它对此类案件必须按律初拟罪行,将具体的详文上报至下一审级。而制作此类司法公文的工作大多也是由刑名幕友来完成的。

6、审核驳诘案件

驳案是指下级衙署对上级衙署上报的各种法律文书,如果上级对这些法律文书有质疑和不同意见,那么下级衙署需要根据这些质疑一一作出答复。这方面最考验刑名幕友的见识和文字能力,做到既要坚持所呈报的意见,又要给上级衙门留有颜面,同时还要留下一定转圜的余地以防将来翻案的情况,因此要求面面俱到。

(二)清朝刑名幕友的特点

刑名幕友受到当时社会风气、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重依律办案,但也崇尚引经决狱

刑名幕友断案的依据比较多元,既遵循“公式之刑名”,也追求“儒者之刑名”,总的来说,断案依据的是律例条文和一些经史之书。

清朝规定定罪量刑必须引用律例,故刑名幕友首重依律办案,遵循“公式之刑名”,即“有章程可守、按法考律,不爽而已,此幕友之可代者也”③。名幕汪辉祖在《佐治药言》中写道:“幕客佐吏,全在明习例律,夫幕客之用律,犹秀才之用四子书也。”④幕友王又槐在《办案要略》中写道:“幕友办案,全部律例不可不筹熟于胸中。”⑤可见刑名幕友断案,时时也离不开律例。

同时,由于刑名幕友多是由科举上落第的学子担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追求“儒者之刑名”,即“准情酌理,辨别疑难,通乎法外之意。”⑥幕友认为,在法无专条或法意不当等情况下应适用经史之书作为断案依据。名幕汪辉祖在断

案中就出现过引经决狱,如“周张氏请为殇子立继案”、“陶世侃企图冒继案”、“殳球求继远亲遗产案”等。

2、推许证据采信定案,却又提倡剪裁供证

刑名幕友办案“总要求脚踏实地,无证据不入详,有疑心不落笔。”⑦刑名幕友办案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也不能无主见而漫无目的,而须以证据为主。证据必须要真实可靠,幕友要对其加以鉴别,去伪存真,作为办案最主要的依据。刑名幕友对证据的审查较为严格,单凭口供亦不足为证,而须与人证、物证反复印证,确保证据的确凿。

但在推许证据的同时,刑名幕友也提倡剪裁供证。刑名幕友认为“多一情节则多一疑窦,多一人证则多一拖累,”⑧他们认为要将案件办成铁案,则必须对证据进行剪裁,即要以案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和勘验结果的取舍,这样可以提高办案效率,也能避免上司诘难。但剪裁供证往往会掩盖案件的的真实面目,造成冤假错案等,不利于司法公正。

3、行事多诡谲奸诈,却从宽治狱

刑名幕友中历来有个相传的口诀,即“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⑨。故而刑名幕友在民间素有“四救先生”之称。刑名幕友利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对法律的精通妙笔枉法、出入人罪、颠倒黑白等劣迹比比皆是,行事诡谲奸诈。

另一方面,刑名幕友受儒家“仁恕”及汉传佛教“因果报应”的影响较深,这使得他们心中又有着宽厚平恕的理念,故而在涉及公罪时幕友也会从轻处理,从宽治狱。

三、清朝刑名幕友的积极法律作用

(一)丰富清朝法学宝库

在立法方面,刑名幕友常年“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⑩,对清朝的法律实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注释律例、整理成案、总结办案经验等行为丰富了清朝的法学宝库。

注释例律。清朝的律例浩繁杂芜,内容抽象难懂,刑名幕友通过对律例的注释,使例律条款变得通俗化,区分其犯罪的适用范围,使执法人员能够正确地适用法律。这里所说的注释律例并非仅供自己参阅的“秘本”,而是对《大清律例》

的完整注释并得打朝廷的认可,如刑名幕友沈之奇、万维翰注释的《大清律辑注》、《大清律例集注》便可被援引为断案定罪的依据。

整理成案。中国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信息交流较少,在司法审判时时常出现同案异判等情况,刑名幕友通过对典型成案的整理汇编,用先例指导立法和司法活动。清道光年间,名幕祝松庵和刑部官员鲍书兴编有《刑案汇览》、《续增刑案汇览》、《刑案汇览续编》、《新增刑案汇览》四编,共收有九千多件案件,其规模之大,资料之多前所未有,突破了少数人垄断法律的“秘本”形式,为立法者提供了模范式的资料。

总结办案经验。刑名幕友在法律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著书立说阐述其独特的刑幕之道,后人称之为幕学。其中较为出名的如汪辉祖的《佐治药言》、王又槐的《办案要略》、万维翰的《幕学举要》等都对办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为后世的法律改革提供了较大的借鉴意义。

刑名幕友丰富法学宝库的行为在立法上使得更多的案件有法可依,为法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

(二)维护清朝的典章制度、律例经史

在维护法律崇高性方面,清入主中原以后,确立了统一适用法律的主导思想,并建立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典章制度,其法律形式由律、例、成案等组成。

刑名幕友在办案过程中,或依据典章制度中的法律,或依据经史之书,二者必有其一。清朝一位刑名幕友称:“今之刑名家,读律令、校案牍、草狱词而已,或已律就事,或以事就律,原其犯法之心,以神明于立法之意,而使死生轻重得其平。”?这表明了刑名幕友所从事的一切都要以典章制度中的法律为核心,而刑名幕友以法律为核心所从事的一系列法律活动客观上维护了清朝的典章制度。刑名幕友在法意不明等情况下推崇用经史之书作为办案的依据,这也在客观上维护了经义和古史。

刑名幕友维护典章制度提高了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使法律在社会中能够被充分地重视。

(三)从宽治狱,缓解法律的残酷性

在法律内容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残酷的刑罚层出不穷,其中犹以明清时期为烈,以清朝的文字狱为例,即使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间,后代所谓的“盛世”

里,也发生了108起文字狱,而在《大清律例》所规定的条款中并没有与文字狱相关的条款,所以对这些类型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按反逆案处罚,重罚严刑,及其酷烈。[3]清乾隆年间,杭州桌长龄著《忆鸣诗集》,仅因“鸣”与“明”同音,即被指为忆念明朝,图谋不轨,乾隆对桌氏一家深恶痛绝,称其“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将其严厉处罚。这些残酷的刑罚严重的摧残着人的身体和心理,容易另人滋生反抗情绪从而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清朝的许多案件因为法律条文的杂芜使得同一案件存在不同的依据和处罚,重者极重,使人闻之色变,轻者较为缓和。作为实际上断法的刑名幕友,因为长期受到儒家“仁恕”思想的影响,认为从宽治狱是“以君子之心,行忠厚长者之事。”?对于可重可轻的案件尽量从轻处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朝法律的残酷,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刑名幕友通过从宽治狱使得法律在具体施行的时候不至于太过苛刻,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开拓了法律的发展空间。

(四)维持司法工作的进行

在司法方面,清朝是中国古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社会纠纷案剧增,审判任务繁重,这给司法工作的进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雍正年间,“阎尧熙任浙江嘉兴知府时日判状三百,道光十年湖北省襄阳县知县阮克峻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审理案件九百多件。”?

