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第二章概念

[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得知识。通过本章得学习,要在理解概念得定义、概念得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概念得种类及概念间得关系等基本理论得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得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得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得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

一、什么就是概念

概念就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得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就是人类认识与思维得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就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得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得。事物得属性包括事物得性质及事物得关系两方面。如事物得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就是事物得性质。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就是事物得关系。事物得性质及事物得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得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就是属于某种事物得。

事物得属性有得就是特有属性,有得就是共有属性。事物得特有属性就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得属性。人们就就是通过事物得特有属性来区别与认识事物得。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就是“人”得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她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就是本质属性,有些就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她事物得属性。某事物固有得规定性与它与其她事物得区别性就是本质属性得两个特点。本质属性一定就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就是本质属性。

人类得认识就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得,对事物本质属性得把握就是在认识发展与深化得过程中形成得,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得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得过程。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得动物”→“能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得动物”。

最初形成得概念就是浅层次得,浅层次得概念总就是先反映对象得非本质得特有属性,日常生活使用得概念多属于这一类,可称为初级概念。进一步形成得深层次概念才反映事物得本质属性,科学研究与科学论著所使用得概念多属于这一类概念,可称为“科学概念”。

概念得形成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得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逐步舍掉具体得、现象得、感性得东西,最后只剩下一般得、本质得、理性得东西。

概念形成之后不就是固定不变得。首先,概念就是要随着人得认识活动得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得。其次,客观事物本身得发展变化也引起概念得发展变化。

概念就是发展变化得,但不能认为一个概念不能有确定得内容。由于概念反映得对象得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确定得,因此,每一个概念在认识得一定阶段上有着确定得内容。概念本身也体现了灵活性与确定性得辩证统一。灵活性就是指概念内容就是发展变化得,而确定性则就是指概念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确定得。

二、概念得内涵与外延

1、什么就是概念得内涵

概念得内涵就就是概念所反映得对象得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如“商品”这个概念得内涵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2、什么就是概念得外延

概念得外延就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得特有属性得对象,即通常所谓概念得适用范围。

要注意区别“概念所反映得对象本质属性”与“客观事物得本质属性”。概念得内涵与事物得本质属性就是有区别得。概念得内涵就是概念得思想内容,就是被反映到主观思维中得概念得含义。事物得本质属性就是独立于人得思维之外得客观存在,就是概念反映得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概念得内涵并不能完全反映事物得本质属性。

概念得外延有得就是一个单独事物,有得就是两个或更多得事物,有得就是无限量事物,有得就是空类。

虚概念也称空概念,就是反映空类得概念。所谓空类就就是不包含任何一个现实分子得类。“上帝”、“鬼”、“神”、“孙悟空”、“阿Q”。这些概念反映得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不存在得。

传统逻辑不讲虚概念,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推理中都就是预设了主项所反映对象得存在得。

3、概念内涵与外延得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得内涵与外延就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得。确定某一概念得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得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得内涵与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得内涵与外延总就是确定得、不变得。

灵活性指在不同得条件下,随着客观事物得发展与人们认识得深化,概念得含义(内涵)与适用对象(外延)就是可以变化得。如“太阳系得行星”得外延,开始时单凭人们得眼睛观察,认为只有六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后来靠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公认得九大行星)但随着2006年8月24日得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得表决,冥王星遭遇降级,又出现八大行星得说法。

使用概念要明确。

内涵反映对象得质,外延反映对象得量。我们平时说得概念要明确,就就是指所使用得概念内涵就是什么,外延就是哪些要明确,概念得内涵不明确,或者外延不明确,都就是概念不明确。只有概念明确了,然后才能准确地使用它。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得逻辑错误。

三、概念与语词

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得相关认识,而这种认识必须借助于语言得形式——语词,才能传达与巩

固下来。因此,概念就是语词得思想内容,而语词就是概念所依赖得物质形式。

但就是,概念与语词又有区别。

(1)概念就是一种思维形式,语词就是一种语言形式。不同民族得语词可以表达相同得概念。

(2)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不就是所有得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得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3)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得语词来表达:西红柿——番茄。

(4)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得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不同得概念。

“门”:家门——门板

同一语词可表达不同概念,但在客观得语言环境与说话者得客观环境中,一个语词所表达得概念必须就是确定得,而不得随意加以解释。

第二节概念得种类

逻辑学对概念得分类与各门具体科学对概念得分类不同。具体科学一般根据概念得不同科学内容来划分概念种类,如将概念划分为经济学概念、历史学概念、语言学概念等等。逻辑学则就是以概念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逻辑特征为根据来对概念进行分类得。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得对象数量得多少(概念外延得数量)——独一无二与两个以上,分为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

单独概念就是反映某一个别对象得概念,它得外延就是独一无二得具体事物。一般用专有名词或限定摹状词来表达。

2、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就是反映某一类对象得概念。这种概念得外延所反映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组成得类。通常用普通名词或短语来表达。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指反映得对象就是集合体得概念。集合体就是由若干个体事物组成得统一整体,其特点就是:个体与集合体不就是种属关系,集合体得属性个体不一定有,个体得属性集合体也不一定有,二者就是部分与整体得关系。

2、非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指所反映得对象不就是集合体得概念。它反映得就是一类对象(如“书”、“国家”等)或某一个别对象(如“泰山”、“月亮”),前者就是就是普遍概念,后者就是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用集合名词来表达,非集合概念用普通名词或非集合得专用名词来表达。

一个语词就是否表达集合概念,除了瞧它就是否就是集合名词,还要瞧语境,根据上下文得实际

意义来分辨。

三、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

1、肯定概念

肯定概念又叫正概念,它就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得概念。如“人”、“正义战争”。

2、否定概念

否定概念也叫负概念,它就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得概念。如“非人”、“非正义战争”、“不合法”、“无礼貌”等。否定概念一定要用带有“非”、“不”、“无”等否定词得短语来表达。但就是,带有“非”、“不”、“无”等字样得词或短语不一定都表达否定概念。“不丹”、“非洲”就是单纯词,不表达否定概念,其中得“不”、“非”不就是否定词素。

一个负概念总就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逻辑学将这个特定范围称为论域。一个负概念得论域一般指这个负概念与与之对应得正概念共同得邻近得属概念。如“非正义战争”指正义战争以外得战争,它得论域就是战争。

第三节 概念间得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得关系,所以,反映事物得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得关系。普通逻辑不研究概念之间在思想内容方面得具体关系,如“5”对于“3”得“大于关系”,而只就是从外延方面研究概念间得关系。首先根据概念之间就是否有外延重合,将概念间得关系分为两大类: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

一、相容关系

指两个概念得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得关系。根据外延重合得多少,相容关系又可以分为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与交叉关系。

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得外延全部重合得关系就是全同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凡S 都就是P,并且凡P 都就是S,那么,S 与P 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如图一)

具有全同关系得两个概念,虽然其外延完全重合, 全同概念就是两个概念,它与

“同物异名”,即不同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如“葵花”与“向阳花”表达得就是内涵与外延都相同得一个概念,而不能视为具有全同关系得两个概念。

在一篇文章中变换使用表达全同概念得语词,不仅可以从不同方面加深对同一对象得认识,同时也可以避免语句得简单重复,使语言生动多变,收到很好得修辞效果。

2、真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得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得全部外延重合得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仅仅部分S 就是P,并且凡P 就是S,那么,S 与P (如图三)。例如: 虚词 助词

