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词汇习题(1)

古代汉语词汇习题(1)

古代汉语词汇习题(1)
古代汉语词汇习题(1)

古代汉语词汇习题

一、填空题:

1.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迥异和古今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三种。

2.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词义发展变化可分为词义范围的演变、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和词义轻重的演变三个方面。

3.古今词义范围的演变,通常有词义扩大、和三种情况。

4.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分析字形入手探求汉语词的本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齐桓公伐楚》:“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中“伐”作进攻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感情色彩扬升④词义轻重变化

2.《齐晋鞌之战》:“赦之,以劝事君者”。中“劝”作“鼓励”、“勉励”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词义轻重演变

3.《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4.《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耇,获而取之,何有于二毛?”中“取”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5.《左传·僖公四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中“河”作“黄河”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词义感情色彩演变

6.《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發,跃如也。”中“發”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7.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中“解”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8.《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中“及”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9.《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中“自”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10.《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中“所”在句中表示的是()

①本义②直接引申义③间接引申义④假借义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下加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意义: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2.子疾病

..,子路请祷。(论语·述而)病重、病得厉害

3.素锦绸.杠。(尔雅·释天)缠绕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辛苦、辛劳

5.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隐公元年)边邑

6.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乃窦太后得幸,前后

..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史记·孝景本纪)汉文帝的前妻、前一个皇后

7.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坐寐、坐着打瞌睡

8.合散消息

..兮,安有常则。(贾谊《鹏鸟赋》)消长、消亡生长

9.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孟子·梁惠王上)失败、倾覆

10.魏武子有嬖妾,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左传·宣公十五年)病得厉害

1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城墙

1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你

13.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热水

14.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史记·平原君列传)第二次15.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遗憾

1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荀子·强国)扫除

1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带汁的肉食

1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19.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倒下去

20.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

四、用横线划出下列各句中动词的前置的宾语和介词的前置的宾语: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3.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4.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5.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7.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8.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9.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昭公五年)

11.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1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1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14.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15.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弱小”。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名词用作动词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名词使动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使动

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名词作状语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意动

1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名词作状语

12、齐威王欲将孙膑。

13、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1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

1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7、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使动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9、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意动

20、豕人立而啼。

2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动

2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使动

23、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

2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使动

25、左右欲刃相如。

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意动用法

28、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

30、公子怒,欲鞭之。名词用作动词

31、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名词用作动词

32、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使动用法)

3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动用法)

3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意动用法)

35、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词用作动词)

3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词作状语

37、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使动用法)

38、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使动用法)其地,欲强兵者务富(使动用法)其民,欲王者务博(使动用法)其德。

39、君子之学也以美(使动用法)其身。

40、人不难(意动用法)以死免(使动用法)其君,我戮之不祥。

六、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条件。

2、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4、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七.下列成语中保存有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的遗迹,请指出并加以说明:

不胫而走良药苦口何去何从冰消瓦解飞砂走石刀耕火种

富国强兵时不我待破釜沉舟一以当十草菅人命唯利是图

汗牛充栋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何罪之有虎踞龙盘去伪存真

衣锦还乡不翼而飞兵不血刃马首是瞻汗马功劳道听途说

龙飞凤舞口诛笔伐文以载道幕天席地夜以继日莫我知也

不胫而走:名词“胫”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动胫(小腿)”。

良药苦口:形容词“苦”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发苦”。

何去何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思是“去何从何”。

冰消瓦解:名词“冰”和“瓦”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冰一样”和“像瓦一样”。飞砂走石:动词“飞”和“走”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飞”和“使...走”。

刀耕火种:名词“刀”和“火”作状语,表示工具,意思是“用刀”和“用火”。

富国强兵:形容词“富”和“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富”和“使...强”。

时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意思是“时不待我”。

破釜沉舟:形容词“破”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破”;动词“沉”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沉”。

一以当十: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意思是“以一当十”。

草菅人命:名词“草菅”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草菅”。

唯利是图:指示代词“是”复指的宾语“利”前置,意思是“唯图利”。

汗牛充栋:名词“汗”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

沉鱼落雁:动词“沉”和“落”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下沉”和“使...落下来”。

羞花闭月:动词“羞”和“闭”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害羞”和“使...闭光”。

何罪之有:指示代词“之”复指的宾语“何罪”前置,意思是“有何罪”。

虎踞龙盘:名词“虎”和“龙”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虎一样”和“像龙一样”。去伪存真:动词“去”和“存”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去”和“使...存”。

衣锦还乡:名词“衣”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穿”。

不翼而飞:名词“翼”活用作动词,意思是“长翅膀”。

兵不血刃:名词“血”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沾血”。

马首是瞻:指示代词“是”复指的宾语“马首”前置,意思是“瞻马首”。

汗马功劳:名词“汗”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出汗”。

道听途说:名词“道”和“途”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是“在道上”和“在途中”。

龙飞凤舞:名词“龙”和“凤”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龙一样”和“像凤一样”。口诛笔伐:名词“口”和“笔”作状语,表示工具,意思是“用口”和“用笔”。