清朝的司法权名义上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但清朝官员做官的途径大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在考试内容中,清朝取消了科考中的明法科,只考经义、策论,这使得读书人在书本上学不到有关法律的内容。而在实践上,读书人也接触不到有关司法的活动。如顺治九年颁行的《卧碑文》就明确规定了学生不许干预词讼,即使是有关自己的事情,也只能由家人代告。[4]在这样的条件下,由科举而入仕的官员大都不谙法律,只能依赖刑名幕友处理案件。

前文已叔,清朝的律例条文较为繁杂,乾隆五年,《大清律例》正式颁行,其律文条目仅436条,但律文后的附例多达1042条且在不断增加,到同治九年时,条例已有1892条之多。这些法律条文大都晦涩难懂,如果没有刑名幕友这一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群体指导,各种律例条文很难被真正的实施下去,刑名幕友在实际上维持了清朝司法工作的进行。

刑名幕友维持清朝的司法活动使法学法律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提高了法学法律的实用性。

(五)促进清朝的法律教育

在法律教育方面,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通过官学和私学来实现,在清朝,由于官员的法律素质普遍低下,导致官办的法律教育基本废弃。[5]然而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法律教育的存在,正所谓“徒法不能以自行”?,官办的法律教育既然废弃,那么刑名幕友作为专职从事法律工作的群体,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清朝法律教育的主体。

清朝的法律教育主要通过学幕的形式来传承,这是一种私人性质却带有大众化的教育。学幕,即学习做幕友。虽然人们学幕的动机可能有多种并带有功利性质,但是学幕的过程即是受教育的过程。名幕汪辉祖在《病榻梦痕录》中记载道:“见幕诸君,岁修之丰者,最刑名,于是跃然将出而自效。”?这意味在学幕中最主要的便是接受刑名教育。据推断,到18世纪末,幕友的总人数估计达到7500人,并应在19世纪继续有所增长。[6]而“千人学幕,成者不过百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受过幕友教育的人数更在幕友人数的十倍以上,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接受过刑名教育,人数达到数万人以上。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中,这已经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了。由此可以看到刑名幕友在清朝法律教育上的活跃,促进了清朝的法律教育。

刑名幕友促进法律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法律,接受并予以传播,提高了人们的法律观念。

四、清朝刑名幕友的消极法律作用

(一)幕友中良莠不齐而不能公正断法

在司法方面,幕友因良莠不齐而不能公正断法,这里所说的良莠不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刑名幕友的能力,一个是刑名幕友的个人品德。

刑名幕友的能力方面,在当时的社会中并没有对刑名幕友具体的考核和采信标准,只是单纯地凭着主官的信任,这就使得一些能力不足却善于博取长官信任的人入幕为友。但是在具体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时候,如断案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方面不胜其职,而主官因不谙法律对其不知,从而造成了许多糊涂案件等,不能

公正的断法。

在刑名幕友的个人品德方面,从事刑名幕友工作的人大多来自于落第学子,可以说是在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这使得他们心理落差较大,易形成心理上的扭曲,所以刑名幕友中个人品德有亏的大有人在。刑名幕友中不少人严刑峻法、陷害无辜,办案时只为满足自己扭曲的心理欲望从而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等。

(二)利用身份擅权坏法

在法律适用方面,刑名幕友的身份非官非民,得以游离于法律内外,更因其掌握着实际上的司法权,擅权坏法之事屡见不鲜。

清朝的法律浩繁复杂,一般人通常都是不甚了解,刑名幕友利用其对法律的精通往往会对一些法条规避,灵活适用,使法条为己所用而歪曲了其本身的法律意义。如清乾隆年间,在一个私铸铜钱案中,按《大清律例》应对首犯处以斩监后的处罚,该案中首犯逃脱直至两年后才被缉获归案,但他一直不肯供认自己是案件主谋,照理应重审翻案,而刑名幕友因觉得案件比较麻烦,便劝告被捕获的逃犯承认自己是主谋,同时把原来“捕获”的事实改为“闻拿自首”,按《大清律例·名例律》,自首可减刑一等,斩监后改为发遣,以此结案。[7]如此做法,不仅是裁剪事实,也是对法律的亵渎。

刑名幕友崇尚“救官不救民”的宗旨,在他们看来,面对百姓的上诉,如若真有冤屈而给予平反,那么原审官员将获罪;即使不准翻案,上诉的百姓也只会因诬告反坐而定为军流罪,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对原审是否枉法根本无须计较,造成了冤假错案无法平反,以冤错为平常。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性。

(三)无有效制约机制而恣意妄为

在法律制裁方面,在《清实录》中,嘉庆之后,对刑名幕友作恶的记载越来越多,而咸丰之后这样的记载更是急剧增加,反应出刑名幕友对社会的危害已是越来越大。

其实朝廷对刑名幕友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也曾出台过一些政策试图阻止幕友作恶,但这些政策并没能有效的执行,多是有名无实,无疾而终。原因其一在于刑名幕友虽手握大权,但其本身并非朝廷在职人员,也不食朝廷俸禄,来去自如,这种松散的形式已根深蒂固,积重难返。其二在于官员安于享乐,对具体的

公务或是不屑,或是有心无力,从而导致刑名幕友由“佐官”变成“代官”,成为国家日常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势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朝廷只能放任自流了。

在无有效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刑名幕友行事更是肆无忌惮,恣意妄为。在幕友中由于血缘、地缘、师缘等关系,结成了一张张牢固的关系网络,形成帮伙,帮伙之中的幕友互相关照、互为党缘,成为一股集团势力。刑名幕友利用这股势力上下勾结、把持衙门、营私舞弊。如光绪初年,一广西劣幕朱文炜,盘踞臬司、首府两席,专擅近20年,权重势归,四布党徒,有官员到任的时候,他便向官员引荐自己的亲友作为幕友,一经关说,地方官都不敢稍有违抗,[8]在当时的官场上,竟然出现了不畏上司而畏刑名幕友的情况,可见刑名幕友为祸之烈。而这种无法对其有效管制的情况也是刑名幕友制度存在的最大弊端。

(四)加重了当时法律秩序的混乱

在法律秩序方面,刑名幕友因幕风败坏,加重了当时法律秩序的混乱,在清朝法律文化中留下了其阴暗的一面。

清朝嘉庆以后,随着吏治的腐败,刑名幕友幕风败坏的情况逐渐加重,道光以后,刑名幕友对国家的消极影响更是越来越严重。作为实际上掌握司法大权的刑名幕友,幕风的败坏导致其不仅不能公正司法,而且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法律在刑名幕友手中被践踏,极大地冲击了法律秩序,而法律秩序的混乱又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受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刑名幕友对待法律更像是对待一件工具,以司法者的身份玩法坏法,损害法律应有的尊严,使正常的法律秩序陷入黑暗和混乱。更由于清政府无法有所作为,使刑名幕友的危害不能被阻止从而在整个清朝一直存在且越演越烈,可以说,晚清时期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乃至最后清朝的灭亡,刑名幕友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结束语