戏剧 多幕剧

水生动物 鱼

图三

上述三对概念中,前一概念得外延大,后一概念得外延小,前一概念得外延包含了后一概念得全部外延。

3、真包含于关系

一个概念得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得部分外延重合得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凡S 都就是P,并且仅仅有部分P 就是S,那么,S 与P 就是真包含于关系(如图二)。例如: 古代文学 文学

合同 应用文

上述中每对概念之间,前一个概念得外延小,后一个概念得外延大,并且后一个概念包含了前一概念得外延,前一概念对后一概念得关系就就是真包含于关系,或者叫种属关系。

在传统逻辑中真包含于关系与真包含关系统称为种属关系或包含关系。在语言表达上,种属关系得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会引起层次混乱。如“展销会不仅接待国内与本市得用户,还欢迎世界各地贸易界人士光临。”这个句子在逻辑上得错误就就是:把“国内用户”这个属概念与它得种概念“本市得用户”并列在一起,混淆了属种界限。

4、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部分外延重合得关系就是交叉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只有部分S 就是P,并且只有部分P 就是S,那么,S 与P 就就是交叉关系(如图四)。例如:

青年 工人

教师 科学家

畅销商品 高档商品图四

上述三对概念,每对概念之间都就是交叉关系。因为交叉关系得概念有而且只有部分外延就是重合得,所以,既不能把它们当成不相容关系得概念,也不能当成全同关系或从属关系得概念。我们不能说“畅销商品不就是高档商品”,也不能说“畅销商品就是高档商品”。我们只能说“有些畅销商品不就是高档商品”或“有些畅销商品就是高档商品”。

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两个概念得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得关系就是全异关系,全异关系也叫不相容关系。即:S 与P 两概念,如果所有S 都不就是P,所有P 都不就是S,那么,S 与P 就是全异关系(如图五)。例如: 工人 农民

合法行为 非法行为 单纯词 合成词

全异关系得概念又根据就是否有中间项又可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

同一属概念下得两个种概念得外延不同,其外延之与等于属概念,这两个概念得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即:如果两个全异关系得概念S 与P 得外延之与等于其属概念Q 得外延,那么,S 与P 得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如图七)。例如:

主谓句 非主谓句

出席 缺席 合法 非法图七

在语言运用中,反对概念与矛盾概念都用反义词或反义短语表达。矛盾概念与反对概念得并列使用,可以使人们在鲜明得对比下认识事物与区别事物,收到好得表达效果。例如,彭端淑得《为学》一文使用了“为之、不为”;“学之、不学”;“不能至、至焉”等几对矛盾概念与“难、易;贫、富”等反对概念,对比鲜明地分析了人“贵在立志”得道理,很有启发性与逻辑力量。日常使用得大量富有表现力得成语有许多就是由表达矛盾概念或反对概念得语词构成得,如:凤毛麟角、貌合神离、深入浅出、出生入死、教学相长、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等即就是。

2、反对关系

同一属概念下得两个种概念得外延不同,其外延之与小于属概念得外延,这两个概念得关系就就是反对关系(或对立关系)。即:具有全异关系得两个概念S 与P 同时真包含于Q,而且S 与P 得外延得与小于Q 得外延,那么,S 与P 就是反对关系(如图六)。例如 黑 白

学生 教师

大学 小学

图六

反对关系得概念都有其共同得属概念。由于反对概念外延得与小于其属概念得外延,还有与之并列得其她概念存在,所以,反对概念得特点就是“对立有中”。如“黑”与“白”之间还有“黄红绿蓝”等中间概念。

在思维中,使用反对概念常犯得逻辑错误就是把它误认为矛盾关系,即“排中”。如“对学生恋爱不就是提倡,就就是禁止”,这句话中“提倡”与“禁止”就是反对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既不提倡也不禁止”得第三种情况,排斥第三种情况就是不对得。

第四节 概念得限制与概括

一、概念得内涵与外延之间得反变关系

概念得内涵有多少之分,外延有大小之分。内涵与外延就是互相制约得。概念得内涵确定了,外

延也就确定了;同样,概念得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内涵也跟着确定了。概念得内涵变化(增加或减少),概念得外延也随着发生变化(缩小或扩大)。一个概念得内涵增加,概念得外延也就缩小;反之,一个概念得内涵减少,概念得外延也就扩大。反过来,一个概念得外延扩大,它得内涵就减少;一个概念得外延缩小,它得内涵就增加。这就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得反变关系。

概念得内涵与外延之间得反变关系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得概念,不适用于其她关系得概念。属种概念得内涵与外延得反变关系就是对概念进行限制与概括得逻辑根据。

二、概念得限制

概念得限制就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得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得逻辑方法。

例如: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

这就就是一个连续限制过程,也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得过程。每一次限制,内涵都增加了一层,同时外延也缩小了一层,使表达得思想更加清楚具体。

对一个属概念就是否要进行限制,以及限制到什么程度,都必须根据思维实际得需要。需要连续限制时,也只能限制到单独概念,如上例。因为限制就是在属概念与种概念之间进行,单独概念只反映一个特定对象,它就是外延最小得种概念,所以,不能再进行限制了。

概念得限制就是思维重点由一般转向特殊,由概括走向具体得过程。当我们对事物得认识不满足于一般得认识而要求具体化时,就用限制得方法。例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得战略问题》一文里,在说明当时从事战争得性质时,就用了概念得限制:“我们现在就是从事战争,我们得战争就是革命战争,我们得革命战争就是在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得国席里进行得。”经过一系列概念限制,将文章得中心集中到了讨论中国革命战争得战略问题上来。

概念限制只能在属种概念之间进行,不具有属种关系得概念之间得内涵与外延没有反变关系,不能进行限制。例如,“泰山山脉”不能限制为“泰山”,因为这两个概念不就是属种关系。前者就是表示整体得集合概念,后者就是表示整体包含得部分得概念,她们都就是单独概念,就是全异关系。

在语言形式上,概念得限制表现为在名词前加定语,在形容词、动词前加状语或在其后加补语;也可以不加限制定语而直接换成表达被限制概念得种概念得语词。前者如把“学生”限制成“大学生”,把“美”限制成“很美”,把“说”限制成“快说”、“说得好”等等;后者如把“油料作物”限制成“花生”等。也应注意,有得定语、状语与补语对中心语并不起限制作用,仅起修饰、强调或表示数量得作用。如“雄伟壮丽得泰山”、“光芒万丈得太阳”,其中“雄伟壮丽”、“光芒万丈”并不起限制作用,只不过将“泰山”、“太阳”得已有属性加以加强调罢了。

对概念限制到什么程度,要瞧实际得需要。

二、概念得概括

概念得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概念得内涵,以扩大概念得外延,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得逻辑方法。

例如:小说→文学→艺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得上层建筑。

这就就是一个连续概括过程。每一次概括,内涵都减少了一层,外延都扩大了一层范围。

对一个种概念就是否进行概括,以及概括到什么程度,也必须根据实际思维得需要。连续概括只能概括到范畴(如上例)。因为范畴就是一定领域得最高属概念,它得外延最广,不能再进行概括了。

概念得概括就是思维得重点由特殊转向一般,由具体转向概括得过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例如,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把“自由主义”概括为“机会主义得一种表现”,“就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得”。这就使我们对自由主义得本质有了深刻得认识。同时,在文章与讲话中,概括就是使行文简练而不可少得一种手段。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就用“声”概括了“风声、雨声、读书声”,用“事”概括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仅概括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得心情,文字上也更简练了。如果不概括,则表达成:“风声入耳,雨声入耳,读书声入耳……”累赘而缺乏表现力。对别人得问题,不愿作具体得答复,就可用概括得说法。如“双方就共同关心得问题进行了交谈”,这几乎成了外交辞令。

