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黄海和东海

中国的黄海和东海

中国的黄海和东海
中国的黄海和东海

黄海

1.概况

汉语拼音Huang Hai,朝鲜语作Huanghae。

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主要海湾有西朝鲜湾和中国的海洲湾、胶洲湾。并由济州海峡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黄海东部和西部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山东半岛为港湾式沙质海岸,江苏北部沿岸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岛屿有长山列岛以及朝鲜半岛西岸的一些岛。

中国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比较底,为32‰。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黄海上的中国重要港口城市有大连、青岛、连云港、南通等。还有韩国的仁川及朝鲜的南浦。

北黄海(指海州湾以北)中央略偏东处,有一狭长的水下洼地(亦称黄海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深度自南向北逐渐变浅。洼地东面地势较陡,西面较平缓。北部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间的海底,分布着大片呈东北走向的潮流脊,构成黄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是由于此处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滩在潮流冲刷下形成与潮流平行的“潮流脊”。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有宽广的水下阶地。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受到切割,分布的深度不一致。黄海南部的海底发育着大型潮流脊群。它们是在古黄河——古长江复合三角洲的基础上,经潮流的长期冲刷塑造而成的。苏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由70多个大小沙体组成,并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南部有一系列小岩礁,如苏岩礁、鸭礁、虎皮礁等。

2.地质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频繁升降,使大陆架多次成陆,又多

次受到海侵。最后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万年间开始的。距今6000年左右,海面才上升到接近现在的位置。

3.气候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黄海海区6级(10.8~13.8米/秒)以上的大风,四季都有出现,但以冬季强度大,春季次数多。大风区多位于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顶端成山角一带、千里岩和济州岛等附近海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 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4.水文

环流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黄海环流主要由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和黄海沿岸流所组成(见东海中图3)。黄海暖流是对马暖流在济州岛西南方伸入黄海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为“对马暖流西分支”),它大致沿黄海槽向北流动,平均流速约10厘米/秒(在源地也不超过25厘米/秒)。它是黄海外海水的主要来源,具有高盐(冬季兼有高温)特征,但在北上途中逐渐变性。当它进入黄海北部时已成为余脉,再向西转折,经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时,势力已相当微弱。

黄海沿岸流是黄海沿岸流系(包括西朝鲜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苏北近岸局部性沿岸流等)中的一支,是低盐(冬季兼低温)水流,水色混浊,流速小于25厘米/秒。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东半岛北岸东流,在成山角附近转向南或西南流,绕过成山角后大致沿40~50米等深线的走向南下,在长江口北(约北纬32°~33°附近)转向东南,越过长江浅滩侵入东海,其前锋有时可达北纬30°附近。这支沿岸流在山东半岛北岸一带流幅较宽,夏季最宽时可达50余公里。在成山角一带,流幅变窄,流速增大,越过成山角后流速剧减,而自海州湾往南,流速又渐增,至北纬34°附近,增至25厘米/秒左右。黄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区在山东半岛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渔场附近。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水团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

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中央水团分布在黄海中央水下洼地区域,其南端可进入东海。它是由进入大陆架浅海的外海水与沿岸水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混合水团。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团呈垂直均匀状态,温度约为3~10℃,盐度约为32.0~34.0。夏半年(4~10月),由于增温降盐作用,黄海中央水团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高温(25~28℃)、低盐(31.0~32.0‰)水,厚度约为15~35米;下层为低温(6~12℃)、高盐(31.6~33.0‰)水,称为“黄海底层冷水”(习惯上称为“黄海冷水团”)。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跃层。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黄海冷水团以成山角至长山串连线为界,被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黄海冷水团与北黄海冷水团相比,温盐度均略高。相应地黄海冷水团有南、北两个冷中心。北黄海冷水团中心位置较稳定,约位于北黄海中部偏西,水深大于50米范围内,最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4.6~9.3℃。南黄海冷中心位置变化较大,大致位于北纬35°30′~36°45′、东经124°以西区域;最低温度值变化范围为6.0~9.0℃。黄海冷水团所盘踞的区域,特别是其边缘部分,夏季形成气旋式密度环流。环流速度自冷中心向外逐渐增大,最大值约为 20~30厘米/秒,出现在冷水团的外缘等温线密集之处。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温度和盐度

黄海的温度和盐度地区差异显著,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陆缘海特性。由南向北,由海区中央向近岸,温度和盐度都几乎均匀地降低。海区东南部,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盐度通常大于32.0;北部鸭绿江口,表层年平均温度小于12℃,盐度一般小于28.0‰,为全海区盐度最低的区域。冬季,随着黄海暖流势力加强,高温高盐水舌一直伸入黄海北部,温度和盐度水平梯度较大,近岸区域温度和盐度较低(温度 0~5℃,盐度31.0~33.0‰),中部较高(温度4~10℃,盐度32.0~34.0‰),济州岛附近最高(温度10~15℃,盐度>34.0‰)。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从上到下均匀一致。夏季,上层水的温度升至最高,全区盐度普遍降低。表层水温南部略高于北部;近岸区域,如济州岛 -木浦、仁川、成山角和江苏北部沿岸多出现孤立的弱低温区(23~26℃)。表层盐度,中部约为31.0‰,鸭绿江口和长江口外形成低盐(盐度值分别为<23.0‰,<5.0‰)水舌,后者可影响到南黄海西南部。

