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xA抗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MxA抗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MxA抗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MxA抗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

!"#抗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杨吉成

(苏州医学院基因工程研究室,苏州,$%&’’(

)!"#是新发现的由!型干扰素()*+"/#)诱导人细胞所产生的(,-.的新型抗病毒蛋白。开展!"#蛋白研究很有医学价值,现综述如下。%!"基因及其蛋白的发现与命名

%/01年,234.546744发现#$8小鼠能耐受对其它小鼠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这种特性是从小鼠%0号染色体上单一显性等位基因遗传获得的,因能抵抗粘液病毒(流感)而命名为!"基因。体内外研究表

明,这种抗流感病毒作用是受)*+"/#调节,

而不受)*+9$调节。:;<3=>5

)*+$不能产生,将这种多肽统一命名为!"蛋白[%]

$!"基因类型和蛋白的诱导表达

近来研究发现,小鼠的!"基因有!"%、!"$两类,也有!"A 的报告,但能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是由!"%基因编码的(&-.的!"%蛋白,能于体内外抵抗流感病毒感染。!"$、!"A 在实验鼠中未发现有抗病毒功

能[$]。人的!"基因包括!"#和!"B 两类。!"#基因位于人$%号染色体长臂上,经)*+"/#处理可诱导

产生(,-.的!"#蛋白,分布于细胞的胞浆内,这种胞浆蛋白可直接发挥对流感病毒和滤泡性口腔炎病毒(C D C )的抗病毒效应,而!"B 未发现有抗病毒活性。

除小鼠和人的!"基因可表达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外,

在其它哺乳类动物细胞,甚至在鱼、蛙、禽类的细胞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基因的表达,

并且有抗病毒活性[A ]。猪细胞经)*+"或双股E +#诱导后可产生(0-.的!"%蛋白,并具有抗流感病毒和C D C 活性;

另一种(A -.的!"$无此活性。牛和马的!"基因已被克隆,经分析牛的!"蛋白与人、鼠、羊的!"蛋白相比,

分别有(A F 、0A F 、/A F 的同源性[1,&]

鸡的!"蛋白含有(’&个氨基酸,可以抗流感病毒、C D C 、G H ;?;I ;病毒、D 54.73病毒(B 5<47=J ;43K ,%//&)。此外在鸭胚细胞培养时,用新城鸡瘟病毒(+K C )或双股E +#处理后,可表达鸭!"6E +#及($%

,$-.的!"蛋白,并呈现由)*+"诱导哺乳类细胞所产生的!"蛋白的结构和抗病毒活性[0]

。A !"#蛋白对病毒的敏感性及其抗病毒机理

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蛋白主要对E +#病毒敏感,其中负股E +#病毒包括弹状病毒(C D C ),副粘病毒(E D C 、麻疹病毒、A 型副流感病毒),布尼亚病毒〔汉坦(:74I 7L 33=病毒),黄病毒(壁虱脑炎病毒、黄热病毒)。我们的实验证明,%’4?/6N 的纯品!"#可以抵抗$’G O )K &’的:D C9)和#.A K +#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说明!"#对K +#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待发表资料)。P ;=H =等认为,由)*+"/#诱导产生的人!"#蛋白属于大分子((,-.)8G Q 酶,能抵抗各种E +#病毒,如:G H ;?

;I ;病毒、类流感病毒、正粘病毒等感染细胞。实验证明,纯品!"#蛋白能识别病毒新合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L E +Q =),并能紧密结合,通过!"#的8G Q 酶活性对病毒核衣壳发挥水解作用,

进而可阻止上述病毒核衣壳转运至细胞核内,阻止病毒基因组的核内复制[(%/]。现以!"#蛋白抗G H ;?

;I ;病毒为例,其抗病毒机理见附图。

/

/1苏州医学院学报$’’’;$’(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病毒感染。!"#$%&&’’的研究表明,在()*基因转染的+,+细胞中也能抵抗-!-和流感病毒的感染;在转染的./+0人单核细胞中,既可显著抑制麻疹病毒和-!-病毒的感染,又可在细胞中持续表达()*蛋白,正是由于()*蛋白的产生,使麻疹病毒和-!-病毒从感染细胞中所释放出的病毒效价比未转染()*基因的对照组下降122倍。

34+()*蛋白的基因克隆和重组表达

34+41原核细胞表达系统!567#88于1/9:年克隆了鼠()1";<*,并公布了序列,将()1";<*转染()=细胞中,获得了()蛋白表达,并能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为()基因的表达提供了实验依据。3年后,<6>6?@6等将克隆的()1";<*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并用纯化的()1蛋白开展了抗病毒效应的研究。

()*";<*克隆和序列分析是由A %&B C D 7&E

7&等[1+]

完成的。随后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重组表达,一种是以带有组氨酸(A B C )分泌型形式进行表达,纯化的A B C =()*蛋白可呈现特异的F ,G 水解酶活性,

并具有抗病毒效应[13];另一种是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可将()*蛋白包涵体经几步层析纯化后获得纯品,

经特异抗体的鉴别试验证明,该蛋白能与抗()*单抗发生特异结合,并呈现抗病毒活性。这样为采用酶标法(H I J !*法)测定病毒患者全血细胞或由干扰素诱导的细胞产生的人()*蛋白量,为临床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34+4K 真核表达系统真核表达的()*";<*是来源于J L

通过纯化制备出()*蛋白纯品,该纯品()*蛋白对抗()*的单抗具有高度特异性[M ]

有关()*单抗的制备是采用J L

M ()*蛋白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及其展望

M 41病毒活疫苗接种与()*蛋白表达的关系

将黄热病毒10=;株减毒活疫苗接种11名健康志愿者后

第M Q 取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测定,其()*N <*水平比接种前提高9"12倍,而()*蛋白量平均增加约M 2倍;+名模拟接种对照组未能测出()*N <*或()*蛋白。但免疫接种组和非免疫组单核细胞对#型

或$型干扰素诱导产生的K R "M R *(K "M *)

合成酶没有差异[1M ]。因此可见,病毒活疫苗接种不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而且还有可能诱生出内源性#型干扰素,并随之由J L <诱导细胞表达()*抗病毒蛋白,()*蛋白的产生进一步强化了机体抗病毒能力。

M 4K 病毒感染与()*表达水平的关系M 4K 41()*表达与A J -感染的关系A J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的病原体。体外试验证明,A J -单独感染人单核细胞后,一般在:#可产生()*蛋白,13Q 可达高峰。而且这种表达往往不依赖于J L

=#感染者和K 3名健康对照者的全血细胞体外培养,经!7$Q 6B 病毒诱导的上清,经测定,A J -=#患者细胞诱导上清中J L

产生的J L

有待进一步研究[10]。M 4K 4K A T -与()*表达的关系由A T -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由于可削弱免疫细胞活性和影响对J L

,后来研究发现,这可能与由A T -所产生的缺陷性颗粒(病毒衣壳蛋白)有关。有人用完整的或缺陷的A T -基因组转染A U #0细胞,结果缺陷基因组转染的细胞()*蛋白表

