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一、性感区

在性器官以外一些部位的皮肤,对异性的性刺激敏感,其敏感性同性兴奋保持反射联系,在青春期以后特别显著。人体的这些部位称为“性感区”(Erogenous)。“性感区”的意义在于接受异性住刺激,增强性兴奋,促成性行为的发生。男性与女性的性感区有很大不同。

(一)男性性感区

男性的性行为比较主动,因此,男性的性感区较为狭窄和集中。男性性感区由强至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性器官,如阴茎颈部、阴茎系带、阴茎皮肤。这一部分对刺激最敏感。治疗早泄的方法之一即是降低阴茎的敏感性。第二部分为性器官周围部分,如阴囊、会阴部、大腿内侧等。这一部分对刺激也相当敏感。第三部分是胸部的某些部分以及口唇和手指。口唇的性敏感性可以从接吻中得到证明。手指的性敏感性在男性特别强烈。男性在与女性接触时,抚摸女性的身体,可以产生强烈的性兴奋。男性性的主动性与进攻性,常常是通过手指的性敏感性作为桥梁的。

(二)女性性感区

女性的性行为比较被动,因此女性的性感区较为广泛和分散。有人认为女性的整个体表都有性敏感性。女性性感区由强至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外生殖器,如阴蒂、小阴唇、阴道口、大阴唇和阴阜。尤其以阴蒂和小阴唇最为敏感。这是由于这里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第二部分为乳房和乳头。在两性的接触中,男性本能地渴求抚摸女性的乳房,而女性则本能地渴求对乳房的抚摸。一些性科学家认为,男性通过抚摸乳房而增强哺育后代的责任感。有些女性仅仅由于对乳房,特别是乳头的刺激即可引发性高潮。婴儿吸吮母乳时,母亲常常产生一种快感。第三部分为口、唇、舌。人体口唇与生殖器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在性生理上特别有意义。以往对这一关系很难作出解释,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对生殖功能有很大作用的“任脉”的循行路线贯穿口、唇与生殖器。第四部分为颈部、大腿内侧以及长有毛发的部分,如腋窝、头皮等。

乳房在功能上是女性的哺乳器官.又是女性主要的第二性征器官。乳房的发育与性发育同步, 16—18岁为女性乳房发育的顶峰。女性乳房的形态与大小因人而异,主要与种族和遗传有关。根据乳房的前突长度可将乳房分为圆盘状(或碗状)、半球状、和

下垂状(又称山羊状)四种类型。我国女子的乳房多为圆盘状(碗状)及半球状;欧罗巴人种多为圆椎状;在西北非洲的女子中,可见到山羊状乳房。

国际上将成年女子的乳房,按乳房最高隆起点的胸围和乳下胸围之间的差(叫做“杯”)分成7个等级:A级杯为10厘米;B级杯为13厘米;C级杯为15 厘米;D级杯为17厘米;E级杯为20厘米;F级杯为22厘米; G级杯为25厘米以上。人群中F级杯和G级杯较为罕见。黄种人(中国、日本、东南亚等人种)与白种人、黑种人或棕种人相比,“杯差”较小。

(三)格拉夫伯格点(G点)和女性射液

1950年,Grafenberg提出:“在阴道前壁沿尿道走行的区域,总可以找到一个好像被勃起组织所包绕的、对性刺激十分敏感的区域”。并指出“性交过程中女性阴道会扩张,上述敏感区域会稍微增大而突向阴道,在进入情欲高潮时达到巅峰,高潮之后又回复原状”。由于是他发现,医学界就将这个既特殊又具有神秘色彩的区域命名为G点。

关于G点,尚有不少争论,因为在解剖学上没有实实在在的发现。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认为有G点存在,其大小在2-4厘米范围内。有报告指出,如果对女性阴道内G点区域施以刺激时,局部有一种组织增厚般的坚实感觉,并且会产生一种性爱愉悦的感受。如果继续加以刺激,使女性达到性高潮时,有些女子由于对C点刺激的缘故,会在尿道内射出少许液体。更有报告指出对此种液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成分类似男性的前列腺液,在男子前列腺液中常见的酸性磷酸酶水平也很高,当然也不是尿液,因为其中所含的尿素和肌酐水平,远比尿液为低,以此推断,可能C点部位的组织类似于男子前列腺组织。虽然目前对G点的问题仍未完全阐明,但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如若真的存在G点,其激发性刺激与帮助达到性高潮的效应,或许在女子性反应同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性学意义①G点的存在对提高妇女的性快感和促进性高潮的及早出现具有一定意义。性生活中采女上位或后进位更有利于对G点的刺激。对女下位得不到快感的妇女采用该体位,可大大提高性快感。②若伴有射液的妇女,其阴道更加湿润,对增加性快感有助。③能够射液的妇女的耻骨尾骨肌肉比不能射液的妇女要强得多,而能强有力收缩的耻骨尾骨肌,对增加性生活情趣,可说是锦上添花。

二、性欲与性唤起

性欲(sexual desire),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讲,它是个体为了“种属”的延续和繁衍,而强烈地要求与异性交配的欲望。在动物界,动物的性欲只和种属的延续有关。而

人类,性交起初也仅仅是为了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生物的进化规律,为使“种属”的延续自然而然地进行,性交就带来了极大的兴奋、欢愉、轻松和强烈的满足感。就生殖而言,性交的快感仅仅是完成繁衍后代的繁重任务的诱饵,因为哺育后代的工作是如此之艰辛。在人类,性交和生育的关系不象动物那么紧密,特别是避孕方法不断的科学化,这种性交快感的追求就完全和生育目的分离。而当追求性交快感成为性交的直接目的时,性交就有了新的定义。性欲,是在一定刺激条件下产生的性交欲望。

在性成熟后,从时间概念上讲,性器官绝大部分是处于抑制状态。因为性功能的过分亢进会使得体力过分消耗,配子质量不高,对“种属”的繁衍极为不利。但是当性冲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在适当的刺激条件下,性器官便会兴奋起来。这种兴奋的产生,性科学上称为“性唤起”(sexual arousal)。正象美味菜肴会唤起食欲,饥饿得越厉害,体内的血糖就越低,食欲就越容易唤起一样,性唤起有着类似的机制。性冲动的能量的过度积累,件随着性器官的紧张以及内分泌的一系列变化,强烈地需要通过性交来达到性能量的宣泄。性欲的生物学基础是性腺的状态和活动,是生殖系统总的活跃程度,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强烈表现。当然性唤起的机制还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性唤起不仅有着生理学方面的内容,更有着广泛的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性唤起是由心理、生理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由遗传决定的本能行动,是无师自通的。而条件反射是和人类的意识相联系的。意识服从于大脑的高级调节机制。在动物,性欲主要依赖于嗅觉和触觉这一个低级感觉。在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的人类,视觉和听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思维主要是在视觉和听觉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在性唤起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对性感区的直接刺激最容易造成性唤起。

