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移动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移动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移动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移动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信息来源:中 国电信业分类:电信通 信 发布时间:2005 年12月8日 目前世界电信业的技术发展进 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融合、调整、变革的新趋势。尤其是3G、NGN和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全球发展热点。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市场规模还将继续稳步扩大,人们对通信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都将进一步刺激电信市场需求的增长。那么,各项通信技术在未来的五年里将会出现怎样的 发展态势?《中国电信业》杂志发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真才基的署名文章,对“十一五”期间电信技术的发展走向进行全面 深入的分析和预测。真才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回顾全球移动通信发展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截至2005年6月份全球移动用户已经达到19亿。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有一些

趋势已经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总结起来有以下的几个趋势和特点:1、移动通信在通信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移动话音业务超过固定,差距逐步拉大,异质竞争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用户数看,2002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固定用户数(中国则是2003年进入这个拐点)。截至2004年5月,近100个国家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用户数,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移动超过固定,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移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急剧上升。未来,移动通信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从收入看,全球移动电话收入已经接近固定电话收入,有可能在2004年或者2005年超过固定电话收入。移动电话的资费与固定电话资费越来越靠近,同时移动通信的“个人化”,使得移动话音对固定话音的分流作用更加凸现。 2、GSM体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近3年来全球GSM的主流地位愈加凸显出来,与CDMA相比,市场优势更加明显。截至2004年年底,全球GSM /WCDMA体系的占75.14%,而CDMA体系在全球移动市场的份额为13.91%,因此GSM/WCDMA用户

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与发展趋势 字数:2648 来源:商情2015年1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特别是Android系统手机、iPhone等智能手机的发展再加上iPad等平板电脑的逐渐普及,移动图书馆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议论的焦点。移动图书馆在人们还没了解其运行方式和服务内容时就已经高速发展起来。国内移动图书馆发展如此迅速,但是也表现出了研究与应用共同发展的特色。移动图书馆将是人们未来生活中获取资料的必须品。本文主要从国内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介绍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字】移动图书馆,信息,现状,发展趋势 1移动图书馆的基本介绍 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各种信息呈几何增长,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传统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计算机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产生了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型服务系统,它依靠目前的移动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再加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使用各种类似手机、E-Book、笔记本等移动设备来很方便地取得图书馆图书信息,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去查询、浏览信息,这是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是由 Mobile Library翻译过来的词,最开始是指专门用来作图书馆的大型的设计有放置图书书架的交通工具,可供读者借出,空间相对比较大的车辆里还可让读者就坐阅读。当时科技还不发达,信息也比较闭塞,图书馆发现不能只是固定于世,要行动起来,于是有了载有移动图书馆的交通工具,流动书车、送书赠书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起来。这种方式很独特,方便、快捷、节约、灵活。虽然移动图书馆比较受局限而且受众面比较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条件,这也是比较高级最大限度的优质服务了。现在这种图书馆服务依旧存在于某些偏远地区,满足了一部分基层用户。 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移动图书馆有了新的定义,并且成为了新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依靠互联网,使用户进入图书馆访问资源数据信息,达到学习和获得资料的目的。从各方面来讲,移动图书馆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2移动图书馆的产生与理论研究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在,图书馆服务也处于重大变革中,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无线网络、3G技术等移动网络的兴起,我国移动图书馆开始

