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RACH原理和规划方法

PRACH原理和规划方法

PRACH原理和规划方法
PRACH原理和规划方法

PRACH原理及其规划方法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RACH的规划概述

作用:PRACH信道用作随机接入,是用户进行初始连接、切换、连接重建立,重新恢复上行同步的唯一途径。UE通过上行RACH来达到与LTE系统之间的上行接入和同步。

原理:用户使用PRACH信道上的Preamble码接入,每个小区的Preamble码为64个。Preamble由ZC根序列(长度839)循环移位产生,PRACH信道的规划主要规划Ncs的大小(循环移位长度)、起始/终止根序列逻辑编号。

Preamble的sequence序列的产生过程

Preamble序列承载在接入信道中,preamle序列是有ZC序列推出来的,推导公式如下:

其中Nzc =839,该序列实际是一个虚数数列,简单理解用序列的每个单元是32bit的一个数,该数表示的虚数,高16为实部,低16位为虚部,整个理解成一个数也行。

每个小区使用64个preamble,使用时在其中选取一个进行接入,64个preamble 的产生是首先使用一个ZC根产生一个839的序列,然后通过Ncs参数对这个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如果移位步长较大而不够64个preamble,则再拿一个根序列的ZC序列进行循环移位,直到满足个数要求。这么做的原因是不同的循环位移步长和小区接入半径有关,所以有不同的Ncs参数,Ncs是通过系统消息广播下来的。最初选择的根也是通过配置下来的。

简单理解:

例如表示0号preamble,往右循环移位1位表示1号,往右循环移位1位表示2号

PRACH规划步骤:(华为)

Step1:根据小区半径决定Ncs取值;按小区接入半径10km来考虑,Ncs取值为93;其中Ncs与小区半径的约束关系为:

Step2: 839/93结果向下取整结果为9,这意味着每个索引可产生9个前导序列,64个前导序列就需要8个根序列索引;

Step3:这意味着可供的根序列索引为0,8,16…832共104个可用根序列索引;Step4:根据可用的根序列索引,在所有小区之间进行分配,原理类似于PCI分配方法

Ncs configuration

value

低速小区Unrestricted set 高速小区Restricted set

0 0 15

1 13 18

2 15 22

3 18 26

4 22 32

5 2

6 38

6 32 46

7 38 55

8 46 68

9 59 82

10 76 100

11 93 128

12 119 158

13 167 202

14 279 237

15 419 -

LTE中的PRACH

在FDD模式下(以下若未特别指出,均是对FDD模式而言)PRACH的大小为6个RB,每个子帧中,至多有一个PRACH(36.211,Section 5.7.1)。TDD模式下,允许一个子帧中存在多个频分的PRACH。

PRACH中的前导序列,包含长度为的循环前缀(CP)和长度为的序列。如下图所示:

为了适应不同的小区大小,LTE FDD中的PRACH定义了四种类型,

上面的图中,格式1和格式3使用了较长的CP,适用于小区半径较大的情况。格式2和格式3中重复的前导序列适用于路损较大的小区环境。格式0占据一个子帧的长度,格式1和格式2占据两个连续子帧的长度,格式3占据3个连续子帧的长度。从上图可以看出,PRACH中的CP和前导序列并没有占满整个子帧的时间,剩余的部分即为保护时间(Guard Period),这对非同步的上行PRACH来说是必要的。

由MAC层触发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只能在特定的时频资源上发送。PRACH在频域上的位置由上层半静态设定的,通过SIB2中的参数prach-FreqOffset广播,prach-FreqOffset的值代表的是物理块资源的,满足,取值围在0到94之间,PRACH上不存在跳频。

SIB2中的参数prach-ConfigIndex(0到63之间取值)决定了小区中PRACH可以出现的帧和子帧的位置以及所使用的PRACH的类型。在3GPP 36.211 Table 5.7.1-2中定义。