无论男性和女性,性敏感程度的个体差异很大。这和体质(尤其是体内的激素水平)、疲劳程度,以及意识、观念、感情、环境都有极大的关系。有的人对微弱的性刺激即能引起强烈的性反应;而另一些人,则需要相当大的性刺激才引起性反应。造成性唤起所需要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有的仅需要几分钟,有的则需要几个小时。

性唤起。首先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性刺激,并使生殖器官兴奋,并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引起身体的一系列变化,以便为性行为作好准备。

性欲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外在刺激的强度;二是接受刺激的敏感程度;三是性生理反应强度。性欲,并不是愈强烈愈好。评价性欲的标准是能“放”能“收”,张弛有度,能促使身心健康。

三、性反应

所谓性反应(sexual response),其明确的定义是:人体在受到性刺激后,身体上出现的可以感觉到、观察到、测量到的变化。即由性刺激引起的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的阶段性变化模式。当然,这些变化可以发生于男女性器官,也可以发生于性器官以外身体的其他部位。从神经活动角度出发性反应的出现有两种基本的规律:①非条件反射即自然地激发性欲,例如性器官本能地接受性刺激而引起的反应便是,不需要通过学习,也不需要通过经验的积累一切都崇尚于本能;②条件反射,通过学习或根据长期性经验的积累而获得,凡通过文字、语言、音乐,甚至通过性幻想产生的性冲动,属于这一类。

性反应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外在刺激的强度;二是受刺激的敏感程度;三是性生理反应强度。

性反应可人为地分为几个阶段(或期),这就是所谓的性反应周期(sexual response cycle)。人类性反应周期的概念是玛斯特斯和约翰逊在实验室研究的广泛基础上确立的。虽然这种人为规定的性反应周期的各个期之间并不总是可以很明确地区分,区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也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别,以及各人之间也可以存在很明显的差异,然而,这一模式毕竟有助于人们理解性活动期间所发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变化,也有利于加深对药物影响性功能方面知识的理解。

有关性反应周期,目前医学界提出如下3种模式的学说。

1、玛斯特斯和约翰逊的四期模式

由玛斯特斯和约翰逊这两位性学界著名的学者于1966年提出。无论男女将正常性反应分为4个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持续期(plateau)、高潮期(orgasm)和消退期(resolution)。其中,持续期又被称为平台期,这是由于采用曲线形式描述性反应周期模式时,持续期这段曲线的形态较为平坦如平台。

2、卡普兰的双相和三相模式

由学者卡普兰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无论男女,正常性反应周期有两个相对的独立成分:一个是生殖器官充血,产生男子阴茎勃起,女子阴道充血及阴部分泌增多,这个过程主要由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完成;另一个是反射性肌肉收缩构成男性射精以及男女都会发生的情欲高潮,这个过程主要由交感神经支配完成。 1977-1979年,卡普兰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第三成分,既性欲,意思是在上述两种成分之前,还有一个性欲的阶段,使原来的双相模式变成三相模式于是出现了欲望、兴奋与高潮三个性反应周期阶段。这个模式的要点在于把性欲当做性反应周期的一个特殊阶段,不如

玛斯特斯和约翰逊模式实用,而且性欲的状况客观上也很难判断,因此较少被采用。

3、齐勃盖德和艾力森的五期模式

1980年,齐勃盖德(Zilberged)和艾力森(Ellison)两位学者对玛斯特斯和约翰逊模式提出看法,认为尽管分为4期,但是只重视了人类的性生理反应这一面,忽视了性的欲望与性的唤起这两个极为重要的人类对性反应认知方面的主观感受。为此他们提出的模式分为5个时期。性欲(性兴趣)、性唤起、生理准备(阴茎勃起、阴道润滑)、高潮、满足。同样道理由于心理主观因素的判断十分困难,因此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与操作中,并不容易掌握,所以很少有人采纳。

(一)男性性反应周期

1、兴奋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茎勃起有时可以反复地软缩后重新再勃起。

阴囊提升阴囊的皮肤收缩而变厚。

睾丸增大和位臵上升。

尿道外口出现少量由尿道球腺或前列腺分泌的液体。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房隆起,尤其乳头变硬。

随意肌出现紧张,尤其是肋间肌和腹壁肌张力增加。

心率增加,每分钟可达100-120次以上。

血压轻度上升。

呼吸略有加快。

⑶心理上性欲显著,出现性唤起。

2、持续期(平台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随着性交动作的深入,阴茎勃起明显,阴茎冠状沟处直径明显增加,阴茎头颜色因充血而增深。

阴囊皮肤继续收缩而增厚。

睾丸完全增大,位臵升高。

尿道外口见明显的分泌液滴沥。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头勃起与乳房肿胀感。

上腹部、胸壁、颈部或面部可以出现丘斑疹样性红晕。

随意肌与不随意肌紧张度都会增加,面部、腹部或肋间肌有些痉挛性收缩。

心跳明显加快每分钟可达110-170次。

血压升高,其中收缩压升高20-80mmHg;舒张压升高10-40mmHg。

呼吸进一步加快。

⑶心理上进入兴奋与激动状态。

3、高潮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茎尿道全程排出性收缩,开始收缩时收缩间隔时间为0.8秒,前后收缩3-4次,以后收缩频率与幅度减少直到停止。随着此种收缩,完成射精过程。

实际上射精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又称泄精期,此时前列腺、精囊和输精管壶腹收缩,这种收缩力可以把精液的各种成分挤压到射精管和前列腺尿道部,同时,尿道内外括约肌收缩,这样使精液局限在尿道球部,此时尿道球部膨大成球囊状。男性此时有一种性高潮就要来到的感受,此阶段也称“不可逆转的时刻”、“射精在即”。

第二个阶段又称射精期,即尿道球部和阴茎根部肌肉强烈的、有节律的收缩可以将集聚的精液排出体外,此时整个尿道也收缩。由于外括约肌松弛而内括约肌仍收缩,这样就使膀胱颈关闭,尿液无法流出,而精液可以排出。

有些男性有过一种叫逆向射精的经历,即精液不是经阴茎射出体外,而是射入膀胱。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括约肌功能相反所致…射精时内括约肌松弛而外括约肌收缩)。此病多见于以往有前列腺手术史者。此外某些疾病、先天解剖异常、一些药物如最常见的安定类药物也可以诱发此病。逆向射精本身对人体并无损害

