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帧中继

帧中继

帧中继
帧中继

6.6.2 帧中继的体系结构

图6-24 给出了帧中继服务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个帧中继网络可以用一个云状网络来表示。图中画了两个用户:用户 A 和用户B 。用户要通过帧中继用户接入电路(User Access Circuit)才能连接到帧中继网络。常用的用户接入电路的速率是64 kb/s 和2.048 Mb/s(或T1 速率1.544 Mb/s)。理论上也可使用T3 或E3 的速率。帧中继用户接入电路又称为用户网络接口UNI(User-to-Network Interface)。UNI 有两个端口。在用户的一侧叫做用户接入端口(User Access Port),而在帧中继网络一侧的叫做网络接入端口(Network Access Port)。用户接入端口就是在用户屋内设备CPE(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中的一个物理端口(例如,一个路由器上端口)。一个UNI 中可以有一条或多条虚电路(永久的或交换的)。图中的UNI 画有两条永久虚电路:PVC1和PVC2。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一条永久虚电路PVC 就是跨接在两个用户接入端口之间。每一条虚电路都是双向的,并且每一个方向都有一个指派的CIR。CIR 就是许诺的信息速率(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为了区分开不同的PVC,每一条PVC 的两个端点都各有一个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LCI (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关于CIR 和DLCI 后面还要讨论。

帧中继提供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格参数。任何较高层协议都独立于帧中继规约,这就简化了在现存各种产品中的帧中继的实现。数据链路层协议为较高层协议提供了对于传输系统的接口,它基于ISDN 的LAPD 的数据链路层协议。LAPD 提供了全部数据链路服务,包括差错控制和寻址。对于帧中继网,差错控制是端到端功能。这种简化了的功能(即不包括差错控制功能)被称为LAPD 的核心功能(core function)。在ISDN 的标准中,其数据链路层有两个在逻辑上分开的层次,即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帧中继也使用了这一概念,并将其用于非ISDN 的实现中。图6-25 为帧中继协议的体系结构,它包括两个操作平面:

?控制平面,即C 平面,用于建立和释放逻辑连接。C 平面协议在用户和网络之间操作。

?用户平面,即U 平面,用于传送用户数据。U 平面协议则提供端到端的功能。

图6-25 中物理层的方框中的I.430 和I.431,分别是ISDN 基本用户网络接口和ISDN 基群速率用户网络接口的第 1 层规格说明。

帧中继的有关标准在ITU-T 的I 系列和Q 系列建议书中都有详细的规定。I 系列建议书提供了有关帧中继的服务、协议和操作的框架,而Q 系列建议书则定义了更加详细的操作,例如有关信令、运输和实现的问题。U 平面协议控制端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送,这点与电路交换中的共路信令相似。I.441 / Q.921 定义了帧中继LAPD 核心协议功能的

实现。Q.922 是I.411 和Q.921 中描述的LAPD 的扩充版本,它定义了U 平面的协议LAPF(Link Access Procedure for Frame-mode Bearer Services)。帧中继只用到了Q.922 中的下列核心功能:

?帧定界、对齐和透明性;

?用地址字段实现帧复用和分用;

?对帧进行检查,保证在0 比特插入前和抽出后的帧长是整数倍的字节;

?对帧进行检查,以保证其长度不超长或过短;

?检测传输差错;

?拥塞控制。

U 平面的Q.922 的核心功能构成了数据链路层的子层,提供从一个用户到另一个用户传送数据链路帧的基本服务。以此为基础,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数据链路层或网络层的端到端功能。但这些功能并不是帧中继的服务。帧中继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链路层服务,具有下列特点:

?保持网络入口处和出口处所传输的帧的顺序;

?保证不交付重复帧;

?帧丢失率很少。

在C 平面中,LAPD(Q.921)为呼叫控制报文提供可靠的数据链路控制服务,并且通过D 通道在用户和网络之间可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ITU-T 的Q.931 规定了ISDN 的信令标准,而Q.933 则规定

了帧中继的信令标准。在交换Q.933 的控制信令报文时要用到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Q.921 具有上面列举的Q.922 的6 项功能中的前5 项。

6.6.3 帧中继的呼叫控制

帧中继的用户在进行呼叫时不是直接和被叫用户直接连接,而是连接到一个帧处理模块(frame handler)。这又分为两种情况(见图6-26 所示):

?交换接入(switched access)。这是指用户所连接的交换网络,如ISDN,其本地的交换机并没有处理帧中继的能力。在这种情

况下,交换接入必须使用户能够连接到在网络中某处的帧处理模块。这可以是一种按需的连接(在呼叫时建立),也可以是半永久(semi-permanent)的连接。无论是哪种情况,帧中继服务都是通过B 通道或H 通道来提供的。

?综合接入(integrated access)。这是指用户所连接的网络是一个帧中继网络,或者是一个交换网络,其本地交换机具有处理帧中继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与帧处理模块直接建立逻辑连接。

无论是何种接入,用户都要与帧处理模块先建立一条接入连接(access connection)。而一旦接入连接存在了,就可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帧中继连接(frame relay connection)。

和X.25 分组交换的虚电路很相似,帧中继连接是在两个用户交换数据帧之前必须建立的一种逻辑连接。帧中继支持将多条逻辑连接(叫做数据链路连接)复用在一条链路上,并为每一个连接赋给唯一的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LCI。

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在两个端用户之间建立一条逻辑连接,并对这个连接赋给一个唯

一的DLCI。

2.以数据帧为单位交换数据。每一个帧包括一个DLCI 字段以标识

这个连接。

3.数据交换完毕后,释放逻辑连接。

连接和释放逻辑连接必须在为呼叫控制使用的逻辑连接上传

送 DLCI=0 的报文。凡是DLCI=0 的报文就是在信息字段包含呼叫控制报文。帧中继的呼叫过程可用图6-27 所示的控制信令交换过程来说明。图中假定支持帧中继的交换网络是ISDN。

从图6-27 可以看出,帧中继的控制信令交换可分为四个阶段:(l)接入连接的建立。这就是在网络端接设备和帧中继网络之间(也就是在用户和帧处理模块之间),通过 D 通道交换Q.931 信令,建立B 通道的电路交换的连接。图中的SETUP、CONNECT、以及CONNECT ACK 都是呼叫控制报文的名称。若帧中继网络不同意建立连接,则发出RELEASE 报文(相应的回答是RELEASE COMPLETE)。

