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完整版)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完整版)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完整版)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包括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HIV-1、马传贫)和朊病毒(也称朊粒)。

(二)传染病的分类

1、按病原体分类

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立克次体病和霉菌病。

2、按动物种类分类

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马传染病、犬传染病、兔传染病、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以及人兽共患传染病等。

人兽共患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组织系统分类

全身败血性传染病和以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皮肤或运动系统等为主的传染病等。

4.按病程长短分类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参见感染的分类)。

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

不同国家或组织对疾病的这种分类方法各有差异。我国政府将其分为3大类(详见附录)。

国际兽医局则将动物疫病分成A和B两大类(详见附录):

A类疫病(list A,共15种)是指超越国界、具有快速的传播能力、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B类疫病(list B,共86种)是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按规定应每年向OIE呈报一次疫情,但必要时也需要多次报告。我国的一类病大致相当于国际A类病,二、三类疾病约相当于B类疾病,但均有一定差别。

与此相关的还有我国新近(2004年12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中所做的分类,该法将人类传染病包括人兽共患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详见附录)。

6.按疾病的来源分类

外来病(exotic disease)、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外来病是指国内尚未证实存在或已消灭而在国外存在或流行、从别国输入的疫病。

地方病强调的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某病仅在一些地区中长期存在或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基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现象,如钩端螺旋体病和类鼻疽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详见自然疫源地一节。

7.其他分类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满足某些方面的需要,对有些类型的传染病还有特定的叫法。例如:法定传染病(notifiable disease)是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分为A、B两类,我国将其分为3类。新生传染病(emergency disease)是指新确定的和先前未知的、可引起局部或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重新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ency disease)是指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并且已经不再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又重新回复到具有流行程度传播状态的疾病。虫媒(entomophilous)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传播的传染病。烈性传染病是指发病急、病程短、病性恶劣、致死率高、危害大、难控制的传染病。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

1、潜伏期: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到出现临诊症状为止,这段时间称潜伏期。

2、前驱期:潜伏期过去以后即转入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表现出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的临诊症状。

4、转归期(恢复期):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可以转入恢复期。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可发生死亡。

第四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流行、流行过程

流行:畜禽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媒介物)相互传染,构成流行。

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

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的动物

1、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为传染源。

患病动物前驱期、症状明显期病畜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带菌(毒)动物:这些是外表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动物,但体内有病原体存在,并能繁殖和排出体外。这样的动物往往被人们忽视,是危险的传染源。

潜伏期带菌(毒)

恢复期带菌(毒)

健康带菌(毒)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健康动物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水平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

经卵传播

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等传播。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传染的传播方式。如狂犬病病畜通常通过咬伤健

康动物,并随着唾液将狂犬病病毒带进伤口的情况下,所引起的狂犬病传染,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发生,有明显的连锁性。由于这种传播方

式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污染的物体、饲料、饮水、土壤、空气、活的媒介物等)间接地使健康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

为间接接触传播。

①通过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②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③通过污染的土壤传播

④通过空气传播

⑤通过人、畜或其它动物等活的媒介物(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

3.畜禽的易感性:易感性是指畜禽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的大小。

1、畜群的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

年龄差异

2、畜群的外界因素

3、特异性免疫状态

第五节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1、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疫点:通常指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

疫区:许多在空间上相互连接的疫源地所组成。

2、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一种病和病原体不领先人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

第六节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

1、流行形式: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

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区分为四种表现形式:

散发性(sporadic):发病数目不多,在一个较长时间里只有个别的零星发生,称为散发。

地方流行性(endemic):在一定的地区或畜禽群中,发病动物的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大,带有局限性传播的特征。

流行性(epidemic):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禽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大流行性(pandemic):发病数量大,流行的范围可达几个省甚至全国或几个国家。

2、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季节性是指某些畜禽传染病发生在一定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内发病率升高。

夏季:流感,猪丹毒

冬季:呼吸道病、下痢

周期性是指某些动物传染病的发病率呈现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定的间隔期间(常以数年计)可见到同一传染病再度流行,这种现象叫做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处于两个发病高潮的中间一段时间,叫做流行间歇期。