达水平下降,而且大大降低了J L <的抗病毒(-!-)活性。这是由于缺陷A T -基因组所表达的缺陷颗粒在

细胞内大量集聚,选择性地抑制了()*基因的启动子,进而抑制了()*蛋白的表达及其抗病毒能力[1

/]。由此可见,A T -患者体内()*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转归有关。

M 4K 4+A P -与()*表达的关系J L

而且常与患者外周血的单核细1

2M 苏州医学院学报K 222;K 2(:

)万方数据

胞!"#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表明,在$%例&’(患者和$$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用)*+!的刺激组细胞或用),-.的刺激组细胞所产生的!"#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非刺激组(!!/0/1);2/例用)*+!.3治疗组血细胞中!"#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治疗$个月后,!"#表达水平比原先显著升高,这种!"#表达水平的升高又与患者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的降低呈负相关。说明&’(患者在病毒感染期间的!"#表达力较强可能与患者)*+系统被激活有关。但当体内&’(大量集聚时,!"#表达呈现对)*+!无效反

应,!"#蛋白的水平与)*+!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判定也有密切的关系[./]

。.4例慢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其外周血单核细胞(56!’)!"#78+#水平也明显增高,

与上述结果一致[.$]。10.02!"#表达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系!"#在细胞内的表达不仅与"型干扰素有

关,而且与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对病毒反应也非常敏感,甚至$9:;/7<的病毒量即可使细胞表达可测出的!"#蛋白,

因此可用于病毒的早期和急性感染的诊断。鉴于细菌及其它微生物感染细胞并不能诱导表达!"#蛋白,唯有病毒感染方可表达,可见病毒感染可引起!"#蛋白的特异性表达,因此!"#表达水平的测定也可用于病毒感染与细菌等其它微生物感染的鉴别诊断。随着大量!"#蛋白纯品和抗!"#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成功,标准化=,)>#及免疫化学发光技术的成熟,

为临床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最初是在急性病毒性皮肤病中测出了!"#蛋白的表达,而在非病毒感染(细菌、真菌、寄生虫)中均未测出!"#蛋白。’?@A ;B 等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溶解物中的!"#蛋白水平,发现急性病毒感染者,如轮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8>()和巨细胞病毒(’!()的!"#蛋白呈现高表达,

但在细菌感染者中未测出。由此可见,!"#蛋白检测可作为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由于此法在临床上难以推广,后来C D E 3@F 建立了!"#蛋白的=,)>#检测法,

并验证了其稳定性、可靠性,并进行了标准化测试[..]。

在=,)>#法推广应用中,*D G B H A G 等对$I 例婴幼儿及儿童呼吸道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和%.例的全血标本进行了!"#蛋白测定(另有4J 例对照),发现健康儿童的!"#水平高于成人。%.例全血标本!"#阳性

率为4K L ,鼻咽分泌物!"#阳性率为%$L ,

此法明显优于淋巴细胞计数和’反应蛋白测定[.J ]。在病毒与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中,&M <7@F A F 等对患有8>((.$例)、腺病毒($/例)、轮状病毒(1例)及流感、疱疹或=6((4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溶解物进行了!"#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发现明显高于细菌感染者($.例)(!!/0//.)。在2$例患儿血细胞培养中,用)*+!诱导后细胞中所表达的!"#蛋白水平,

其病毒感染者也显著高于细菌感染者(!!/0//1

)[.2]。为了解决婴幼儿取血困难的问题,’?@A ;"等改为从手指取血,将指血细胞溶解物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测定!"#蛋白,其中1例腺病毒、$1例轮状病毒、.I 例8>(感染患者血细胞溶解物中!"#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感染者(F N K )和健康对照者(F N ./)。实验证明,取手指毛细血管血细胞测定!"#蛋白水平与抽外周血细胞测定的结果高度相关("N /0I K ,!!/0///$,F N 2I

)。此法将有助于对婴儿血标本的采集,开展!"#蛋白的检测,

利于婴儿病毒感染的诊断[.1]。10J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表达的关系常见可变免疫缺陷病(’()O )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缺乏病毒感染的依据。系统性红斑狼疮(>,=)为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经测定>,=患者外周血细胞均可大量表达!"#蛋白,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但在$1例’()O 的长期低丙球血症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经测定!"#蛋白表达均为阴性,后经)*+!诱导,细胞中可产生正常量的!"#蛋白。因此对

’()O 患者的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的致病机理产生了争议[.

K ]

。在帕金森斯病(5O )及在黑质体(>+)中的,A E P A H 小体(,6B )患者中,其!"#蛋白表达呈现阳性,因此!"#在帕金森斯病,6B 的形成和神经元肿胀过程中可起重要作用[

.

4]

。102!"#蛋白测定与)*+!效价测定和疗效判定的关系,@3A G M H @等[.I ]用K Q $/K )R 的自然)*+-#对$

.名志愿者进行静脉输注,在$/$2I ?其单核细胞内的.S $1S#合成酶升高;在$/$%K ?内其!"#蛋白水平也显著增加。该作者后来用)*+!长期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发现从治疗第.周到$.个月期

间,细胞内的.S $1S#和!"#蛋白表达水平呈现高水平,而且采用)*+!.M 和)*+!.3二者也无差异性[.

%]。.

/1#’C ##’#O =!)#=!=O )’)+#=>R T &U R.///;./(K

)万方数据

!"#"$"%等[&’]

通过对采用()*!治疗的+,例-..患者血清/*)水平和细胞内012蛋白表达量的测

定,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低/*)水平与012的表达之间及在高/*)水平和无012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

性,早期-..患者为高/*)水平和无012表达,这些患者非常乐意接受()*治疗,且强烈要求测定012表达水平和/*)浓度,以评价()*!治疗效果。此两项指标可作为()*治疗-..是否有效的一个预指标。在用()*!对,++例神经内分泌患者治疗中,采用01234*2片断探针杂交法测定全血细胞中012

5*2水平,

结果均可表达01265*2,其表达水平在不同的病程期均无差异,用重组()*!和自然()*!也无差异。尽管有的患者体内产生了()*!中和抗体,但并不影响01265*2的表达,但高效价()*!中和抗

体的产生,往往会影响肿瘤疗效[&,]。

鉴于012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量与()*!/"呈剂量依赖性,因此采用免疫法,如用7.(82法测定012蛋白含量,可用来代替当今繁琐的()*生物活性检测法。因012蛋白7.(82免疫检测法简便、快速,且敏感性高,可测出’9,#&’(:/6;的()*!活性。但此法只能用于测$型()*(()*!/"

),不能用于测定%型()*(()*$)[&+,&&]。<9<012抗病毒蛋白制剂的应用前景鉴于低浓度(,(:/6;)()*!/"诱导细胞可产生较高浓度的0

12蛋白,012蛋白在体外又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效应,特别是对5*2病毒作用显著,且比()*抗病毒作用更为直接。此外012的=/>酶抗病毒活性呈现=/>!=4>!=/>重复转换效率,具放大效应,加之国外012蛋白的基因重组均已获得成功,蛋白本身又很稳定,因此012抗病毒蛋白制剂的开发和利用不是没有可能。但十多年来未见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资料,其原因有待考证和深入研究。

