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宋代文学 家黄庭坚的一首词作。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希望大家喜欢。 黄庭坚定风波原文: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代: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 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 拍古人肩。 翻译: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 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 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 物。 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左藏(cánɡ):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 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漏天:指阴雨连绵。 (3)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霁(jì):雨雪之止也。 (4)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气岸:气度傲岸。 (6)华颠:白头。 (7)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 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 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赏析: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该词主要通过 重阳即事,写出了作者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 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部分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 抑。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 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 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 足不出户的意思, 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 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 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 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 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词中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 颇有几分 傲兀之气。 下部分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 但老翁头上插花 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 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 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 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 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 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 “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 一气呵成, 将豪迈气概表 现得淋漓尽致。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 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 博大胸怀。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的: 1.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2.理解本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 3.了解“披文入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作品提供的文本出发,“披文入情”,取得共鸣,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定风波》 年代:宋 作者: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 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因此,桃红柳绿,尽变为伤心触目之色,即“惨绿愁红”;一颗芳心,整日价竟无处可以安放。“是事可可”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尽管窗外已是红日高照、韶景如画,可她却只管懒压绣被、不思起床。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美景反衬出“犹压香衾卧”的惨愁。长久以来不事打扮、不加保养,相思的苦恼,已弄得她形容憔悴,“暖酥”皮肤为之消损,“腻云”头发为之蓬松,可她却丝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愤愤然地喃喃自语:“无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书无个。”接下来,词人让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来直抒胸臆:早知这样,真应该当初就把他留在身旁。在我俩那间书房兼闺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铺纸写字、念他的功课,我则手拈着针线,闲来陪他说话,这种乐趣该有多浓、多美,那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阴白白地虚度!词的上阕重在以景衬情,描写人物的外在表现。下阕则深入到理想情趣。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让心上人安安稳稳地吟诗诵书,自己在一旁温存相伴,过一份静谧、温馨的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冷酸无情的,多少个被情郎抛弃的青年女子在无边的苦海中虚度着大好的青春年华。柳永在这首词中代她们发出了心中的呼声:“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作者:不详时间:2007-5-22 21:58:42 来源:会员转发人气:10473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定风波·自春来》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自春来》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定风波·自春来》原文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二、《定风波·自春来》原文翻译 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三、《定风波·自春来》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

(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3、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鉴赏题考题考点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内容主旨: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 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作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点睛之笔。词人不怕被贬,无惧生活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出人到中年的沧桑阅历,几又几多轻视、几多豪气!任凭道路泥泞,衣衫尽湿,心灵仍然充满“晴”意,放声高歌。 下片写的是春雨初霁,夕阳晚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词人已物我两忘,面对“微冷”时忽逢晚照暖身,本应欣喜,然而苏轼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而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

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 (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参考答案: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

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1、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 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 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 古代文人经常借诗咏怀,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词,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苏轼《定风波》全诗解析,一起来学习吧!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

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

《定风波》赏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从刚被贬谪(1080年)到作此诗(1082年),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刚被贬谪时,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可是希望不等于现实,彼时东坡的心里,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对未来的迷惘,对人生的无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的喟叹。 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心态变得缓和、宁静,而《定风波》一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放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不觉狼狈。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说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这里有个比较,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要说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 状物,物有所寄。在风雨、斜照所营造的环境之下,词人巧笔点染“竹杖芒鞋”和“一蓑烟雨”两句,颇有意味。竹杖、芒鞋(草鞋)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如今都出现在词人身上,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我更爱这竹杖芒鞋,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一个“轻”字,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关于“一蓑烟雨”,历来有多种理解,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似乎更应该看成是一种写意手法,词人化实为虚,既能让读者感到披蓑戴笠、烟雨濛濛,又让读者去体会那种渔樵江渚之上的逍遥惬意。这样理解也许到 更确切。 抒情,冲淡平和。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人又是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莫听”两字劈头而来,便将那些风风雨雨全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什么样地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地感受——这些风雨是轻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赏。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无风雨

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导教学案 一、导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明·洪应明《幽窗小记》 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二、说明苏轼的文学成就: 词: 诗: 文: 三、知人论世词作背景: 四、梳理字词: 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解决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五、鉴赏品味: 1、提问:这首词上、下片都是写下雨的情景,按时间分,是哪两个阶段? 2、提问:苏轼在大雨中以及雨过后有怎样的情态呢? 3、这首词表面上是似乎是简单写一个途中遇大雨者对雨天的一种心态,但实质是不是这样呢? 4、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为什么? 5、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六、品味技巧: 1、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导教学案 一、写作背景: 二、教学过程: 学生自渎课文,完成文中的字句梳理。 三、课文分析: 上片写梦前,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思考: 1、题目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上片并没有记梦,那它的作用是什么? 2、“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3、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4、在上片中,词人为抒发对亡妻的思念选取了什么样的意象? 5、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 下片:前五句梦境部分。 6、阕首五句,写出二人梦中相见时的场景,用生活细节抒发了伉俪之情。请展开想象,把这五句转化为优美的散文。(100字以内) 7、“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遥不可及。但是见面后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几句是虚写还是实写? 下片后三句梦醒后想象 9、“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

