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共21页文档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共21页文档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共21页文档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共21页文档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我们每一个来到《南方周末》的人都知道,我们是

怀着理想来的。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们有种期待,我们相信这里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比如我们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这永远是我们要坚守的底线。我们相信,如果这个底线都保不住,即使她能苟活着,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南方周末》了。

《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首先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说真话的报纸,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相对于目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而言,《知音》或者《家庭》有好看的情感故事,《读书》或者《天涯》有尖锐的文人思想,但用现代新闻的操作方式,呼吁法治和公正、张扬人性和良知、关心弱势群体,仍然是我们在上千种报刊中凸显出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已经在广大读者心中形成了期望值。

这种精神气,要渗入我们每个记者编辑的心中,才能体现在报道中。我们万不可因久在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

不爱吃豆腐一样,反而淡漠了这一点。

一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我不这么看,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但如果现在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没有人味”了,这个品牌怎么还

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一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在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在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一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在张扬理性的同时,变得“人味”不足?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胃口”吊高后,就失

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一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在所有媒体都渲染城市孩子如何娇气滴滴花样翻新地过儿童节时,这组报道关注了贵阳的小报童们如何在卖报中度过这一天,关注了湖南一个因贫困,23岁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姑娘如何在尴尬中度过这一天。这些人,从来没有媒体为他们

付出版面,但却是《南方周末》不能遗漏的关注人群。

平民视角,不是简单的报道技术手段的问题,更是一个我们报道的初衷和去向,是一个根目录上的东西。

一张报纸,是一个灵魂。报纸除了商品的特性外,精神气是很重要的。不少报纸也想模仿《南方周末》,也搞批评报道,也搞深度报道,但还是缺了那股精神气,缺了公

信力。

我们要警惕这种气质远离我们而去。

●我们的定位

本报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这就决定了新闻版块的定位是: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南方周末》希望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

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我们要关注社会保障、关注基础教育、关注社会安全、关注市政建设……在这些政府也在着力解决的难题前

面,我们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在对上述题材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将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用我们独有的报道视角,反

映出来。

对读者群来说,它是给受过初等教育、而且关心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人看的。他们想真实、完整而且充满阅读快感地看到中国和世界在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告诉他,最好的选择是看《南方周末》。党报或者都市报到处有,但你从那里看不到这些东西。

一个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是,新闻版块将不再沿袭过去单纯靠揭露性报道打天下的老路,就是我们将以一种内涵更成熟、形式更现代的面孔出现。从气质上讲,他好像一个正直而愤怒的青年随着阅历的增长,在向成熟的中年人过度,他将更具理性、更从容,因此也更具吸引力。

●我们的新闻构成

我们的新闻由哪几种类型构成?粗分,大概有4种。

第一类:深入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符合《南方周末》理念的重大新闻事件。(注意:这里

共有3个要素需要满足)

这种报道的基本要求是,采访更加踏实细致、语言更加生动翔实、角度独特犀利、更接近新闻事实的核心所在。有的可以及时用专家评点、链接、权威部门解释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这类题材往往是数家媒体同时报道,我们的原则是:不求最快,但务求最好。

这类新闻,是我们作为一份新闻周报必须关注、必须做大、必须做好的题材。如果《南方周末》失去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参与、发言的优势,就会缩小影响。打个比方,某个重大事件发生时,舆论就像一个广场,很多媒体都在敲锣,招徕路人来听演讲。我们等于和数个讲客同台竞争,看谁的锣敲得响、说得有道理,让人信服。以后让人形成心理定势,一到这个时候,都期待着《南方周末》在敲什么锣、

说什么话。

第二类:开掘我们独特的报道对象,体现我们独特

的报道视角。

独家新闻,永远是新闻媒体梦寐以求的目标。我们要不惜代价,来挖掘我们独特的题材。面对繁复的社会事件,

《南方周末》的报道将像“探照灯”一样,聚焦于我们认为有价值、有品位的新闻事件上。

还是打那个比方,在舆论广场一片嘈杂,我们突然敲起锣来,开讲一个别人没听过的题材。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要让锣敲得更响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新闻形式包装得更好,更要求我们把这个题材讲得有声有色--新闻事件的表述更加流畅、亲和。而且最好的效果是,让别的

媒体跟着我们敲锣。

第三类:就是对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扫描式的、宏观和有高度感的“大部头”作品。题材绝对重大而新颖,深深切入国计民生的“关键点”。这种题材重大而有力度,能够提升本报的品位和深度。但不足是,它能满足关心社会进步的高知人士,但可能不符合普通读者的阅读要求。这类题材,频率和篇幅不能太多,但一旦采用,就要用

