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课型:

欣赏课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设计思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用葫芦丝独奏的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所以本节课将使用图片、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额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材分析:

一、作品简介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傣族风情画卷。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乐器特色,用葫芦丝演奏这首乐曲,使优美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现,民族特色也更加浓郁。

1、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6+6+5+6),旋律流畅,一气呵成。节 奏较为紧凑,大量的小三度音程使旋律具有小调的风格, 柔和、优美' 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完全相同。装饰音的使用,不但使旋律的衔接更 为柔和,也让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傣族竹楼幽静、 优美的情境之 中。 1=陀¥

第-主題

1 [6 6J 1 ? * (

2 2 3

3 Ji^L 322116

1-21 6 - ■ ? ■' 1

(6 61 1

■ 4

322j 1) * R ----------- J - 21 6 " ■ t ?_ _

第三乐句开始优美的情绪变得活跃起来。第五小结是个过渡,引 出第四乐句。这种写法非常独特。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变化重复, 也可以说是同头换尾。

2、 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4+4+6)。第一、二乐句沿用第一乐段 的方法,两个乐句基本相同。节奏较为舒展,五度和六度音程的

大量交替运用使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与第

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11233 3 12 3 3

5 12 3 3 3

6 12 2

II 1233

51233 |53566.8 5 1 321 1 -- 1 - ■

1-T I

接着的第三乐句是六小节,是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变化中又呈现了统一。整首乐曲在不规则中又有内在的统一,别具风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月光下的凤尾竹》具有的优美情绪并学习简单的

傣族舞动作表现主题。

2、认识葫芦丝的形状,能分辨葫芦丝的音色。

3、知道《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具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教学重点:

1、能感受《月光下凤尾竹》的情绪,并用简单的傣族舞动作表现主

题旋律。

2、认识民族吹奏乐器葫芦丝,并感受傣族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1、用简单的傣族舞动作表现主题音乐。

2、分辨葫芦丝的音色,分辨几个主题音乐。

教学用具:

葫芦丝,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葫芦丝。(目标:初步感受音乐,认识了解葫芦丝以及其音

色特点)

1、教师导入,引起兴趣。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都知道哪些乐器?

2、认乐器小游戏。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乐器看看你们认不认识?

分别出示埙、竹笛、葫芦丝并聆听它们的声音。

3、引出葫芦丝,认识介绍葫芦丝。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葫芦丝。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葫芦丝,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师:葫芦丝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最重要

的是葫芦丝的肚子里还有个金属簧片。

4、教师配伴奏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引导学生了解葫芦丝的

音色特点。

师:老师就会吹葫芦丝,想不想听听它的声音?听之前老

师有个要求,请你在听的时候,心里想一个词语来形容葫

芦丝的音色?

(柔和、优美、圆润、婉转、略带鼻音)

5、引出课题。

师:刚才一直听的,包括老师刚才吹奏的,就是咱们今天要

学习的非常好听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了解傣族的相关信息,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作。(目标:进一步感受音乐,了解傣族的基本信息,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

作,随音乐表演。)

1、了解傣族的相关信息。师:谁知道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葫芦丝?(请课前演讲的学生来介绍)

生: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傣族人主要分布在我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傣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人最喜闻乐见的舞蹈就是孔雀舞。孔雀在傣族人心中代表着吉祥、幸福、美丽、善良。傣族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林繁茂等生态影响,他们居住以竹楼为主。泼水节是他们的重大节日。傣族的民族乐器主要有:葫芦丝、象脚鼓、铓锣等。(PPT展示)

2、教师表演孔雀舞,引导学生说孔雀舞的特点。师:你们知道了傣族

人喜闻乐见的舞蹈就是孔雀舞,老师给你们

表演一段孔雀舞,请你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都有哪些特点?