<9?展望012基因和012蛋白的发现不仅对进一步阐明()*!/"的抗病毒机理有理论的意义,而且随着重组人012蛋白纯品及抗012单抗的研究成功和0127.(82法的建立,为临床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效价测定及()*!/"临床疗效判定、012蛋白表达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等提供了快速、简便、敏感的测定方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012抗病毒蛋白制剂本身也具有开发利用的潜能。

,8@A 3B ;;>,C A ;;"$D ,.E F G "F 6A F F .,"@A ;901H $I @"E F J -I F %@E @K @E L ""1H

$"%%E I F E F &/&3";;%@$A F %M I $6"GN E @B 3;I F "G0134*23I F O M "$%%";"3@E L "$"%E %@A F 3"@I E F M ;K "F #A L E $K %9-";;,,P Q ?,R R J ,R S +T E FC U ,/A V A G A 2,C A ;;"$D ,"@A ;9(G "F @E M E 3A @E I F I M 6K $E F "01+W "F "J E F @"$M "$I F X E F G K 3"G "1H

$"%%E I F I M @B "01+H $I @"E F M $I 6@B "M "$A ;6I K %"W "F "3I F M "$%$"%E %@A F 3"@I L "%E 3K ;A $%@K 6A @E @E %L E $K %9TY E $I ;,,P P P ,S &(?)J R P +<&5I F F E /,0";"FU ,0A ;Z W E F2,"@A ;9-I F @$I ;I M ()*X E F G K 3E [;"012W "F ""1H

$"%%E I F E FB K 6A F 3";;%9T (66K F I ;,,P P &,,<’(<)J ,S ,<

R 7;;E F N I I G*0,03-K "T 0,=I $G Z >Y ,"@A ;9-;I F E F W A F G 3B A $A 3@"$E #A @E I F I M 34*2%M I $[I L E F "01H $I @"E F 9T (F @"$M "$I F -Z

@I V E F "5"%,,P P Q ,,Q (P )J S R <<-B "%@"$%>0,8@"";"0,>K $"N A ;2,"@A ;9*K 3;"I @E G "%"\K "F 3"I M "\K E F "01234*29%"\,

P P S ,S (&X R )J +&P ?!A ##E W B "$.,83B N A $#2,%@A "B ;;>,"@A ;9*I "F B A F 3"G E F M ;K "F #A L E $K %$"%E %@A F 3"I M6K $E F "A F G A L E A F 3";;%"1H $"%%E F W 3;I F "G G F 3V 01H $I @"E F 9Y E $I ;I W Z ,,P P &,,P <(,)J ,’’S U I 3B %=,C A ;;"$D 9(F @"$M "$I F X E F G K ""G B K 6A F012=/>A %"[;I 3V %F K 3;"A $E 6H I $@I M /B I W I @I L E $K %F K 3;"I 3A H

%E G %9>$I 3*A @;23A G 83E :82,,P P P ,P ?(<)J +’Q +Q ]"["$,)C A ;;"$D ,U I 3B %=9012=/>A %"!;I 3V %$"H I $@"$W "F ""1H $"%%E I F I M $"3I F %@E @K @"G/B I W I @I L E $K %$E [I F K ";"I H $I @"E F 3I 6O H ;"1"%9T L E $I ;,+’’’,S R (,)J X [;I K F GC K 6A F012(F @"$A 3@%N E @B @B "F K 3;"I 3A H %E G "I M /B I W I @I L E $K %(3I $@B I6Z 1I L E $E G A ")9T !E I ;3B "6,,P P P ,+S R (S )J R &S ’,’83B N "F F ;"0,5E 3B @"$0),C "$$6A F F-,"@A ;9:F "1H "3@"G %@$K 3@K $A ;$"\K E $"6"F @%M I $=/>A %"A 3@E L E @Z I

M @B "E F @"$M "$I F X E F O G K 3"G012H $I @"E F 9T !E I ;3B "6,,P P <,+S ’(++)J ,&<,Q ,,C "M @E C >,)$"%"0,.A F G E %C ,"@A ;9C K 6A F012H $I @"E F H $I @"3@%;A 3V E F W A M K F 3@E I F A ;!/"()*%Z %@"6A W A E F %@.A "$I %%"L E $K %A F G I @B "$;"@B A ;L E $A ;E F M "3@E I F %9T L E $I ;,,P P P ,S &(Q )J ?P Q R

,+83B N "66;"0,N "E F E F W U -,5E 3B @"$0),"@A ;9Y "%E 3K ;A $%@I 6A @E @E %L E $K %@$A F %3$E H @E I F E F B E [E @"G [Z H

K $E M E "G012H $I @"E F 9Y E $I ;I O &

’<苏州医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

!",#$$%,&’((#))%*%#+,-./012.!2.34,3567022.89,:2;;2.,,2<7;=>;-6/6!76?@2A B 2652767;"

020-C 5D E 40C -.F G E76?H /.B 0/6?B 52?,B I 763J K .-<2/60.2H 27;,2<7;=F 6<2.C 2.-6R /6?B 52?3J 4K .-<2/68S T 1/6?/6!76?8S TL "?.-;"0/0K .-K

2.

.200/-67C <2.;/H 2H /.B 0H 755/67L 2L 7?2LZ ,,-12.D ,>L /2B JN ,2<7;=U /-;-!/57;K .-K 2.

L B I 76/I I B 6-?2C /5/265"H /.B 0R #=@576?M F I I B 6-;,#$$$,*$(())((’#X G 2.676?2\3,]B /.-!7M 4,37.

7

7M 4,37.H /.B 0=M F 6C 25-..2;7

L 2.7;1;--?I -6-6B 5;27.52;;0Q /<-F G ER !

&&S -Q 1/6,,@5L I /\"4,M 7V 05L /20D ,2<7;=4Q L -;21;--?/I I B 6-7007"

C -.

72?/7W <.,#$$(,X %(&))#(+&*,7;I /6263,F ;-626M ,M B ;V B 626F ,2<7;=[J K .200/-6-C3J 4K .-<2/6/61;--?;"I K L -5"

2;0?/05./I /67<2012L /2B JN ,,-12.D ,>L 2L 7?2LZ ,2<7;=3J 4T .-<2/6/657K /;;7."

1;--?-C 5L /;?.26Q /

&(P B I K M 4,M 7V 05L /20D ,Z 7;V 2.N ,2<7;=>-I I -6H 7./71;2/I I B 6-?2C /5/265"=(>N F D )76?3J 4R K .-<2/62J K

.200/-6/61;--?;2B W 5-5"<20=>;/6[J K F I I B 6-;,#$$%,#’#(#))X $&O _7I 7?7M =G B .