足、用好。

还打那个比喻,我们在舆论广场上用几个版面搭了个展览会,在这里摆放更有品位、更有教育意义的展品,有一些人进去了,看了后赞叹不已;但很多人不会进去,因为觉得台阶高看不懂,但仰着头看看,隐隐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别的媒体搞不来这个东东。

第四类:我们独创的品味小品。

我们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我们用我们自己独创的,有灵气的报道,来体现我们的价值取向,呼唤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在舆论广场的一个僻静角落坐下来,远离喧嚣,气定神闲地拉一段很优美的二胡,拿一根羽毛悄悄撩动人的心灵,不一会,就会来一堆人来静静地听,还会有人落泪。

这四类题材,都是我们报纸所必须的,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但有两点规则必须遵守:第一点是比例,一期报纸中,各类新闻题材要软硬适宜,像做一道好菜一样,荤素搭配,太碎,或者太沉闷,都是败笔;第二点是质量标准,力求每种报道都是最高质量的,符合标准了,才出炉,题材创新,不应该以妥协质量为代价。

●题材的界定

《南方周末》选择新闻题材有双重标准:其一,符合“新闻”自身的标准,这是一个朴素得、必需的标准;其

二,符合是周末自己的理念。

社会新闻的题材将进一步扩展,大概举出几大类领

域:

政府的决策行为对个人命运(或某一群体)的影响。有的题目敏感,但以法律为准绳监督政府行为是媒体应该负起的责任,里面衍生出无尽的题材,但最好还是要给出出路。

社会道德和法治的冲突。这里有无数悲喜故事可细

细道来。

官场现形记和运行规律。不能放弃的吸引眼球的好

题材。

企业和政府关系以及投资环境。官场、人心、利益格局,各种怪事与乐事的集中。

城市人群生存状况。与就业、保障、城建、心态相

关的事件。

农村人群生存状况。村民选举、农民负担、宗族以

及观念引发的冲突或事件。

环保。读者关注度最大的题目,以及因此引发的事

件。

政府改革。进一步做下去,从巧妙的小角度入手,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不能一一列举,但一个原则是:不流于浮浅或庸俗,必须在有相当背景和足够典型性的题材下,进行足够

职业的操作。

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1998年下半年所做

的一次北京地区受众调查

媒介的传播必须是“重要的”、“丰富的”、“知识含

量大的”、“有见地的”和“实用的”。

调查以报纸为例,列举了可能成为报纸“必读性”构成成分的十五个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其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所最看重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作为一张读者愿意自己掏钱去订、

去买的报纸,它首先应该是“报道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的(占49%),其次应该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占46%),“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的(占37%),“目光敏锐,见解独到”的(占35%)以及“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占34%)。这便是广大读者在自费购买或订阅一张报纸时最看重的五

个基本因素。

此外,作为读者对具有“必读性”报纸的次一级的要求还有:它应该是“独特的”(32%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常有令人感兴趣的独家新闻”)、“及时的”(31%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报道迅速,时效性强”)、“好看的”(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生动、有趣、可读性强”)、“有品味的”(29%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有较高的品味和档次”)以及“可信的”(26%的读者希望他所买的报纸“公正

客观,可信度高”)

●事实的力量

《南方周末》是一张新闻纸,“新闻”的主要定义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她在本质上,要与“社科类论丛”或者“政经类期刊”区分开来。

新闻就是新闻,新闻有自己本质的和朴素的规律。事实的力量最能震撼人。新闻从哪里来,不是从故纸堆中来,也不是从玄想中来,是从深入扎实的采访中来。包括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坐而论道不是在做新闻。在事实和理论上选

择,我们当然选择事实。

普通读者不喜欢听“说教”,他们很实际地看这期报纸“有没有新闻”,或者是“有没有好看的新闻故事”。我们谈新闻报道的创新,不是对《南方周末》传统题材的摒弃,而是用更新的视角,用更好的文本,让我们的“新闻故事”

意境更悠远、内涵更浑厚、形式更优化。

当然,这是个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需要付出

很大的努力。

举个例子,对一次改革的成败,你可以找个专家点评,可以弄得条理清楚,也可谈出点精彩的东西来,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你找出这次改革的受益者和受损者和旁观者共10人,从不同角度,用鲜活的例子说明,当然是辛苦的。但两种方式,体现在文章中,读者就得出完全两样的感

受。

记得有一次,一个记者在采访后期,打来电话说,太累了,实在不想再追下去了,干脆找个专家来评点评点,“理论上补充一下”算了。当时我就说,这不是《南方周末》记者的口气。你必须到实地拿出第一手的材料来,这是你的

本分。

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堆砌事实,却没有透彻的思想。《南方周末》的事实报道绝对不是茫然的。它是“冰山上露出水面的一部分”,一个好的新闻报道是在有思考背景的、有透彻想法的前提下,通过新闻