对概念进行概括常出现得逻辑错误有:虚假概括,概括不当。

对概念得概括容易出现两种逻辑错误:

1、概括过高:批评人时无限上纲,乱扣帽子。

某人一次迟到,就说她总就是迟到。

2、虚假概括(概括不当),即概括出来得概念与原概念不具有种属关系。

农作物得生长,要吸收土壤里得水分、氮、磷、钾等肥料。

现在可好了,她既养了十几只兔,又养了猪、鸡、鸭、鹅等牲畜。”

猪就是牲畜之一,而“鸡、鸭、鹅”就是家禽,与“牲畜”之间没有种属关系,概括不当。

在语言表达上,概括表现为去掉起限制作用得成分,或者将表达种概念得语词直接换成表达属概念得语词。如把“中国人”概括为“人”,把“动物”概括为“生物”。

概念得限制与概括就是帮助我们准确使用概念得逻辑方法。限制所要解决得就是概念如何准确反映事物得特殊性;概括所要解决得就是概念如何反映事物得共同本质。在使用概念时,该限制而不限制就会抹煞事物得特殊性;该概括而不概括,就会就事论事,对罗列得具体事实或现象不能从原则得高度或更广泛得范围去分析问题,忽略事物得共同本质。当然,如果做出不恰当得限制或概括,也就是有害得。总之,对概念正确进行限制与概括,就是准确地思维与明确地表达所需要得。

第五节定义

一、什么就是定义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得逻辑方法。或者说,定义就是用简短语句把概念所反映得对象得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高度概括地揭示出来得逻辑方法。

为了使概念内涵明确,给概念下定义就是一种基本得逻辑方法。例如,当我们要明确“小说”得内涵时,可以给这个概念下这样得定义:

小说就就是通过完整得故事情节与具体环境得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得一种文学体裁。

这个定义揭示了“小说”所反映对象得特有属性,从而使小说与其她文学体裁区别开来。这里,定义首先要求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得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如果不能揭示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只就是揭示共有属性,如“小说就是一种文学体裁”,就不能算定义。其次,定义形式应就是简短得。如上例,用一个简短语句高度概括地把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体环境描写等方面得主要特征揭示出来。如果写一篇文章,甚至写一本书来明确一个概念得内涵,就不能算定义。

对一个科学概念下定义,必须揭示概念所反映事物得本质属性,不能仅揭示事物得非本质得特有属性。而要揭示事物得本质属性,要有丰富得实践经验与足够得专业知识。给社会科学领域得概念下定义,还要有正确得立场、观点与方法,否则,就不能真正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得本质。例如,关于“国家”得本质在资产阶级学者得著作里就没有真正搞清楚,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第一次明确其本质,指出“国家就是阶级统治得暴力机器”。但就是,认识事物得本质属性不就是普通逻辑得任务。普通逻辑只就是研究定义这种逻辑方法得结构、种类及其规则,以保证在认识事物本质属性得基础上正确地用定义来明确概念,总结认识成果。

定义就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得。被定义项就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得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得概念。被定义项与定义项就是构成定义得两个主要部分,通过定义联项把它们联结起来,其形式为:

D s就就是D p

D s表示被定义项,D p表示定义项,“就就是”就是定义联项。在现代汉语中,定义联项常用“……(就)就是……”、“……即……”、“所谓……就就是……”来表示。

定义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就是明确概念得重要手段,也就是人们总结与巩固认识成果得重要手段,在工作、学习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定义这种逻辑方法。

二、定义(科学定义)得方法

凡就是符合上述定义要求得都就是实质定义/真实定义,也叫科学定义,简称定义。在实际思维中,最常用得一种定义方法,就就是通过揭示被定义概念邻近得属概念与种差来下定义,称为“属加种差定义”。

用“属加种差定义”方法,首先要找到被定义概念邻近得属概念。因为邻近得属概念比被定义概念得外延更广,在这个范围内考察被定义概念,才好确定它所反映得事物得本质属性就是什么。然后确定被定义概念与其邻近属概念下诸种概念所反映对象得本质属性得差别,即种差。例如: 文学就是语言得艺术

这就是给“文学”下得定义。“文学”邻近得属概念就是“艺术”,文学具有艺术得共性。艺术这个属概念下有“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并列种概念,文学与其她艺术形式之间得本质差别就是“语言(表达)得”,这就就是文学得种差。属加种差定义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得属

这种定义方法就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得,所以,又称为古典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至

今在日常工作与科学研究中仍被广泛应用。

给一个复杂概念下定义,种差部分要尽可能多方面地完整地揭示其内涵,不能遗漏。就就是说,种差反映得可以就是对象得一个属性,也可以就是多个属性构成得属性组。例如,前面给“小说”下得定义,其中列举得三个属性:完整得故事情节、具体得环境描写、鲜明得人物形象,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小说得本质属性就不完整。当然,同一事物得几个本质属性不就是平列得,反映本质得程度有深有浅。如果能找出其中一个决定作用得本质属性作种差也就是可以得,这样使用起来更简便。例如“人”得本质属性有多个,但就是其中起决定作用得就是“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这样,就可以给“人”下一个简化定义:“人就是制造与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得动物”。

根据定义得种差所反映得内容不同,属加种差定义又可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

性质定义:以事物得性质作种差下得定义叫性质定义。前面举得例子都就是性质定义。

发生定义: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得情况作种差得定义就是发生定义。如:

月蚀就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亮被地球所遮而产生得部分或全部失光得天文现象。

这就是“月蚀”得发生定义,它得种差就是月蚀发生得原因。发生定义在自然科学领域应用较广。

关系定义:以事物之间得关系作为种差得定义就是关系定义。例如:

偶数就是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得数。

这就就是一个关系定义,其种差“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得”就是数与数之间得关系。关系定义在数学中应用较多。

功用定义:以对象得功用作为种差得定义叫功用定义。例如:

温度计就就是用来测量气温得物理仪器。

这就是一个功用定义。其种差揭示了温度计得功用。这种定义在日常生活与自然科学中用得较多。

属加种差定义也有局限性。哲学上得范畴,如物质、意识、内容、形式、原因、结果等等,都就是外延最广得普遍概念,它们没有属概念,不可能用属加种差得方法下定义。对单独概念也难于用属加种差得方法下定义,因为单独概念反映得就是单个对象,而单个对象与其她对象区别得属性很多,难于概括出它得种差。人们常常用特征描述得方法来说明它,以代替下定义。

三、语词定义

1、什么就是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类似定义,就是通过规定或解释语词得含义而揭示语词意义得方法。如:

①凯旋就就是得胜归来。

②双百方针就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得方针。

这都就是语词得定义。例①说明“凯旋”这个语词得含义。例②就是规定“双百方针”这个语

词得含义。

语词定义得任务不在于揭示概念得内涵。它只就是指明一个语词表达什么概念或表示什么事物,在一定程序上起着明确概念、区别事物得作用。语词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得辅助方法。

2、语词定义得种类

语词定义有两种:说明性得语词定义与规定性得语词定义。

(1)说明性得语词定义。这种定义就是对某个语词已确立得含义做出说明。当人们不了解某个语词得意义时,就用语词定义加以说明。这种定义在语文教学与词典中用得最多,通常称为释词。如:

