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

从两性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与男性自古不同。亚里士多德声称,妇女之所以是妇女,乃因她们缺少某些品质。圣托马斯?

阿吉纳斯认为,女人是“不完善的男人”。英国诗人多恩写《空气和安琪儿》时也间接提到阿吉纳斯的理论:形式是男性的,物质是女性的;优越感如神的男性理智,将它的形式压印在柔顺的、无自动力的、女性的物质上面。在孟德尔之前,男人视其精子为活动的种子,精子将形式给予等待着的卵子,卵子在接受男性的效应之前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埃斯库勒斯的三部曲《俄列斯特》里,雅典娜让阿波罗提出的男性的看法胜:母亲不是她孩子的双亲之一。就是说,男性理智原则的胜利,结束了肉感的、女性的复仇女神的统治,确立了男权统治的地位。

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正是为了批判和反对这种占据主流的文化传统,女权主义才得以兴起并不断发展。

(一)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

特丽尔·莫伊曾说:“最近十年来,女权主义者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运用‘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等术语。……只有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才能说明当地女权主义中真正关键的政治和理论问题。”①因此在论述女权主义批评之前,有必要对女权主义、妇

女和女性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略加说明。

女权主义(Feminism)是一种政怡观点,指赞成并支持60年代后期新妇女运动所提的

目标。因此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话,它赞成并支持反对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的斗争,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中的性別问題。由于这种政治性质,不论什么方法或理论,

只要适合女权生义的目标,无一不可应用。换言之,一切承认是女权主义的批评和理论,必须与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联系起来。也就是与性或性别政治联系起来。因此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男人对妇女女的统治,这种统治如何构成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提供它的最基本的权力观念。

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女权主义者将现行的批评方法政治了;在此基础上,女权主义批评逐渐变成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女权主义者处于与其他激进批评家相似的地位,在学术机构外围,从边缘立场讲话,强调所谓“中性”或“客观”作品中也有政治,在“批评家”一词最广泛的意义上充当文化批评家的角色。

就文学方法和理论选择而言,女权主义是多元化的。如前所说,不论什么形式,只要适用于它的政治目的,无一不为其所用。其实,既然女权主义坚持男权统治的普遍性,它必然

是多元化的;因为,既然男权统治普遍存在,就不可能有纯属女权主义或妇女的空间。一切思想,包括女权主义思想,无一例外地要受男权意识形态的影响。当然,问题不在于某种思想的始源,而在于它的实际运用和效果。就是说,关键不是看一种理论或方法首先由男人或女人提出,而是看它的实际运用和效果是否具有女权主义特征,事实上,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许多女权主义批评家都曾借用他人的思想,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借用了雅克?德里

达的哲学;美国的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借用了哈罗德·布鲁斯的文学理论;还有一些人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拉康的心理学,解释性別差异和男权社会的性别构成。

由于女权主义是政治性的,所以并非一切妇女都同意女权主义。就是说,女权主义和妇女的槪念不可混淆。妇女写的论妇女作家的著作,并不一定都反对男权思。文学中的某种妇女传统,也不一定就是女权主义传统,正如罗莎琳?考沃徳所说:““决不能说以妇女为中

心的著作必然与女权主义有关。以妇女为中心的小说决不是一种新现象。‘米尔斯和布恩’,出版的浪漫小说由妇女所写,被妇女阅读,为妇女销售,一切都是关于妇女的。然而,以性、种族和阶级服从为基础的幻想,常常构成这些小说的特征,它们最最脱离女杈主义的目的。”①

不过,确实有人将“女权主义的”文本与“妇女的”文本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他们设想描写专属妇女的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行为。单从一方面看,这是正确的,既然男权制总是压制妇女并抹杀妇女的经验,那么使人了解并认识这种独特的经验无疑是一种反男权的策略。但另一方面看,妇女的经验也可以以异化的、欺骗的、乃至低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描写这种经验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妇女的解放。因此,决不能把妇女的经验当做女权主义政治的本质。应该说,共同的妇女的经验,本身并不形成对妇女处境的女权主义分析。一个人与

他人有共同的经验,并不一定就与他人结成共同的政治阵线。虽然女权主义重视反男权的妇女经验,但作为一种政治性的理论,它不可能仅仅是那种经验的反映或后果。

确实,女权主义批判大多评论妇女作家;但这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政治选择,而不是对女权主义批评的界定。女权主义批评相对统一的原因,不在于它的对象,而在于它的政治观点。女权主义批评家完全可以评论男作家的作品。事实上,不少女权主义者都这样做过,例如,凯特·米莱特在《性的政治》(1969)里就论述了诺曼·梅勒、亨利·米勒和D.H.劳伦

斯等男性作家,揭露了他们作品中所表现的性别歧视。

与“女权主义”和“妇女”的概念相似,“妇女”也不可与“女性”的概念混淆。长期以来,许多女权主义者惯于用“女性”表示“社会构成”(即文化和社会标准所造成的性别

特征和行为模式),用“妇女”和“男人”表示纯生物上的性别差异。就是说,“女性”表示修养,“妇女”指自然属性。“女性”是一种文化构成,是后天生成的。从这种观点出发,男权压迫包括把某些社会的女性标准强加于生物性的女人,使人相信那些女性标准是“自然的”或“天生的”,而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妇女便是“非女性的”或“不自然的”。事实上,“女性”和“妇女”两个概念的混淆,恰恰是在男权制的影响下形成的。男权制要求人们相信存在某种妇女的本质——“女性”。因此,女权主义必须澄清这种混淆,明确“妇女”和“女性”的差异:妇女都是女的,但并不一定都有“女性”。