超星移动图书馆技术参数

超星移动图书馆技术参数 1.与图书馆OPAC系统完成统一认证,无需读者重复注册账号。 2.通过该系统访问本馆购买的资源,将不受IP限制,而是通过认证,直接针对每一个读者进行权限控制,只要通过随身设备连接网络,就可在全球任何地点访问,无需单独分开的登录、认证等。 3.基于本馆opac系统功能,在手机终端具备馆图书馆公告浏览、热门图书预览、热门检索词展示、馆藏书目查询、馆藏复本情况、在架信息、在线预约、个人借阅信息查看、在线续借、预约取书提醒、催还信息告知等功能。 4.通过手机扫描图书馆纸质图书条形码,可实时查看对应该图书所在的馆藏架位信息和可预约、可借阅情况,并且可查看本书对应的电子版,并实现手机下载,文献传递等全文获取方式。 5.根据opac系统功能智能分析判断可预约图书,将可预约图书自动标示出来。 6.移动图书馆可在不同移动终端上阅读访问。提供适合手机使用的图书资源,需包含图书封面信息、目录及在手机中完成试读,支持图书馆已购买的电子图书、中外文期刊等学术资源全文阅读和全文检索。 7.把在互联网上已经高效运行的云服务共享体系嵌入移动图书馆平台,读者不但可以查找到本馆馆藏纸书和电子资源,还可以一站式查找全国范围的资源分布情况,不但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本馆拥有的资源,更可以利用图书馆强大云服务能力获取馆外七百家图书馆的资源及文献传递服务。 8.整合的期刊、论文等摘要页面要显示相关文献来源,且能提供适合移动设备的链接访问,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9.目前,我们与全国700多家图书馆实现资源集成,中文资源的传递满足率可以达到96%,外文资源的传递满足率可以达到90%。 10.提供适合不同手机阅读的EPUB格式热门图书,不少于2万种。提供100万种以上原貌图书,所有图书支持全文下载,并保存在手机中。并提供相关搜索服务 11.提供300种以上适合移动阅读的全国主流报纸资源,并且实现报纸的当日更新。 12.提供适合手机使用的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公开课,支持有声读物播放,为满足读者视听需求,移动图书馆视频内嵌资源量要求不少于2万集。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 摘要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比较了分别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提出的W-CDMA、CdmaOne和TD-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IMT-20001引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指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FPLMTS系统要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电联于1995年提出了IMT-2000/FPLMTS的评估标准,对未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较详细的要求。IMT-2000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球范围设计的高度兼容性;MT-2000中的业务与固定网络的业务兼容;质量;机体积很小,具有全球漫游能力;用的频谱为 885MHz~2025MHz,2110MHz~2200MHz(共230MHz)1980MHz~2010MHz,2170MHz~2200MHz(限于卫星使用)动终端可以连接地面网和卫星网,可移动使用也可固定使用;线接口的类型应尽可能得少,而且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从而可以看出未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用户终端可在全球范围内几个不同的系统间实现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这就对无线接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ITU已对IMT-2000的测试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给出了表征IMT-2000系统的最低限度的参数,包括:支持的数据率范围,误码率要求,单向的时延要求,激活因子和业务量模型。根据ITU的要求,目前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已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以日本DoCoMo公司为首提出的W-CDMA;美国Lucent、Motorola等公司提出的CdmaOne;欧洲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公司提出的TD-CDMA。总体来说,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CDMA技术已达成共识,但各自实现方案还有较大差别,下面分别介绍并比较。2三种方案的特点(1)W-CDMA系统由于欧洲的GSM系统已经在数字移动通信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美国的窄带CDMA系统(IS-95)也正在迅速赶上来,而日本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PDC仅限于国内使用,无法推广到其它国家,所以日本很早就开始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工作,分别提出了基于TDMA(时分多址)和基于CDMA(码分多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希望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尤其以DoCoMo公司(NTT)的W-CDMA系统最有竞争力,目前DoCoMo公司正在同爱立信、Motorola、Lucent,以及其它厂家合作,努力完善系统,争取在1998年完成样机,1999年进行商业试验。W-CDMA 系统无线接口的基本参数为扩频方式:可变扩频比(4~256)的直接扩频;载波扩频速率:4.096Mchip/s;每载波带宽:5MHz(可扩展为10MHz/20MHz);载波速率:16kbit/s~256kbit/s 帧长度:10ms;时隙长度(功率控制组):0.625ms;调制方式:QPSK功率控制:开环+自适应闭环方式(功控速率1.6kbit/s)W-CDMA系统中采用导频符号相干RAKE接收机技术,解决了反向信道的容量限制问题,每个无线帧长度为10ms,分成16个时隙(timeslot),每个时隙长度为0.625ms,在每个时隙的前部插入全“1”或全“0”的导频符号进行信道参数估计,这种方法在其它系统的调制中也有采用的,但W-CDMA系统将从导频符号得到的衰落信道的振幅和相位信息,作为RAKE接收机最大比值合并的加权系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IS-95不同,W-CDMA系统不采用GPS精确定时方式,不同基站间不采用精确定时,优点是摆脱了美国GPS系统的控制,可采用较为自由的信道管理方式。缺点是需要快速实现小区搜索。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可以增加系统容量,而干扰消除技术可以减少高速率用户对系统造成的干扰。虽然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日本正努力在W-CDMA系统中采用这两项技术。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已经有很多文章论述过,这里不再介绍。干扰消除技术实际上是多用户检测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采用2~3级干扰消除器,容量可增加30%。另外,W-CDMA系统采用了精确的功率控制,即采用基于SIR(信噪比)的开环+闭环的功率控制方式,在业务信道帧中插入功率控制比特,插入速率1.6kbit/s,比IS-95的功控速率增加一倍,可以跟踪一般的快衰落过程。(2)CdmaOne系统CdmaOne是

