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资源保护法平时作业(法学2015)(1)(1)

环境资源保护法平时作业(法学2015)(1)(1)

环境资源保护法平时作业(法学2015)(1)(1)
环境资源保护法平时作业(法学2015)(1)(1)

环境资源保护法平时作业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人工改造的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在一定经济和条

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

和。

3.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质量下降

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4.原生环境问题

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

5.次生环境问题

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6.环境破坏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环境

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7.环境污染

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

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

味、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

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是环境质

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

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的现象。

8.环境保护

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

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

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目的而采

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

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简述人类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的分类。

答:概念——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

界,即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

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

总体。

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划分为自

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按换领范围的大小划分为室内环境、

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

以及宇宙环境等;

(3)、按环境的功能划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

环境;

(4)、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土质环境等

2.简述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概念及其与环境科

学中的“环境”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联系:(1)、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

为依据。(2)、保护的是人类环境。

区别:(1)、环境法保护的环境,其概念和范

围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完全套用环境科学

中的一些概念。(2)、环境科学上的各种环境

要素并非全部或现在都能成为环境法的保护

对象。

3.简述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模式及其利弊。

(1)、抽象定义

优势:囊括所有环境要素,无需修改立法即能

实行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

缺陷:不够具体,如无具体、统一的解释,容

易导致实施的困难和不统一。

(2)、具体列举

优势:范围明确、具体,实施中操作性强。

缺陷:难以穷竭所有环境要素,随着环境保护

的发展需要修改立法,不利于法的稳定。

(3)、混合式——抽象定义+不完全列举

优势:囊括各种需要或不需要保护的环境要

素,又突出了主题或重点保护的环境要素。

4.简述2014年《环境保护法》与1989年《环

境保护法》关于环境概念的区别。

5.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其之间的联系。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联系:(1)、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可能诱发原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加剧其危害后果。(2)、原

生环境问题的发生,也可能加剧次生环境问

题的产生和危害后果。

6.简述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及其正

确应对。

关系:(1)、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2)、都

具有复合效应。

应对:环境破坏——在维护生态平衡的限度

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环境污染——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在环境容

量限度内排放“废物”。

7.简述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

悲观论、盲目的乐观论、积极乐观论

8.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环境问题的

实质。

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原因

实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

坏了环境资源的再生更新能力和自净能力。

9.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其对环境保护

立法与环境保护实践的影响。

内容: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和保护

环境的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机

会的平等,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及放弃传统发展的方式。

影响:(1)、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

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

(2)、在环境保护内容上,坚持污染防治与

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止,

轻自然保护的做法;

(3)、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协调人类同环

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

境优先的做法;

10.简述环境保护的内容。

(1)、环境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论述题

1.论述你对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看法。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也使我们日益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涝灾等。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厂的废水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秸秆燃烧,生活垃圾制造,滥砍滥发植被遭到破坏等。我认为可以从政策,科技,经济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治理,1、完善法律体系,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2、加强监管机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环境破坏者受制于公众的的监管之中,使其不敢破坏;3、加强企业及公民环保意识,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及环保知识,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

第二章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

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的和自然资

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保护立法目的

3.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环境法是以宪法和改善环境的规定为基础,

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以单项专门环

境立法为主干,以国际环境条约为补充内容,

以及包括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环

境纠纷处理、环境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

等内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和

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

4.环境保护法律关系

指环境保护主体之间在开发、利用、保护和

改善环境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有环境保护法

规范所确认的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

社会关系。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法的调整对象。

环境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

2.简述环境法的本质。

(1)、环境法是社会法

(2)、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3)、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4)、环境法是以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3.简述环境保护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非独立的部门法

正向独立部门法发展

已经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4.简述环境法产生的法律原因。

经济原因——克服市场机制的外部不经济或

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经济运行作静态管理的缺

陷。

5.简述2014年《环境保护法》关于立法目的的

规定。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6.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体系。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2)、综合

性环境基本法;(3)单行性专门环境立法;

(4)、其他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5)、环境保护行政法规、部门规章;(6)、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7)、国际条约

中的环境保护规定;(8)、环境保护法律解释;

