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市2010年度人口发展报告

市人口计生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成。现就与5个计划单列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全省、、市相关的指标,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

备注:

1、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

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我市常住人口增长量为176.62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除了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人口增长

高于我市外,人口规模增长也略高于我市,但差距很小。

我市人口增长率由“五普”的20.71%增至28.31%,年均增长率由“五普”的1.84%增至于2.52%。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虽然低于人口基数小于我市的和移民城市,但是充分说明了我市人口吸聚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及人口变动

(单位:万人,万户,%,人/户)

备注: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我市的家庭户由“五普”192.1万户增至237.03万户,家庭户人口由“五普”560.1万人增至655.42万人。家庭户数列全国副省级城

市的第十一位,家庭人口数则列第十二位,这与我市人口规模的位次有很大关系。我市平均家庭规模由五普的2.92降至2.77人/户,位次上由“五普”的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降至第十位。说明、和等其他城市的家庭小型化发展进程快于我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家庭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9.79%降至81.88%,列第十三位,仅高于和,说明我市挂靠于集体户的常住人口较多、流入人口比重较大。

三、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

(单位:万人、%)

本次普查我市人口性别比位居第四,低于、和,但仍达到107以上。女性人口比重由“五普”的47.57%升至48.24%,常住人口中

的女性人口比重仍然偏低,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十二位,虽然高于、和,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仍待加强。

四、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红利分析

(一)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动趋势

备注:1、“▲”表示上升趋势;“▼”表示下降趋势

2、城市位次按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二)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口红利状况

我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5.45%降至9.51%,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末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十四位,说明人口少子化现象较严重。

我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五普”的76.13%升至81.29%,列副省级城市的第五位。总人口抚养比居第十二位,表明除、在人口红利上有明显优势外,我市人口红利位居第四,与处在第三位差距很小,我市人口红利还是相当丰厚的。

我市老年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24%升至9.20%,列副省级城市第五位,老年人口抚养比位居第七,处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中位,与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等城市差距较大。、等市流入人口规模及常住人口规模都远高于我市,因此缓解了这些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人口文化素质与变动情况

(一)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文化素质

备注:1、考虑到0——6岁儿童,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总数合计应小于常住人口规模,比重合计应小于100%。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我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的占总人口12.35%升至26.1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占总人口20.14%升至20.8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30.83%降至29.6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五普”占总人口24.26%降至16.02%。

人口峰谷交替对我市人口文化素质构成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这一指标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一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位居第四,但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列末位,还不到30%。我市早已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且初中毕业生99%以上可以升学,因此,人口文化素质构成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我市人口少子化与人口峰谷交替的影响。

南京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南京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南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13年的GDP总额超过1293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15851美元,南京市的城镇化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推进。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我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得出了对此类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是1991年由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的理念获得了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城镇化的一般定义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环,借改革的东风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坐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

生活水平在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在此我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的过快增加。201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8.78万人,户籍人口643.09万人,流动人口175.69万,城镇化率已达到80.5%,排全国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镇化。虽然外地人口大量迁入作为主要的增长途径,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相应贡献,但是这也增加了许多社会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包括教育、住房和交通等资源,同时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由于每个方面都有大量问题要做反映,因此我分别对刚才提到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 1.目前仍有许多居民仍住在棚户区内,住房环境恶劣,“脏乱差”成了这里的代名词;不少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者,由于多数文化素质较低,从事的都是高强度但回报不高的工作,因此会对社会上其他生活条件较好的人产生反感心理,容易诱发各类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 2.当前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资源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出现了供应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许多家长争相择校,为的只是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不要耽误前途;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却面临没有户口无法就近入学的尴尬局面,只能回到户籍地就读,或者到专设的教学质量一般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就读,这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会造成极大伤害。 3.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大量外地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打工者进入到南京,加入到建设大军当中。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

人口大数据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19年人口大数据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19年11月