浅析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浅析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了理论回顾,对比分析了中美之间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对国内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出了相关建议。要加大技术投入;不断融入新的服务内容;依托强大的数据库和信息交互平台,为读者们提供个性特色服务。 标签: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手机的普及范围与速度都逐渐变大。这样的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也为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越来越多的读者,采用更加便捷的移动装置进行阅读。移动图书馆的出现,是站在风口浪尖的崭新挑战与机遇。移动信息服务也已经是现代图书馆必须接受的改变。而这些移动图书馆能够提供的移动服务及其服务模式,却是现如今各方探索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理论回顾 1、移动图书馆的定义与发展 移动图书馆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手机等移动装置,为读者提供不限时空的服务。因此,移动图书馆需要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服务传递。它必须实现与OPAC系统的交互,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和云服务,进行信息传递。然后,在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上面,实现一种较为交互的服务模式。 移动图书馆萌芽于国外。2000年,日本开发出的收集数目查询系统,为移动图书馆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技术基础。之后,芬兰一大学图书馆也开始了手机短信的服务,韩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理论研究。2008年,国内的移动图书馆在上海图书馆正式开通。随后,国内移动图书馆也开始与推出WPA、手机短信等一系列服务模式。 2、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则是通过信息技术,采用的不一样的移动服务实现方式。它主要有短信、WAP、客户端这三种模式。 短信作为最常用、最广泛的服务模式。它有着对移动设备要求低、便宜便捷的优势。同时,因为其简单的信息技术,基本上只适合进行读者的提醒服务,无法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因此,短信的服务模式缺乏互动性。 WAP是一种采用无线应用协议进行的网站服务模式。读者往往可以通过移

谈移动图书馆特点及其服务模式

谈移动图书馆特点及其服务模式-旅游管理 谈移动图书馆特点及其服务模式 吴碧丹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移动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移动图书馆的内涵、特点、发展概况、服务模式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引言 在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移动设备的配置及智能化程度逐步升级,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使得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的移动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人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实体图书馆看书,移动图书馆应社会需求而生,在公交车、休闲场所等地使用手机阅读的读者随处可见。 二、移动图书馆内涵和特点 (一)移动图书馆的内涵 移动图书馆指利用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让用户不受时间、地点及IP限制,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地访问图书馆各类数据信息的查询、浏览图书馆资源、获取图书馆信息提供的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服务是一种新型服务方式,用户以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如手持阅读器、智能手机、MP3\MP4\MP5、笔记本PC、PDA等,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查询、阅读、访问和接受图书馆馆藏资源及信息服务。 (二)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1、实时性

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正常运作情况下,可以24小时全天候为读者提供不间断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这是传统实体图书馆无法做到的。 2、便携性 移动图书馆依托于可持移动终端设备,这类设备一般体积比较小,极其轻便,可方便携带,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一台平板电脑,利用从互联网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在线浏览、检索、查阅、下载,更加及时快捷地享用馆藏数字文献资源,既方便读者又节省大量时间。打破传统图书馆的空间限制。 3、移动性 移动性是移动图书馆的最显著特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移动阅读服务。用户不必亲自到实体图书馆,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使用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信息和各项服务。图书馆需要建立现代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自助查询和完成图书馆借阅业务,真正实现任何用户(Any user)能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图书馆(Any library)访问到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的数字图书馆的“5A”梦想。 4、互动性 传统图书馆业务是单向的,读者单方面向图书馆借阅书刊,移动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读者可通过移动设备,利用微博等方式与图书管理员进行实时交流,如网上图书续借和预约服务、主要书目检索查询等。 三、移动图书馆发展概况 移动图书馆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崭新时代。我国移动图书馆始于2000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 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 1402班 学号