正如刑名幕友的出现没有太多史料的记载一样,刑名幕友的消失同样也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参阅的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覆灭及其以后,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得不完成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型时,刑名幕友赖以生存的条件便消失了,刑名幕友再也无可为,无力可为了。

尽管刑名幕友来去匆匆,但他们异军突起在清朝的政治生活舞台上,其影响力无论是好或坏,在当时都不可等闲视之。刑名幕友是清朝封建制度高度集权的产物,在官员无能的情况下接过了维持法律活动的这面大旗,其中不乏杰出者不仅擅于处理刑名事务,而且对清朝的立法活动、法学理论建设、法律的宣传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刑名幕友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幕风败坏后刑名幕友对国家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同时刑名幕友虽然体现了法律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但是清朝封建的政治体制却没有容纳他们的空间,统治者们只是把刑名幕友作为其封建统治的一种工具,这种“官本位”思想禁锢了刑名幕友的发展空间,使之只能专职为封建统治服务,在封建制度被终结后,刑名幕友便泯然于众人之间了。

【注释】

①平步青.霞外捃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9.

②李伯元.文明小史[M].人民出版社,2010:230.

③张小也.法外之意——为何古代官员判案不依法[N]. 中国青年报,2011:13.

④汪辉祖.佐治药言[M].商务印书馆,1786:25.

⑤王又槐.办案要略·叙篇[M].群众出版社,1987:11.

⑥张小也.法外之意——为何古代官员判案不依法[N]. 中国青年报,2011:14.

⑦张廷骧.入幕须知五种[M].文海出版社,1968:56.

⑧汪辉祖.佐治药言[M].商务印书馆,1786:34.

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M].上海古籍出版社,1789:30.

⑩梁章钜父子.楹联丛话全编·卷十二[M].北京出版社,1996:70.

?黄华均,刘玉屏.中国幕府之刑名师爷的法治精神——以绍兴本土法律文化为视野[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05-107.

?清代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0.

?李灿.初论清代刑名幕友[D].西南政法大学, 2013:16.

?李灿.初论清代刑名幕友[D].西南政法大学,2013:18.

?孟子.孟子·离娄上篇[M].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1:56.

?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上[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27.

?龚未斋.雪鸿轩尺牍[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40.

【参考文献】

[1] 李乔.中国的师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5.

[2] 参见章伯锋,顾亚.近代稗海:第11辑[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45.

[3] 清代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3.

[4]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0-21.

[5] 刘锦龙,吴兆辉.刑名幕友与清代法律教育[D].江西理工大学, 2006:65-66.

[6]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43.

[7] 陆永棣.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6-97.

[8] 陆永棣.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107.

总结与体会

毕业论文终于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将随之结束。在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付出了许多,收获了更多。这是难忘的一段时间,毕业论文的写作给了我难忘的回忆。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逐渐进入状态,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在我徜徉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为了论文我曾赶稿到深夜,但看着亲手打出的一字一句,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毫无疲惫。这段旅程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从资料的收集中,掌握了很多有关清朝刑名幕友的知识,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写作论文中最大的收益,我想这是对我意志的一次磨练,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致谢辞

论文即将完成,从一开始论文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很多同学和老师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唐丹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在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唐丹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写作提纲,初稿直到最后定稿唐丹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其他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毕业论文的完结也代表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再次感谢各位!

试论清代幕友的秘书职能

试论清代幕友的秘书职能 本文依据秘书学理论,对清代幕友的秘书职能分别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清代幕友的职责主要是:辅佐主官,得以参与机要,辅助决策;进行协调及调查研究;收集处理信息资料;,撰拟文稿,负责接待等。 标签:清代幕友;秘书职能 依据秘书学理论,可对清代幕友秘书职能分别进行以下梳理和分析: 一、辅助决策 秘书学理论认为,决策是组织管理的中心,也是领导的主要职责。领导是决策的主体,秘书在辅助决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决策与辅助决策的关系,处理好“断”与“谋”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清代幕府中,幕友为主官谋划,与主官咨商等,均属辅助决策的范畴。清代各种文集、著作中多记载幕友“咨商政事”、“军政之事,无不咨商”,幕友为幕主“谋划”,“筹划”等。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列举了近1400位游幕士子的幕中活动,征引资料极为详备,但关于幕中活动,则极简单。汪辉祖和陈天锡两位,是记述其从幕经历较详细的二位,实不多见。 汪辉祖入胡文伯江苏督粮道幕府,“仍司书记”。江淮卫漕船大多已运满十年,胡文伯发给银两进行改造。但上报的公文却被户部驳回,理由是所改造的部分船只曾停运二三次,未满十运,不许改造,并参胡文伯擅动库款的职名。汪辉祖拟定禀文:“截留漕船以裕民食,破格之恩前所希有,是以向来止计十年而不扣足运。但船只一项利于行驶不利停泊,盖一经停运,久泊河干,上之日晒雨淋犹有苫盖银两,时为检点。至船底版片泥胶苔结,日渐朽损。若因船身无恙,勉强起运,重载米石,远涉江、黄,设有疏虞,所关非细。故不敢因慎重银粮,致误天庾正供,既满十年,不得不造。”[1]禀文呈给总漕,总漕大为许可。江苏巡抚庄有恭也认为禀文“理足辞达,必可不致部驳。”[2]幕友辅助决策,要精熟例案,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万枫江说:“入幕本领,原非容易。必胸怀高朗,笔力明通,参观事变有素,然后可当一面。”[3]薛福成《庸庵笔记》中记载丁宝桢计杀安德海一事。德州知府幕客利用自己丰富的公文运作知识,用夹单密禀。因为夹单不用存档,不会留下痕迹。扳不倒安德海,也不会留下把柄。[4] 二、协调工作 清代幕府主要履行协助主官进行行政管理的秘书部门的工作职责。包含以下内容: 对上,幕府要协调好与上级的关系,使上级理解和认可主官的工作意图;上报的公文能顺利获批,不被驳回。对下,幕府要协调好与当地士绅及百姓的关系,

法律文书的作用

法律文书的作用 常用法律文书 刑事自诉状 自诉人 被告人 案由和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证人姓名和住址,其他证据名称、来源 此致 ___________人民法院 附: (1)本自诉状副本×份; (2)证据目录。 自诉人 年月日 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自诉状》与《刑事自诉状》最主要的区别是在诉讼请求中加列民事赔偿内容,在正文中列举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仅限于物化了的损失,不含精神损失)及其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列举民事赔偿的法律依据。 称谓:自诉人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可能是未被追究刑事

