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下)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下)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下)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下)

26.1二次函数(1)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画法.

2.掌握函数图像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页-----3页,思考下列问题:

1.理解并熟记二次函数的定义

2.掌握二次函数一般式的写法。

3.会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2,检测。

6页练习1,2。

3,1)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第一。二题同步进行

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形如Y=aX2+bX+c (a≠0)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讨论:当a=0时,y=bx+c变成一次函数

当a=0,c=0时,y=bx变成正比例函数

2)第三题:(两个图像同步进行)

师:认为对的举手,并追问为什么吗?

板书:函数的画法-----描点法

对称轴-------Y轴

顶点-------原点

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当a<0时,开口向下,顶点是最高点,a越大,开口越大。

五、作业。

16页 1 2 3

六、教学后记

26.1.2二次函数的画法

学习目标:

1、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2、掌握函数图象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页-----6页,思考下列问题:

1 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指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确定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2通过例子和探究的学习,掌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3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4检测。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化出函数Y=X2,Y=1\2X2 Y=2X2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第一。二题同步进行

认为队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形如Y=aX2+bX+c (a≠0)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讨论:当a=0时,y=bx+c变成一次函数

当a=0,c=0时,y=bx变成正比例函数

2)第三题:(两个图像同步进行)

师:认为对的举手,并追问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函数图象的画法。

板书:函数的画法-----描点法1、列表2、描点3、连线

对称轴-------Y轴

顶点-------原点

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当a>0时,开口向上,顶点是最低点,a越大,开口越小。

当a<0时,开口向下,顶点是最高点,a越大,开口越大。

五、作业。

14页 3 4

六、教学后记:

26.1.3二次函数Y=aX2+k 的图像( 1)

学习目标:

会画二次函数Y=aX2+k Y=a (X-h)2的图像并掌握性质。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页-----8页,思考下列问题:

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指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确定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2.检测。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化出函数Y=x2 +1,Y=1\2x2+1Y=2x2+1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7页练习: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对称轴-------Y轴

顶点:(0,k)平移后表达式Y=aX2+k

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当a>0时,开口向上,顶点是最低点,a越大,开口越小。

师:认为对的举手,并追问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函数图象的画法。

2P8的练习

3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板书:函数的画法-找出顶点和对称轴

对称轴:X=h 顶点:(h,0)

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当a >0时,开口向上,顶点是最低点,a越大,开口越小。

当a<0时,开口向下,顶点是最高点,a越大,开口越大。

五、作业。

P14 5(1)(2)

六、教学后记:

26.1.3二次函数

学习目标:Y=a (X-h)2+k的图象

1、会画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性质

2、会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板书)。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9页----10页,注意:

1。掌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2.会利用顶点坐标和图象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求函数解析式

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不会的可小声讨论或举手问老师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2、约5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同桌讨论。

3,检测P10练习。

1)师:下面请2个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按组1·(1·2·3·4)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1)(1)(3)认为队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a>0开口向上对称轴:X=h 顶点坐标:(-3,5)(3,7)(h,k)

(2) (4) 归纳:a>0开口向上对称轴:X=h 顶点坐标:(1,-2)(-2,-6)(h,k)

五、作业。

14页 3 4

六、教学后记

26.1.4二次函数y=a X2+bX+c的图像

学习目标:

3、会求二次函数y=a X2+bX+c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并会画出图像

4、会求二次函数y=a X2+bX+cy=a X2+bX+c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y=a X2+bX+c的图像,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0页-----12页练习前的内容,理解并掌握

知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a X2+bX+c,并会求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会画图.

2.会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求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

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4,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约5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同桌讨论。

5,检测。P12练习

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在下面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认为队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开口方向:由a确定

对称轴:X=

顶点坐标:

最大值:

2) 师:认为对的举手,并追问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函数图象的画法。

板书:列二次函数求最大值,最小值

五、作业。

14页 6

六、教学后记:

26.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会判断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3.掌握方程与函数间的转化。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6页-----18页,思考下列问题: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会判断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3.在判断抛物线与X轴交点情况时抛物线中二次象系数A的正负形有无关系?