3、引导学习孔雀舞基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

A、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孔雀舞基本手型动作。

B、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孔雀舞走路动作。

C、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孔雀开屏的动作。

三、学习乐曲的第一主题部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主题,并了解第一主题由几句组成,旋律的特点,创作手法以及傣族音乐的特点。)

1、播放音乐并展示乐谱,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主题旋律由几句组成。

2、播放音乐并展示乐谱,引导学生找出第一主题的旋律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旋律特点,并了解同头换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3、播放音乐并展示乐谱,引导学生了解傣族音乐的特点。

四、学习第二主题部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主题,并能准确地说出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的区别)

1、聆听第二主题,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主题旋律节奏舒展。

2、聆听第二主题,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主题旋律音区提高。

3、引导学生用lu 唱第二主题的乐谱。

4、聆听第二主题,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主题情绪更加激动。

5、指导学生模仿吹奏葫芦丝的动作表现第二主题。

6、为第二主题创编舞蹈动作并表演。

五、完整聆听全曲,用动作区分每一个主题。师:比一比:你能准确

地区分出全曲吗?第一主题女生用舞蹈动

作来表演,到第二主题时男生模仿葫芦丝吹奏的动作表演,间奏自己创编孔

雀舞的动作或做风吹凤尾竹随风摆动身体的动作。

七、在音乐声中下课,指导学生悄悄走出教室

六、欣赏歌曲版《月光下的凤尾竹》O

最新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得凤尾竹》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月光下得凤尾竹》是一首著名得傣族乐曲,以其悠扬得曲调、娓娓动听得旋律,给人心旷神怡得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得凤尾竹林,别具一格得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得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得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得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为羽调式音乐,有明显得傣族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乐曲悠扬安静、优美抒情情绪。 2.简单了解主奏乐器葫芦丝。 3.通过聆听体会傣族音乐得风格。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乐曲优美抒情得情绪。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出傣族音乐得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葫芦丝,揭示课题 活动1.1 教师吹奏葫芦丝,引出主奏乐器,简单介绍葫芦丝。

教师吹奏葫芦丝《月光下得凤尾竹》片段,引导学生认识葫芦丝乐器。 教师语言: 同学们刚刚你听到得音乐,就是由这件乐器发出得,这件乐器名字叫做葫芦丝。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得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地区。葫芦丝得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得情感,发出得声音犹如抖动得丝绸般飘逸轻柔。(随着教师得讲解出示图片) 活动1.2 揭示课题聆听全曲 教师语言: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由葫芦丝独奏得一首乐曲,叫《月光下得凤尾竹》。 教师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在欣赏时眼前会出现什么得画面?葫芦丝音色有什么特点? 教师语言: 音乐结束了,你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老师联想起那郁郁葱葱得凤尾竹林,别具一格得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得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得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得阵阵葫芦丝声音乐。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得情感。 (二)分段欣赏了解傣族音乐风格

月光下的凤尾竹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摘要: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乐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它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创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当初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在傣族地区能顺利宣传“婚姻法”而创作的。凤尾竹是在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境内生长着的一种竹子,傣语称"麦党汗",本地汉语称"里拉竹",这种竹子的生长特性是以蓬为单位,且发蓬不大,每蓬几根至十几根竹子不等,远远望去稀稀落落,就像散开的凤尾一样。 关键字:傣族,民间音乐,葫芦丝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乐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它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创作的。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05月02日),被称为“时代歌手”,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施光南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施光南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 月光下的凤尾竹当初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在傣族地区能顺利宣传“婚姻法”而创作的。1979年天津歌舞剧院一行三人到云南省德宏州采风,词作家、诗人倪维德先生在芒市坝子看到傣族青年男女在明亮的月光下成堆地在竹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情歌呢喃、葫芦丝声声,晚风刮来竹尖轻摇……诗人诗兴大发,挥笔写成《月光下的凤尾竹》歌词,“凤尾竹”之比拟形似神更似,使意境得到升华,随后由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谱曲。从此歌曲唱遍中国大地、传至世界角落。 凤尾竹是在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境内生长着的一种竹子,傣语称“麦党汗”,本地汉语称“里拉竹”,这种竹子的生长特性是以蓬为单位,且发蓬不大,每蓬几根至十几根竹子不等,远远望去稀稀落落,就像散开的凤尾一样。当乐曲清幽飘起的时候,我把自己带到了澜沧江边翠绿欲滴的凤尾竹林,穿起心仪已久的筒裙,在碧波莹莹的丽江边漫步起舞,等待心

大班《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教案.