逆向射精不仅可致不育,还可能是人体患有其他疾病的一个早期信号。

射精时阴囊皮肤也伴随着出现高度收缩与增厚。

睾丸继续处于上升位臵。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头隆起。

性红晕更显著。

随意肌与不随意肌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有时皮肤竖毛肌收缩,皮肤上会引起

一瞬间“鸡皮疙瘩”。

直肠与肛门部括约肌也出现间隔约0.8秒的不随意收缩。

心率可达每分钟110-l80次。

血压升高其中收缩压升高40-100mmHg;舒张压升高20-mmHg。

呼吸加快,每分钟超过40次。

手心、足底有出汗现象。

⑶心理上达到情欲高潮与性的满足。

4、消退潮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茎开始软缩,可以是迅速地软缩,也可以是缓慢地软缩。

阴囊皮肤松弛,重新回复到皮肤皱褶与下垂状态。

睾丸大小回复正常,位臵也回复性下降。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头勃起消退。

性红晕消失。

全身性肌肉放松。

心率血压和呼吸原先的一系列变化都逐渐趋向平静。

手心与足底仍有少许出汗现象。

⑶心理上满足,情绪趋于平静。

男性性反应周期中,有3个显著的特点:①男性的性反应模式基本上只有一种形式,出现性高潮仅是一次,出现两次性高潮者实属罕见。②男性性反应周期最后进入消退期,消退过程较快,尤其是阴茎勃起的消退,即使是以缓慢软缩的方式进行,也仅仅几分钟即可完成。③在男性性反应周期中,消退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进入不应期(refractory period)。所谓性生活后不应朗,即一次性生活结束后在产生第二次性兴奋与性高潮之前,必然会有一个松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即使再有充分的性刺激,也不会引起性欲与性冲动。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里对性刺激不发生应答反应。这可能与男性在性活动中体力消耗往往比女性多有关,不应期可以使得男性避免因性的问题而过度疲劳。从功能意义上讲,不应期是男性为了蓄积能量,使精子数量得以补充,以适应新的性紧张而必须的间隔。不应期长短因人而异,一般说,青壮年不应期短,老年人不应期长;体质好的人不应期短,体质差的不应期长。

(二)女性性反应周期

1、兴奋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蒂头肿胀,阴蒂干增粗与增长。

阴道湿润与扩张,阴道壁颜色因充血而增深呈紫红色。

子宫位臵略有升高。

大阴唇变平,并且两边分开露出阴道口;小阴唇增厚与扩张,使阴道长度增加1cm。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头隆起,乳房增大,乳晕肿大。

上腹部及乳房处出现性红晕。

腹壁、肋间肌等肌肉张力增加。

心率加快到每分钟100-120次以上。

血压轻度上升。

呼吸略有加快。

⑶心理上性欲明显,出现性唤起。

2、持续用(平台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蒂长度变短,缩于阴蒂包皮之下。

阴道外1/3充血明显,内2/3宽度与深度稍微增加,湿润明显。

子宫位臵完全提升。

大阴唇变化与兴奋期相似,小阴唇颜色明显加深,前庭大腺分泌增多,外阴部湿润显著。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头饱满,乳房进一步增大,乳晕也显著增大。

上腹部、乳房处、面颈部性红晕充分发展,后期可布及全身。

面部、腹部和助间肌等,都可以出现收缩与半痉挛状态。

心率加快,每分钟可达100-175次。

血压升高,其中收缩压升高 20-60mmHg;舒张压升高10-20mmHg。

呼吸进一步加快。。

⑶心理上进入兴奋与激动状态。

3、高潮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蒂仍缩于其包皮之下。

阴道开始出现0.8秒钟间隔的收缩,反复10次左右,由强两弱逐步消失。

子宫通常也发生收缩。

大小阴唇变化与持续期相仿,没有其他进一步的表现。前庭大腺分泌骤增。外阴部充分湿润。

⑵生殖器官外反应

乳头、乳房表现与持续期相似,但乳房性红晕越发明显。

身体许多部位都出现性红晕,尤其以面、颈、胸及上腹部为甚。

全身肌肉不随意地收缩或轻度痉挛,包括皮肤坚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或喉部肌肉痉挛,出现呻吟声等。肛门括约肌也出现节律性收缩。

心率加快到每分钟110-180次。

血压升高,其中收缩压升高30-80mmHg;舒张压升高20-40mmHg。

呼吸可达每分钟40次以上。

出现遍身出汗现象,尤其以手心与足底分外明显。

⑶心理上达到性欲高潮与性的满足。

4、消退期

⑴生殖器官反应

阴蒂下降到通常的下悬位臵。

阴道松弛,阴道内壁充血消退,颜色恢复正常。

子宫回到正常位臵,子宫颈外口轻度张开。

大小阴唇充血消失,颜色恢复,大小也恢复正常。

⑵生殖器官外表现

乳头的隆起及乳晕的充血消退,乳房体积也恢复正常。

性红晕消失。

全身肌肉张力由增加而恢复正常,肌肉强直现象消失。

心率、血压与呼吸等一系列变化都趋向平稳。

遍身,尤其手心与足底仍有少许出汗现象。

⑶心理上满足,情绪趋于稳定。

在女性性反应周期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①女性的性反应模式不像男性只有1种,女子的性反应模式有A、B.C三种,其中,A反应模式与男性的性反应模式最为相像。但女性在性兴奋的平台水平以上,可以有一次或更多的性高潮。既女性可以在第一次性高潮之后,没有不应期,如果继续给予有效的性刺激可以获得不止一次的性高潮与性满足。B反应模式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性反应表现,自兴奋起进入持续期后,在持续期间保持一段时间,但未能进人性高潮期,随即进入缓慢的消退期,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才逐步恢复正常。C反应模式表示女性性兴奋程度来得十分迅猛,很快进入到性高潮期,随即又很快地消退。②在女性性反应周期中,消退期过程要比男性缓慢,尤其性器官的充血消退时间较长,可达10-20分钟。

(三)两性性功能的差异

只有充分了解两性在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掌握这一科学规律,操之得法,才能使男女双方在性生活中都能出现性高潮、获得性快感,达到性和谐。

1、在性欲方面

男性性欲由于生精功能和激素水平比较平稳,没有周期性的高低变化,因而基本上表现为随意性。当然,当精液充盈时,性欲更为强烈、更为迫切。

女性性欲,尽管人们认为唯有人类才没有哺乳动物的那种“发情周期”,但是女性的性欲终究和激素分泌随月经周期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正在深入研究的问题,普遍的意见是,在月经周期的中期,即排卵前后的雌激素高峰期,性欲最强,也容易达到性高潮。此时女性的触觉、嗅觉和听觉也最为敏感。