①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②乌托邦:希腊语,“乌”按希腊文得意思就是“没有”,“托邦斯”就是“地方”,乌托邦就是个没有得地方。指空想、虚构得理想得地方。

(2)规定得语词定义。这种定义就是给某个语词表示得意义做出规定。如:

①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新型建设人材。

②我说得“书”,不就是书籍,而就是书法。

四、定义得规则

一个实质定义,要下得正确,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定义项得外延与被定义项得外延必须全同

在定义中,定义项就是揭示被定义项所反映对象得本质属性得,因此,定义项所反映得对象与被定义项所反映得对象应就是相同得,即它们得外延就是全同得。

违反这条规则得逻辑错误有两种:

第一,定义过宽。定义项得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叫定义过宽。如“宪法就是国家得法律”,这句话作为定义,其定义项“国家得法律”外延过宽,它得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宪法”得外延。“国家得法律”除了宪法,还有民法、刑法等等。

第二,定义过窄。定义项得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叫定义过窄。例如:“词就是表达概念得语言单位。”这句话作为定义,其定义项“表达概念得语言单位”外延过窄,它小于被定义项“词”得外延,除了能表达概念得词以外,还有大部分虚词不能表达概念。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在一个定义中,定义项就是明确被定义项得。如果一个定义得定义项还需要被定义项来说明,那么,定义项本身就是不明确得,它就不能揭示被定义项得内涵,达不到下定义得目得。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如下两种逻辑错误:

第一,同语反复。一个定义得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叫同语反复。如“补偿贸易即就是补偿性得贸易”。

第二,循环定义。一个定义得定义项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叫循环定义。如“形而上学就是与辩证法对立得方法论”,而什么就是辩证法呢?“辩证法就是与形而上学对立得方法论”。用辩证法给形而上学下定义,而辩证法又必须用形而上学来说明,结果谁也说明不了谁。

3、定义必须清楚确切,一般不应用比喻

定义要揭示被定义项得内涵,定义项必须明确,不能含混不清,一般也不能用比喻或借代辞格。否则,只能使人对概念得理解发生混乱,同样达不到下定义得目得。违反这条规则就犯下逻辑错误: 第一,定义项含混不清。例如:杜林曾给“生命”下这样一个定义:“通过塑造出来得模式化而进行得新陈代谢”。在这个定义中,“塑造出来得模式化”就就是一个不可捉摸得含混概念。恩格斯斥责说:“这就是什么玩艺儿?”这就是“最纯粹得杜林行话,毫无意义得胡说八道”。

第二,比喻定义。比喻就是很生动得说明方式,但就是,不能直接揭示概念得内涵。如“文学就是人们得精神食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学感染人教育人得作用,但就是,并没有直接揭示文学得本质属性。

4、定义联项不应当就是否定得

如果定义联项就是否定得,那么,定义项只能说明被定义项反映得对象不具有什么属性,而不能说明定义项反映得对象具有什么本质属性,因而达不到下定义得目得。

给正概念下定义不仅不应就是否定得,而且也不能用负概念作定义项。给负概念下定义可以用负概念,但就是,也不能用否定联项。

用否定形式下定义或用负概念给正概念下定义就犯“定义否定”得逻辑错误,如“词不就是句子”,这个语句仅指出词不具有句子得本质属性,并没有指出词本身得本质属性,起不到定义作用。但“非婚生子女就就是没有婚姻关系得男女所生得子女”就是个正确定义。

定义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重要意义,但就是,任何定义,即使在某种条件下得正确定义也不就是万古不变得教条。一个正确定义,只能揭示事物某些方面得规定性,而不能揭示事物得各方面得联系。要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必须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通过实践,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固守已有得简单定义。否则,思想就会僵化、犯教条主义得错误。

第六节划分

一、什么就是划分

划分就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得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得外延得逻辑方法。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得数量不同,有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只反映一个对象,它得外延就是清楚得。普遍概念反映一类事物,而一类事物有得就是有限得,有得就是无限得。某些有限得普遍概念可以用列举得方法明确其外延,如太阳系得太行星。但就是,太多数普遍概念反映得对象就是无限得,或者虽然有限,但数量很大,无法一一列举,就只能把概念反映得对象分成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得外延,这就就是划分。可见,划分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外延较大得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得种概念得逻辑方法。例如:

按表达方式得不同,文章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就是一个划分。被划分得概念称为“母项”,从母项划分出得种概念就是“子项”,划分时要依据事物一定属性作标准,作为划分标准得属性称“划分根据”。如上例,“文章”就是划分得母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就是划

分出得子项,“表达方式”就是划分根据。可见,划分就是由“母项、子项、划分得根据”三要素组成得。划分得根据在划分表述时可以省略,但作为划分必备得思想要素,它对于一个完整得划分就是不可或缺得;特别就是在需要强调划分根据时必须明确地指出。

二、划分与分解

划分与分解不同。

分解就是在思维中把一个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得属性与分解对象就是不同得。反映部分得概念与反映整体得概念之间不就是种属关系。例如,把“中国”分成“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台湾省等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市、自治区都就是中国得一部分。我们可以说“山东省就是中国得一部分”,不能说“山东省就是中国”。国为“山东省”不具有“中国”得本质属性。而划分则就是把一个大类分成几个小类,小类都具有大类得属性。例如,把“学生”划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就是学生”,也可以说“中学生就是学生”等等。明确了划分与分解得不同,在区别事物上不至于产生混乱。

划分在思维与表达中就是有重要意义得。它不仅就是明确概念,从而正确使用概念得重要得逻辑方法,而且也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得重要方法。划分可以使我们对各种各类、千差万别得客观事物得认识有条不紊。

三、划分得方法

划分按层次多少可分为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按子项得数目可分为多分法划分与二分法划分;此外还有两种特殊得划分:分类与列举。

1、一次划分与连续划分

一次划分就是只包括母项与子项两个层次得划分,前述例子就就是一次划分。

连续划分就是包括母项、子项与子项得子项三个层次以上得划分。其具体方法就是: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后,再把子项作母项,按照新得划分根据继续划分出子项得子项,直到满足需要为止。例如,在整理图书时,可将图书先分为“中文图书”与“外文图书”;中文图书与外文图书又可分别按学科不同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自然科学又可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学、地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哲学又可分为几个小类。连续划分到子项就是单独概念就不能再继续划分了。

2、多分法划分与二分法划分

多分法划分就是将一个母项分成三个或三个以上子项得划分。如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把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汉句”就就是多分法划分。

二分法划分就是依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根据,将母项分为具有矛盾关系得两个子项得划分。这两个子项都可以就是正概念,如把“文学作品”分为“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也可以就是一个正概念,一个负概念,如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二分法就是一种特殊得划分方法。它得一般形式就是将一个属概念分为正负两个种概念。其优点就是:便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应当注意得那一部分事物上面,并且这种划分简便易行,不易发生

错误。这种划分得缺点就是:其子项中得负概念只反映对象不具有什么属性,并未说明它有什么属性,负概念得内涵与外延就是不明确得。

3、分类与列举

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得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将事物分为若干个类,使每个类相对于其她得类都具有确定得地位。

划分就是分类得基础,分类就是划分得特殊形式。任何分类都就是划分,但就是,不就是所有得划分都就是分类。分类都就是用在科学研究中,要求比较严格。分类得根据必须就是事物得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分类得结果一般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通过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得新得规律或更深层次得本质,因而具有很大得科学价值。如化学元素得分类、动植物得分类、社会形态得分类,就属于这种分类。而划分则要求不那么严格,划分得根据可以就是区别事物得一般属性,就是由人们日常实践得需要决定得,当这一实践过程完毕,这种划分也就失去意义。