不过,女权主义并不想固定“女性”的含义。因为男权制已经确立了一套“女性”的特

征(如温柔、怯弱、训从、谦卑等等),如果女权主义再确定一套“女性”的特征,势必

会形成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方面,重新陷入男权制的陷阱-- 毕竟一向是男权主义者相信“女性”的品质。例如,如果女权主义者对男人说妇女女是强有力的和富于创造性的,其意识深处仍然是希望得到男人的承认。

按照以上对女权主义、妇女和女性的区分当前西方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主

要的范畴:“妇女”批评和“女性”理论。“妇女”批评指以某种方式集中于妇女的批评,但不注重从政治上研究运女作家和作品,它本身不是女权主义的,但以妇女为其观察研究的客体。不过在男权制的社会环境里,即使对妇女作家和作品的非政治研究,也必然被客观地认为是对女权主义事业的支持,因为它毕竟使妇女受到了注意。当然,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妇女”批评则另当别论。“妇女”批评家不一定是女权主义批评家。

但是,在女权主义批评领域里,大多数重视“妇女”的批评家都采取女权主义观点。因此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华尔特提出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批评:一种是“女权主义批评”,关注作为读者的妇女;另一种是“女性批评”,论述作为作家的妇女。肖华尔特认为,第一种虽然论述男性作者的作品,但在批评中仍然侧重于妇女,因为它一般要由妇女实现,以妇女的经验为依据,洞穿男性作者歧视妇女的手法。第二种完全集中于妇女的写作,以经验为根据,说明妇女写作的每一个方面,如作品的历史、题材、风格、结构、以及妇女的创作心理等,同时提供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肖华尔特来说,论述妇女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女权主义行为,但被论述的作家并不一定是女权主义者。在她看来,认识妇女的创造性比认识作品的政治观点更加重要。

现在再简单地看看“女性”理论。就其最简单的定义而言,它指的是关于女性构成的理论。但构成论者不一定是女权主义者。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性别差异的分析基础,强调性特征不是天生的、生物学的本质,而是婴儿进入人类社会过程中的文化和社会构成,但弗洛伊德非但不是女权丰义者,而且还常常受到女权主义者的抨击。因此所谓“女性”理

论实际是读者或批评家应用的一个范畴,并不是女权主义本质的东西。

1、安·杰弗逊和戴·罗比合编《现代文学理论》(第二版)(新泽西,1986),第

204页。

2、伊莱恩·肖华尔特编《新女权主义批评》(纽约,1985),第230页;其中“米

尔斯和布恩”为一家出版商的名称。

(二)女权主义的理论问题

在西方学术界,传统的看法认为理论是男性的。男人的严密谨慎、勇于进取和富于雄心的特征,使他们更适合于理论研究,因此女权主义者经常揭露男性科学中虚伪的客现性,回避理论的固定性和确定性,希望发展一种女性的话语,从观念上摆脱公认的、由男性产生的理论传统。

西蒙.德伏娃在《第二性》(1949)里明确提出了女权主义基本问题。她指出,如果一个妇女想说明自已,她一开始会说“我是一个女人”;但男人是不会这么说的。这个事实说明,“男性”和“女性”决不是对称的。英文“man”(男人)可以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女人)则不可。(同样,汉语里的“他们”可以包括男和女,而“她们”则只指女人。)在西方,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全书》。妇女分散在男人中间,没有独立的历史,没有自然的统一性,也没有像其他被压迫团体那样联合起来。妇女处于与男人不平等的关系之中;男人为主,女人为次,或男人第一,女人第二。男人的优势造成了妇女屈从的意识形态,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都试图说明妇女的从属地位乃上天的意志,因此保持这种不平等关系对人间有利。德伏娃指出,由于男人相信妇女天生低下,所以才形成妇女应受压迫的观念。虽然抽象的“平等”不绝于耳,但真正的平等却从未实现。因此只有妇女本身才能说明妇女的特征。

大多数对性别差异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从生物学出发而无视社会生活的观点,主要为男人所用, 他们企图以此维持妇女所处的地位。所谓“妇女只不过是个子宫”的说法,淸楚地概括了这种态度。换言之,妇女的身体就是她的命运,如果怀疑其身体的性的作用,那就是违背自然法则。不过,有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也赞颂妇女的生物学特征,认为那是妇女优越而非低下的源泉。这种辩护常走极端,有时甚至陷入虚幻的女子沙文主义观点。

从经验感受出发,诉诸于妇女的特殊经验,认为它们是艺术和生活中女性价值的源泉,常常构成激进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她们认为,既然只有妇女才经历女人特有的生活经验,如排卵、行经、分挽等,那么也只有她们才能谈妇女的生活。她们强调,妇女有着不同的感觉和情感,妇女观察事物的方式与男人不同,对事物的感觉和看法也不同。这些差异只有在妇女著作里才真正得到体现,因此研究这些差异的文学表现应称之为"女性批评"。

话语是女权主义者最关注的一个方面。这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的

流行相关。她们认为,妇女所受的压迫基本上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的压迫。因为,如果接受福柯的理论,承认"真实性”取决于对话语的控制,那么人们就