男性的性兴奋易被视觉所激惹;女性的性兴奋易被触觉、嗅觉和听觉激惹。

两性的性欲都有接触欲和排泄欲两个方面,但是男性的性欲以排泄欲为主;而女性的性欲以接触欲为主。

一般认为,男女两性的性欲旺盛期应当在19-24岁。男性的性欲的确在青春发育后期最为强烈。但女件的性欲,由于需要性经验的积累,所以往往要在中年期的35岁前后才能变得旺盛起来。

总的说来,男性的性欲与尽情排出自己精干的生物学倾向相一致。女性的性欲与适时地受精、怀孕的生物学倾向相联系。

2、在性行为方面

男性性行为是一种进取的、冲动性的自主为。而女性的性行为则不可“自主”,因为只有男性的性欲冲动才能最终实施两性的性行为。女性的性行为是一种容受的、渴求

的被动行为。这是女性的性生活极为不利的一面。女性常常不能在性欲最强烈的时候过性生活,因为受到男性的限制。在性行为的时间、体位以及情绪和环境的选择上,男性要比女性有更多的主动权。有些女性仅仅在一次被动的、毫无快感的性行为中就受了孕,造成心灵上极其严重的创伤,从而导致终身的性厌恶。可是男性要获得性高潮快感,需要女性由于性兴奋而引起的阴道高度润滑和其他的配合动作,否则,男性尽管有射精反应,但是性快感很差。这就告诫男性,不应当不顾女性的性欲需求,过分地表现性的主动性。

在女方未能激起性兴奋时,由于紧缩而干涩的阴道被坚硬阴茎强行插入,必然造成女方的疼痛。女性满意的性行为的必备条件是性感区接受刺激后的兴奋,阴蒂组织兴奋后的勃起和阴道的充分润滑。这就需要男方在性交之前的温存和爱抚。只有男女双方性兴奋大体一致,才能为男女双方在性行为中带来较大的性快感。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的,由于男性的性兴奋来得快,一激就起,所以夫妇之间,那些能够克服心理界障,主动表述性欲需求的女性,可以在性和谐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3、在性反应方面

⑴男性的性兴奋发展速度快,女性的性兴奋发展速度慢。男性能极迅速地进人性兴奋状态,阴茎勃起发生较快;而女性只能比较缓慢地进入性兴奋状态。

⑵男性达到性高潮的时间短,一般正常男子约在2一6分钟内达到性高潮,少数男子达到性高潮的时间更短,仅仅只有1~2分钟。而一般正常女子达到性高潮的时间长,约在8-1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

⑶正常男性除极少数外,每一次性行为都伴随着必然出现的射精和必然出现的性高潮。但女性则不然,相当多的女性并不是每一次性行为中都出现性高潮,特别是第一次性生活就出现性高潮的女性比例相当低。一生中从未出现过性高潮的女性却占相当比例。

⑷男性性欲易集中于性器官上得到满足;女性高潮期情欲满足的表现十分复杂,性器官以外的爱抚,包括心理与精神的爱抚,也显得十分重要。有时仅刺激口唇、乳房、阴蒂也能出现性高潮,得到性满足。

⑸高潮期男性的性交快感明显;女性则不然,有时性交快感并不十分清晰。

⑹男性高潮期短促仅几秒钟即可进入到消退期;女性高潮期持续时间比男性长,消退期也十分缓慢。

⑺男性反应周期中有不应期;女性没有不应期并且可以有两次性高潮现象。掌握这

些基本的不同点,对于调整性和谐水平以及诊治男女性功能障碍都有实际意义。

总的说来男性和女性的性反应韵律是不同步的,这对于初婚夫妇以及已婚夫妇达到和保持性和谐是一个阻碍。因此,夫妇双方需要在了解男女两性性生理特点和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掌握性交的技巧。性反应韵律的不同步,可以通过性交技巧的提高得到相当大的弥补。在性生活中男方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温存和爱抚来激惹女性的性兴奋,加快女性性兴奋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通过交换体位、姿势和扩大刺激范围(从单一的生殖器区域,扩大到刺激女性的全部性感区),适当降低阴茎的性兴奋性控制男方自己性兴奋的发展速度,以此达到男女双方性反应韵律的基本同步。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解剖生理学: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科学。 2.研究方法: a.解剖学: i.尸体研究——新鲜尸体采用冰冻处理,固定尸体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方法包括剖查 法、腐蚀法、透明法、冰冻切片法。 ii.活体研究:X射线检查法、活体测量法、仪器探测法 iii.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形态结构变化的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iv.显微解剖学方法:光镜技术、电镜技术 b.生理学:多采用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i.动物急性实验: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法、在体解剖实验 ii.动物慢性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情况下进行实验。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整体水平。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a.新陈代谢: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b.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是有机体产生下一代以延续种族的过程;生长是形态的生长,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使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发育指性机能的成熟,一个新的个体要经过一系列转变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c.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兴奋条件:一定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率) d.适应性:活的有机体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对的功能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e.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i.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ii.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解。激素有选择性作用,也有的有弥散性。 iii.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一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为自身调节。 iv.(三种调节的特点: ) f.稳态的反馈调节:反馈指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负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正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进程加速或加强。 第一章: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的功能:P9-10图 a.运输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生理解剖学

1、骨骼肌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 肌细胞中Ca2+增加启动肌丝滑行。 在Ca2+作用下,肌钙蛋白和原肌凝蛋白分子构想发生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于横桥结合的位点,接着横桥和肌动蛋白相结合后横桥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循环把细肌丝不断地向肌节中心M线拉,最终达到肌肉收缩。当Ca2+浓度低于阈值时,结合位点被覆盖,肌细胞回到舒张状态。 2、简述长骨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长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功能:支持和运动的杠杆作用 3、简述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三部分,是滑膜关节的最基本结构。 ①关节面:即构成关节各骨的邻接面,关节面上覆盖有一层很薄的光滑软骨。 ②关节囊:关节囊是由跨过关节附丽于邻近骨,独特的纤维组织所构成的膜囊密封关节腔: 关节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厚而坚韧的纤维层,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层,滑 膜层产生滑膜液,可提供营养,并起润滑作用 ③关节腔:关节囊与关节软骨面所围成的潜在性密封腔隙叫关节腔。腔内含有少量滑膜液, 使关节保持湿润和滑润;腔内平时呈负压状态,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4、生理性止血过程 (1)血管收缩: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2)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损伤暴露了内皮下胶原,少量血小板立刻附着于内皮下的胶原上,血小板不断地粘附与聚集在已附着于内皮下的胶原上的血小板上,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血凝系统被激活后,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了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共同构成的牢固止血栓,有效地制止出血。三个过程彼此相互促进。 5、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1)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血浆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尿激活物 (2)纤溶酶原激活物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3)纤溶酶将固态的纤维蛋白降解为液态的短肽链使其瓦解。 6、(1)ABO:ABO血型系统有两种抗原,即A抗原和B抗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抗原的 种类及有无,将人类的血型分为四型: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的为B 型,含有A和B两种抗原的为AB型,不含A、B抗原者为O型。 (2)Rh:红细胞膜上是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和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3)意义:同种抗体抗原相遇会导致红细胞凝集; Rh血型系统一般不存在天然抗体,但Rh阴性的受血者接受了Rh阳性血液后, 可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再次输受Rh阳性血液时,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Rh阴性母亲孕育胎儿为Rh阳性,会使母体产生抗凝集素,第二胎会导致Rh 阳性胎儿溶血死亡。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最新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