1. 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omm 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超星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客户端使用说明 目录 一、扫描下载客户端二维码 (2) 二、登录 (2) 三、功能说明 (4) 1. 馆藏书目查询 (4) (1)馆藏查询 (4) (2)图书预约 (6) (3)借阅信息 (6) (4)借阅图书续借 (7) (5)条码扫描 (7) 2. 学术资源查询 (7) (1)学术资源查询 (7) (2)获取全文方式 (9) (3)评论 (11) (4)微博分享 (11) 3. 阅读视听空间 (12) (1)图书 (12) (2)报纸 (13) (3)视频、有声读物 (14) (4)公开课 (15) 4. 我的订阅 (19) 添加订阅 (19) 四.个人中心 (21) 1.用户信息编辑 (21) 2.我的收藏 (22) 3. 扫描历史 (22) 4. 借阅信息 (23) 5.账号绑定 (23) 6.离线下载 (24) 7. 设置 (24)

一、扫描下载客户端二维码 打开扫描的网址,如图所示, 选择相应的版本,会跳入相应的页面,然后选择安装或者下载。IOS版会直接安装,Android版本会下载好,然后下载完成,选择安装。 二、登录 第一步:点击左上角进入个人中心,点击进入院校选择页面,选择相应的单位。

第二步:输入借阅证号及密码,点击登录,即可成功进入移动图书馆。

三、功能说明 1.馆藏书目查询 (1)馆藏查询 第一步:点击首页“馆藏查询”,打开馆藏书目查询页面。 第二步:输入想要查询的图书,点击搜索。 第三步:在检索结果页面选择要查询的图书,如图所示。

第四步:查看馆藏信息,如图所示,

(2)图书预约 (3)借阅信息 在个人中心中点击借阅信息,即可查看图书的借阅情况。

移动图书馆需求分析及过程设计

一移动图书馆现状分析 1情报规划 1.1需求评估 ◆高层访谈:对决策者的关键信息需求进行评估与调研。 任务主题决策者意图 以某高校图书馆实施移动图书馆为背景,进行情报需求分析以及情报服务过程设计 设计情报服务流程,用此流程完成“通过对其他高校图书馆建设移动图书馆的情报搜集与分析,为某高校图书馆实施移动图书馆提供策决依据”的任务。 1.2界定情报需求 ◆需要搜集的情报: 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发展现状及应用调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建设,调查分析,个性化服务 2情报搜集 2.1情报搜集的渠道 ◆个人关系网络: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同学间曾做过的相关调查研究等 ◆公开资料搜集:郑大图书馆“中文搜递”(数据库、期刊报刊、论文等) ◆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高校移动图书馆试用法,询问法 2.2情报搜集的手段 通过网络获取,以手动信息采集为主。 3情报分析 3.1背景分析:开展移动图书馆的必要性及条件 首先,外部环境的变化。移动信息技术促进着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变,国内外一些高校已逐渐开始探索将移动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移动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也促进了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我们将应用于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称之为“移动图书馆服务”,详细地说,所谓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iPad)等,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其次,图书馆基本条件的具备,如数字资源拥有×××,藏书×××,拥有数据库资源×××,是否形成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是否已全面实现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是否配置有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服务设备。例如郑大图书馆现有各类图书资料713.9万册,拥有国内外重要网络、光盘数据库138个,包括世界著名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以及在全球享有盛誉、学术价值很高的电子期刊全文库、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全校师生通过校园网可以检索、利用的中外电子图书约24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共计1.8万种。另外还有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可提供600多个大型专业数据库的使用。 最后,目前无论是2G还是3G网络,套餐使用费在一般读者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无wifi地区的使用。2013年12月26日,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66%,已经超越美国和英国的普及率,但居于韩国之后。因为目前国内智能手机价格实惠,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很多学生拥有两个以上的智能手机。同时,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往往是高端智能手机的追捧者,而且为了追逐更好的性能和服务,手机更换频率比较高。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智能终端的覆盖率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_柴远波