文以载道: 介词“以”的宾语“文”前置,意思是“以文载道”。

幕天席地:名词“幕”和“席”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幕”和“以...为席”。

夜以继日: 介词“以”的宾语“夜”前置,意思是“以夜继日”。

莫我知也: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意思是“莫知我也”。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大学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答案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得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与《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就是否一致?“行窳”得“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就是一致得。《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得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得“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得虚词在句中得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得。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就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就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是古人对汉字得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得理论总结。 象形得主要特点就是字形像它所表达得事物之形,就是以简单得线条把事物得轮廓或具有特征得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得主要特点就是用记号指出事物得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得主要特点就是组合两个以上得形体来表示一个新得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得主要特点就是由意符(也叫形符)与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瞧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得主要特点就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就是一种造字方法,而就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得主要特点就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得字来表示。如:“然”就是“燃”得古字,本义就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就是“薪”得古字,本义就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就是“暮”得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就是“箕”得古字,本义就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就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就是词得本义与引申义?了解词得本义与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得本义?所谓词得本义,就就是词得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得本义只能就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得本义。所谓引申义,就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得意义,它就是造成一词多义得根本原因。 了解词得本义与引申义得重要意义就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得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得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得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得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得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得联系,理性地掌握词得意义。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18

1 1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五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18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18 2 2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选择题: 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熟的隶书产生于秦代。 B.行书是由楷书发展而成的。 C.小篆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D.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2.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D.未、又、曰、目 3.“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兵”的词义保留在下列成语中的是()A.先禮后兵B.窮兵黷武C.短兵相接D.兵不厭詐 4.以下各项关于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一项是() A.獄:原义为“案件”,引申为“监狱”。 B.丈夫:原义为“成年男子”,引申为“女子的配偶”。 C.臭:原义为“气味”,引申为“难闻的气味”。 D.裁:原义为“裁衣”,引申为“裁断,裁决”。 5.下列各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的一句是()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为耳矣 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 C.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D.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 6.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 A.脩道而不貳,则天下能禍。C.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C.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D.沛公旦欲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7.以下韵书中,作为近体诗押韵所遵循的诗韵、由南宋人根据唐诗用韵情况归并而成的一部是() A.《切韵》B.《廣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 8.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之,以賜公。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9.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許子奚爲不自織?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10.下列句子“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请说明下列工具书之间的差别。 (1)字典与词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字典”一词出现在《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为字书。 词典是以词为解释对象的工具书。词典的类型有多种,如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分类词典。 (2)类书与政书。 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资料的工具书。其体例都是先分大类,后标子目,各种材料类聚于子目之下。类书的内容无所不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类书的大类或子目,所以有人将其比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政书是记载历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书籍。政书原本是一种历史着作,由于其中集中记载了典章制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人们就当做工具书来使用了。政书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一种典制系统是一个门类,每个门类之下再区分子目,与一般类书相同,只是一般类书门类子目无所不包,而政书的门类子目一般局限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 (3)“十通”与会要、会典。 “十通”是通记历代典制的十部政书的总称,包括《通典》、《通志》、《文献通》等十部书。 会要、会典都属于断代政书。 (4)会要与会典。 会要以事类为纲,分门别类地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会典则一般以官署机构为纲,重点记述国家政令、官吏职掌,汇编有关事例。前者以类相从,后者以官统事。 二、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主要有哪几部指出其标古音的方法。 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有以下几部,其标音方法如下所述; (1)《说文解字》。部分字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了读音。 (2)《康熙字典》。其释字体例是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别音别义。注音以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洪武正韵》等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为主,辅以直音。 (3)《中华大字典》。在注音上,它以《集韵》的反切为准,每音只加一个反切,《集韵》中没有的字,再用《广韵》或其他韵书中的反切。反切之后加注直音和平水韵韵目。 (4)《汉语大字典》。其中对每个字,依次注出了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则分列。其中,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中古音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标注,同时表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采用的是近人考订的古韵三十部。 (5)《王力古汉语字典》。注音中不仅标出了上古的韵部,同时标出了中古的韵部、声母和声调。 (6)《辞源》。其注音同时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标注今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出了中古的声调、韵部和声母。 (7)《汉语大词典》。单字的注音分为二段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注现代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明声调、韵部和声母。凡产生于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韵书、字书中的反切标音,只标明声调和韵部,不标声母。 (8)《中文大辞典》。注音先列反切,后列平水韵目,最后列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古代汉语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1)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论述题 1、什么叫宾语前置论述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宾语在谓语后面,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句式。但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2分) . 主要有四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疑问代词可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前置. 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奚冠,即“冠奚”,戴什么帽子的意思)。 (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 如《左传·宣公元年》:“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无尔虞,即“无虞尔”,不欺骗你;无我诈,即“无诈我”,别欺诈我;现在的“尔虞我诈”就是这种用法。) - (3)、用助词“是”、“之”“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之”、“焉”等。 如《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4)、介词“以”的宾语提前。 如《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此道题20分,概念2分,下面四点中每点的理论部分3分,每个例子分,若只举例不分析给1分) 2、什么是隶变论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举例分析说明。 隶变是指隶书对汉字形体的改变.汉字的隶变使汉字由象形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2分)。最重要的标志是: 1、改曲为直(2分):把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直、撇、捺、挑、钩的笔画,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体方正平直,棱角鲜明,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2分)。例子(2分) 如: “大”小篆中“横”还是一条象人双臂连在一起的弯曲的弧线,到隶书中变成平直的横.(2分) (只列出例子不分析扣1分,下同)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 3.发音部位 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 2.32.30 3.发音部位 二.选择题 ADCBBCADDA 三.概念题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鼻辅音[-m]、[-n]、[-?]收尾的,叫“阳声韵”; 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答案填空1古代汉语是指以前历代的汉语答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古代汉语是指以前历代的汉语 答:五四以前 2、汉语自代就有了比较完整的书面语 答:商 3、古代书面语包括和两种形式 答:文言文、古白话 4、文言文是指 答: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 5、古白话是指以来在北方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跟当时比较接近的一种书面语。 答:六朝、口语 6、古白话的代表作品有、、、等。 答:《朱子语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7、世界上最早的语法著作是公元前五世纪的。 答:《解释》 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语法著作是《》。 答:《笺书》(《班尼尼语法》) 9、古汉语中能够动化的名词包括。 答:事物名词,方位名词以及定名结构 10、古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包括、、。 答:使动、意动、为动 11、使动用法的本质就是。 答: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致使性 12、意动用法的本质就是。 答:表示主语对宾语的认识和估计 13、为动用法的本质就是。 答:动词对宾语含有一种服务的性质 14、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四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 二、简答题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于”字句和“被”字句中,“于”是否等同于“被”?为什么? 古代汉语被动句中的“见”字句和“被”字句中,“见”是否等同于“被”?为什么? 汉语语法学产生迟缓的主要原因是为什么? 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有什么区别? 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在整体上和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相比,有什么不同? 古代汉语中他称代词的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汉语为什么主语省略的现象那么多?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举例说明谦敬副词的特点。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的“们”和古代汉语的“等”、“辈”、“曹”、“侪”有何区别。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方式。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戚夫人注,上曰:“为我楚舞,事为若楚歌”。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