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

口腔生理解剖学重点(由于“牙合”字打不出,所以用“合”字代替,请根据上下文意思区分“牙合”与“合”) 一、名字解释 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 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同形牙——全口牙的形态多为等长的三角片或单锥体形。 3、多牙列——在每个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牙脱落后由新牙补充、去 旧更新、终生不止。 4、端生牙——此类牙无牙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 5、侧生牙——此类牙无完善的牙根,其部分与颌骨相连,另一部分借纤维 膜附着于颌骨内缘。 6、槽生牙——有较完善的牙根,位于牙槽窝内。 7、双牙列——一生中只换一次牙齿。 8、中线——将颅面部分平分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垂直线,在矢状面 上,中线通过左右两眼之间、鼻尖、两中切牙。 9、牙体长轴——为经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10、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成的角。 11、点角——牙合面三面相交处所成的角。 12、牙尖——牙冠上近似锥体形、突出成尖的部分。 13、嵴——牙冠上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14、切缘结节——初萌牙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 15、舌面隆突——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

16、发育沟——为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而有规则的浅 沟。 17、点隙——为3条或3条以上的发育沟汇合处所形成的凹陷。 18、窝——牙冠舌面及合面上不规则的凹陷。 19、生长叶——牙发育的钙化中心。 20、畸形中央尖——见于前磨牙组各牙合面中央有时可见一小牙尖,易磨损 使髓腔暴露,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多见于下颌第二前磨牙。 21、根柱——牙根分叉的部分,又称根干。 22、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23、萌出——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面的全过程叫萌出。 24、外展隙——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有呈V字形的空隙,称为楔状隙或外展隙。 25、邻间隙——在龈方的外民展隙,有龈乳头充江满,可保护牙槽骨和牙冠邻面,叫邻间隙。 26、接触区——相邻两牙邻接点因磨耗呈小面,称接触区。 27、根管侧支——又称侧支根管,为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穿牙本质和牙骨质,通向牙周膜。 28、副根管——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处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29、继发性牙本质——牙齿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 30、解剖性根尖孔和生理性根尖孔——根管治疗时,因止于生理性根尖孔。二 者相距0.5~1mm,因此要特别注意。 31、年青恒牙——牙齿萌出之后,但是没有到过牙合面,这段时期的牙。

《专业基础综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考试大纲

《专业基础综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考试大纲 《人体解剖学》部分(占60%) 一、运动系统: (一)骨学 掌握骨的分类、构造,熟悉躯干骨的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横突孔通过的结构,熟悉椎孔、椎间孔的形成和通过的结构,熟悉构成胸廓的骨有哪些,掌握胸骨角的概念,熟悉四肢骨的名称,掌握翼点的位置、特点及投影,掌握颅底内面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 (二)关节 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熟悉椎骨的主要连接结构:椎间盘、椎间关节、黄韧带和前、后纵韧带位置,掌握椎间盘的位置和构成,熟悉椎管后壁的构成,掌握肩、膝、髋关节的构成及特点,熟悉肘、腕、踝关节的构成。 (三)肌学 熟悉躯干肌包括哪几部分肌肉,掌握膈的位置、特点及裂孔通过的结构,掌握上肢臂前、后群肌各肌肉的名称,掌握下肢大腿前、后群各肌肉的名称和小腿后群浅层肌肉的名称。 二、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道的概念,掌握牙式的表示方法,掌握腮腺开口位置,掌握咽峡的构成,掌握食管的位置、狭窄及距中切牙的距离,掌握胃的出、入口的名称和胃大、小弯的位置,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大乳头的位置,掌握阑尾根部的位置特点及体表投影,掌握结肠和盲肠的结构特征,掌握肝的体表投影、胆囊的体表投影,掌握胰的位置及分部。 三、呼吸系统: 掌握鼻旁窦及开口位置,熟悉喉软骨有哪些及喉的分部,掌握声带和声门裂及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掌握气管杈的位置及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肺的分叶和肺门通过的结构,了解胸膜的概念,熟悉胸膜腔的形成及肋膈隐窝的位置和意义。 四、泌尿系统 掌握肾的位置及被膜,熟悉肾的皮质和髓质的位置及肾盂的位置和形成,掌握输尿管的狭窄部位,掌握膀胱三角的概念。 五、生殖系统 (一)男生殖 掌握男性生殖器的组成,掌握射精管的合成及其开口,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及通过的管道,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及弯曲。 (二)女性能生殖 掌握女性生殖器的组成,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和位置,掌握输卵管分部及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部位。 六、腹膜 掌握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掌握大、小网膜位置,掌握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胱陷凹的位置及意义。