1-?/20/6K 7.V /60-6’0?/027021.7/6

&X Y /12.7

W 67I /50-C 67

26-B 0;2B V 2I /7=M F 6<2.C 2.-6P 20,#$$*,#*(())+*$+’U 2\7.20G ,9-L 76@,@752.?-<2?2;B 0

=M F 6W <2.C 2.-6>"<-V /62,#$$(,#((O ))%’#+#F I 7I,,M 760-6[S ,8-1;4,2<7;=F 6?B 5

,Y 75V -C 5-..2;7L /2B JN ,,-12.D ,>L 2L 7?2L Z ,2<7;=4;K L 7/6<2.C 2.-6,76

.-<2/6076?;/6(T 7./0),#$$$,%O (())(%$++G /;20M 8,8.7"M Y ,D ^Y S ,2<7;=46-H 2;0260/"

<-V /62P 20,#$$X ,#X (#&))#’#$

(&’’’年+月#’日收稿)

*

’%4>S 44>4D [3F 4[3[D F >F E 4[@‘:,^‘&’’’;&’((

)万方数据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建议书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 建议书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 重组蛋白药物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连接有可以翻译成目的蛋 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之后将其转入可以表达目的蛋白的宿主细胞从 而表达特定的重组蛋白分子,用于弥补机体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 等造成的体内相应功能蛋白的缺失。 该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计划总投资19539.1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投资15082.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19%;流动资金4456.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81%。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30422.00万元,总成本费用23185.79 万元,税金及附加325.37万元,利润总额7236.21万元,利税总额8559.68万元,税后净利润5427.16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132.52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7.03%,投资利税率43.81%,投资回报率 27.78%,全部投资回收期5.10年,提供就业职位498个。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建议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二、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五、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六、项目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建设规划 一、产品规划 二、建设规模 第四章选址可行性研究 一、项目选址原则 二、项目选址 三、建设条件分析 四、用地控制指标 五、用地总体要求 六、节约用地措施 七、总图布置方案 八、运输组成 九、选址综合评价

论述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细胞信号系统传导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论述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细胞信号系统传导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病毒所梁晓声200628012415030 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磷酸酶/磷酸激酶对蛋白磷酸化程度的调控控制了细胞信号传递与否,信号强度等等细胞信号传导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信号传导相关分子磷酸化水平的调节过程。 磷酸酶/磷酸激酶作为胞内信号直接或间接的靶酶通过磷酸化程度控制其它酶类或蛋白质的活性,一般情况下被磷酸化的酶有活性,脱磷酸后的酶没有活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改变细胞内酶或相关蛋白的浓度的情况下将部分酶活冻结或解冻。在有外界信号刺激的时候可以迅速解冻酶活而不必合成新的酶。 由于酶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使得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这种方式在胞内介导胞外信号时具有专一应答的特点。这就使得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上游成分只能针对一个或几个的下游成分起作用,使信号传递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同时对信号的灭活也不会由于识别的错误而影响其他信号传导途径。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在细胞对外界信号的持续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号引起的细胞生理学效应中,有许多是相当持久的,如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虽然胞内信号分子的寿命可以很短,但蛋白激酶一旦激活,其活性却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如自身磷酸化)维持较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被它磷酸化所调节的蛋白质和酶类,其效应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直到被蛋白磷酸酶脱磷酸化为止。 蛋白磷酸化对外界信号具有放大作用,由于是酶促反应,一个酶分子可以催化成百上千个底物分子,即使只有很弱的胞外信号也可以通过酶促反应得到充分的放大。 蛋白质激酶 蛋白质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ATP的磷酸基转移到它们的底物上特定氨基酸残基上去。依据这些氨基酸残基的特异性,将这些激酶分为4类。其中主要的两类是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这两类酶的蛋白质激酶结构域的大小约为250-300个氨基酸残基。二者的催化域在进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并认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它们的催化域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序列表现为一组组高度保守的,甚至是完全保守的氨基酸模体,这些模体却嵌埋在氨基酸残基序列保守性很差的区域之内。一共有11种这类高度保守的短氨基酸残基序列模体。它们都以罗马数字命名,从最N-端的I开始,到最C-端的XI。对这些酶的结晶进行X-射线结构分析,发现这些模体对这些蛋白质激酶催化结构域的磷酸转移酶活性十分重要。据以为,亚域I,II和VII在结合ATP中起重要作用;而亚域VIII则在识别肽底物中起主要作用。对酪氨酸激酶家族来说,在亚域VIII中,紧靠关键模体上游的氨基酸残基有十分有趣的差异,它们是-KWTAPE- 或-KWMAPE-,看来这些序列造成了激酶家族的这个分支的底物专一性。 蛋白磷酸酯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选择性地作用于含磷酸丝氨酸或磷酸苏氨酸残基的肽链,使之脱去磷酸基团并改变生物活性。主要成员:PPl,PP2A,PP2B,PP2C等。 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PTPase)分胞质型(非受体型)和受体型(PTPR)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现状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现状 郭世江20123762 制药二班 摘要:蛋白质药物可分为多肽和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重组疫苗;本文主要着重讲解多肽和基因工程药物。与以往的小分子药物相比,蛋白质药物具有高活性、特异性强、低毒性、生物功能明确、有利于临床应用的特点。由于其成本低、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已成为医药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美国Likky公司首先将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第一个重组蛋白质药物的诞生。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候选药物,它具有高效抗肿瘤、抗病毒功能。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标准化研究中心检测证实,其抗肿瘤活性较同类产品高246.7倍,抗病毒活性高10倍以上,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关键词:多肽,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重组疫苗,高活性,低毒性,抗肿瘤,抗病毒。 Abstract:Polypeptide and protein drugs can be divided into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tibodies, recombinant vaccin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explaining polypeptide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mall molecule drugs, protein drugs with high activity and specificity, low toxicity, biological features a clear, benefi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Because of its low cost, high success rate, safe and reliable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1982 United States Likky company first recombinant insulin market, marking the birth of the first recombinant protein drugs. A new biotech drug candidates, it is an efficient anti-tumor, anti-viral function. By the China Research Center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Standardization tests confirmed that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246.7 times higher than similar products, high antiviral activity more than 10 times, can be us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malignancies and viral infections. Keywords:Peptide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monoclonal antibodie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ntibodies, recombinant vaccine, high activity and low toxicity, anti-tumor, anti-viral 一、前言 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用于治疗或诊断的多肽、蛋白质、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药物不断出现,国外已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产品约90 多种,进入临床实验的生物技术药品有369种,占美国临床实验药品的1/3,正在研究发展的大分子活性物质或药物达千种以上,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增长率在1998 年到2004 年每年增长12%~15%,生物技术药物已涉足于200多种疾病,其研究多数是针对癌症治疗,以及传染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FDA即已批准可以进行临床研究的基因疗法达72种,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的生产。由于半衰期短,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注射剂或注射液,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面对生物大分子在稳定性及吸收等方面的困难,在研究和生产高质量的冻干粉针及溶液型注射剂的同时,发展多种途径给药的新剂型是制剂工业和研究的重要任务[1]。