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6,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7,约5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同桌讨论

8,检测。P19(1)(4)

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第一。二题同步进行

认为队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画图像方法:(1)找对称轴(2)找顶点(3)对称轴两边对称取值(列表)(4)用圆滑曲线连接

2)确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位置,交点的横坐标方程的解Y=X2-3X+2

六、教学后记:

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2页-----23页,思考下列问题:

原来60元300件60×300 (60-40)×300

涨价后(60+X) 300-10X (20+X)(300-10X)

降价后(60-X) 300+20X ( 20-X)(300+20X)

怎样确定X的取值范围

涨价:∵300-10X≥0

∴X≤30

降价; ∵40≤60-X ≤ 60

∴0 ≤ X ≤ 20

:∵X≥0

∴0 ≤ X ≤ 30

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9,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10,约5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同桌讨论

11,检测:探究1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设涨价X元?

2)认为队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涨价后:单价:(60+X)元

数量:(300-10X)件

总价=单价×总量

利润=总价-进价=(60-X-40)(300-10X)

五、作业。P26 2

六、教学后记:

27.1 相似(1)

学习目标:

1. 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章第一节相似(1).(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4——35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35“思考”中的问题,理解图形相似的概念

注意例1解题步骤和格式。

5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35 练习1、2(口答)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强调全等与相似的区别。

六.作业《基础训练》课时1

27.1 相似(2)

学习目标:

一、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二、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章第一节相似(2).(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36——38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36“思考”和“探究”中的问题,理解相似多边形判定的概念

注意例1解题步骤和格式。

7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38 练习1、2、3

四.(1)下面请3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由前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知,对应角应相等,对应边应成比例.

2、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六.作业课本P38 2、3、5

27.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

学习目标:

1.掌握相似比的定义,运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2相似三角形(1).(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4——43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2.解答P41——43两个“思考”和“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

注意例1解题步骤和格式。

7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45 练习1、2、3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1)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分析: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

?A1DE∽?A1B1C1。用几何画板演示?ABC平移至?A1DE的过程

? A1D=AB,A1E=AC,DE=BC??A1DE≌?ABC

??ABC∽?A1B1C1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11AB A B =11BC B C =

11

CA

k C A = 则? ?ABC ∽?A1B1C1

六.作业 P54 1 、2、3

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学习目标:

1.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4——48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44——48两个“思考”和“探究”中的问题,理解相似三角形关于两角和一角及夹边。 注意例1解题步骤和格式。

7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48 练习 1、2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C

B

C 1

B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六.作业P54

4、5、7

27.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2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48——50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48——50例3、和例4,理解俯角和仰角、盲区的概念。

注意例3、4解题步骤和格式。

7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50 练习1、2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1)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转化的方法之一是画数学示意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明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进而形成解题思路。

六.作业P55 9、10

27.3位似(1)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

2.灵活运用位似图形的概念作图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3(1).(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59——60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59——60“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和画法。。

5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60 练习1、2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1)位似图形的三要素:对边平行、图形相似

对应点连线都经过一点。

(2)位似中心的位置、以及外位似内位似的区别。

六.作业《基础训练》课时1

27.3位似图形(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以原点为位似中心图形的变化特点。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7.3位似图形(2).(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61——62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61——62“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在原点两侧的位似图形与相似比的关系。注意例1解题步骤和格式。

6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62 练习1、2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五.集体讨论归纳

(1)位似比就是相似比,以为图形先相似再位似

(2)相似比是正数在原点的同侧,相似比为负数在原点的异侧。

(3)归纳图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区别和联系。

六.作业P65 5、6

28.1 锐角三角函数(1)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弦的概念.

2.正确运用si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8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1).(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74——77练习前的内容,注意:

解答P74——75两个“思考”和“探究”中的问题,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sinA30°sin45°sin60 的比值。

注意例1解题步骤和格式。

7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77 练习、例1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五.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1)∵AB==

sinA=

3334

=

sinB=

5534

= 六.作业 P82 1 (只求∠A ,∠B 的正弦)

28.1 锐角三角函数(2)

——余弦cosA ,正切tanA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余弦(cosA )正切(tanA )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会求正弦、余弦、正切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8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1).(板书)请看学习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顺利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按下列指导进行自学(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77-78练习上面的内容。注意:1.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固定,边长

==

对边邻边对边

斜边斜边邻边 发生变化时, 的值会变化吗?

2.理解并熟记正弦、余弦、正切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6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78 练习1、2、3 三:(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分别做1、2和2、3,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五: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地自学.

2. 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3.检测: P77 练习、例1

六:(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七:集体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请举手,并问为什么?

(1) sin A=

对边

斜边

cos A=

邻边

斜边

t a n A=

对边

邻边

引导学生说出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同时总结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板书。2没有发生变化。

3对不对,为什吗?