有理由相信,男人对话语的支配已经使妇女陷进了男性的"真理"。从这种观点出发,女作家与男作家争夺对语言的控制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有些女权主义者也采取相反的观点,如社会语言学家罗宾?拉考夫认为,妇女的语言实际是低

劣的,因为它缺乏阳刚之气,包含软弱和不确定的范式,多集中于琐碎、轻浮和不严肃的事物,且过于强调个人情感反应,因此妇女如果想在社会上与男人平等,她们就应该采用男人的话语。然而大多数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已经被强行灌输了这种男权意识形态,必须揭露、批判并与之斗争。

第四个方面无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深受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一

些女权主义者完全脱离生物论,将"女性"与无意识过程相联系,认为那些过程会暗中破坏男性话语的权威。如她们相信,凡是有助于自由发挥意义的事物都是女性的,因为女性的性特征是革命的、破坏性的、异质的、"开放的",既无范围限制,也无原型化的危险。所以,即使有什么女性原则,也只能由女人限定,男人

是无权过问的。

最后,社会经济条件或社会学方面,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从社会经济条

件方面考虑男女差异的形成,在英国女权主义批中比较突出,也较为大多数普

通妇女接受。一般认为,弗吉尼业·吴尔芙最早从这方面对妇女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自她以后,一些女权主义者,尤其马克思化义女权主义批评家,一直努力把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两性间的权力关系联系起來,不承认存在什么普遍的女性。

上述五个方面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仍然同属女权主义批评的范畴。因为它们都有一种三重性的信念:揭露男权制的前提和偏见,推进对妇女作家作品的发现和

重新评价,详细研究妇女文学和批评的社会文化语境。当然,五个方面"三重性"的比例也各不相同。一般说,女权主义的文学批评多注意属性而非性别,多集

中于社会和心理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

与三重性的信念相呼应,女权主义批评在第一阶段主要坪击男性的性别歧视,在第二阶段主要研究妇女作家及其著作,在第三阶段则集中于文学的、批评的、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理论。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女权主义在政治和方法论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或分歧。就文学领域而言,一般认为有以下主要类型:

1.社会女权主义,其兴趣在于妇女的社会作用,主张研究文学作品中描写或

表现妇女的方式,注重妇女的形象。

2.符号女权主义,其出发点是符号理论,主张研究表示女性的代码及其分类,通过符号的表达来确定妇女在文学社会中的作用。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语言学的

方法。

3.心理学女权主义,由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发展而来,强调一种不受男性标准和范畴限制的女性性征,考察文学作品中女性欲望的无意识表现,探索女性欲望受压制的情况。

4.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从社会经济地位出发,分析妇女受压迫的情形,强调社会经济条件的决定作用,对文学作品中妇女人物的分析类似对工人的阶级分析。

5.女性同性爱的女权主义,提倡一种"肉体的"写作理论,探索性特征与文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甚至以阴唇为独特的女性写作的源泉,反对以男性生殖器为中

心的写作神话。

6.黑人女权主义。黑人妇女受多重压迫:在白人至上的社会里受白人压迫,

在家族社会里受男人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作为工人受资本家压迫……。她

们对只关心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女权主义不满,提出以黑人妇女为出发点的理论设想和审美观念。这种女权主义在美国日益受到重视。综上所述,女权主义不是一个慨念统一的学派,而是一次比较松散的运动,明显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三)政治·妇女写作和女作批评

在女权主义早期,其文学批评一般都侧重于政治,表达对不公正的愤怒,力图提高妇女对男人压迫的政治意识。这种女权主义与其他政治上的激进主义颇有相似之处。例如,妇女作为被被压迫的社会群体,可以与工人阶级相提并论,也

可以与黑人相提并论。妇女虽然不像工人阶级那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不像黑人那样是外来的少数民族;但就受压迫而言,他们却可以归为同一个范畴。因此

有人说,在西方社会里,最受压迫的就是黑人、工人阶级和妇女。此外,对上述三个被压迫群体的论证,一般也都采取类似的方式。压迫者通过意识形态,如种族歧视、资产阶级思想和父权制,极力有意识地维护其压迫的地位;而每一个被压迫的群体,则千方百计地进行某种政治斗争,以便提高被压迫者的觉悟,进而争取使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在文学作品里,每一个被压迫群体都竭力防止其成员的形象受到歪曲。

按照这种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完全变成了一种单方面的治工具。因此凯特?米莱特认为,意识形态是万能的阴茎棒,各个阶级的男人都用它来敲打妇女;在男人的心目中,妇女只能是软弱的、性受虐狂的。这种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指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但它忽视了“性”形成当中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忽视了造成成妇女受压迫的社会和经济原因。

那么,这种所谓的‘性政治’如何影响文学呢?按照早期女权主义的观点,文

学价值和文学常规已经由男人决定,因此妇女常常以不适宜的形式,勉强表达自己关心的问题。例如在叙事作中,从文学常规看,关于冒险和爱情的发展,一般都有某种“男性的”动力和目的性。另外,男性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似乎总是男人,至少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读者。这在大众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里很容易找到明显相似的例子。例如我们电视上关于淋浴电热器的广告,常常是一个漂亮的妇女,撩人地脱落浴巾,刚好让观众瞥见她裸露的躯体。不管广告制作者是否有意识,这显然主要是吸引男性,把女性观众徘斥在外。不过,女性观众很可能以“合作“的态度徘斥女性,她们也会像男人那样看这则广告。如果把电视广告改为文学作品,可以说文学作品也排斥女性读者,但女性读者也会以“合作”的方式无意识地被迫像男人那样阅读。