大班《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教案 2019-05-14 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初步了解傣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通过现场欣赏葫芦丝等乐器演奏及随音乐舞蹈,多通道感受乐曲柔美、流畅等特点。 3.积累合作舞蹈的智慧,体验其中的乐趣。 准备: 1.乐器(葫芦丝、笛子、陶埙),录音带。 2.教师用的少数民族服装,幼儿用的自制羽毛腕饰。 过程: 1.教师与幼儿一起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完整欣赏录音乐曲第一遍,感受乐曲的美妙、动听。 2.幼儿欣赏乐曲第二遍,教师引发幼儿注意听辨主奏乐器?D?D葫芦丝。 3.教师现场用笛子、陶埙、葫芦丝分别演奏,请幼儿分辨乐曲中的主奏乐器。 4.教师用葫芦丝现场完整演奏乐曲。 5.教师与幼儿讨论乐曲的相关信息,如云南、傣族、凤尾竹以及曲名等。 6.男女教师穿上傣族服装,合作舞蹈。 7.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带上腕饰参与表演,分别进行孔雀舞表演及模仿吹葫芦丝表演,教师提示幼儿跟随音乐旋律、节奏做不同动作。 8.幼儿分角色两两组合随音乐完整表演1?D2遍。自我反思活动以音乐欣赏为主线,用整合的手段营造了一个审美的艺术氛围,借助葫芦丝、陶埙、笛子、少数民族服装、孔雀舞、教师现场演奏等多种与乐曲相关的要素,帮助幼儿全面感受、理解乐曲。幼儿通过多通道的参与,发展审美能力。男女教师共同执教为幼儿双人舞表演提供了模仿的.榜样。

同行点评: 第一,在男女教师表演双人舞之前,如果教师能预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两位教师是如何配合的,具体有哪些动作或造型,表演之后教师再组织幼儿交流和尝试,那么幼儿即兴跳双人舞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在与幼儿讨论音乐背景之前,教师可让幼儿观看云南傣族人民生活和歌舞的录像资料,使幼儿的经验和体验更加直观、丰富。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六单元《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 二、课标要求: 1.学段目标: ∮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能自信地、有表情地瘸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2.课程内容: ∮能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乐曲。 ∮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音色,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 ∮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教材分析: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乐曲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现,民族特色也更加浓郁。 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旋律流畅,节奏紧凑,大量的小三度音程使旋律具有小调的风格,柔和、优美。一、二乐句完全相同,第三乐句的节奏变化,使得优美的情绪变得活跃起来,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变化重复,也就是同头换尾。 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沿用第一乐段的方法,两个乐句基本相同,节奏较为舒展,五度和六度音程的大量交替运用使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是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变化中又呈现了统一,别具风格。 四、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学校的选修乐器是葫芦丝,所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有了一定的器乐演奏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识谱、视奏的能力。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3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过程与方法:个别辅导与集体面授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电子琴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表现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不一定要求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可以从音乐情绪和和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上做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新课内容 1、听音乐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看舞蹈 观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体会舞蹈中葫丝伴奏的韵味。 3、唱傣歌 演唱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再次体会葫芦丝伴奏的意味。 4、吹乐曲 技巧处理 上滑音的吹奏 下滑音的吹奏 前倚音的吹奏 虚指颤音的吹奏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美丽西双版纳。在这儿同学们聆听到了优美婉转、富有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对这首乐曲的吹奏进行了技巧方面的练习和演绎,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在欢快的乐曲中,同学们自由地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 1、听音乐 2、看舞蹈 《月光下的凤尾竹》 3、唱傣歌 上滑音的吹奏 4、吹乐曲下滑音的吹奏 前倚音的吹奏 虚指颤音的吹奏 反思:感觉虽然本课的内容较多,学生表述欣赏感受时回答比较单一,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欣赏课中多注重这方面的练习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就一定会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听觉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这门功课。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案例设计: 第四单元:民乐奇葩——《月光下的凤尾竹》 一、教学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欣赏课,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由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产生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少数民族。本节课将使用图片,及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较强等特点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以学生自主欣赏音乐为主,通过图片、音乐、问题等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并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热爱音乐、喜欢音乐。 三、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 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 3、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跳一跳。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2、难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 乐跳一跳。 五、教学准备: 课件、葫芦丝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内型:欣赏课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竹制品?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竹制品? 生:… 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在音乐中有哪些乐器是竹制的? 生:竹笛、箫… 2、师吹葫芦丝曲《甜蜜蜜》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竹管乐器:葫芦丝.下面老师为大家表演一小段。 生:点评 师:刚才老师吹奏的曲子叫什么?你还知道葫芦丝吹奏的有哪些名曲? 生:《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情深意长》、《多情的巴乌》…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优质】《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步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和部分歌词。 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并能够吹奏简单乐曲。 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曲《月光下的风尾竹》。 教学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音乐课,看看老师今天都给带了些什么?(出示竹餐垫、夹子、尺等。)生:答。 师:这些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 生:竹子。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竹制品? 生:……(竹笛、竹筏等)。 2、师:竹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国家就分布着250多种,有竹竿通体紫色的紫竹,竹竿上带有斑纹的斑竹,还有竿型高大的毛竹和竹叶形似凤尾的凤尾竹……(课件同时出示图片)从古至今,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大画家、大诗人都以竹为题材作画做诗呢!特别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就最擅长画竹(同时出示相关书画作品图片)。其实竹除了这些作用以外啊,还可以用来建造房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去看看吧! 二、欣赏。 1、片段欣赏 师:刚刚看到的景色漂亮吗?走进这片美丽的地方,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 生:答。 师: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居住着善良勤劳、能歌善舞的傣族人。说到傣族,同学们会立刻想到