分类有自然分类与辅助分类。自然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得本质属怀把事物排列为各个类。例如把生物分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就是自然分类。辅助分类就是根据事物得显著特征将事物排列为各个类,以便于将某个个别事物从被分类得其她事物中区别出来。各种工具书,如字典、字典得编排系统用得都就是辅助分类,目得就是便于从整部词典、字典中查到某个字、词。

列举就是通过揭示母项得部分子项从而明确概念外延得一种逻辑方法。当一个属概念不便于进行多分法划分,或者不必要进行完全划分时,就用列举。例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冰心、巴金、艾青等”,这就就是一个列举。举出得子项或者就是反映人们所熟知得事物,或者就是反映需要突出加以研究得事物,或者就是反映有代表性得事物。其余未列举出得子项就用“等”、“等等”表示。因为列举这种方法灵活简便,人们在明确概念外延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四、划分得规则

1、划分必须相应相称:划分后各子项外延之与要等于母项

划分后各子项外延之与与母项得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犯“多出子项”或“划分不全”得逻辑错误。

“多出子项”就是划分后得子项外延之与大于母项。如把“高校教学人员”划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见习助教、研究生”,就多出子项“研究生”。研究生虽然有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她们就是学生,不就是教学人员。这个划分犯了“多出子项”得逻辑错误。

“划分不全”就就是划分出得子项外延之与小于母项。如把“生物”分为“动物与植物”,漏掉了“微生物”,就就是犯了“子项未尽”得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根据必须同一

划分根据同一,就就是在每次划分中,划分得根据只能就是一个,不能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否则,就犯“划分根据/标准不同一”得逻辑错误。如把“文学”直接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就同时采用了三个不同得划分根据。“划分根据不同一”在逻辑上就是“基本错误”,由此还可能引起“子项相容”、“子项未尽”、“越级划分”等错误。上述对文学得划分就同时犯了“子

项相容”、“子项未尽”得逻辑错误。

3、划分得子项之间应当互不相容,互相排斥。

违反这条规则,就犯“子项相容”得逻辑错误。例如,有个辅导员把“班级里得学生”划分为“党员、团员、三好学生与后进生”,这就犯了“子项相容”得错误。“党员”、“团员”与“三好学生”就是交叉关系,与“后进生”有时也就是交叉得。

“子项相容”得逻辑错误常常就是由划分根据不同一引起得。

五、划分得作用

1、明确概念得外延;

2、加深对事物得认识。

正确地进行划分,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科研、调查、统计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各门科学得体系可以说都就是对其范畴得层层划分,如现代汉语语法对词、句得逐层划分,就为我们深入了解各种词、句得意义与句法功能提供了方便。再如在人口普查中,对“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等等根据所作得划分,为我们了解与掌握我国人口得组成特点,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依据。当然,划分要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践得需要进行,不能简单化。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大学本(专)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它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学习形式逻辑对于自觉地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论证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和方法,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逻辑规律和逻辑原理,同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自觉地运用学过的逻辑理论和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逻辑问题。通过学习本课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就中文系而言,本课程应注意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相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突出、例证生动,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教材一般都借用了数理逻辑的语言形式,应注意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转换。 五、本课程讲授一学期,约32学时。书面作业2次。 六、本大纲课程教学内容顺序依托华东师大《形式逻辑》教材内容顺序编排,教学重点为第二、三、四、五、六、十章,教师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多少及学生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调整。由于选用教材不同,内容编排顺序以及个别内容、术语可能小异,教学中应作适当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 第一节了解:形式逻辑的对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性质(全民性、工具性)。 第二节理解: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了解: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了解: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了解: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 二、掌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理解: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二、理解: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 三、理解:正概念与负概念 第四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理解:相容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 二、理解:不相容关系(全异:矛盾、反对) 第五节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第六节掌握:定义及其规则 第七节掌握:划分及其规则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 第一节了解: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性质命题 一、了解:性质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二、理解:性质命题根据质和量的不同结合分为六种基本形式。 三、掌握:A、E、I、O四种性质命题的项的周延性 四、掌握:主、谓项相同的A、E、I、O四种性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第三节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 一、掌握:运用命题变形法的直接推理 二、掌握:依据“逻辑方阵”的命题间关系的直接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 第一节三段论 一、理解:三段论及其结构

形式逻辑学 第四版(华东师大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答案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意义 (P13-14) 一、1、逻辑学;客观规律。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某种理论、观点、看法。 二、1、(b)。2、(b) 第二章概念 (P43-49) 二.(1)单独、集合;(2)普遍、非集合; (3)普遍、集合;(4)普遍、非集合; (5)普遍、非集合;(6)普遍、集合。 三.字母ABCD分别表示先后出现的概念(见下页) 六.全部错误。理由: 1、使用了否定; 2、循环定义; 3、定义过窄; 4、循环定义; 5、隐喻; 6、定义过宽; 7、定义过窄;8、定义过宽。 1、2、3、 4、5、6、 7、8、 or A B B D D C A B C D A A B C C A B B

C D A C B A B C A A B C 七、全部错误。理由: 1、是分解; 2、混淆根据、子项相容; 3、不是划分; 4、子项相容、划分不全、混淆根据; 5、混淆根据、子项相容; 6、是分解; 7、多出子项; 8、划分不全。 九、1、内涵、外延。2、交叉、反对。3、不相容(全异)、同一。4、(略)。5、定义过窄。 6、真包含(同一)、不相容(全异)。 7、限制、概括。 8、多出子项、划分不全。 十、a c d d(c) c d a c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上)(P77-81) 一、(3)、(5)直接表达判断。 二、A A A E O I A(a) E 三、1、不能,能。2、能,能。3、(略) 六、(3)正确。 七、1、SOP。2、真包含于。3、全同、真包含于。4、真假不定。5、特称、肯定。6、SI P 真。 八、c d d d c d 九、de de bc bc 十、SIP、SOP取值为真,SIP可换位:SIP PIS。 十一、推导一:ABC三句话分别是性质命题SAP、SaP、SEP,a与E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所以根据题意SAP必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推导二:A句与C句是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必有一假,所以B句真,B句真则C句假,所以A句亦真,所有学生懂计算机,班长必然懂计算机。 十二、推导:SIP与SOP是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POS必假,P真包含于S或与S全同,即S真包含P或与P全同,而前者使AB两句话均真,不合题意,所以S 与P全同。 十三、分析:“该来的(人)不(是)来(的人)”可推出“来(的人)不(是)该来的(人)”(SEP PES)。“不该走的(人是)走了(的人)”可推出“不走(的人是)该走的(人)

形式逻辑知识点总结

1、逻辑形式的组成: 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2、概念的种类 判断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取决于其外延中分子对象数量的多少,仅仅包含一个分子对象就是单独概念,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就是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只有一个分子对象的概念; 普遍概念: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的概念。 判断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取决于语句中所规定的对象的属性是整体具有还是其中的分子对象也具有。 集合概念: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正概念:也叫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也叫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同一关系):a b 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 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设a,b两个概念,a概念与b概念的全部外延没有任何部分相重合即所有的a都不是b并且所有的b也都不是a 矛盾关系:a,b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其邻近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a,b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邻近属概念的外延 4、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 定义过宽: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定义过窄: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2)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同语反复:在定义项中直接出现了被定义项。 定义循环:在定义项中间接出现了被定义项。 (3)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概念。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定义含混;在定义项中使用了含混不清的概念。 以比喻代定义:定义项用了形象比喻。 4)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 违犯规则所犯错误:定义用否定联项 5、划分的规则 (1)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划分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划分母项的外延)