目录 1.人口大数据行业概况及市场分析 (5) 1.1人口大数据行业结构分析 (5) 1.2人口大数据行业PEST分析 (6) 1.3人口大数据行业特征分析 (7) 1.4人口大数据行业国内外对比分析 (8) 2.人口大数据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0) 2.1政策体系不健全 (10) 2.2基础工作薄弱 (10) 2.3地方认识不足,激励作用有限 (10) 2.4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1) 2.5技术相对落后 (11) 2.6隐私安全问题 (11) 2.7与用户的互动需不断增强 (12) 2.8管理效率低 (13) 2.9盈利点单一 (13) 2.10过于依赖政府,缺乏主观能动性 (14) 2.11法律风险 (14) 2.12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4) 2.13人才问题 (15) 2.14产品质量问题 (15) 3.人口大数据行业政策环境 (17)

3.1行业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17) 3.2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17) 3.3“十三五”期间人口大数据建设取得显著业绩 (18) 4.人口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 (19) 4.1中国人口大数据行业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19) 4.2中国人口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19) 4.3人口大数据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19) 4.4政策将会持续利好行业发展 (20) 4.5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20) 4.6人口大数据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21) 4.7人口大数据人才培养市场大、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21) 4.8巨头合纵连横,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显著 (22) 4.9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23) 4.10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23) 5.人口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 (25) 5.1宏观机制升级 (25) 5.2服务模式多元化 (25) 5.3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5) 5.4社会化特征增强 (25) 5.5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6) 5.6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6) 5.7呈现集群化分布 (27)

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

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 告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 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 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 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

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 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 63.4%。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南京2010 年常住人口为800.47万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城乡构成 南京市共11个区,2个县,分别是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其中人口最多的江宁区,人口最少则是秦淮区,人口数分别是651957,602031,405891,426999 ,826074 ,445117 ,710298 ,644503 ,391285 ,1145628 ,915845 ,421323 ,417729 。 三、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少数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为满族2311人,壮族 533人。少数民族以建邺区为最多,共有13692人,占全区人口的9.13%。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分析(DOC)

成绩: 指导教师: 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朱海涛 指导老师:纪贵红依托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用科学的方法来反映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给市场主体正确的引导信息已变得十分的迫切。进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原因的研究,可以有效防止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经济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而做到理性开发,可以帮助广大购房者更加理性地购房,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更加科学地开发。本文在分析了住宅楼市场价格现状基础上,研究了住宅楼价格形成的原因。利用区域时间和区域位置对比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南京市住宅楼价格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住宅价格,现状,原因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成为我国GDP 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以及一些炒房团的恶意推动,导致我了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住宅楼作为房地产最大的组成部分增长最为迅速,泡沫也极为严重。国家为了使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维护经济市场稳定,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温措施,但是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又一次次地注入强心剂。然而各地房价却呈现一种不降反升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1南京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南京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是很多富商的理想住宅地。南京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区面积9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3.6万,城镇人口670.4万人,城镇化率81.4%,是长三角地区及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2016年南京土地成交量再创新高,二级市场持续15个月价量齐升,同时一级土地市场也随之大涨。 2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

人口分析报告

一、实验目的 为了对我国人口情况的了解,对我国其他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深刻的了解,对2009年的人口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预测我国未来与现在的人口变动情况,也可以指引着我国政府提前对政策作出决定,以管理我国一切事物。 二、数据收集 通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2009年及以前的部分人口数据,可以就这一数据可以对中国人口作简单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三、人口分析 (一)人口结构分析 1、从1980--2009年全国人口男女比例来看,可以利用Excel 可以作出男女比例变动的曲线图如下: 我国男女比例变动趋势 46.00 47.0048.0049.0050.0051.0052.00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年份 比例(%) 男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近30年来男性比例都大于女性比例,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所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性别比例有向着均衡的趋势发展。