黄海是中国近海温跃层最强而盐跃层最弱的区域。温跃层主要是由于海面增温和风混合造成的季节性跃层(也称“第一类跃层”),有时也出现“双跃层”现象。而盐跃层主要是由两种温盐性质不同的水团叠置形成的,即“第二类跃层”。黄海的温跃层,4~5月开始普遍出现,跃层深度多在 5~15米之间,厚度大部分小于15米;6 月以后,它的强度和范围逐步增大,至7~8月,达到最强,系统明显,深度最浅(一般小于10米),厚度最小;9月以后开始衰退,到11月则基本上消失。跃层持续时间达8个月。强温跃层区位于北黄海中部和青岛外海,最强盛时中心区域最大强度每米分别为1.28℃和1.80℃。强盐跃层区出现在长江

冲淡水区和鸭绿江口外,中心值盐度每米为0.5左右。

潮汐和潮流

自南部进入黄海的半日潮波与山东半岛南岸和黄海北部大陆反射回来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两个逆时针向旋转的潮波系统。无潮点分别位于成山角以东和海州湾外。黄海大部分区域为规则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东至朝鲜大青岛一一带和海州湾以东一片海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东部大于西部。东部(朝鲜半岛西岸)潮差一般为4~8米,仁川港附近最大可能潮差达10米,是世界闻名的大潮差区之一。西部(中国大陆沿岸)潮差一般为2~4米,成山角附近,潮差尚不到2米,为黄海潮差最小的区域。但江苏沿海,弶港至小洋口一带海域,潮差较大,平均潮差可达3.9米以上;最大可能潮差,在小洋口近海达6.7米,长沙港北为8.4米。

潮流,除烟台近海和渤海海峡等处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外,其他区域为规则半日潮流。流速东部大于西部。强潮流区位于朝鲜半岛西端的一些水道,曾观测到最大流速为4.8米/秒;其次为西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最大流速达2.5米/秒以上。吕泗、小洋口及斗龙港以南水域,潮流亦较强,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6米/秒以上。

海浪

北部一般以风浪为主,南部则多见涌浪。从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为主。6~8月,北部多东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为主。风浪秋冬两季最大,浪高常有2.0~6.0米;当强大寒潮过境时、浪高有时达3.5~8.5米。春、夏季风浪稍小,一般为0.4~1.2米。如有台风过境,浪高则可达6.1~8.5米。夏季台风来临时在南黄海西部沿岸曾观测到 8.5米的波高。大浪区出现在成山角和济州岛附近海区。黄海的涌浪,夏、秋季大于冬季,浪高一般多为0.1~1.2米,受台风侵袭时,可出现2.0~6.0米的涌浪。

5.生物区系及资源

黄海的生物区系属于北太平洋区东亚亚区,为暖温带性,其中以温带种占优势,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暖水种成分。海洋游泳动物中鱼类占主要地位,共约 30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黄姑鱼、鳓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鳕鱼等。此外,还有金乌贼、枪乌贼等头足类和鲸类中的小鳁鲸、长须鲸和虎鲸。浮游生物,以温带种占优势。其数量一年内出现春、秋两次高峰。海区东南部,夏、秋两季有热带种渗入,带有北太平洋暖温带区系和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系的双重性质。热带种是外来的,并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基本上仍以暖温带浮游生物为主,多为广温性低盐种,种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多。最主要的浮游生物资源是中国毛虾、太平洋磷虾和海蜇等。在黄海沿岸浅水区,底栖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是广温性低盐种,基本上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的暖水性成分。但在黄海冷水团所处的深水区域,则为以北方真蛇尾为代表的北温带冷水种群落所盘踞。因此,从整个海区来看,底栖动物区系具有较明显的暖温带特点。底栖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食用的种类,最重要的是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经济贝类资源主要有牡蛎、贻贝、蚶、蛤、扇贝和鲍等。经济虾、蟹资源有对虾(中国对虾)、鹰爪虾、新对虾、褐虾和三疣梭子蟹。棘皮动物刺参的产量也较大。黄海的底栖植物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也以暖温带种为主。西部冬、春季出现个别亚寒带优势种;夏、秋季还出现一些热带性优势种。底栖植物资源主要是海带、紫菜和石花菜等。

黄海生物种类多,数量也大。形成烟威、石岛、海州湾、连青石、吕泗和大沙等良好的渔场。

南黄海盆地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具有很好的油气资源远景。其他矿产资源主要有滨海砂矿,现已进行开采。山东半岛近岸区还发现有丰富的金刚石矿床。

6.化学

氧含量及饱和度

春季分布较均匀,辽东半岛附近有高含量区,且随深度增大而增加。在120°E 以东出现最高值 650μmol/dm3,而东部底层出现 410μmol/dm3 的最低值。表层至20m 层呈过饱和状态,最大饱和度达112%,但底层却有低于88%的未饱和区。夏季自表层至 20m 层有中央低于东、西两侧的分布态势,20~30m 层以深,变为近岸低中央高,高值可达 650μmol/dm3,高值舌由海区东南部分别伸向海州湾和北黄海。底层冷水团区为低氧封闭区。表层呈过饱和,鸭绿江口最高,达128%。秋季北部分布均匀,底层有低氧水舌伸向北黄海。北黄海大都为不饱和状态,中部0~20m 层有不饱和区向南、北扩展。

在30m 以深有自东南分别伸向海州湾和北黄海的不饱和水舌。冬季各层均为北高南低、近岸高中央低。东南部的低氧水舌分别伸向海州湾和北黄海。大部分海域呈不饱和状态。氧含量大都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但在中部和南部却以秋季最低。饱和度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铅直向的分层现象于春、夏、秋均可出现,而以夏季最明显。