什么呢? 生:孔雀舞、葫芦丝、竹筒饭等等。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么美丽的地方不仅有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更有着优美动听的音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 3、完整欣赏。 (1)观看《月光下的凤尾竹》视频。 提问: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结合刚才欣赏的美丽景色和动听的音乐,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表述自己的感受。 (2)师简介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师:你能说出演奏的乐器吗? 生:葫芦丝。 (3)出示葫芦丝实物并简单介绍。(出示葫芦丝实物) 师:有同学知道葫芦的传说吗? 生: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年轻人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师:欣赏过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之后,谁来说说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4)师生共同总结葫芦丝的音色特点。 师:葫芦丝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发音优美、亲切,略带鼻音。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 4、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葫芦丝美妙的音色真让我们陶醉,同学们,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不仅能用乐器演奏出

最新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月光下的凤尾竹》公开课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著名的乐曲,以其悠扬的曲调、娓娓动听的旋律,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幽攸抑扬,轻清淡雅。葫芦丝,又称“”,傣语称“筚郎叨”是少数民族。乐曲为羽调式音乐,有明显的傣族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乐曲悠扬安静、优美抒情情绪。 2.简单了解主奏乐器葫芦丝。 3.通过聆听体会傣族音乐的风格。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乐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出傣族音乐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葫芦丝,揭示课题 活动1.1教师吹奏葫芦丝,引出主奏乐器,简单介绍葫芦丝。 教师吹奏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片段,引导学生认识葫芦丝乐器。 教师语言: 同学们刚刚你听到的音乐,就是由这件乐器发出的,这件乐器名字叫做葫芦丝。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族地区。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