责任的共同致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刑事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或其他个人。 附带民事起诉状是新增格式,称谓: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在首部中无“案由”,在诉讼请求中无需提出要求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内容,因为此要求已经由公诉人提出。只需提出附带的民事赔偿请求。在事实与理由部分,叙述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意在揭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与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阐述理由无需引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民事/行政起诉状 (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用) 原告名称: 所在地址: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 企业性质:工商登记核准号: 经营范围和方式: 开户银行:账号: 被告名称: 所在地址: 随堂笔记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姓名:职务:

随堂笔记 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证人姓名和住址,其他证据名称、来源 此致 ___________人民法院 附: (1)本诉状副本份; (2)证据目录。 起诉人 年月日 说明:诉讼请求相当于全文的论点,必须明确具体,提出的要求合理、合法。 注意复议前置程序。诉讼请求要有针对性,例如,一个行政处罚决定往往合法与违法条款并存,应先审查其中的违法或者显失公正之处,然后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或者变更,而不能笼统地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或者变更该行政处罚决定。 刑事附带民事/民事/行政答辩状 答辩人 答辩人因___________一案(或:答辩人因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案所提上诉),提出答辩如下: 此致

法律文书写作要求

法律文书写作要求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律文书的概念、特点、作用;掌握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反诉状的概念、文种之间的区别、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重点掌握: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反诉状的写作。 一、重、难点内容提示 (一)法律文书概述 1.法律文书的概念、特点 法律文书是指公民、法人、国家机关及其它组织在处理各种法律事务中,为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一系列文书的总称。 法律文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法律文书,泛指一切法律上有效的文件、文书。狭义的法律文书,指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所使用的司法文书和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所使用的诉讼状。 法律文书的特点: (1)适用法律的严肃性

适用法律的严肃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文书的制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事实必须真实、清楚,证据必须确凿、充分,论证必须严密、理由充足,结论必须正确、符合法律要求,语言必须严谨、明确,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另一方面法律文书的制作,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程序法是确保各种实体法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也是确保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必要条件。 (2)事实认定的客观性 认定事实的客观性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准确地揭示案件的本来面貌;第二、全面阐述案件的各个侧面;第三、准确表达案件关键部分的事实。 (3)生效执行的权威性 法律文书由法律保证其生效执行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具体表现在法律文书制作的合法性、执行的强制性和解释的单一性三个方面:第一、制作法律文书的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合法资格;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文书的许多文种都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以此来保证法律实施的权威性;第三、法律文书的解释必须是单一性的,不能有任何词语的歧义和模棱两可的提法。 (4)体裁格式的规范性

幕友·师爷·秘书-论文

《秘书之友》年第期 200577 理论探讨 政府信息存贮管理与内部传递方面的法律;(4)政府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 第六,培养符合电子化政府要求的复合型公务员。为了提高电子化政府的运转效率和维护网上政府信息的安全,大力培养以下三种公务员专门人才刻不容缓:(1)既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懂系统科学管理、现代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网络实务人才;(2)具有创新思维的网络服务、网络管理人才;(3)既懂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又精通网络信息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刘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毕明,赖江梅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政府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 [1].[M].2003. [2].[J].20003[3].[J].2000(1) [4].[J].2003(2) 626古代将士带兵出征常常以幕为府,故称“幕府”,以后在幕府中帮办各类事务的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相应称呼。自清朝起,一概称幕友为“师爷”。师爷专门办理刑名钱谷、草拟公文,他们处事老到、经验丰富,与古代幕友和当今千千万万辅助领导工作的秘书尤其私人秘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当代秘书与、有承继关系。 一 我国从奴隶社会后期就有秘书工作的记载。西周时期的“士”接受“官府之学”的教育,掌握了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统治经验,具有一定的政治见解,善文章、长辞令,属知识分子阶层。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世袭制逐渐瓦解,旧贵族世家纷纷没落,士的特权丧失,“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办学之风盛行,许多平民拜师求学于私门,也成为士,士的数量大增。他们为了寻求个人出路或实现抱负,投靠、依附于某个 国君、贵族或势力集团,陈述政见、贡献方略,以求得到重用。各国君主在强则存、弱则亡的兼并形势下,纷纷探求富国强兵之道,迫切需要士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实现强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许多士成为为君主谋划、提供咨询和起辅助决策作用的顾问、谋士、幕僚,他们“不治而议论”并兼任文书起草工作,实际上是君主的秘书。这些士大都思想活跃、满腹经纶、胸藏谋略。他们贡献的谋略往往对各国的兴盛、天下形势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公元前年, 幕友师爷幕友师爷 秘书 M 钟小安

各种法律文书大全范本

法律文书格式及应试技巧精讲 随堂笔记 对策: 在浩如烟海的格式中抓出规律,使零散而繁杂的格式变得易记;搞清常考 的不同文书的特点,做到准确命题;记一些成文化用语,使表述规范且节省构 思时间;掌握重要文书的写作要素,记清注意事项。 格式选编: 一、一审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人民法院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一审公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用) (××××)×刑初字第××号 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 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 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 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因本案所受强制措施情况等,现羁押处 所)。 辩护人……(写明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人民检察院以×检×诉〔〕××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 ×犯××罪,于××××年××月××日向本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附 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向本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或 者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合并审理。×××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出庭支 持公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法定(诉讼)代理人×××,被告人 ×××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 翻译人员×××等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人民检察院指控……(概述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犯罪的事实、证 据和适用法律的意见)。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诉称……(概述附带民事诉讼原 告人的诉讼请求和有关证据)。 被告人×××辩称……(概述被告人对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附带 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予以供述、辩解、自行辩护的意见和有关证据)。 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概述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有关证据)。 经审理查明,……(首先写明经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既要写明经法庭查 明的全部犯罪事实,又要写明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 事实;其次写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及其来源;最后对控辩双方有异议的事实、证 据进行分析、认证)。 本院认为,……(根据查证属实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论证公诉机关

论述法律文书的作用

论述法律文书的作用 篇一:法律文书的论述题合集 法律文书问答 1.法律文书与诉讼文书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诉讼文书顾名思义是说涉及诉讼的法律文书均应包括在内,即应包括司法文书及民用的涉及诉讼的法律文书。目前我国部分重要的法律以及有的司法机关也经常使用这一术语。当然这也是法律文书中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但是也必须看到文书这一概念也还包含着大量的不涉及诉讼的法律文书,这也是不容忽视的。2.法律文书有哪些基本特点? 答:法律文书作为一种处理法律实务的文书,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显著特点,现在就其主要特点介绍如下:(1)主旨的鲜明性 法律文书具有鲜明突出的主旨,主旨是指制作某种文书的和文书的中心意思。因为法律文书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法律实际问题而制作的,自然必须具备明确的目的,这一点不同于仅是为了泛泛宣传而写的文字。这就是说法律文书的制作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2)材料的客观性 文书的主旨要靠材料的叙写说明予以反映表达,包括事实材料和文字材料。作为法律文书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绝对客观真实的材料,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进行所谓合理的想象。这一点与文学作品中所

