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创新理论

产业创新理论

产业创新理论
产业创新理论

1.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竞争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遵循由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律。历史证明,一些后进国家,如日本、韩国,通过构筑起与众不同的产业模式与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了国家发展阶段的跳跃式推进;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受到日本产业全方位的冲击后,正是通过产业创新来延续其90年代的繁荣。产业创新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本选题以产业创新为主题,探讨南宁市产业创新的现状、环境、能力评价和战略定位等,提出南宁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和策略。在实践上,为政府产业政策与战略的制定、企业发展提供可行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

国家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特定产业在成长过程中或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主动联手开展的产业内企业际的合作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形式。产业创新不是企业创新,也不是产业内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是产业纵向关系中上下游企业博弈过程中,追求最大化行为过程,既包含市场需求变动而引起的创新行为,也包括产业上游资源变动而迫使创新行为,可以说,产业发展就是上下游企业在创新互动中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与发展的过程。【1】嵌入在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2009年12月刘志迎,李慧

1.1国外研究

1.1.1国外产业创新研究

熊彼特所描述的连续产业革命”多数经济学家喜欢称其为“波”或“阶段”,是产业近代历史上的突出表现。随着对这种长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特别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产业创新思想开始萌芽. 在国外,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的创新

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

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

(1912)提出产业创新理论后,一系列国外学者,如弗里曼(1997)、司托克斯(1999)、波特(2008)等对产业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1974年克利斯弗里曼和罗克·苏特合著的《产业创新经济学》的发表,为产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金麟沫(1998)在《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中通过对韩国科技创

新的分析,强调“一国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主的科技和知识产权”等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于产业创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对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考究上。

1.2国内研究

1.2.1国内产业创新研究

我国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始1999年。产业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产业创新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严潮斌(1999)、张耀辉(2002)、俞海山(2002)、张治河(2003)、陆国庆(2004)、管顺风(2004)等对产业创新基础理论的研究;潘承烈(2006)、黎峰(2006)、杨万东(2006)等运用对比法对国内外自主创新能力差异问题的研究等。

当前,我国学者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产业关联及产业分工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

如戴志敏(2011)对产业关联与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系统分析;戴志敏产业创

新系统效应的概念表明。一系列的产业被联结成一个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是以动态的、强大的技术经济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足为基础的。这一系列产业之间的动态联系是由相互加强的技术内部关联性以及技术的外延性产生的,这些联系可以用投入产出表来表示。创新技术在产业之间累积的和自我加强的转移和反

产业关联分析是借助投入产出表对产业之间在生产分配和交换上发生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为认识产业系统中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特征,进而为经济预测、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服务

第二,对具体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如蓝庆新(2010)新世纪以来,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高科技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322亿元,全年高科技制造业实现总产值 58322.03亿元,同比增长 14.1%,自2001年起年均增长23.4 %;高科技产品出口4156亿美元,增长 l3.1 %,实现顺差 764亿美元,增长92.6 %;高科技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第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近年来,政府将自主创新提升到重要高度,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研发经费从2001年的 288.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4570亿元,我国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之后,居

世界第六位;我国专业技术研发人员2310万人,总量居世界第二;其中,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我国总研发投入的7 3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也从2001年的9 5.6 5万人年提高到2008年的182.37万人年。虽然高科技产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其效率问题仍为关键。高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本文应用 S F A方法,以我国高科技产业 17个细分行业为例,分析了2001- - 2008年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欧雅捷(2010)、刘新宇(2011)、张政治(2011)等学者对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在内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的分析;

第三,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如邓金堂

(2011)对我国区域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胡树华(2011)对武汉市高技术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韩宝龙(2011)对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实证研究: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获得方式和空间来源角度更全面的探讨这些创新驱动力作用于区域产业创新的理论机制;然后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空间计量的研究方法对前述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克服了以往区域间相互影响因素无法度量的问题,定量分析各种创新驱动力对区域产业创新的影响效应。

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动因, 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 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创新源, 是创新活动的基本物资保证;其次,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能够提高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利用的效率。

第四,从产业集聚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分析,如颜克益

(2010)对产业集聚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产业集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立足微观,从产业集聚网络、集体学习等方面展开研究。另一类则立足中观,关注区域层面上的产业集聚特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产业集聚度越高或者说在全国发展的相对优势越明显、规模

越大,则越有较好的创新绩效。同时,集聚度对创新投入( 包括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 与创新绩效之问的正向关系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这说明,同样的创新投入,集聚度更高的产业集群其创新产出更多,这也说明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促进产业创新能力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聚度对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而且集聚度对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因素、社会信任度和全球产业链嵌入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因素、产业多样化程度和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