发出的声音犹如抖动的丝绸般飘逸轻柔。(随着教师的讲解出示图片) 活动1.2揭示课题聆听全曲 教师语言: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由葫芦丝独奏的一首乐曲,叫《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师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在欣赏时眼前会出现什么的画面?葫芦丝音色有什么特点? 教师语言: 音乐结束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老师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星,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音乐。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 (二)分段欣赏了解傣族音乐风格 活动2.1聆听第一部分音乐,画旋律线。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并用手势带领学生一起随音乐画旋律线。提出问题:这样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语言: 让我们随着音乐划一划旋律线,体会一下这样的旋律给你什么的感受? 低沉、悠扬、委婉的葫芦丝声,是那样地醉人。这条旋律好像微风轻拂凤尾竹,远看像一层绿色的雾在舞动。 活动2.2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寻找相同旋律。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并提出问题:在这段音乐中有哪些地方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旋律。 教师语言: 对应着曲谱一起来聆体第一部分的音乐,找找曲谱中有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旋律。 让我们再来唱一唱这些旋律。 活动2.3 找出圆滑线、装饰音记号,体会在乐曲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乐谱,寻找圆滑线、装饰音记号,并提问:请你想一

月光下的凤尾竹串词

月光下的凤尾竹串词(一)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而倍受人们的喜爱。由着名作曲家施光南谱曲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被一管葫芦丝演绎得婉转柔美,让人听后如醉如痴。请欣赏由...为我们带来的葫芦丝伴奏演唱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串词(二)男(宏):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男(臻):弟子规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女(昀):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男(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造精彩人生底色男(臻):请欣赏四年二班弟子规唱诵表演男(标):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女(妍):竹楼里的好姑娘,歌声甜润像果子露。男(标):下面请欣赏三年二班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串词(三) 1、宋:爱是一条涓涓溪流,滋润万物生长;爱是一首甜美之歌,带给人们幸福快乐;在颜村铺乡中心校这个大家庭中,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下面请欣赏由麻口小学的老师们为大家带来的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2、白:作为教师,我们“似园丁,汗水浇出桃李蕊;如慈母,心血育出栋梁材”,清苦中显示出清高,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下面有请麻口小学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小学教师之歌》 3、宋:点点滴滴的流逝,慢慢的我们都已经褪去青春的光芒,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的留在了心底。思念如行云流水,平平静静,坦坦荡荡,潺潺流淌。品味着今日的友情,回味着昨日的情感。兄弟,让我永远回想,把流年温暖了我的心间,往事随风,我的好兄弟,你们还好吗?下面请欣赏范庄小学杨宝东老师的独唱《我的好兄弟》 4、白: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由着名作曲家施南光谱曲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被一管葫芦丝演绎得婉转柔美,让人听后如醉如痴。请欣赏由卓楼小学刘培印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大班主题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反思大班主题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能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傣族舞的美的感受,能大胆创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傣族姑娘的优美姿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能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傣族舞的美的感受。 2、能大胆创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傣族姑娘的优美姿态。 3、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4、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长卷画背景、《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一段傣族舞、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 师:1、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请大家欣赏一下。 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音乐是用葫芦丝吹奏的,名字叫《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美妙的音乐,好象带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小结:傣族姑娘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她们能歌善舞,在柔和的月光下,围着凤尾竹,翩翩起舞。 2、瞧:美丽的傣族姑娘来了。 二、发现傣族穿着、打扮的特色,为构图埋下伏笔。。 1、傣族姑娘美吗?你觉得她什么地方很美?

发髻、筒裙、图案 2、这儿还有两件漂亮的傣族服装呢:重在欣赏服饰图案。 三、教师跳傣族舞。 师:穿上漂亮的傣族服饰,来跳一段好看的傣族物吧。 1、师:傣族姑娘在模仿谁在跳舞吗? 小结:能歌善舞的傣族人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孔雀,傣家姑娘喜欢学着孔雀来跳舞。 2、幼儿学一学孔雀的动作。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只美丽的小孔雀, 师幼一起做理理羽毛、喝水动作 师:休息一会儿,我们来欣赏一下小孔雀漂亮的舞姿:手、身体形状 小结:这是傣族舞中最漂亮的动作,小孔雀挺起胸、尾巴高高翘起,身体呈S形,这个动作叫三道弯。 师:小孔雀,我们一起来把最漂亮的动作摆一摆。 四、师幼一起跳舞 师:小孔雀,我们一起听着好听的音乐跳起来吧! 师:这只小孔雀跳得真漂亮、动作真优美;我们两个一起来跳吧;这个造型真好看! 五、幼儿创作:跳着跳着,天色晚啦,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晚风吹拂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篝火晚会开始啦!傣族姑娘盘起高高的发髻,穿起长长的筒裙,小朋友,赶快拿起你们的画笔,把你们优美的舞姿画下来吧! 六、活动结束:让我们听着优美的音乐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充分给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月光下的凤尾竹》