7.简述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1)、确立《环境保护法》基本地位;(2)、

完善环境法立法目的;(3)、完善环境保护监

管体制;(4)、加强环境教育;(5)、完善信

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6)、完善环境保护

基本制度;(7)、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

(8)、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8.列举几部我国主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名

称。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

地资源保护法》、《森林资源保护法》、

三、论述题

1.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实践,谈谈如何进一步完

善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体系。

1、是加强调研,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法律法规。2、及时修订

和完善现行环境法律法规。3、要将污染减排、

环保实绩考核、生态补偿和环境税等纳入环

境法律规范范畴,将其形成法律制度,使环

境执法更加有力。4、明确环境法律责任,特

别要明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环境保护的法律

责任。

2.运用所学知识,论述你对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执法/司法的看法和建议。

问题:1、环境立法有缺陷 2、地方政府对

环保执法工作不支持 3、企业经济利益趋动

4、部门职责分工不清

5、环保部门不作

为 6、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装备差、执

法经费不足

建议:(一)完善相关立法(二)改革环境管理体制(三)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四)建立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机制与制度

3.你如何看待学术界关于环境保护法调整对象

的争论?

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为环境法所确认并体现的反映环境法本质、基本特征和环境工作基本政策,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的指导方针或指导性准则。

2.协调发展原则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将保护置于优先位置,采

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

化,或把环境污染和破环控制在能够维持生

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

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

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治理。

4.损害担责原则

人们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或因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造成环境资源损害的,即应当

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5.公众参与原则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参与环境立法、

执法、司法、守法等事务以及与环境相关的

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等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体系。

一、它的内容必须在环境立法中有所体现,是对国家

环境保护基本方针、政策的描述,并且贯穿于整

个环境立法中。二、它必须全面贯彻于环境法律

规范的始终,并且可以弥补环境立法之局限性。环境法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损害担责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2.简述协调发展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内容:(1)、服从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2)、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3)、协调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4)、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5)、协调发展主要途径是采取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6)、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贯彻协调发展原则

的主要体现。

(1)、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2)、

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措

施;(4)、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政策和

措施;(5)、强化环境监督;(6)、加强环境

保护宣传教育;

4.简述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

基本含义和内容。

内容:(1)、符合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2)、明确了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3)、明确了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的关系;(4)、明确了应对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5.简述损害担责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内容:(1)、污染者付费;(2)、开发者保护;(3)、利用者补偿;(4)、破坏者恢复;(5)、损害者担责;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贯彻损害担责原则的主要体现。

(1)、明确规定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环境保护义务;(2)、运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和修复生态破坏;(3)、建立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责任制;(4)、明确生态损害的法律责任;

6.简述公众参与原则的基本含义和内容。

内容:(1)、是环境民主的体现;(2)、体现了环境公民权的要求;(3)、核心内容是公众有权参与环境事务;

7.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贯彻公众参与原则

的主要体现。

体现:(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2)、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知情权;(3)、确保公众的参与权;(4)、实施环境违法举报制度;(5)、依法实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6)、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加强社会监督;

三、论述题

1.结合环境保护实践论述协调发展原则。

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2)、发展和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3)、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2.结合实践论述损害原则。

3.结合实践论述公众参与原则。

4.结合实践论述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

理原则。

将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建议:(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四章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跟踪评价

指规划编制机关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用以检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改进措施,或者对正在实施的规划方案进行修订,甚至终止其实施。

3.环境影响后评价

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检测和验证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与制度。

4.“三同时”制度

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其中防止污染和生态破

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5.现场检查制度

指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测管理职

责的部分,依法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其命令、决定的情况以及其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情况,直接进入现场检查的一种环境法律制度。

6.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只为了达到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目标,在特定时期内,综合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采取向污染源分配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的形式,将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在该区域环境容量容许限度内而实行的污染控制方式及其管理规范的总称。

7.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形式,依法规范和限制排污单位排污行为并明确环境管理要求,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执法的环境管理制度。

8.环境保护税

9.生态保护红线

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10.生态补偿制度

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11.突发环境事件

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12.环境公益诉讼

自然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二、论述题

1.简述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的主要

内容。

一)明确了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和审查意见的处理;