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报道要蕴涵一种启示性的精神内核,故事肯定要好看的,但不是无聊的猎奇,而是传递一点让人思考的东西,让读者看了后觉得脑子里有东西被触动了。

报道要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萌芽、变化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和敏感度,要选取适当的角度关注和阐释他们,看了后觉得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多种可能性。

报道要对一个值得关注的状态进行惟妙惟肖的刻画,人们没有这样的经历,但现在这个东西就像摆在他面前

一样,栩栩如生,叩动他的心弦。

在多数报道中,我们将尽量“以小见大”,通过对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重大的社会背景,而不是直接将社会现象和社会变革做成评论式的稿子。相比之下,典型事件更好看,更易于理解,更让人记住。在编辑手段上,可以及时用言论、专家评点或者链接“权威部门解释”

来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好文章不等于必读

在编辑或者记者中,有种冲动是把自己偏爱的领域的文章放在版面上,认为这是好文章,让别人读,要不然很可惜。这种想法当然值得嘉许,但还要回头想想,一篇好文

章就是读者必读的内容吗?

这跟好文章的标准有关系,因为好的标准对不同的读者而言,就有不同的判断,这个判断随着个人受教育程度、知识面的差异、不同的爱好、不同时期的兴趣、环境变化等

因素而转变。

有人对媒体转播的内容,作了六个层次的划分:

第一层是与受众居住地关系密切的,符合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如:本地域新闻事件(对《南方周末》来说不适

合)

第二层是与当地受众无关,但能引起国内受众共同关注的,如: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国内新闻事件;国家政

策法规的解释性报道。

第三层是突发性造成危害性极大的,并具有悬念性质的内容,如:“9.11”恐怖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

第四层是与受众居住地无关,但却能激发受众情感共振或诉求的内容,如:人性化报道、趣味性新闻等;

第五种是与受众居住地无关,但与受众娱乐性需求

有关的,如:体育、娱乐、文化新闻等;

第六层是专业内容或者有精英趋向的新闻,如对国家政经走向的分析,或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剖析等。

以上六个层次的内容,都有好文章,但未必都是所

有读者必读的。其中有的可以成为小众“必读”,有的可以成为大众“必读”。而无论是大众的“必读”,还是小众的“必读”,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应该是:与读者有关的;读者感兴趣的。或者说,与多少读者有关,以及有多少读者感兴趣。

这个必读性,要具体细分到我们的读者群上面,这里有个比例问题。我们是一个大众媒体,与读者的关系度和感兴趣度,就是我们判断题材的最重要的杠杆。我们要按比例来安排不同读者层面的内容,难易都将有,但有一个相对的标准要弄清楚:一个题材,如果我们读者里有50%不感兴趣,那就不能说是个成功的报道;而如果只有20%的读者感兴趣,即使这20%的读者对这个报道非常满意,我们也不能拿到版面上。因为你抛弃了另外的80%的读者。

因此,我们选择和操作选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读者能否接受,必须考虑到选题的包装和亲和力。

●让我们的报道鲜活起来

在一段时间里,一种对《南方周末》的指责是“沉

闷”。

具体分析,第一方面是题材问题,远离人们生活的“宏大叙事”多了,理智分析利益博弈的文章多了,平民视

角的东西少了。

第二方面是时效问题,周报的深度报道需要时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总体上,新闻核心部位的发生时间过于靠后,讲的是几个星期前,甚至是几个月前,几年前的东西。

第三方面是文本问题,有人反映我们的文本不如以前好看了,形式也陈旧,总是一大块文章,读起来累。

这些批评,我们要接受,要改进,要让我们的新闻

报道鲜活起来。

首先,我们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控制比例,形成新闻事件为主,新闻述评为辅,同时加强新闻时评的速度和力

度。

第二,要求我们的新闻编辑的目光更敏锐、触角伸得更长,迅速判断新闻价值、迅速派遣记者,并且有力督促记者及时出发、及时进入新闻现场、及时成稿件。编辑不能

把选题扔给记者后就不管了。

最后,着重讲文本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有价值的新闻变得好看。这是个需要用大量篇幅来探讨的问题,这里只是提出几点,每一点,将有一些文本来详细说明。

1)细节的表现力

2)文气贯通和文章结构的优化

3)场面渲染

4)短句的运用

5)书信、录音、帐本、日记等记录性文件的运用

6)示意图和漫画的运用

7)长篇对话的运用

8)创新式文本的挖掘

●重视发行

我们反对“别太在乎发行量,《财经》发行那么少

又怕什么?”的说法。

《南方周末》的发行量不用跌到那么少的时候,她就已经完了。她的巨大覆盖面,就是她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就是其他任何周刊或周报不能企及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四川宜宾桥塌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有那么多陌生的读者热情地给我们提供线索、照片(李月群共接到当地20多个电话),最后我们就是靠他们抢出了那篇文章。别的媒体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吗?当我们的发行量掉下来,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下降了,你能拿到《财经》那样的影响力吗?《南方周末》和《财经》、《三联生活周刊》根本就不是一种发展路子,盲目模范,隐患很大。