2、年龄结构分析 2009年全国人口的年龄调查,对其数据的构成画出了柱状图如下: (10.00)(5.00) 0.00 5.00 10.00 人口百分比 0-9 20-29 40-4960-6980-89 年龄段 人口金子塔图 男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年龄结构,成熟型的人口结构,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图形对未来的人口结构作出预测,可能中国在过20年,人口老龄化将更加严重,因此,我国政府应提前做好防止未来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3、家庭规模分析 通过对我国家庭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折线图如下:

家庭规模构成图 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七人户八人户九人户十人户及以上 规模 户数 家庭户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规模情况,大多数是以三人户为主,还有二人户和四人户居多,因此可以判断中国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两个子女其次,两个老人和未育子女夫妇的也居多,这间接地反映了我国20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现在明显凸现了。 (二)受教育程度分析 从2009年的人口数据来看,对我国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可以作出饼图如下: 文化教育程度分布图 初 中42% 大专及以上 7% 未上过学7% 小 学30% 高 中 14%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分析洞察报告-TalkingData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分析洞察报告2018年8月 T alkingData、华人大数据协会联合编制

前言 “管理”的本质是将所有的信息集中在决策者手上,並不习惯于使用生态外的数据去増强自身的洞察力。同时大数据,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让收集及整合数据变得更简单及有效率。经过了十年的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数据大户,随之而来是政府公共服务也加入到大数据的生态行列中。当中积累了人们在城市中基于他是谁(Who),在哪(Where),什么时候(When),做过什么(What)的生活习惯与状态数据。任何城市或者企业都可以运用这些大数据作出分析及响应,这可能就是我们常提到智慧的一种解读。 为了让更多人能体会到上述的方式,华人大数据学会特意邀请了TalkingData使用移动终端数据上的能力为大湾区淮备这份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洞察分析報告,期间又得到了BBD的帮助加入了大湾区9个城市过去一年的高新科技行业招聘情况的分析。 因此,我在此呼吁更多的企业都夠大力支持,让大数据帮助成为洞察城市问题与机会的动力,也成为建立更美好城市的源泉。 华人大数据协会会长车品觉

?编制团队 ?与华人大数据协会联合编制 ?分析师:魏文雯刘涛 ?数据来源 ?数据中心数据来自、、的行业数据采集,以及诸多合作伙伴的数据交换,如应用市场、渠道、运营商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复合而成; ?招聘数据来自公司。 ?数据周期 ?人口流动数据:年月、年月、年月; ?招聘数据:年上半年、年上半年。

?概念定义 ?跨市出行指数某城市跨市出行度大湾区各城市跨市出行度的均值,其中,出行度为跨市出行人次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如某城市跨市出行指数大于,则表示该城市的用户跨市出行活跃度较高。 ?跨市流入度:湾区其他城市出行至某城市的用户数量标准化后的分值; ?跨市流出度:某城市出行到湾区其他城市的用户数量标准化后的分值; ?人口联系强度:两两城市之间的人口联系强度为该两个城市的跨市流入度和跨市流出度之和,某城市与湾区整体的人口联系强度指的是该城市与湾区其他所有城市的人口联系强度值求和; ?工作用户流出量:如某用户居住在A城市去大湾区其他城市工作,则该用户是A城市的工作流出用户,A城市所有工作流出用户的数量即为工作用户流出量; ?工作用户流入量:如某用户居住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来A城市工作,则该用户是A城市的工作流入用户,A城市所有工作流入用户的数量即为工作用户流入量; ?工作用户净流出率=(工作用户流出量-工作用户流入量)/居住用户总量,如果A城市的工作用户净流出率为负数,说明该城市对其他城市具有就业吸附力,且值越低,就业吸附力越强,如果A城市的工作用户净流出率为正,说明该城市居住属性较强。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基于人口统计的大数据融合算法

