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池州市区域概况

池州市区域概况

第二章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主城区位于池州市北部,北隔长江与安庆市相望;其中东北的江口区属于江口镇的一部分,东邻梅龙镇;主城中信片区东隔白沙毗邻马衙镇,西隔秋浦河与高岭镇、乌沙镇相邻;火车站地区的城南片区属于里山镇的一部分,西南靠近涓桥镇;贵铜公路从东北向进城,318国道在城区南部包绕而过;

图2-1 池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气象条件

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物生长期长;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年均日照时数:1730~2100小时之间;

年平均气温:℃;年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8;7℃;极端最低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

平均年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最短189天;

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大多数年份超过1000mm;

地形地貌

池州市地貌变化较大,分为丘陵与圩区两种地貌类型;主城中心片区的西侧与城南片区均为堆积港岗地,秋浦河水系呈脉络状延伸其间,地形较破碎,中心片区东侧白洋河以西地区地形相对完整,有微坡起伏,白洋河以东主要为圩区;

东部经济园片区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雨50米,相对高差小于10米,建设条件良好,水利条件优越;

水文

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以地表水资源为主;

(1)地表水

该市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长江过境径流量、区域内各支流径流量、湖泊和水库四部分组成;

•河川径流

该市多年平均径流深500~1000mm;东南部高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径流系数在60%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1000mm以上;沿江圩区及丘陵径流系数45%,500~800mm;

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干旱年径流深为300~500mm,78年大旱径流深平均为400mm;丰水年径流深可达900~1400mm;

经流年内分配极不平均,4~7月份汛期径流500~600mm;占全年的50~70%,而8~9月份为高温耕水期,径流深只有50~170mm,占全年的10%左右,供需卖盾尖锐,易形成秋旱;

特别是山区,遇旱河水断流,又无地下水可取,旱情更为严重;圩区在汛期受江水和内河水顶托,圩内积水无法自排,易形成内涝;

该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人均5273m3,亩均573m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境内河流较多,十大河流横跨三大水系,直接入江的河流6条,流入青戈江的河流3条,流入鄱阳湖的河流1条;流域面积8542km2,河道总长;七条主要河流龙泉、尧渡、黄盆、

秋浦、白洋、九华、青通集水面积7389km2,占该市总面积的%;除龙泉河流入江西鄱阳湖外,其余均流入长江;

•湖泊、水库

池州境内湖泊较多,全市共有中型湖泊2个升金湖、太泊湖,其中太泊湖与江西彭泽县共有,小型湖泊6个白沙湖、天生湖、西岔湖、马料湖、十八索湖、庆丰圩;多年平均水面面积;库容亿m3,已围垦面积;

全市共兴建水库378座,蓄水塘坝885座,总蓄水量约亿m3;众多的湖泊、水库及塘坝为该市远江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目前池州市已建设完成城区水系整治工程,城区内水系已全部联通;

•长江

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市160km,梅埂站多年平均径流量9000亿m3,平均流量28540m3/s,最小日平均枯水量6300m3/s;

(2)地下水

池州市的地下水储量尚未探明,据现有成井水质化验结果,水中含砷量较高;

池州水生动植物资源

水生植物资源

池州市地处亚热湿润气候,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

其中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中华水韭Isoetessinensis一种,属安徽省重点保护的有莼菜Braseniaschreberi、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莲Nelumbonucifera、野菱Trapaincisa四种;常见的单子叶植物有竹叶眼子菜、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菹草Potamogetoncrispus、苦草Vallisineriaspiralis、水鳖Hydrocharisdubia、浮萍等;双子叶植物相对较少,主要为莲、芡实Euryaleferox、细果野菱Trapamaximowiczii、菱Trapajaponica等;蕨类植物以苹Marsileaquadrifolia、槐叶苹Salvinianatans、满江红Azollaimbricata为主,除中华水韭只分布于日本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其余都是世界广布种,其中水蕨广布热带和亚热带,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分布于东南亚、印度东部和中南美洲,苹、槐叶苹、满江红都广布全球;苔藓类有叉钱苔Ricciafluitans、浮苔Ricciocarpus、柔枝水藓Fontinalishypnoides三种,都是世界广布种,其中浮苔常与紫萍混生;种类组成中,仅有一属为水生的科较多,如金鱼藻科、水马齿科、香蒲科、黑三棱科、角果藻科、水麦冬科、花蔺科等;苔藓与蕨类水生植物的每一属都分属一科;还有一些科仅有少数种为水生,如胡麻科、毛茛科等;因此,水生植物的种类既简单,彼此亲缘关系又较远;