活性磷酸盐

含量也是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但层化现象比渤海明显。南黄海春、秋、夏三季均有层化现象;北黄海夏、秋季有分层,冬、春二季铅直向分布均匀。春季0~30m 层含量呈北高南低。由苏北沿岸向外海含量迅速降低,致使这一带等值线密集。南黄海中部有高值中心,到夏季更为扩大和加强,秋冬则趋向减弱。冬季在朝鲜西岸和苏北沿岸出现高值区,苏北近岸底层可高达1.4μmol/dm3,而海区中部则显得较低且均匀。

活性硅酸盐

铅直向的分布南北黄海有明显差异,南黄海在春、夏、秋三季均有层化现象,仅冬季铅直向分布均匀,而北黄海四季都较均匀,仅在海峡区于夏秋季有弱层化现象。含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同渤海,即冬季最高,春季最低。

春季表层至30m 层,从北黄海到南黄海中部含量低且均匀,南黄海的东侧及西岸的苏北近海则为高值区。至底层,东侧的高值区明显向黄海中部扩展。夏季,上述两个高值区均渐退缩,冬季更甚,尤其至10m 层以深,则仅剩南黄海南部边缘稍高。

硝酸盐

季节变化类似渤海,冬季含量达最高,而春、夏季较低。铅直向分布特点不同于渤海,因在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层化现象。春季大部分海域表层含量低且分布均匀,海州湾至长江口近岸为高值

带。在20m 层以深,长江口外的高值舌向东北伸展,在底层则出现由济州岛向西北而后转向北的高值舌。夏季在表层,苏北至长江口的高值舌向东伸展可达125°E以东,底层则在南黄海冷水团区域出现封闭的高含量区。秋季分布特点与夏季类似,冬季则不然:黄海大部分表层含量增加,而海州湾外却出现全海区的最低值,同时又在苏北至南黄海南部出现高值区。

亚硝酸盐

春季表层普遍较低,仅西岸及东部高于0.1μmol/dm3。30m 以深略有增加,至底层呈西南高于东北的态势。夏季表层在苏北以东海区出现高值区,其他区域较低且均匀。从 20m 开始,在成山角外海出现封闭高值区,且随深度增加而扩大,至底层可与苏北外海的高值区相连。冬季表层在南、北黄海中部各出现一个低含量区,山东半岛南岸至海州湾以及济州岛

西北海域为高值区。随深度增加,上述两个低值区可互相连通,形成黄海中央低、外围高的分布格局。冬季表层在西朝鲜湾、海州湾向东南,各成一片低值区,其他区域稍高且均匀,由于对流混合发达,各层分布大体相同。年变化情况为冬季含量高夏季低,春秋为过渡季节。铅直向分布在春季开始层化,夏季跃层明显,秋、冬季大致均匀成层。

ph值

春季表层南、北黄海中部稍高,沿岸较低,韩国沿岸最低,表层以深分布亦雷同,但在黄海冷水团区域形成高值区。夏季表层东西两侧的低值区连成一片,底层中部的高值区也连成片,汉江口外有低值水舌(7.9~8.0)伸向南黄海中部。10~30m 层因受跃层影响,多有块状高值区出现。秋季黄海表层相当均匀,而朝鲜半岛近岸有低值区。由济州岛伸向黄海中部的高值舌,随水深增加而扩大,至30m 层,几乎伸进北黄海。底层分布有西高东低的态势,朝鲜半岛西岸的低值区范围扩大,可至南、北黄海的中部。冬季表层分布均匀,仅朝鲜沿岸至北黄海稍低。10m 层以深,在南黄海中部形成高值区,到底层该高值区退缩至山东半岛沿岸一带,其他海区则较均匀。

冬季铅直向分布均匀,夏季分层较渤海明显。年变化有春、冬季高,夏、秋季低的态势。

总碱度

春季表层较均匀,因受沿岸流影响,鲁北、苏北沿岸较高,后者呈舌状伸向东南,但随层深增加范围减小。夏季由表至底相当均匀,底层在苏北有高碱区。秋季表层在海区中部较均匀,海州湾南至苏北有高碱舌东伸,且随层深增加而东扩,至底层可东伸达123°E。冬季北黄海分布均匀,南黄海则西有苏北高碱舌,东有汉江口外的低碱舌。

黄海总碱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铅直向分布自春季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层现象,夏季跃层明显,多出现于 10~20m 之间。

青岛

【地理位置】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一,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万人;五市(县级)485.3万人。

名称的由来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

东海

百科名片

世界上有多个名为“东海”的地方:中国的边缘海东海,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边缘海朝鲜东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日本爱知县东海市韩国江原道东海市。在月球上,有一个月海名为“东海”。

地理位置

东海(East China Sea),是中国海的一部分、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它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毗邻,东北面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一线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作经澎湖到台湾东石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并经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连,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面积77万多平方公里。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盐度为31-32‰,东部为34‰。海水温度平均9.2℃。冬季南部水温在20℃以上。世界著名渔场之一,产大黄鱼、小黄鱼、刀鱼、墨鱼等。整个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

