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

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血型;

(3)凝血功能;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

病,梅毒);

(6)胸部X光片,心电图;

(7)头部MRI;

(8)颅底CT扫描;

(9)视力、视野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查心、肺功能和精

神智力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

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颅骨固定材料等。

4.术中用药:激素、抗菌药物、麻醉常规用

药。

5.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部MRI,视力视

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术后用药:抗癫痫药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饮食恢复。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

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费用增加。

2.术后继发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神经血

管损伤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

主要诊疗□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完善检查

□ 预约影像学检查

□ 预约视力、视野检查

□ 汇总辅助检查结果

□ 上级医师查房,对患者

病情及术前检查准备情况

进行评估,必要时请相关

科室会诊

□ 完善术前准备

□ 术者查房

□ 根据术前检查结果,

进行术前讨论, 明确诊

断,决定术式,制定治

疗方案

□ 向患者和/或家属交

代病情,并签署手术知

工作□ 向患者家属交代手术

可能达到的效果及手术

风险

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

意书等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饮食

临时医嘱:

□ 血常规、血型,尿常

□ 凝血功能

□ 肝肾功能、血电解

质、血糖

□ 感染性疾病筛查

□ 胸部X光片,心电

□ 头颅MRI

□ 颅底CT

□ 视力、视野检查

□ 必要时查心、肺功能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饮食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术前禁食水

□ 通知家属

临时医嘱:

□ 备皮、剃头

□ 麻醉科会诊

□ 抗菌药物皮试

□ 根据手术情况备血

主要□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护理工作□ 观察神经系统状况

□ 完成入院宣教

□ 观察神经系统状况□ 观察神经系统状况

□ 术前准备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

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

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4天

(手术当

天)

住院第5天

(术后第1天)

住院第6天

(术后第2天)

□ 手术室内核对

患者信息无误

□ 全麻下冠切经

额开颅颅前窝底

□ 完成病程记录

□ 观察患者视力变化

□ 切口换药

□ 完成病程记录

□ 观察视力视野

□ 观察有无脑脊液鼻

乳腺良性肿瘤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1年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ICD-10: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ICD-9-CM-3:85.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 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和钼靶检查。 4.病理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乳房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2.乳腺病变导管切除术:适合乳管内乳头状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4 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钼靶检查; (2)乳头溢液时行乳管镜检查; (3)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外科)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黎沾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手术种类繁多。对于开放手术,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个设计得当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总的要求是: ① 尽量接近病变及拟进行操作的部位,能提供尽量好的显露;② 进入和关闭缝合尽量方便、简单;③ 尽量少造成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④ 手术后疼痛较轻,愈合牢固,不易裂开,形成的疤痕较细,对美容影响较小;⑤ 大小适中;⑥ 一旦需要,便于扩大、延长。切口的设计不限于选择皮肤切口,还包括切开后的径路,计划好如何减少损伤,改善显露,便于操作。对于复杂手术,更要强调个体化。 一、颈部手术切口的选择 甲状腺手术的经典切口是胸骨切迹上二横指顺皮纹的领式横切口,两端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处。 沿切口切开颈阔肌和颈深筋膜,向上下分离皮瓣后,从中线分开颈前肌群即可显露甲状腺两叶。如果明确病变就在一侧,也可从病侧肿块中央分开肌层直接显露,更为便捷,缺点是探查对侧不够彻底。 如果因病变范围较大显露不良,还可以切断一侧或双侧颈前肌群,则包括全切除在内的甲状腺所有手术都能完成。遇到甲状腺癌根治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可以添加沿胸锁乳突肌的纵向切口,以充分显露颌下区直到乳突和锁骨上区和气管前区。扩大的颈淋巴结清扫可做类“工”字形切口(注意夹角不能呈锐角),但手术后将留下颇大的功能和外形缺陷,因此目前一般采取改良切口径路: 从乳突开始,沿斜方肌前缘向下,到锁骨上2~ 3cm处转向前方,止于胸骨切迹上方,整个呈“ C”,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 、乳腺手术切口的选择 乳腺切口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而定。乳腺良性包块,在乳房上半部可以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弧形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位于内侧者美容效果优于放射状切口。乳房下半部宜行放射状切口。此外还可以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乳晕

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埋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组织体系 (一)领导小组 1、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使所有参与人员在统一的领导下紧密协作,科室成立临床路径领导小组: 组长:董建国 副组长:唐桂艳 组员:唐学军梁珍艳 (二)工作职责

(1) 组长职责: 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2)临床医生职责: ①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②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 ③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④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 ⑤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3)护士的职责: 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③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④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⑤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⑥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⑦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⑧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埋。 ⑨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三、临床路径的实施 (一)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神经内科十种技术病种及临床路径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普外科专科知识题库 (1)