Table 5.7.1-2: Frame structure type 1 random access configuration for preamble

PRACHConfigurat

ion Preamb

le

Syste

m

frame

numb

er

Subfra

me

number

PRACH

Configurati

on

Preamb

le

Syste

m

frame

numb

er

Subfra

me

number

Index Format Index Format

0 0 Even 1 32 2 Even 1

1 0 Even 4 33

2 Even 4

2 0 Even 7 34 2 Even 7

3 0 Any 1 35 2 Any 1

4 0 Any 4 36 2 Any 4

5 0 Any 7 37 2 Any 7

6 0 Any 1, 6 38 2 Any 1, 6

7 0 Any 2 ,7 39 2 Any 2 ,7

8 0 Any 3, 8 40 2 Any 3, 8

PRACH中的前导序列是由Zadoff-Chu序列经过循环移位生成的,它们源自一个或多个Zadoff-Chu序列的根序列,序列长度为839,PRACH中子载波的间隔为1.25K。一个小区中有64个前导序列,网络侧配置小区可以使用的前导序列,并通过SIB2中的参数rootSequenceIndex(在0到837之间取值)来广播第一个ZC根序列,对根序列按一定的规则循环移位,生成相应的PRACH前导序列。

由于PRACH上行传输的不同步以及不同的传输延迟,相应的循环移位之间需要有足够的间隔,并非所有的循环移位都能够作为正交序列使用。如果可用的循环移位的前导序列数目不够64个,则按一定的规则选择下一个ZC根序列,通过循环移位生成新的PRACH前导序列。

对于高速移动环境下的UE,由于Doppler效应,会破坏ZC序列不同循环移位之间的正交性,此时,LTE中定义了特殊的规则来生成ZC序列的移位。SIB2中的highSpeedFlag来指明小区是否支持高速移动下ZC序列循环移位的选择。

时频域资源

对于格式1到3,频域间隔1.25k,占用864个子载波(ZC序列长度839,剩余25个子载波两边保护)。格式4,频域讲7.5k,占用144个子载波(ZC序列139,剩余5个两边保护)。

对于TDD,格式有4种,和TDD上下行帧划分和prach-ConfigIndex有关,见211表Table 5.7.1-3。

prach-ConfigIndex确定了四元结构体,决定了prach发送的时频位置。在211表Table 5.7.1-4中配置。其中是频率资源索引。分别表示资源是否在所有的无线帧,所有的偶数无线帧,所有的奇数无线帧上重现。表示随机接入资源是否位于一个无线帧的前半帧或者后半帧。表示前导码开始的上行子帧号,其计数方式为在连续两个下行到上行的转换点间的第一个上行子帧作为0进行计数。但对于前导码格式4,表示为(*)。

前导序列产生

每个基站下有64个preamble序列,怎么产生呢?

由逻辑根序列号RACH_ROOT_SEQUENCE查表Table 5.7.2-4得到物理根序列号。用zeroCorrelationZoneConfig以及highSpeedFlag(如果为高速,则是限制级)查211表格Table 5.7.2-2得到循环位移N CS;

用循环位移N CS与根序列,得到64个preamble序列。1个根序列可能无法生产64个preamle序列,则取下一个根序列继续生成,直到得到64个preamble

MAC层处理

触发条件

RRC信令触发。包括切换,初始入网,idle醒来需要做随机接入。此时没有C-RNTI,msg3在CCCH中发送,在msg4中会携带msg3的容作为UE标识让UE知道是否该msg4是针对自己的。

UE MAC层触发:此时已经有了C-RNTI,不是为了入网而是为了2种情况:

a、UE自己发现好久没有调整ul timing了需要重新调整;

b、没有SR资源但需要BSR

PDCCH DCI formart 1A触发:基站发现UE的ul timing老不对了,可能是“Timing Advance Command MAC Control Element”老调整不好了(该方式时相对值调整),基站复位一下UE的timing调整参数(随机接入的timing调整时绝对值调整,做完后应当复位一下相对值参数,以后用MAC控制元素相对值调整)。基站通过1个特殊的DCI format 1a告知UE开始随机接入,该DCI并不分配下行带宽,只是指示随机接入。