(二)简化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删除了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简化了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三)简化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取消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由行业主管部门预审程序,对环境影响登记表实行备案管理;

(四)明文禁止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开工建设。

(五)完善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法律责任。

2.简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1)、组织环境影响评价;(2)、征求公众意见;(3)、审批

3.简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制度。不重要(1)、会商的范围与对象;(2)、会商的程序与要求;(3)、会商意见及其处理

4.简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

管控和环境准入的基本内容。

(1)、加强空间管制,是指在明确并保护生态空间的前提下,提出优化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意见和要求,推进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加强总量管控,是指应以推进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明确区域(流域)及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限,作为调控区域内产业规模和开发强度的依据。(3)、加强环境准入,是指在符合空间管制和总量管控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流域)产业发展的环境准入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5.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规

定。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6.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7.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1)、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征求公众意见;(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8.简述不予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1)建设项目类型及其选址、布局、规模等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

(2)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且建设项目拟采取的措施不能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管理要求;

(3)建设项目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无法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4)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未针对项目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5)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陷、遗漏,或者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9.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规定。(一)建设项目过程回顾;(二)建设项目工程评价;(三)区域环境变化评价;(四)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五)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六)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七)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10.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的基本

规定。

(一)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土壤环境质量考核目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对未完成上一年度国家确定的重点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三)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对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超过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承载能力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五)对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即组织实施开发建设规划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要求实施区域限批的情形。

11.简述“三同时”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内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同时投产使用、

12.简述“三同时”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定。

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41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2017年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三章“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15-19条具体规定“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施工、验收、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情况,以及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0条)

13.简述现场检查制度的基本规定。?

(1)、根据《环境监察办法》的规定,现场检查

的内容;(2)检查部门可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

检查对象和环境影响因素,结合有关规定具体确

定现场检查的内容。

14.简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法律规

定。

15.简述排污许可管理的适用范围。

(1)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2)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

(3)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4)城镇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5)依法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其他排污单位。(6)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

(7)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

16.简述排污许可的核发条件。

(1)不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

(2)不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

(3)有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

(4)申请的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排放量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的要求。

(5)申请表中填写的自行监测方案、执行报告上报频次、信息公开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6)新改扩建项目,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相关要求

(7)排污口设置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要求。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17.简述排污许可核发的程序规定。

(1)、申请前的信息公开;(2)、提交申请;(3)、申请受理;(4)、排污许可的核发;(5)、

18.简述排污许可的撤销事由。

(一)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核发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的其他情形。

19.简述排污许可核发后的实施与监管规定。

(1)、排污单位按证排污;(2)、环保部门对排污者的监管;(3)、上级环保部门对排污许可管理的监督与指导;(4)、公众监督;

20.简述环境保护税的收税对象。

(1)、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和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2)、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3)、不纳税行为;(4)、排放应税污染物;(5)、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21.简述环境保护税的免税与税收优惠的情形。免税:(1)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的;(2)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3)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相应应税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4)纳税人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

(5)国务院批准免税的其他情形。

减税:(1)、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30%的,减按75%征收环境保护税

(2)、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0%的,减按50%征收环境保护税。

22.简述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划定范围。

(1)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

1)国家公园;

2)自然保护区;

3)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

4)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5)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区;

6)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7)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

8)饮用水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

9)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

10)其他类型禁止开发区的核心保护区域。

(2)其他各类保护地: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栖息地、国家一级公益林、重要湿地(含滨海湿地)、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地、自然岸线、雪山冰川、高原冻土等重要生态保护地。

23.简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的管控要求。

(1)、功能不降低、(2)、面积不减少;(3)、性质不改变;

24.简述我国生态补偿的主要领域。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草原生态补偿;(3)、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4)、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度;(5)、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25.简述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基本规定。

26.简述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基

本规定。

(1)、明确补偿基准;(2)、科学选择补偿方式;(3)、合理确定补偿标准;(4)、建立联防共治机制;(5)、签订补偿协议

27.简述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和分类。

分类: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和一般环境事件。

28.简述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规定。

(1)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义务;(2)环保部门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监管;(3)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的宣传教育