幼儿教育:________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月光下的凤尾竹》 活动目标: 1.欣赏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柔和、婉转动听的音色。 2.在音乐欣赏中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傣族乐器葫芦丝。 3.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尝试跳孔雀舞。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月光下的凤尾竹》、电脑、音响。 2.课件1与音乐相匹配的傣族风景。课件2泼水节。 3.葫芦丝一个、孔雀头饰及服装一套、傣族女装一套。 4.孔雀羽毛头饰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老师身穿傣族服装以傣族姑娘的角色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位傣族姑娘,你们知道傣族吗? 师:我们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那里风景秀美,人们都能歌善舞,今天我就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傣族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幼儿初步欣赏音乐 师: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受? 师:你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呢? 3.了解傣族乐器葫芦丝,再次欣赏音乐。 老师出示葫芦丝问:它为什么叫葫芦丝? 师:因为这个乐器上面部分是一个葫芦而它吹出来的音乐就像丝绸 第 2 页共 6 页

一样柔和、婉转所以我们傣族人把他叫做葫芦丝。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用葫芦丝来演奏这首曲子吧。 4.看课件1通过欣赏风景进一步欣赏乐曲。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葫芦丝之外还有秀美的风景呢!我们再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师:你刚才看到了哪些风景? 师:你最喜欢什么风景? 师:我们傣族的竹林是最有名的,特别是到了晚上天上挂了一轮明月,月光照在凤尾竹上特别美所以人们就用葫芦丝演奏了一首乐曲就叫作《月光下的凤尾竹》。 5.通过欣赏孔雀舞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尝试跳孔雀舞。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音乐还引来了谁呢?(老师带上孔雀头饰,穿上孔雀裙)它会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欣赏老师跳孔雀舞。 (2)说说看到了哪些动作,孔雀在干什么,并学一学。 (3)师幼共同听音乐跳孔雀舞。 (4)幼儿戴上头饰和老师一起来跳舞。 (5)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6.去参观傣族泼水节结束活动。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美妙的音乐,有秀美的景色,有漂亮的孔雀,我们傣族人还很喜欢过泼水节呢!瞧那边的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快过去吧。(放可见泼水节,师幼跟随音乐跳着欢快的舞步出活动室。) 第 3 页共 6 页

小学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4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一、教材分析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表现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不一定要求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可以从音乐情绪和和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上做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教程与方法:个别辅导与集体面授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欣赏并演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四、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电子琴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设置疑问,使学生在感受音乐后结合自己看到的和对傣族的了解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新课内容: 1、聆听音乐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

竹林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清新淡雅。 2、观看舞蹈 观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体会舞蹈中葫丝伴奏的韵味。 3、演唱傣歌 演唱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再次体会葫芦丝伴奏的意味。 4、吹奏乐曲 技巧处理 上滑音的吹奏 下滑音的吹奏 前倚音的吹奏 虚指颤音的吹奏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由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产生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少数民族。本节课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较强等特点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三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表现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让学生可以从音乐情绪和和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及节奏,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但还要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本节课是欣赏课,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少数民族。本节课将使用图片,及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较强等特点为教学服务。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以学生自主欣赏音乐为主,通过对比聆听相同的音乐不同的演奏形式,

