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 最新

高中地理-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 最新

高中地理-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 最新
高中地理-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 最新

课题: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4.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学习难点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轻松自学

一、城市化

1.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_____________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

2.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3.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_______向______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意义

(1)创造出比较多的_________,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_______基地和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________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________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越低。

2.城市发展与_____过程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城市的兴起与__________的发展密切关联。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教师同步导学案

四、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_______,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迹象,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市区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_______且分布很不平衡。

3.中国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__________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

A.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目增多C.城市人口增加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3.与城市化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商品农业的发展B.工业化进程C.科技的发展D.人口自然增长率

4.自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C.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变化D.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5.在大城市的周围,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减少或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分散大城市的人口、资金和技术

C.杜绝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6.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多建房,增加建筑群密度,解决住房问题B.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园林和绿地面积

C.将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向D.兴建工厂,解决就业问题

7.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A.增加特大城市的数量B.将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教师同步导学案

C.扩大小城市的人口规模D.建设新型乡镇,就地转化

为城镇人口

8.下列关于城市化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课程标准与教材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城市化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转移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包含两方面影响,一是城市数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使教学最终归结在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人教版地理教材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一节内容,湘教版将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编排为两节内容,相比而言,湘教版关于城市化过程的内容比较丰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两个方面分类清楚。 ●具体内容 一般地域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城市化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转变为城镇的过程。(注意城市化的三个表现,一个是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需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来接纳人口,提供服务。三是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包含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从人口迁移来说 ①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平常我们在新闻中听到的,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多少,就是用城镇人口的比例来衡量的,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比重,考虑到人口就业、为人口提供的各种服务等要素,它反映出来的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②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200930250605 樊颂平 09土管6班 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实体地域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究竟广州的城市化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广州城市化,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过程以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州的城市化机制及其进程特点。 城市化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作机理及维持和完善这种动作关系的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广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快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其内容包括: 一、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力。由表1-1可以看出,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 5.7%和 5.6%,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这四个阶段为耕地急速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19.6%、10.6%、21.5%和21.5%,但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耕地却大幅增加了9.8%,究其原因是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加大了开发未利用地的力度,实施了保护耕地的政策,导致耕地现有量的增加。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还有剩余的农产品供给城市,虽然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减少,但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阶段里,广州的粮食产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即便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在减少,但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将粮食运到城市里,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量,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 3.06 我们都爱地理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 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 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 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 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 宏观控制 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 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 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 A.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教学设计: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学校长江中学学科地理 标 题 城市化过程 与特点 教师任艳 课 型 新授课课时 1 授课日期2018.3.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动力机制以及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和学生一道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标志、过程和特点。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生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已经适应了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学中应该采用图片展示、资料补充、联系实际等多种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设计理念现代教育模式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市化动力机制)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 一步分析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和资料,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 2、动过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城市化的标志与意义,并能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 制。 3、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 点、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难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1、引导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教 学 准 备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的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城市化(概念、标志、意义)导入新课:播放图片(背 景音乐《春天的故事》) 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 它有哪些标志呢?阅读 课本36页第一段,自学 找出答案。师:城市化 的意义表现哪些方面? 阅读课本36页第二段 1、看图片、听音 乐、感受深圳 的城市兴起变 化,进入学习 状态。 2、自学阅读课 本,请学生说 出城市化的概 念、标志及意 义。 1、使学生快速进入课 堂状态,充分调动 课堂学习热情。 2、锻炼学生阅读、归 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1:2.3.1城市化及其进程