3

tan

4

BC

A

AC

==

3

84

BC

=

∴BC=6 AB=10

3

sin

5

BC

A

AB

==

3

cos

5

BC

B

AB

==

八:作业P82 1、2、6

28.1 锐角三角函数(3)

学习目标

1.掌握30°,40°,60°的三角函数值

2.会用特殊的三角函数值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3)(板书)学习目标(投影)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79——80练习上面的内容。熟记特殊的三角函数值,注意例3,例4的解题格式

6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相似的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自学

2.5分钟后调查学生学情

3.检测:P80练习1 2

师:(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演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举手。(1)(2)(3)

教师板书:30 °40°60°

sinA 1

2

2

2

cosA

2

2

1

2

tanA

3 1

3.认为对的请举手

BC=,

AC=

AB=

=

sinA=

1

2 BC

AB

==

∴∠A=30°

∵∠A+∠B=90°

∴∠B=90°-30°=60°

28.2 解直角三角形(1)

1.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以及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2.会熟悉的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直角三角形(板书)本节课的目标:投影二.指导自学

为了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在老

师的指导下认真看书自学

认真课本P85——86的内容,注意: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2.解直角三角形中,用到的边,角之间的关系

8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自学

2.6分钟后,调查学情

3.检测:P87练习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

(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五.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举手,并问为什么?

(1)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中其他因素。

解:∵a=30 b=20

c=10

∵tanA=30 20=1.5

(尽量用已知条件中的数字或简单的数字)

∴∠A=56.39°=56°19′(计算器计算)

∠B=33°41′(AB互为余角)

(2)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一边和一角,求三角形中的其他因素

解:∵sinB=AC

BC即sin72°=14

AC

∴AC=14×sin72°=14×0.95=13.3148

BC=14×cos72°=14×0.309≈4.3262

∠A=90°-72°=18°

六.作业 P92 1 ,2

28.2 解直角三角形(2)

学习目标

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板书)本节的目标:投影

二:指导自学

为了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看书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87——88的例3,例4,注意:

1.借助图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利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分钟后,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三: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紧张自学

4.6分钟后,调查学情,决定是否讨论

5.检测:P89 1,2

四:(1)下面请2位同学上堂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黑板上

(3)板演结束后,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板演

(4)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

五: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认为对的举手,并问为什么?

(1)解:∵AC=DCtan50°=40tan50°

BC=DCtan45°=40tan45°

∴AB=AC-BC

=40tan50°-40tan45°

=40(tan50°-tan4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 册 教 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 (1)3x+4=1;(2)6x-5y=7;(3)-=0;(4)y=5;(5)x2-70x +825=0;(6)7+=4;(7)x(x+5)=150;(8)-=0. 3.什么是“元”?什么是“次”?

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 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 1.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为什么要乘?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3.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________,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4.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a≠________).为什么? 5.说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活动三:尝试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2=4;(3)3x2-=0;(4)x2-4=(x+2)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九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人教版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九年级数学(下)(配人教地区使用)(这就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就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函数,掌握如何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比例函数就是最基本的函数之一,就是学习后续各类函数的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教材中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逐步从对具体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的内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反比例函数y=k x(k 为常数,k≠0)的图象分布在两个象限,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当k<0时,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第二节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如何用反比例函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意做好与已学内容的衔接,还要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 本章的重点就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图象就是直观地描述与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例子,用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本章的难点就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时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教学约需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6.1反比例函数3课时 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课时 26.1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框架

2019年春最新人教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二、合作探究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形如y= k 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 (1)y= k x(k为常数,k≠0);(2)xy=k(k为常数,k≠0);(3)y=kx -1(k为常数,k≠0). 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4.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会用描点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重点) 2.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已知某面粉厂加工出了4000吨面粉,厂方决定把这些面粉全部运往B市.则所需要的时间t(天)和每天运出的面粉总重量m(吨)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你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图形吗? 二、合作探究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双曲线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全班学生都能主动地观察与讨论,实现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每个象限内”这句话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综合运用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重点) 2.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 3.探索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几何图形以及图形面积的综合应用.(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要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 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 宽是3厘米, 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 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 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 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 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 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 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须满足的条件是:02 ≠-m m . 解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则 02 ≠-m m . 解得 0≠m , 且1≠m . 因此, 当0≠m , 且1≠m 时, 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 则m 取哪些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电流I 、电阻R 、电压U 之间满足关系式U=IR ,当U =220V 时, (1)你能用含有R 的代数式表示I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 越来越大时,I 怎样变化?当R 越来越小呢? (3)变量I 是R 的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 k 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 和y cm 。那么变