及相同的演奏形式,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并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热爱音乐、喜欢音乐。 教学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葫芦丝的音色特点,感受乐曲情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情绪和乐器音色特点的感受。 2、分段聆听欣赏,通过听、唱、看、跳等教学方法,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及部分歌词,能跟着音乐舞蹈。 3、对比欣赏葫芦丝演奏的《瑶族舞曲》,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及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喜欢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感受葫芦丝独特的音色,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及傣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一、搜集有关《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频与视频、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教师课堂乐器选用葫芦丝,能够与学生灵活交流。 三、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表演、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展示葫芦丝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它叫什么?(葫芦丝) 师:你们想听听它的声音?今天老师为大家吹奏一曲,听一听,这首乐

月光下的凤尾竹设计说课案例反思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二克浅中心学校李艳华 【课题】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部分歌词。 过程与方法:个别辅导与集体面授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及民族器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音乐跳一跳。【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电子琴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表现傣族青年男女之间互相倾慕、纯洁真挚的感情。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不一定要求学生对乐曲的内涵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可以从音乐情绪和和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上做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导入 二、新课内容 1、听音乐 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葫芦丝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生:《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这首乐曲,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

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间,有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幽攸抑扬,轻清淡雅。 2、看舞蹈 观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体会舞蹈中葫丝伴奏的韵味。 3、唱傣歌 演唱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再次体会葫芦丝伴奏的意味。 4、吹乐曲 技巧处理 上滑音的吹奏 下滑音的吹奏 前倚音的吹奏 虚指颤音的吹奏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美丽西双版纳。在这儿同学们聆听到了优美婉转、富有傣族风情的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对这首乐曲的吹奏进行了技巧方面的练习和演绎,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在欢快的乐曲中,同学们自由地走出教室。)板书设计: 1、听音乐 2、看舞蹈 《月光下的凤尾竹》3、唱傣歌 上滑音的吹奏 4、吹乐曲下滑音的吹奏 前倚音的吹奏 虚指颤音的吹奏 反思:感觉虽然本课的内容较多,学生表述欣赏感受时回答比较单一,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欣赏课中多注重这方面的练习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就一定会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听觉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这门功课。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一定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一、教案背景: (一)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2、学科:音乐 (二)课时:1课时 (三)学生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竹子的种类、用途。 2、搜集一些与竹子有关的文学作品、名画等。 二、教学课题: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青青竹海》。 三、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认识还比较肤浅。互联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文信息,是学生查找、收集信息的资源库。同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营造小学生自主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本课着重关注学生在音乐情绪和乐器音色特点的感受体验。 四、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曲《月光下的风尾竹》。 五、教学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六、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1、利用网上资源自主探究,了解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进民族感情。 (二)认知目标:1、初步认识部分乐谱。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并能够吹奏简单乐曲。 (三)技能目标: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和部分歌词。 2、能根据音乐即兴创编与乐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七、教学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做起来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我主要用多媒体辅助,采取了引导法、示范法,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简洁、愉快的方式,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从而以主人的身份去获取知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去探究,大胆拓展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拥有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而且增强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有关的视频、图片。给学生分好小组。 学生准备:收集、整理、有关竹子与葫芦丝的资料。 每人一台电脑,葫芦丝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百度知道】 课件出示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让学生回答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植物,它的作者是谁。(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一诗)

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和乐曲情绪,能跟着 录音哼唱部分旋律. 2.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跟着《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跳一跳.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但是针对农村的孩子,欣赏,仍是一大难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问题情境和基本舞蹈动作来带动学生,希望能够达到欣赏的效果。 教学重点:欣赏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能随音乐跳一跳。 教学过程: 一、走进云南 1.云南印象(课件播放云南的相关民俗风情) 2.生吹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3.葫芦丝的构造 4.葫芦丝的传说 葫芦丝(又称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傣 族地区.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年轻人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葫芦丝的构造很特别,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既天然葫芦.竹管和铜质簧片. 葫芦丝发音优美柔和,圆润婉转,略带鼻音,善于表现温柔细腻的情感,发出的声音 犹如抖动丝绸般飘逸轻柔.被誉为”天籁之声”. 二,欣赏乐曲 1,完整欣赏