(2)帧中继连接的建立。这是在两个网络端接设备之间(也就是在两个用户之间),通过B 通道交换Q.933 信令,建立B 通道的帧中继连接。Q.933 定义的控制报文实际上是Q.931 的一个子

集。 Q.933 定义了用户和ISDN 之间的共路信令中的各种报文。这一阶段所使用的控制报文的名称和前一阶段所用的一样。若被叫方不同意建立连接,则和前一阶段一样,发出RELEASE 报文。

帧中继连接建立后就可以传送帧中继的数据了。

(3)帧中继连接的释放。这是在两个网络端接设备之间(也就是在两个用户之间),通过B 通道交换Q.933 信令,释放B 通道已建立的帧中继连接。图中的DISCONNECT、RELEASE、以及RELEASE COMPLETE 都是释放帧中继连接所使用的控制报文的名称。

(4)接入连接的释放。这就是在网络端接设备和帧中继网络之间(也就是在用户和帧处理模块之间),通过 D 通道交换Q.931 信令,释放B 通道已建立的接入连接。

呼叫控制报文的其他种类这里从略。

图6-28 是帧处理模块处理多个用户的连接请求的情况。有多个用户从不同的物理信道连接到一个帧处理模块上。如果有多个帧处理模块,情况也是类似的。图中用一个叫做帧中继控制点的模块进行路由选择的判决处理。所有的终端设备都使用DLCI=0 的值连接到帧中继控制点。

路由选择由基于DLCI 的连接表中的项目来控制。帧处理模块负责将入通道(incoming channel)中的帧转接到出通道(outgoing channel),并在传送之前对帧的DLCI 进行转换。例如,在终端设备 B 在逻辑连接n 上发出的帧,要传送到终端设备D 的逻辑连接y 上。图6-28 还画出了复用功能:到终端设备D 的两个逻辑连接复用到一个物理通路上。

我们还可看到,终端设备 B 和C 碰巧都选择了相同的号码n 作为DLCI。这并不会产生任何的问题,因为每一个终端设备都是独立地选择自己的DLCI 号码。

6.6.4 帧中继的帧格式

用帧中继的帧格式来说明帧中继的用户数据的传送是最清楚的。图6-29 画的是最小功能(minimun-function)的LAPF 协议(即LAPF 核心协议(core Protocol))所定义的帧中继帧格式。这种格式与HDLC 帧格式类似,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控制字段。这是因为帧中继没有使用带内信令,因此帧中继的逻辑连接只能携带用户的数据,同时由于没有帧的序号,也不能进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下面简单介绍其各字段的作用。

帧中继的LAPF 帧格式如图6-29(a)所示。

?标志字段是一个独特的 01111110 的比特序列,用于指示一个帧的起始和结束。它的唯一性是通过比特填充法来确保的。

?信息字段是长度可变的用户数据。如果用户要选择实现附加的端到端的数据链路控制功能,那么可以在信息字段中再放入一个数据链路帧。特别是,用户通常的选择是使用完全的LAPF 协议

(full LAPF protocol),也就是LAPF 控制协议(control protocol),以便完成在LAPF 核心功能之上的一些功能。用这样方式实现的协议是严格地在两个端用户之间的协议,对下面的ISDN 来说是透明的。

?帧校验序列字段包括2 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帧校验序列并不是要使网络从差错中恢复过来,而是为网络结点所用,作为网络管理的一部分,检测链路上差错出现的频度。当帧校验序列检测出帧出现差错时,就将此帧丢弃。

?地址字段一般为2 字节,但也可扩展为3 或4 字节(见图6-29(b)(c)(d))。

地址字段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LCI DLCI字段的长度取决于整个地址字段的长度。从图6-29可看出,DLCI占10 bit(采用默认值的2字节地址字段),占16 bit(采用3字节地址字段),占23 bit (采用4字节地址字段)。DLCI的值用于标识永久虚电路

(PVC)、呼叫控制或管理信息(见表6-3)。

可见,对于2 字节的DLCI,从16 到1007 共有992 个地址供帧中继使用。和X.25 的虚电路号相似,对于标准的帧中继接口,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LCI 只具有本地意义。这就是说,在一个帧中继的连接中,在连接两端的用户网络接口UNI 上,一般说来,所使用的两个DLCI 是不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是一样的。

这里要说明一下,帧中继可同时将多条不同DLCI 的逻辑信道复用在一条物理信道中。图6-30 说明了这种情况。复用的逻辑信道共有N 条,其DLCI 分别为20,23,42,…,215。这些数值都是任意假定的。DLCI=0 的连接用来传递帧中继呼叫控制报文,而DLCI =1023 的连接则用于链路的管理。

?命令/响应C/R 与高层的应用有关,帧中继本身并不使用。?扩展地址EA 地址字段可扩充到3 或4 字节。当EA 为0 时即表示下一个字节还是地址字段,当EA 为1 时就表示地址字段到此为止。这样,当地址字段长度为3 或4 字节时,帧中继的地址空间(即DLCI 占的位数)分别为16 bit 或23 bit(未将D / C 比特计入。有的资料上是计入D / C 比特,则DLCI 占用17 bit 或24 bit )。

?D/ C比特即DLCI 或核心(Core)控制指示。当地址字段长度为3 或4 字节时,D / C 比特指出地址字段中最后一个字节的比特8 ~ 3 是低位DLCI 还是DL 核心控制。

?前向显式拥塞通知FECN(For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若某结点将FECN 置为1 表明与该帧在同方向传输的帧可能受网络拥塞的影响而产生时延。

?反向显式拥塞通知BECN(Back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若某结点将BECN 置为1 即指示接受者,与该帧在相反方向传输的帧可能受网络拥塞的影响而产生时延。