气候特征

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西接中国大陆,北与黄海相连,东北以济州岛经五岛列岛至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界,东面与太平洋之间隔以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和中国的台湾岛,南面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为一较开阔的大陆边缘浅海。面积770,000平方公里(297,000平方哩),平均深度为370公尺,在五岛列岛到台湾岛一线的西北基本上属大陆棚,此线东南则为大陆坡和海槽,冲绳海槽的最大深度达2,719公尺,为东海最深处。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最大,流入东海的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及浊水溪等。中国沿海岛屿约有60%分布在该区,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群岛、钓鱼台等。东海东部边缘上的琉球群岛一带岛屿更多。

资源物产

广阔的东海大陆棚海底平坦,水质优良,又有多种水团交汇,为各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和越冬条件,是中国最主要的良好渔场,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舟山群岛附近的渔场被称为中国海洋鱼类的宝库。

朝鲜东海

地理位置

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若干不同名称。朝鲜民族自古以来称其为东海(East Sea)。近代日本侵略扩张后被命名为“日本海”(Sea of Japan)。国际争议中。

参见:Corea、朝鲜西海(黄海)

东海@月球

地理位置

东海(Mare Orientale,Eastern Sea)是月海之一。该月海具有西部最完整的同心圆结构。最外侧的环名为Cordillera,四周是陡峭的峭壁和脊状断层。位于月海北侧有火山口

Maunder,而Maunder的东南部是Kopff火山口。Montes Rooks位于该月海东侧。

亦称东方海。一个由玄武岩物质构成的圆形阴暗平原,遍布在月球西部边缘多层环状结构的东海盆地内。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19,300平方哩)。东海盆地外围最显著的外环是科迪勒拉山(Montes Cordillera),直径900公里(560哩)。盆地外围其他广大的圆形结构有外鲁克山,直径620公里(385哩);内鲁克山,直径480公里;东海的内环,直径320公里。东海位于月球表面的边缘,从地球上可以看到。过去我们对其所知不多,1960年代?70年代间,由于载人太空船和无人太空船所作的多方面月球探索,科学家才能对东海的外貌和环围作详细的观察。

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

简介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4°11′-34°44′,东经118°23′-119°10′,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达225天,年平均日照2394小时,年平均降水913毫米。全县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耕地193.82万亩,地属黄淮海平原东南边缘的平原岗岭地,地形东西长、南北短,东西最大距离7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4公里;地势西高东低,中西部平原丘陵、起伏连绵,东部地势平坦、湖荡连海。东海县地处淮沭下游,境内河流均属沂、沭河下游水系,主要拥有新沭河、淮沭新河、蔷薇河、鲁兰河、石安河、龙梁河等16条干支河流。东海县为“百库之县”,共兴建大中小型水库63座,总库容为8.9亿立方米,其中石梁河水库和安峰山水库分别为全省第一和第四大水库。全县1个旅游度假区,13个建制镇、8个乡,共有36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08.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9.6万人,是江苏省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县之一。

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鲁之东境,郯子国地;秦至元为朐县、朐山县等,明清为海州地。民国元年撤州建县,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1948年11月,东海全境解放。1950年5月,东海县与新海连市合并为新海县,12月又分置,隶属山东临沂专区。1953年1月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徐州地区。1957年搬县城由海州至牛山。1983年,市管县,东海县隶属连云港市。境内有大贤庄旧石器文化遗址、房山的摩崖石刻、将军崖石刻、羽山的殛鲧泉、曲阳的汉代古城遗址、温泉尹湾的汉代古墓群等,为东海史册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传说舜登羽山、孔夫子望海、秦始皇东巡,都曾驻足这里。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版画家彦涵皆出生于此。东海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北控齐鲁、南屏江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海人民都付出重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惠浴宇等在海州白虎山成立了东海县党支部,领导和指挥了人民群众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刘少奇、陈毅、粟裕、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东海大地上留下足迹。