根据这种理解,早期女权主义者强调反对大男子主义和性的暴力。她们从女

性读者的观点出发,揭露在男性小说的性描写里,男性统治的情况无处不在。她们似乎认为,男性作家因为自己的性别,必然在小说中再现生活中压迫性的性政治。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有力地批判了男权文化,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把性别歧视这一局部的意识形态现象,当成了普遍适用的总体意识形态,仿佛所有男性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推行对女性的压迫。或者说,它把男性统治当成了基本的压迫形式,以性别代替了阶级,或认为性别压迫独立于其他社会和经济形式的压迫。这显然是把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了。它忽视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组织和与之相应的家庭意识形态,忽视了经济体制和劳动分工,忽视了教育制度和文化发展,一句话,忽视了男权制和资本主义的本质。

针对早期女权主义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她们指出,男人和妇女写作的物质条件不同,这必然影响他们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因为关于性别程式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与它们的历史物质条件相关;所谓妇女解放,不可能单靠文化中的某些变化。她们认为,“性”的意识形态既影响对男、女著作的阅读方式,也影响判断著作的标准;女权主义批评必须考虑文学的虚构性,不能简单地把性别歧视通通归罪于男性作家。在她们看来,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意义,解释依赖于读者所处的情境,依赖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也就是依赖于他们本身的物质条件。不过她们承认,妇女不仅可以从文化上界定的描写“|性”的独特方式,而且应该尽可能保持她们的影响。

从早期女权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批评与传统批评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传统批评未能将女性作家作为作家来讨论而不考虑她们的性别;2.传统批评忽视了大量存在的女性作家:3.传统批评倾向于以男性经验

为基础作普遍性的阐述。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华尔特在她的《她们自己的一种文学》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1977)里,从妇女经验论的观点出发,通过考察自勃朗特姊妹以来的英国小说家,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分期,勾勒了妇女文学历史发

展的三个阶段。1840至1880年为“女性阶段”,这一阶段妇女作家多模仿男性

作家,模仿主流文学的小说传统,将居支配地位的文学和社会标准或男性美学

标准内在化。1880至1920年为“女权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对主流文学方

式提出异议,为女作家的价值和权利进行辩护。1920年以后为“妇女阶段”,

其标志是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个性,减少对对立面的依赖。按照肖华尔特的观点,"当我们观察妇女作家群体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富于想象力的连续统一的整体,某些形式、主题、问题和形象一代接一代反复出现。”(3)这就是说,妇女有

她们自己的文学,这文学有其独特的历史和传统;以往的文学史忽视妇女作家及其作品,有着严重的局限。

按照肖华尔特的看法,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是弗吉尼亚?吴尔芙。她

写了大量关于妇女著作的文章,可以说是现代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虽然她从未采取女权主义的态度,但却—直考察妇女作家面临的问题。她认为,妇女或者像男人那样写作,或者根据男人对她们的期望写作:“在第一种情况下,她们创作出灵巧地模仿男性风格的作品,但不可能与原风格的作品相提并论;在另一种情况下,她们调制出一种矫揉造作的女性风格,而这只不过是迎合那些认为妇女低下的人的偏见。"(4)妇女要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总会遇到社会和经济的障碍。例如关于妇女多写"流行"作品的看法,有可能长期存在。因为客观的、超性别的批评主张实际上无法达到,所以妇女便转而争取商业上的成功。在19世纪,小说写作是妇女可以供养自己的少有的方式之一。当时,由萨缪尔?理查逊的《帕

美勒》和《克拉丽莎》所引起的感伤文学有很大市场,但这种文学未能经受住持久价值的考验。评述这种文学的文学史学家没有注意到当时妇女的经济条件,因而很容易认为感伤是女性作家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特征,甚至在当代文学中还继续寻求这种特征,仍然期望着它的出现。

在吴尔芙论妇女作家的著作中,《妇女的职业》一文相当重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妇女作家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像许多19世纪作家那样,她

们受到妇女意识形态的束缚:"屋里的安琪儿"的理想,要求妇女楚楚迷人,毫不自私,纯洁无瑕,富于同情;妇女要创造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运用女性的欺骗和谄媚。另一方面,对表达女性情感的忌讳,又妨碍她们如实倾诉自己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个血肉之躯的经验。这种对女性欲望的压抑,不论在作品还是在生活中都不曾克服。实际上吴尔芙并不相信什么女权主义意识,她认为妇女写作之所以不同,并非因为她们的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的社会经验不同,她自已努力写妇女的经验验有意识的,其目的是要找出某种语言方式,描写受限制的妇女生活。吴尔芙相信,一旦妇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与男人平等,她们的文学拖负就不再遇到障碍——她们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换言之,她认为精神或心理上的雌堆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只要同时用"脑子的女性一

边和男性一边来写作"(5),雌雄同体的理想就可以实现;只要去掉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的限制,就可以回到一种自然状态。但是,她最后的自杀表明,她无法实现自已的欲望,这种超越性特征的努力仍然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雌雄同体的理想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现实。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丽莲?罗宾逊在她编的《性别、阶级和文化》