29.简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的规定。

(1)制定、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预警

(3)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系统

(4)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值守制度

(5)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人才队伍建设

(6)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30.简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规定。

(1)、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2)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报告与通报;(3)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

31.简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

(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32.简述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

33.简述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

条件。

(1)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34.简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及其处

理。

(1)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

处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2)为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和扩大

处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3)承担原告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采取合理预防、处置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4)检验、鉴定费用,合理的律师费以及为诉讼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

35.简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裁决与普通环境污染

侵权案件审理与裁决的关系。

(1)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相互独立;(2)、证据效力;(3)、受偿顺位

36.简述检察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规

定。

2017年6月修订《民事诉讼法》第55条第二款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37.简述检察院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规

定。

2017年修订《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四款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论述题

1.论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论述你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看法。

3.结合环境保护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管控要求论

述建设项目如何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

同时”制度和许可证制度。

4.论述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如何与污染排放总

量控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衔接的?

5.论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普通环境污染侵权

案件的区别。

6.论述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资源领域改革的主

要体现。

第五章环境保护监督、监测、监察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2.环境标准

为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制订和批准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3.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

4.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规定。

5.环境监测

由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技术性监视、测试和解释,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情况进行执法性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操作。

6.环境监察

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法对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

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2.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

a)环境行政监督管理体制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执法地位平等

3)以环境要素为基础的多头管理体制

4)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3.简述环保部门强化对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的内容。

a)生产经营单位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

2)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

评价及落实相应改进措施的情况

4.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5.简述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的情形和程序。

制定情形: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程序:地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组织拟定标准草案后与同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报国务院批准

地方标准发布之日起45日内,向环境保护部备案。

6.简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法律意

义。

7.简述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

(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结合所辖区域环境要素的使用目的和保护目的划分环境功能区,按照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相应标准级别的管理。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按国家规定,选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监测点位或断面。

(3)各级环境监测站和有关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和与之相关的其他环境标准规定的采样方法、频率和分析方法进行环境质量监测。

(4)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照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质量评价。

(5)跨省河流、湖泊以及由大气传输引起的环境质量标准执行方面的争议,由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协调解决,协调无效时,报国家环境保护部协调解决。

8.简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环保部门在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时,应根据下列因

素或情形确定该建设项目应执行的污染物

排放标准:1)建设项目所属的行业类别、

所处环境功能区、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

排放去向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批准的时间。2)建设项目向已有地方污染

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时,应执行地

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

准中没有规定的指标,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

标准中相应的指标。3)实行总量控制区域

内的建设项目,在确定排污单位应执行的污

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还应确定排污单位应

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及投产后,均应执行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所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排放污染物,应按所属的行业类型、所处环境功能区、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去向执行相应的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

9.简述环境监测数据的利用。

环境统计

排污申报核定

排污费/税征收

环境执法依据

目标责任考核依据

10.简述环境监察的主要内容。

(1)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执行;

(2)现场监督检查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执行情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3)现场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4)具体负责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排污费核定和征收。(5)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6)查办、转办、督办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投诉、举报,具体负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纠纷的调解处理;(7)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8)对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问题进行督查。

(9)依照职责,具体负责环境稽查工作;

(10)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职责。

三、论述题

1.结合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国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论

述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2.论述环境标准制度。

第六章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损害

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导致人体健康、财产价值或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可观察的或可测量的不利改变。

2.人身损害

因污染环境行为导致人的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造成人体疾病、伤残、死亡或精神状态的可观察的或可测量的不利改变。

3.财产损害

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或价值减少,以及为保护财产免受损失而支出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

4.生态损害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损害的构成。

(1)人身损害;(2)财产损害;(3)生态环境损害;(4)应急处置费用;(5)事务性费用;

2.如何确定环境损害?

3.如何确定环境损害中的因果关系。

4.如何评估鉴定环境损害。

5.如何分析污染环境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

因果关系?