基于人口统计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的提出 目录 一、算法需求背景 (1) 二、D-S算法简介 (2) 三、算法过程简述 (2) (一) 先确定证据框架 (2) (二) 基本概率分配 (3) (三) 计算信任函数 (3) (四) 似然函数 (4) (五) 证据合成 (4) (六) 计算扩样系数 (5) (七) 计算扩样结果 (6) 一、算法需求背景 目前公司在人口统计算法上已逐步形成系列,但算法在地理区域适应性上易体现出精度不高的现象。目前的做法是按照统计区域,做出不同的扩样策略。这将导致在每个区域需要大量专业人力去做扩样策略,为了提高算法的精确度以及减少算法人员的重复人力消耗,从而提出人口统计的多源融合算法。如果该算法经过验证,该算法是公司将要开发的SaaS平台中动态模型引擎里重要的一环。

人口统计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可以融合包括影响精度的所有因素,如:地理环境、城市类型、城市等级、城市周边、面积、年鉴、人口结构等等。 传统的算法是将影响精度的因素或因素所含的因子,按照策略赋以权值,然后在利用组合规则进行n-1 次的上层统计学算法得出结果。该方法在因素的可信度上难以有一个较精确的权值,并且对因素的“环境”变化无法动态分析。 人口统计应该是用一个概率区间而不是单一概率数值去建模不确定性。所以有了下面的构思。 二、D-S算法简介 1、D-S证据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Dempster在多值映射方面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它由于具有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及在工程上表现出来的实用性能,近年来在不确定推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式识别、不确定信息决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基于D-S证据理论算法,与概率推理等理论相比,D-S证据理论在不确定性的度量上更灵活,推理机制更简洁,尤其对于未知的处理更接近于人的自然思维习惯。该理论的核心超越了概率统计推断的理论框架,可以适应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系统决策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且此理论很快发展成了智能学习和多源信息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算法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智能交通、医学、航空、人工智能科学等应用广泛。 3、D-S合成规则的标准化过程中,因为证据因素过多,证据之间容易产生大量冲突,比如有些低可信度的证据往往却是真命题。这也是该算法相比于其它算法不同的地方,冲突证据合成一直是D-S证据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距离(每多个证据之间的距离)法解决证据之间的冲突是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结果,经过多年的演变,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 三、算法过程简述 (一) 先确定证据框架 算法假定有一个影响模型数据精度的证据框架,该证据框架可以是用字母Θ表示的因素集合,该集合是一个具有互斥和可穷举元素的集合: Θ= { θ1 , θ2 , …, θn }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南京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三、南京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 四、南京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南京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南京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南京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南京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南京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南京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南京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人口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人口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目录 1.政策背景 (3) 2.解决方案 (3) 2.1.x数据模型算法 (3) 2.2.技术实现路线 (4) 2.2.1活跃用户分析统计 (4) 2.2.2工作/居住人口分析 (4) 2.2.3定点区域人口统计分析 (5) 2.2.4区域人流量监测 (6) 2.3.产品基础功能 (6) 2.4.x标准化产品 (9) 2.4.1数据集/报告 (9) 2.4.2城市月/点次API (12) 2.4.3数据能力开放DaaS平台 (16) 2.4.4大数据可视化平台 (18) 2.4.5城市感知平台 (22) 3.商业模式 (25) 4.产品报价参考 (26) 5.成功案例 (26)