行政区划

东濒黄海,南邻宿迁,西通彭城,北界齐鲁,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西行第一县,位于国家“陆桥经济带”、“星火开发带”、“徐连经济带”范围之内,更是江苏省开发的三大产业带之一——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连云港和徐州两大城市的重要连接点。东海县水陆空交通兼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都十分便利。东陇海铁路横贯全县,境内有5个火车站、4条铁路专用线。国道、省道及普通公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上海中考知识点汇总)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汇总 (中考知识点)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黄、东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陆附近深度较浅外,中部和东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宽广的大陆架,又有较陡的大陆坡和辽阔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势西北高,东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边缘分布着大陆架;大陆架以外为阶梯状下降的大陆坡,中国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即为分布在大陆坡山脊上的礁岛;在大陆坡的终止处进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东部,从我国台湾岛至吕宋、巴拉皇岛等地,出现一系列岛弧和海槽(沟)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陆架非常宽广,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陆架宽度最宽,北部次之,西部和东部狭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陆架,大致为中国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以南的华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底坡度平均为3′40″。陆架宽190~280公里,一般超过250公里。北部湾为水深小于100米的浅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属大陆架。该湾地形与渤海颇为相似,北部和西部较浅(20~40米),中部和东南部较深(50~60米)。该湾海底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深处在海南岛西南近海,达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陆架较窄,南北两端宽约50公里,中间仅20公里;坡度较大。南海东部均为岛架,台湾岛至吕宋岛一带岛架很窄,仅5~10公里,坡度达50′~1°40′。巴拉望附近岛架宽30~60公里,坡度一般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陆架为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宽的陆架之一,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西部和东部陆架是以侵蚀为主的侵蚀—堆积型陆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陆架则为堆积型陆架。 南海的大陆坡分布在水深150~3600米之间,呈阶梯状下降,大致从150米开始,海底坡度明显地逐渐变陡,由平坦的大陆架变为陡坡,并隔以深沟。约在1000~1800米深处,地形转缓,成为断续相连的平坦面,宽达数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侧,又是个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陆坡终止,到达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陆坡围绕着海盆四周可分为4个区:北陆坡、西坡阶地、南陆坡和东陆坡。 北陆坡约位于中国台湾以南至珠江口大陆架的外缘。陆坡上为波状起伏的平原,并有隆起的暗礁。在东沙群岛附近水深增至1000~2000米,地势向南凸出。 西坡阶地又叫海南岛南部大陆坡,宽达300海里,位于珠江口外的深海洼地和越南南部陆坡之间,水深1000~1500米处。它具有显著的阶梯状,坡度较大(5~10°),等深线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岛就分布在西坡阶地上。西坡阶地上有许多水下峡谷,把阶梯状的陆坡分割为许多地块。西坡阶地的坡麓有一狭长拗陷,深5567米,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处。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中国东海之争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 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 (一)东海的地理情况 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 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2004年5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坐飞机对我国东海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二天起,此二人就开始在《东京新闻》上连日刊登《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建设天然气开采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述评。⑴《东京新闻》对我国开发东海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大肆渲染我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在日本引起不小的风波。随后日本各大媒体纷纷介入,政府方面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鼓动日本企业同中国争夺海洋能源。日本政府不仅提出了所谓的"吸管效应",认为如果中国在中日海域中间线附近开采油气,就不可避免地会像吸管一样"吸"走本属于日本的资源,并要求中方向日本提供相关的采掘数据;而且还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那天,从挪威花巨资租借了先进的海洋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距离"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进行海底资源调查。日益恶化的事态不仅使美国表示关注,而且还给我国海上对外油气开发合作带来了消极影响。2004年9月28日,"春晓气田"项目的外方合作伙伴--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之后,中日两国围绕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的摩擦迅速升温。 (三)引发中日东海争端的原因 一般认为引发中日东海争端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地质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东海在古时代曾经露出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形成沿海广阔的平原,在随后的地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内力和

四大海域

我国的四大近海海域 我国的四大近海海域 半岛环抱的内海——渤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渤海的面积较小,只有约7.7万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水深25米,渤海的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公里。渤海沿岸水浅,非凡是河流注入地方仅几米深;最深处在老铁山水道,达到86米。 混浊之海——黄海 黄海因为古时黄河水流入,江河搬运来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悬浮物质增多,海水透明度变小,故呈现黄色,黄海之名因此而得。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 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黄海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海洋学家按照黄海的自然地理等特征,习惯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公里,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与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万里长江的归宿——东海 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西接我国大陆,南临南海,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东海海域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东海海域比较开阔,大陆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我国一半以上的岛屿分布在这里。 大陆流入东海的江河,长度超过百公里的河流有40多条,其中长江、銭塘江、瓯江、闽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东海的主要江河。 世界第三大海——南海 南海面积约有356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 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于北部,主要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于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阔水深的南海总是呈现碧绿或深蓝色。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诸岛很早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发现与开发,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黄海北部潮汐表

大连海域潮汐表

潮汐是由于日、月等天体,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造成水位、地壳与大气之周期性升降现象,其中以海水面升降最为明显,有时称海洋潮汐,或简称潮汐。 涨潮、退潮、满潮、干潮 某地海水面上升时称为涨潮 当涨到最高之水位称满潮或高潮 而海水面下降时称退潮 当退到最低水位称干潮或低潮 高潮与相邻低潮之海水位差称为潮差 涨潮或退潮时,潮水会翻起海底的泥,而且潮水大也会让人更费力气,最好避开这段时间游泳。 活汛是指潮汐潮差有变化,而且变化较大,通常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海水流会比较通畅,鱼也比较愿意开口。 死汛就潮汐潮差变化较小,一整天下来海水平面相差不多,海水流也没什么流动,鱼儿也比较不愿意开口了。 大潮、中潮一般是活汛,小潮是死汛 大潮是指每月朔、望时,因地球、月亮、太阳成一直线,月球与太阳引潮力同时相加,结果是潮差会比其他时间大 为何满潮(干潮)会比前一日晚50分发生?? 简单来说,地球月亮太阳连成一直线,月亮绕行地球一圈需要30天,每天24小时,相当于24小时÷30=0.8小时=48分钟,是由此推来的。 高(低)潮至下一次高(低)潮相隔之时间,即为潮汐的周期

潮汐周期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半日潮型:一个天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其周期平均约为12时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连、青岛、厦门等。 全日潮型:一个天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 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海钓一般都讲究赶潮。就是趁涨潮和落潮的时候去钓鱼,也有称为钓涨流和落流的。通常情况下,·满潮和干潮的时候就不去抛竿垂钓了。满潮的时候鱼不咬钩,干潮时水少底浅也就没鱼可钓了。 潮汐计算方法 每个月以农历为准,月大30天,月小29天,又分为上弦:即初一到十五;下弦十六至三十。各十五天。对应上弦和下弦每天潮汐涨落尽相同,例如初一与十六相同等等。 简易计算方法口诀: 头尾两天永不变, 月小天数无关联; 前五、中五和后二, 对照退八求涨潮。 前五减去一点四, 中五相差二点五;