?丢弃指示DE(Discard Eligibility)当DE 比特置为1 时,表明在网络发生拥塞时,为了维持网络的服务水平,该帧与DE 为

0 的帧相比应先丢弃。由于采用了DE 比特,用户就可以比通常

允许的情况多发送一些帧,并将这些帧的DE 比特置1 。DE 为1 的帧表明它属于不太重要的帧,在必要时可以丢弃。

关于BECN 和FECN 比特的进一步讨论见下一小节。

6.6.5 帧中继的拥塞控制

1.解决帧中继拥塞控制的目标与方法

ITU-T 的建议书I.370 定义了帧中继的拥塞控制的目标如下:

?使帧的丢弃最少;

?以高的概率和小的方差维持一个商定的服务质量;

?使一个用户在牺牲其他用户利益的前提下垄断网络资源的概率最小;

?实现起来简单,给用户和网络造成的开销都很小;

?产生尽可能小的附加的网络通信量;

?在各个用户之间公平地分配网络资源;

?限制拥塞向其他网络和这些网络中的元素扩散的速率;

?在各用户之间无论对哪个方向的通信量,拥塞控制都应当是有效的;

?对帧中继网络中的其他系统的交互和影响应最小;

?在发生拥塞时,对每一条帧中继连接来说,服务质量的变化应最小。例如,在发生拥塞时,个别的逻辑连接的服务质量不应突然变坏。

拥塞控制对于帧中继特别重要,因为帧处理模块能使用的工具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帧中继协议着眼于尽量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效率,结果帧处理模块就无法控制从用户或从相邻的帧处理模块发来的帧,也不能使用典型的滑动窗口技术进行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实际上是网络和用户共同负责来实现的。网络(即帧处理模块的集合)可以非常清楚地监视全网的拥塞程度,而用户则在限制通信量方面是最有效的。

帧中继使用的拥塞控制方法有以下三种:

?丢弃策略。当拥塞足够严重时,网络就要被迫将帧丢弃。这是网络对拥塞的最基本的响应。但在具体操作时应当对所有用户都是公平的。

?拥塞避免。在刚一出现轻微的拥塞迹象时可采取拥塞避免的方法。这时,帧中继网络应当有一些信令机制及时地使拥塞避免过

程开始工作。

?拥塞恢复。在已经出现拥塞时,拥塞恢复过程可以阻止网络的彻底崩溃。当网络由于拥塞开始将帧丢弃时(这时高层软件应当能

够发现这一问题),拥塞恢复过程就应开始工作。

2.许诺的信息速率

为了进行拥塞控制,帧中继采用了一个概念,叫做许诺的信息速率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其单位为b/s。 CIR 就是对一个特定的帧中继连接网络同意支持的信息传送速率。只要数据传输速率超过了CIR,在网络出现拥塞时就会遭受到帧的丢弃。虽然使用了“许诺的”这一名词,但当数据传输速率不超过CIR 时,网络并不保证一定不发生帧的丢弃。当网络拥塞已经非常严重时,网络可以对某个连接只提供比CIR 还差的服务。当网络必须将一些帧丢弃时,网络将首先选择超过其 CIR 值的那些连接上的帧来丢弃。

每一个帧中继的结点都应当使通过该结点的所有连接的CIR 的总

和不超过该结点的容量,即不能超过该结点的接入速率(access rate)。接入速率是在用户与网络接口上实际的数据率。

对于永久帧中继连接,每一个连接的CIR 应在连接建立时即确定下来。对于交换帧中继连接,CIR 的参数应在呼叫建立阶段协商确定。

当拥塞发生时,应当丢弃什么样的帧呢?这就是检查一个帧的丢弃指示DE 字段。若数据的发送速率超过CIR,则结点的帧处理模块就将收到的帧的DE 比特置为1,并转发此帧。这样的帧,可能会通过网络,但也可能在网络发生拥塞时被丢弃。若帧处理模块在收到一个帧时,其数据发送速率已超过所设定的最高速率,则立即将其丢弃。总之,

?若数据率小于CIR,在一般情况下传输是有保证的;

?若数据率大于CIR 但小于所设定的最高速率,则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传送;

?若数据率大于所设定的最高速率,则立即丢弃。

实际上,帧处理模块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对一个连接上的通信量进行测量。因此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两个参数。这就是:

?许诺的突发量Bc(committed burst size)。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在测量时间间隔T 内,网络允许传送的数据最大限量。数据可

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即可以是 1 帧或多个帧)。

?附加突发量Be(excess burst size)。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在测量时间间隔T 内,在许诺的突发量Bc 的基础上,网络试图再

额外传送的数据的最大限量。显然,这种数据交付的概率比在允

许突发量以内的数据交付概率要小。

显然,许诺的突发量Bc 应等于时间间隔T 乘以许诺的信息速率CIR。即

Bc=T × CIR (6-1)

图6-31 是根据ITU-T 的I.370 画出的关于以上几个参数的关系。粗的实线表示在t=0 以后在一个给定的连接上累计的传送比特数。标有“接入速率”的虚线表示包含这一连接的信道上的数据率。标有CIR 的虚线表示在测量时间间隔内的许诺的信息速率。我们可以注意到,当一个帧正在发送时,由于整个信道都用来传送这个帧,因此实线与接入速率线平行。当没有帧发送时,实线是水平的。

图6-31(a)的例子是发送的3 个帧的总比特数在许诺的突发量Bc 以下,因此3 个帧的丢弃指示DE 都是零。虽然在第1 帧发送的过程中实际的发送速率暂时超过了CIR,但这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帧处理模块是检查在整个时间间隔内总的累计数据量是否超过许诺的突发量Bc。对于图6-31(b)中的例子,第3 帧在发送的过程中使累计数

据量超过了Bc。因此帧处理模块就将此帧的DE 比特置为1。对于图6-31(C)的情况,第3 帧的DE 比特应置为1,而第4 帧应丢弃。上述概念实际上就是著名的漏桶算法(leaky bucket algorithm)的一个例子,其要点如图6-32 所示。数据到达一个结点相当于数据不断地流人桶内。数据从结点转发出去相当于数据不断地从漏桶下面的漏孔流出。漏桶有 3 个重要参数:

