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商英0817 傅晓刚 1421080352

通过一个学期的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观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是造成交流障碍的一个因素。

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隐私,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内容里:

一、年龄

在我国,“老”象征着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然而西方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个人奋斗的社会。人老了就意味着从社会竞争的舞台上退了下来,对女性来说,“老”还意味着魅力丧失,这对个人来说是件既痛苦悲哀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老。而且老人的独立意识很强,有一种不服老的自尊心。所以年龄也便成了一个人的隐私。

二、工资

中国人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赚多少钱?”但在西方,即使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也不了解精确的工资数,这并不是说家庭不团结,而是表示一个人的“隐私”和“独立”。在西方个人收入的多少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同时西方社会又是一个贫富悬殊、嫌贫爱富的社会;再者,富有的人为了自身以及家庭和财产的安全,对自己的这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谈及工资。比如,年轻人在开

始找工作时就会谈论不同工作的不同待遇。工作相同的人也会比较一下他们的收入,以便弄清自己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即使这样,问题也要小心提出,让人自由选择是否愿意披露他的收入。

三、礼貌

礼貌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不同的。如在中国人看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等是对他人的关心,是礼貌的,但在英美人看来,自己的隐私遭到了对方的粗暴干涉。由于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强调各展其才,这样,中国式的“牺牲”精神自然成为发展自我的绊脚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与西方是有本质区别的。

四、空间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由于这两种要求,他们经常用墙、门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敞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你这时便可轻轻敲门以示对办公室主人的尊重,随后自然地就会受欢迎。中国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能力,因此很少意识到空间对美国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

隐私观体现了社会文化和语境对使用语言的制约和影响,也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交际方式的要求。在当今越来越广的文化交际和交流中,我们应当加强对西方人隐私观的认识,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交际更加顺畅。目前,大家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及我国传统观念中的隐私,并开始无意识地接受西方隐私观的

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所在,不盲目接受一切西方思想,同时,也不能盲目地批判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把好的东西继续发扬。所以学习研究各国文化差异和隐私观的差异,不仅是为了避免交流障碍,还要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为我所用。

英语本科论文:浅析中西隐私观差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A Contras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rivacy 浅析中西隐私观差异 作者 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more frequent in an amazing speed.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privacy exists in every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has different concepts of privacy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it, which results in cultural crash and conflict unavoidably.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rivacy and the causes. Since 1960s, people have studied privacy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fferent aspects, and agreed that privacy is restricted by society, culture and so 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y, this thesis uses example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rivacy i.e. privacy reflected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territory, distance and space. Personal information includes privacy on economic status, age, marriage and sex, and territory involves privacy reflected in home, office and object territory.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rivacy is manifested in distance and space.And the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ivacy differences with th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privacy concepts, different contex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t aims at familiarizing English learners with cross-culture background, developing their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reducing unnecessary communication failures. Key words: privacy; contrastive study; culture; causes I

中西方人对待隐私差异(英文版)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ttitudes toward privacy i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heir different views on privac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ost of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the country and people often live in the villag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 so they are very familiar with and care about each other. It is common for them to talk about family or personal problems. In addition, Chinese people always don't agree with "private" and regard individual rights as private interests. However, medieval agriculture of Western Europea was developed by the form of manor. The circumstance of closed and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 makes westerners gradually produced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haracter. So westerners advocate independence and are not willing to others to interfere in their life. They think that privacy can't be violat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r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一)The age In China, it is a very common to ask someone's age. When a person is told that his appearance looks less than his actual age (except for children), he would think that this is a kind of praise,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https://www.doczj.com/doc/805458208.html,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https://www.doczj.com/doc/805458208.html,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 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新中国成立

【名仕生活】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 马晓蕾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一、儒家之生死观:道义超越生死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其影响也最大。儒家从现实出发,很重视人的生命,不轻生。《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其中“五福”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而“六极”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儒家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儒家重视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他们看来,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回避不了的。但是,对生采取敷衍塞责态度的人对死是恐惧的;而对生采取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对死则是顺其自然的,并且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对于将来之死,儒家认为应坦然处之,不必担心,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这样一种死亡观念,也成为中国死亡观的主流。汉代杨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区别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 摘要: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所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死亡观解读中西方的文化现象,分别从精神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以及自杀现象来浅述。 关键字:死亡观精神文化自杀向死而生 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也不乏大量的学者从各个领域展开对其的研究,死亡是神秘的,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知道的人也再也不能回来。作为现象研究,死亡涉及的范围广泛。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西方重视“精神”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对死其实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恐惧的,因为对死亡的意义从未深究,不知道死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他们的悲痛是一种彻底的绝望;相比之下,我们很少看见西方人在葬礼上毫无节制的痛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不重感情,而是他们早已了解了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最后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表现得更加理性,他们的悲痛更多是来自于一种对分别的惋惜和伤感。 中国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重视精神生活,反而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生前如此,死后亦然。亲人去世,常会以焚纸的方式祭奠亡灵,寄托思念。不过烧的不是书信,而是纸钱、纸衣、纸车马等,不外乎是一些生前所需的吃喝穿用,仿佛人死之后已经无形无象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也照样过着人间的世俗生活,照样需要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过去有钱人家死了人,还要把真东西拿去陪葬的,这一点,看看中国历代皇帝的豪华陵寝和无数随葬的珍宝就知道了。 可是,很少听说欧洲哪个国家的帝王陵墓修得如此富丽宏伟,或者是墓地里挖出了多少珍奇宝物。西方国家的墓园内草木茐茏,偶有一束鲜花散放在某个墓前,温馨而淡雅。每一座墓前都是一尊体现死者独特个性的雕塑,个个构思精湛,形神兼备,别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徜徉其中,使人在艺术的感染下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 二、西方“向死而生”的文化传统 “向死而生”是死亡本体论的建构,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死亡所意指的结束,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