东海问题历史背景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太平洋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邻日本的九州和琉球群岛、北濒黄海和韩国的济州岛,南经台湾海峡与南海相通,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处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太平洋上油气最丰美的“宝地”之一。从此使中日两国间关于东海的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端浮出水面。中日两国间在东海问题上的争端主要包括东海海底油气资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以及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之争。这些争端之间虽然盘根错节、互相制约,但并非无解决良策。 一、中日东海争端全景 早在1968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就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着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中日两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还很少利用这近在咫尺的财富,两个国家的所需石油大部分都来自波斯湾和东南亚。 东海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在于它惊人的油气储备。据日本方面的数据称,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的东海问题专家哈里森则认为,中国宣称拥有开发权利的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大概在5万亿立方米,至少是沙特阿拉伯发现天然气储量的8倍,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1.5倍。而这一大陆架的原油储量则大概为1000亿桶,与之相比,沙特的原油储量大概是2671亿桶,美国的原油储量则只有220亿桶。在这其中,近来成为热点的春晓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就达到了510亿立方米,因此备受关注。据了解,春晓气田每年可以生产大概19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而到2010年,产量则将达到99亿立方米。在它西北部的平湖气田,据信储备量在107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始通过管道向上海地区供气。 事实上,东海最为富裕的油气产地应该位于冲绳海沟,在中国大陆架延伸的最东端,拥有一个沉积许多个世纪的矿床。另外一个油气聚宝盆则位于一直存在争议的钓鱼岛附近。据哈里森分析,它的南边和西北边的海床里,蕴藏着945亿桶左右的原油。 中国勘测东海石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随后,中国在浙江以东海域的东海大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西湖凹陷”。自1980年在东海首次钻探成功龙井一号井以来,中国已在西湖凹陷钻井30口,其中20口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经过最近20多年的勘探,中国目前已在西湖凹陷,开发出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了玉泉、龙井、孤山等若干大型含油气构造。 在中国开发春晓油田前,日本方面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或者表示不满,有专家分析说,由于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的包袱,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表示。 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春晓”气井采掘成功,并宣布将向浙江、江苏一带提供天然气,日本人眼看着着急了起来。虽然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划定的“中间线”还有5公里,但是日方仍然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中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被吸过去了,并将中方命名的“春晓”油气田更名为“白桦”、“楠”和“桔梗”。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副教授反驳说,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第一,在90年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时候就是这个理论,我们说已经在国际社会站不住脚了。第二,大陆架是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中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 今年以来,日本更是因中国正在东海勘探的三个天然气田中,有两个位处日本声称拥有的专属经济海域而大动肝火。今年1月,中方派遣解放军导弹驱逐舰现身春晓天然气田附近保护勘探工作,而日本则声言要派军舰去驱逐中国的勘探队伍,指责中国政府准备独占东海资源,对日本造成了“冲击”。日本也批准民间企业,前往东海开采石油。并要求中国停止所有气田

第四章中国与朝、韩边界和黄海划分

Cr 第四章中国与朝中国与朝、、韩边界和黄海划分争议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一、中国与朝鲜的边界 1、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 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中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 https://www.doczj.com/doc/804302142.html,

2、“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 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1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 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 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并将此咨文通报朝鲜政府。

渤海黄海海洋生物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

黄海

黄海 姓名: 学号: 班级: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主要沿海城市有大连、丹东、天津、汉城、青岛、烟台、连云港等。 黄海方位图 黄海,在朝鲜半岛被称为“西海”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

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 受季风影响,黄海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暖潮湿。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风,北部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6~7米/秒;南部多北风,平均风速为8~9米/秒。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入侵、强冷空气能使黄海沿岸气温下降10~15℃。4月为季风交替季节,风向不稳定。5月,偏南季风开始出现。6~8月,盛行南到东南风,平均风速5~6米/秒。常受来自东海北上的台风侵袭,大风主要随台风而产生。 黄海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2~6℃,南北温差达8℃;8月最高,平均气温全海区25~27℃。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约1000毫米,北部为500毫米;6~8月为雨季,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黄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麦岛,北部大鹿岛到大连,东部从鸭绿江口、江华湾到济州岛附近沿岸海域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从整体来看,黄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偏北流。 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终年比较稳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强的变化。黄海暖流及其余脉北上,而黄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气旋式的流动。夏季,特别是在北黄海,此气旋式的流动因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的出现而趋于封闭。与此同时,黄海环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强。 沿岸水团、黄海中央水团和南黄海高盐水团是黄海最基本的3类水团。黄海沿岸水系指黄海沿岸约20~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辽南沿岸水、鲁北沿岸水、苏北沿岸水和西朝鲜沿岸水。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征是:盐度终年较低(大多数低于32.0‰)、海水混浊,透明度小,温、盐度的季节变化大,水团的水平范围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浅而冬深。 黄海冷水团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而以低温为其主要特征的水体。这一冷水实际上是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它在增温季节,相对于变性剧烈的上层水和周围的沿岸水,才显现为冷水。12月至翌年3月为冷水团温盐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为冷水团的成长期;7~8月为强盛期;9~11月为冷水团向冬季更新过渡的消衰期。 南黄海高盐水,也称黄海暖流水,位于黄海东南部,是伸入黄海的对马暖流高盐水与黄海中央水团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现为高温高盐特征。夏季,由于层化和上层中央水的扩展,上层消失,下层仍然位于黄海的东南部,保持着冬季的特征。 一,黄海资源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一、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 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6℃)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水温可高达22~23℃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暖流水影响的结果。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图12—3a)。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如涠洲岛34.4℃,西沙36.8℃等等。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图12—4),