第28卷第6期 2009年12月Vol .28No .6Dec .200960 Journal of Sh andon g University of Scie nce and Tech nolo gy Nat ural Science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柴远波,戚建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当前,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体现为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体制并存化和网络泛在化。分析了宽带无线 移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讨论了3G 技术的后续演进L T E 及A IE 的主要特点和宽带无线移动接入技术W L A N 、 WiM AX 及M cWiL L 的发展趋势;比较了宽带无线移动技术与接入技术,指出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最后,讨论了 商业运营的技术演进路线,给出了多种无线移动技术的比较和演进关系,分析讨论了网络融合、技术融合以及接入 综合技术,指出移动通信技术、无线接入技术与固定的宽带接入在技术上的融合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演进;网络融合 中图分类号:T 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67(2009)06-0060-05 On C urrent Develop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 HAI Yuan -bo ,QI Jian -ping (Co lleg e of Info rmatio n Engineering ,PL A Info rmation Enginee ring U niversity ,Z hengzhou ,Hena n 450002,China ) A bstract :T his paper analy zed the technical dev elo pments o f the ex isting mobile communicatio ns ,whose technical fea tur es a re represented by the br oadband tr ansmissio n ,serv ice versatility ,multi -sy stem coe xistence and the v ast e xpansio n o f the netwo rks .It presented an analy sis o f the curre nt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broadband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 ies and de scribed its main features of the subsequent ev olution of LT E and A IE in 3G technologies .In addition ,the paper explored the deve lopment trends in the bro adband wirele ss and mo bile access technologies ,such as W LA N ,WiM AX a nd M cW iLL and co mpar ed the w ireless mobile techno lo gie s with access technologies .Fina lly ,it discussed the technolog ical ev olution roadmap for co mmercial operato rs ,came up with the co mpa rison o f wirele ss and mo bile technolog ies and evo lutio n relatio nships and ,analyzed the conve rgence of the net - w o rks ,the re lated techno lo gie s and the acce ss technologies .T he pape r points out that the co nv erg ence of the mobile co 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he access technologies and the w ire line broadband access technologies is an irrev ersi - ble developme nt t rend . Key words :mo bile communicatio n ;broad -band wireless access ;ev olution ;conver gence o f the netw or ks 收稿日期:2009-04-14 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074100510023)作者简介:柴远波(1965—),男,浙江江山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09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分别发放了TD -SCDMA 、WCDMA 和CDMA2000的3G 牌照,至此,国内3G 市场全面商用的大门终于开启。 移动通信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商用,以传输语音信号为主,到了2002年,全球的移动用户已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移动通信成为用户最大、使用最广泛的通信手段。此后,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迅速,以无所不在和个人化服务为特征的移动通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方方面面。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凭借其强大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先导产业。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将“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研究”正式列为十六个重点发展专项之一,无线通信技术正在向着宽带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两个方向并行发展[1]。 1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促使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在更高层次上结合与发展,代表信息技术宽带化、移DOI :10.16452/j .cn ki .sd kjzk .2009.06.016

网上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网上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 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刘景龙 (沈阳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信息与通讯硬件、软件技术的成熟,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智能手 机、平板电脑、无线上网卡进行娱乐、阅读电子图书新闻等,这就为内容提供商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图书馆作为内容提供商应看到时代的变革和巨大的商机,改变传统观念及经营模式,在传统模式上增加网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功能,既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又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开拓出新的天地。 [关键词]数字时代;传统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 ent Trend of Online and Mobile Libraries LIU Jinglong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the maturi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hardware and soft-ware technologies,ordinary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accustomed to using smart phones,tablet PCs and wireless network cards to recreate or read e-book and news,which creates a huge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content providers.Traditional libraries,as content providers,should spot th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enorm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business model,supply on-line and mobile librarie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ones.By this means,they can further meet the social demands,and open up a new world for traditional libraries as well. Key words:digital age,traditional libraries,online libraries,mobile libraries,development trend [收稿日期]2012-04-05 [作者简介]刘景龙(1953-), 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企业管理。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8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5,2012Total No.398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5-0073-02一、网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过去传统式的图书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巨大的阅览室和一排排的书架、巨大的书库,众多的管理人。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和信息化、数字化科技成果的普及,现代图书馆也增加了数字化存储多媒体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变成了现实。 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除了增加一种新的媒介,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对加大图书的存储,减少图书馆建筑面积,方便读者检索使用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现在许多图书馆虽也都设有电子图书馆,但大都发展不快。如果是网民随意上网浏览电子图书杂志网站,真是浩如烟海应接不暇。 现在许多网站已进入电子图书杂志领域,向传统的图书馆挑战,他们拥有电子信息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网络公司又大多是非公有制,对市场运做敏感且有能力。因此发展迅猛,每天吸引大量网民的眼球,大有超过传统图书馆之势。 现在据专家统计,全球有6亿网民,而中国网民就有2亿。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年代后的年轻人是网民的主流人群,而且他们也改变了传统阅读的习惯,喜欢上网阅读,很少去图书馆,更不愿意花钱去购买书和杂志,导致报纸杂志发行量锐减,许多出版社亏损,日子不好过。 美国时代华纳集团也利用兼并收购重组与现代网络媒体联手,进入现代传媒领域,许多大报社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中小报社因能力不够,纷纷减员、倒闭,因此面对现代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图书馆也感到了严重的挑战。但因领导人思想不解放,加上体制原因,改革步伐不大,落后于时代发展,十分被动。 已有40年历史的法兰克福2008年书展,参展国家100多个,7448家参展商,参展图书类产品40余万册,但在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传的信息却表明,在2008年参展图书类产品中传统的纸版书籍只占到40%,有超过30%的展品都是数字化产品,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主席尤根·博思最后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令人深思。“书既可以是一个网页、一部手机,还可以是一个电子游戏、一部 73--