初中课文:定风波古诗语文教案

初中课文:定风波古诗语文教案 定风波 苏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此词的内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在读中品味其思想感情。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抓住关键字词、关键句子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赏析关键字词、关键句子,了解作者处世态度。 2、理解此词的主旨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感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问答赏析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同学们想一想,对联中的“名父子”指的是谁?“古祠堂”又指的是哪个地方?是的,“名父子”指的是三苏,“古祠堂”指的是三苏祠。这幅对联就是三苏祠大门的对联,它肯定了三苏父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三苏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苏轼就是这样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在我国的成语当中有这样一句“苏海韩潮”就是以苏轼和韩愈为典故来形容艺术文峰浩瀚博大,气势雄拔,苏轼为后人留下四千多篇散文,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六十多首词,可以说是我国文学遗产最多的作家之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文章千古,精神千古的北宋大文

豪苏轼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豁达的胸襟。 解题 1、作家简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苏轼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曾作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解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故:交代写作缘由。 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已第三年。本词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在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读 1、学生齐读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沈天祐)(通用)

《定风波》赏析(沈天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丰财”“强兵”“择吏”等主张的各项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在《定风波》词牌下,作者加了一个小序,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黄冈东三十里。“雨具先去”是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狼狈”,是进退都感到困难的意思。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许隽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苏轼定风波鉴赏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摘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厚重的印记,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苏轼《定风波》词为载体,以该词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的意境交融方式为侧重点,在赏析该词独特精妙的叙志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苏轼本人令人称道的为人处世心态。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情景交融闲适旷达 正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东坡词之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自我叙志之词。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东坡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触景生情,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十分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慌、笑对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定风波》也正是以其闲适从容的文风,乐观豁达人生态度历来被人们所品味和赞扬。 那么,为什么这首词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又凭什么能够感动千千万万人,除了有作者真挚旷达的情感以外,与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有着千千万万官场失意的文人,他们或许有着与苏轼同样的愁苦与郁闷,也有着与苏子一样的大彻大悟,但唯有苏东坡能够以其神来之笔,将内心之感受叙述得酣畅淋漓而又朴实无华,也让后来众多文人的官场失意归隐之作黯然失色。 作者写词之前先是交代了即兴起词的梗概:在一群人匆忙的赶路途中,遇到了大雨,而作者却不与其他人一样争先赶路,躲雨。却是利用这上天的赐予的雨水来涤荡自己的心灵,向大自然表露自己的心声。待到雨过初晴,作者的自信更是自然流露,这也为全词奠定了一个较好事件背景和感情基调,为正词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先看上片前两句: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光这“莫听”两个字便见了作者的真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表明了风雨之势呈猛烈之态,风雨交加,众人纷纷躲雨(小序中已经描写),是客观存在,那么在此时此地弹出“莫听”二字,就体现出作者认为外物不足挂齿,风雨不足畏的坦荡胸怀。紧接着,作者再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算是对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一个颇有韵味儿的反问:“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何妨”二字透出的淡定和大气,写出作者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挑战自然风雨的非凡气度。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作者的心情已经能够完全从乌台诗案的阴影里超脱出来。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写出了一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杰出的作品,而这首词也正是其中之一。

沙湖,《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清泉寺词》:“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词的序中说“雨具先去”,那么是蓑衣还带着呢,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设想的成分呢?我以为,应该是蓑衣还带着,其它的雨具是没有带。这句诗既是豪情逸致,也隐隐表现出一种诗意。词的上阙写得清旷而豪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称苏轼此词“能道眼前景”,的确如此,写眼前之景如在人目前,却毫不让人觉得有使气用力之感,这绝对是大家手笔。这样平常而又感人的场景,也许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都并无多深的感触,但是忽然在某一天的某个时候,它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描述的也许不过就是这样一类的场景,于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可以通过它们将一次次的永恒连成一气,直到凝聚在那永恒的生命的心灵里。“山头斜照却相迎”,只一个“却”字,作者便写出自己心中那难掩的喜悦和亲切温暖的感觉,虽然用笔看起来像是淡淡的。在这风雨冷寂的世间,人生的道路总会有苦难,但忽然就有这么一片光明温暖亲切,仿佛为你而来,是有情,是无情?是坏,是好?说清楚很难,所以诗人什么也没有说。而我们是借此可以知道了,作者大概永远也不能忘去世间那也许不过是一时浅浅的温暖、快要日落时分的光明,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终究不过是作者有些时候心中的感觉和理想,是不会真正实现的理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回首向先前还是风雨萧瑟的来路望去,他望见的是什么,他又因此想到了什么?他终于不想了,他果断抬起脚步,“归去”。“归去”的路上,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词的节奏韵律至此变为较为舒缓而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岂非正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终究从中超出的境界和理想?可是,……。 我们知道,诗人心中此时,其实包含了极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他希望甚至也很有些以为自己从此能够如此潇洒飘逸,不为世事俗情所羁绊,但其实这却是不可能的,虽然许多思绪情感一时为当下的情怀所抑而不显。也许只有大诗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