表1 池州市主城区现有水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类别名称类别名称

挺水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滨水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旱柳Salix matsudana

香蒲Typha orientali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

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乌桕Sapium sebiferum

茭白Zizania latifalia Griseb.Stapf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 Miq.

莎草Cyperus microiri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

灯心草Juncus effustts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丝绵木Euonymus bungeanus

蓼Polygonum caespitosum Bl.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浮叶植物睡莲Nymphaea alb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菱Trapa Bicornis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

芡实Euryale ferax DC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

水花生Alligator Altermanthera Herb银杏Ginkgo biloba L.

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 O. Kuntze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 C. Cheng

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绿萍Azolla imbricata Roxb.Nakai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une 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L.Schleid.Lemna

polyrhiza L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槐叶萍Salvinia natansL.All.水杨梅Geum aleppicum

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丛枝蓼Polygonum caespitosum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楼梯草Elatostema involucratum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Zucc.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

据调查,池州市城区的水生植物种类总体偏少,其中景观水生植物使用率偏高的有观花类的黄菖蒲,荷花、千屈菜、睡莲、荇菜、芦苇等,观叶类的菖蒲、香蒲、茭白,莎草、水蜈蚣、灯心草、芡实、水花生、菱,还有浮萍、紫萍、槐叶萍等小型浮叶植物以及金鱼藻、黑藻、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

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

池州市水生维管束植物包括部分常见沼生、湿生植物共有一百多种,主要有凤眼莲、浮萍、芦苇、两栖寥、金鱼藻、栖草、水蓼、大马蓼等;

高等水生动物

池州市主要鱼类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草鱼、青鱼、刀鲚、巴西鲷、餐鲦、翘嘴红鲌、蒙古红鲌、胡子鲶、黄鳝、泥鳅、中华鲟等110种;还有鳖、巴西龟、鳄龟等爬行类动物,还有青虾、草虾、螃蟹等甲壳类动物;

0007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说明书

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池州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杭州西湖 (8) 2.2南京玄武湖 (9) 2.3武汉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范,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范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池州历史文化概述及风俗

池州历史文化概述及风俗 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它东北与铜陵市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自古历史悠久,人文济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这里有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商周矿冶遗址,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时又是“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发祥地,并留下大量的历史名人足迹,如李白、杜牧、杜荀鹤、陶渊明等。作为州县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情况 (一)池州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吴灭,归越。战国时期隶楚。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唐武德四年(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时,州、县