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移动互联网的普遍推广与信息环境的广泛发展,对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移动图书馆服务。在此背景下,用户在心理上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且中国移动网民的团队日益壮大,相关统计调查,我国手机网名的规模于二零一二年六月底已经达至三点八八亿,已经高于使用台式电脑的人数。庞大的用户群体及高额利润激发了众多商家的兴趣,且这些商家都逐渐走进了移动内容和服务领悟,以及引发了图书观传统服务模式和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竞争。因此,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定义 图书馆服务實践的不断开展引发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理论探索的热潮,然而事实上,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没有得到图书馆界的充分认识与理解,还处于初级认知阶段,即图书馆界固执地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仅是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扩展,以及仅仅创新了服务功能与服务手段。依据相关探索成果,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定义为:图书馆结合先进的无线网络通讯技术选取的不同类型的移动服务实行模式。 二、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及优缺点 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SMS、WAP网站、APP三种模式,部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提供方式是有效结合其中两种模式或者三种模式。首先SMS,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借阅提醒、图书馆简介、新内容通知、书目核对、预约、续借等,优点是内容丰富、结构单一、信息传播及时,缺点是信息内容枯燥、操作指令繁杂、发生地址复杂、服务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其次WAP网站,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图书核查、特色资源、留言板等,优点是内容多样化、拓展领域较广泛,缺点是必须依赖服务器才能服务,且受网络环境影响;最后APP,其服务内容主要涉及书刊推荐、读者服务等,优点是直观便捷、拓展性较强,缺点是开发成本过高,且受网络环境影响。 三、构建移动图書馆服务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开展短信息服务推送 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信息服务模式是短信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从个性化定制角度而言,图书馆可以在充分了解与掌握读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促进一系列推送服务的开展,如图书预定、新书推荐、逾期图书催还、新书通知等服务;从交互式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学习与借鉴移动网络运营商短信平台服务模式,即引导读者依据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的标准编辑相关的短信息,促进交互式服务的实现,主要应用有馆藏书口搜索、移动参考询问等。但短信服务模式旨在发展信息推送,主要原因在于短信服务受一些因素的束缚,如字数、格式等因素。现阶段,部分图书观已经开展了此服务,即电脑无法上网

移动通信技术现状及前景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 姓名:姚彬 指导教师:项莉萍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0802 所在系部:信息工程系 二○一一年六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通信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技术前景及相关知识,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网,发展历程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f concern to people, so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ct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 analysis of its prospects and our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i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超星移动图书馆网页版功能说明

超星移动图书馆网页版功能说明 1.功能概述 我们精心优化操作流程和页面布局,将web页面转化为适合移动终端阅读的页面,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内容,让用户每一次操作都只用最少的步骤就能得到目的。我们还为图书、期刊等阅读都提供纯文本形式和图片形式两种阅读选择。 找到并得到全部有用信息是我们与读者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把在互联网上已经高效运行的云服务架构共享体系嵌入超星移动图书馆平台,读者不但可以查找本馆馆藏书和电子资源,还可以一站式查找全国范围的资源分布情况;不但方便快捷访问本馆拥有的资源,更可以使用图书馆强大云服务能力获取馆外数百家图书馆的资源传递服务。 2.馆藏书目查询 馆藏书目查询,主要是查询本馆纸本资源的基本情况,让读者方便快捷的对本馆资源进行查询、预约、续借等操作。 点击首页“馆藏书目查询”,打开馆藏书目查询页面。 1)检索结果页面