默多克在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媒体的一种批评是:“报纸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媒体变得沉闷和自鸣得意”。大多数报纸为了吸引大广告赞助商,急于赢得高消费阶层读者的参与而鼓吹“精英新闻”,抛弃了原来的“蓝领工人”。默多克警告他们:“一家报纸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对它发生兴趣,它最终将成为精英基层的内部出版物。”

《南方周末》想成为精英阶层的内部出版物吗?显

然不。

●发展和风险

必须承认的是,近一段时间来,我们处于一个空前

逼仄的空间里。压力来自“上面”和同行。

一方面,我们的报道受到各种压力。

另一方面,我们的同行(指的是有较大传播能力的媒体)进步很快,他们的新闻操作方法和文本都有提高,和我们的差距在缩小中。况且,他们不像我们这样“树大招风”,

操作空间反而比我们大。

这是事实,我们必须正视,埋怨和牢骚是没用的,我们注定是要戴着锁镣跳舞,《南方周末》在近几年来,始终是在各种压力下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的新闻理念本来就是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下艰难前行的,需要的是从石头下顽强生长的韧劲。只不过这次更严酷些,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

慧来对付而已。

分析一下《南方周末》最近出现的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的一个弱点,就是对现行政策不熟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因此我们要做两点:一是通过学习增加对政策的敏感度,庖丁解牛是因为熟悉牛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就是多交政界的朋友,在约稿中发现,其实很多政界官员是对《南方周末》是很有好感的。要积极联系,了解信息。

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我们已经无可路退,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这里仍然是一个英雄心向往之的

地方。

发展,是一个硬道理,我们只有不断前进、不断领跑,才能摆脱目前困境的羁绊。我们不能沉陷于我们不能做什么了,而是要开拓我们的视野,看我们能做什么,而且如

何做得最好。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

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

1.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 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2.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 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3.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4.据李嘉诚的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诚的英文并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 用那么蹩脚的英文去说服别人,对李嘉诚是个很大的挑战。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货真价实,“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价格,而且,我永远是这个价钱。”“李嘉诚就这么找到了一个词典,就这么应付世界了。”这位友人说,李的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始终——做人也是一样。 5.和李嘉诚同时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系上,但李却从未因此而烦 恼。“他对官员的态度也是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李嘉诚会怎么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则,这让他在政界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曾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6.李嘉诚不喜好交际,在一些朋友看来,他很闷,有时还有点不合时宜。这位友人给南方 周末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一个官员在李嘉诚面前夸耀他们投了多少钱搞环保,李突然来一句,“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差点没把人噎死。

南周摘录

南方周末转载 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建成,需要一个沟通良好的平台,让弱势者也能有效发声 2012年3月23日,浙江嘉兴电视台在《今朝多看点》节目中采访了一些市民,询问他们对最近油价上涨的看法。一位男子面对镜头说:我能说脏话吗?记者问:你比较愤怒是吧?男子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了。此段视频被传至网上,引发一场大面积争论。视频中的男子亦被网友幽默地称为“愤怒哥”。“愤怒哥”因何而愤怒?是因为油价上涨吗?油价上涨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有话可以好好说呀,何至于非用“脏话”来表达愤怒?所谓“脏话”,无非是与生殖器有关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说脏话?往往是在对方不讲理或没道理好讲的时候,再或者就是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过就骂。“脏话”成为弱者的武器。“愤怒哥”之所以愤怒,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讲道理之不可能,只有一句喷薄而出的脏话,才能表达他此刻的不满和愤怒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讲脏话”,因为“脏”字本身就带有道德规约性。但在日常生活里,脏话依然是满天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作家赫塔·米勒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环境的压制之下,那么这些经历就会逐渐改变我们,人们会慢慢变得习惯,把极端状况变成一种虚假的常态。