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清顺治二年(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直为池州所辖。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专员公署。1952年池州专员公署撤销,1965年复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管理处,人口150万。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为江南古老而年轻的省辖市。 (二)古城形成的历史概貌 池州城是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它为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创筑。按唐窦《池州重建大厅壁记》所云,池州城创筑于唐永泰年间李芃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以此说,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唐会昌五年(854)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曾为城南门制造刻漏,并留下《刻漏记》一文传世,这时的城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石墨挤塑板外墙保温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3) 一、编制依据 (3) 二、工程概况 (4) 第二章施工准备 (4) 一、技术要求 (4) 二、材料要求 (5) 三、劳动力准备 (6) 四、工期安排 (7) 五、施工器具 (7) 六、施工组织部署 (8) 七、作业条件 (10) 第三章施工方法 (11) 一、外墙保温施工工艺示意图 (11) 二、施工方法 (12) 三、质量要求与保护措施 (26) 第四章安全与文明施工措施 (39) 一、成品保护措施 (39) 二、安全与文明施工 (40)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图纸会审,变更图纸; 2、施工组织设计; 3、施工合同; 4、《外墙外保温》图集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墙体节能建筑构造》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2019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8 《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T5059-201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JGJ5027-200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33-2012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 二、工程概况: 上林苑B1#~B3#、B5#~B13#及B-地下室、C1#~C3#、C5#~C6#、C-H1#~C-H3#、C-H5#~C-H12#及C-地下室外墙保温及涂料工程,工程地点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六首路、祥云大道、通湖路交叉处,B1、B5、B6、B9、B10、B13号楼为地上16层,地下1层;B2、B3、B7、B8、B11、B12号楼为地上17层,地下1层;C1号楼为地上6层,地下1层;C2、C6号楼为地上8层,地下1层;C3号楼为地上10层,地下1层;C5号楼为地上15层,地下1层;C-H1~C-H3和C-H5~C-H12号楼为地上3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128460平方米,外墙外保

池州市区域概况

第二章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主城区位于池州市北部,北隔长江与安庆市相望;其中东北的江口区属于江口镇的一部分,东邻梅龙镇;主城中信片区东隔白沙毗邻马衙镇,西隔秋浦河与高岭镇、乌沙镇相邻;火车站地区的城南片区属于里山镇的一部分,西南靠近涓桥镇;贵铜公路从东北向进城,318国道在城区南部包绕而过; 图2-1 池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气象条件 池州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物生长期长;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年均日照时数:1730~2100小时之间; 年平均气温:℃;年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为~℃,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28;7℃;极端最低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 平均年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最短189天; 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大多数年份超过1000mm; 地形地貌 池州市地貌变化较大,分为丘陵与圩区两种地貌类型;主城中心片区的西侧与城南片区均为堆积港岗地,秋浦河水系呈脉络状延伸其间,地形较破碎,中心片区东侧白洋河以西地区地形相对完整,有微坡起伏,白洋河以东主要为圩区; 东部经济园片区为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雨50米,相对高差小于10米,建设条件良好,水利条件优越; 水文 池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以地表水资源为主; (1)地表水 该市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长江过境径流量、区域内各支流径流量、湖泊和水库四部分组成; •河川径流 该市多年平均径流深500~1000mm;东南部高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径流系数在60%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1000mm以上;沿江圩区及丘陵径流系数45%,500~800mm; 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干旱年径流深为300~500mm,78年大旱径流深平均为400mm;丰水年径流深可达900~1400mm; 经流年内分配极不平均,4~7月份汛期径流500~600mm;占全年的50~70%,而8~9月份为高温耕水期,径流深只有50~170mm,占全年的10%左右,供需卖盾尖锐,易形成秋旱; 特别是山区,遇旱河水断流,又无地下水可取,旱情更为严重;圩区在汛期受江水和内河水顶托,圩内积水无法自排,易形成内涝; 该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人均5273m3,亩均573m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境内河流较多,十大河流横跨三大水系,直接入江的河流6条,流入青戈江的河流3条,流入鄱阳湖的河流1条;流域面积8542km2,河道总长;七条主要河流龙泉、尧渡、黄盆、

池州概况

池州概况

池州市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境内有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和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一、池州农业基本情况 池州是传统的农业地区,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养殖也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耕地220万亩,其中水田164万亩,旱地53万亩,林地515万亩,牧草地45万亩。自1988年池州复建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经过

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以青山清水为本,走绿色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决策,1996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局批准池州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地区。近年来,围绕着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我市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池州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9%,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50.4万吨、1.36万吨、5.87万吨;肉、蛋、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6.16万吨、1.92万吨、8.6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85元,增长5%,位居全省第八。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山野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天方、美思佳、九华冷冻、官港市场等一批龙头企业竞争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取得明显进步。社会救助、新型合作医疗、基础教育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示范区、实施21世纪议程试点的 3