王国红(2010)从知识场角度对产业集成创新问题进行的研究;在研究中引入知识流、知识能和场力等概念。首先,从知识流的角度分析产业集成创新过程;

然后, 构建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作用力模型;最后,提出产业

集成创新演化路径及路径优化模型, 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产业集成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现阶段, 单个产业创新资源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成果的

涌现, 分散化发展方式难以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不连续创新; 集成创新可

以有效解决单个产业创新资源有限、技术路径锁定、创新速度缓慢等问题, 通过集成效应的发挥大大提高创新成果的生成速度与质量。产业集成创新是指创新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通过对相关产业横向、纵向

部门之间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从

而实现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具体而言, 产业集成创新包括产业间的集成创新, 产业内部的集成创新以及产学研集成创新,其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创新, 需

要整合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实现产业集成创新, 关键在于协调好相关创新主体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 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属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的经验智慧和才能以及属于不同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综合交叉、打破空间和层次的界限,开放式地解决复杂系统创新问题。

第五,从产业创新主体角度对产业创新问题进行的分析,如曹素璋

(2010)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构建问题的研究,申建国(2011)对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问题进行的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1)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2)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3)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无论何种类型的人才都要提倡具有创造性。(4)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都属于历史范畴具有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其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综上所述,产业的发展必然涉及到就业结构的调整。结构优化

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创新型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要适应全国业的发展,实现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全世界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比较优势,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

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换一种说法关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可以演化为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模型: (1)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如吴贵生、李纪珍(1999)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阐述了“从产业层次上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2)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柳卸林(1999)主要进行了基于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对比的产业创新能力研究、清琪、尚勇(2000)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等。

(3)产业创新成就研究:柳卸林(2002)对中国产业创新的成就与挑战进行了研究。

(4)特定的产业创新研究:胡树华(2000)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具有深刻产业创新内涵“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政策建议。梁雄健(2002)就通信产业创新的界定、内容、模式、过程、创新系统等内容进行综合论述。张治河(2003)、(2006)对光电子产业、钢铁产业创新与管理进行了研究。【2】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2008年。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张传波

1.3区域研究

1.3.1区域产业创新研究原因————广西南宁

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动因, 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 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创新源, 创新活动的基本物资保证;其次,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是区域产业创新活动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能够提高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利用的效率。

早在2003年广西政府就制定了未来几年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2003~2005年为规划起步阶段,初步构筑起广西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2006~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2020年为优化提升阶段。2006年区科学技术大会强调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广西创新体系。经过广西各界人士不懈努力,目前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道路上仍是任重道远。

广西政府在推动产业创新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许多时候不是缺乏人力资源,而是缺乏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用人机制。其次,。产业创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偏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偏弱,而且,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最后创新能力不足使广西在与东盟对接的建设过程中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步伐。【3】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实证研究2011年2月。韩宝龙, 李琳

1.3.2广西南宁产业创新研究优势

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沿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面临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实施等多重叠加机遇。为抢抓机遇,推动南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推进各项工作走在广西前列,中共南宁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

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战略决定。目前,南宁市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科技事业发展大有作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确立自主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为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才能提高城市的核心和持久竞争力。

【4】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2010年6月,车荣福

1.3.3广西南宁产业创新研究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产业的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西人民政府特总结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近年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是,我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生产总值偏低,工业化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我区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发展时机;有利于工业经济总量和速度同步增长、品牌和效益同步提升、质量和结构同步优化,促进我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5】广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4月。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在产业创新问题方面已经积累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已经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但当前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及中部地区,由于广西经济相对落后,将这些理论具体运用于广西的研究几乎为零。当前,推进南宁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对南宁市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和策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毫无疑问有着非常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嵌入在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刘志迎,李慧。2009年12月。

【2】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张传波。2008年。

【3】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实证研究,韩宝龙, 李琳。2011年2月。

【4】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车荣福。2010年6月【5】广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4月。