表现在日常生活里,往往就是语言的粗鄙化,行为的流氓化。比如米勒就发现,处于贫瘠状态的人们特别习惯于随地吐痰,这些绿色的痰迹与城市的贫瘠几乎密不可分,没有人会觉得恶心。“在一个把冻在一起的泛着蓝光的红色鸡头和鸡爪子当肉吃、蟑螂在食品店中爬来爬去、老鼠在住宅区前的垃圾桶中窜来窜去的国家,谁还会觉得人行道上的痰迹恶心呢?恶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令人恶心的事太多了,人们已经麻木了。”还有,人们会毫无顾忌地顺从自己的身体,做身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她发现很多罗马尼亚男人走路时习惯于搔自己的阴囊,“这个动作已经如此平常,以致它成了男人行为举止的组成部分”。就像pula这个词(相当于德语中的“屌”),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挂在嘴上,遇到任何一件令人不快的小事,都可以pula 一下。但这些词在官方媒介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它们只存在于日常生活里。“我一直妒忌罗马尼亚语的生动性,”米勒说,“如果我骂人,就一定用罗马尼亚语,因为用德语骂不出这么花哨的效果。在德语中这些词也都存在,但它们不好使,它们沉重而猥亵。”这些秽语最终变成了一种紧张生活的缓冲剂,“我相信,它们能帮人活下去,让人能够忍受饥饿与丝绸的疯狂。”(《饥饿与丝绸:日常生活中的男女》) 在一个沟通良好、有道理好讲的条件下,“脏话”往往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脏话”本身是一种攻击性的、拒绝沟通的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案例:南方报业,媒体品牌的发展历程

CH01-1 南方报业——媒体品牌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3日,《南方日报》创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过去了,如今的南方报业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广东这块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热土,成为中国报业大军中的一个响亮品牌。 “记录历史进程,承载民族记忆”,从南方报业的经营理念看,人们看到了一个大报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同进步,从南方报业发展历程看,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品牌逐渐成熟的力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南方报业以敏锐的视角,澎湃的激情,常常奏出时代最强音,这些,也使人们真切感受到南方报业对品牌本质的深刻理解,对品牌概念的完美诠释。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报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兴媒体日渐崛起,国外传媒巨头的挑战纷至沓来。中国报业的经营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中国媒体事业的“先行者”,历来不缺创新的先锋和时代的弄潮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初创一家结构简单的党报媒体,到组建报业集团,再到传媒业集团、文化传媒集团,南方报业集团凭着对晶牌的独特认知,打造了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平台。 一、做大做强做持久——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品牌 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只有靠品牌竞争才能突出重围、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打造品牌,则是南方报业的一个创新。 战略!战略!还是战略!正如南方报业集团掌门人范以锦所说:“现在媒体发展所要面对的竞争也已经不再是普通媒体一般性的战术操作层面的竞争,而是战略层面的高层次的整体竞争。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内部资源,在争夺激烈的报业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走上一条前景光明而又顺畅的发展道路。” 当所有人都在不断强调战略运营的重要性时,却很少有人去探究战略背后的晶牌建设。诚然,在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阶段,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但是具体到各个媒体集团的发展却又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由我国新闻传播的体制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因为中国报业传媒集团从组建到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探索的过程。要“拨开迷雾看清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敢于创新的勇气,还需要有创新的智慧。同许多开拓者一样,南方报业集团的品牌探索之路也走得相当曲折。也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办报实践和不断总结创新,以及缜密的理论分析,南方报业的战略管理体系才逐渐明晰,直至明确地提出了集团品牌的发展路径与各阶段目标。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 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 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

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 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 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媒介经营管理》教案(简化版全)