东至县简介

东至县简介 一、东至县基本概况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东连黄山,西望匡庐,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辖29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61平方公里。地处中低纬度,系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境内山清水秀,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8.7%,环境优美,地域宽广,山、丘、圩、湖齐全,生态系统完整,加之深厚绵长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厚重的旅游资源,造就了发展旅游业的独厚条件和优势 二.我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这一主题,按照“突出工业、建好县城、推进旅游、注重民生、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团结全县人民抢抓机遇,着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发展战略,推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2011年,全县经济继续保持稳健的运行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亿元,同比增长33.8%,完成财政收入3.46亿元,增长2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增长50.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36.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8.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60元,增长16.5%。接待游客1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与此同时,

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三.我县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一)旅游交通建设情况 环升金湖及通往历山、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东流古文化区等重点景区景点旅游道路的建设使得我县旅游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旅游交通大格局已初具雏形。特别是花园至洪方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打通了东至中部环线通道,使得仙寓山和南溪古寨两个景点间通行距离缩短了近百公里,促进了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的发展,同时也方便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几年来,全县各重点旅游景区水、电、通讯等项目投入也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提升。 (二)景区(点)的建设情况 历山景区2007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仙寓山〃南溪古寨旅游区2008年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升金湖旅游开发不断升温,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升金湖湿地生态科普中心建设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并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渔家乐”兴起;乡村农家乐发展势头迅猛,青水湖畔旅游度假村、梅山农家乐、金湖山庄、观山洪苑、丁湖农家乐、观鹤艇鱼庄、锦园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先后建设运营;在建的池州市芙蓉山生态农业园、舜源农业文化科技生态园、马坑生态健身休闲基地、金鸡窠漂流、尧渡河漂流、西山天坑云石旅游区、飞龙大酒店、东流国际大酒店等项目有序推进。 三主要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情况介绍

皖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皖北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 皖北地区指安徽省北部地区,包括宣城市、池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和蚌埠市五个市。近年来,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省会合肥,皖北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皖北发展现状分析: 1. 经济发展: 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合肥等城市相比,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相对简单。但在宣城市、亳州市和蚌埠市等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为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由于农业产业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也有待改善。因此,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 教育与科技: 皖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级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在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成绩。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人才培养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会是未来皖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皖北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产业升级和转型: 为了提升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和转型是必然趋势。皖北地区应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与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 城乡发展均衡: 实现城乡发展均衡是皖北地区优化发展结构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 持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趋同。同时,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农业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推动皖北地区整体发展的关键。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皖北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论: 皖北地区的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皖北地 区自身的努力,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城乡发展均衡以及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突破。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皖北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池州市大数据项目分析报告

池州市大数据项目分析报告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战略资源,已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池州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大数据项目建设,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池州市大数据项目的深入分析,全面了解项目的发展现状、优势与挑战,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此外,研究还希望探讨大数据技术在池州市的潜在应用,为推动池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池州市大数据项目的政策文件、项目资料和市场数据。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池州市政府官网、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等。通过这些数据,本研究力求对池州市大数据项目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二、池州市大数据项目概述 2.1 项目简介 池州市大数据项目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致力于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推动池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该项目以建设数据资源体系、大数据应用体系和大数据产业体系为核心,围绕政务、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开展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等工作。 项目自启动以来,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数据生态系统,包括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等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通过整合政务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池州市大数据项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九华黄精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中名贵的八珍之一,因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而备受青睐。池州市九华县是全国最大的九华黄精生产基地之一,该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分析九华黄精产业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指导。 一、现状 1.产业发展概况 九华县黄精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泛。目前,九华县种植黄精的村庄已达到20余个,农民从事黄精种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九华县还建立了黄精加工厂,将黄精制成各种中成药制品,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2.存在的问题 尽管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以下原因,该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重量化耕作模式下的土地退化。九华黄精的品质取决于其生长环境,但长期的重量化耕作模式使得土地退化,影响了黄精的品质和产量。 (2)黄精的供应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黄精的种植面积虽然广泛,但由于土地退化等原因,九华黄精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黄精价格居高不下。 (3)加工技术有待提高。九华县的黄精加工技术还有待提高,不能满足市场对于精细化制品的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九华县黄精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推广有机种植模式 针对九华黄精生长环境恶劣的情况,应该推广有机种植模式。有机种植模式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减缓土地退化,提高黄精品质,增加产量。 2.建立黄精交易平台 九华黄精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黄精交易平台解决。该平台可以对黄精进行分类并对接相关买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黄精的销售效率和产业效益。 3.研发新产品,扩大黄精的应用范围