中国的黄海和东海

黄海 1.概况 汉语拼音Huang Hai,朝鲜语作Huanghae。 西太平洋地边缘海,全部为大陆架所占地浅海,它位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北面和西面濒中国,东邻朝鲜半岛。 中国的主要河流,如淮河、碧流河、鸭绿江及朝鲜半岛的汉江、大同江、清川江等注入黄海,因河水携带泥沙过多,使近海水呈黄色而得名。 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主要海湾有西朝鲜湾和中国的海洲湾、胶洲湾。并由济州海峡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黄海东部和西部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山东半岛为港湾式沙质海岸,江苏北部沿岸则为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岛屿有长山列岛以及朝鲜半岛西岸的一些岛。 中国山东半岛深入黄海之中,其顶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的连线,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黄海海水的盐度也比较底,为32‰。一般说来,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黄海渔场名闻遐迩。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黄海上的中国重要港口城市有大连、青岛、连云港、南通等。还有韩国的仁川及朝鲜的南浦。 北黄海(指海州湾以北)中央略偏东处,有一狭长的水下洼地(亦称黄海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深度自南向北逐渐变浅。洼地东面地势较陡,西面较平缓。北部从鸭绿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间的海底,分布着大片呈东北走向的潮流脊,构成黄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是由于此处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滩在潮流冲刷下形成与潮流平行的“潮流脊”。在北纬38°以南的黄海两侧,还分布有宽广的水下阶地。西侧比较完整,东侧受到切割,分布的深度不一致。黄海南部的海底发育着大型潮流脊群。它们是在古黄河——古长江复合三角洲的基础上,经潮流的长期冲刷塑造而成的。苏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由70多个大小沙体组成,并以弶港为顶端向外呈辐射状分布。南部有一系列小岩礁,如苏岩礁、鸭礁、虎皮礁等。 2.地质 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沿岸区以细砂为主,间有砾石等粗碎屑物质。东部海底沉积物主要来自朝鲜半岛,西部系黄河和长江的早期输入物。中部深水区是泥质为主的细粒沉积物,主要是黄河输入的物质。粗、细沉积物之间有宽窄不等的粉砂质沉积。 黄海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系组成。北部属于中朝准地台的胶辽隆起带,在第三纪时基本上处于隆起背景。南黄海在新生代时经受了大规模的断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海域内的主体构造走向为北北东,由大致平行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盆地)组成。胶辽隆起带和南黄海——苏北拗陷带构成了黄海的海底构造骨架,其东南缘经浙闽隆起带延伸入东海。这些隆起和拗陷带成为黄海陆架发育的基础和边界条件。晚近地质时期以来,黄河、长江带来丰富的泥砂填没了构造拗陷、水下谷地、构造隆起和水下丘岭,从而形成了现在宽广、平坦的大陆架。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频繁升降,使大陆架多次成陆,又多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在海洋资源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关键词:中国海洋争端解决方法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据海洋研究机构的权威数据,中国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涉及日本、越南、菲律宾等8个邻国。本文由中国目前与邻国的海洋争端入手,从历史、现状、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从中国沿海放眼望去,在东海海域,有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纷争;在黄海海域,有韩国与中国的苏岩礁纠纷;南海海域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在蚕食中国的海洋权益。下面,我们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简要了解中国领海问题现状。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钓鱼屿”的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曾下诏将钓鱼岛赏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为采药地。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日本政府将附属于台湾岛的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交 由美军占领。由于琉球群岛(冲绳)被美国托管,因此钓鱼岛也成了美军“靶场”,由美军代管。 1970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同时把钓鱼岛"送"给日本,日本遂派出军队赴钓鱼岛巡逻。而冲绳议会亦在这一年首次提出有关钓鱼岛的“领

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面临的几个问题 大纲 一、我国的海洋管理 1.海上划界 2.大陆架与油田开发 3.海上战略通道安全 4.岛屿争端 二、海上几个问题的未来走向 1.基本政策 2.具体问题的处置 知识点汇总 原理 K01:中国的海上划界问题 K02:中国大陆架与油田开发问题 K03:中国海上战略通道的特点 K04:中国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面临的挑战 K05:中国的岛屿争端问题 K06:处理中国海上问题的基本政策 K07:中国海上问题的具体处置 信息 I01: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I02:2008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钓鱼岛问题专门研讨会”,会议提出关于钓鱼岛、东海油田处置的基本方针,即:“宣示主权、扩大争议” 正文 一、我国的海洋管理 在实施定期维权巡航之前,中国海洋维权执法的总体情况令人担忧。现在,一些以前未曾发现的侵害中国海洋权益的行为纷纷暴露于世,如:非法进行环境调查、用于军事目的的声学探测、资源调查、物探作业、电子侦察和非法军事测