使用的材料截然不同。在这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明确材料和主旨在文书制作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材料本是第一位的。 第二,运用材料说明表达主旨时,必须对材料加以选择,也就是说要围绕主旨选择材料。 第三,在文书的文字表述上,还应善于把对材料的具体叙述方法和概括方法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3)内容的法定性 法律文书的写作内容,不同于一般文章的写作之处,在于它既要符合一般写作规律的要求,更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对某种法律文书的法定要求,写清必须具备的法定要素。多数重要的法律文书应具备的法定的内容是:案件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案情事实,对案件性质的认识判断,对案处理的意见。 (4)形式的程式性 法律文书是一种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程式性特点的文书。法律文书的程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结构的固定化 从多数的法律文书形式看都由较固定的结构组成,可以分解如下: ┏━制作机关(单位)、文种名称、编号 1.首部━╋━当事人基本情况┗━案由、审理经过等 ┏━案情事实2.主体━╋━处理(请求)理由(正文)┗━处理(请求)意见 ┏━交代有关事项3.尾部━╋━签署、日期、用印┗━附注说明 其中,主体(正文)部分中的处理(请求)意见,在民用的法律文书

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

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 【摘要】:传统中国以官僚政治的发达而著称,官制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发展与突破。在清代的地方衙门中,吏制与官制相得益彰,但也与役制相互联系,并最终在帝制中国的后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吏役制度”。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吏役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卑贱,受到文人官僚的歧视和排斥,这是社会等级益趋严格的表现。在科举选官的背景下,吏役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官制对吏役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创新在于,顺着吏役制度本身的变化和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两条线索展开:时间上对清代地方吏役制度做整体上的系统考察,遵循以实践主导理论而非以理论带动实践的研究思路,注重丰富史实和细节的发掘,同时结合地方行政过程来探讨地方吏役的制度问题。除绪论交代写作背景之外,全文共五部分七章。第一部分为第一章,通过介绍清代地方政府(以州县为例)构成的几个主体,来说明地方吏役的生成环境,即吏役在衙门中的分布及其与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对吏役社会性格的形成和存在形态的多样性所起的决定作用。讨论吏役集团与地方政府构成之关系以及吏役与政府其他群体的关系问题,诸如吏役之间的互动、吏役与官员、幕僚的关系、吏役与家人等其他社会集团之间的互动等等,意在说明清代的地方政府,不合理的衙门结构有时候使得权力载体发生变异,亦能从中了解其又何以维持政务之运作。第二部分为第二、第三章,讨论清代地方吏役的人事制度,第二章主

要为清代地方吏役的承充、职责和数额配置等问题的一系列规定,并展现其实际情景;第三章揭示地方吏役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以窥见其演变之迹。本章之分析、归纳系统而全面,揭示了许多被往常研究所忽视的地方,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本文在官僚政治的背景下讨论清代地方吏役的人事安排,同样也更加注重结合地方行政实践来研究这一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四章,重点讨论吏役行政的效果及其对地方社会的深刻影响。由于书吏和衙役在地方衙门服役性质的一致和地方衙门事务本身的繁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二者权利共享、风险共担,因此在地方衙门的是非功过中,书吏和衙役往往是结伴而行。吏役在主持地方衙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失范行为,主要通过地方刑名、钱【关键词】:清代地方政府吏役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9 【目录】:摘要7-9ABSTRACT9-14绪论14-53第一节研究旨趣14-18第二节研究范围的解说18-31第三节相关研究的回顾31-43第四节方法及写作思路43-51第五节资料来源和使用51-53第一章清代地方衙门的构成53-101第一节清代地方政府概况53-61第二节清代的知州

清朝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清朝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清朝法律内容及其特点 (一)刑事立法的重要变化 1.改变五刑制度 清朝仍沿用隋唐以来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但具体适用往往有一些改变。笞杖刑可折为板责,每十下折责四板,再除去不足五板的零数。笞十至五十,依次折责为四、五、十、十五、二十小竹板。杖六十至一百,依次折责为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大竹板。[⑥]徒刑一至三年五等,分别附加杖六十至一百,每等递增十杖。流刑二千里至三千里三等,每等附加杖一百。死刑仍为绞、斩两等,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种执行方式。立决属决不待时,立即执行。监候适用于罪行相对较轻的死刑犯,一般是留待秋后,经秋审或朝审最终裁决。《大清律例》对适用立决或监候的罪名都有明确解释,对“杂犯死罪”也有一些变通处理,因过失杀人、误杀人及某些职务犯罪被判处死刑者,往往减等执行徒刑五年。 2.增加法外酷刑 清朝除以上法定五刑外,还增加了一些法外酷刑,主要有充军、发遣、迁徙、枷号、刺字及凌迟、枭首、戮尸等。充军创立于明朝,重于流刑,是将罪犯发配戍边,分为附近(二千里)、近边(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极边(四千里)、烟瘴(四千里)五等。发遣为清朝新增,又重于充军,是将罪犯发配东北、新疆、蒙古等边疆地区,充当驻防官兵的奴隶。迁徙是将罪犯强制迁往千里之外安置。充军、发遣及迁徙等罪犯可以带家属前往服刑,不遇恩赦准许,终生不能返回原籍。枷号是一种侮辱体罚性质的附加刑,主要适用于犯奸、赌博、逃军、逃流或窃盗再犯等罪,是让犯人带上重枷,在城门、衙门等公众聚集或来往之地示众。枷重者达35斤,枷号时间由三日五日至半年一年。刺字也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附加刑,主要适用于窃盗、逃军、逃流等罪,即在犯人的臂或面部刺以特定标记或发配地名、犯罪事由等。此外,清朝还沿用了前代的凌迟、枭首、戮尸等极其残酷的死刑执行方法。 3.调整刑罚适用制度 在继承前代统治经验的基础上,清朝对刑罚适用制度有所调整,主要有:(1)扩大自首适用范围。如康熙时的《督捕则例》鼓励逃人“自回自首”,逃亡三次自首仍可免罪;嘉庆时规定,在监犯人因故逃逸又自行回归者,按原罪名减一等处

法律文书在实施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法律文书在实施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1)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2)生动宣传法律的现实教材;(3)记录法 律活动的文字载体;(4)考核法律人才的重要内容;(5)保存法律事务的文 书档案。 法律文书中对理由的阐述有哪几点要求? 法律文书对理由阐述的要求是:(1)认定事实,以实为证;(2)分析事理,以法为据 ;(3)引证法律,明确具体;(4)前后照应,统领全文。 公安机关制作的起诉意见书与监狱的起诉意见书有何异同? 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提出起诉意见的对象不同: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的 对象为尚未判刑的现行犯;监狱的起诉意见书的对象为正在服刑的罪犯。 二是起诉意见的内容不同: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是对犯有现行罪行的 犯罪嫌疑人提出的起诉意见;而监狱起诉意见书是对服刑的罪犯重新犯 罪或有重大漏判的罪行提出的起诉意见。 (1)文书制作的法律依据不同;(2)文书的适用范围不同;(3)要求起诉 的对象不同;(4)制作的主体不同,署名不同。 (2) 简述第一审刑事判决书对控辩双方意见的写作要求 1.第一审刑事判决书中的控辩意见部分应当写明:①公诉机关的指控。 包括指控被告人 (3)犯罪的事实、证据及公诉机关对本案适用法律的意见。②被告方的 辩护。包括被告人的供述、 (4)辩解和自行辩护的意见,以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有关证据。 辩护词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证: (1)事实认定是否正确;<2分) (2)定罪是否准确;(2分) (3)应予从轻减轻量刑或者免除刑事处罚的事实情节。(2分) 刑事裁定书和民事裁定书解决的不同方面的问题 我国刑事裁定书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民事裁定 书只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各类法律文书写作(全是干货)