逻辑学深刻复习知识点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前言:逻辑学: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它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更直接,更系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源于古希腊,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 逻辑是一门学科,即逻辑学(思维科学)。 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总结出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 思维: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命题(判断),推理) 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包括逻辑常项和变项 逻辑常项:不随思维具体内容变化而变化,是判定一种逻辑形式具体类型的唯一依据。 传统逻辑:自然语言(日常用语)现代逻辑:人工语言(符号语言:表意符号,公式,公式序列) 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逻辑规则:仅适用于某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传统逻辑定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表现方式: 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经典命题逻辑,经典谓词逻辑(表现方式:重言式(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没有民族性,阶级性) 2.逻辑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规定的七大基础学科:逻辑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

三方面作用:促成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帮助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3.第三节逻辑简史 逻辑学的历史:两千多年逻辑学的三大源头: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西方逻辑: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在发展的历程中完整地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形态。(以此为例) 传统逻辑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开始直至莱布尼兹之前的整个逻辑类型。特点:借助自然语言,主要范围是常见日常思维类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著名学者,第一次全面、系统研究逻辑学主要问题,首创逻辑学这门科学。被称作“西方逻辑之父”,主要逻辑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分别论述概念、命题(判断)、推理、论证、论辩的方法和如何驳斥诡辩的问题。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系统论述了矛盾律、排中律,涉及同一律。奠定了西方逻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及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研究了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和推理形式,提出相应推理规则。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7世纪,实验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奠定归纳逻辑的基础。 穆勒(1806-1873):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在《逻辑体系》(我国近代学者严复译为《逻辑名学》)把科学归纳法发展为五种: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至此,传统逻辑的基本框架大致形成。 现代逻辑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由莱布尼兹奠定基本思想,目前仍在不断发展中的逻辑类型。特点:借助人工语言(符号语言),建立形式系统,对研究对象整体把握。 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17世纪末期,提出用数学演算的方法处理演绎逻辑;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规律是相对于特殊规律而言的。我们以前曾经讲过许多逻辑规则,例如定义规则、划分规则、三段论规则等等。这些逻辑规则相对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逻辑规律来说,都带有特殊性。它们只在特定的思想逻辑形式里有效。相对于这些逻辑规律来说,逻辑的基本规律则带有普遍性,是对这些规则的进一步概括。因而它们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思想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把它们称为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普遍有效性。逻辑规律是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对一切思维过程都有制约作用。任何正确的思想,无论是概念、命题还是推理,都必须具有确定性。有确定的内容,确定地反映客观对象,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特征。 同一律提出任何思想与自身同一,矛盾律要求思想不自相矛盾,排中律则排除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遵守这三条规律是思想具有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的要求,则势必犯逻辑错误。这是从逻辑规律在思维中的作用说的。 再者,充足理由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它是思想具有论证性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的要求,同样犯逻辑错误。

二、客观必然性。逻辑规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思维自身的规律,因此有其主观性。但逻辑规律不是同客观事物毫无关系的纯思维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即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存在时必须具有的规律。因为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只能是该事物而非他物;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不能是虚无;一切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一切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三、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和论证性的特征。其中,思维的确定性又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关思维具有确定性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有关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任何思维活动如若违背了上述四条规律都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逻辑错误。 任何规律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作用。逻辑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同一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 所谓“同一时间”,是指思想所涉及的对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那段时间,在此时间内该对象的本质属性保持不变。思维过程中同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思想所涉及对象相对稳定状态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所谓“同一关系”,主要指对象的同一方面。任何对象都有许多方面,是多种本质属性的统一。例如“水”就起码有物理属性方面和化学属性方面。水的物理属性方面表明,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一个大气压下气温摄氏零度时结冰,摄氏100度时沸腾;水的化学属性方面表明,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构成的物质。因此,在不同的关系下,对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

形式逻辑 第二章 概念 (2)

第二章概念 [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的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是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的。事物的属性包括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两方面.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是事物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是属于某种事物的. 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事物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事物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是在认识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程.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的动物”→“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 最初形成的概念是浅层次的,浅层次的概念总是先反映对象的非本质的特有属性,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可称为初级概念。进一步形成的深层次概念才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著所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概念,可称为“科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逐步舍掉具体的、现象的、感性的东西,最后只剩下一般的、本质的、理性的东西. 概念形成之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首先,概念是要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其

形式逻辑试题精选范文

形式逻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中国人是有志气的”和“中国人是亚洲人”这两句话中的“中国人”这个概念——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2.“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的科学”,把这句话作为物理学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同语反复 3.下列对概念进行限制正确的是——把“犯罪”限制为“反革命罪”。 4.“动物”与“植物”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5.已知“SEP”为假,可必然推出——SIP 真 6.“动物”这个概念属于——普遍概念 7.“珠穆朗玛峰”与“世界上的最高峰”之间具有——同一关系 8.下列限制或概括,正确的是——“勤劳”概括为“美德” 9.“学校可以划分为大学、中学、小学和体育学校.业余学校”。这句话犯的划分错误是——子项相容 10.“期刊分月刊和季刊”,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子项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全部外延 11.若“有的S是P” 、“有的S不是P” 、“有的P不是S”三个判断均真,则S与P具有——交叉 12.已知“有的学生是优等生”真,则——“所有学生都不是优等生”假 13.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判断中,主项与谓项都是单独概念 14.若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则这一判断的形式一定是有S是P15.当S真包含于P时——SAP与SIP都真 16.“没有一个犯罪分子不是危害社会的”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全称肯定判断 17.对于两个概念,如果所有A都是B,并且有些B是A,那么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于关系 18.“小王是转业军人”与“小王不是转业军人”,这两个性质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形式逻辑最全期末复习资料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叫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类的联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借助于语言(语词、句子和句群)来实现和表达的。 3、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有具体内容,也有逻辑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既与思维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其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逻辑常项,一是变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逻辑常项的不同。 4、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指: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等。相对于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上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有非特有属性或非本质属性;概念舍支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的忏悔,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牲,即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称为概念的含义。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7、单独概念:是反映唯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专有名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概念。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9、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叫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叫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组成的统一的总体,一人集合体所具有的忏悔,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体所具有。非集合体则不同。 10、正概念和负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正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负概念。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逻辑上叫做论域。 1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2、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不是,那么与之间的关系说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真包含于。 13、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a真包含b。 在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种关系叫属种关系。 1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生命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15、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我们把这四种关系统称为相容关系。

形式逻辑最全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叫思维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与语言有不可分类的联系。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借助于语言(语词、句子和句群)来实现和表达的。 3、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有具体内容,也有逻辑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叫思维的具体内容;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叫思维的逻辑形式。 思维的逻辑形式既与思维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其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逻辑常项,一是变项。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逻辑常项的不同。 4、简单的逻辑方法: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指:定义、划分、限制与概括、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归纳方法等。相对于辩证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方法,上述方法是比较简单的。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与感觉、知觉、表象不同:感觉、知觉、表象是反映个别对象的具体形象及其属性,其中既有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有非特有属性或非本质属性;概念舍支了对象的非特有或非本质的忏悔,而是抽象地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6、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牲,即内涵和外延。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通常称为概念的含义。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7、单独概念:是反映唯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专有名词和摹状词都表达单独概念。 8、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9、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叫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叫非集合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组成的统一的总体,一人集合体所具有的忏悔,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体所具有。非集合体则不同。 10、正概念和负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正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忏悔的概念就是负概念。从语言方面说,在表达负概念的语词中,常常含有“无”、“不”、“非”等否定词。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一个负概念所相对的范围,逻辑上叫做论域。 11、同一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2、真包含于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是有的不是,那么与之间的关系说是真包含于关系,即真包含于。 13、真包含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即a真包含b。 在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种关系叫属种关系。 14、交叉关系: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仅有一部分是生命的,即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15、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我们