关于执行理论与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考

审判业务?执行实务 !参见江伟在张启楣主编的《 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一书中所作的序,人民法院出版社!""!年版,第##页。 害人是否享有追偿权取决于侵害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根据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的精神,只有在侵害行为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责任人才享有向侵害人追偿的权利。 从表面看,补充责任与替代责任都是责任人对他人的行为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责任人与侵害人(主债务人)分离的现象,但替代责任与补充责任在概念、特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应加以混淆。 补充责任与垫付责任的关系。 所谓垫付责任,是指在责任人无力承担责任时,由与责任人有特定关系的他人依法承担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贯彻意见》)第#$#条第!款规定:“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此外,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前提是驾驶员非执行职务,若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替代责任)。从以上关于垫付责任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垫付责任与补充责任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法律关系,由主责任人之外的他人承担一定的责任。两者的不同之处是:(#)承担责任的根据不同。承担垫付责任的根据是因为主责任人与垫付人之间存在抚养关系或管理、监督关系。承担补充责任的根据是补充责任人与主责任人之间存在监护关系、经营关系、担保关系或侵权关系等。(!)责任构成不同。在垫付责任的承担方面,不需要考虑垫付人的过错问题。而在侵权性补充责任中,侵权人承担补充责任的前提是自身存在一定过错。 补充责任与补偿责任的关系。 补偿责任是指在侵害人没有责任或者没有侵害人、侵害人无力赔偿时,由收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司法实践中,补偿责任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因见义勇为而发生的补偿责任。如《贯彻意见》第#%!条规定的责任。该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因紧急避险而发生的责任。如《贯彻意见》第#&$条规定的责任。该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因帮工或合伙而发生的责任。如最高法院《贯彻意见》第#&(条规定的责任。该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责任和补充责任都是在主债务人无力赔偿时,由相关的责任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区别在于:承担补偿责任的人是受益人,其对损害的发生不存在任何过错;承担补充责任的人却不一定是受益人,只是因其与主债务人存在某种特定关系而承担一定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执行理论与制度创新关系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执行制度创新是建立在认识和判断执行工作规律基础上的一种有目的性和高度自觉性的行为,以思想观念更新、理论探索创新为先导。物质的、实在的世界变革是人们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的外化,因而制度创新应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制度创新,期望获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民事审判实践中,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重审判轻执行”之现象,民事执行一直是法学领域的薄弱环节,理论论证不足,实践重视不够,尤其是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审判与执行之间指导理论上的重大差异,往往简单地将审判原理强加于执行之上。由于对执行权本质属性没有正确认识,因而对执行工作的定位存在偏差。理论上的先天不足,造成传统民事执行制度严重滞后于执行实践,影响“执行难”的解决。!加强执行改革理论探索,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释疑解惑,统一认识,选准最佳的执行改革路径,从而促进执行新体制、新机制的完善,推进执行制度创新的进程。 执行制度创新是执行理论探索的结晶。执行制度创新既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现象,也不是一种纯粹客 关于 执行理论与制度创新的若 干思考 ! 童 兆洪 !""#$%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经营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作者:顾戛良来源:论文网添加日期:07年09月11日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集中了23%的国民生产总值、34%的工业总产值和外资利用额度。城市还集中了几乎全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快了科技产业的步伐。这充分表明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没有城市的发展,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城市不但要求要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不是单纯的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经营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一、经营城市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经营城市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传播并受到关注。什么是经营城市?目前有不同的概括和解释。笔者认为,所谓经营城市,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形象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大,新的资源将不断被开拓和产生,经营城市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一)经营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动城市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不再单纯由政府来推动,而更多改由市场推动。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后,按照WTO规则,政府职能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方式转变。城市政府必须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把资产的投资和经营部分交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则专门从事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资产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政企分离,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认为,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是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实现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经营城市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投入大、周期长、公益性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较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成为城市之间争夺的对象。城市的土地、公共建设等资源,开始从非经营性资产逐步转化为可经营性资产,市场配置城市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企分开,引进竞争,对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建设资金的来源既靠城

浅谈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理论的创新(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理论的 创新(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谈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理论的创新(标准 版) 创新是一个单位进步的灵魂,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共同需要,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搞好安全生产防止职业伤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文明史。在黄河系统内提出搞好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新形势下,既是形势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开创全河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发展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它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和单位的稳定大局。 近年来黄委、省局和各级安委会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安全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

势总体稳定。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正处在水管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各种安全措施、设备和规章制度都没有很好的完善,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安全事故的多发和形势的严峻。所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以践行“三个代表”为己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揽全局,用高度责任感来进一步抓好新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 研究和发展安全理论,对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科技和安全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全面建设让“黄河美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这一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对安全理论创新这个问题,经济界、理论界、企业界及社会有关层面,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作为一名关心这项工作的安全工作者,下面就安全理论创新有关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工作应突出重点。安全理论创新,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面风展如画的旗帜, 有一种与众不同且令人惊艳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占尽风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和某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政策取向,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秘诀,也是它的特色所 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 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是某种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它是鲜活的,日益更新的。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发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坚冰,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他反复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股干呀、冒呀的劲头,改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学范畴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的是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 1、创新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指出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有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等要素引入经济,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技术发明,他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2、创新与家的关系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家’”,家活动的动力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家,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同样,资本家和股东也不同于家,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家。 3、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创新的持续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蓬勃发展,一批批老被淘汰,一批批新在崛起,促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就像熊彼特所说的“你必须时刻准备着为穿上一件知识的外衣而撕破另一件。”由于创新的偶然性和“群聚性”(in groups or swarms)即“成组”或“成群”,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浅谈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理论的创新