(1)调查分析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2)环境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3)迁移路径的合理性分析;(4)生物暴露的可能性分析;(5)生物发生损害的可能性分析;(6)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的影响,并阐述因果关系分析结论的不确定性;

6.简述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排污行为

(2)损害结果

(3)因果关系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不要求违法性、过错要件

7.简述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的不

同。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不要求违法性、过错要件

8.简述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法律规

定。

(1)、《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2)、《侵权责任法》第66条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3)、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66条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9.简述污染者不承担或减轻环境污染侵权民事

责任的事由。

(1)排放的污染物没有造成该损害可能的(2)排放的可造成该损害的污染物未到达该损害发生地

(3)该损害于排放污染物之前已发生的

(4)其他可以认定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形

10.简述多个污染者造成同一损害的环境污染侵

权民事责任的分担。

(1)共同侵权::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部分侵权人行为导致损害的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

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所有侵权人侵权行为足以导致全部损害的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

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行为人导致损害能够确定的

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11.简述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

a)警告

b)罚款

c)责令停产整顿;

d)责令停产、停业、关闭;

e)暂扣、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

件;

f)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g)行政拘留;

h)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种类

12.简述对排污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具体规

定。

计罚周期:

(1)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日数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

书送达排污者之日的次日起,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

发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之日止。再次复查仍拒不改正

的,计罚日数累计执行。

(2)再次复查时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改正,环境保

护主管部门在之后的检查中又发现排污者有本办法第五

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重新作出处罚决定,按日连续处

罚的计罚周期重新起算。按日连续处罚次数不受限制。

计罚数额:

(1)按日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

定的罚款数额。

(2)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乘以计罚日数。

13.简述责令排污者停产、整顿的具体情形。(1)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

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

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2)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

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

以上的;

(3)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度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4)被责令限制生产后仍然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5)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4.简述责令排污者停业、关闭的具体情形。(1)两年内因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2)被责令停产整治后拒不停产或者擅自恢复生产的;(3)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严重环境违法情节的。

15.简述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后督察的规定。(1)、法律依据::2010年11月环境保护部《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办法》

(2)、督察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

(3)督察对象:

1)罚款,责令停产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没

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

执行情况;

2)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责令限期缴纳排

污费等环境行政命令的执行情况;

3)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情况。

4)督察时间:环境行政处罚、行政命令等具体行政

行为执行期限届满之日起60日内、

三、论述题

1.结合民法、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阐述环

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特殊性。

2.运用所学民法、环境保护法知识论述存在多

个排污者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的责任分担

问题。

3.论述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法律责

任部分的新规定。

第七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

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3.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

5.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大气污染防

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

2.《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就哪些领域的大气

污染防治规定了法律措施?

3.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燃煤和其他能

源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4.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工业污染防治

的法律规定。

5.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机动车船等污

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6.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扬尘污染防治

的法律规定。

7.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重点区域大气

污染联合防治的法律规定。

8.简述《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重污染天气应

对的法律规定。

三、论述题

1.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内容,评述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成就与不足。

2.就你所知或你身边的大气污染问题,从立法、

执法、司法方面提出你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

2.危险废物

二、简答题

1.简述固体废物的范围。

2.简述我国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原则。

3.简述我国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主要监督

管理制度。

4.简述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一般规定。

5.固体废物的进出口有什么规定?

6.简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工业

固体废物污染的主要规定。

7.简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生活

垃圾污染的的主要规定。

8.简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危险

废物污染环境的特别规定。

9.如何转移危险废物?

第九章海洋环境保护法

一、简答题

1.简述《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2.简述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监督管理制度。

3.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规定了哪些方面的内

容?

4.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的主要法律规定。

5.简述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的主要规定。

6.简述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

染损害的主要规定。

7.简述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

染损害的主要规定。

8.简述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的主要规定。

第十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噪声

2.环境噪声污染

3.声环境质量标准

4.工业噪声污染

5.建筑施工噪声

6.交通运输噪声

7.社会生活噪声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防治对象

2.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监督管理制度。

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工业噪声污

染的主要规定。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建筑施工噪

声污染有哪些主要规定。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交通运输噪

声污染有哪些主要规定。

6.《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对防治社会生活噪

声污染有哪些主要规定。

第十一章水污染防治法

一、名词解释

1.水污染

二、简答题

1.简述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2.简述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