关于池州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的函

关于池州经济开发区四至范围的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区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池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本函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池州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以期更好地了解该区域的规划和发展。 二、背景介绍 池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池州市东南部,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该区域自1992年被 批准设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池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池州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是指该区域的边界线,确定了该区域的土地使用和规划。 三、四至范围的确定 3.1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应当经过合法程序确定,并且在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规划和管理。 3.2 划定标准 在确定四至范围时,需要考虑到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和发展需求,同时兼顾周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一般来说,四至范围应当包括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用地、配套设施用地以及相应的交通、绿化等用地。 3.3 测绘工作 确定四至范围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测绘工作。通过测绘,可以准确地确定经济开发区的边界线,确保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四、四至范围的重要性 4.1 规划和管理 四至范围的确定是经济开发区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只有明确了边界线,才能更好地进行土地使用和规划,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4.2 经济发展 四至范围的确定对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划定边界线,可以确保经济开发区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4.3 环境保护 四至范围的确定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地规划和管理经济开发区的土地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四至范围的管理和监督 5.1 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 作为经济开发区的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负责对四至范围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他们需要确保经济开发区的土地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积极推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5.2 监督机制的建立 为了确保四至范围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开发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通过本函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池州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是经济开发区规划和发展的基础; 2.四至范围的确定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并进行详细的测绘工作; 3.四至范围的合理划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4.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四至范围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函能够对池州经济开发区的四至范围有一个全面、详细、完整的了解,并对相关部门在规划和管理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感谢您的阅读!

安徽池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一、市域概况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池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安徽 省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池州市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便利,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市区面积约为2342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0万。 二、产业现状 1. 纺织服装产业规模 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 人力资源。目前,该市的纺织服装企业超过5000家,从事纺织、染整、服装设计等相关行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达到 100亿元以上,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 产业布局 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区的纺 织服装产业主要以小规模家庭作坊为主,主要从事加工业务;而经济 技术开发区则集中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纺织服装企业,涵盖 了纺纱、织造、染整、成衣加工等各个环节。

3. 产业特色 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以纺织原料加工和成衣生产为主,产品涵盖棉、毛、化纤等多种纺织品种。在成衣生产方面,该市以外贸出口为主, 部分企业还进行国内品牌销售。另外,池州市的纺织产业在技术创新、设计研发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和优势。 三、面临的问题 1. 传统产业升级问题 尽管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庞大,但面临着技术落后、产业结构 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目前,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加工 环节,缺乏自主研发和品牌运营能力,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2. 环保压力 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池州市的一些纺织服 装企业在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方面仍相对滞后,产业发展面临着环保 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池州市的纺织服装企业也面临着用工成本的增加,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发展建议 1. 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提高产业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提高整体竞争力。 2. 提升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管理,推动池州市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发展。政府可以引导企业改造污染设施,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大环保投入,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3. 促进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合作、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集裙的整体竞争力。可探索转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 五、展望

