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说课稿

《书湖阴先生壁》

一、说教材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前两行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点评:读得声音响亮。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

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院里: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两山景美人更美

典故:护田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拟人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洞庭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

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

4.古诗三首(说课稿)(4)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

统编版部编本古诗三首 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

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部编人教版】最新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三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一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说课稿)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 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诗意,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欣赏乡村的风景图片,聆听歌曲,导入《四时田园杂兴》。 读诗题,解题意。 2.读一读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

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通过自由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齐读等形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文的节奏、韵律美。 3.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课前布置了导学任务,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组长分工安排任务,随后汇报学习情况。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5.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先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

2018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5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

5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三首》,(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韩翃的《寒食》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今天我主要说的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清脆的啼鸣。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的节奏更明快、更流利。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还”,掌握蹊、留连、还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讲述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上9.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情感目标: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红”。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这首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 接着,我出题,学生答。然后我引出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学生说也下一句之后,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待学生回答后,我进一步说明:“对!是白居易!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然后我板书,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游戏导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 21 古诗三首 说课稿

21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诗歌大意和主旨,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石灰吟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w%ww.#zz@s~te^https://www.doczj.com/doc/8712612507.html,] 2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

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程序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 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 ——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 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 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 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 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 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说课稿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三首》,以下我将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步骤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进行编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予了一定的道理。《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六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暮”两个生字。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说课稿)

《石灰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 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通读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 第二步,理解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

《古诗三首:凉州词》说课稿

《凉州词》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的第二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和视死如归的豪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三、说教法 根据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景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战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

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①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②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③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以此来领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更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