3.简述《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主要监督管理

制度。

4.简述《水污染防治法》主要规定了哪些领域

的水污染防治。

5.简述《水污染防治法》关于水污染防治的一

般规定。

6.简述《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防治工业水污

染的主要措施。

7.简述《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城镇水污染防

治的主要措施。

8.简述《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农业和农村水

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十二章水资源保护法

一、简答题

1.简述水资源权属规定。

2.简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3.简述水域保护的主要措施。

4.简述用水管理的主要规定。

5.简述取水许可的适用范围。

第十三章森林资源保护法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森林资源权属规定。

2.简述森林法对森林的分类。

3.简述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4.简述森林的经营管理规定。

5.简述《森林法》关于森林采伐更新的规定。

第十四章草原资源保护法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草原资源权属规定。

2.简述我国保护草原资源的主要法律制度。

3.简述《草原法》关于草原建设的规定。

4.简述《草原法》关于草原利用的规定。

5.简述草原保护的主要规定。

第十五章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一、名词解释

1.《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野生动物”

2.《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保护的“野生植物”

二、简答题

1.简述野生动物资源的权属规定。

2.简述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法律规定。

3.简述保护野生动物生境的主要措施。

4.简述我国野生动物管理的主要规定。

5.简述我国保护野生植物的主要法律规定。

6.简述保护野生植物生境的主要措施。

7.简述我国野生植物管理的主要规定。

第十六章水土保持法

一、名词解释

1.水土保持

2.水土流失

二、简答题

1.简述预防水土流失的法律规定。

2.简述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第十七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本内容

2.简述土地资源的权属规定。

3.简述土地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4.简述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措施。

5.简述保护耕地的主要法律规定。

第十八章矿产资源保护法

一、名词解释

1.探矿权

2.采矿权

二、简答题

1.简述矿产资源权属规定。

2.简述探矿权的取得。

3.简述采矿权的取得。

4.简述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采规定。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D、国际环境条约在我国境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转换为国内法 二、多项选择题(4分×5=20分备选项中有2—4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全部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清洁生产的“清洁”主要表现在() A、清洁的技术标准 B、清洁的能源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产品 2、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A、全国环境监测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置 B、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三级监测站,即国家级、省级、市级监测站 C、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在业务上接受其指导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 【03、10单选、论述】 、 【04、10单选、多选】 、 【05、1论述】 、 【06、1单选】 、 【07、10单选】 、 【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2010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珂、王利明。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应用等知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2版)》内容简介: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居于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世纪、新阶段,法学教育不仅要为建设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法律人才。近年来,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科数量增长很快,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培养层次日渐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接受法科教育已经成为莘莘学子的优先选择之一。随着中国法治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法学教育的事业大有可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前途充满光明。 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在于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法学教育的宗旨并非培养只会机械适用法律的“工匠”,而承载着培养追求正义、知法懂法、忠于法律、廉洁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务。要完成法学教育的使命,首先必须认真抓好教材建设。我始终认为,教材是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工具和媒介,法学教材不仅仅是法学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法学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环保法是多部门法发展的结果。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防治法、国际环境法规范,以及各类规范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加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相关部门实体法、程序法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正确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目的的实现;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能力,以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新环保法全文,2019.4.24修订,2019.1.1起施行

新环保法全文,2019.4.24修订,2019.1.1起施行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本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9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2016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业简答题

40、简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6分) 我国环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1)法定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又包括两种,一种是综合性指导规划,其内容就是国家或地方有关宏观、长远发展提出的具有指导性、预测性、参考性的指标;另一种属于专项规划,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的指标、要求作出的具体执行安排。(7分) (2)建设项目,具体可以分为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包括开发区建设、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和其他共四个部分的工程和设施建设。(7分) 41、什么是开发者养护和污染者治理原则?该原则在我国环保法中有何具体适用? 42、简述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区别。 答: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4分) 和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有下列不同: 1) 清洁生产侧重“防”,末端治理侧重“治”;(4分) 2) 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传统的末端治理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4分) 3) 清洁生产对于企业来讲有动力,能主动;末端治理对于企业没有太大动力,比较被动;(4分) 4) 清洁生产可以持续,而末端治理不易持续。(4分) 概括而言,清洁生产比起末端治理,更加全面和广泛的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向工业。 43、简述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区别。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简答题问题详解