?参数C 表示桶内不断变化着的数据量。

?参数Bc 是许诺的突发量。当桶内的数据量C 小于Bc 时,帧处理模块按正常方式转发所收到的帧,并且帧的DE 比特为零。

?参数Be 是附加突发量。桶内的数据量不允许超过极限值Bc + Be。若超过就要溢出(即将帧丢弃)。

帧中继知识

【如何用路由器模拟帧中继交换机?】 物理连接:所有的DCE接口都接到模拟成帧中继交换的路由器上。因为在实际工程中clockrate是由局端,像电信这样的部门来确定的。 局端的终端服务器通过异步口连接到模拟成帧中继交换的路由器的console口。 配置实现: 首先在全局配置模式下打: router(config)#frame-relay switching //启动帧中继交换功能 然后进入接口配置模式 router(config-if)#en fr //接口封装帧中继,命令全称:encapsulation frame-relay。这里没有打封装类型,就是缺省的cisco类型。另外还可以是ietf的。 router(config-if)#frame lmi-type ansi //配置帧中继LMI封装类型。lmi(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本地管理接口,运用在路由器和帧中继交换机之间。是数据传输一种信令标准。它有三种封装方法:cisco,ansi,q933a,缺省封装类型,自然是cisco类型。但它是由Cisco,StrataCom,Nortel,DEC联合制定的。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始建立于1918年,标准涉及电工、建筑、日用品、制图、材料试验等技术领域。q933a是国际电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标准。ITU-T (The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ITU-T是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成立于1993年,它的前身是国际电报和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router(config-if)#frame-relay intf-type dce //配置帧中继接口类型,有dce,dte,还有nni选择。虽然在物理上,它已经是DCE接口,但是用于模拟帧中继环境,还需要再配置帧中继里的接口类型。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这两种服务的优缺点

第五章广域网 5-1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这两种服务的优缺点。 答:从占用通信子网资源方面看:虚电路服务将占用结点交换机的存储空间,而数据报服务对每个其完整的目标地址独立选径,如果传送大量短的分组,数据头部分远大于数据部分,则会浪费带宽。从时间开销方面看:虚电路服务有创建连接的时间开销,对传送小量的短分组,显得很浪费;而数据报服务决定分组的去向过程很复杂,对每个分组都有分析时间的开销。从拥塞避免方面看:虚电路服务因连接起来的资源可以预留下来,一旦分组到达,所需的带宽和结点交换机的容量便已具有,因此有一些避免拥塞的优势。而数据报服务则很困难。从健壮性方面看:通信线路的故障对虚电路服务是致命的因素,但对数据报服务则容易通过调整路由得到补偿。因此虚电路服务更脆弱。 5-4 广域网中的主机为什么采用层次结构方式进行编址? 答:层次结构方式进行编址就是把一个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主机地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的二进制数表示该主机所连接的分组交换机的编号,而后一部分的二进制数表示所连接的分组交换机的端口号,或主机的编号。采用两个层次的编址方案可使转发分组时只根据分组和第一部分的地址(交换机号),即在进行分组转发时,只根据收到的分组的主机地址中的交换机号。只有当分组到达与目的主机相连的结点交换机时,交换机才检查第二部分地址(主机号),并通过合适的低速端口将分组交给目的主机。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减小转发表的长度,从而减少了查找转发表的时间。 5-5一个数据报分组交换网允许各结点在必要时将收到的分组丢弃。设结点丢弃一个分组的概率为p。现有一个主机经过两个网络结点与另一个主机以数据报方式通信,因此两个主机之间要经过3段链路。当传送数据报时,只要任何一个结点丢弃分组,则源点主机最终将重传此分组。试问: (1)每一个分组在一次传输过程中平均经过几段链路? (2)每一个分组平均要传送几次? (3)目的主机每收到一个分组,连同该分组在传输时被丢弃的传输,平均需要经过几段链路? 答:(1)从源主机发送的每个分组可能走1段链路(主机-结点)、2段链路(主机-结点-结点)或3段链路(主机-结点-结点-主机)。 走1段链路的概率是p,走2段链路的概率是p(1-p),走3段链路的概率(1-p)2 则,一个分组平均通路长度的期望值是这3个概率的加权和,即等于 L=1×p+2×p(1-p)+3×(1-p)2= p2-3 p+3 注意,当p=0时,平均经过3段链路,当p=1时,平均经过1段链路,当0

105012011053 陈益梅帧中继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十 课程网络管理实验名称帧中继的配置 专业_ 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__双师1班_ __ 学号___105012011053 __ 姓名陈益梅同组姓名 实验日期:2014年6月17日报告退发(订正、重做) 一、实验目的 理解帧中继网络及其应用环境。掌握帧中继网络的配置。掌握静态路由/路由选择协议在帧中继网络环境中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拓扑图及IP地址规划 PC机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PC1 10.10.10.2 255.255.255.0 10.10.10.1 PC2 20.20.20.2 255.255.255.0 20.20.20.1 PC3 30.30.30.2 255.255.255.0 30.30.30.1

设备名接口名IP地址子网掩码网络号R1 f0/0 10.10.10.1 255.255.255.0 10.10.10.0 R1 S0/0/0 40.40.40.1 255.255.255.0 40.40.40.0 R2 f0/0 20.20.20.1 255.255.255.0 20.20.20.0 R2 S0/0/0 40.40.40.2 255.255.255.0 40.40.40.0 R3 f0/0 30.30.30.1 255.255.255.0 30.30.30.0 R3 S0/0/0 40.40.40.3 255.255.255.0 40.40.40.0 四、主要配置步骤 1、三台路由器接口分别配置ip地址。 Router(config)#hostname R1 R1(config)#int s0/0/0 R1(config-if)#ip address 40.40.40.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nt f0/0 R1(config-if)#ip address 10.10.10.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outer(config)#hostname R2 R2(config)#int s0/0/0 R2(config-if)#ip address 40.40.40.2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utdown R2(config)#int f0/0 R2(config-if)#ip address 20.20.20.1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utdown

帧中继

基本的帧中继配置 实验1完成了对帧中继交换机的配置,为本实验提供了帧中继的链路环境。本实验将针对连接在帧中继线路上的路由器进行设置,以实现端到端的连通性。 在实际的网络项目中,我们并不调试帧申继交换机,而是调试连在帧中继线路两端的路由器。本实验所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任务。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读者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配置帧中继实现网络互连; ●查看帧中继pvc信息; ●监测帧中继相关信息。 2.设备需求 本实验需要以下设备: ●实验中配置好的帧中继交换机; ●2台路由器,要求最少具有1个串行接口和1个以太网接口; ●2条DCE电缆,2条DTE电缆; ●1台终端服务器,如Cisco 2509路由器,及用于反向Telnet的相应电缆; ●台带有超级终端程序的PC机,以及Console电缆及转接器。 3.拓扑结构及配置说明 本实验的拓扑如图8-4所示。