第三节城市化 课时1 城市化及其进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知识体系梳理 城市化及其进程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①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乡村变为③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 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 (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发展较⑥。 (2)中期加速阶段:⑦和⑧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后出现⑩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出现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水平,速度,进入后期成熟阶 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水平、速度,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预习效果检测 读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 B.②时期 C.③时期 D.④时期 2.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下图中三个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读图,回答3~4题。 我国三个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3.上图三个城市中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甲城市和乙城市 4.下列关于图中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 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 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 思维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什么是城市化 [互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万~600万。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溆浦圣达学校袁道满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以及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城市化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展示图片: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通过分析: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和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1. 概念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称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合作探究二: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总结出: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发展 三、城市化特点 2、区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课堂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发 市 展 市城 ) 乡 镇城 图 ( 例 :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习题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A.全村、村中心、村边B.全村、村边、村中心 C.村边、全村、村中心D.村中心、全村、村边 2.P—T时间段,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当遭遇特大暴雨时,我国城市常涝重。读“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涝原因是图中 A.①过多B.②受阻 C.③过快D.④增大 4.城市涝说明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D.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城镇人口增长(%)2000年比1990年90.5 52.96 2010年比2000年83.41 45.12 5.有关1990-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下降②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减少 ③乡村用地比重总体减少④乡村人口比重有所减少 12--13高三总复习 地理习题 总第(25)期姓名班级学号 命题人:黄淼良校对人:贾玉红 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用地将逐步演化为农业用地B.劳动力向第一、二产业大量转移C.促进了经济开发和信息广泛交流D.城市中心必将会被工业用地占据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图中甲、乙、丙所示容排列正确的是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8.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读下图“甲、乙两国劳动力在各行业的百分比 图”,回答下列问题。 9.从劳动力在各行业的构成可推断,甲国 A.城市化在加速发展B.现代化水平较低 C.城乡差别还很大D.城市化水平已很高 10.甲、乙两国分别可能是 A.俄罗斯、巴西B.中国、法国 C.新加坡、朝鲜D.日本、国 11.城市首位度(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 人口规模之比)通常可以用来反映一个或地区 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改革开放以来, 省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工业化推动城市化③逆城市化现象④产业转移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⑤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3.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A.交通干线经过B.人口稠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高三一轮复习公开课教案: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一)——城市化及其进程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考纲解析】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联系中国国情加以分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当地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根据图表或资料分析某地(如江苏省)城市化各要素,进而评价其城市化。 【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呈现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难点】透视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联系中国国情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基本方针。 【基础构建】 人口向地区集聚的过程 概念 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人口城市化:人口变为人口的过程 内容地域城市化:地域变为地域的过程 文化城市化:文化变为文化的过程 城市人口 标志合理) (主要)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动力:经济发展和化(或第产业、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一国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意义 城乡差别,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逐渐 工业革命以前:城市人口比重,发展 时间工业革命时期:城市人口比重,发展 城市化二十世纪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发展 进程起步 发达国家水平主要原因:①② 出现现象 空间具体表现:①②③④ 起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 发展合理? 中国:城市化发展基本方针 模式(21世纪):城市 问题城市化(二) 【教学流程】 【引入】

①③②④播放视频《民工潮》片段 https://www.doczj.com/doc/7e9066063.html,/238269.html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分析: 如果借用这句话,从地理角度分析,可以反映城市地理学中的哪两个过程?冲? 逃? 练习 若图1中椭圆表示城市,则箭头①表示 进程,箭头②可表示 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的 现象。 图1 考点1:城市化概念、动力 思考:城市化概念一般包括哪几方面? 例:图2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1~3题。 1. A .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2. ①③两个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 A .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 .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 .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 .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归纳: (1)城市化概念的两个方面: 、 。 (2)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是 。 考点2:城市化主要标志 出示1990、2000、2010年连云港地区的城市用地图和人口数据 https://www.doczj.com/doc/7e9066063.html,/ditu 例:图3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 1 —t 4的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t 1 —t 4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有 ; ; 。 (2)此过程被称为 。 图3 图4 点拨: 从城市数量、用地规模、城市规模等方面分析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 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达国家: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高。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发展不合理(例如巴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城市化问题十分严重)。 四、世界城市化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6.5%。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基本要求] 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主要表现 (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2.中国的城市化 (1)特点???? ?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温馨提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高中地理-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 最新

课题: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5.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4.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学习难点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轻松自学 一、城市化 1.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_____________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 2.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3.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_______向______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意义 (1)创造出比较多的_________,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_______基地和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________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________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越低。 2.城市发展与_____过程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城市的兴起与__________的发展密切关联。 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教师同步导学案

四、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_______,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迹象,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市区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_______且分布很不平衡。 3.中国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__________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 A.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目增多C.城市人口增加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3.与城市化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商品农业的发展B.工业化进程C.科技的发展D.人口自然增长率 4.自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C.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变化D.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5.在大城市的周围,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减少或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B.分散大城市的人口、资金和技术 C.杜绝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6.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多建房,增加建筑群密度,解决住房问题B.加强绿化建设,增加园林和绿地面积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2.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地域差异。 3.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标志 3.意义 4.乡村—城市转型 (1)含义: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2)实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3)类型: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判断 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 √ ) 2.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 ) 3.城市化使城乡差距缩小,影响乡村的生活方式。( √ ) 4.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工业化却阻碍着城市化的进程。( ×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主要表现 思考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上述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一般规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中国的城市化 (1)特点 ?? ? ??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过程: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判断 1.起步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 2.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 × ) 3.中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 ) 4.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速度较快。( √ ) 探究点一城市化及城市化动力机制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 年为75万,2014 年外来常住人口为996万。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力是到上海市寻找工作或务工经商的农 村青年劳动力,即经济型流入人口占了将近80%。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材料二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