绘等。 200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东海定期维权巡航率先进行。到目前为止,中国沿海海岸线和全部管辖海域已实施定期维权巡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中国对全部管辖海域的管理。中国的海洋权益维护将由应急反应型向主动谋划型转变,海洋管理机制也将由行业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巡航执法舰船通过对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外籍船舶、飞机进行驱赶、跟踪、监视、对峙和喊话等手段,有效地维护了中国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 全海域定期维权巡航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在维护自身海洋权益道路上迈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表达了中国政府在海权维护方面的坚决态度,也向周边国家明确展示了中国对海洋的主张和海上实力。 1.海上划界 在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存在40余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争端。在中国南海,直接卷入争端的共有六国七方,即: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随着南海丰富油气资源的发现,一些主权属于中国的岛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被一些国家非法抢占至今。目前,除中国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国家侵占。其中,越南占有29个,菲律宾占有8个,马来西亚占有3个,印尼和文莱分别侵犯我南沙海域约5万和3万平方公里。他们企图利用国际“先占”原则,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这种不待协商、单方面划界、强行占领、强行开发的行径,实际上是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严重侵犯。 2.大陆架与油田开发 与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资源为核心的各种矛盾。在中国南海,周边国家与地区投入开采的油井已经超过1000口,这些油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九段断续线中国一侧海域,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此外,中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实行夏季休渔制度,但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趁中国渔民休渔之机大肆捕捞。 3.海上战略通道安全 国家战略利益的海上输送通道,是国家战略利益在海洋上的自然延伸,主要指为满足国家经济、政治、军事需要而进行的军队、武器、军事技术装备和战略

中国海区划分

关于中国海区的划分 中国沿海海区划分大致如下: 1海区:老铁山与蓬莱连线以西渤海海域范围; 2海区:北纬35度以北海域及老铁山与蓬莱连线以东海域的连线范围; 3海区:北纬35度以南海域、北纬30度以北海域及东经125度的连线范围; 4海区:北纬30度以南海域、(北纬30度/东经125度)点与台湾岛最北端连线、南澳岛与台湾岛最南端的连线范围; 5海区:南澳岛与台湾岛最南端的连线、台湾岛最南端与(北纬20度/东经120度)点的连线、(北纬20度/东经120度)点与(北纬20度/东经110度)点的海域范围; 6海区:东经110度以西与北纬15度范围内的海域; 我国四大边缘海区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1.渤海:渤海古称沧海,是我国的内海。它位于北纬37°11′~41°,东经117°30一122°20′,海面面积约77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6米。海面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呈拱形包围着。渤海由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以及中部的中央盆地四部分组成,东以辽宁老铁山西角经庙岛至山东蓬莱角连线与黄海为界。扼守渤海东部出口的渤海海峡,南北宽约106 公里,有庙岛群岛散布其间,把海峡分为6个水道,最宽的水道只有40公里(即老铁山水道),其最深处只有78米(老铁山水道附近)。 2.黄海:黄海除东部海域,因受黄河、长江等大陆河影响,海水含沙量高,常呈浅黄色,故名。它位于北纬31°40′一39°50′,东经119°20′一126°50′之间,南以长江口北角到朝鲜济州岛西南端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约为38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44米。黄海北部有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其前缘为29米等深线。在长江口外稍北的地方有长江水下浅滩,长达100多公里,最深处在济洲岛北面,深约140米。 3.东海:东海位于北纬23°一33°10′,东经117°11′一131°之间,南以福建、广东省界经东山岛南端至台湾南端猫鼻头连线与南海为界,北以长江口北角与黄海为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374米。东海大陆架十分发育,面积约占整个海域面积的2/3,最深处达2719米。沿岸多港湾、岛的。因受长江淡水影响,渔业发达,素有“天然鱼仓”之称。 4.南海:南海位于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陆之间,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南海海域广阔,岛屿众多,其中包括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及东沙、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平均水深为1212米,其最深处在西沙与南沙之间,深达5567米。南海位居热带,海水蒸发量大,盐度高,适于造礁和珊瑚繁殖。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第19卷 第1期海洋环境科学Vol.19,No.1 2000年2月MARIN E ENV IRONM EN TAL SCIENCE Feb,2000 【综 述】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刘素美1, 张 经2, 陈洪涛2 (1.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开放实验室;2.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摘 要:根据东、黄海地区化学海洋学方面的调查结果,概述了东、黄海海区生源要素(N、P、Si、DO等)的时空 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对东、黄海生源要素的贡献,以及沉积物与上覆海水的营养盐交换。 关键词: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化学海洋学 中图分类号:X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336(2000)0120068207 Chemical oceanography of bioactive elements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 ast China Sea L IU Su2mei1, ZHAN G Jing2, CHEN Hong2tao2 (1.College of Fisheries,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Qingdao 266003;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Qingdao 266003,China)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and transferring features of the bioactive elements(nitrogen,phosphorus,silica, dissolved oxygen etc.)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 ellow Sea were discusse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before.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nutrients from the river inputs and air deposition,as well as the exchange between sediment and overlying sea water were also discussed. K ey w ords:Y 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bioactive elemements;chemical oceanography 东、黄海是西太平洋的边缘浅海。总面积11132×105km2,平均水深分别为349和45 m。东、黄海流系由外海流及沿岸流构成,北上的黑潮北分支和黄海暖流与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及东海冬季沿岸流,形成了复杂的东、黄海环流。两水反向相遇,速度较大时即形成涡动,并产生上升流。深水沿浅坡上升,也会形成上升流。鸭绿江、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瓯江等将大量陆源物质输入东、黄海。天气系统将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粉尘和土壤颗粒等传到东、黄海上空,以气溶胶和雨水等形式降到海面。东海雨水丰富(1000~2000 mm),而黄海较少(600~800mm)。东、黄海地区的环流(特别是上升流)、大气沉降以及水体内部生源要素的循环都为东、黄海表层水输送了大量营养盐。本文以已发表的东、黄海生源要素资料为基础,对东、黄海地区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讨论。 东、黄海的化学海洋学综合研究始于解放初期。有关的研究列于表1。 收稿日期:1999206228,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2072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525609和49576297)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98E06077)作者简介:刘素美(19672),女,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20余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