1.政策背景 对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而言,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源。在规划和政策实施前,可通过了解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对城市内部小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小区周边基础设施的配置等,进行指导。在规划和政策实施后,又可以通过居住地和工作地的比例,评估规划效果,进而指导下一轮的规划。对两者的获取,传统的做法,是问卷调查,但调查的比例有限,难以大范围评估,而且周期也比较长。 以x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从人口密集度、人口出行情况、交通路网信息、关键节点吞吐量、人口迁徙、人口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数据监测与分析,反映人口迁徙及交通拥堵情况,为其基础设置建设优先级提供决策辅助。 2.解决方案 2.1.x数据模型算法 x算法模型介绍: ●人口规模统计 根据x集团在当地活跃缴费用户数统计实际人口规模,参照x用户市场占比通过算法推测城市全量人口规模。最小时间粒度为小时分别以以下几种口径进行一天24小时人口统计。 ●人口总数量 通过x当地付费活跃用户数推测城市人口总数量。 工作人口数:周一至周五9:00~17:00时间段内连续一个自然月用户累积所在时间最长的网格为用户工作地,统计其网格内工作人口数。分别统计在本市居住且在网格内工作的人数,网格内居住且在非本市工作的人数,非本市居住且在网格内工作的人数,网格内工作的外省人群数量。 ●居住人口数 每天21:00~5:00时间段内连续一个自然月用户累积所在时间最长的网格为用户居住地,统计其网格内居住人口数。 常住人口数:连续在本市出现六个月,每个月的周一至周五每天在本市驻留不少于5个

南京2030人口预测

南京2030年人口预测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0901姓名:肖杰学号:200932020124 【摘要】:本文针对南京人口现状,综合考虑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未来2030年的南京人口进行预测。 【关键字】:人口预测南京2030年一元回归模型马尔萨斯模型 1.前言 人口的发展状况与城市经济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预测是制定和顺利实践社会经济各项战略设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的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南京的人口现状和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男女比例失调等多种因素,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以便掌握南京人口的发展规律,进而是人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南京2001年至2010年人口现状 2001 553.04 ————286.17 266.87 6.85 5.25 1.60 2002 563.28 175223 82046 291.34 271.94 7.11 5.47 1.64 2003 572.23 176346 86367 295.10 277.12 6.87 6.79 0.08 2004 583.60 211428 115068 299.74 283.86 7.73 5.44 2.29 2005 595.80 225411 118457 305.25 290.55 7.69 5.35 2.34 2006 607.23 231863 132535 310.40 296.83 7.33 5.15 2.18 2007 617.17 224663 143534 314.70 302.47 8.40 5.56 2.84 2008 624.46 202471 144714 317.38 307.08 8.11 5.60 2.51 2009 629.77 189027 149201 319.16 310.61 7.87 5.69 2.18 2010 632.42 177039 157555 319.65 312.77 9.09 7.87 1.22 注:从2002年开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改为公安数据。 南京常住人口(万人):2005年689.80 2006年719.06 2007年741.30 2008年758.89 2009年771.31 2010年800.76 3.预测方法及模型计算

南京人口调查报告

南京人口调查报告 一. 南京人口数量表 (一)性别比例 年份总人口性别比total 男女sex ratio population male female (female= 100) 1990501.82260.08241.74107.591991506.43262.41244.02107.541992510.04264.16245.88107.431993514.73267.09247.64107.851994518.27269.27249.00108.141995521.72270.77250.95107.901996525.42272.27253.15107.551997529.82274.28255.54107.331998532.31275.41256.90107.211999537.44278.14259.30107.272000544.89281.66263.23107.002001553.04286.17266.87107.232002563.28291.34271.94107.132003572.23295.10277.13106.482004583.60299.74283.86105.602005595.80305.24290.55105.062006607.23310.40296.82104.582007617.17314.70302.47104.042008624.46317.38307.08103.362009 629.77 319.16310.61102.75 按性别分南京省历年总人口(年底数)单位:万人 year