浅谈新形势下安全生产 理论的创新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浅谈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理论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单位进步的灵魂,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共同需要,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搞好安全生产防止职业伤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文明史。在黄河系统内提出搞好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新形势下,既是形势的要求、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开创全河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发展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它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和单位的稳定大局。 近年来黄委、省局和各级安委会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安全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正处在水管体制改革的过渡时期,各种安全措施、设备和规章制度都没有很好的完善,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安全事故的多发和形势的严峻。所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以践行“三个代表”为己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揽全局,用高度责任感来进一步抓好新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 研究和发展安全理论,对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科技和安全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全面建设让“黄河美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这一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对安全理论创新这个问题,经济界、理论界、企业界及社会有关层面,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作为一名关心这项工作的安全工作者,下面就安全理论创新有关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工作应突出重点。安全理论创新,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必须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实际和全面建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发展目标;必须与世界接轨并对提升黄河系统内的安全生产总体水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六个“必须”应该成为安全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安全生产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安全心理理论、安全行为理论、安全预防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执法理论、安全宣教理论、事故可控理论、本质安全理论等等。通过这些基本安全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安全理论的体系框架,能更好地指导黄河内的安全生产实践。 第二,安全生产理论创新应建立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安全生产理论来源于安全生产实践,安全生产理论的创新,源于对安全生产实践规律性和本质的再认识。之所以要大力开展安全理论创新活动,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安全生产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变化的安全生产形势对安全生产理论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安全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

坚持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 推进理论创新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仅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新思想、作出了新论断,而且对我们党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所走过的90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党和国家前进的强大力量。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最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不断发展的实践之中。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同时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90年奋斗、探索中,我们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公需课) 1、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2、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3、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颁布的时间是:( )。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0年 4、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为制度的是( )。 A 、家庭 B 、企业 C 、市场 D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圆” 5、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1、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由正式制度来约束。 对错 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错 3、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们依靠武力或习俗规则声明对土地的权利。 对错 4、制度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对错 5、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 对错 6、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留下了农户经营规模细小化的后遗症。 对错 7、所有制度都可以归入到社会习惯。 对错 8、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是制度变革创新的源泉。 对错 9、制度变革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现存制度所未能实现的潜在收益。 对错 10、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可以是突进方式,如农民起义。 对错 11、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 一、经济进展时期分析 美国闻名战略治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进展能够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宝驱动4个时期。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时期里,其社会、经济的进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阻碍,每一个时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时期国家制定的进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时期。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制造的独特的经济进展区域,最初要紧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专门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现在高新区进展和增值手段要紧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猎取附加值。我国一些进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时期。 2.产业主导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

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进展动力由前一时期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然而,这一时期的高新区R&D要紧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现在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要紧是“产业链”。我国目前大多数进展较好的高新区差不多上处于这一时期,标志着“一次创业”差不多完成。 3.创新突破时期。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进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各类创新活动(要紧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进展质量和进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时期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要紧是“创新链”。高新区对地区可持续进展的阻碍力和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巨大贡献十分显著。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还难以完全进入这一时期。从国外经验看,也只有美国的硅谷等少数科技园区能够认为是处于这一时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二次创业”实质上是高新区从“产业主导”时期向“创新突破”时期的转换。 4.财宝凝聚时期。随着高新区的进一步进展,高新区内聚拢着高价值

浅谈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路径

浅谈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路径 创新载体的规模和质量是一个区域创新实力的基础数据,是创新产业和企业的“基石”。从这一点上讲,城市是从零起步的,因为区建立之初,创新载体是一张白纸。与城市比,城市不是基础弱,而是无基础。所以城市最初的发展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研发、技术都是“外来”的,产业特征是“代工”为主的低端制造。 数据显示,城市各类创新载体的增速与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高度对应:2017年,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度破万,然后进入高速增长,2019年达到17000家。从1979年到2010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零到突破万亿,用了32年;而从1万亿到2万亿,只用了7年。 创新载体高速增长,与城市决策层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导向密不可分。城市启动了包括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国家五部委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明确城市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年初召开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城市将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携手建设科创走廊;与科教城等一体,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载体高速增长,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的推动密不可分。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城市面向全球汇集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形成了全球最为活跃的创新要素市场,在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应用、智能无人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形成了最完备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对高端研究、实验有极强的需求。 创新载体高速增长,与城市高端制造企业应对全球贸易挑战的现实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2018年起突破千亿,全国领先;GDP占比达4.2%,比肩韩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城市企业近5年在境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建立的研发机构就有255家。 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活跃,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在这样一个创新生态中,更需要有创新成果的引领,汇聚创新要素便捷组合,迅速形成产业和产能。从这个层面观察城市创新载体的发展和发育,就会发现,如同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构成支撑新经济发展的“新基建”一样,创新载体建设就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新基建”。