RNTI用C-RNTI加扰;

字段“Localized/Distributed VRB assignment flag”设置为0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 bits设置为全1

Preamble Index – 6 bits

PRACH Mask Index – 4 bits

剩下的bits全填0。

按照是否竞争,又分Contention based和Non-contention based。非竞争的消息如果Preamble Index(码索引)填为全0则表示使用竞争的。如果Preamble Index 不为0,但PRACH Mask Index(时频资源索引)为0也是可以的,说明码资源基站单独分配UE了,但时频资源UE还是要自己竞争(感觉这样做很无聊,一般实现应该是都一起分配了吧)。

发送preamble(MSG1)

发送Preamble

先必须得到一些PRACH和RACH的配置参数,才能发起随机接入。

确定时频资源。prach-ConfigIndex

确定码资源。先从RACH_ROOT_SEQUENCE查表确定根序列,zeroCorrelationZoneConfig以及highSpeedFlag确定了循环位移,则可以从根序列确定64个preamble序列。把这64个序列取一部分(RRC配置numberOfRA-Preambles),取的这部分又分为2组(组A和组B),RRC配置了numberOfRA-Preambles,则组B大小为numberOfRA-Preambles - numberOfRA-Preambles。

确定功率资源。组B用来传大数据的msg3,但由于RB多了多功率有要求。计算组B传输的功率不能大于最大功率,用到参数deltaPreambleMsg3。

确定RAR响应窗口ra-ResponseWindowSize;

每次preamble不成功后重发增加的功率。powerRampingStep

Preamble最大重传此时。preambleTransMax

初始功率。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

Preamble功率偏移。DELTA_PREAMBLE

MSG3的HARQ重传次数。maxHARQ-Msg3Tx

发送组B的preamble需要用到的功率参数messagePowerOffsetGroupB

等待msg4成功完成的定时器mac-ContentionResolutionTimer。

参数得到后,清空msg3 buff,设置preamble传输次数为1(PREAMBLE_TRANSMISSION_COUNTER=1),设置backoff参数为0,选择随机接入资源。

注明:如果已经开始了随机接入,基站又指示开始新的一个,UE选哪个由UE 厂家自己决定。

P-Max,终端最大发送功率,msg3发送功率的最大值。如果基站sib中配置了就用基站的,否则用36101中规定的23dbm(不像wimax每个终端的能力可以不一样,lte是基站告诉UE而不像wimax相反)。

referenceSignalPower 基站RS发送功率,用来算路损,发送msg3 betaOffset-CQI-Index:CQI在PUSCH中传输时,占的总资源比例,在基站指定的随机接入中如果上报CQI就会用到,既用来决定msg3的CQI 占用的RE数,也会用来做msg3的功控。

deltaMCS-Enabled :msg3功控时,是否需要针对不同调制方式做修正。

?资源选择

?步骤1:选取码资源

?

?RRC如果配置了指定的资源,则用RRC配置的,参数ra-PreambleIndex为码索引,ra-PRACH-MaskIndex为时频位置。当RRC配置了指定的资源(ra-PreambleIndex不全为0),则选择指定的资源。

?

?如果RRC没有配置指定的资源,则

?如果MSG3没有传输过:

?如果组B存在,且需要传输的MSG3大于messageSizeGroupA,则看组B要求的功率是否满足,如果满足则随机选取组B的码发送。判断条件为:P CMAX–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deltaPreambleMsg3–messagePowerOffsetGroupB>0

?如果MSG3传输过,现在重传,则选取码组时,和上次一样。在组B或组A随机选一个。

?

?步骤2:选取时频资源

?协议容许指定码资源但不指定时频资源。但不容许指定时频资源但不知道码资源。

?

?如果非竞争接入,PRACH Mask Index= ra-PreambleIndex,否则PRACH Mask Index=0

?