1.1 以“深度”风行——《南方周末》的内容定位策略 一、《南方周末》简介: 一份地方小报何以能成为中国第一周报,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经营策略中,包括标新立异的定位策略、不惜重金的品牌策略、应对变化的创新策略以及为求长远的质量体系策略等。南方周末自创办以来的发展变化: 1、功能上,从偏重休闲娱乐实用性转向综合性。 2、稿件来源,从以摘录转载为主发展到以本社记者采访、报道作品和原创作品为主。 3、理念越来越清晰。 4、功能的细分使版面内容划分越来越明晰。 5、读者群是有一定文化程度、有社会责任感的城镇人士。 二、王牌: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表现: 1、题材 2、独家披露 3、调查精神和证据意识, 4、异地批评 5、连续性 三、由板块看深度 1、文化新闻版 选材:做文化报道而非娱乐报道(早期娱乐报道较多。) 操作层面:文化新闻的深度开掘 先锋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 有品位有深度 2、有特色的经济版:贴近大众读者的经济报道 四、形式:与内容深度相得益彰 1、与内容切合 2、贴近读者 3、稳定性和创新 五、《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大树底下好乘凉 1、多品牌战略使得《南方周末》的市场定位明确。 2、采编力量上的良好沟通 3、印刷和发行 小结:标新立异的定位策略 《南方周末》能够在同期的众多周报中突出重围、独占鏖头,和它对市场环境的准确认识和敢于开改革之先河的进取姿态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报业普遍面临着同质化问题。这是由于中国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一贯将自身定位为宣传工具而非经营实体。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差异化成为了市场的选择标准。中国大部分的报业集团深陷内容同质的“泥潭”,造成了彼此间目标市场重合,可替代性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南方周末》“横空出世”。 《南方周末》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办报之初的期望实际上就是对其受众的定位,“不仅进入平民百姓家,还要能进入上层领导人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厅堂”。这种定位又与办报取向密切相关。《南方周末》“有全国影响的综合性大型周报”之全国性眼光是逐渐形成的。其办报特征也是在办报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摘要: 报纸的娱乐性是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定义正在从狭义走向广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报道内容、报道目的和受众构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报纸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报纸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特色。 关键词:市场经济;普遍现象;娱乐化;《南方周末》 娱乐化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们的关注。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在报刊上得到自己关心的明星的趣闻逸事,找寻到最新的演艺资讯,从中得到放松和收获。与此同时,娱乐化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绝大多数的党报、几乎所有的市民报都开辟了娱乐新闻报道的版面。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新闻,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报纸之间抄袭成灾,跟风连连;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任意臆断,捕风捉影;有的内容直接转载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有的则来自演艺机构新闻发布会所准备的材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报纸如何娱乐化,从而做出新意。体现自身特色,是当前环境下许多报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1 《南方周末》概述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l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综合新闻。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10份的报纸。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娱乐类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一个定位,文化报道作为南方周末的重要一脉,在它日后转型为一张综合类周报的过程中一直在纵深的通道上行进,便有了在今天32个版块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在娱乐新闻或者新闻的娱乐性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报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 报纸的娱乐性 近年来,报纸娱乐化现象开始在中国流行。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如超女、香港《东周刊》裸照事件、春节晚会、马加爵事件等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_演讲稿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1 / 3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 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久久为之发烫。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2 / 3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本文是关于励志文章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1、南方周末2017新年献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 2、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3、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4、南方周末2014新年献词:《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 5、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6、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7、南方周末2011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8、南方周末2010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9、南方周末2009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10、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11、南方周末2007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12、南方周末2006新年献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13、南方周末2005新年献词:《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14、南方周末2004新年献词:《这梦想,不休不止》 15、南方周末2003新年献词:《“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16、南方周末2002新年献词:《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17、南方周末2001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18、南方周末2000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19、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20、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21、南方周末1997新年献词:《1997年主编寄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南方周末的发展历程

简介 《南方周末》是一份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周报,创办于1984年,总部位于广州,面向大陆地区发行。其读者主要定位为知识分子,被誉为“最有良心的报纸”、“中国知识分子的报纸”。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份周报的影响力能与《南方周末》比肩。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国发行。创办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20万份以上,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南方周末坚持大新闻概念,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在党的新闻工作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认真执行“积极、正向、均衡、稳健”的编辑方针。南方周末每期32版,分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得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南方周末》荣获“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营销大奖的中国报纸。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2008年,南方周末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 2008年《南方周末》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评为最具品牌价值的报纸。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80年代的南方,改革的浪潮从这里起步。经历了“文革”的窒闷和压抑,思想上的突然解放,使得人们在精神上迫切需要补给“养分”。媒体管制的解禁,也让报业发展空间空前上升。为了补充和丰富《南方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的单一有限版面,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正式创办。作为党报补充的《南方周末》当时以娱乐小报定位,强调娱乐性与趣味性。 “周末潮”的到来,使得大量休闲、娱乐的周末报充斥市场,《南方周末》的优势逐渐消失。1992年1月起,《南方周末》由原来的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南方周末》开始摆脱休闲娱乐的模式,向大特写转型,用报告文学来关注社会、表现社会。这一时期,《南方周末》的发行量开始由40万上升到超过90万,能够全面、深刻表现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报告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个阶段 1996年《南方周末》开始第二次扩版转型,既做到了量的扩张,更有质的飞跃。进一步增强新闻性,加大服务性,强化信息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基本实现从文化娱乐报向新闻性、综合性大型周报的转型和过渡。在1000期时,《南方周末》自我定位是:中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以舆论监督著称”的综合性周报。