(1978) 一书中指出,文学形式、文学风格和文学史,无一能独立于内容、意识

形态和政治;不存在辨断文学作品的客观的审美标准,也不存在孤立的观念领域;形式主义的观念服务于统治阶级,高级文化系统地排除了妇女、非白人群体和

工人阶级;因此女权主义批评必须从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研究文学,包括性别、种族和阶级压迫。”女权主义批评……是有目标的批评,是进行参与的批评。……它必须是意识形态的和道德的批评;它必须是革命性的。"(6)丽莲·罗宾逊认为,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者鼓吹理论上的多元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强调孤立的意识形态批评;只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才要求关注性别,阶级和种族的参与性的政治批评。

综上所述,女权主义批评的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点:1反对有意识和无意

识的父权制偏见;2探索妇女文字;3考察意识形态、语言、心理、社会、历史

和政治的力量如何影响生活、文学和批评。肖华尔特把第一点称之为"女权主义

的批判",第二点称之为"女性批评",第三点称之为"文化批评"。女权主义者普

遍认为,这三点以辩证的方式彼此关联。

(四)经验论与理念论

一般说,英美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妇女的经验和历史,而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则注重语言、哲学、心理分析和其他话语系统中“女性”的构成。由于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拉康著作的影响,法国一些女权主义者将“女性写作”理论化了,从而打破了西方话语中语言学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由于"女性写作"与女性心理的特殊力量相关,所以它还打破了由男性性征体系造成的沉默,以一种激进的"差异"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有些法国女权主义者的风格,常常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正如伊莱恩?肖华尔特所指出的,“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实质上是心理分析式的,强调压抑;美国女权主义批评是文本式的,强调表达。”(5)

按照艾丽丝?贾黛恩的看法,美国和法国的女权主义批评有三大区别:1.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重视作者的性别;而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则强调"女性写作",她们追随后结构主义的“自我消亡”,认为以经验为根据的作者只是进行探索的一个所在,因而既不重视作者更不重视其性别。2.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注重研究妇女的形象、性别原型和小说的人物,注重文学模仿的诸种因素;而法国女权主义者则是分析型的,她们摒弃模仿论,认为形象、原型和人物只不过是语言的转义或产生的效果。3.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从文学作品本身或其背景寻求她们的

“真理”;而法国女权王义者则认为真实与虚构间的关系无法确定,所谓人义主义的真理追求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换言之,他们认为历史上表示“其他性”的

“女性”与分裂的写作一致,而不是与女性的人一致。(有人认为这种女权主义者是"反女权主义者”,因为女权主义的基本前提依赖于性别特征的区分,即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

70年代后期,随着后结构主义在美国盛行,许多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对法国女权主义批评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逐渐形成了理念论的一极,与原来的经验论

并行不悖。概略地说,女权主义的经验论强调性别对立所造成的女性的特殊经验感受;理念论则追求一种两性融合的形而上的思想。前者政治意图强烈,认为只有修

正男性历史的主观意识,才能保障女性意识的存在;后者则要求超越性别经验的藩篱,达致一种无性别意识差异的乌托邦。

经验论的女权主义批评主要批判男权与男性神话,推翻正统基督教的男性创造说,消除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的男性中心论。经验论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

在她们合写的《阁楼里的疯女人》的绪言里,从语言的发展对男权与男性性征进行

了论证。她们认为,自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父系的文学创作理论依附于基督教的

创世说,神化了男性作者。她们从"作者" (author) 一词的词源追溯男权传统所带

来的性别歧视。“作者”一词衍生出“权威”"(authority),根据牛津英文辞典的解释,兼有“创始”、“增殖"、"对子嗣的控制"和"传权不辍"等意义。(6)由于男

性观点一直统治着文学,所以"笔"(pen)可以视为男性生殖器"阴基"(penis)的象征,"男性性征……实际上是文学权力的本质。诗人之笔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不只在比喻

的意义上)就是一个男性生殖器。"(7)。这就暗含着笔为男性所独有,文学是父

系的统治。她们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的文学传统强调模仿,仿佛文学创

作者是人间的半神,模仿天神的创造行为,以其作品为一个镜中的宇宙,或者像浪漫

主义诗人所说的那样,作品是万能上帝永恒创造的回音。因此,如果创作是男性的

行为,那么男女两性的主、客体地位也就确定:男性是积极的、主动的,女性是被

动的、接受的。于是,文学创作便被认为是男性居主动地位的文字性行为。

在这种解释当中,创作的作品不仅是作品的实体,而且还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

神授的主权和父权。作者(男性)是文学家族中的族长,女性是这个家族的从属,

是作者塑造的雕像。正如诺曼?布朗所评论的,“诗是创造的行为,是生命的行为,

是基型的性行为。性的特征就是诗。美女是我们的创造物,或者是皮格马利翁的雕像。美女是诗;(佩脱拉克的)劳拉确实就是诗。”(8)按照这种意象,女性被剥夺

了行为的能力,同时被赋予了双重的意义:她是性的产物,也是性爱的对象;她是

阿拉伯数字中的"0", 没有内容,没有生命,对人生也没有大的影响。这种看法显然

涉及到弗洛伊德的男性中心的看法,就是说,在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女性缺少男性

的生理特征,因此没有创造的能力。

吉尔伯特和古芭认为,自古以来,权力和享受是两性性行为对立的原则,分别

为男性和女性所有,然而既然男性已经垄断了权力,必然会进一步淫没女性拥有享

受原则的生理事实,在文明社会中则会剥夺女性创作的自我。因此女权主义批评要

求还女性以本来的面貌,既拒绝被视为妖女,也拒绝被视为天使。丑化与美化都是

脱离经验的玄想,因此应该回到不容否认的与自然的联系。(9)这种联系就是她们

的生理、家庭与社会的经验,是她们作为女性所特有的自我。乔叟笔下巴斯夫人的"