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 x y = (2)x y 2- = (3)xy =21 (4)25+=x y (5)31+=x y 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 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四)、随堂练习 1.苹果每千克x 元,花10元钱可买y 千克的苹果,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为 2.若函数2 8)3(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25章:概率统计 25.1.1随机事件(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过程与方法: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对生活中的随机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问题情境 下列问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1)太阳从西边下山; (2)某人的体温是100℃; (3)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4)水往低处流; (5)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三个人性别各不相同; (7)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设计意图:首先,这几个事件都是学生能熟知的生活常识和学科知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发思考 我们把上面的事件(1)、(4)、(5)、(7)称为必然事件,把事件(2)、(3)、(6)称为不可能事件,那么请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又是不可能事件呢?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

二、引导两个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活动1: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1)抽到的序号是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抽到的序号是1,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教师适当地加点拔和引导。 【设计意图:“抽签”这个活动是学生容易理解或亲身经历过的,操作简单省时,又具有很好的经济性,最主要的是活动中含有丰富的随机事件,事件(3)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它的提出,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活动2: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形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1)出现的点数是7,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3)出现的点数是4,可能吗?这是什么事件? (4)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设计意图:随机事件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它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因此要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由学生来描述随机事件的概念,进行活动2很有必要,便于学生透过随机事件的表象,概括出随机事件的本质特性,从而自主描述随机事件这一概念】提出问题,探索概念 (1)上述两个活动中的两个事件(3)与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区别在哪里? (2)怎样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呢?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建构随机事件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刘翔再次打破110米栏的世界纪录; (3)打靶命中靶心; (4)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是3点; (5)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出生的月份相同; (6)经过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遇见红灯; (7)在装有3个球的布袋里摸出4个球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 (单位:℃)与冷冻时间t (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的识别 下列函数中:①y = 3 2x ;②3xy =1;③y =1-2x ;④y =x 2 .反比例函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①y = 3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 =1可化为y =1 3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③y =1-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 2 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 (k 为常数,k ≠0),y =kx -1(k 为常数,k ≠ 0)或xy =k (k 为常数,k ≠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 已知函数y =(2m 2+m -1)x 2m 2+3m -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 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 2m 2+3m -3=-1,2m 2+m -1≠0,然后求解即可. 解:∵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 ????2m 2+3m -3=-1, 2m 2+m -1≠0,解得m =- 2.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探究点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类型一】 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人教版初三数学教案(下)

26.1二次函数(1)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画法. 2.掌握函数图像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页-----3页,思考下列问题: 1.理解并熟记二次函数的定义 2.掌握二次函数一般式的写法。 3.会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2,检测。 6页练习1,2。 3,1)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第一。二题同步进行 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形如Y=aX2+bX+c (a≠0)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讨论:当a=0时,y=bx+c变成一次函数 当a=0,c=0时,y=bx变成正比例函数 2)第三题:(两个图像同步进行) 师:认为对的举手,并追问为什么吗? 板书:函数的画法-----描点法 对称轴-------Y轴 顶点-------原点 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当a<0时,开口向下,顶点是最高点,a越大,开口越大。 五、作业。 16页 1 2 3 六、教学后记 26.1.2二次函数的画法 学习目标: 1、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2、掌握函数图象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次函数本节课的目标是:请看投影. 二,自学指导。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来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页-----6页,思考下列问题: 1 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图像指出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确定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2通过例子和探究的学习,掌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 3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4检测。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化出函数Y=X2,Y=1\2X2 Y=2X2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督促每个学生都紧张的自学。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板书到相应位置。 3)学生板演结束后,师问: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演题,如发现有 错误,可以上来更正,或写出不同的解法。 4)学生用红色粉笔更正。 四。集体交流,讨论,归纳。 1)第一。二题同步进行 认为队的请举手,并追问为什么? 归纳:形如Y=aX2+bX+c (a≠0)的函数叫二次函数 讨论:当a=0时,y=bx+c变成一次函数 当a=0,c=0时,y=bx变成正比例函数 2)第三题:(两个图像同步进行) 师:认为对的举手,并追问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函数图象的画法。

2020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 x +1=0 (4)x 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全册教案全套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a≥0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 (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21.1 二次根式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201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1、2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能够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能够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本章知识重点]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26.1 二次函数 [本课知识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MM 及创新思维]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 02≠-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值? 例2.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计划完成九年级下册新授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期末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的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 本章的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方程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本章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为二次函数的学习作好准备.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在本章得到进一步渗透和巩固.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2课时) 本章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它既是其他学科研究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和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第二十三章旋转(9课时) 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