《环境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容。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由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 2、与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排污收费制度相比,《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排污收费制度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答:《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放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3、简述我国《矿产资源法》确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答: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是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对象、围、费率、程序和使用与管理的一整套措施和方法。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为补偿国家矿产资源的消耗而向国家缴纳的一定费用,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产权益。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都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矿产资源保障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 4、简述国际环境法的概念与特点。 答: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国际环境法主要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国法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关系。其次,国际环境法所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国际关系。再次,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的规则体系具有拘束力。最后,国际环境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同他关系最密切的是国际法和国环境法,因此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环境法的特点。5、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一、单选(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环境科学中最有名的绪论性著作是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C.《只有一个地球》 D.《人类环境宣言》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须把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这就使环境与保护法成为一个(C)极强的法律部门。 A.综合性 B.共同性 C.技术性 D.社会性 3.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B)。 A.环境优越论 B.零增长理论 C.经济优越论 D.负增长理论 4.在国际环境法律中(D)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A.国家机关 B.联合国 C.不同社会 D.国家 5.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是(B)。 A.自然环境的破坏 B.环境污染 C.大气污染 D.水土流失 6.我国首次明确规定“开展现行政政策和法律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规范性文件是(C)。 A.1986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B.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C.1994年的《中国21世界议程》 D.2000年的《立法法》 7.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的最主要的手段是(A)。 A.建立和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 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施 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 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 8.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A)。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9.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B)。 A.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免于缴纳排污费 B.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交纳排污费 C.可以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D.可以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需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10.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任务是(C)。 A.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B.防治机动车船污染 C.防治煤烟型污染 D.防治臭氧层破坏 11.环境科学中最有名的绪论性著作是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C.《只有一个地球》 D.《人类环境宣言》 12.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B) A.环境优越论 B.零增长理论 C.经济优越论 D.负增长理论 13.外国环境法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是(C) A.环境法体系的建立 B.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加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 第1章绪论 第1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 【单选】“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多选】在环境科学中最常见的分类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单选】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当作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 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 的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 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 确的做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上看,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份、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 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 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 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 影响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利用经济 和科学技术的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 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 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 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 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质的状态。而对于某种作为环境要 素的自然物,人类是以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 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 下都无条件地、绝对的加以保护。 第二节生态学基本知识 【多选】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单选】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2016年新环保法全文条例

2016年新环保法全文条例 环保法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自考复习资料章节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复习重点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础)(非重点) 重点难点:1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可简答可论述);3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4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不同与差异(P5)◇ ⑴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⑵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 ⑶相同点:“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必然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的,且在质的规定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⑷不同点: 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 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而且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作为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的范围,只能是那些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凡是人类不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物,即使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也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③人类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④某些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功能时,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当其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而可能成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补充: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中最常用分类。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宪法采用此分类。 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7)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 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生物界一样,要完全依赖于地表的环境条件。 如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一切动物离开氧气便不能生存、臭氧层的形成也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人体血液成份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相似。 ⑵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类能通过劳动,通过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环境系统工程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⑴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⑵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果超出这两种界限,就会打破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一方面造成资源枯竭,一方面使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人伊*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研究动物同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后来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主体从动物扩大这整个生物界。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3 生态系统的组成○(P11)(单选或多选)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 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⑴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⑵消费者。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一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是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是三级消费者。有的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因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其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无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 4 生态系统的功能◇P12 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它们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 食物链概念◇ 形成一条以食物把各种生物连结起来的锁链,叫做食物链。 营养级概念◇ 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一般有4至5个营养级。 1/10定律(P13)◇ 是指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1/10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1/10定律)。 生物放大(P13)◇ 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 象称为“生物放大”。 生态平衡○ 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 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泥石流等,都可以在短期内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为因素,如建造大型工程,从而大规模改变环境条件;大量毁坏植被,从而改变生物的生境;向环境中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不属于《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环境”的要素是()。 A.张家界自然保护区 B.承德避暑山庄 C.南海 D.创新创业环境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中心 B.生态系统只由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垃以整个地球上的生物与其环境等客观存在为中心 D.生态系统保持着绝对的静态平衡 3、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使用的,根据法律规定有处罚权的部门是()。 A.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