经验就是权威"的观 ,可以说是女权主义经验论者的宗旨。她们主张女性独有的经验

是他们自己的躯体,是她们讲述的故事,也是他们创作的题材。他们主张重视性别

经验的差异,希望以此使女性读者和作者产生共同的认识,,从而伸张长期遭受压制

的女性的权利。

女性主义经验论者常常沿用社会文化批评的概念和术语,主张建立一种被压迫

阶级的文化。女权主义者玛丽·戴莉称女权主义批评方法是一种"解放",并提出要

争取"正名"的权力:女性的命名权横遭践踏。我们一直受到限制,不能以自己的力

量为自己、为世界、为上帝命名。古老的命名法不是对话的结果——《创世记》故

事中的亚当为动物及女人命名,已经在无意中承认了这个事实。女人正逐渐认识到,由男人为天下万物命名是欺人之举,因为这有失公正。"(10)戴莉认为,各种事物

的特性都是男人命名的结果,都是男人强加的解释,因此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目的

就是修正这种父系传统中的谬误,消除其中的性别歧视,恢复有血有肉的女性的经验,然后从女性的经验出发,解释传统赋予女性的形象,求取女性的真正自我。换

言之,原先父系文化的镜子里映出的女性,不是妖女便是天使,现在必须用真正的

血肉之躯来取代。女性要走出《白雪公主》童话中的魔镜,扬弃邪恶的继母和天真

的公主这种两极的形象,追求实际经验世界中的真正的女性。

经验论基本上是进取性的,志在破除男权的偏执。理念论则主要是防御和改革,

希冀艺术能脱离政治,两性能和平共处,携手跨入乌托邦的文明世界。理念论也从

权力和性征两方面入手。为肯定女性。理念论者借犹太神秘教对《创世记》作另一

种解释。《创世纪》第一章第27节说:“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就是照着他

的形象造男造女。”犹太神秘教认为,既然男女的原型都是上帝的形象,上帝便兼

具雌雄两性,因此雌雄同体方为伊甸园中完美人性的特质。后来这种解释演变为雅

各布?波希姆的神秘说,最后又并入保罗《加拉太人书》的第三章第28节所说的情形:"并不分……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身上,都成为一体。"(11)雌雄同体

不仅在神秘宗教中被视为理想,而且在人类学研究中还被推崇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卡洛林?黑尔布伦在她的《走向一种雌雄同体的认识》(1973)中,以这种神话为女权

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引用了俄国神学家伯捷耶夫的论述:"按照人的理念,按照上帝对

人的构想,人是完整的、男性化的女性的存在,是太阳的也是地球的,是理念的同

时也是宇宙的……原罪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两性的分离和雌雄同体人的堕落。"

(12)

女权主义理念论也谈"解放",但指的是打破性别的分离和对立,达到男女心

智的解放。理念论强调心智和精神,"我相信我们未来的救赎,在于规避两性的

对立和性别的束缚,在于走向一个能自由选择个人的角色和行为类型的世界。我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最好的解释语就是‘雌雄同体'……男女的性别特征

和男女作为人的行为本能,都不应僵硬地进行分派。"③女权主义理念论者认为,男性的勇敢、主动、理性和女性的温柔、内向、感性等可以互相交融,男性可以温柔,女性也可以刚强。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男性主恶,女性主善,只有互相交融才能达致人的完美。这颇像藏传佛教中欢喜佛的象征意义:男主恶,女主善,男女交合,化恶为善。

女权主义理念论者还强调对权力的分享,对性征的讨论限于抽象的层次,因

而不争辩实际生理的异同。她们的目标是女性可以分享男权,可以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由此延伸,将女性本质注入父系文明,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才是保证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唯一方式。或者说,男女要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分享权力,就必须改变男女两性的对立,废止男性单方面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的、超越矛盾的、中性的和谐。

不论女权主义的经验论还是理念论,在实际批评运作中都注意权力与性的关系,但前者强调权力与性征同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而后者则铺陈"同性生殖"的意象,强调不假外求的理念。当然,两者都强调了西方社会中男女不平等

的理象。由于女权主义理念论常常被怀疑脱离实际,被怀疑有沦为女性自造“天使”形象的危险,所以总的看来经验论比理念论的声势更大一些。

纵观女权主义批评的演变发展,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妇女运动的联系。60年

代中后期,西方出现了日益高涨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十分激进的主张,要求彻底改变现存的世界,被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后来,尤其到了70年代中期,其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文化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 "文化的女权主义",波及到各个文化领域,当然也涉及到文学和文学抵评。"激进的女权主义"提出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把性别问题视为社会政治问题,导致了妇女意

识的改变,激发了妇女的社会热情。"文化的女权主义"强调把妇女从”男性价值"的压迫下解故出来。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种替代性的文化,其本质是一种道