普外一科专科知识题库 一、多选题:共100题。 1、 2、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有:(ABCDE) A.恐惧 B.体液不足 C.营养失调 D.潜在并发症 E.知识缺乏 3、 4、 5、 6、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是:(ABC) A.脾大、脾功能亢进 B.呕血、便血 C.腹水 D.腹泻 E.肠梗阻 7、 8、 9、减少肝性脑病患者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的措施有:(ACE) A.口服新霉素或甲硝唑 B.食物以高质量蛋白质为主 C.弱酸性溶液灌肠 D.弱碱性溶液灌肠 E.口服硫酸镁等导泻 10、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ABCDE) A.高蛋白饮食 B.大量放腹水 C.大量输液 D.低血糖 E.麻醉和手术 11、肝癌病人的常见护理问题有:(ABCDE) A.疼痛 B.知识缺乏 C.有营养失调的危险 D.潜在并发症:出血 E.预感性悲哀 12、 13、 14、 15、原发性肝癌术后常规护理有哪些:(ACDE) A.术后卧床24小时 B.鼓励早期下床 C.半肝以上切除者,间歇给氧3-4日 D.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E.做好腹腔双腔引流管的护理 16、胆道术后放置T管的目的包括:(ABCE) A.减轻胆道压力 B.引流胆汁和残余结石 C.支撑胆道 D.减轻术后疼痛 E.经T管造影、溶石 17、Charcot三联征包括:(ABD) A.腹痛 B.寒战高热 C.呕吐 D.黄疸 E.休克 18、 19、ERCP的术后并发症:(ABC) A.出血 B.急性胰腺炎 C.穿孔 D.胆管炎 E.发热 20、胆石症患者术后并发症:(ABCDE) A.出血 B.穿孔 C.胆漏 D.胰漏 E.感染 21、 22、腹腔双套管灌洗引流的目的是:(ABCDE) A.引流作用 B.冲洗作用 C.减少胰液对机体的损害 D.减少胰腺坏死组织对机体刺激 E.减少毒素对机体的刺激 23、“T”形引流管的护理要点有:(ABCDE) A.妥善固定引流管 B.保持引流管得通畅,检查引流管有无折叠、扭曲或受压 C.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性状和量 D.定时更换引流袋 E.引流袋位置不可高于切口平面,以防胆汁倒

外科临床路径汇总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TCD编码:BWC2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编码:180.205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2 ?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TCD编码:BWC22)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 10 编码:180.205 )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动脉栓塞、原发性盆腔肿瘤、淋巴性水肿、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4)凝血功能+D-二聚体。 (5)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6)心电图。 (7)胸部X线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腹部超声、CT MRI等检查,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4.其他疗法。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肢体红热、肿胀、疼痛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患肢静脉循环有明显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结缔组织病、肿瘤等疾病者,需要治疗原发病,退出本路径。 3.病情加重或出现肺栓塞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及职责

关于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通知 医务处发[2014]第9号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各相关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根据医院实际,特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普外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柏华 副组长:殷秀玲 个案管理员:张立飞 医师医疗组成员:祝凯华、黄超、韩建旭、王丰强 护理医疗组成员:黄丽、冯敏、王舒、顾银星 普外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徐本文 副组长:蒋明丽 个案管理员:杨晨曦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飞、丁辉、殷均山、葛荣忠 牛四龙、黄昌明、任船 护理医疗组成员:仲婷婷、周红娟、蔡红艳、费学娥 妇产科1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董艳 副组长:夏明 个案管理员:汤同会 医师医疗组成员:张松英、张力敏、汪源源、焦艳 鲍明珠、张珍、卢良花、胡芬芳

护理医疗组成员:宋考明、陆金华、王茂芹、魏迁 妇产科2病区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东霞 副组长:谢青 个案管理员:赵丹玲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晓超、刘爱玲、葛志娟、左罗、仲苏静 程怡、钱兆珠、陈汝英、张红梅 护理医疗组成员:刘玉娟、张林玲、陈祝祝、吴庭 泌尿烧伤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全胜、王庆明 副组长:祝雪青 个案管理员:崔勇 医师医疗组成员:陈志永、范建华、陈猛、孙继才、王宗南 张守俊、王湘臻 护理医疗组成员:李姗、方竹雅、陈茜茜、单海薇 五官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张一航 副组长:梁玉伟、李强、潘铮 个案管理员:陆婷婷、刘志元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亮、王全芝 护理医疗组成员:张晓莉、刘珊珊、徐锦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刘连松 副组长:刘晓鸿

个案管理员:吕茂洲 医师医疗组成员:周大志、杜春雷、章超、李光波、刘冬红 翟晓雷、卢志林 护理医疗组成员:耿芹、张薇、胡美媛、任丽梅 胸心外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郁松 副组长:姜玉 个案管理员:汤井双 医师医疗组成员:汤成刚、周杰、戴绍兴、蒋浩、季中华护理医疗组成员:王园、蒋健、张亚琼、张会进 骨二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吴勇 副组长:赵宏 个案管理员:燕好军 医师医疗组成员:王洪俊、胡绵虎、黄林海、鲍恩虎、张大威 於睿 护理医疗组成员:单苏阳、胡敏利、胡珊、钱芳 心内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组长:周长高 副组长:仲谨、赵守静 个案管理员:马超、胡敏 医师医疗组成员:高新春、葛恒松、李勇、吴开霞、马超 费金雷、蔡东东 护理医疗组成员:蒋捷、李如、李会、臧娟、陈莉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或胃镜。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食管测压,超声心动图(高龄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3.术前准备: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材料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普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临床疾病诊疗规范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普二科 2015-4