法律文书写作串讲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律文书的概念、类别 法律文书的概念: 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以及公证机构、仲裁组织依法制作的处理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和案件当事人、律师及律师事务所自书或代书的 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法律文书的类别:依制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安机关的刑事法律文书一一侦查文书 (原称预审文书)、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文书、法院的诉讼文书、公证文书、仲裁文书和律师实务文书;依写作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文字叙述式文书、填空式文书、表格式文书和笔录式文书;依文种的不同,可分为报告类文书、通知类文书、判决类文书、裁定类文书、决定类文书等。 第二节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 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 (1 )制作的合法性; (2 )形式的程式性; (3)容的法定性; (4 )语言的精确性。 第三节法律文书的作用 法律文书的作用: (1)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 (2)进行法制宣传的生动教材; (3)有关法律活动的忠实记录; (4)综合考核干部的重要尺度。第四节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 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 (1 )遵循格式,写全事项; (2 )主旨鲜明、阐述精当; (3 )叙事清楚、材料真实; (4 )依法说理、折服有力; (5 )说明情况,简洁明晰; (6 )综合表达,叙议为主; (7 )行文章法,因文而异; (8 )语言精确,朴实庄重。 第二章公安机关的法律文书 ——侦查文书 第一节概述 侦查文书的概念: 侦查文书是指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和其他依法具有侦查职能的检察机关、海关缉私 机关、监狱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法制作或者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 第二节立案、破案文书 呈请立案报告书的概念: 呈请立案报告书是指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在对接到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 后,对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立案时制作的报请领导审批决定是否立案侦查的文书。呈请 立案报告书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必经的法律程序,它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便成为制作立案决定书的依据。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幕僚的产生 二.清代幕僚盛行的表现 (一)清代“书吏”之害 (二)“无绍不成衙” (三)军阀中的幕僚 三.清代幕僚盛行的原因 (一)客观:清代官僚在政治上的需要 (二)主观:文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上的要求 四.幕僚盛行对清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推动 (二)对晚清新思想传播的促进 (三)对清末民初军阀集团形成的推动

五.幕僚制度的终结 【摘要】:幕僚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用人制度,与中国官僚制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政府之所以被称为“官僚”机构,是因为“官”与“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官”离不开“僚”,“僚”也离不开“官”。幕僚实际上是官员自行聘请的私人秘书,虽不属于国家官吏,但大多从事国家政治事务。清朝这种政府官员聘请私人秘书,代为处理政府事务的做法大为盛行。并给政府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幕僚幕府师爷“无绍不成衙” 一.幕僚的产生 幕僚一词源于中国的幕府,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道:“(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幕)府,为士卒费。”来,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如明清两代的督抚衙门,也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幕僚主要供职于与军事有关、或由军事机关转化而来的政府机构;他们的

职责主要是为长官提出建议、顾问咨询、帮助处理文书档案、管理文职行政事务;直到明清时期,狭义的幕僚仍指服务于军事机构的文职官员。到了清朝,幕僚又有师爷的称谓。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吏,上至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聘请若干幕僚帮助处理政务。 二.清代幕僚盛行的表现 清代各级地方官员,一般上任之始就自带幕僚多人,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清代许多名人有当幕僚的经历,如康熙时的水利专家陈潢、雍正时河南总督田文镜幕下的邬先生、乾隆时的顾礼琥和汪辉等都是全国皆知的名幕;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著名学者章学诚、汪辉、冯桂芬,著名政治家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曾经当过幕僚。据估计,清朝时,全国一千五百多个州县中,幕僚总数不下万人。可见当时养幕之风的兴盛。 (一)清代“书吏”之害 清代许多官员有的因科举而得官,除了精通八股文,根本不了解民情世故 ;有的沉湎于享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缺乏治政能力。各级官僚的昏庸无能,加上清代律令的繁杂,造成了主官对书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 学习重点: 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 一、清代立法思想 “参汉酌金”与“祥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 参汉,就是吸收明朝的封建法制。 酌金,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 这一思想的内涵,在于首先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合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 (一)《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 清朝入关不久,即开始将明律译为满文,并对明律略加修订,使之成为清朝法典。顺治三年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沿袭明律,稍有删改,但没能认真执行;? (二)《大清律例》的制定 乾隆时期,《大清律例》对《集解》的整理删改。律后增加小注。律后附例,是以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更加严密周详。整部律例共有条例1042条。清初由简单袭用明律,经过近百年时间,几经修订,终于完成《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行后,作为“祖宗成法”,律文自乾隆五年以后不再修改,只是每五年一次将新颁的条例续纂入律例。所谓“律一成而不易,例则逐年增删,五年一小修,又五年一大修,通行天下”。这样就使《大清律例》沿用至清朝灭亡前夕,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直到清末修律时才被《大清现行刑律》代替。 (三)例的制定 清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律条与条例,条例与条例之间彼此矛盾冲突,影响法制的统一和稳定。 条例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 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 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所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 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是经过整理编写的事例。 (四)《大清会典》的制定 清朝会典是仿照明朝的会典编成的,康熙二十三年,正式编篡会典。《大清会典》,史称《康熙会典》,后来,四朝又续修了会典。所以清代有“五朝会典”流传下来。《大清会典》是按行政机构分目的,内容包括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等职能及有关制度。从内容看,是以行政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汇编。《大清会典》不仅是清朝行政法规大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行政法典。

法律文书说理的方法有

法律文书说理的方法有 篇一:法律文书简答 简述法律文书写作要经历的环节和步骤(法律文书写作要与其他公文写作一样,经历取材与炼意,运思与谋篇、行文与定稿三大环节六个步骤。取材与炼意是搜集、选择材料、提炼主题阶段;运思与谋篇是策划整个写作过程,安排文书结构的阶段;行文与定稿是文书实施写作和修改以后最后定稿的阶段。作者经过三个环节六个步骤,最后才能完成整个法律文书的写作过程。 简述法律文书写作的特殊要求(法律文书写作既要遵循一般写作规律,还有自身的特殊要求:第一,要遵循格式、规范写作。第二,要依法写作,包括写作的主体合法、依法定程序写作、依法定内容写作。简述法律文书主题的概念及对主题的要求(法律文书的主题,是作者在法律文书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即办理诉讼案件或非诉讼事件的目的。是法律文书全部内容的核心,统帅写作法律文书的全部活动。对法律文书的主体要求是:主题要准确、明白、集中有序 法律文书对选择材料有何要求(第一,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其中包括:(1)以主题为中心进行选材。这是法律文书选材的核心和关键。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非诉讼事件,在写作法律文书时,面对已经确定的主题,选材时别无选择,只能以主题为中心对材料进行取舍;(2)以证明主题为需要进行选材;第二,要依法选材。依法选材是