德的、反主流文化的运动,其目的则是改变妇女的形象。女权主义批评虽然受到"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从"文化女权主义"发展而来。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呈现出多元的面貌。

(3)伊莱恩?肖华尔特《她们自己的一种文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l977),第 11页

(4)赫伯特?马德《女权主义与艺术:论弗吉尼亚?吴尔芙》(芝加哥,1968),第121页

(5)伊莱恩?肖华尔特《新女权主义批评》(纽约,1985),第249页。

(6)参见《阁楼里的疯女人》。(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第4页。作者

引用。爱德华·赛义德《开始:意图和方法》。(纽约1975)。第83页的论述

并延伸其意

(7)

桑德拉·吉尔伯特《文学的父系》载当代文学批评。(纽约1986)第189页

(8)诺曼·O布朗《爱之躯体》(纽约,1968) ,第134页。

(9)参见《阁楼里的疯女人》,第15页。

(10)玛丽·戴莉《超越上帝父亲:走向一种妇女解放的哲学》(波士顿,1973)第8页

(11)参见卡洛林·黑尔布伦《走向一种雌雄同体的认识》(纽约,1973),第17页

(12)同上书

(13)同上书,第25页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 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女权主义”是一个近代才出现在中国的词,但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仅用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就大体上把之前5000多年的男权观念颠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心中有着一个观念:追求性别平等。这篇文章概述了中国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男权社会的本质与物质基础做了剖析,对理想的性别制度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权主义平等性别制度男权 一、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产生 1903年8月,金一写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金一在写《女界钟》中开宗明义写得非常生动,并未用太多华丽的辞藻,震撼到了我们:“梦想欧洲白色子,当此时日,口卷烟,手榔仗,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掉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快乐!何等自在!吾恨不能往!(那些欧洲的白人男性啊,这会儿正嘴里叼烟斗,手里拿着斯地克,挽着爱人,带着小娃儿,昂首勾肩搭背在伦敦、巴黎、华盛顿大街上啊……我恨自己不能那样!)”高彦颐教授对此评论说:“金一在开头写得很坦率,他讲的是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但动机实际是他认为中国男人在欧洲白人面前丢脸,他自己不能昂首,矮人一截,回过头来要去解放比他更该出色的女人。原来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1】那么来分析一下,在当时金一提出“解放女性”这样一个口号下,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口号代表着部分中国男人什么样的心态呢? 首先,当时欧美的性别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女性大多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而且很多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开始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在婚配制度上,男女自由恋爱,维持双方之间关系的是美好的爱情而不是其他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男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们看外国男性可以有那么美好(受过教育、大方得体、和他们有共同思想)的女性陪伴,而且拥有爱情这个东西。然后转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女性,却基本上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甚至连感情都没有,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落差感,于是,中国男性转过头来说,中国的女性你怎么能这样啊,你应当受教育,应当和男性平等啊! 其思想大概可以这样表示: 眼界变开阔→见到更多欧美男女生活→羡慕外国女性的思想、修养及爱情→渴望得到这样的伴侣→中国的女人普遍综合素质较低→解放女性,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这也难怪高彦颐教授感慨“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 因为虽然男性提出了解放女性的口号,但毕竟这是一种唯男独尊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解放女性,其目的还是男性想要享受女性,只是自己的眼界高了,对女性的要求也高了,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只能提升女性的内涵,比如受教育。然后男性美其名曰“解放女性,女权主义”。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思想,因为不管出于那种动机,毕竟它开启了中国女权主义的先端,让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在这方面思想有了萌芽。毕竟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男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突然认真反思性别制度,提出“解放女性”不大现实,所以无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Metoo运动背景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精选文档

#Metoo运动背景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女权运动陷入相对低潮,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都未形成影响广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2017年以美国女性为首的妇女们,借助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场揭露性骚扰劣行的热潮,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女权主义运动。受害者们在推特上以“#Metoo”为标签写下自己的受害经历以揭发性骚扰实施者,众多身居要职的官员和社会名流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Metoo运动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展到了中国,罗茜茜博士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成为中国版#Metoo运动的开端,全国各地的女性知识分子相继提出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倡议书,女权主义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一、打破沉默的#Metoo运动 #Metoo运动是在第三波女权运动背景下展开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全球性女权主义社会运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以争取妇女参政权为特征,随着女性普遍获得选举权,第一波女权主义运动落下帷幕。第二波则以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主导,以争取经济平等为特征,女权主义理论在这一阶段有了极大发展。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运动的议题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它突破了第一波及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的局限,不再将关注的焦点局限于白人女

性,而是将有色人种以及其他少数群体纳入到关怀范围,使得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性取向的人们破除偏见团结在一起,#Metoo运动正是在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次全球性社会运动。 作为一场发生在新世纪的全球性女权主义社会运动,#Metoo 运动展现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各种性骚扰进行最广泛的揭露,同时也体现出跨越阶级、种族的女权主义运动新趋势。 #Metoo运动不同于以往的反性侵运动,它是一场发源于互联网的女权运动。从2017年初优步(Uber)工程师在推特上控诉自己遭遇性骚扰到福克斯新闻频道主播因性骚扰被解雇,再到年末臭名昭著的韦恩斯坦事件的发酵,互联网上不断涌现的各种揭露性骚扰的热门事件将反性骚扰议题推向了高潮,曾经沉默的受害者打破沉默,借助互联网平台指控加害者。过去虽然也有过各种形式的反性侵运动,但是没有一场反性侵运动像#Metoo运动一样,将加害者从幕后拉向台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隐藏了个体的社会身份,使受害者能够暂时忽略社会关系的存在,曝光性骚扰实施者的身份,对性骚扰行为进行指责。 #Metoo运动的另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场跨越阶级、种族的全球性女权运动。过去能够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力的女权运动大多数是由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所领导,这些女性被认为是“拥