《形式逻辑》练习题答案及逻辑知识

《形式逻辑》练习题答案及逻辑知识 《形式逻辑》练习题、答案及逻辑知识 道成编辑,2012.1.15. 第一章、绪论 【堂上操练】一、填空: 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又叫__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_____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________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学生是三好学生。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4.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所有S是P2.p←q3.有S不是P4.(p

∧q)→r 【课后作业】 一、查阅词典,指出下列各句"逻辑"一词的含义: 1.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是社会发展的逻辑。2."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 3.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4.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 5.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6.任何脱离现实生活逻辑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7."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8.这几句话不合逻辑。 二、请用公式表示下列命题或推理,并指出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 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2.白求恩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 3.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客观性,形式逻辑是科学理论,所以,形式逻辑具有客观性。 4.除非你去请他,他才来。6.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5.某案犯逃跑要么从水路。要么从陆路,据查不是从水

浅谈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主要作用

浅谈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主要作用 ——生活中的逻辑学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在探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来研究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在科技爆时代,逻辑学在个人认识和教育领域的运用。 关键字:逻辑学、研究对象、性质、作用 现当代逻辑科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更有自然科学属性。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进行现当代逻辑科学的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是加速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无可置疑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因为逻辑科学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如思维教育功能、品德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功能、创新教育功能等。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同的命题形成不同的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任一命题具有且仅有“真”或“假” 二值之一的各种逻辑(包括数理逻辑)系统的统称。)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主要通过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研究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作用。通过逻辑学的理论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逻辑的研究对象。 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以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除逻辑外,还有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具体讲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各方面的现象,发现其规律性,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逻辑科学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以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大体上讲,它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尽管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就思维现象的本质而言,与社会现象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人的思维具有相当程度的生物性、自发性、机械性和程序性。其次,大多数社会科学,如政治学、哲学、语言学、文艺学、法学、教育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但就现代意义上的逻辑科学而言,它是以全人类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不存在丝毫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的人,对逻辑知识的发现、认识、掌握或许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就其本质而言,逻辑科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更有相似性,其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是统一和相通的,更具有全人类性。再次,从逻辑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如生产、论辩、讨论、教学等)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对逻辑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就逻辑学革命性发展而言,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而是数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与需要。 1、对事物的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性认识阶段。所谓感性认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官来认识对象的信息。其反映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直接性,即感官同认识对象发出的信息必须直接接触,二是表面性,它仅仅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人们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光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处理事情时只有用理性的思维才能做的更好。所谓理性认识,就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所得来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加工和制作,形成概念,并由概念构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其反映形成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首先是人脑特有的功能。其次,思维是认识阶段上的理性认识阶段的反映活动。以貌取人属于理性认识,反之则不是。 2、思维形式和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与形式, 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无论何种思维,总有特定的内容,思维内容借以表现的手段和方式,就是思维形式。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答案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 目录 《形式逻辑》(金岳霖)课后习题 0 第二章概念 (2) 1.01说明概念的特征和作用。 (2) 1.02形式逻辑为明确概念和准确地使用概念提出了那些方法?明确概念和准确地 使用概念要注意那些问题? (3) 1.03说明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3) 1.04为什么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而不是事物特有属性本身?3 1.05指出下列各概念的内涵和某些外延: (3) 1.06指出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话是由内涵方面或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 念的: (3) 1.07对下列各概念进行一次限制和一次扩大: (4) 1.08下列各组概念从前到后,作为连续的限制或扩大,是否正确,为什么? (4) 1.09说明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是哪一种概念: (4) 1.10什么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下列各句子中带括号的概念 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5) 1.11指出下列各概念的矛盾概念和反对概念: (5) 1.12什么是论域?下列各句中带括号的概念的论域是什么? (5) 1.13说明真实定义和语词定义的区别和作用。 (5) 1.14下列各句话表达了真实定义,还是语词定义? (6) 1.15设下列各句话都表达真实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6) 1.16根据下列各段文章的内容分别找出“片面性”和“革命”的定义,并说明这个 定义是合乎定义规则的: (7) 1.17设下列各句话都各表示一个划分。作为划分,它们是否正确?为什么? (7) 1.18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是不是二分法?如果不是二分法,则把它改为二分法。 (7) 1.19指出下列各段话明确了哪些概念,主要是用哪些方法明确的? (7) 第三章判断 (8) 2.04指出下到各判断是哪一种性质判断,并指出它们的主谓项。 (8) 2.05 (9) 2.06 (10) 2.07什么叫做周延?为什么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 (11) 2.08下列各关系是对称的或传递的吗? (11) 2.09下列各组判断之间有什么真假关系? (11) 2.10从关系的逻辑性质方面,指出下列两句话中的逻辑错误: (12) 2.11断定了一个复合判断,是否必然地断定了它的肢判断,为什么? (12) 2.12下列各判断是哪种复合判断,并指出它们的判断联项和肢判断。 (12) 2.13分析下列各判断的形式(不必分析到判断的内部结构,即主项、谓项等):.. 13

6.第四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普遍适用概念、判断、推理的。从前三章的介绍可以看到,概念、判断都有各自适用的规则、规律,如概念内涵、外延间的反变律,概念定义、划分的规则、性质判断形式间的对当关系,复合判断形式间的等值转换规则等等。从下一章起,我们还要介绍各种推理的规则。这些关系、规律都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适用于概念的规则不适用于判断、推理,适有用于判断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推理,适用推理的规则不适用于概念、判断。它们都是特殊性的规律、规则。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这样,它是适用于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的,是普遍性的规律。概念、判断、推理的各种特殊规律、规则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在不同思维形式的具体体现,是由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客观事物本身并不遵守同一律、矛盾律等基本规律。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客观基础的,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普遍的、必然性的联系,客观事物由于内在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当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事物的变化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这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确定性的反映。 第一节同一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同一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 同一律要求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内容;如在同一判断、推理中,概念的内涵,外延必须确定,在同一推理中,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涵义。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同一律就是要求:在同一判断、推理中,任一语词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概念;在同一推理中,任一语句不论出现多少次,始终只能表达同一个判断。

形式逻辑第一第二张答案

《形式逻辑》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指出“逻辑”的涵义 1.逻辑学;理论观点 2.思维规律 3.客观规律 4.理论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b【注:由于S和P本质上是括号,所以“所有S是P”与“有的S不 是P”中的S和P就可能不分别表示相同词项。但是,如果说,例如, “对于任意S和P,所有S是P或者有的S不是P”,那么由于“所有S 是P”与“有的S不是P”之中的S和P已经被“对于任意S和P”所 限定,所以其中的S和P分别是相同的。】 第二章概念 一、在下列句子中,哪些语词或语句是标有横线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1.内涵: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外延: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2.内涵:无比众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之中。 外延:分散的物质,即星际物质;集中的物质,即天体,包括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 3.内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外延:各种各样的国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4.内涵: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必需具有的物质资料。 外延:土地、森林、水流、矿源、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交通工具。 5.内涵: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一种社会形态,通过概 念、定义、公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外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6.内涵:国家根本法,规定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社会制度、国家制度、 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实现阶级统 治的重要工具。 外延: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 二、下列句子中标有横线的语词表达何种概念? 1.集合概念