第七节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气温、湿度、阳光、地形、地理分别作用于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动物。

丘陵地区:牛羊共牧-恶性卡他热

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沼泽、荒野

马立克氏病:毒株迅速演变局限于某一地区

2、社会因素:人的素质和社会制度

①疯牛病的暴发

②大肠杆菌O157

③血吸虫、天花的扑灭

④口蹄疫、猪瘟的再度流行

⑤与财力、物力有关

⑥与《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等兽医法规的制定、执行情况情况有关

⑦与兽医的地位和权利有关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持续性感染、长

程感觉、顿挫型感染、潜伏期、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垂直传播、生物性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外来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新生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疫源地、疫区、疫点、自然疫源地、散发性、流行。

(2)影响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两大因素”是什么?当某种传染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流行比较严重并不可能在短期内控制和清除时,应采取以针对哪个环节的措施为主?

(3)潜伏期在防制传染病的实际工作中有何意义和用途?

(4)如何切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试举出切断每个环节的两种以上的措施。

(5)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有何不同?

(6)降低动物易感性的措施有哪些?

(7)如何改变传染病发生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8)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动物寄生虫病学》测试试题(A卷)

《动物寄生虫病学》试题(A卷)

————————————————————————————————作者:————————————————————————————————日期: 2

《动物寄生虫病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带虫免疫: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清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非消除性免疫) 3、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同一个宿主体上吸血,而成蜱则寄生于另一个宿主,饱血后落地产卵。 4、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后形成合子,合子再分裂形成许多子孢子的过程。 5、生物性传播:节肢动物传播病原体最重要的途径。在传播者体内要经历发育或/和繁殖的过程。(只有在传播者体内发育或/和繁殖后才具有感染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的肝胆管,中间宿主是椎实螺科的淡水螺,治疗动物肝片形吸虫病时可选用三特、肝蛭净等药物。 2、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畜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间宿主是湖北钉螺,治疗动物日本血吸虫病时可选用三特、肝蛭净等药物。 3、布氏姜片吸虫寄生的终末宿主是猪和人,寄生部位是小肠。 4、猪囊尾蚴寄生的宿主是猪和人,成虫名称是猪带绦虫;成虫寄生的终末宿主是人。 5、细粒棘球蚴主要寄生于牛、羊的肝和肺,治疗动物细粒棘球蚴病时可选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物。 6、扩展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的小肠 ,中间宿主是甲螨或地螨类,治疗动物扩展莫尼茨绦虫病时可选用吡喹酮等药物。 7、疥螨寄生于人和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痒螨寄生于动物的皮肤表面;蠕形螨寄生于人和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治疗动物螨病时可选用伊维菌素等药物。 8、猪后圆线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细支气管,中间宿主是蚯蚓,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病原体在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多样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且由于食物全球化、生态全球化、微生物变异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对传染病也只能起到预防控制,并不能做到及时处理。特别是在新时期下,原来的传染病尚有复发、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都给卫生免疫工作带来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阐述,梳理出当前我国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参与及加强监测、健全机制、加强检疫等措施,以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标签: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流行情况;预防控制对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热议话题,也是由古至今的攻克难关,因为只要感染上了传染病,就会导致影响身体健康,丧失生命,而且还会对社会安稳带来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史历程看传染病,流感、鼠疫、霍乱、天花等曾猖獗流行,严重锐减了当时当地的地区人口,影响了当时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恐慌。如1347~1351年欧洲的鼠疫,造成传染区死亡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1/3;1917~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让全球7亿多人被传染,虽然经过及时有效治疗,但也死亡了2000万人。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虽然医疗技术及卫生防疫不断进步发展,但我们仍时刻与传染病做斗争,不可掉以轻心。 1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卫生营养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与对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应用也不断得到重视与发展,使传染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得到明显控制,减少了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消灭天花。然而,近年来传染病却又回升趋势,当前流行及爆发的传染病事件不断,一些原来以为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如白喉、结核病、疟疾、霍乱等,又重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这让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1.1病原体基因发生突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发生变异,进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要药性。如1970来以来结核病再度复发,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位于法定传染病病死率之首,在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病学抽样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结核病患病率为66/10万,防治情况态势严峻。同时,由于病原体的变异,使得毒离越加犀利,疫苗的防治效果下降,出现了传染病大流行,如2009年的甲型HlNl流感。 1.2 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复杂新时期的传染病传播方式均较为复杂,且传染性强。如通过飞沫传播的SARS,通过水传播的O139 霍乱,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病毒脑炎,等。近年来,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越加复杂化,如2003年英国选拔一名因为输血感染疯牛病的病例。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3学时) 主要内容 1、防疫的基本原则和综合性防疫措施 2、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3、动物检测的分类及检疫内容 4、隔离和封锁的方法 5、病畜的治疗方法 6、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7、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自学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了境动植物检疫法 2、常用畜禽生物制品简介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平时的预防措施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4、各种措施执行的方法 重点 平时的预防措施、发病时的扑灭措施;疫情报告与疫病的诊断方法;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难点 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查明和消灭传染源,截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提高家畜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对各个不同的流行环节,分清轻重缓急,找出重点措施,以达到在较短期间内,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猪瘟 –牛恶性卡他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综合性防制措施:“养”、“防”、“检”、“治” 养: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抵抗力 防:预防接种 防止环境污染,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检:检疫,畜禽检疫,畜产品检疫 治:治疗,特异性的生物制剂 抗菌素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疫病的预防(prevention): 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control):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eradication): 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 ⑴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异地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精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流行特点(教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流行特点(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卢,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到39℃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 (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以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动物寄生虫病PCR诊断技术