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予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她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了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3.女性权力的实践,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力等多个方面都无法和男性取得相等的实际地位。男女平等首先是权力的平等,男女平权意识和真正的权力平等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到了今天,女性的权利被排斥和被践踏,仍是不期而至和十分严重的。 4.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需要警示和社会做出保护措施。在家庭或社会公共场所里,女性经常受到男性的攻击和骚扰。男性中心单一性别统治,用强制性的和暴虐的方式对待女性和弱者,导致了女性的性恐怖主义灾难。 5.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女性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伟大力量,可是她们的创造性被忽视了,更有甚者,女性的创造力和创造物被男性所抢占豪夺据为己有。女性创造力受到压制和掠夺,是社会不合理的状态所致,这是社会的损失,是全人类的不幸。 6.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问题,更是女性自身的问题,需要自我觉醒和自觉发展。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是不被承认的,只有依靠女性自己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和社会运动相结合,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 7.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对女性遭受歧视的事实揭露,同时女性承担起实现人类的真正的公正、公平、自由和博爱的职责。包括对女性和对自然,对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对个体和对整体,都要以人道主义的公正来对待。 8.女性的组织建设重整亟待实现的,以保护女性的人格及生命安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当今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女性的权益在受到损害时,常常会没有一个可以讨回公道的有效渠道,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支持。这可以说明,社会组织与男性伤害者成了损害女性权益共谋者,甚至是姑息养奸,把男性伤害女性的罪责变相的合理化。女性组织不仅是妇联一家,法院、公安及一切社会组织都应该是女性保护的组织形式。 9.女性话语权力、话语主体和话语实践。由于男性话语和男性统治里面,不包括女性的权利,女性并不存在于其中,而且男性话语和话语方式,充满着战争和暴力的破坏性和强制性,女性必须为了自己的崛起和人类的发展前景,创建女性的话语权力,成为女性话语实践活动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

从女权主义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 外汉本101班杨连飞 学号1002402129 摘要:女权主义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现女权主义已发展成熟还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女权主义也有萌芽。在外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作品有体现女权主义的影子人物。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为中西爱情名剧经典之作。虽然写作时代背景不同,但从女权主义角度来看,朱丽叶和崔莺莺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以及代表性。朱丽叶和崔莺莺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土,却都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妇女阻碍,成为坚持维护爱情的勇士。本文将从女权主义比较分析朱丽叶和崔莺莺的女权影子。 关键词:朱丽叶崔莺莺女权主义反封建一见钟情 一.不同时代的作者的写作意图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描述张生与崔莺莺故事中人物性格最鲜明最具反封建的作品。王实甫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大约生活于元成宗贞元、大德年间(约公元1295-1307年,而西厢记杂剧大约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间(约公元1299-1307年)。王实甫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蒙古族统治者和汉族封建地主联合起来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一时代特征使王实甫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与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中鼓舞人们要为自身的幸福生活作斗争。而崔莺莺这一人物的重新缔造,也是很具有反封建的精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父权主义一直占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女性也深受“夫为天,妻为地”、包办婚姻、禁足于闺房等封建礼教和地位压迫。崔莺莺这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下的时代,被赋予打破包办婚姻、勇于追求爱情的反封建女性形象,具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王实甫的《西厢记》隔离近三百年的时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那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在写作上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莉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现实中实现人文思想充满了信心。朱丽叶这一人物的缔造,给封建羁绊与传统势力带来了冲击,用他们以死相换的爱情给予歌颂。虽然其结局为悲剧,但整个剧的基调却是乐观、激越、明朗的。在剧中,朱丽叶有着西方女子特有的奔放,乐观的性格。她在封建时代下,不顾家庭的宿怨,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离经叛道的精神。从女权主义看,不论是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近代,女性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往往是不被承认的,只有依靠女性自己自强不息地自我奋斗才可能有成功的可能,朱丽叶和崔莺莺的反封建精神正说明了一点。 二、在爱情中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中的两对主人公的故事有些许相似,我现从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过程中探索两剧女主角如何体现女权主义。 (一)故事的开始 王实甫的《西厢记》语言优美,情节迭澜起伏,在环境与人物描写也堪称清丽。在第一本第一折,张生初见崔莺莺,张生是这样描述崔莺莺“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张生借故要住普救寺,于崔莺莺烧香时,与其对诗。在“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听到张生吟诗时,怦然心动,惊喜之余马上应韵而利,“兰闺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现出莺莺对眼前在封建礼教下的空虚和寂寞生活的极度不满。被困于闺房的莺莺还被老妇人派红娘来盯着,开始有了反叛厌恶之意,直道:“俺娘也好没意思”。从此可以看出对张生一见钟情的崔莺莺内心已开始对封建礼教有抱怨,但是深受封建教育的她此时还没有反抗之意。相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一见钟情,深陷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