蓖麻的用途与毒性

蓖麻的用途与毒性 科学松鼠会发表于 2011-12-25 作者:郝凤桐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 蓖麻的花与幼果 记得小时候,住所的院子里经常种有许多蓖麻,每到秋季就和伙伴们去采摘蓖麻籽,并且知道蓖麻籽不能吃,所榨取的油脂是飞机上使用的高级润滑油。现在利用零散地方栽种蓖麻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不少儿童不认识蓖麻,不了解其毒性,所以一旦误食,往往造成意外中毒。 蓖麻原产于非洲东部的埃寒俄比亚,先后传入亚洲、欧洲和美洲,现在遍及全球的热带、温带地区,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油料作物。我国的蓖麻是1400年前由印度引进,至上世纪末期,印度、中国、巴西三国的蓖麻籽产量已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蓖麻籽含油量一般在50%左右,蓖麻油在-18℃低温状态下不凝固,在500℃-600℃高温条件下不变质、不燃烧,用于高级润滑油的生产;在化工、冶金、机电、纺织、印刷、染料等行业用作助染剂、润滑剂、增塑刑、乳化刑和制造涂料、油漆、皂类及油墨的原料。蓖麻的整个植株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蓖麻茎皮含有麻纤维,是生产绳索、纸张和板材的原料。因蓖麻秆中含有蓖麻碱和毒蛋白,不会藏有虫卵和害虫,用蓖麻茎皮生产的包装材料,是国际免检产品。蓖麻叶可饲养蓖麻蚕,蓖麻蚕丝是优良的轻纺材料。蓖麻油粕经脱毒处理后,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也可以用作肥料及活性炭的生产原料。 在医药领域,蓖麻籽也具有药用价值,但是蓖麻子毒性很强,一般以外用为主。在2003年,曾经发生过听信传言“蓖麻子可防非典”,导致30余名小学生误食篦麻子中毒的事件。

蓖麻毒素有很强的细胞毒性,研究人员从去壳蓖麻籽中提取天然蓖麻毒素,以白血病K562细胞、大肠癌SW480 细胞、结肠癌Colon205细胞和正常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为受试对象,发现蓖麻毒素在低浓度下也能对细胞发挥毒性作用。蓖麻毒素因其极高的细胞毒性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人们开始考虑将蓖麻毒素应用于抗肿瘤治疗。 目前的研究表明,蓖麻籽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其中蓖麻毒蛋白是蓖麻毒素的主要成份,具有无色无味的特征,能够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主要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有研究者认为蓖麻毒素毒性极强,70-100微克就足以使人致命,其毒性是有机磷神经毒剂的300多倍、氰化物的6000倍、眼镜蛇神经毒的2-3倍。有文献报道,儿童误食蓖麻子2-6粒,成人误食20粒可以发生中毒并导致死亡。误食蓖麻子中毒,依据摄入量和摄入方式的不同,可以有1-5小时的潜伏期。潜伏期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头痛、抽搐、昏迷、少尿, 黄疸等表现。突出表现为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出血性胃肠炎和中毒性脑病,严重者可以因为大量失水造成血压下降、休克及呼吸抑制导致死亡。 蓖麻籽 误食蓖麻子是否导致中毒,除去摄入量,尤其与误食者是否剥去蓖麻子外皮、是否经过咀嚼有关。有文献报道,如果蓖麻籽的外壳没有破坏,直接被误食者吞入腹中,通常会完好地通过人体消化道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但如果蓖麻籽被嚼碎后吞咽,毒素就会进入人体。 迄今为止,对于蓖麻中毒还没有特效解毒剂,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中毒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对于确认口服摄入者,应当尽早用大量清水或稀释的高锰酸钾液洗胃,洗胃结束后可以使用活性炭吸附毒物;有作者提出给予柠檬酸镁盐或硫酸镁导泻,考虑到部分中毒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急性出血性胃肠炎,如果有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可能,建议慎重使用导泻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方案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说明— 该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计划总投资13094.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361.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13%;流动资金2732.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87%。 达产年营业收入27035.00万元,总成本费用21261.96万元,税金及附加249.39万元,利润总额5773.04万元,利税总额6818.71万元,税后净利润4329.7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88.9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4.09%,投资利税率52.07%,投资回报率33.07%,全部投资回收期4.52年,提供就业职位421个。 重组蛋白药物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连接有可以翻译成目的蛋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之后将其转入可以表达目的蛋白的宿主细胞从而表达特定的重组蛋白分子,用于弥补机体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等造成的体内相应功能蛋白的缺失。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x工业新城 场址应靠近交通运输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同时,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产品市场信息。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污染或对周围环境污染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和现行标准的允许范围,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不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38459.22平方米(折合约57.66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6.78%,建筑容积率1.0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97%,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9.70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蓖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活性研究

蓖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活性研究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学位论文成果是本人在四川I大学读书期间在侯太平教授指导下取得的,论文成果归四川I大学所有,特此声明。警2007@z衙4户j/杉四川大学硕}。学位论文蓖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活性研究农药学专业研究生:高杉指导教师:侯太平本研究以蓖麻毒素灭鼠为目的,以小白鼠活性实验为筛选指标,研究了从蓖麻种子中分离蓖麻毒蛋白的方法,实现了对蓖麻毒素的最优提取,并利用得到的蓖麻籽粗提物对小白鼠进行灭鼠试验,来模拟高原鼠兔的灭鼠效果评价。最终在野外大面积应用实验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以蓖麻籽为原料,通过选用不同物质做浸提剂,单独研究了各种浸提剂对蓖麻毒素的最佳提取方法,在综合对各浸提剂在其最佳提取条件下的提取蓖麻毒素的效果后,最终确定,0.2mol/L的磷酸缓冲液在对去皮蓖麻籽的质量体积比为l:3(g/m1)时,浸提24小时后,所得混合物4000rpm离心30min,小心除去油

脂,以及离心所剩的渣滓,保留清液,在清液中加入(NH4)zS04盐析剂到80%饱和度,盐析24小时,10000rpm离心30min,再经透析,真空干燥后所得蓖麻毒素(粗毒)产率最高,同时该提取方法还兼顾到蛋白的稳定性及整个提取流程的经济性,正是要寻找的最佳工艺路线。应用提取出的蓖麻毒素(粗毒)对小白鼠做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蓖麻毒素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为7.971ug/kg,其主要药效成分为蓖麻毒素。蓖麻毒素使小白鼠中毒后无明显异常反应,不容易造成拒食现象,能够提高灭鼠效率。而小白鼠从腹腔注射后30h开始出现死亡,直到96h后均有死亡,说明本毒饵是高效、慢性灭鼠刻。针对JlI西北高原的主要害鼠一高原鼠兔,应用蓖麻毒素灭鼠剂进行了野外四川r大学硕上学位论文防治实验,在大面积实验中,该粗毒以1%浓度配制毒饵对高原鼠兔的校正灭效为85%以上。小区实验的灭效在90%左右。通过连续半个月的观察,未发现鹰等天敌出现二次中毒现象,对受试绵羊也无明显影响,禁牧期后,未发现对牲畜造成危害。这些都充分说明,蓖麻毒素灭鼠剂在应用中是具有安全保障的。,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蓖麻毒素灭鼠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灭鼠剂,无二次中毒,对牛、羊等对非靶标生物未见明显危害,比较安全、无残毒,不造成环境污染。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安全无公害灭鼠剂。关键词:蓖麻毒素;提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重组蛋白药物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连接有可以翻译成目的蛋 白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载体,之后将其转入可以表达目的蛋白的宿主细胞从 而表达特定的重组蛋白分子,用于弥补机体由于先天基因缺陷或后天疾病 等造成的体内相应功能蛋白的缺失。 该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计划总投资20320.8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356.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0.65%;流动资金5964.26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9.35%。 达产年营业收入50080.00万元,总成本费用39907.27万元,税金及 附加404.31万元,利润总额10172.73万元,利税总额11980.18万元,税 后净利润7629.5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350.6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 率50.06%,投资利税率58.96%,投资回报率37.55%,全部投资回收期 4.16年,提供就业职位761个。 报告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承办 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的建设要求,对项目的实施在技术、经济、社 会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本报告通过对项目进行技术化和经济化比较和分析,阐述投资项目的市场 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

......