(二)年龄构成(人口金子塔图)https://www.doczj.com/doc/7f15362507.html,/2000-rp/sjp/2/2-1.htm 年龄别总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性别比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介绍演示教学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 台介绍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 一、背景与目标 基于邳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支撑环境,以基础信息资源库(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地理库)为基础,建设融合业务展示系统,提供综合信息查询展示、信息简报呈现、数据分析、数据开放等资源服务应用。实现市府领导及相关委办的融合数据资源视角,实现数据信息资源融合服务与创新服务,通过系统达到及时了解本市发展的综合情况,及时掌握发展动态,为政策拟定提供依据。 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融合分析平台、展示平台,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结合政务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与业务编排展示能力,以人口、法人、地理,人口与地理,法人与地理,实现基础展示与分析,融合公安、交通、工业、教育、旅游等重点行业的数据综合分析,为城市管理、产业升级、民生保障提供有效支撑。 二、政务大数据平台 1、数据采集和交换需求:通过对各个委办局的指定业务数据进行汇聚,将分散的数据进行物理集中和整合管理,为实现对数据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将为跨机构的各类业务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提供统一和集中的数据交互共享服务。包括数据交换、共享和ETL 等功能。 2、海量数据存储管理需求:大数据平台从各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里抽取的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杂,数据需要持久化的存储和访问。不论是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经

过数据存储引擎进行建模后,持久化保存在存储系统上。存储系统要具备高可靠性、快速查询能力。 3、数据计算分析需求:包括海量数据的离线计算能力、高效即席数据查询需求和低时延的实时计算能力。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需要数据平台具备线性扩展能力和强大的分析能力,支撑不断增长的数据量,满足未来政务各类业务工作的发展需要,确保业务系统的不间断且有效地工作。 4、数据关联集中需求:对集中存储在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通过正确的技术手段将这些离散的数据进行数据关联,即:通过分析数据间的业务关系,建立关键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将离散的数据串联起来形成能表达更多含义信息集合,以形成基础库、业务库、知识库等数据集。 5、应用开发需求:依靠集中数据集,快速开发创新应用,支撑实际分析业务需要。 6、大数据分析挖掘需求:通过对海量的政务业务大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辅助政务决策,提供资源配置分析优化等辅助决策功能,促进民生的发展。

南京写字楼市场总体分析状况

南京瞻园铭楼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第一章南京市的区域特征和都市概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讲。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曲折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概雄浑而景色秀美。 1. 1 都市性质 南京是闻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都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制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都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治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都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都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1. 2 都市规模 1.2.1 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 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进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 万左右预留。都市进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操纵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 万以内。 1.2.2 用地规模