?B、参考参数prach-ConfigIndex与PRACH Mask Index,ra-PreambleIndex,选取时频资源

?如果指定了ra-PreambleIndexd(码资源)但没指定时频资源PRACH Mask Index,则随机选择一个时频资源。

?如果码资源没有指定,则随机选择1个时频资源,再在该资源后面连续2帧再选2个资源,最后在这3个资源中几率均等的选取一个。

?功率选择

?PREAMBLE_RECEIVED_TARGET_POWER = 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 DELTA_PREAMBLE + (PREAMBLE_TRANSMISSION_COUNTER – 1) * powerRampingStep;

?可见,发码的时候是不用协议中功控公式的,不需要估计路损等参数,指示从目标功率开始从最小的一次次往上抬功率。

RAR(MSG2)

监听窗口

UE第n帧发完RA后,在n+3到n+3+ ra-ResponseWindowSize监听基站的RAR响应。ra-ResponseWindowSize最大为10,如果更大会引起其他传输的误解。

RA-RNTI

RAR对应的PDCCH中CRC用RA-RNTI加扰,RA-RNTI= 1 + t_id+10*f_id。t_id为子帧索引,f_id为子帧的第几个时频资源。可见,UE只能解出自己发送preamble 的时频资源的RAR。

RAR消息头

针对同一个RA-RNTI(时频资源),可能基站能解出多个码的preamble,也可能

一个也解不出来。基站应当针对所有解出的preamble回一个大RAR消息,该消息包含若干子RAR消息体(每个消息体对应1个RAPID子头,RAPID是preamble 的码索引),每个消息体针对不同的preamble码回的。但backoff参数只有一个在MAC 子头中。基站必须在一个MAC包中回所有同一RA-RNTI的RAR。

RAR消息体

Timing advance command:时频调整,绝对值调整,实际调整量为该IE*16个Ts Temporary C-RNTI:临时分配的RNTI,传MSG3时用在传输信道加扰用。

UL Grant如下:

- Hopping flag –1 bit 是否跳频

- Fixed size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10 bits 转换后可以得到RIV

- Trunca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4 bits 调制编码率,213中表Table 8.6.1-1的前16行

- TPC command for scheduled PUSCH –3 bits 相对功率(实际发送MSG3时功控公式中参数为该值加上(PREAMBLE_TRANSMISSION_COUNTER –1) * powerRampingStep)。见213表Table 6.2-1;

- UL delay –1 bit 为0表示是n+k个子帧传输MSG3,为1是表示n+k个子帧后再等下次机会传输MSG3。其中n是收到MSG2的当前帧,k查321表Table 5.1.1.1-1得到。

- CSI request –1 bit 对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没有意义,否则表示CQI ?MAC处理

查表321表Table 7.2-1,设置backoff参数,

如果preamble的码索引就是终端发出的preamble,则

认为接收RAR成功

给PHY调整timing

设置功率到PHY 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PREAMBLE_TRANSMISSION_COUNTER – 1) * powerRampingStep),用于msg3的功控。

设置msg3的带宽分配到PHY(需要解析一下,看是在mac解析还是在phy解析,见前面“消息体”描述)

如果基站指定了码索引ra-PreambleIndex,则认为随机接入完成了,否则: <1>保存Temporary C-RNTI,msg3要加扰用<2>如果是第一次收到rar,且msg3不是RRC消息(RRC消息在CCCH上传),则生成msg3时在MAC的控制元素中带上C-RNTI(此时只能是SR资源不可用或者时频太久没有调整,触发随机接入)

如果RAR消息头中没有UE自己的preamble索引RAPID,或者在监听窗口没有收到RAR消息,处理一样(213里面说处理是不一样的,和MAC矛盾),MAC的处理见下。