B.建设项目的计划部门 C.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 D.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4、下列关于环境保护法的民亊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环境侵权责任应当适用民事侵权的过错原则(无过错) B.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C.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害,免予承担责任 D.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四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5、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关于排污标准制定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己做规定的项目,也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己做规定的项目,只能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质量标准只能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符部门制定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6、国家建立的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不包括()。 A.统一规划 B.共同负责 C.统一标准 D.统一监测 7、某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在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但该企业拒不执行,继续排放污染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 B.情节较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以拘留 C.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拘留 D.处以拘留后,不再予以其他处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历年真题案例汇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1993年9月25日,一艘由×国××产业株式会社雇用的“石堡”货轮装载6440个黑色铁桶共计1283吨的所谓“其它燃料油”货物,停泊在我国××港区上元门码头。9月29日卸货时,海关在审查双方供货合同中发现疑点,随即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进行检验。商检局于10月4日和7日两次对该货物打开140桶取样检验,发现实际进口的并不是燃料油,而是形态各异、成份混杂、具有危害性的化工废弃物。其中部分是整桶污水,大部分是固体不明物质,而且出现强酸性、强碱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及刺激性气味。 同时,部分铁桶内压很大,已造成包装铁桶变形,开桶时,液体或固体物质立即喷(漏)出,随时都有可能引发爆炸等环境灾害事故的危险。10月8日,××海关宣布查封此货,并将有关情况通知了江苏省环境保护局。 问题:(1)请分析本案中的违法行为 (2)指出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 40.1992年11月,王某与拆迁人某市综合投资公司(下称投资公司)签订拆迁安置协议,约定安置其到丰台区六里桥10号院7号楼居住。1994年5月,王某入住后发现该楼邻近京石高速公路,噪声污染十分严重,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王某多次要求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均没有结果。为此,王某于2000年8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投资公司、某市公路局(下称公路局)、某市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发展公司)限期采取减轻噪声污染的措施,将住房内噪声值降低到标准值以下,赔偿从入住以来的噪声扰民补偿费每月60元,总计4500元。 1997年11月3日晚22时,某市丰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六里桥10号院7号楼进行噪声监测,噪声值分别为分贝、分贝、分贝。该区域适用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4类标准,环境噪声最高限值昼间为70分贝、夜间为55分贝。 法院审理后认为,投资公司在开发建设7号楼时,京石高速公路已通车数年,该公司有关建楼规划手续虽符合当时规定,但并不能免除该公司对噪声污染进行治理的责任,故投资公司在治理和改善住户居住条件的问题上应承担主要责任。发展公司是目前京石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人和受益人,且此次纠纷所争议的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京石高速公路,故发展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义务承担起治理和改善环境的责任。 问题:本案中法院的审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12分,第40小题8分,共20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复习重点

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体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系统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涵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内的主要分类或分支学科。它不尽涉及法理学、国际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等传统法学学科,而且还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法学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广泛、实践性、综合性较强。首先,该学科涉及多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相应法律规范的内容多为民行交叉,其次,从知识结构上看,学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必须要对环境科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有所了解和认知。 二、指定教材 本课程串讲课时为20课时,所用教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汪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三、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3章) 该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该部分是学习以后各个章节的前提和基础。 该部分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第1章-第11章)。新版教材在该部分对旧版教材做了一定的删减和修改。保留了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独立法学学科的相关论证;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体系、法律关系等基本理论;保留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制度。总体上来讲思路更为明确和具体,便于考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第二部分:环境污染防治法(第4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章在界定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其主要内容。 该部分内容对应的是旧版教材第二编环境污染防治法(第12章-第18章)的内容。新版除保留旧版教材《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名词解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早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黄金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环境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限期治理:是指国家法定机关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作出决定,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环境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 清洁生产: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体系与环境资源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 环境事故报告制度:指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事件,使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事故或事件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向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公众通报,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法律制度。 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