动物寄生虫病PCR诊断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是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DNA体外扩增方法,它可将一小段目的DNA扩增上百万倍,其扩增效率使得该方法可检测到单个虫体或仅部分虫体的微量DNA。通过设计种、株特异的引物,此法只扩增出种、株特异的PCR产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PCR 技术的操作过程也相对简便快捷,无需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可以克服抗原和抗体持续存在的干扰,直接检测到病原体的DNA,既可用于虫种、株的鉴别,动物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又可用于动物寄生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PCR诊断技术所涉及实验的基本原理,全面熟悉PCR诊断技术的操作过程,其中包括寄生虫DNA 的提取、PCR引物的设计、PCR条件的优化、对目的片断的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结果分析、PCR产物的纯化等等。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一)寄生虫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1.虫体材料。单个虫体。 2.器具。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旋涡振荡器、微量取液器及配套吸头、微量离心管、一次性注射器、微型眼科镊、微型眼科剪刀、玻璃平皿、滴管、有机架等。 3.试剂。 (1) 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tetra acetic acid,EDTA)、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 (Hydroxymethyl) Aminomethane-HCl,Tris-HCl)、氯化钠、蛋白酶K(25μg/μl)、异丙醇(80%)、双蒸水、灭菌超纯水等。 (2) DNA裂解液:500 mM NaCl 70 μl 、100 mM Tris-HCl(pH 8.0)30 μl、50 mM EDTA(pH 8.0)150 μl、10%SDS 30 μl。 (3) Wizard TM DNA Clean-Up 试剂盒或类似的DNA提取试剂盒。 (二)PCR扩增及琼脂糖电泳 1.材料。提纯的虫体DNA。 2.器具。超净工作台、微型高速台式离心机、微量取液器(2/20/200/1000 μl)、PCR扩增仪、琼脂糖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微波炉、4℃/-20℃冰箱、紫外透射仪、微型离心管(200/500/1500 μl)、有机架、一次性手套、透明胶带、量筒(100 ml)、三角瓶(500 ml)等。 3.试剂。 (1) 10×PCR Buffer(无Mg2+)、dNTP(2.5 mM each)、ddH2O 、MgCl2(25 mM)、Primers、Ex Taq 酶(5 U/l)、琼脂糖、EB(10mg/ml)、Tris碱、硼酸(Boric acid)、去离子水、EDTA(0.5 mol/L,pH 8.0)、10×载样缓冲液。 (2) 0.5×TBE缓冲液:准确秤取Tris碱5.4g,硼酸2.75g,充分溶解于800 ml去离子水中,加10ml 0.5 mol/L EDTA(pH8.0),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 (三)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1.材料。PCR扩增产物。 2.器具。TGL-16G高速台式离心机;三用电热恒温水箱;微量取液器(2/20/200/1000 μl)、琼脂糖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 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动物传染病A卷(7)