(1)现在请你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用葫芦丝演绎这首乐曲,是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竹林中,依山傍水,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隐隐飘出的阵阵葫芦丝声,悠悠抑扬,清清淡雅. (2)作曲家施光南简介 2,分段欣赏 乐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情绪有何不同?你能哼唱它的主旋律吗? (1)听音乐一,划旋律线 (2)哼唱主旋律 (3)听音乐二,对比音乐一,感受变化 (4)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课件播放合唱版与独唱版) 欣赏中,可以跟着哼唱自己喜欢的旋律。 三.参与表现 (1) 出示傣族舞基本动作图片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傣族舞舞姿优美。婀娜多姿,不仅能展现少女的美妙身段,还能体现男子汉的气魄和内在的温柔。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2)云南音乐之旅音乐会 ①学跳傣族舞。 ②舞蹈表现。 四、课堂小结 云南的歌美、乐美、舞美,多少年来,在这片土地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很多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不断努力探索,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将它们发扬光大。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课型: 欣赏课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设计思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用葫芦丝独奏的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所以本节课将使用图片、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额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材分析: 一、作品简介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傣族风情画卷。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乐器特色,用葫芦丝演奏这首乐曲,使优美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现,民族特色也更加浓郁。 1、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6+6+5+6),旋律流畅,一气呵成。节 奏较为紧凑,大量的小三度音程使旋律具有小调的风格, 柔和、优美' 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完全相同。装饰音的使用,不但使旋律的衔接更 为柔和,也让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傣族竹楼幽静、 优美的情境之 中。 1=陀¥ 第-主題 1 [6 6J 1 ? * ( 2 2 3 3 Ji^L 322116 1-21 6 - ■ ? ■' 1 (6 61 1 ■ 4 322j 1) * R ----------- J - 21 6 " ■ t ?_ _ 第三乐句开始优美的情绪变得活跃起来。第五小结是个过渡,引 出第四乐句。这种写法非常独特。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变化重复, 也可以说是同头换尾。 2、 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4+4+6)。第一、二乐句沿用第一乐段 的方法,两个乐句基本相同。节奏较为舒展,五度和六度音程的 大量交替运用使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与第 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11233 3 12 3 3 5 12 3 3 3 6 12 2 II 1233 51233 |53566.8 5 1 321 1 -- 1 - ■

大班音乐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大班音乐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初步感受葫芦丝演奏的傣族音乐的柔美和流畅。 2、感受和表现乐曲三拍子的节奏和节拍。 3、通过倾听、创编动作表现对乐曲的感受。 活动准备:孔雀头饰、葫芦丝一个、图片如干。 活动过程: 一、图片引入 1、教师出示孔雀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讲解美丽的傣族是小孔雀的家,它们最爱美,常常到小河边梳妆打扮。漫步在小河边的凤尾竹下,它们互相整理着羽毛,微风吹过,凤尾竹随风轻轻摇摆,小孔雀看见了,会干什么呢?傣族的人们很喜欢模仿小孔雀跳舞呢,而且跳的特别的好,所以傣族的小姑娘被人们称作“孔雀公主”,男孩子被称为“孔雀王子”,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做孔雀公主和孔雀王子好不好? 二、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 1、幼儿欣赏音乐一遍后提问:听了这个乐曲你有什么感觉?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傣族舞曲,听起来特别的优美、舒服,而且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月光下的凤尾竹》。 2、你知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出示葫芦丝让幼儿了解。 葫芦丝是傣族的特色乐器,是由葫芦和竹子做成的,吹出的乐曲很柔美,听起来很舒服。 3、幼儿随音乐模仿和感受葫芦丝演奏。 4、小朋友们模仿的很棒哦,那么你们知道这首与乐曲是什么样的节奏吗? 教师哼唱乐曲让幼儿感受三拍子,鼓励幼儿用拍手、画三角形等动作来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5、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模仿葫芦丝演奏和拍打节奏来感受了这首美妙的乐曲,那孔雀公主和孔雀王子们就要用你们漂亮的动作来表现一下了,你们知道孔雀舞都有哪些动作吗?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如骄傲、摆尾、梳理羽毛等。 6、幼儿每人一个孔雀头饰,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出各种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结束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