2)查看馆藏信息

不可预约图书,见图一:

可预约,见图二: 3.数字资源的检索与阅读

超星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立在我们已有的海量的中外文文献数据基础之上。可以搜索到图书馆所有的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方式的检索体验。目前,实现与700多家图书馆馆藏书目系统、电子书系统、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外文数据库系统集成,读者直接通过网上提交文献传递申请,并且可以实时查询申请处理情况,以在线文献传递方式通过所在成员馆获取文献传递网成员单位图书馆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 我们拥有3.8亿条元数据(包括文献有: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中外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并且数据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整合了264个中外文数据库,310万中文图书书目,收录中文期刊6420万篇元数据,外文期刊10872万篇元数据,收录7800万篇报纸全文。利用我们的平台可以搜索到图书馆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纸本和电子资源,如中外文图书、期刊、论文,标准,专利和报纸等,基于元数据检索的搜索引擎将实现检索速度快、检索结果无重复,格式统一等特点。查询和传递,中文资源的传递满足率可以达到96%,外文资源的传递满足率可以达到85%。 1)图书 图书频道建立在我们已有的310万种图书、10亿页全文资料、240万种图书原文基础之 上,提供海量信息资源供读者搜索和获取最想要的那部分知识资源。 读者可以通过文本方式(即手机电子书)和图片方式,方便快捷的利用移动终端查看图 书目次和全文。 通过整合,我们将全国文献单位所收藏的纸质馆藏集成于一体,构成了一个最大的在线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读者可以通过“全国馆藏信息”查看这些图书的全国馆藏信息,实现纸本馆藏的合理调配。 提供周到完善的文献传递功能,让读者不仅检索到图书,还能通过“文献传递部分页” 到邮箱,获取需要的全文。 在首页选择图书频道

公共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_468

公共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 随着全数字化时代、全媒体时代、全文献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从角色定位、工作职能、服务需要到外在形态都会发生变化[1]。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2010年11月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做“图书发展展望”讲座时,阐述了图书馆发展的范式转换,认为现代图书馆应该从图书馆业务为中心转换到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收藏全媒体资源,建立复合型知识空间[2]。移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每日24小时服务,是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代表着图书馆正在从一个单一媒体时代进入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相结合的时代。 1.国内外图书馆的现状 最早我们是一部大篷车,其中装满书籍,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当地读者提供读书服务,这就是传统的流动图书馆,即为巡回书库。图书的数量和图书的利用率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读者不能随时随地的阅读,图书的借阅服务得不到普及和发展。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纷纷建立图书馆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006年新加坡政府铺设超高速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希望通过电子通信产业的改革,对主要经济领域、政府部门、整个社会服务体系进行改造。这时新加坡建立了基于wavex RFID的智能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遍布在全国各地,分别设立在商场、地铁站附近等人流量比较大的闹市区,人们逛街累了可以直接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非常便捷。还有24小时的自助还书的book drop更是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地方,采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射频识别)技术方便读者找寻图书和自助还借。飘着书香的新加坡图书馆,已成为新加坡打造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 厦门集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也先后建立了移动图书馆,其主要依托比较成熟的国际互联网、无线移动网络、RFID射频技术及多媒体技术,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E-BOOK 等)来进行图书馆各种数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使人们不受空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无论是最早的流动图书馆到后来的传统的图书馆,还是现在新加坡的基于RFID的智能图书馆,都是本着服务于大众,为社会提供均等的阅读机会。但是这些形式的图书馆没有很好地满足不同人们对于图书的需求。在如今通信设备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既需要基于移动设备的电子图书,还需要基于RFID系统管理的纸质图书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阅读图书的需求,这时结合这两者的移动图书馆运营而生。它具有独特的节约、灵活、快捷、方便、主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边远地区图书馆覆盖率不高的不足,是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方式;它解决了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资金有限,藏书量少等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