形式逻辑练习题及问题详解

形式逻辑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这批产品没有一件是合格品”和“这批产品有些不是合格品”这两个判断具有_________关系。 2、在被研究现象a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相关情况A是各场合共同具有的,则可运用______________法确定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3、在“如果p并且q则r”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___。 4、以“《示儿》是七言诗”和“《示儿》不是唐诗”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可构成第________格,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商品是劳动产品”这个定义犯了的错误。 6、“蒙不是会计系的,就是金融系的“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___。 7、在关系判断“明认识红”中,“认识”属于关系。 8、论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的。 9、划分母项和划分子项之间具有关系,划分子项和划分子项之间 具有关系。 10、对SEP进行换质位,正确结论是____________。 1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 设是十分重要的。”这个推理是______________推理,其形式为______________式。 12、根据对当关系,当SIP假时,SAP______________,SOP______________。 13、“如果SIP真,则SOP假”的负判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该负判断等值

的联言判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30分) 1、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正确形式是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2、一个正确的三段论三个项都可以周延两次。 3、某餐馆规定顾客或者选川菜,或者选鲁菜。小选了川菜,因此,他不能选鲁菜。 4、把“喜马拉雅山”概括为“喜马拉雅山脉”,限制为“珠穆朗玛峰”。 5、一个演绎推理如果前提真,并且推理形式正确,那么,结论一定真。 三、图表题(共20分)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有下划线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公园(A)里 游客(B)很多,小王(C)在公园里看(D)猴子(E)。(5分) 2、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米(A)、厘米(B)、毫米(C)、长度单位(D)。(5分) 3、写出判断“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不能考上大学”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并用真值表验证。(10分) 四、请证明一个三段论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推不出结论。(10分)

关于形式逻辑的认识作用问题

关于形式逻辑的认识作用问题 1956年,我国著名学术杂志《新建设》第2期发表了著名学 者周谷城先生的论文《形式逻辑与辩证法》,自此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逻辑学问题大讨论。这场讨论参加学者之众,讨论问题之广,都是空前的。这一讨论还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干预,在毛泽东同志的关照下,这一讨论的文章被分别编入由《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的《逻辑问题讨论集》、《逻辑问题讨论续集》和《逻辑问题讨论三集》。《逻辑问题讨论集》中的文章,由编辑部根据内容分为四编。第一编:,共18篇文章,包括周谷城的第1 篇文章《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以及该文受批评之后他的反批评的6篇文章和对周谷城的文章进行批评的12篇文章。第二编:关于形式逻辑的对象与客观基础问题,包括求实等 5 人的7篇文章。第三编:关于辩证逻辑的对象问题,包括爰求实等5人的5篇文章。第四编: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认识中的相互关系问题,包括李志才等7人的8篇文章。《逻辑问题讨论续集》和《逻辑问题讨论三集》包括的文章以及讨论的问题,这里从略。这一讨论大大促进了新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和发展。时光荏莕,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我作为这一讨论的参与者,对此进行回顾和评价,以供我国新一代逻辑学工作者和广大逻辑学爱好者作为学习和研 究的参考。本文是这一写作计划的首篇,是要对《逻辑问题讨论集》中第一编《》的7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加以介绍并予以评析。 一、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

周谷城的《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就以下两个重要问题论述了自己的意见: 形式逻辑的认识作用问题。“周文”认为:“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不同。形而上学对事物有所主张,形式逻辑则不然,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主张。”“主张有对的,有不对的,依主张所演出的论式,其自身却可以都正确。主张的对与不对,要看它与事实符合不符合才能定……论式的正确与否,却只须看它自身前后矛盾不矛盾就可以定。” “形式逻辑可以为形而上学服务,但落到我们手里,也可以为我们服务。”形式逻辑“的规则只是规定推论过程的,对于事物自身并没有增加什么认识或解释”。 我们都知道,形式逻辑是有关思维的科学,思维都具有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又有真、假两方面,思维形式则有对、错两方面。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形式的对、错问题,不研究思维内容的真、假问题。由于思维内容的真、假与思维形式的对、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即不管思维内容的真或假,思维形式都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说,形式逻辑既可以为真的认识服务,也可以为假的认识服务。由于形式逻辑只能判定思维形式的正、误问题,不能解决思维具体内容的真、假问题,而思维具体内容真、假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就是要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主张的问题,因此,从总的方面来说,“周文”所说的形式逻辑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主张,形式逻辑既可以为正确的认识服务,又可以为错误的认识服务的说法,乃是正确的。

形式逻辑期末复习-第二章-蔡倩雯

形式逻辑期末复习 第二章:判断 一.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判断的逻辑特征: 1.首要逻辑特征: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2.另一基本逻辑特征:任何一个判断都是或真或假的。 三.判断的语句表达:一般陈述句都直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表达判 断。 (判断和语句关系: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四.判断的逻辑类别: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直言判断特称肯定判断 (性质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简单判断 非模态判断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判断,传递性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判断 真值模态判断 模态判断 规范模态判断

五.性质判断的理解与运用 1.性质判断的概念:是断定客观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性质判断的结构: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 主项:指在判断中被反映或被断定对象的概念。(用S表示) 谓项:指在判断中对被反映对象或被断定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念。(用P 表示) 联项:指在判断中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是”和“不是” (判断的质:判断的肯定或否定)全称量项 量项:指在判断中表示主项范围或数量的概念特称量项 单称量项 3.性质判断的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包括单称肯定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全称肯定判断) 逻辑形式:SAP或A (2)全称否定判断(包括单称否定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全称否定判断) 逻辑形式:SEP或E (3)特称肯定判断 逻辑形式:SIP或I (4)特称否定判断 逻辑形式:SOP或O 4.性质判断中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类型主项谓项 SAP 周延不周延 SEP 周延周延 SIP 不周延不周延 SOP 不周延周延 5.同素材四种性质判断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1)反对关系:指的是全称肯定判断(A)与全称否定判断(E)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判断为真时,另一个必定为假的,当一个为假时,另一个真假不定。简而言之,两者可以同假,不能同真。) 举个例子:a.这次考试所有的同学都是及格的。b.这次老师所有同学都是不及格的。 如果说a是真的,则b是假的;如果说b是真的,则a是假的。 如果是a是假的,则可以推出“这次考试有人不及格”,但不能推出“这次考试所有同学都不及格”。所以可以得出b真假不知,会分两种情况。如果b是假的,同上推理。(2)下反对关系:指的是特称肯定判断(I)与特称否定判断(O)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判断为真的,另一个真假不定,简而言之,两者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举个例子:a.有的警察是缉私警察。b.有的警察不是缉私警察。 譬如所有警察都是缉私警察的话,如果说a是真的,则b是假的。 但如果警察除了缉私警察外还有其他警察,如果a是真的,则b是真的。 因此说当a是真的话,b真假不定。 (3)矛盾关系:指的是全称肯定判断(A)与特称否定判断(O),全称否定判断(E)与特称肯定判断(I)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判断为真时,另一个判断必定为假;当一个判断为假时,另一个判断必定为真。简而言之,两者必定一个为真一个为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举例省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