在"帧中继云"的位置,实际放置的是实验1中配置好的帧中继交换机,使用全网状的拓扑。使用帧中继交换机的S1和S2接口分别用一组DCE。DTE电缆与R1和R2实现连接。 实验中,以太网接口不需要连接任何设备。 网段划分和IP地址分配如图8-4中的标注。 本实验通过对帧中继的配置实现R1的E0网段到R2的E0网段的连通性。 4.实验配置及监测结果 第1步:配置基本的帧中继连接 连接好所有设备并给各设备加电后,开始进行实验。 这一步完成对于两台路由器S0接口的帧中继参数的配置,同时也配置E0接口。 配置清单8-4记录了帧中继的基本配置。 配置清单8-4 配置基本的帧中继连接 第1段:配置R1路由器 R1#conft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R1(config)#int eO R1(config-if)#ip addr 192.1.1.1255.255.255.0 R1(config-if)#no keepa R1(config-if)#no shut R1(config-if)#int sO R1(config-if)#ip addr 172,16.1.1255.255.255.0

CISCO路由器配置手册----帧中继(Frame Relay)配置

CISCO路由器配置手册----Frame Relay 1. 帧中继技术 帧中继是一种高性能的WAN协议,它运行在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是一种数据包交换技术,是X.25的简化版本。它省略了X.25的一些强健功能,如提供窗口技术和数据重发技术,而是依靠高层协议提供纠错功能,这是因为帧中继工作在更好的WAN设备上,这些设备较之X.25的WAN设备具有更可靠的连接服务和更高的可靠性,它严格地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最低二层,而X.25还提供第三层的服务,所以,帧中继比X.25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有效的传输效率。 帧中继广域网的设备分为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Cisco 路由器作为 DTE设备。 帧中继技术提供面向连接的数据链路层的通信,在每对设备之间都存在一条定义好的通信链路,且该链路有一个链路识别码。这种服务通过帧中继虚电路实现,每个帧中继虚电路都以数据链路识别码(DLCI)标识自己。DLCI的值一般由帧中继服务提供商指定。帧中继即支持PVC也支持SVC。 帧中继本地管理接口(LMI)是对基本的帧中继标准的扩展。它是路由器和帧中继交换机之间信令标准,提供帧中继管理机制。它提供了许多管理复杂互联网络的特性,其中包括全局寻址、虚电路状态消息和多目发送等功能。 2. 有关命令: 端口设置 任务命令 设置Frame Relay封装encapsulation frame-relay[ietf] 1 设置Frame Relay LMI类型frame-relay lmi-type {ansi | cisco | q933a}2 设置子接口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subinterface -number [multipoint|point-to-point] 映射协议地址与DLCI frame-relay map protocol protocol-address dlci

帧中继2

帧中继(FRAME-RELAY)是一种广域网技术,最初是为了解决全国性或跨国性的帧中继大公司在地理上分散的局域网络实现通信而产生的。随着局域网与局域网之间进行互联的要求日益高涨,帧中继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先进的包交换技术,是一种快速分组通信方式。它采用虚电路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帧中继为多区域间,全国范围内以及国际间实现通信提供了一个灵活高效的广域网解决方案。 帧中继 帧中继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数据通信技术,其英文名为FrameRelay,简称FR。它是从X.25分组通信技术演变而来的。数据通信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各种数据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为了实现数据通信,必须进行数据传输,即将位于一地的数据源发出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送到另一地的数据接收设备。被传递的数据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典型的应用有文件传送、电子信箱、可视图文、文件检索、远程医疗诊断等。数据通信网交换技术历经了电路方式、分组方式、帧方式、信元方式等阶段。 电路方式是从一点到另一点传送信息且固定占用电路带宽资源的方式,例如专线DDN数据通信。由于预先的固定资源分配,不管在这条电路上实际有无数据传输,电路一直被占着。分组方式是将传送的信息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包,称为 帧中继

分组,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在分组交换网中,一条实际的电路上能够传输许多对用户终端间的数据而不互相混淆,因为每个分组中含有区分不同起点、终点的编号,称为逻辑信道号。分组方式对电路带宽采用了动态复用技术,效率明显提高。为了保证分组的可靠传输,防止分组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的丢失、错发、漏发、出错,分组通信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较为繁琐的通信协议,例如:在分组网与用户设备间的X.25规程就起到了上述作用,因此人们又称分组网为“X.25网”。帧方式实质上也是分组通信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将X.25分组网中分组交换机之间的恢复差错,防止拥塞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简化。帧方式的典型技术就是帧中继。由于传输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误码率大大降低,分组通信的差错恢复机制显得过于繁琐,帧中继将分组通信的三层协议简化为两层,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提高了效率。帧中继网内部的纠错功能很大一部分都交由用户终端设备来完成。 帧中继 帧中继是一种局域网互联的WAN协议,它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它为跨越多个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用户设备间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帧中继是一种数据包交换技术,与X.25类似。它可以使终端站动态共享网络介质和可用带宽。帧中继采用以下两种数据包技术:1)可变长数据包;2)统计多元技术。它不能确保数据完整性,所以当出现网络拥塞现象时就会丢弃数据包。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仍然具有可靠的数据传输性能。 帧中继是在分组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电信业务,简称FR。它是对原来的分组交换协议作了简化的数据传输新技术。又称“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帧”在数据通信中是指一个包括开始和结束标志的一个连续的二进制比特序列,是数据通信中传输链路传送时所用的基本单位。“帧中继”就是在传输链路中以“帧”为单位进行的中继传送。 帧中继(FrameRelay)是一种网络与数据终端设备(DTE)接口标准。由于光纤网比早期的电话网误码率低得多,因此,可以减少X.25的某些差错控制过程。从而可以减少结点的处理时