我国三大诉讼法的要求。只有依法选材,才能准确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格的材料,从而为正确处理案件或事件奠定坚实基础。 简述主题与材料的辩证关系(第一,先有材料,后有主题:任何案件或事件的主题都经历了一个慎密、科学的提炼过程,是写作主体通过对事实材料和法律材料的提炼之后得出的。因此,严禁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行为;第二,主题对材料具有统帅作用。主题虽然是从材料中得出的,但是主题一旦确定后,写作法律文书就要围绕主题选择恰当的材料,以突出主题,证明主题的正确性 为什么说法律文书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法律上的事实,即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证明的事实。法律文书中据以定案的事实是通过法律手段,运用侦查或推理分析而认识的事实,它不是所谓原汁原味的原本发生的事实,所以叫法律事实。 简述结构与章法的关系及多样化的章法特点(结构与章法互相作用,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章法的运用受结构的制约;结构体现原则性,章法体现灵活性。在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中,根据案情繁简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章法结构。如:由事而理,依理而断;突出主罪(主犯)、兼顾次罪(从犯);揭露矛盾、明确争点;分析说理,彰显个性;详写细写,充分发挥;欲进先退,层层逼进等。 法律文书中常用的表述方法有哪些(法律文书所涉及的法律事务均是非常严肃的社会活动,且本身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法律文书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法律文书写作常用的表述方法 只能是一般文章写作所常用的最基本的表述方法,即叙述、说理和说

2016考研法硕知识点详解:清朝法律制度

2016考研法硕知识点详解:清朝法律制 度 一、立法概况 (一)《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于乾隆五年(1740年)正式颁行天下。在此以前,顺治朝曾颁布过《大清律集解附例》,雍正朝颁布过《大清律集解》。清朝律典由清初简单地袭用明律,经过近百年时间,几经修订,终至完备成熟,这个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制定一部统一法典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于司法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也标志着满族统治者吸纳汉文化,探索统治策略的复杂过程的基本完成。 《大清律例》的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律文四百余条,附例一千余条。自乾隆年间修订完成后,《大清律例》成为清朝的基本法典,尤其是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对律文之后的"附例"予以增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完成的,它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汉、唐以来确立的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在《大清律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大清律例》的制定又充分考虑了清代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特色,在一些具体制度上对前代法律有所发展和变化。 (二)《大清会典》 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官吏的统治效能,清政府仿效明代,编制自己的会典,先后出现了《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在内容上,《大清会典》同样是记载主要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与有关的制度,在编纂上一直遵循"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的原则。典、例分别编辑遂成固定体例。"会典"所载,一般为国家基本制度,少有变动;具体的变更,则在增修则例中完成。《大清会典》是清朝行政立法的总汇,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完备形态,也是清朝立法上的重要成就。 (三)则例 则例是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是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行政规则。则例为数众多,可以视为清政府的行政法规,是清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例自康熙朝开始制定,主要分为两类:一般则例和特别则例。一般则例是针对部院一般行政事项而定,清朝几乎每个中央主要行政机关都编有则例,如《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理藩院则例》、《钦定台规》等。特别则例是指就各部所管辖的特定事项而制定的行政规章,如《钦定八旗则例》、《兵部督捕则例》等。此外,有些衙门内部还有关于办事、手续章程及官员违制如何处罚的专门则例,如《六部处分则例》、《吏部处分则例》等。则例作为重要法律形式之一,是清朝的一项创造,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刑事立法 (一)发遣

论清代的幕友

论清代的幕友 目录 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1) 一、清代幕友的兴盛 (2) 1、幕友制度促进前期幕友的发展 (2) 2、幕友制度的兴盛促进了清代幕友的兴盛 (2) 3、历史演习为幕友的形成和兴盛起来推波助澜的作用 (4) 4、贫困促进了幕友的发展和兴盛 (4) 二、清代幕友的地位及其类型、服务期限 (4) 1、清代幕友的地位 (4) 2、清代幕友的类型 (5) 3、清代幕友的服务期限 (6) 三、清代幕友的作用、弊端 (6) 1、清代幕友的作用 (6) 2、清代幕友的弊端 (7) 参考文献 (12)

论清代的幕友 06043551 王龙 摘要:幕友是清朝的官员体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就清代幕友的兴盛、地位、作用和弊端等进行论述。清人独创“幕友”一词,与前代称谓有所不同,有其独特的内涵。清代幕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为官员出主意、做事情,官员为幕友谋出路,对其供养,但是其却是一个畸形的阶层。清朝依靠幕友来使得政府机制有效运行,但要使其能廉洁运行,更须遏制幕府。但幕友异军突起的崛起于清朝政府,无论好与坏,都乃可歌可泣。本文是清代幕友的一个浅析,也是对清代官吏制度的反思。 关键词:幕友,幕友制,清代,行政制度 Officials of the Qing Dynasty Consultants Wang long Abstract:Friends of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s screen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body.Articles on the Qing Government prosperity, status, role, and discusses the drawbacks of such conduct.Qing original "screen" Friends word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itle, has a unique meaning.Qing Government is a special social class, their officials to come up with ideas to do things, officials find a way out for the curtain friends, their support, but it is a deformity of the class.Friend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rely on screen to enable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government machinery, but it can run a clean, more to Ezhi shogunate.But the sudden emergence of Friends of the rise of screen in the Qing government, good or bad, all are moving.This article is one of Qing Government, but also Reflection on the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s. Keywords:screen Friends, Friends-screen system, the Qing Dynasty,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法律文书的主要作用_1

法律文书的主要作用 篇一:法律文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法律文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是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 (2)是生动宣传法律的现实教材 (3)是记录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 (4)是考核法律人才的重要内容 (5)是保存法律事务的文书档案 篇二:规范法律文书写作的作用与意义 实用法律文书写作课的心得 摘要:通过对实用法律文书写作课的学习,我对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专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法律文书写作,对法律专业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掌握,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关键词:法律文书,心得,民事诉状,意义,作用 法学的训练就在写作,一定要写,一直要写,因为写才能让你深刻。——王泽鉴 作为一名大学生,法律写作是一项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通常来讲,法律写作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律文书写作,也称为实用法律写作,为法律实务中常常会用到的写作形式,如法官要写的判决书,律师要写