第四章妊娠生理 第五章妊娠诊断

第四章妊娠生理 吕时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妊娠期的计算 妊娠(pregnancy)是胚胎(embryo)和胎儿(fetus)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卵子受精(fertilization)是妊娠的开始, 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排出是妊娠的终止。 临床上以末次月经开始计算。 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受精:男女成熟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 精子获能(capacitation) 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 精卵融合 着床(imbed) :受精卵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Fertilization: 精子与卵子相遇, 发生顶体反应, 通过酶的作用, 使精子得以穿过次级卵母的放射冠和透明带, 进入卵子, 精、卵原核融合的过程。 Fertilization发生在排卵后12小时内,整个受精过程约需24个小时。 第一旅程: 精子从睾丸进入附睾,在此储存12~21 天后才开始进入输精管。长期储存在附睾和输精管的精子易衰老而失去运动和受精能力。 第二旅程: 第三旅程:排放在阴道内的精子穿过宫颈、宫腔进入到输卵管,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卵子相遇。Capacitation: 精子进入宫腔与子宫内膜接触,子宫内膜白细胞产生α与β淀粉酶,解除了精子顶体酶上的“去获能因子”。此时的精子具有受精能力,称为精子获能。 Capacitation 精浆中存在的去获能因子,为分子量大于20000的蛋白质,精子与这些物质一起孵育,即失去了受精能力。 人类精子在体外获能约需要9个小时。 顶体反应 (acrosome reaction) 当精子与卵子相遇,精子顶体外膜破裂,释放出顶体酶,称为顶体反应。事实上是指精子获能后,在穿透卵子的卵丘、放射冠和透明带之前或穿透这些结构期间,在很短的时间内顶体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顶体反应与顶体酶 1.透明质酸酶:使精子穿透卵丘; 2.卵冠穿入酶:使精子穿过放射冠; 3.顶体素:使精子通过透明带进入卵细胞。

(完整word版)人体解剖生理学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否则无分 .................. 姓名: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血型 2、心率 3、基础代谢 4、脊休克 5、内囊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5分) 6、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其中中性粒细胞占。 7、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主要区别在于。 8、心脏位于胸腔的内,上方。 9、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的循坏流动称。 10、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 11、胸导管最后汇入。 12、体温是指的平均温度。 13、视器又称眼,由和两部分组成。 14、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15、垂体由和两部分组成。 三、选择题(16~29单选题每题1分,30~35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8分) ( )16、关于血小板功能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 A.参与止血 B.参与凝血 C.维持渗透压 D.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 )17.左心室的入口是: A.左肺静脉口 B.冠状窦口 C.左房室口 D.上腔静脉口 ( )18、窦房结位于: A.房间隔下部 B.冠状窦前方 C.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心外膜深层 D.上腔静脉根部心内膜深面( )19、弹性动脉是指: A.中动脉 B.中小动脉 C.小动脉 D.大动脉 ( )20、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A、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B、心肌肌浆网不发达,Ca2+储存少 C、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律收缩 D、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 )21、正常腋温测试时间为: A.5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 )22、角膜内含有丰富的: A.血管 B.色素细胞 C.淋巴管 D.感觉神经末稍 ( )23、视觉中枢位于: A.颞横回 B.额下回 C.角回 D.距状沟两侧 ( )24、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A.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C.性激素 D.盐皮质激素 ( )25、输精管结扎的部位是: A.附睾尾部 B.穿腹股沟处 C.入骨盆口处 D.阴囊根部,睾丸的上方 ( )26、关于脊柱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8块颈椎 B、有4块骶骨 C、胸部运动最灵活 D、腰曲突向前 ( )27、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酶是: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28、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的区别在于: A、凝血酶元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血小板3因子是否参加而不同 ()29、下列哪一项属于胆碱能受体: A、M,,a B、M,β C、M,,a和β D、M,a1和β2 E、M、,N1和N2 ()30、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是由于: A、肾小球虑过率增加 B、血凝胶体参透压降低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血容量增加 ( )31、血型为A的人有: A.红细胞膜上有A凝集原 B.红细胞膜上有B凝集原 C.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D.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 E. 血清中无凝集素 ( )32、眼球内容物包括: A.房水 B.晶状体 C.睫状体 D.玻璃体 E.角膜 ( )33、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正确的是: A、单向传递 B、不衰减 C、时间延搁 D、节律改变 E、易疲劳 ( )34、不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A.腮腺 B.甲状腺 C.垂体 D.肾上腺 E、胰腺 ( )35、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A、皮肤血管 B、冠状动脉 C、骨骼肌血管 D、脑动脉 E、胃肠道血管

《人体解剖生理学》各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一、填空题 1、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脂类蛋白质 3、线粒体 4、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 5、肌纤维的周缘多 6、肌原纤维肌肉 7、长柱状闰盘节律性植物性 8、胞体突起 9、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二、选择题: 1、A 2、D 3、E 4、A 5、E 6、D 7、A 8、C 9、C 10、E 三、问答题: 1、①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②上皮细胞有明显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③上皮组织没有血管,其营养来自深层的结缔组组织; ④再生能力强。 第二章运动系统 一、填空题 1、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2、骨膜骨质骨髓 3、骨密质骨松质红骨髓黄骨髓 4、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二、选择题 1、C 2、C 3、D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新陈代谢 2、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刺激强度 3、兴奋抑制 4、易化扩散(以“通道”为中介)主动转运 5、胞饮作用 6、钾离子 7、乙酰胆碱 8、钙离子 10、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11、正反馈 12、神经、肌肉、腺体 二、选择题 1、C 2、C 3、B 4、D 5、C 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D 15、D 16、B 三、问答题 1.答: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K+、Na+是通过易化扩散(以“通道”为中介)顺差通过细胞膜;通过主动转 运逆着电-化学差通过细胞膜的。 O2是通过单纯扩散出入细胞。 葡萄糖是通过易化扩散(以“载体”为中介)出入细胞的。 细菌是通过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进出细胞的。

水是利用渗透梯度从低渗一侧到高渗侧。 2.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细胞膜对特异离子的相对通透性不同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决定的。 A、Na+-K+泵的作用(…); B、Na+、K+、Cl-、有机负离子通透性; C、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存在K+浓度差且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因而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增加膜外的正电荷,随着K+的外流,膜外正电荷逐渐增多,膜内负电荷也逐渐增多,限制K+外流,当扩散力=电场力时,K+停止外流,膜电位固定,所以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而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刺激,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沿膜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作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打开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钠离子从膜外流入膜内,产生去极化,之后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产生复极化到静息状态,这次膜电位的波动,就是动作电位。 4.动作电位到达接头前膜,使接头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接头小泡靠近接头前膜,通过出胞作用,释放乙酰胆碱到接头间隙,乙酰胆碱扩散到接头后膜与受体结合,打开钠离子通道,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5.与兴奋在单根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下列特点:电-化学-电的方式;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神经系统 一、填空题 、反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放 、轴突—轴突 、引起特定的感觉 、维持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中央后回 、第一信号系统人类 二、选择题 、D 2、B 3、D 4、B 5、C 6、C 7、D 8、D 、D 10、D 11、C 12、D 13、B 15、D 16、C 、D 20、B 23、A 24、D 25、D 26、B 三、问答题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包括后腹核、外侧膝状休、内侧膝状体等)向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投射的纤维联系。各种感觉信息通过该系统向大脑皮质感觉区的投射都有点对点的关系,因而称其为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发出并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联系。 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大脑保持觉醒状态。 、牵张反射是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被动牵拉时,出现反射性收缩。牵张反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肌紧张和腱反射。腱反射是受到短促而有利的刺激而引起的牵张反射,临床上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肌紧张是受到持续微弱的牵拉而出现的牵张反射,它具有维持躯体姿势的重要功能。 3、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是信号刺激和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任何刺激通过强化,都可以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能使机体对环境的变化具有高度而完善的适应能力,使机体对环境的变化具有预见性。 第四章感觉器官

