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新人教版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洞庭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

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习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 1、两相和 (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 (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出示课件)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统编版部编本古诗三首 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

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部编人教版】最新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2018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5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三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一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望洞庭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 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 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 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练习题 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练习 《望洞庭》

《望洞庭》基础练习 1.看拼音,写生字。 dòngtíngshuǐtánqīngluówúfēngbáiyín ()()()()() 2.读一读,xx一xx。 春风又绿xx岸xxxx 离离原上草霜叶红于二月花 xx浮绿水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红掌拨清波 一年好景君须记明月何时照我还 3.选字补充诗句。 A、xx B、xx C、绿 D、xx E、xx F、xx (1)春草明年____,xx归不归。 (2)孤帆远影____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遥望洞庭山水色,____银盘里一青螺。 (4)江碧鸟逾____,山青花欲燃。(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____丝几万条。 (6)儿童急走追____蝶,飞人菜花无处寻。 4.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1)飞流直下三千尺。()

(2)xx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5.《望洞庭》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所作。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A、唐、刘禹锡、比喻 B、宋、刘禹锡、比喻 C、唐、白居易、拟人 6.洞庭湖位于我国_______省境内,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还知道其他的四大淡水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xx、xx、xx、xx、xx B、xx、xx、xx、xx、xx C、xx、xx、xx、xx、xx 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 A、相安、调和的意思;一面铜镜 B、连词,跟‘同“相同;xx的湖面 C、相安、调和的意思;xx的湖面 8.“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指的是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 () A、xx水;青色的xx B、xx面;xx中的xx C、xx水;xx中的xx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石灰吟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w%ww.#zz@s~te^https://www.doczj.com/doc/803643387.html,] 2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

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程序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 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 ——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 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 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 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 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 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部编版语文三上】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说课稿(2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2篇)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人教版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

望洞庭 教学目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封面)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

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