练习一答案 一、选择题 1.“君子不器”中的“器”字( C ) A.用如形容词; B.用如名词; C.用如动词; D.用如量词。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该句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是为了(D) A.解释结果; B.进行推理; C.介绍管仲; D.解释原因。 3.是乃仁术也。句中“乃”的词性是(A) A.副词; B.判断词; C.连词; D.代词。 4.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C) 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B.姜氏何厌之有?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鬼神非人实亲,惟徳是依。 5.下列各句中“之”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是(B)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业。 B.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C.孔子下,欲与之言。 D.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小: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动词使动用法 三、指出下列句中“而”的词性和意义 1.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代词,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3.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连词,表并列。 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连词,表反接(转折)。 四、标点及翻译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古代汉语句子语法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句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是险要的封邑。虢叔死在那里,其他的封邑我唯命是听。 ?不如早为之所:不如早点给他准备个地方。 ?无生民心:不要让老百姓滋生坏主意。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属于己: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属于庄公,也属于自己。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太叔又把两个边邑收为己有 ?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庄公告诉他事情的缘故,也告诉他自己的后悔。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你有母亲可以送食,可就我独自一人没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如果掘地到有泉水之处,然后挖隧道,在隧道里相见,谁说不是那样。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孝子的孝顺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予你的同类。”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郑伯克段于鄢》句法——宾语前置 ?宾语+之/是+动词”格式 何厌之有。 ?“是+动词”格式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疑问代词+动词”格式 吾谁欺?欺天乎! ?“否定词+代词+动词”格式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齐桓公伐楚》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種情況就好比公馬和母牛了發情也不會相誘一樣,是互不相干的。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沒想到您的軍隊進入我國地界。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所有的諸侯,你都有權征討。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 你們本該進貢包茅,但是沒有進貢,周王的祭祀用品供應不足,沒有東西可以滲酒。昭王之不復,君其問之于水濱 周昭王南巡而不歸,您還是去到水濱去問問河神吧!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難道是爲了我,只是爲了繼承兩國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承蒙您向我國社稷之神求福。 君若以德綏諸侯 您如果以恩德安撫諸侯。 總結出《齊桓公伐楚》一文中的敬詞和謙詞。 惠敢辱敝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