股前部的深层解剖

一、深筋膜 股部的深筋膜厚而坚韧,称为阔筋膜fascia lata 呈筒状,包裹在大腿及臀部的表面,并与小腿的深筋膜相延续。阔筋膜的外侧部特别增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其上端附于髂嵴,下端止于胫骨外侧髁。髂胫束的上1/3分为两层,其间夹有阔筋膜张肌。 阔筋膜在腹股沟韧带内端下方有一卵圆形的凹陷,围绕着大隐静脉的末端,称为隐静脉裂孔(卵圆窝)。此裂孔的外侧缘锐利,称为镰状缘。隐静脉裂孔的表面被覆的筋膜较薄,且为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所穿行,形似筛状,故名筛筋膜。 由阔筋膜向深部发出的三个肌间隔分别称为外侧肌间隔(较强)、内侧肌间隔和后肌间隔(均较薄弱),伸入肌群之间,将股部肌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肌间隔向深部最后附着于股骨粗线。 二、股前部的肌肉和局部结构 1.股前部的肌肉

图4-6股前部浅层肌与血管神经 (一)股前群肌(图4-6、7) (1)缝匠肌sartorius 为人体最长的扁带状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下内,绕过股骨内侧髁的后方,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该肌收缩时可屈小腿,并使已屈的小腿内旋,还可协助髂腰肌及股直肌屈大腿。股神经支配。 (2)股四头肌quadricepsfemoris强大,有四个头,分别称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及髋臼上缘;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嵴(粗线)的内、外侧唇,由后向前分别包于股骨的内、外侧,形成股部内、外侧的肌性膨隆。四肌向下集成一强大肌腱,包绕髌骨,并由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叫做髌韧带。股四头肌的作用为伸小腿,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股神经支配。

图4-7肢前部深层肌与血管、神经 (二)股内侧群肌 位于大腿内侧,又称内收肌群,共有五块。可分浅深两层。浅层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是股薄肌、长收肌和耻骨肌,深层由上向下的排列顺序是短收肌和大收肌(图4-6、7)。本群肌肉均起于闭孔周缘骨面,大收肌后部纤维起于坐骨结节。肌纤维行向外下,各肌的止点各异。耻骨肌pectineus止于小转子下方骨面;长收肌adductor long 止于股骨粗线中份;股薄肌gracilis止于胫骨内侧面上部;短收肌adductor brevis止于股骨粗线上份;大收肌adductor magnus除以腱膜止于股骨粗线全长外,还以圆腱止于股骨的内收肌结节。肌腱与腱膜间形成收肌腱裂孔,是收肌管的下口,有股血管通向腘窝。内侧群肌的作用是内收和外旋大腿。耻骨肌、长收肌和短收肌还协助屈大腿;股薄肌协助屈小腿并使小腿内旋。它们均受闭孔神经支配,耻骨肌还受股神经支配,大收肌起于坐骨结节的部分,受坐骨神经支配。 (三)髂腰肌iliopsoas(图4-6) 属髋肌前群,由腰大肌和髂肌合成,腰大肌起于腰椎体侧面及横突,髂肌起于髂窝,向下结合成髂腰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入股部,位于耻骨肌的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髂腰肌的主要作用是屈大腿。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支配,髂肌受股神经支配。 (四)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图4-6) 位于大腿前外侧阔筋膜内,起自髂前上棘,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此肌收缩使阔筋膜紧张并屈大腿。受臀上神经支配。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知识点梳理

名词解释 1.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2.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3.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以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4.自分泌:如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反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5.神经内分泌: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它们合成的激素可借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末梢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内分泌。 6.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7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8.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是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最低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9.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10.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驻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11.新陈代谢: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的组织转变和能量转化。 12.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13.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4.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5.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8.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19.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0.窦性节律: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自律活动是由节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的,这种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搏动的节律性,称为窦性节律。 2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周围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22.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23.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液沿此路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24.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25.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心肌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 26.浅感觉: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27.深感觉(本体感觉):深感觉是指感觉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 28.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内含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以及视觉、听觉传导束。内囊是大脑皮质与下级中枢联系的”交通要道”。29.胼胝体:在大脑两半球的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连合纤维。

第四章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五官科护理》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

第四章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复习咽科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情景导入本次课 第一节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一、耳的应用解剖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两侧。 外耳道始于外耳道口,止于鼓膜。 中耳包括鼓室、鼓窦、咽鼓管和乳突。 鼓室由外、内、前、后、顶、底六个壁组成。外壁为鼓膜, 鼓膜的标志有:光锥、锤骨柄、锤骨短突、脐部 咽鼓管的特点: 1.平时闭合,当打哈欠、吞咽时开放。 2.小儿的是宽、短、平直。 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 二、耳的生理 1.听觉生理声音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传入内耳,通常以空气传导为主。 2.平衡生理人类靠前庭、视觉和主体感觉三个系统的协调作用来维持身体平衡。 第二节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一、鼻的解剖 鼻分三个部分:外鼻、鼻腔、鼻窦 外鼻由骨性支架和软骨支架组成。 外鼻的标志:鼻根、鼻梁、鼻尖、鼻小柱,鼻背、鼻唇沟、鼻翼、前鼻孔。 外鼻的特点:1鼻骨下端薄而宽。2鼻尖及鼻翼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粘连紧密,含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3面部静脉缺少瓣膜。 鼻腔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鼻前庭始于前鼻孔,止于鼻阈。 固有鼻腔习称鼻腔,始于鼻阈,止于后鼻孔。有顶、底、内、外四壁。 内壁即鼻中隔,前下方为易出血区。 外壁为鼻腔的重要部位,有三个鼻甲,三鼻道(有鼻窦开口、鼻泪管开口),鼻丘,鼻咽静脉丛。 总鼻道:指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的空隙。 嗅沟(嗅裂)中鼻甲游离缘与鼻中隔相对处之间的空隙。 鼻腔粘膜分为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 鼻窦共有四对,即额窦、筛窦(分前组、后组)、上颌窦、蝶窦。按开口的位置分前组鼻窦和后组鼻窦。 二、鼻及鼻窦的生理功能 呼吸功能(调温、调湿、清洁)嗅觉功能共鸣作用反射功能 第三节咽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一、咽的分部 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隐窝腺样体 口咽部咽峡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细胞 喉咽部梨状窝会厌谷 二、咽的筋膜间隙 咽后间隙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间隙 三、咽的淋巴组织(咽淋巴组织极其丰富,呈滤泡状、束状、团状,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进口处,呈团状的淋巴组织称为扁桃体。) 咽扁桃体(腺样体或增殖体) 腭扁桃体(位于舌腭弓和咽腭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呈颗粒状积聚) 管扁桃体(位于咽鼓管咽口周围) 咽淋巴内环由咽、腭、舌、管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组成 咽淋巴外环由咽后、下颌角、下颌下、颏下淋巴结组成 四、咽的生理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网络课程题库 一、填空题 1.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欲了解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 动,必须运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其活动的机制。 2.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主要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3.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称为生殖。 亲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方面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差异现象称为变异。 4.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几种方 式进行的。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 平衡的状态,在一定的生理功能允许范围内发生小幅度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6.就反馈调节而言,体温调节属于负反馈作用,膀胱排尿属于正反馈作用。 7.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8.根据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3种。 9.人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等几个部分。 10.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11.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骨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无机质主 要是钙盐。 12.骨与骨之间的连结结构称骨连结。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又称 为关节。 13.全身206块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14.颅骨分脑颅和面颅,四肢骨分上肢骨和下肢骨。 15.鼻旁窦有: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四对。 16.骨骼肌具有展长性、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特性。