生死观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那么关于人之生死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核心。对生死问题的反思,从中可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领悟。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不乏智者与睿者,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儒道两家,都是围绕人生价值这一核心著书立说的人生哲学。并且儒、道两家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有着深沉的思考,且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对中国人之生死观有着强有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儒道两家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对死又持一种慷慨凛然、泰然处之的态度,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观,是不主张追求、而是珍惜、热爱生命的。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先哲们对生的看法。 对宇宙的思考最多的就是老子,老子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儒家对宇宙的思考比较简单,儒家的宇宙观主要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 老子哲学并非单纯探讨有关宇宙客体的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生命存在自身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其它问题,如生命的存在。笔者认为,老子对于个体生命之生,主要探讨了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老子对人世间诸多问题的形而上思考,始终贯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指向。老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在这条天地人的大法则的指引下。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乃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视生死为一种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于世,恰好是因为他们从不强求让自己永久的存在。他们从不要求世间万物给予回报,无私博大,无欲无求,这就是他们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仁”不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而是偏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对待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仁”的原则,那么,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也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儒家认为“天行有常”而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儒家会为了道而献身乃至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可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孔子还把“见危授命”视为“成人”必备的一种品德和素质,在孔子看来,见到利益便能想到义的要求,见到危险能够献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仍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品德完备的人了。在生死关头,当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侯,决不能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应当义无反顾,舍生取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儒家在生死问题上的崇高气节。 说完了生,我们再来看看死。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对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状态算是死亡呢?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 1、隐私——调控与他人交往的法则 隐私,顾名思义是指隐藏的私事,不被他人知晓的事情。不同的人对客体环境的态度,看法,信仰;以及如何利用环境都各不相同。隐私恰恰与客观环境十分密切,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对待和利用环境因素,如何控制调节与他人交往。Altman (1975) 认为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其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a selective control of access to self or to one’s group)。既然隐私是一种选择性控制机制或法则,那么,就允许我们有选择性的与谁交往,或与谁交往的程度如何。 在早期的中国文化中并没有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没有隐私可言。无论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隐私可大可小,大到群体利益的保护,小到个人的琐事。隐私的不同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现实。从而,不同人的隐私有不同程度和方式。譬如,在我们普通百姓看来:自己的家庭成员是谁并不是不可公开的,我们不在乎别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或身份。然而,对于明星而言,这就是隐私,使是他们极力保护的。Westin 曾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事实上,以上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也可体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只是差异的表现在不同文化或同种文化的不同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2、隐私——集体和个人及集体领域行为和个人领域行为 不同的文化的确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节或控制自己的领域或本民族利益。譬如,中国人习惯使用围墙,栅栏等有围度的东西将房子或车库包围起来。用圆圈式结构包裹后,人们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安全感,似乎隐私也就自然被保护起来了。正如长城,紫禁城等都是这种典型的例子。所以,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历代朝野变更时,新国家的建立,必然要先砌城池,用以巩固江山,新修的宫廷用以维护安全。今天尚是如此,无论国家还是家庭,城市还是农村,工厂还是学校,驻军还是公园,墙连墙,墙套墙,高的,矮的,宽的,窄的,土的,铁的,木头的,竹笆的,到处可见。中国人崇尚筑墙来保护自己的特点,闻名于世。然而,这种以墙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同样也有弊端,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空间中,不免会影响心理环境,是心情压抑,不豁达,产生了封闭保守的情绪。因此,有可能变得“以邻为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一些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争论的话题之一。 中国人这种崇尚墙的文化,事实上是在保护“家”这个群体利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墙里发生的事不要传到墙外面,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同是,这也与中国人另一个特点“要面子”紧密相连。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崇尚群体隐私的心态是集体或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美国人对“空间”的极度崇尚与高度敏感和有效利用,与中国人崇尚围墙文化有着天壤之别。美国人喜欢用空间来控制和调节与他人的隐私。在美国的城市或乡村很难发现围墙,因为无论是工厂,学校,田地,还是别墅,他们的界限不是围墙,而是空间。正如当我们去哈佛大学参观时,很难找到它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每个领地的分界线似乎不存在。然而,真正的分界线其实存在于美国人的心中。虽然以空间为界限似乎比较模糊,但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是高度敏感而清晰的。这也正是其他国度的人难以理解的。美国人对私人领域的隐私格外清楚,他不会越雷池半步,不经允许绝不进入别人领地。 3、隐私——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私的界定有所不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是一对典型的例子。当某一话题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问候,殊不知在美国人那里却成了侵犯隐私的罪证。譬如,当自己交了男朋友,而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家人要求分手。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父母对子女更加关心,为了能让子女生活得更好而做的决定,父母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更好,所以孩子也很理解这种做法。然而,这种现象在美国,这就是对个人隐私的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死” 毫无疑问,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生”,都有相同的体验——伴随父母的期望,呱呱落地的哭声,以及对未来无知的渴望等等。但是对于“死”,大家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信仰或者猜想中,而大家的生活的背景、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也就促使了两者对“死”的认识莫衷一是。 首先先谈一下西方人的死亡观。