重组蛋白药物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 i otechnol ogy,2006,26(2):79~82 综 述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戚 楠3  马清钧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 北京 100850) 摘要 重组蛋白药物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通常半衰期较短,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分子量;2、利用血浆药物平衡;3、减少免疫原性。针对构建突变体、PEG 化修饰和与血清白蛋白融合三种延长重组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及其已上市的和正在研发中的长效重组蛋白药物的特征、半衰期和免疫原性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长效重组蛋白药物 半衰期 分子量 药物平衡 免疫原性 突变体 PEG 化 血清 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 Q819 收稿日期:2005212223 修回日期:20052122263电子信箱:qinan_8@hot m ail .com 重组蛋白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中很重要的一类,临床上一般通过静脉和皮下注射给药。经静脉和皮下注射后常伴有蛋白质降解,导致活性降低,生物利用度低,要达到需要的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需要反复给药,不仅给患者带来不便,且易产生耐受性,耐药性及免疫原性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需要研制长效的重组蛋白药物。 目前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主要基于三种原理:1、增大蛋白药物的分子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2、利用游离型药物和结合型药物在血浆内形成平衡的特点,缓慢释放游离型蛋白药物,使结合型药物和游离型药物的平衡向游离型药物方向移动;3、减少异源蛋白的免疫原性,从而减少其体内清除率。现将常用延长半衰期技术应用于重组蛋白药物的进展作一介绍。 1 构建突变体 通过构建突变体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常用方法有1、增加蛋白药物的糖基化程度,通过糖基化一方面在蛋白药物表面增加了侧链,增加蛋白质稳定性,阻碍了蛋白酶对蛋白药物的降解作用,另一方面使蛋白药 物分子量增大,减少了肾小球滤过;2、通过形成缓释的微沉淀物,使释放游离型药物的时间延长。其已经研制成功并上市的药物如重组人EPO 突变体(Amgen 公司的A ranes p )和重组人胰岛素的突变体(Aventis 公司的Lantus )。 重组人EP O 有3个N 糖基化位点(as p24,as p38, as p83),1个O 糖基化位点(Ser126)。重组人EP O 的O 糖基化与否与体内外活性及体内清除速率无关,而N 糖基化不完全的重组人EPO 体外活性正常,体内活性则降低到体外活性的1/500,且其体内清除率也明显加快。N 糖基化EPO 对热和pH 变化稳定,等电点P I 为 4.2~4.6,而未经糖基化EP O 等电点P I 为9.2 [1,2] 。由 此可以看出,N 糖基化对维持重组人EP O 活性和减少体内清除率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重组人 EPO 突变体A ranesp 。A ranes p 有165个氨基酸,采用定 点突变技术,将其中5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改变,而与重组人EPO 不同,即A la30A sn,H is32Thr,Pro87Val, Trp88A sn 和Pro90Thr,N 连接的寡糖链从原来的3条增 加到5条 [3] ,除as p24,asp38,as p83位点外,在30和 88两个位点多了两个N 连接寡糖链,从而使分子量从 原来的30kDa 增加到50kDa,在慢性肾衰病人中半衰期 由原来的4~13h 延长到平均49h [4] (27~89h )。 Lantus 是从大肠杆菌K12株表达的重组人胰岛素

蛋白磷酸酶PHLPP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蛋白磷酸酶PHLPP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关肿瘤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多数肿瘤细胞中促细胞生存基因Akt的活性升高,并且证实Akt激酶活性的平衡对细胞生长与凋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何抑制Akt活性随之成为抑制肿瘤生长研究的热点。2005年新发现的一种天然抗癌基因——PHLPP(PH domain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能特异性地使Akt C末端的疏水基团去磷酸化,降低Akt的活性和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方向,PHLPP 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将PHLPP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Akt/蛋白激酶B(PKB)即丝/羟丁氨酸蛋白激酶,作为磷脂酰肌醇激酶-3(PI3K)的一个靶分子被发现至今已有十余年[1]。Akt基因所表达的蛋白激酶,可被PI3K磷酸化激活。生理状态下,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影响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在细胞内发挥着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的关键作用。但是,如Akt基因表达异常增高时,则导致细胞生长与凋亡失衡,不仅可使正常细胞生长分裂加速,并且可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参与肿瘤生成,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该信号通路在人类大多数恶性肿瘤中都出现异常,在肿瘤的增殖、存活和抵抗凋亡、血管发生以及细 胞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药理学系的科研人员在人体中发现的PHLPP基因位于人体18号和16号染色体上,它所编码的PHLPP蛋白为蛋白磷酸酶,其生理作用是特异性地将磷酸化激活的Akt脱磷酸化而失去蛋白激酶活性,从而抑制Akt的促细胞生长作用。而且,PHLPP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及细胞中均有广泛表达。通过对人体多种肿瘤细胞进行分子和生化分析,发现某些肿瘤(如结肠癌)细胞中PHLPP水平显著降低,而Akt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提示,PHLPP可能参与肿瘤生长的负性调节。因此,PHLPP作为肿瘤抑制因子 将可能用于所有与Akt水平升高的有关癌症的治疗。 1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组成及其功能 1.1 PI3K的结构和功能由Whitman M等首先发现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是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之一。根据其作用底物的不同,PI3K一般被分为Ⅰ型(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3个亚型[2]。Ⅰ型PI3K在细胞内主要磷酸化PI-4,5-P2,此酶的产物主要是磷脂

生物制药报告之重组蛋白篇

生物制药报告之重组蛋白篇 2007-03-28 19:09:12来源: 长江证券进入生物制药贴吧共0 条黑马推荐 报告要点 重组蛋白质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最早的一批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就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来获得蛋白质。我们称为“采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术来生产蛋白质”。 重组蛋白药物安全性显著高于小分子药物。虽然生产条件苛刻,服用程序复杂且价格昂贵,但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因而具有较高的批准率。同时,重组蛋白药物的临床试验期要短于小分子药物,专利保护相对延长,给了制药公司更长的独家盈利时间。这些特点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 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药物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今,重组蛋白药物虽然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7-8%,但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排名前10位的“重磅炸弹”药占总销售额60%以上。 未来5-10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仍将以重组蛋白为主流,这与世界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吻合。中国重组蛋白药物仍将以跟踪型研发、改进型研发为主,在研发品种选择上,“重磅炸弹”产品仍将是主要的研究起点,这并不完全归因于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一哄而上”,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现有“重磅炸弹”蛋白药品进行改造是一大发展趋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中国,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行业生产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重组药物发展的瓶颈。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换个角度说,在生产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就是壁垒。 重点公司方面,我们看好双鹭药业(行情论坛)的上下游垂直一体化的研发优势和通化东宝(行情论坛)胰岛素的市场前景,分别维持“推荐”评级。 基因重组蛋白药物——原理、市场、发展方向 一、重组蛋白药物生产原理 1