(2005-2006学年第1学期) 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班(年)级课程动物传染病学 (A)卷 题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蓝舌病 2、疫苗紧急接种 3、内源性感染 4、垂直传播 5、疯牛病 6、鸭瘟 7、内基氏小体(Negri’s bodies) 8、恶性卡他热 9、潜伏期 10、炭疽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计20分) 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亚型主要为____和____。 2、小鹅瘟主要侵害________日龄的雏鹅,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临诊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主要发病年龄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羊梭菌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在奶牛场进行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检疫的常用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猪丹毒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变化,亚急性病例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和心内膜炎。 7、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病原体是________和________,该病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1、传染性法氏囊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可表现在________: A.该病可以侵害各种年龄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B.该病可感染人,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C.该病可降低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 D.该病可引起鸡长期生长不良,饲料利用率降低。 2、下列关于EDS76 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

(完整版)动物寄生虫课程标准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寄生虫病》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3011) 一、适用对象 适用于高职高专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兽医卫生检验、兽药生产与营销、特种经济养殖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三年制大专、五年制高职高专生。 二、课程性质 《动物寄生虫病》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是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依据我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生源等特点,本课程为动物医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预防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在动物医学等专业目标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城郊型农业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以及爱玩动物的不断增加,动物寄生虫的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参考学时 施教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8学时,课堂实训16学时。 四、学分 3学分 五、课程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畜禽寄生虫病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疾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为从事相关的管理与技术监督工作、畜牧业养殖生产及专门的兽医师工作奠定基础。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追踪本学科科技发展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三者的关系,使培养能力和业务素质贯彻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标本、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和电化教学,并充分利用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动物寄生虫病诊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岗位需要,为从事兽医、畜牧兽医工作奠定基础。。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掌握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形态特征、病原生活史、疾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特征性临床症状、诊断技术、治疗和综合防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机理、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等的研究进展,了解寄生虫的分类、科学命名、地理分布等,了解我国动物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就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就某一局部地区进行一般的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能对其中主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制订出在原则上比较正确、一般可行的防止措施,并能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指导,以职业技能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课程核心,以“双师型”教师为课程主导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动物寄生虫病的防制能力和考察学生对动物寄生虫病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内容纲要 (一)理论教学标准 动物寄生虫病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阐述动物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动物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和免疫、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各论按寄生虫的分类系统编排,包括动物蠕虫病学、动物蜘蛛昆虫病学、动物原虫病学等三个方面。在每个疾病中又分为通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和其它寄生虫病三个方面。大纲中所列疾病均为常发多见的动物寄生虫病。 第一章总论(8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寄生生活的概念、寄生虫及宿主的类型、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的分类原则。 2、掌握寄生虫病发生的条件和流行特点,基本掌握寄生虫病免疫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掌握寄生虫病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掌握寄生虫病防制的基本原则,对动物寄生虫病进行预防、控制。 课程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 1、主要内容 ⑴寄生现象 ⑵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传染病宣传材料

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防控常识 (一)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a)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然而在不同病期的病人,传染性的强弱有所不同,尤其在发病期其传染最强。(b)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c)受染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四种传播方式。(a)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c)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 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d)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使中小学生成为传染病高发的人群。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小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7岁到12、13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的传染病由于小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秋冬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 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2、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 3、显性感染: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 4、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5、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6、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7、长程感染:又称慢性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8、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9、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10、传染源: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 12、易感动物: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做易感动物。 (畜群的易感性:指家畜对于某种传染病病抵抗力的大小,是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13、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14、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繁殖地阶段,是完成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15、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16、间接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也可称为接触性传染病,多数传染病均属于接触性传染病。 17、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18、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9、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20、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人和动物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疫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价(主要是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造成流行,并且借此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这些疫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注意: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有: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流行性乙脑炎、黄热病、口蹄疫、鹦鹉热、Q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2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包括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所在的地区。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何一环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