池州府志六县基本概况

池州府志六县基本概况 贵池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东至青阳县界五十五里,西至东流县界一百十五里,南至石埭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庆府桐城县界十五里。东南至青阳县界八十里,西北至东流县界一百里。汉置石城县,属丹阳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孙策徙丹阳都尉治此。晋初该属宣城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九年,废入南陵县,十九年,复置,改曰秋浦,仍属宣城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池州。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宣州,永泰元年,复为州治。五代杨吴顺义六年,始改名贵池,仍为州治,宋因之,元为池州路治,明为池州府治,本朝(清朝)因之。 青阳县。在府东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四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界六十五里,西至贵池县界二十五里,南至石埭县界六十九里,北至铜陵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宁国府泾县界六十里。西南至贵池县界四十里,东北至南陵县界五十里,西北至贵池县界十五里。汉陵阳、泾两县地,三国吴赤乌中分置临城县,晋属宣城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废入南陵县,唐天宝元年,分泾、南陵、秋浦三线地置青阳县,属宣城郡,永泰元年,割属池州,五代南唐改属升州,宋开宝八年,还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 铜陵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宁国府南陵县界八十里,西至庐州府无为州界二十里,南至青阳县界七十里,北至太平府繁昌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南陵县界八十里,西南

至贵池县界四十里,东北至繁昌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无为州界二十里。汉陵阳、春谷两县地,三国吴临城县地,东晋后为定陵县地,梁为南陵县地,唐末分南陵县、义安县,属宣州。寻废为铜官治,南唐保大九年,始置铜陵县,属升州,宋开宝八年,改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 石埭县。在府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据四十五里,东至宁国府太平县界五里,西至贵池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太平县界三十里。北至青阳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太平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徽州府祁门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青阳县界十五里,西北至青阳县界八十里。汉置陵阳县,属丹阳郡。后汉因之,晋初改属宣城郡,咸康四年,改曰广阳,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废入泾县,唐元泰二年,割秋浦、青阳、泾三县地,置石埭县,属池州。五代、宋因之,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按元和志云,割秋浦、青阳、泾三县地置石埭县;而旧唐地理志云,割秋浦、浮梁、黟三县地置;新唐书地理志云,析青阳、秋浦两县地置。今从元和至者,据隋书志云,泾有盖山、陵阳山,今盖山、陵阳山皆在石埭县境内,则石埭之兼有泾地可知)建德县。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贵池县界六十里,西至东流县界二十里,南至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东流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饶州府浮梁县界九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泽县界六十里,东北至东流县界三十里,西北至东流县界四十里。汉石城县地,唐初为秋浦县地,至德二载,始分置至德县,

池州建城始末与街巷今昔

xx建城始末与街巷今昔 池州建制始于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即纪元前的109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拓展疆土,不遗余力。旧县治设今殷汇区石城村。以两山夹龙舒河对峙如城而得名。三国鼎立时属吴地,吴大帝孙权封功臣韩当为石城候,又任名将黄盖为石城长。 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因石城溪流澄碧,林木繁茂,山深幽静,四季如秋,改石城县为秋浦县。因此源于詹坡源头李村,经大演、唐村、七里、高坦,汇众多山涧溪河,倾泻而下东流入江的一条大河,也因秋浦县的建立而改名秋浦河。她养育了沿河两岸的千村万落的人民,孳繁生息,她是池州人民的母亲河。 江山依旧,朝代更迭.南北朝时,约公元502—557年,梁武帝萧衍的太子萧统(后封昭明太子)巡幸石城县,烹食河鱼,味极鲜美。且行宫傍河邻山,秀木参天,终岁如画。流连之余,遂称山为“秀山”,水为“贵池”,因此秋浦河又称为贵池水。 流光如驶,到了唐朝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登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池州。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州改隶宣城。 荏苒至唐李豫即位的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当时的宰相李勉观察江西军事民情,因势利导,筹策安民,这就为池州的未来改变了面貌。 第一次建立xx城 原来李勉到江西以后,发现江西饶州的大盗方清和江南宣城的巨匪陈庄,一东一西相互勾结,经常在长江江面上,出没无常,劫杀商人和旅客,意图待机谋乱。为稳固唐朝的统治,安定社会,李勉就向朝廷上表举荐时任山西上邽主薄的李芃为他的判官,进入幕府为其筹谋划策,参谋军事。李芃字茂初,河北赵州人,在到职以后,数次在池州、宣州、江西饶州反复巡行视察,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向李勉建议将秋浦县置池州,并将秋浦县治移迁距旧县治东北七十里的秋浦河南岸,择地建城,以扼守江南冲要,将方清、陈庄两股盗伙切断,使其不能汇合成患,而后分别剿除。李勉赏其才翰,用其计谋,根据他的