重组蛋白药物研究进展解析

转自<丁香园> 重组蛋白药物也称rDNA药物,不包括重组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的市场和研发趋势另有文章详述[1]、检测用重组蛋白和生化提取的天然蛋白,也不包括仿制药物。重组蛋白药物虽然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7-8%左右,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到了21世纪其发展更是进入黄金时节,1989年的销售额为47亿美元,2001年为285亿美元,2004年达到347亿美元[2],2005年约410亿美元,是1989年的9倍。 相对小分子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生产条件苛刻、服用复杂和价格昂贵,但对于有些疾病的治疗是不可替代的。绝大部分重组蛋白药物是人体蛋白或其突变体,以弥补某些体内功能蛋白的缺陷或增加人体内蛋白功能为主要作用机理,其安全性显著大于小分子药物,因而具有较高的批准率,同时,重组蛋白药物的临床试验期要短于小 分子药物,专利保护相对延长,给制药公司更长的独家销售时间[3]。这些特点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从重组蛋白药物市场的地理分布角度,美国和欧洲占有全球市场的81% [4]。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公司6强(Amgen, Biogen IDEC, Johnson & Johnson,Eli Lily,Novo Nordisk和Roche全部来自美国或欧洲,占有75%市场份额[2]。从新药上市的数量和速度看,美国居首位,这与美国拥有较自由的药物价格环境 以及医生接受新药的需求和高速度有明显关系。欧洲近几年发展也较快,率先批准上市了转基因动物(羊生产的重组人抗凝血酶(美国GTC生物治疗公司[5],以及第一个重组蛋白药物的仿制药物(Biosimilar,通用名生物药,下通称重组药物仿制药[6,7],后者结束了多年来重组蛋白药物是否能有仿制药的争论。鉴于美国和欧洲实际上主 导着全球市场,分析其市场和研发趋势,也就能准确把握重组蛋白药物整体发展的脉搏。专家们对“新”重组蛋白药物的定义不尽相同,所以,不同文献中的新重组蛋白药 物统计数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以在美国和/或欧洲新上市的重组蛋白药物注册品名为准(以下通称重组药 后者2005年销售额即达278亿美元,占销售总物,计有82个,包括15个“重磅炸弹”, 额的66%。目前的研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能力不足、更加合理的改变重组药物结 构和给药途径多样化。尽管重组药物发展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我们认为该市场会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系07级生物科学(3)班魏海涛 摘要:蛋白质药物是生物技术药物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成本低、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已成为医药产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蛋白质药物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合成给药系统 近年随着化学合成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不断涌现[1],目前国内外此药物已批准上市的约50多种,处于早期或临床研究的也多达700多种[2]。所谓蛋白质经物,就是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新生物技术生产的,在蛋白质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药物。 1蛋白药物的合成 1.1化学法合成蛋白质类药物 用化学法合成多肽主要依赖于固相肽自动合成仪,它是将氨基端被保护的第1个氨基酸的羧基结合到一个不溶性载体上,使之固定,然后脱掉该氨基酸的氨基端保护基,再将第2个氨基端被保护的氨基酸的羧基与固定的第1个氨基酸的游离氨基缩合形成不溶性二肽,如此反复进行,最后经化学降解和脱保护基后,从载体上脱落目的多肽。由于产率随每个氨基酸的缩合而递降,合成多肽的长度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在30~50氨基酸残基水平。目前,硫酯键介导的化学连接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较小蛋白质和蛋白质结构域的合成,其主要缺点是在连接位点需要特定的亲核性氨基酸残基。随着方法学的改进与发展,现在已经能够进行连续几个肽片断的连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变异体的合成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3]。下面是用化学法合成的多肽与蛋白质。 表1化学法合成的多肽与蛋白质[4,5]

1.2化学—生物法合成蛋白质类药物 化学—生物法合成蛋白质主要是利用分子克隆与生物工程技术将化学合成的小片断经特定的介导途径连接于大片断上,例如蛋白质内含子介导法,该法既解决了生物法合成的蛋白质局限于编码氨基酸又能避免化学合成法受到片断大小限制。近年来,已成功地合成了一些多肽与蛋白质。 表2化学-生物法合成的多肽与蛋白质[6] 1.3利用(His)6标识辅助的蛋白类药物合成 最近有报道用(His)6标识辅助蛋白质合成的方法[(His)6tag-assistedprotein synthesis][5]。该方法既利用硫酯键介导又根据固相肽合成原理将2个或多个大片断缩合成多肽或蛋白质,并利用(His)6tag与Ni2+-NTA-树脂的亲和性快速纯化合成蛋白质。Bang和Kent利用该法合成了Crambin和Tetrat-rico peptide repeat(TPR)[7]。然而,利用亲和纯化柱,不可逆吸附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导致产率不够理想。 1.4蛋白质内含子介导法合成蛋白质类药物 蛋白质自剪接(protein self-splicing)是细胞内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后转译水平上的一种加工过程,其主要元件是蛋白质内含子(intein)。自20世纪90年代蛋白质自剪接机理被阐明后[8],为利用蛋白质内含子介导蛋白质的连接(intein-mediated pro-tein ligation,IPL)奠定了基础[9]。IPL不但可以连接化学合成的肽段,也可连接2个表达的大肽片断或蛋白质,大大拓宽了蛋白类药物制备的方法学。Arnold等[10]首次成功地探索了IPL法半合成含有124个氨基酸残基的RNase A。蛋白质内含子介导的蛋白质连接法在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1)它可以直接缩合大片段肽,而且产率高,从而使合成蛋白的大小远远超过蛋白子介导的蛋白质连接[9]了化学合成法;(2)通过该方法可以对蛋白质进行模拟转录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等;(3)通过该法可在蛋白质中引入非天然序列,如非天然氨基酸残基、非天然辅助因子等;(4)对大分子蛋白进行分段连接与标记如荧光、同位素、生物素等,制备高分子质量标记蛋白质,可为N M R分析蛋白质构象提供样品。 2给药系统 2.1注射类给药