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使易感者感染的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尘埃等传播。常见的疾病如流感、麻疹、白喉等。 (二)消化道传播医学上也称“粪一口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共同传播途径,包括经水和经食物传播。手和苍蝇也是使食物受到污染的重要因素。常见疾病如痢疾、霍乱、伤寒、甲肝、脊髓灰质炎等。夏秋季气温较高,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容易在水和食物中生长繁殖。苍蝇、蝉螂、臭虫活动频繁。所以,夏秋季是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动物寄生虫病学

《动物寄生虫病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及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吸血,而成蜱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落地产卵。 3、多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我们称这些寄生虫为多宿主寄生虫,称这些宿主为非专性宿主。 4、免疫逃避: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甚至可以繁殖,不为宿主所消灭的现象。 5、机械性传播:昆虫本身是病原发育、传播所不必需的,仅在其体表暂时存活。如虻传播伊氏锥虫。 (二)填空题 1、片形吸虫病的病原包括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动物生前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循序沉淀法。 2、日本血吸虫的感染性阶段为尾蚴,该虫体寄生于人畜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其中间宿主为钉螺。 3、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和脊髓,其成虫名称是多头多头绦虫,该绦虫寄生的终末宿主是犬等肉食动物。 4、扩展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羊的肠道;中间宿主是地螨;治疗动物扩展莫尼茨绦虫病时可选用丙硫咪唑(吡喹酮或甲苯咪唑)等药物。 5、疥螨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皮肤表皮层,痒螨寄生于动物的皮肤表面,蠕形螨寄生于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 6、棘钩瑞利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终末宿主是,治疗棘钩瑞利绦虫病可选用等药物。 7、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治疗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时可选用三氮脒等药物。 (三)单项选择题 1、前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是(B ) A.蚂蚁 B.蜻蜓 C.草螽 D.淡水鱼

2、泡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A ) A.猪 B.剑水蚤 C.甲螨 D.兔 3、羊仰口线虫寄生于羊的(C ) A.真胃 B.瘤胃 C.小肠 D.盲肠 4、毛首线虫的感染途径是(B ) A.经皮肤感染 B.经口感染 C.胎盘传播 D.接触传播 5. 环形泰勒虫寄生于牛的(B ) A.肝脏B.有核细胞和红细胞C.心脏D.肺脏 6、牛皮蝇蛆的宿主是(B ) A.猪 B.牛 C.羊 D.鸡 7. 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猪的(B ) A. 小肠 B. 腹腔 C. 脑 D. 肌肉 8 引起鸡盲肠肝炎的病原体是( C ) A.住白细胞虫B.鸡盲肠球虫C.组织滴虫D.异刺线虫 9. 下列不属于内寄生虫的是(A ) A.微小牛蜱B.猪带绦虫C.姜片吸虫D.钩虫 10. 疥螨的主要传播途径是(D ) A.经皮肤感染B.经口感染C.自体感染D.接触感染 四、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寄生虫病中,可选用丙硫咪唑治疗的有(AC ) A.鸡蛔虫病B.弓形虫病C.肝片吸虫病D.鸡球虫病 2. 姜片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要经过以下几个发育阶段( ABCD) A.胞蚴 B . 尾蚴 C.囊蚴 D.雷蚴 3. 寄生在犬小肠内的寄生虫有( AC ) A.犬蛔虫 B.犊新蛔虫 C.犬钩虫 D.犬恶丝虫 4. 寄生在牛、羊肝脏胆管的吸虫有( AC ) A.肝片吸虫 B.前后盘吸虫 C.双腔吸虫 D.阔盘吸虫 5. 属于鸡球虫病病原的有(ACD ) A.堆形艾美耳球虫 B.斯氏艾美耳球虫 C. 柔嫩艾美耳球虫 D. 毒害艾美耳球虫(五)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传染病特点及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一、了解传染病的定义 二、熟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三、掌握预防传染病措施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蛔虫等。 二、传染病的特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4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另一个宿主体内,这一特征称为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可表现出以下各种特征。

(1)流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 (2)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3)地方性: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血吸虫病。 此外,传染病在不同人群(年龄、性病、职业)中的分布,也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可分为4个阶段,尤其以急性传染病为最明显。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自起病至开始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表现。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上课讲义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使易感者感染的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