发送此时加1. PREAMBLE_TRANSMISSION_COUNTER+1

如果达到最大preamble发送次数,通知高层

如果MAC自己发起的随机接入(SR触发或时偏调整触发),则在0和backoff值中随机选取一个,等到时间结束在发preamble

重新选择资源发送preamble。

MSG3

传输方式

用HARQ,最大重传次数是RRC配置的maxHARQ-Msg3Tx。

用的资源在RAR中的UL Grant中描述,描述了时频位置,跳频,功控参数。

传输时机

收到RAR后第6帧(36213中描述),如果第6帧不是上行帧,则等到第一个上行帧传输。

时频位置

收到RAR后第6帧(36213中描述),如果第6帧不是上行帧,则等到第一个上行帧传输。

发送功率

参考因素:

如果是在组B发送码,对应于组A的功率偏移messagePowerOffsetGroupB,体现在中,因为分的RB数目多了。在初始发码的时候只是粗略估计一下组B的msg3多需要多少功率,而在RAR之后,就可以精确计算而不需要那个粗略的参数了。

UE最大发送冲率如果基站sib中配置了就用基站的,否则用36101中规定的23dbm(不像wimax每个终端的能力可以不一样,lte是基站告诉UE而不像wimax 相反)。

为RRC配置,分别是preamble期望接收功率与“MSG3相对preamble的偏移功率”。

路损

最后preamlbe相对第一次preamble传输抬升的功率。

RAR消息中的TPC字段,相当于闭环功控基站调整参数。

?容

1、传输信道用Temporary C-RNTI加扰;

Msg3的最大bits数目,在RRC配置中的messageSizeGroupA规定。

2、如果是RRC层触发的随机接入,则逻辑信道为CCCH,传输RRC信令,TM方式,携带一个UE标识。MAC还必须保存该CCCH的消息(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用作msg4时的比对判断是否msg4是给自己的。

3、如果是MAC层自己触发的随机接入,至少携带一个C-RNTI(此时已经有C-RNTI,在MAC控制元素中携带该C-RNTI而不是Temporary C-RNTI)。

4、每发送完msg3(包括重传),应该起定时器mac-ContentionResolutionTimer 监听msg4。

可见,eNodeB不能通过传输信道的Temporary C-RNTI识别UE,而应该通过解出MAC信息元素或者RRC消息后才知道是哪个UE。

MSG4(Contention Resolution)

Msg4意义

不同UE可能选择了相同的时频资源,相同的码资源(Preamble index),则RAR 消息中RA-RNTI和RAPID都相同,多个终端可能同时发送msg3。如果同时发送了,则基站无法解出msg3来,也有一点可能基站能解出1个UE的msg3(比如基站和某个UE功率差得实在太大,该UE的信号基站无法收到但基站的信号他能收到,而另外一个UE信号很好且在相同资源发了相同的preamble)。所以UE 需要比对msg4看是否是针对自己的,如果是自己的才知道没有冲突。

Msg4形式与容

Msg4的意思是竞争解决,可能是多种形式。

如果msg3是RRC信令(mac传输CCCH SDU),则Msg4的PDCCH用Temporary C-RNTI 加扰,msg4中应当携带48bits的MAC控制元素“UE Contention Resolution Identity”,该控制元素就是msg3的SDU。UE比较如果该控制元素和自己保存的msg3的SDU相等,则是自己的msg3被基站正确接收了,竞争解决完成。

如果msg3携带C-RNTI,且是UE自己发起的随机接入(可能是UE自己timing 定时器超时发起,或者没有SR资源需要发送BSR),则基站直接针对C-RNTI(非Temporary C-RNTI)分配一个上行PDCCH DCI format 0。

如果msg3携带C-RNTI,且基站发送PDCCH DCI format 1a触发随机接入,则基站针对该C-RNTI发送下行数据分配(PDCCH用C-RNTI加扰)。

UE对Msg4的处理

参考上一节可判断竞争解决是否完成。

如果竞争完成了,对于msg3中携带MAC控制元素C-RNTI的情况,则停止定时器mac-ContentionResolutionTimer,丢弃Temporary C-RNTI,随机接入完成。

如果竞争完成了,对于msg3中携带CCCH SDU的情况,则停止定时器mac-ContentionResolutionTimer,Temporary C-RNTI升级为C-RNTI, 随机接入完成。