的代理词,检察官要写的公诉词等;另一类是非法律文书的写作,其写作目的不是为了参与某一案件的司法过程,不会在某一法律关系中起法律作用。这类非法律文书只是充当作者法律知识的载体,即法律论文。笔者在文章中将分法律文书和法律论文两部分探讨法律写作的意义。 为了学好本课程,我觉得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另外,在学习时要抓住法律文书特点、基本理论、写作要求和具体写作方法;要理解法律文书是如何提出和适用的,又是怎样解决和实际应用的;要注意各部门法律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重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和实际应用以及它们的作用,不要孤立地去看待一个法律文书,应有完整的系统概念。通过习题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应按要求完成布置的作业题。做题前,要对所学内容基本掌握;做题时,要看懂法律文书要求,注意分析,熟练应用各种法律文书写作要求和写作要点。除学习规定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尤其是陈老师给我们指定的参考书。如果有条件,还可通过模拟法庭练习、验证和巩固所学法律文书知识,训练实际法律文书的应用,培养我们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法律文书的作用有: 首先,使用民事诉状提起民事诉讼,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行为.这种诉讼行为受国家法律保

各种法律文书大全范本

法律文书格式及应试技巧精讲 随堂笔记对策: 在浩如烟海的格式中抓出规律,使零散而繁杂的格式变得易记;搞清常考 的不同文书的特点,做到准确命题;记一些成文化用语,使表述规范且节省构 思时间;掌握重要文书的写作要素,记清注意事项。 格式选编: 一、一审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人民法院 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一审公诉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用) (××××)×刑初字第××号 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 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 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 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因本案所受强制措施情况等,现羁押处 所)。 辩护人……(写明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人民检察院以×检×诉〔〕××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 ×犯××罪,于××××年××月××日向本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附 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向本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或 者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合并审理。×××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出庭支 持公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法定(诉讼)代理人×××,被告人 ×××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 翻译人员×××等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人民检察院指控……(概述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犯罪的事实、证 据和适用法律的意见)。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诉称……(概述附带民事诉讼原 告人的诉讼请求和有关证据)。 被告人×××辩称……(概述被告人对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附带 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予以供述、辩解、自行辩护的意见和有关证据)。 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概述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有关证据)。 经审理查明,……(首先写明经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既要写明经法庭查 明的全部犯罪事实,又要写明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 事实;其次写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及其来源;最后对控辩双方有异议的事实、证 据进行分析、认证)。 本院认为,……(根据查证属实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论证公诉机关

法律文书复习简答题

1、简述法律文书的概念、种类及其与司法文书、诉讼文书的联系与区别。 答: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司法机关(含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缉私机关、检察院、法院及监狱等机关,下同)、公证机构、仲裁组织依法制作的处理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以及案件当事人、律师和律师组织自用或代书的法律文书的总称。 法律文书的类别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准而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 (1)依制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安机关的刑事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诉讼文书,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文书,公证文书,仲裁文书和律师实务文书。(2)依写作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字叙述式文书,填空式文书,表格式文书和笔录式文书。(3)依文种的不同,可以分为报告类文书,通知类文书,判决类文书,裁定类文书,决定类文书等。 联系和区别:一是司法文书这一名称,这一文书述语是我们以前曾经长期使用过的,并以它作为我们这一教材的总称。但是严格意义上的司法文书,应该是指导司法机关处理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而不应包括公证文书和仲裁文书,更不包括民用的法律文书。因为公证文书一般不具有处置性,而只具有法定的证明力;仲裁文书虽具有裁处作用,但是它又要受到当事人原有协议的制约,它的约束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这两部公文书与司法文书的作用和效力,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部分文书在启动和推进法律活动中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独立于司法文书之外的民用法律文书。二是诉讼文书这一名称,它也是某些司法机关经常使用的一个文书述语。顾名思义,诉讼文书应该是专指涉及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既包括司法文书,也包括涉及诉讼的民用法律文书,如案件当事人自书或律师代书的各类诉状等法律文书就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而民用法律文书中的非诉讼文书以及公证文书、仲裁文书等自然应该排除在诉讼文书这外。总之,学生在了解法律文书这一概念内涵的同时,也应了解法律文书与司法文书、诉讼文书这两个与法律文书相关名称间的交叉或包容的错综关系。 2、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法律文书的特点:1)主旨的鲜明性。2)材料的客观性。3)内容的法定性。4)形式的程式性。5)解释的单一性。6)使用的实效性。 3、简述法律文书的主要作用。答:主要作用:1)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2)生动宣传法律的现实教材;3)记录法律活动的文字裁体;4)考核法律人才的重要内容;5)保存法律事务的文书档案。 4、法律文书在叙写事实时应掌握哪些要点? 答:法律文书在叙写事实时,要求写明的事实要素,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刑事案件的案情叙述;另一类是有关民事、行政类案件的案情叙述(包括大量的非诉讼案件的事实叙述)。前者要求写明作案(指构成的犯罪事实)的时间、地点、作案人和被告人,作案的目的、动机、情节、手段,造成的后果、作案人的态度以及证据等。后者围绕着当事人各方的纠纷事实来记叙,包括纠纷的内容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纠纷的发展过程(起因、过程、结局),各方的争执意见以及证据。 5、法律文书应从哪些方面阐述理由?答:理由是法律文书的灵魂,也是主旨的集中体现。叙写法律文书阐述理由时,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具体要求:(1)依法制作,突出主旨;(2)遵循格式,事项规范;(3)综合表达,叙议这主;(4)写清事实,掌握要领;(5)分析事理,以法为据;(6)说明情况,乘法明晰;(7)语方精确,朴实庄重;(8)行文章法,因文而异。 6、简述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的概念和功能。答: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是指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对受理刑事案件的材料经过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并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报请领导审查批准是否立案的法律文书。 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是公安机关内部审批案件使用的一种书面报告。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即成为公安机关对该案立案侦查的依据。它的功能有两点:一是依法确认案件成立,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文字凭据;二是对侦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因为立案报告书对案情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侦查计划,指导侦查工作顺利进行。 7、呈请立案报告书的正文应写明哪些内容?答:正文。写明:(1)立案的事实依据。即已经掌握的有关案件情况,包括案件来源和报案人员简况、案件和侦查对象的情况。(2)立案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即通过案情分析,阐明立案的理由和法律依据,以说明立案侦查的正确性、必要性,并为 制作侦查计划打下基础。(3)侦查计划:侦查的方向和侦查的范围以及主要任务;查明案情应当采取的措施、方法和步骤;侦查力量的组织和分工;需要有关方面配合的各个环节如何紧密衔接;侦查的时间要求等等。 8、通缉令的正文部分应写明的内容有哪些? 答:正文。写明:简要案情;被通缉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号码、体貌特征和携带物品;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联系人、联系电话;附项(被通缉人照片、指纹及社会关系)等。 9、简述提请批准逮捕书的概念和功能。答:提请批准逮捕书,是公安机关对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提请同级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时制作的一种法律文书。提请批准逮捕书是公安机关行使刑事诉讼权利的工具,具有要求人民检察院在法定的期限内对案件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或者补充侦查的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