案例分析1-三性经营原则应用

案例分析1: 银行争抢政府项目:4.58万亿与4万亿的银政逻辑 2009年04月23日 11:29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舒眉发自北京、上海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中国的银行集体将目光投向政府项目 当政府救经济的希冀和银行追求安全与利润的目标相契合,本轮信贷猛增的背后便是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更为微妙与日益密切,以及银行业大者恒强的格局变化 “跟政府走,按商业银行的规定办事。”这是经济危机下中国银行界目前广泛流传的应对定律。 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不救企业,亦难独善其身,所以要救经济。但是为了规避风险,必须跟着政府走——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前者是中央财政主投资项目,比如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后者指地方投资项目,如廉租房、土地开发拆迁和城市美化亮化环保。 在这两类项目上,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压低价格,薄利多销,所谓“以量补价”。 过去5个月,中国出现一轮信贷井喷,仅从今年算起,1-3月份,信贷投放量刷新纪录,1.62+1.07+1.89=4.58万亿。增幅为历年所罕见。 商业银行放贷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号召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太充裕,贷不出去,还要负担成本——比如3月份定期和储蓄存款涨幅均超过29%,大量的存款躺在账上可不是好事。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银行如何保持平衡?争抢政府项目,正是他们的集体答案。 争夺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就是最近的一个香饽饽。 这笔贷款是涉及到香港、澳门、广东三地政府的基建类项目。三地经济活跃,还款有保证。中外资银行莫不虎视眈眈。 3月底,中国银行最后获得“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贷款牵头行资格。条件是:220亿的人民币贷款,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即现在市场上的最优惠利率,35年的超长年限,无需政府财政担保。 这个条件被香港市场人士评价为,“卖十元的叉烧饭,搭碗例汤,还送水果。” 总共有多家银行参与这场角逐,最后一轮只剩下工、中、建、国开行,谁的力量都不容小觑。最后的结果是中行胜出,虽然条件十分优惠,但中行并不担心这一价格不能带来高回报。还款方式是以目前的车流量计算,不算未来的增量,风险极低。而中行更加看重的是这个大桥对三地经济的带动,它将开启许多新的需求。“利差收益只是一部分,开户、结算、发债甚至IPO等中间业务的机会,这些收益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健康”的逻辑 港珠澳大桥并非唯一的争夺战,在这场放贷竞赛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最近的一例是,4月12日,建行与重庆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后三年向重庆市“五个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库区产业发展等领域意向提供2,080亿元的融资支持。 现在各家银行都积极主动地找地方政府签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的商业逻辑正日益清晰。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风险主管告诉记者,银行希望在地方上能够拿到份额,先签下框架性协议,但这并没有法律效应,一切要看后续项目的推进。“主要是出了问题,可以由政府协商解决。”他透露。有些项目,比如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小的排污、节能之类的,政府

浅析从都市报的头版特色看办报宗旨的实现——以《南方周末》为例

浅析从都市报的头版特色看办报宗 旨的实现——以《南方周末》为例 【论文关键词】:《南方周末》头版特 色办报宗旨 【论文摘要】:本文从《南方周末》的 报业历史、版面编辑、新闻策划和舆论监督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的实现情况,并讨论了现今出现的弊端。本文力求以《南方周末》为蓝本,分析和探寻都市报发展的道路。 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南方周末》,历经24年至今已成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南方周末》就自觉 意识到其“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多年来,该报作为沟通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桥梁,对读者进行着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南方周末》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一、

时代背景与报业历史《南方周末》从文化周报起家,向社会时政报转型,记录和影响着中国的时代进程。1984年《南方周末》创刊,对开四版,定位为娱乐型周报,侧重介绍文化、娱乐、学术、名人轶事、经济、时政、言论等内容,当时的《南方周末》以刊登消遣性、娱乐性新闻为主,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自1996年起《南方 周末》编委会开始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南方周末》从此走上了紧扣中国现实和民众焦点的道路,“爱心·正义·良知”的办报宗旨逐渐确立,《南方周末》以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深入到事件的最核心,开始明确自己的大报地位和职业追求。自此,《南方周末》 成为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超级大报。[①]本文着重分析1996年《南方周末》改革后头版的栏目设置及编辑特色,提供分析蓝本。二、版面编辑《南方周末》为了体现其短平快的特色,在头版编排上很注重对于线条、字符、图片和色彩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南方周末》首先使用 两段线条在板块上划分出三大部分的空间。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 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我们每壹个来到《南方周末》的人均知道,我们是怀着理想来的。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们有种期待,我们相信这里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比如我们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这永远是我们要坚守的底线。我们相信,如果这个底线均保不住,即使她能苟活着,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南方周末》了。 《南方周末》于中国的媒体中,首先被认为是壹个值得尊敬的媒体,壹份有良知的、说真话的报纸,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相对于目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而言,《知音》或者《家庭》有好见的情感故事,《读书》或者《天涯》有尖锐的文人思想,但用现代新闻的操作方式,呼吁法治和公正、张扬人性和良知、关心弱势群体,仍然是我们于上千种报刊中凸显出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已经于广大读者心中形成了期望值。 这种精神气,要渗入我们每个记者编辑的心中,才能体当下报道中。我们万不可因久于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不爱吃豆腐壹样,反而淡漠了这壹点。 壹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我不这么见,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但如果当下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没有人味”了,这个品牌怎么仍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壹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于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于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壹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于张扬理性的同时,变得“人味”不足?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胃口”吊高后,就失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壹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于所有媒体均渲染城市孩子

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集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材料内容:关于公众最愿意通过网络反腐。 2009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务体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 4、《与大公报论国是》 5、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 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 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 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 2008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来源 2、受众 3、《实际应用新闻学》 4、《中国文库》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2、请简述“两个环境”理论要点 3、“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请简述“全党办报”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大众媒体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8) 1. 新闻本源 2.“第四种权利” 3. 受众 4. 新闻体制 5. 创新扩散理论 6.《知新报》 7.《修正报纸条例》 8.《大众生活》 二、简答题(15分*3) 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 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 《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读