池州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池州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文章通过对池州现状水资源特点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为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保障。 标签: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1池州市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从上至下有龙泉河、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陵阳河、喇叭河、清溪河、九华河、大通河等主要河流。人均水资源量达到4168m3,亩均水资源量5707 m3,分别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4.0倍和5.0倍,是安徽省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城市。近年来“三生”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文章通过对池州现状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为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保障。 2 水资源情况分析 (1)降水与蒸发 池州市多年平均面降雨量为1567.9mm,其中贵池区为1535.5mm,东至县为1536.3mm,石台县为1604.9mm,青阳县为1646.8mm。多年平均雨量分配年内极不均匀,年内最大月(6月)雨量占年总雨量的16.8%,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76.6mm,最大年蒸发量是最小年的1.84倍, (2)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795.5mm、地表水资源量为65.81亿m3。地下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35亿m3。池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7.48亿m3、频率为20%、50%、75%、95%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83.28亿m3、65.51亿m3、53.27亿m3、38.86亿m3。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30.15亿m3。 (3)水质 河流水质 长江干流共有8个水质断面(点)(分别为:赣皖省界(香隅镇)、吉阳、曾家湖站、大渡口镇、黄湓河入江口、民生水厂取水口、梅龙镇(下)、青通河口上)进行了144次的采样监测,总代表河长167.5km,其中汛期60点次,非汛期84点次,水质全部维持在Ⅱ~Ⅲ类,水质状况良好。

安徽省概况

安徽省概况 简称皖,省会合肥市。17个地级市;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千米,东西宽约450千米,总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61万人;常住人口62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86万人。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7.6万人,占0.63%。长江和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导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1949年以后区划沿革安徽省概况 合肥市: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 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 蚌埠市:蚌山区龙子湖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淮南市:田家庵大通区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凤台县 马鞍山市:雨山区金家庄花山区当涂县 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铜陵市:铜官山狮子山郊区铜陵县 安庆市:迎江大观宜秀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 阜阳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 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 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池州市: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 宣城市: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合肥市面积6911平方千米,人口445万人(2004年)。辖4个市辖区、3个县。 庐阳区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40万。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 瑶海区面积189平方千米,人口40万。辖13个街道、1个镇、1个乡, 蜀山区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8个街道、2个镇, 包河区面积197平方千米,人口46万。辖5个街道、2个镇、2个乡, 长丰县面积1925平方千米,人口78万。辖8个镇、7个乡. 距合肥74.3公里 肥东县面积2145平方千米,人口107万。辖11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距合肥23公里 肥西县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96万。辖10个镇、4个乡,.距合肥13.27公里 芜湖市面积3325平方千米,人口224万(2003年)。辖4个市辖区、3个县。距省会191公里 镜湖区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11个街道 马塘区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3个街道、2个镇 新芜区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吉和街、北京路、滨江、银湖、长江路、汀棠、天门山7个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 鸠江区面积159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8个街道 芜湖县面积943平方千米,人口54万。辖6个镇。距市区26.6公里。 繁昌县面积880平方千米,人口46万。辖5个镇、1个乡。距市区33.98公里。 南陵县面积1264平方千米,人口55万。辖8个镇。距市区47.2公里。

[安徽九华山简介]九华山简介

[安徽九华山简介]九华山简介 一:[九华山简介]安徽九华山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字。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