华为实训11-1 帧中继静态映射配置

实训11帧中继静态映射配置(1) 实验目的:在三个路由器上配置桢中继网络 实验技术原理: 帧中继协议是一种简化的X.25广域网协议。帧中继协议是一种统计复用的协议,它在单一物理传输线路上能够提供多条虚电路。每条虚电路用数据链路连接标识(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DLCI)来标识,DLCI只在本地接口和与之直接相连的对端接口有效,不具有全局有效性,即在帧中继网络中,不同的物理接口上相同的DLCI并不表示是同一个虚电路。 帧中继网络既可以是公用网络或者是某一企业的私有网络,也可以是数据设备之间直接连接构成的网络。 (1)DTE: 帧中继网络提供了用户设备(如路由器和主机等)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用户设备被称作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 (2)DCE: 为用户设备提供接入的设备,属于网络设备,被称为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DCE); (3)虚电路介绍: 根据虚电路建立方式的不同,虚电路分为两种类型:永久虚电路(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PVC)和交换虚电路(Switched Virtual Circuit,SVC)。手工设置产生的虚电路称为永久虚电路。通过协议协商产生的虚电路称为交换虚电路,这种虚电路由帧中继协议自动创建和删除。目前在帧中继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永久虚电路方式。在永久虚电路方式下,需要检测虚电路是否可用。本地管理接口(Local ManagementInterface,LMI)协议就是用来检测虚电路是否可用的。 LMI协议用于维护帧中继协议的PVC表,包括:通知PVC的增加、探测PVC的删除、监控PVC状态的变更、验证链路的完整性。系统支持三种本地管理接口协议:ITU-T的Q.933附录A、ANSI的T1.617附录D以及非标准兼容协议。 LMI协议的基本工作方式是:DTE设备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一个状态

DDN1

DDN/ATM/FR数据基础网 数字数据网(DDN) 一、DDN网的特点:DDN的基本特点是利用数字信道传输数据信号。 1、DDN对数据传输透明度高,它是一个不受任何通信规程约束的全透明网络, 可支持所有通信规程及各种数据用户。 2、DDN的传输质量好、速率高、网络时延小。 3、DDN是同步数据传输网,要求全网的时钟保持同步,否则网内各节点在实 际互连和电路交叉连接时难以协调工作,出现失步造成数据丢失和重复。我 们DDN主节点采用的外部时钟,取自国家时钟网,其余节点采用跟随时钟。 4、由于DDN不具备检测和纠错功能,因而网络运行管理较为简便。 二、DDN的基本功能和业务 DDN可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数据、图象、话音电路。并且提供多速率从 9.6K—2M电路。通过在DDN节点上设置帧中继模块(FRM)来实现帧中继业 务。为用户提供帧中继的永久虚电路。 三、DDN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按网络硬件设备划分,DDN是由网络设备、连接电路及网络管理设备组成。 网络设备:网络节点,网络接入单元(NAU)和用户终端设备。 连接电路:用户线、局间中继线。 网络管理设备:DDN网管 工作原理:用户终端发送出来的原始信号通过调制解调器转换成可以在用户线上传输的信号,必要时可以将几个用户设备的信号复用的到一条用户线(2601A/B口),通过数字交叉连接和时分复用将信号传输到对端,再经过调制解调由用户终端接受。

四、DDN网的网络结构:省略,结合网管。 帧中继网络(FR) 帧中继技术简介: 帧中继(Frame Relay,FR)技术是在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的一种技术。它是在分组技术充分发展,数字与光纤传输线路逐渐替代已有模拟线路,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具有吞吐量大、时延小,适合突发性业务等特点,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帧中继技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它使用一组规程将数据信 息以帧的形式(简称帧中继协议)有效地进行传送。它是广域网通信 的一种方式。 2、帧中继所使用的是逻辑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在一个物理连 接上可复用多个逻辑连接(即可建立多条逻辑信道),可实现带宽 的复用和动态分配。 3、帧中继协议是对X.25协议的简化,因此处理效率很高,网络 吞吐量高,通信时延低,帧中继用户的接入速率在64kbit/s至 2Mbit/s,甚至可达到34Mbit/s。 4、帧中继的帧信息长度远比X.25分组长度要长,最大帧长度可达 1600字节/帧,适合于封装局域网的数据单元,适合传送突发业务 (如压缩视频业务、WWW业务等)。

帧中继基础知识总结

帧中继基础知识总结 版本V1.0 密级?开放?内部?机密 类型?讨论版?测试版?正式版 1帧中继基本配置 1.1帧中继交换机 帧中继交换机在实际工程环境中一般不需要我们配置,由运营商设置完成,但在实验环境中,要求掌握帧中继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配置示例: frame-relay switching interface s0/1 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frame-relay intf-type dce clock rate 64000 frame-relay route 102 interface s0/2 201 // 定义PVC,该条命令是,s0/1口的DLCI 102,绑定到s0/2口的201 DLCI号 frame-relay route 103 interface s0/3 301 no shutdown

1.2环境1 主接口运行帧中继(Invers-arp) FRswitch(帧中继交换机)的配置: frame-relay switching interface s0/1// 连接到R1的接口 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frame-relay intf-type dce clock rate 64000 frame-relay route 102 interface s0/2 201 // 定义PVC,该条命令是,s0/1口的DLCI 102,绑定到s0/2口的201 DLCI号 no shutdown interface s0/2// 连接到R2的接口 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frame-relay intf-type dce clock rate 64000 frame-relay route 201 interface s0/1 102 no shutdown R1的配置如下: interface serial 0/0 ip address 192.168.12.1 255.255.255.252 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 接口封装FR,通过invers-arp发现DLCI,并建立对端IP到本地DLCI的映射(帧中继映射表)no shutdown R2的配置如下: interface serial 0/0 ip address 192.168.12.2 255.255.255.252 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no shutdown