如果mac-ContentionResolutionTimer超时,则任务竞争解决失败。

如果任务竞争解决失败,则情况msg3的HARQ缓存,增加PREAMBLE_TRANSMISSION_COUNTER,如果preamble传输次数达到最大,则随机接入失败。否则在backoff窗口选择一个资源重新开始preamble发送。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系统科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教学理论 d)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设计 1、电视教材 2、多媒体(网络)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4、网络课程 5、专业资源库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动机分析 五、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求有明确的学习者,他们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求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求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要求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三、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场所说 /工具说 /条件说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专指课堂学习环境)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模拟真实情境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XX年6月) |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系统科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 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1、多媒体(网络)课件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2、专题学习网站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3、网络课程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4、专业资源库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的定义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 (1)分析教学内容 (2)分解目标层次 (3)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 (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对象(audition)、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s)、标准(degree) Ex:(“给予20个要填写形容词的未完成的句子,学生能在15分钟内分别写出形容词以完成句子”) (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法(三)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法 4、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 5、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有哪些教学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教学内容分析的关键: "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完整笔记

教学设计原理 R.M.加涅

相关书籍: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 《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观点》P.M.德里斯科尔 《学习与教学》R.E.梅耶 《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 《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布卢姆《系统化教学设计》W.迪克 《教学设计》P.L.史密斯

一教学系统导论 1 教学设计导论 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教师用来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完整的活动范围,如: ?如何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交流 ?什么时候练习与反馈最有效 ?技能知识学习的前置知识有哪些 掌握教学设计原理的目的: 按照一定的理论,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事件和活动中去,使教学更有效。 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 没有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型是最佳的,基本假设: ?教学设计是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目的是达到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毅力、时间、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原有知识、学习能力等) ?教学设计模型可运用到多种教学场景下(学生个体、小组、大组),原理保持不变 ?利用学习者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反复设计与验证,使教学趋于完善 ?教学设计本身是一个过程,包含相关子过程(原子过程是: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中的预习、评价、 反馈等) ?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 1.2 学习原理 学习情境 人在清醒的时刻,都在观察和处理信息,一些信息被记忆,一些被摒弃。 是什么让人记忆: ?学习者内部(来源于学习者,想获知) ?学习者外部(提供一个事件,包括学习内容、目的、方法等环境)

?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情境、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等存在着相互作用 教学原则 从学习原理中,指导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 ?接近:教学环境与学习目的相接近 教学情境的设计接近学习的目的,或学习预期。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纲,而不应以方便学习或教学为目的。如,学习目的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装配一支枪”,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给学生图纸。 ?重复: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的反应需要重复,以使学习得到进步 重复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者反应,只是一种练习形式,而非基本条件,也不是必须的。 ?强化:使学习变得有期望,以便学习者能“自我激励”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看到预期的结果,并相信能达到,将使学习得到强化。预期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种 ?短期,如学习习得了,就有奖励等 ?长期,如社会期望、人生追求、家庭厚望等 ?合作协商:学生与其他学生或知识丰富的人一起学习,以确认信息的意义,即合作学习环境可以 促进学习 ?广泛认知:学生广泛的获取相关惰性知识(初步接触,并不注重应用,在需要时能回忆起来,并 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的知识),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组织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促进学习发生 要明确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和目的。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考核方式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考评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考核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日常考查、项目实践评定与期末考试评定。 日常考查是一种伴随日常教学而进行的经常性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本课程采用的日常考查形式主要是习题作业。 项目实践评定是一种针对项目或任务的实践成果而进行考核评价的方法。本课程综合采用电子作品(e-work)和评价量规(rubric)对每一项目实践的成果加以评定。 ?电子作品是学习者根据所学的知识,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成果的 形式如电子作品、解决方案、研究报告、网页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 ?评价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列出标准,并且从 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标准的水平。 期末考试是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的方法。 二、考核的内容 针对不同的考核形式,相应地,有不同的考核内容。 日常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各教学专题的习题作业,请参见习题作业。 项目实践评定的内容主要是三个电子作品,并依据三个评价量规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项目实践内容电子作品评价量规 项目实践1:网络教学资源 的设计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某一个内容,基 于一定的教学策略与设计方法,参 照资源技术规范,设计与开发一个 网络教学资源。 参见“附录1:网络教学资源 评价量规” 项目实践2:教学过程(模 式)的设计依据已开发的学习资源,选择合适 的教学模式(策略)进行教学过程 设计,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方案。 参见“附录2:教学设计方案 评价量规” 项目实践3:教学(培训)绩效改进方案的设计结合具体的问题,运用以绩效为导 向的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份教学 (培训)绩效改进方案。 参见“附录3:教学(培训) 绩效改进方案评价量规”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 城市规划概述:概念与方法