目录 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 第二篇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节腹腔穿刺术 ….. 第一篇临床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是位于胃十二指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进程。对“内科治疗无效”、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患者多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使抑酸治疗后溃疡痊愈,一年后溃疡复发从未治疗HP感染的40%降至5%。 【临床表现】 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 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 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 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主要检查】 (一) 体格检查:

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 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 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 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二)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三)器械检查: 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诊断要点】 (一)根据病史和体征; (二)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 2.胃肿瘤; 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 4.胃下垂; 5.胃泌素瘤; 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疗要点】 (一)非手术治疗: (1)抑酸药物; (2)胃粘膜保护剂; (3)抗幽门螺杆菌。 (二)手术治疗: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

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神经外科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 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 (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 (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 (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 (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 (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手术摘除游离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血液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11〕76号文件附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 细胞过多(MDS-RAE B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 (MDS-RAE B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MDS-RAEB (ICD:D46.20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 .2.2010)。 诊断标准:

1.RAEB- I : (1)外周血: ①血细胞减少; ②原始细胞<5%; ③无Auer小体; ④单核细胞<1 X|09/L。 (2)骨髓: 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②原始细胞5% - 9% ; ③无Auer小体。 2.RAEB- II (1 )外周血: ①血细胞减少; ②原始细胞5% - 19% ; ③有或无Auer小体; ④单核细胞<1 X|09/L。 (2)骨髓:

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②原始细胞10% - 19% ; ③有或无Auer小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年,第一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第二版)、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2.2010)。 首先进行诊断分型,然后根据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见表1 )进行预后分组。 表1 评价MDS预后的国际积分系统(IPSS)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为规范我科医护人员医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坚强患者负担,根据医院下发的临床路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实际,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实现我科常见病诊疗护理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组长:科室行政主任罗良生主任成员:张健副主任医师,吴有志副主任医师,张玲霞护士长,吴鸣住院医师个案管理员:吴有志副主任医师、吴鸣住院医师 2、管理小组职责 (1)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确定我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并负责上报审核、修订、实施。 (2)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文本(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电子病历表单、知情同意书)。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5)统一对全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分配人员分工,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6)监督并考核临床路径的实施,听取个案管理员每月临床路径质量指标汇总并负责上报医院。

(7)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对上季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对比分析,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3、临床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通知护士。 (3)按照临床路径表内诊治项目进行规范诊疗,填写临床路径表单。 (4)对未进入、变异退出临床路径的病人应说明理由。 (5)每月向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上报临床路径表单、相关指标数据。 (6)接收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监督,参与讨论改进意义。 4、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2)执行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护理项目。 (3)协助临床医师按照临床路径要求进行规范诊疗。 (4)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5)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6)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7)接受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监督,参与讨论改进建议。 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普外科工作计划》

《普外科工作计划》 xx年,我们以xx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院各项工作,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以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为指南,以医院四年发展规划和创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为目标,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科室向持续、稳步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1、认真落实“创三乙”工作 创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是我院的既定目标,也是我们今年的首要任务。今年我科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创三乙医院的工作上来,要认真抓好三件事,一是强化培训及外部沟通。重点落实科室骨干培训及工作落实,要广泛发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落实好创三乙医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创办)的具体安排,并有明确的进度时间表。二是进行任务分解、做到责任落实,严格实行问责制和奖惩制。三是要杜绝一票否决;对倒扣分、硬扣分以及其他扣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配合医院进行快速整改。 2、思想教育: 新的一年,以xx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满腔热情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以人为本,全面进行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遵守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保“二甲,创三乙”的医院标准,以持续改进为重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强化管理、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对外交流、强化目标管理和各职责的落实,加强年轻医生的培养,认真落实医院的四年规划,不断完善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廉洁行医,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以医谋私利,真抓实干,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把医疗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各部门和各科室的协调工作、沟通到位、取长补短、营造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为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多做努力。 3、医患沟通: 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全科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要求全科医师杜绝红包和回扣,和医药代表不接触不联系。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决不收受患者红包和财物。让患者期待而来,满意而归。 4、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以医疗质量为中心,杜绝医疗事故,保障医疗安全。严格三基三严培训,每周有一次小讲课,每月有一次大讲课和业务学习,全面提高全科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三基”考试合格率要求达到100%,强化各种基本操作和仪器使用,强化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卫生部的标准执行,使甲级病历达到90%以上,减少乙级病历,杜绝丙级病历,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5%以上,对医疗缺陷有记录,有惩处,有改进意见,坚持手术审签制度,术前准备不充分,决不进手术室,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学习,行,全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5%以上,杜绝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