华为三层交换机配置实例分析

华为三层交换机配置实例一例 服务器1双网卡,内网IP:192.168.0.1,其它计算机通过其代理上网 PORT1属于VLAN1 PORT2属于VLAN2 PORT3属于VLAN3 VLAN1的机器可以正常上网 配置VLAN2的计算机的网关为:192.168.1.254 配置VLAN3的计算机的网关为:192.168.2.254 即可实现VLAN间互联 如果VLAN2和VLAN3的计算机要通过服务器1上网 则需在三层交换机上配置默认路由 系统视图下: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92.168.0.1 然后再在服务器1上配置回程路由 进入命令提示符 route add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0.254 route add 192.168.2.0 255.255.255.0 192.168.0.254 这个时候vlan2和vlan3中的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服务器1访问internet了~~ 华为路由器与CISCO路由器在配置上的差别" 华为路由器与同档次的CISCO路由器在功能特性与配置界面上完全一致,有些方面还根据国内用户的需求作了很好的改进。例如中英文可切换的配置与调试界面,使中文用户再也不用面对着一大堆的英文专业单词而无从下手了。另外它的软件升级,远程配置,备份中心,PPP回拨,路由器热备份等,对用户来说均是极有用的功能特性。 在配置方面,华为路由器以前的软件版本(VRP1.0-相当于CISCO的IOS)与CISCO有细微的差别,但目前的版本(VRP1.1)已和CISCO兼容,下面首先介绍VRP软件的升级方法,然后给出配置上的说明。 一、VRP软件升级操作 升级前用户应了解自己路由器的硬件配置以及相应的引导软件bootrom的版本,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可以升级以及升级的方法,否则升级失败会导致路由器不能运行。在此我们以从VRP1.0升级到VRP1.1为例说明升级的方法。 1.路由器配置电缆一端与PC机的串口一端与路由器的console口连接 2.在win95/98下建立使用直连线的超级终端,参数如下: 波特率9600,数据位8,停止位1,无效验,无流控,VT100终端类型 3.超级终端连机后打开路由器电源,屏幕上会出现引导信息,在出现: Press Ctrl-B to enter Boot Menu. 时三秒内按下Ctrl+b,会提示输入密码 Please input Bootrom password: 默认密码为空,直接回车进入引导菜单Boot Menu,在该菜单下选1,即Download application program升级VRP软件,之后屏幕提示选择下载波特率,我们一般选择38400 bps,随即出现提示信息: Download speed is 38400 bps.Please change the terminal's speed to 38400 bps,and select XMODEM protocol.Press ENTER key when ready. 此时进入超级终端“属性”,修改波特率为38400,修改后应断开超级终端的连接,再进入连接状态,以使新属性起效,之后屏幕提示: Downloading…CCC 这表示路由器已进入等待接收文件的状态,我们可以选择超级终端的文件“发送”功能,选定相应的VRP软件文件名,通讯协议选Xmodem,之后超级终端自动发送文件到路由器中,整个传送过程大约耗时8分半钟。完成后有提示信息出现,系统会将收到的VRP软件写入Flash Memory覆盖原来的系统,此时整个升级过程完成,系统提示改回超级终端的波特率: Restore the terminal's speed to 9600 bps. Press ENTER key when ready. 修改完后记住进行超级终端的断开和连接操作使新属性起效,之后路由器软件开始启动,用show ver命令将看见

实验5fr(帧中继)的配置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实验报告 ZHUHAI CAMPA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班级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成绩 实验题目实验 5 FR 的配置实验时间 实验 5 FR 的配置 一、实验目的 掌握帧中继的基本原理;掌握帧中继网络数据转发的过程;掌握帧中继的基本配置方法。 二、实验环境(软件、硬件及条件) 3Windows 主机+3 台路由器+FR 的网络 或者 1 台 Windows 主机+packet tracer 模拟器 三、实验内容 理解 FR 的工作原理,通过路由协议(本实验采用 RIP 协议)实现 FR 网络的互通。 四、实验拓扑

五、实验步骤 1、在 Packet Tracer 上边画好拓扑,并配置好模块和帧中继 DLCI,配置过程: 1)添加 3 台路由器,为路由器添加 S 端口模块( NM-4A/S 模块)。(由于实验室路由器的 s 端口数量有限,建议大家用模拟器实现本实验) 以R1为例 2)添加一个 Cloud-PT-Empty 设备(Cloud0)模拟帧中继网络,为 Cloud0 添加3 个 S 端口模块,分别与路由器连。

如图: 3)设置好 S1,S2,S3,的 DLCI 值: 以S1为例 先在DLCI选框上填上DLCI的值,在Name选框上填上Name的值,最后按下Add键,结果如下:

4)配置好 Frame-relay 连接: 结果如下: 5)连接端口注意:路由器作为 DTE 设备,Cloud0 作为 DCE 设备,按照拓扑添加 3 台 PC作测试用,连接到路由器 F 端口,并启动各连接端口。为各 PC 设置好 IP 和网关,做好 ip 地址的规划,网络拓扑就基本完成。 2、配置 3 台路由器的 FR R1 路由器配置:

帧中继技术及其应用

帧中继技术及其应用 帧中继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数据通信技术,其英文名为Frame Relay,简称FR。它是从X.25分组通信技术演变而来的。&127;什么是帧中继? 它有什么优点? 用帧中继来干什么?&127;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简单的介绍。 一、数据通信技术发展演变的过程 数据通信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各种数据终端之间的信息传递。为了实现数据通信,必须进行数据传输,即将位于一地的数据源发出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送到另一地的数据接收设备。被传递的数据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典型的应用有文件传送、电子信箱、可视图文、文件检索、远程医疗诊断等。数据通信网交换技术历经了电路方式、分组方式、帧方式、信元方式等阶段。 电路方式是从一点到另一点传送信息且固定占用电路带宽资源的方式,例如专线DDN数据通信。由于预先的固定资源分配,不管在这条电路上实际有无数据传输,电路一直被占着。分组方式是将传送的信息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包,称为分组,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在分组交换网中,一条实际的电路上能够传输许多对用户终端间的数据而不互相混淆,因为每个分组中含有区分不同起点、终点的编号,称为逻辑信道号。分组方式对电路带宽采用了动态复用技术,效率明显提高。为了保证分组的可靠传输,防止分组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的丢失、错发、漏发、出错,分组通信制定了一套严密的,较为繁琐的通信协议,例如:在分组网与用户设备间的X.25规程就起到了上述作用,因此人们又称分组网为“X.25网”。帧方式实质上也是分组通信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将X.25分组网中分组交换机之间的恢复差错,防止拥塞的处理过程进行了简化。帧方式的典型技术就是帧中继。由于传输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误码率大大降低,分组通信的差错恢复机制显得过于繁琐,帧中继将分组通信的三层协议简化为两层,大大缩短了处理时间,提高了效率。帧中继网内部的纠错功能很大一部分都交由用户终端设备来完成。 二、帧中继技术简介 我们可以将帧中继技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它使用一组规程将数据信息以帧的形式(简 称帧中继协议)有效地进行传送。它是广域网通信的一种方式。 2) 帧中继所使用的是逻辑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在一个物理连接上可复用多个 逻辑连接(即可建立多条逻辑信道),可实现带宽的复用和动态分配。 3) 帧中继协议是对X.25协议的简化,因此处理效率很高,网络吞吐量高,通信时 延低,帧中继用户的接入速率在64kbit/s至2Mbit/s,甚至可达到34Mbit/s。 4) 帧中继的帧信息长度远比X.25分组长度要长,最大帧长度可达1600字节/帧,