1城市规划原理(1) 城市规划概述:概念与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李 明 (博士、副教授) 2009~2010第2学期 2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的内涵解析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作用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结构 ·城市规划发展趋势与方向(注重公众参与,例) ·课程主要讲授内容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3 1 什么是城市规划? ·不同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同,对于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理解也各有差异 ·城市规划在不同国家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 4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中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特点 界定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3)局限: 仅明确出城市规划是“做什么”,缺乏对城市规划性质的解析。

5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定义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涉及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2)特点 从方法论和规划的目的与作用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了定义,揭示出城市规划的主要属性,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核心目的。 6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定义 为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共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的其他部分所作的安排。 是为塑造和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一项政府职能,或一门专业技术,或者是这三者的融合。 7 1 什么是城市规划?(续)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特点 A. 强调了城市规划的内容集中在物质环境方面; B. 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目标; C. 通过对社会活动、政府职能和专门技术的明确,揭示出城市规划属性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地位。 8 2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 ·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引导 城市规划更偏向于文科,需要对认识论和方法论有较高的把握,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个知识领域方法的能力,这与理科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显著不同。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城市的复杂性,缺少相关体验难以深入理解抽象问题;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能激发学习热情。将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9 2 培养思路与学习方法(续) ·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动态和前沿热点 城市规划涉及的因素太广,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人文、政治等,城市规划需要动态应对这些因素的变化,使之与城市发展趋势相吻合。 ·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成功的城市规划师需要较长时期的认识过程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哲学、方法论的自觉锻炼。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作为城市的三条标准 (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2)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的只能 (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人口,物质和资本,空间活动 (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 3.城市各时期的特点 (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 少,发展缓慢 (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 城市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

差距减小 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 5.约瑟夫提出的“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的两个拐点, 但不同的国家拐点不同。 6.城市的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分离,出现了城镇) 7.城市产生方式: (1)有机式的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率提高而产生 (2)人为式的产生 也有其他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主要奠基者: 1.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的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内容包括: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 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 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 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 定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 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 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 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 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4.城市形态: 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 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通 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