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发表时间:2019-01-03T14:57:17.1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作者:顾镔彬 [导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 摘要:医疗卫生设施的供给不仅仅是城建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本文通过借助GIS工具,收集传统数据和新兴大数据,综合分析了江宁区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总体供给现状,表现出城乡差异显著、综合服务医疗能力不足、基层卫生设施可达性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现状卫生设施的综合评价,制定整体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卫生设施;布局评价;多元数据;GIS分析 1、我国医疗卫生设施体系 1.1医疗卫生体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疗卫生机构是依法成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门诊部等;公共卫生机构是指一切能够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机构等,包括疾控中心、皮肤病防治所和妇保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面向本机构服务辐射区域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1.2综合医院分级标准 综合医院等级划分标准是我国依据医院功能、设施、技术力量等对医院资质评定指标,全国统一,不分医院背景、所有制性质等。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三级,每级再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2、近年来江宁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2.1整体平稳发展 近年来,江宁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平稳,主要指标增长明显。2012-2015年的近三年间,江宁区共新建了3所综合医院(含分院)、1所中医院和5所护理院。相比2012年,江宁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医院数量、床位数、千人床位数等各项主要医疗指标都有较大的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2012年的359个增至2015年的403个,千人床位数由2012年的3.19张增加到2015年的4.75张。 2.2总体规模与布局 截止至2016年底,江宁区列统医疗卫生设施共计432所,其中面向社会的有343所。总占地面积81.8公顷,总建筑面积64.86万平方米,总床位数5710张,每千人床位数4.84张。全区共有卫计人员63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05人,每千人拥有卫计人员5.4人。 2.3 与主城差距较大 江宁区在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指标上处于南京市前列,在外围区县中基本处于领先,但与主城差距仍很显著。特别是与主城的秦淮、鼓楼等差距明显。床位数、千人床位指标、执业医师等卫生人员数量等远远落后鼓楼,与秦淮也有较大的差距。尽管现状鼓楼和秦淮承担了一定的省市级医疗服务功能,导致相应指标偏高。但是在未来江宁区融入主城,建设南部中心的战略下,江宁区也将进一步承担省市功能,需向主城看齐,进一步缩小与鼓楼、秦淮的差距,逐步提升省市级医疗服务能力。 3、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下的江宁卫生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3.1数据类型及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获取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度挖掘传统数据的深度和精确度,通过走访南京市及江宁区医疗卫生部门获取现状医疗设施统计信息,结合规划部门的空间统计进行空间落位;二是借助网络工具,通过购买和爬取现状设施poi数据、道路交通数据以及居住区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进行医疗卫生设施之于城市的布局评价。 3.2 总体空间布局特征 借用geogoording工具将现状卫生设施统计数据进行空间落位,整体上呈现出”过疏过密、城乡差异显著”的特点。(见图1) 医疗卫生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山副城内,外围乡村地区布局较为稀疏。综合医院、中医院以及各类专科医院等二级以上医院均集聚于副城。副城内部也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东山老街集聚程度远远高于西侧的江宁开发区以及东南部的高新园、江宁大学城等。此外,新城各类医疗设施梳理与副城差距显著,以原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社区服务中心未来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3.3 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评价 对现状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分布进行分析,反映综合医院在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上的规划需求。通过建立基于地块的医疗服务能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医院服务能力、地块空间位置和人口规模,来对江宁区现状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计算公式为:;其中Ai指i地块医疗服务能力指数,Mj指第j个医院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主要通过综合医院的床位数及就诊人数计算),Dij指i地块到j医院的距离,Ri指i地块的居住人口。 通过测算发现,江宁区现状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仅能覆盖城市地区,外围街道及乡村受辐射有限。受制于服务距离及人口规模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出“城市强、乡村弱”的明显特征。其中,位于东山老城的居住空间接受辐射最强,其次周边新建设地区,如开发区、高新园等,外围农村地区接受辐射能力最弱。(见图2) 3.4基层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 可达性的实质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包括起点、终点以及连接两点的方式。对于医疗服务设施而言,可达性是指从需求点要医疗设施点就医的便利程度。 通过GIS工具将现状基层医疗设施和居住社区进行空间匹配,根据“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要求,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分钟步行可达,社区卫生服务站15分钟步行可达测算,对东山副城内的基层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测评。通过gis模拟发现,东山副城内仍有50%以上的

2010南京市人口大数据

市2010年度人口发展报告 市人口计生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成。现就与5个计划单列市、9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全省、、市相关的指标,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人口规模 常住人口规模及变动情况 备注: 1、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 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降序排列。 从“五普”到“六普”的十年间,我市常住人口增长量为176.62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五位,除了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人口增长

高于我市外,人口规模增长也略高于我市,但差距很小。 我市人口增长率由“五普”的20.71%增至28.31%,年均增长率由“五普”的1.84%增至于2.52%。常住人口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虽然低于人口基数小于我市的和移民城市,但是充分说明了我市人口吸聚力和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及人口变动 (单位:万人,万户,%,人/户) 备注: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2、城市位次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将序排列。 我市的家庭户由“五普”192.1万户增至237.03万户,家庭户人口由“五普”560.1万人增至655.42万人。家庭户数列全国副省级城

市的第十一位,家庭人口数则列第十二位,这与我市人口规模的位次有很大关系。我市平均家庭规模由五普的2.92降至2.77人/户,位次上由“五普”的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位降至第十位。说明、和等其他城市的家庭小型化发展进程快于我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家庭人口比重由“五普”的89.79%降至81.88%,列第十三位,仅高于和,说明我市挂靠于集体户的常住人口较多、流入人口比重较大。 三、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 (单位:万人、%) 本次普查我市人口性别比位居第四,低于、和,但仍达到107以上。女性人口比重由“五普”的47.57%升至48.24%,常住人口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