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而西方人对于“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 狭义的西方指西欧,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西欧面积狭小而多山,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平原稀少耕地奇缺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欧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丧葬方式。丧葬方式只是死亡文化的一个部分,它还包括死亡观念。丧葬方式又包括死亡行为形态、死亡实物形态。 二)宗教的影响 西欧远古的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由此可以看出土葬并非农业文明的专利。及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基督教对死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且基督精神贯穿基督徒死亡的始终。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罪,人活着必须赎罪,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因此基督教轻视肉体的过程,而重视灵魂的得救。灵魂的得救取决于死后灵魂能否进入天堂。轻视肉体包括对尸体的处理,因此基督教反对隆丧厚葬。同时基督教也反对弃尸荒野,反对不尊重尸体。 其次是中国的死亡观 在中国,病人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往往对病人隐瞒重大病情,只告诉病人的亲属,否则就是缺乏职业道德。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在中国人看来,“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但是生与死毕竟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中国人就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扩展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追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隐私观 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 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 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二)中国人的隐私观. 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 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社会是文化产生和生产的基础,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生活在乡村,一个家族往往几代人在村庄繁衍,大家非常熟悉,互相关心,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见面问候常是“Where are you going?”等,交谈起来也是有关家庭、薪水等私人问题。然而随着中国日渐融人国际社会,世界通行的价值观也逐步在国人心中扎根,银行、车站悄悄画上了”一米线”,商家不再敢随意搜人的身,在隐私保护之下的交流愿望使QQ的火暴让业内同行艳羡不已。 二、隐私与文化 隐私观差异的根源所在即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价值观念的差异。隐私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而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这里我们以美国为例分析: 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之——对个人主义的理解。 (一)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美国学者萨姆瓦认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美国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的主要表现有个人隐私、个人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等。另外,美国人对个人空间极端崇尚和高度敏感,人们对家宅、单位与其接壤的邻居间的界限的意识十分敏感,不经允许绝不进入别人的领地。在美国文化中,以空间代替围墙作为一种私人领域或隐私调节机制是十分普遍的,而且财富越大,隐私越大,空间也似乎越大,即空问与隐私成正比。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的进步作用,表现一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口号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二是早期个人主义使美国人赢得了充分享受生活的“机会”,确保了国家的成功;三是个人主义使人们的追求多元化。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别无他物可替代的作用,是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美国人信奉个人尊严、尊重个人隐私,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积极表现。然而,美国的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与个人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观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观念的差异导致 东西方对“隐私”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对待方式,而这些差异,正好是 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流障碍的一个因素。如何正确认识跨文化中的“隐私”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中西方对待“隐私”的差异。 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并不存在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中 的成员没有隐私可言。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于各 个文化中,只是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 一种生存特性。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物, 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 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 隐私的英文是“privac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这个单词的定义 是这样的,“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从 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隐私看做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 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一个很受尊重的概念。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十分看重,他 们观念中的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 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举例来说明: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 时间,西方人邀请他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对方,给对方足够的 时间作安排。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 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再有,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他 人的领地。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会被认 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们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允许也不 应该动用。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宗教信仰,个人行为动向等都不能直接过问。 再来看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喜欢“私”,个人权利往往被视为 私利,而且中国人几乎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在中文中原本是没有一个词能 和英文中“privacy”划等号的。由此,足见中西文化中对待“隐私”的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 一、隐私权概述 (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 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在中国,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因此,应该在宪法和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

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二)隐私权的概念分析 1隐私权的概念https://www.doczj.com/doc/805458208.html,/view/49906.htm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226028次 编辑次数:37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2-04-01 创建者:elehao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2隐私权的本质 (1)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隐私的自然性告诉我们,只要主体愿意隐瞒,隐私客体即可成为隐私事实,即使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隐私照样可以产生并继续存在。而且,是否公开、何时公开隐私内容,也任由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