浅谈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

浅谈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之路,把工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群众组织,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工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工会工作该如何创新,这是一个所有工会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工会工作必须适应党的理论的发展,以理论的创新推动工作的创新。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工会工作要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水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会理论研究。 1.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适应党的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 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工会理论是党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的理论研究工作要适应党的理论创新要求,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新的实践发展为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为工会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推动工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我们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思考和研究,不断深化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新概括,明确新思路,提出新举措。

3.加强工会理论研究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内在动力。 理论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工会历史上不同时期工作的重大发展和突破,新局面的形成和拓展,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都是以理论创新推进工作创新的。在工会工作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实现途径、组织保证等,并不断用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成果来丰富、完善工会发展道路的内涵。 二、着力研究当前工会工作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工会工作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的今天,工会面临着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必须要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研究上狠下功夫、多出成果。 1.要准确把握中国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工会是党的工运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会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必须对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工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 我们必须明确不管改革如何深化、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不会改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同时,我们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变化了的现实情况出发去创新、创造。我们必须立足现阶段工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回答和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和“工会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重大课题。 2.要准确把握工会工作的重点,做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

大学生思想汇报:推进理论创新

大学生思想汇报:推进理论创新 大学生思想汇报:推进理论创新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要求入党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为此我坚持学习我党的相关理论。这让我每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这30年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深刻总结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方向正确,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统领一切工作的

灵魂和根本。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马克思主义也要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生机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种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保证了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保证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也是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历来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把树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称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学

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这一优良学风,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深入研究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的认识必须不断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

制度创新理论的创始人

制度创新理论的创始人 篇一:2015年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考试2 2015年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初级)考试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条码技术没有局限性()参考答案:错误 2、主要用于STA与AP之间协商、关系的控制,如关联、认证、同步是数据帧()参考答案:错误 3、LTE无线网络架构更加扁平化,减少了系统时延,提高了建网成本和维护成本()参考答案:错误 4、作为哈希方法的一个发展,为了解决可跟踪行,标签使用了一个Hash函数在每次阅读 器之访问后自动更新标识符,实现前向安全性指的是哈希链方案()参考答 案:正确 5、UDP报文的头部只有8个字节,相对与TCP的20字节而言,可以减少不小的开销()参考答案:正确 6、高速的数据传输不是UWB的技术特点()参考答案:错误 7、网络资源利用率高是分组交换的优点之一()参考答案:正确 8、为支持泛在的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通信,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网络

的数字化、宽带化、IP化以及多网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参考答案:正确 9、将位置信息中的真实身份信息替换成为一个匿名的代号,以此避免攻击者将位置信息与 用户的真实身份挂钩指的是身份匿名() 参考答案:正确 10、欧盟提出的物联网规划中,需要面临规模化、移动性、异构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技术挑 战() 参考答案:正确 11、经济下行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将会使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甚至丧失() 参考答案:正确 12、各种类型的无线网络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它们相互补充,协同工作,为物联网提供了 有理的通信和组网技术支持,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保障() 参考答案:正确 13、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 献率为122.3% () 参考答案:正确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阶段里,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阶段。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区域,最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此时高新区发展和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

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高新区R &D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此时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标志着“一次创业”基本完成。 3.创新突破阶段。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 &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各类创新活动(主要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阶段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主要是“创新链”。高新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巨大贡献十分显著。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还难以完全进入这一阶段。从国外经验看,也只有美国的硅谷等少数科技园区可以认为是处于这一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二次创业”实质上是高新区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 4.财富凝聚阶段。随着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高新区内聚集着高价值的“财富级”的有形与无形品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财富级”人才资源,运作着具有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资本,从而形成了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崭新“要素”。这种“三高”要素既是高新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高新区成为人们创业和工作的“事业发展中心”,同时还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乐园”。在

浅谈创新的重要性优秀作文

浅谈创新的重要性优秀作文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创新话题的作文。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

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中学生作文《创新话题的作文》。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