17.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8.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 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19.生物电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现象。快速、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被 形象的称为冲动。 20.生理学中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能产生冲动的组 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2.锥体束包括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23.从功能上分,大脑皮质由感觉皮质、运动皮质和联合皮质组成。 24.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 值。 25.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26.内耳的三块听小骨为:锤骨、砧骨、镫骨。 27.味觉感受器称为味蕾。 28.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成像两项功能。 29.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椎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主要分布在 视网膜的中央部,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30.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称为晶体渗透压。 31.通常将红细胞所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32.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开始收缩,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开始舒张。 3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4.调节或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35.心室肌细胞的兴奋周期可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性系统解剖和性生理 一、性感区 在性器官以外一些部位的皮肤,对异性的性刺激敏感,其敏感性同性兴奋保持反射联系,在青春期以后特别显著。人体的这些部位称为“性感区”(Erogenous)。“性感区”的意义在于接受异性住刺激,增强性兴奋,促成性行为的发生。男性与女性的性感区有很大不同。 (一)男性性感区 男性的性行为比较主动,因此,男性的性感区较为狭窄和集中。男性性感区由强至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性器官,如阴茎颈部、阴茎系带、阴茎皮肤。这一部分对刺激最敏感。治疗早泄的方法之一即是降低阴茎的敏感性。第二部分为性器官周围部分,如阴囊、会阴部、大腿内侧等。这一部分对刺激也相当敏感。第三部分是胸部的某些部分以及口唇和手指。口唇的性敏感性可以从接吻中得到证明。手指的性敏感性在男性特别强烈。男性在与女性接触时,抚摸女性的身体,可以产生强烈的性兴奋。男性性的主动性与进攻性,常常是通过手指的性敏感性作为桥梁的。 (二)女性性感区 女性的性行为比较被动,因此女性的性感区较为广泛和分散。有人认为女性的整个体表都有性敏感性。女性性感区由强至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外生殖器,如阴蒂、小阴唇、阴道口、大阴唇和阴阜。尤其以阴蒂和小阴唇最为敏感。这是由于这里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第二部分为乳房和乳头。在两性的接触中,男性本能地渴求抚摸女性的乳房,而女性则本能地渴求对乳房的抚摸。一些性科学家认为,男性通过抚摸乳房而增强哺育后代的责任感。有些女性仅仅由于对乳房,特别是乳头的刺激即可引发性高潮。婴儿吸吮母乳时,母亲常常产生一种快感。第三部分为口、唇、舌。人体口唇与生殖器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在性生理上特别有意义。以往对这一关系很难作出解释,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对生殖功能有很大作用的“任脉”的循行路线贯穿口、唇与生殖器。第四部分为颈部、大腿内侧以及长有毛发的部分,如腋窝、头皮等。 乳房在功能上是女性的哺乳器官.又是女性主要的第二性征器官。乳房的发育与性发育同步, 16—18岁为女性乳房发育的顶峰。女性乳房的形态与大小因人而异,主要与种族和遗传有关。根据乳房的前突长度可将乳房分为圆盘状(或碗状)、半球状、和

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目录翻译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 简介 第一单元组织层次 1、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介绍 2、生命化学基础 3、细胞 4、细胞新陈代谢 5、组织 第二单元支撑与运动 6、皮肤与外皮系统 7、骨骼系统 8、关节 9、肌肉系统 第三单元整合与协调 10、神经系统Ⅰ 基础结构与功能 11、神经系统Ⅱ 神经系统分支 12、躯体感觉与特殊感觉 13、内分泌系统 第四单元运输 14、血液 15、心血管系统

16、淋巴系统与免疫系统 第五单元吸收与排泄 17、消化系统 18、营养与代谢 19、呼吸系统 20、泌尿系统 21、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第六单元人类生命周期 22、生殖系统 23、人类生长与发育 24、遗传学 附录 1006 术语汇编 1016 鸣谢 1042 索引 1049 目录第一单元组织层次 第一章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介绍本单元学习目标 1 关键术语 1 解剖与生理学 3 生命特征 4

生命的维持 5 机体需求 5 体内平衡 5 组织层次 8 人类身体组织 9 人体体腔 9 临床应用 1.1 超声波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关于两位患者的故事 10 胸膜和腹盆腔隔膜 13 组织系统 14 解剖学术语 18 相对体位 18 人体剖面 21 人体部位 21 相关医学与应用科学 23 章节总结 25 思考问题 27 复习练习 27 第二章生命化学基础 本单元学习目标 36 关键术语 36 物质结构 37

元素与原子 38 原子结构 38 同位素 38 临床应用 2.1 反射性同位素为生理学研究提供渠道 40 原子的结合 40 分子与复合物 42 化学反应 43 临床应用 2.2 致电离辐射:冷战的遗产 44 酸、碱和盐 45 酸浓度和碱浓度 46 细胞化学组成成分 47 无机物 47 有机物 48 临床应用 2.3 CT扫描和PET影像 56 章节总结 58 思考问题 59 复习练习 59 第三章细胞 单元学习目标 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