肌球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肌球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肌球蛋白是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由多条重链与多条轻链组成,被视为一种分子马达。在肌肉收缩、趋化性胞质分裂、胞引作用、膜泡运输以及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肌球蛋白磷酸化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对细胞的迁移、收缩、胞质分裂以及其他未知功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肌球蛋白磷酸化分为重链的嶙酸化与轻链的磷酸化。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报道,分别从肌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磷酸化的作用机制、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肌球蛋白的嶙酸化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关键词:肌球蛋白;β-抑制蛋白;肌球蛋白重链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中图分类号:Q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15)02-0154-06Progresses on Myosin PhosphorylationHAO Li-juan,KANG Zhi-qiong,MA Shang-shang,LU Peng,YAO Qin,CHEN Ke-ping*(Life Sciences Institute,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Jiangsu,China)Abstract :Myosin is the unit of myofibril raw silk,composed of multiple heavy chains and light chains,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molecular motors. It mainly works on muscle contraction,chemotaxis cytoplansmic* division,cell function,vesicular transport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Recently myosin phosphorylation is a hot topic,a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 migration,contraction,cytokinesis and other unknown functions. Myosin phosphorylation is divided into heavy chain and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ports,it mainly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on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the action mechanism of phosphorylation,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hosphorylation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Key words:myosin;β-Arrestin;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heavy chain;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LifeScienceResearch,2015,19(2):154-159)l肌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肌球蛋白主要存在于平滑肌中,它是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多条重链与多条轻链组成。肌球蛋白的家族较大,目前发现的肌球蛋白有24种,但依据其来源又可分为传统的肌球蛋白和非传统的肌球蛋白,如传统的肌球蛋白为肌肉的肌球蛋白,即肌球蛋白Ⅱ,但非肌肉细胞也存在肌球蛋白Ⅱ,为非肌肉肌球蛋白Ⅱ;非传统的肌球蛋白是指肌肉中不含有的肌球蛋白,如肌球蛋白I、Ⅲ、IV、V,只存在于非肌肉细胞中;肌球蛋白VⅢ、XI和XⅡ只存在于植物当中。此外,肌球蛋白I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细胞运动,胞引作用和泡液收缩;骨骼肌肌球蛋白Ⅱ的作用是使骨骼肌肌肉收缩;肌球蛋白v主要功能是靶向小包运输和mRNA的靶向运输[1]。在生物有机界中,利用化学含故化学势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生物大分子,称为分子马达。而肌球蛋白作为一种分子马达[2],参与了肌肉收缩、趋化性胞质分裂、胞引作用、膜泡运输以及信号传导等活动[1]。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肌球蛋白Ⅱ,其最早发现于动物细胞的肌肉组织和细胞质中,形状如“Y”型,是一个六聚体的大分子蛋白质,包括两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0kD的重链、两条约17kD的必须轻链和两条约20kD的调节性轻链[3]。根报重链在细胞内所起的作用,按照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划分为3个区域:1)位于重链的N末端形成-个球状的头部,含有一个肌动蛋白(actin)结合位点和ATP结合位点的催化区域,负责释放化学能;2)重链的C末端则形成一个细长的a-螺旋状的尾部,尾部结构域含有决定尾部是同膜结合还是同其他

生物毒素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生物毒素研究进展 作者:黄绍重, 秦振华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 刊名: 毒理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XICOLOGY 年,卷(期):2006,20(4)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 1.孟紫强环境毒理学 2000 2.陈冀胜生物毒素研究与应用展望[期刊论文]-中国工程科学 2003(05) 3.胡延容;贾艳;张乃生生物毒素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讯 2004(1) 4.Smith MT;Cabot PJ;Ross FB The novel N-typ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AM336,Producers potent dose dependent antinociception after intrathecal dosing in rats and inhibits Substance P release in rat spinal cord slices[外文期刊] 2002(1/2) 5.熊宗贵生物技术制药 2000 6.梁革梅;王桂荣;徐广昆虫Bt毒素受体蛋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昆虫学报 2003(3) 7.余晓东当代生物毒家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5)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王晴川.刘广芬生物毒素研究和其学会组织的简短历史回顾[会议论文]-2007 2.陈冀胜生物毒素研究与应用展望[期刊论文]-中国工程科学2003,5(2) 3.暴铱.郭磊.陈佳.林缨.谢剑炜.BAO Yi.GUO Lei.CHEN Jia.LIN Ying.XIE Jian-Wei生物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分析化学2009,37(5) 4.陈红霞.CHEN Hong-xia生物毒素的医药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2006,16(1) 5.陈红霞.CHEN Hong-xia生物毒素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22(5) 6.闫妍.顾明松.谢剑炜.Yan Yan.Gu Mingsong.Xie Jianwei生物毒素的分析[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2005,68(4) 7.张崟.曾庆孝.朱志伟.韩光赫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会议论文]-2008 8.生物毒素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生物工程学报2007,23(6) 引证文献(2条) 1.徐慧.孙秀兰.吴龙云.张银志新型识别分子传感器在小分子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12(18) 2.李联泰.安贤惠.王静.吴学丹黄鳝溶血毒素性质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07(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018516332.html,/Periodical_wsdlxzz200604021.aspx

2019年中国重组蛋白药物市场现状及需求趋势分析报告

关注公众号“三个皮匠”获取最新行业资讯 更多行业研究投资报告下载请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8018516332.html,/hybg.html

目录 1. 生物制药:持续高景气的朝阳产业 (6) 1.1 结构复杂、壁垒更高的大分子药 (6) 1.2 长期持续高景气的制药细分领域 (7) 1.2.1 产品优化疗效致胜,全球市场高速发展 (7) 1.2.2 政策利好渗透加强,国内迎来庞大机遇 (9) 1.2.3 生物新药研发投入加大,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10) 2. 抗体药物:政策支持国产上市,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 (11) 2.1 生物药物领域的璀璨明珠 (11) 2.1.1 技术升级打造出的重磅炸弹 (11) 2.1.2 主要应用于肿瘤和免疫疾病领域 (12) 2.2 国内市场尚未充分打开,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 (12) 2.2.1 全球市场持续领跑,国内市场尚未充分打开 (13) 2.2.2 政策支持叠加国产上市,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 (13) 2.3 先发优势形成领先梯队,质量与速度构成制胜要素 (14) 2.3.1 早期布局初见曙光,领先梯队逐步形成 (14) 2.3.2 临床价值制胜关键,重点跟踪研发进度 (14) 3. 重组蛋白药物:潜在市场巨大,关注国产替代与产品升级 (16) 3.1 生物药物领域的专科王牌 (16) 3.1.1 重组蛋白药物,细分领域各具特色 (16) 3.1.2 重组人生长激素,增高领域的王牌 (17) 3.2 潜在市场巨大,关注国产替代与产品升级 (18) 3.2.1 国内市场增长放缓,水针粉针增速均有下滑 (18) 3.2.2 国产品种优势明显,金赛药业龙头地位稳固 (19) 3.2.3 治疗渗透率相对较低,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20) 3.2.4 长效、水针更具优势,产品迭代升级大势所趋 (20) 4. 血液制品:行业平稳发展,渠道恢复强者恒强 (21) 4.1 生物药物领域的资源稀缺品 (21) 4.1.1 单采血浆,国内血制品企业唯一采浆途径 (21) 4.1.2 血液制品,长期供不应求的资源稀缺品 (22) 4.2 渠道恢复平稳发展,血制品持续高景气 (23) 4.2.1 全球市场稳定增长,行业集中度较高 (23) 4.2.2 历经整顿到规范,国内市场恢复平稳 (24) 4.2.3 两票制带来一过性的高库存逐渐恢复 (26) 4.3 浆站资源为王,龙头强者恒强 (27) 4.3.1 受制于严格的政策监管,国内采浆量增长空间巨大 (27) 4.3.2 千吨级别采浆量领先梯队,有望实现强者恒强 (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