时评类报纸广告价值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融智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传媒经济概论 项目名称时评类报纸的广告价值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系别经济系 专业年级08传媒经济1班 任课教师吴江文 项目组长陈杨学号 项目成员余炼学号 陈浪学号 徐锐学号 完成时间: 2010年 12月 17日 《传媒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行业研究报告)评分细则课程论文题目:时评类报纸的广告价值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系别经济系年级/专业08传媒组 长 陈杨学号 姓名余炼学号姓 名 陈浪学号 姓名徐锐学号姓 名 学号 评价指标指标内涵分值评分 选题质量目标要求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 20 选题难度 选题难易度适宜,体现教学计划对本科教学环节所规定 的要求 工作量 数据翔实,分析得当,论文安排科学、合理,与学校计 划安排规定的完成时间吻合 结合实际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 论文序号论文

注:此表与学生课程论文一并存档 时评类报纸的广告价值分析 ——以《南方周末》为例 前言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发展,使报纸读者大量流失。但是,我们小组成员相信,平面媒体永远无法被替代,就像当今电视、网络发展如此迅速,传统的广播依然有它的市场,各种新兴的媒体的出现,都是传媒分化的一种结果。各种都市类报纸的兴起,对于评论类报纸,以内容为卖点的报纸,要怎样体现自己的广告价值,我们小组以《南方周末》为例,从报纸自身,报纸受众,以及广告主,做一个分析。 一、《南方周末》25年发展历程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最开初,只是普通的娱乐小报;90年代中期以后,《南

方周末》扛起舆论监督的大旗,对腐败现象,社会不公的痛恨成为共有情趣,为人们找到一个正常的宣泄渠道;1995年以后,《南方周末》开始迎来了“黄金时代”;96年刊登一篇《艾滋病在中国》2002年相继刊登了《被拐女为什么不回家》和《周立太代民工泣血上诉近百起工伤案陆续开庭》,从此《南方周末》树起了“新闻界良心”的标杆;2007年4月至11月间进行了深度改革,提出了“在这里,读懂中国”的新的定位语;前后经过2次调价,2009年1月1日正式提价为3元,实现了“第一市场上的盈利”——发行盈利;在2008年上半年,《南方周末》已经提前完成年度发行增长10万份的任务;《南方周末》也获得了25年来其他媒体几乎没有获得的荣耀——“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二十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广告额连续六年过亿元,汇集众多国内外优质品牌,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周报”。 二、《南方周末》自身分析 (一)报纸版块、新闻特色分析 1.版块特色 《南方周末》每期32版,包括特别报道、时局、经济、文化、讨论五大版块。“特别报道”专题挑选最具看点的新闻事实,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多方面的报道;“时局”专题、“经济”专题、“文化”专题,也分别摘取各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述;“评论”专题是《南方周末》最值得“咀嚼”的栏目,在整体报道中,它的篇幅相对比较短小,但是所提出的观点常常能让人耳目一新;其下设的“评中评”更是广集各类报章的精髓,以飨读者;《南方周末》每一年的第一期都会在头版刊登新年祝词,这也成为了其自身的一个特色,此后,《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之一。通过这样的设置,《南方周末》成功的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和眼球。 2.独特的新闻选择 《南方周末》为周报,出版时间为每周四,这也就决定了其不能像其他报纸一样,做到新闻的时效性强,《南方周末》一般都是选择摘取每周发生的重大新闻,经过调查以及自己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 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表格 2:《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二、报道角度 《南方周末》的头版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不会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深度挖掘造成该时间或现象的各方面原因,这就使得《南方周末》报道角度的选取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将以《南方周末》2010.04.01期的头版新闻“十四封贺信与一次矿难”为例,分析其报道角度。 这篇报道记者没有站在与矿难相关的任何一方进行报道,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矿难现场,重新经历了矿难前后的一件件事情。 首先是援救情况,记者对援救情况的了解是多方面的。第一,记者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援救情况——无一人升井;第二,记者就以往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没有救出一个人——透水事故的特殊性;第三,记者描述了施工队——红旗队的救援情况;第四,记者描写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排水救援,但效果不佳;第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了救援的情况;第六,记者采访了受困者的家属,他们很镇定且态度扔很乐观,可是他们的揣测却与专家的分析不同。 通过多方面对救援情况的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矿难的严重性和救援进展的情况。对矿难这样敏感的话题,读者难免会怀疑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隐瞒。多方面的报道,不需要记者多说,读者自会选择相信。 其次,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记者同样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将事故的责任推给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