读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读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很多讲师经常和我谈论,甚至很谦虚地向我“请教”:如何提高讲课技巧,诸如要安排啥游戏?怎么调动学生气氛等等。虽然培训是面对成年人,更注重体验和交流,但本质来说,一个课程就是一个教学过程,核心还是内容的设计。近日读了《教学设计原理》,让我对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加涅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加涅用尽其毕生的精力总结出了学习结果的五种类别: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并从教学设计的观点对学生心理结构做了详细分类。加涅认为,学生的这些素质和特征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学生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与学习相关的个体的某些素质,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和人格特质,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就是加涅总结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因为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只能避免超越它们。 而市场许多的培训师,几乎从不考虑去设定具体的学习结果类别,唯一考量的是现场气氛,或者美其名曰的偶尔“顿悟”,也难怪有些讲师会在课后长嘘一口气:今天又混过了。 加涅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五类习得的学习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也不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 书引用John Keller 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型,很值得培训师分析学员需求和设计培训内容的出发点: John Keller 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动机策略: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ication)。他们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因此简称为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他认为学生学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内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讲城市、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概述 1、城市化定义、分类及城市化水平测算方法 一、什么是城市?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的场所,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人口规模、密度、产业结构、从事职业等等 二、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土地城市化: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 城市化水平= 或者= 三、城市规划定义 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规划? 部署、安排、计划 规划什么? 发展目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其他建设:交通、绿地等等 四、为什么要做城市规划? 以人生规划为例:人生定位,人生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 2、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有几大系统p48 3、城市规划技术系统包含哪些方面?p57 4、“一书两证”p58 5、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讨论:过去的城镇化有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指的是什么?有哪些挑战? 背景:李克强的讲话与发文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乐观派:前景:a 投资拉动b 内需拉动c 技术进步d 生活品质e 现代文明 建议:“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户籍制度改革 b 土地制度改革 c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d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悲观派:问题:a 空心城市化b 耕地保护:18亿亩红线c 粮食安全:进口转基因粮食? d 就业问题 e 社会问题 f 环境问题 主张:a 把农民留在农村 b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 农业规模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p48-p58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修订版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 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 城市规划发展阶段 ⑴计划经济的城市规划模式:①50年代初期“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②规划的模式③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表现出这种模式的不适应性,从而逐渐被抛弃(叶舜赞,1987)。 ⑵商品经济的城市规划模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事实上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土地国有的反映,由于城市建设经费渠道多元化和城市土地市场初步建立,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城市的规划布局,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从而很快被现实的城市发展所突破。 ⑶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模式: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在强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城市的研究,目标集中在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如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静态规划的弊端突出(张庭伟,1994;李大智,1998)。 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1、城市生态系统载体布局分异2、居民具有较差的环境意识3、生态矛盾激化4、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缺失5、大城市中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成6、城市环境问题 ⑷注重生态的城市规划模式进入21世纪,城市的发展一方面既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困惑:1.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不足 2.传统城市规划内容需要充实 3.传统城市规划方法有待创新 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1.生态学概念的提出2.生态学学科的发展 3.人类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4.可持续城市目标和生态城市建设 二、国内生态学理论的研究进展: 1.国内生态学思想回溯 2.人类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的结合与发展 3.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与山水城市导向 ㈠生态学的发展 ●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1866年创造“生态学”这一名词 ●二十世纪20年代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受到认可(Stanffer,1957)。 ●科学家们对生态学的认识或定义互不统一,从把生态学作为生理学的一部分到博物学分支各抒己见(Adams,1990)。 ●科学家们将博物学和生理学的几个侧面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生态学学科,才使生态学成为一门可以赢得公认的学科(麦金托什,1992)。 ●20世纪60年代,“环境危机”之后,生态学理论被认为能够对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缓解和协调作用(Sargent,1997;Ashton,1997)。 ●20世纪30年代末以绰而(Troll,1939)为代表提出的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学科的发展主要沿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归属于生物学学科,即:有机物的生态学;二是归属于地理学学科,即:生态环境的生态学或称生态系统生态学(Chorley,1973) 国外生态学科的发展: ⑴生态学从属于生理学开始作为分支学科阶段(1900以前):——以研究个体生态学为主 ⑵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广泛发展阶段(1900-1935)——生态学从相关学科中以独立学科的身份分离出来,个体生态学与群体生态学混杂。 ⑶生态学作为综合学科在各个学科中蓬勃发展阶段(1935-1980)——个体生态学与群体生态学分离,应用生态学研究起步。 ⑷应用生态学受到重视并展开研究阶段(1980-现在)——应用生态学得到广泛发展 ㈡城市生态系统特点:1、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2、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3、复杂开放的巨生态系统4、自适应的具有反馈特征的生态系统 城市人类生态系统的地位: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1、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网络构成简图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动力场运行示意图 ㈢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转换功能-城市区域能量流2、物质循环功能-城市区域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功能-城市区域信息传递流程4、人口流动功能5、金融融通功能 传统人类生态学思想影响下的城市生态学启蒙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