帧中继介绍

帧中继 帧中继协议概述 帧中继协议是一种简化的X.25广域网协议。帧中继协议是一种统计复用的协议,它 在单一物理传输线路上能够提供多条虚电路。每条虚电路用数据链路连接标识(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DLCI)来标识,DLCI只在本地接口和与之直接相连的 对端接口有效,不具有全局有效性,即在帧中继网络中,不同的物理接口上相同的 DLCI并不表示是同一个虚电路。 帧中继网络提供了用户设备(如路由器和主机等)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用户 设备被称作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为用户设备提供接 入的设备被称为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DCE)。 帧中继网络既可以是公用网络或者是某一企业的私有网络,也可以是数据设备之间 直接连接构成的网络。 帧中继地址映射 帧中继地址映射是把对端设备的协议地址与对端设备的帧中继地址(本地的DLCI) 关联起来,使高层协议能通过对端设备的协议地址寻址到对端设备。 帧中继主要用来承载IP协议,在发送IP报文时,根据路由表只能知道报文的下一 跳地址,发送前必须由该地址确定它对应的DLCI。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查找帧中继地 址映射表来完成,因为地址映射表中存放的是下一跳IP地址和下一跳对应的DLCI 的映射关系。 地址映射表可以由手工配置,也可以由Inverse ARP协议动态维护。 如下图所示,通过帧中继网络可以实现局域网互联。 图1通过帧中继网络实现局域网互联

虚电路介绍 根据虚电路建立方式的不同,虚电路分为两种类型:永久虚电路(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PVC)和交换虚电路(Switched Virtual Circuit,SVC)。手工设置产生的 虚电路称为永久虚电路。通过协议协商产生的虚电路称为交换虚电路,这种虚电路 由帧中继协议自动创建和删除。目前在帧中继中使用最多的方式是永久虚电路方式。 在永久虚电路方式下,需要检测虚电路是否可用。本地管理接口(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LMI)协议就是用来检测虚电路是否可用的。LMI协议用于维护帧中继协 议的PVC表,包括:通知PVC的增加、探测PVC的删除、监控PVC状态的变更、 验证链路的完整性。系统支持三种本地管理接口协议:ITU-T的Q.933附录A、ANSI 的T1.617附录D以及非标准兼容协议。 LMI协议的基本工作方式是:DTE设备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一个状态请求报文 (Status Enquiry报文)去查询虚电路的状态,DCE设备收到状态请求报文后,立 即用状态报文(Status报文)通知DTE当前接口上所有虚电路的状态。 对于DTE侧设备,永久虚电路的状态完全由DCE侧设备决定;对于DCE侧设备, 永久虚电路的状态由网络来决定。在两台网络设备直接连接的情况下,DCE侧设备 的虚电路状态是由设备管理员来设置的。 帧中继协议参数 帧中继协议的参数以及含义如表1所示。 表1帧中继协议参数含义 工作方式参数含义取值范围缺省值 请求PVC状态的计数器(N391)1~255 6 错误门限(N392)1~10 3 事件计数器(N393)1~10 4 DTE 用户侧轮询定时器(T391),当为0时,表示禁止LMI协议0~32767 (单位:秒) 10 (单位:秒) 错误门限(N392)1~10 3 事件计数器(N393)1~10 4 DCE 网络侧轮询定时器(T392)5~30 (单位:秒) 15 (单位:秒) 这些参数由Q.933的附录A规定,各参数的含义如下:与DTE工作方式相关的参数含义:

GNS3模拟帧中继的两种方法

一、使用帧中继交换机 1.1实验拓扑

1.2配置示例 1.帧中继交换机配置 2.路由器配置脚本 R1 R1>en R1#conf t R1(config)#int R1(config)#interface s 1/0 R1(config-if)#no sh R1(config-if)#ip add 192.168.1.1 255.255.255.0 R1(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设置封装模式 R1(config-if)#serial restart-delay 0 R1(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192.168.1.2 102 //创建映射R1(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192.168.1.3 103 R1(config-if)#no frame-relay inverse-arp //关闭inverse-arp R1(config-if)#

R2 R2> R2>en R2#conf t R2(config)#int s 1/0 R2(config-if)#ip add 192.168.1.2 255.255.255.0 R2(config-if)#no sh R2(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R2(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192.168.1.1 201 R2(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192.168.1.3 203 R2(config-if)#no frame-relay inverse-arp R2(config-if)# R3 R3>en R3#conf t R3(config)#int s 1/0 R3(config-if)#ip add 192.168.1.3 255.255.255.0 R3(config-if)#no sh R3(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R3(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192.168.1.1 301 R3(config-if)#frame-relay map ip 192.168.1.2 302 R3(config-if)#no frame-relay inverse-arp R3(config-if)# 3.验证 R3(config-if)#do ping 192.168.1.1

帧中继协议原理及配置

帧中继协议原理及配置 【复习旧课】(教学手段:课堂提问) 【引入新课】(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讲授新课】(教学手段:教师讲授) 一、 帧中继概述 帧中继(Frame Relay ,简称FR )是以X.25 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摒弃其中复杂的检、纠错过程,改造了原有的帧结构,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性能。帧中继的用户接入速率一般为64 kbps ~2 Mbps ,局间中继传输速率一般为2 Mbps 、34 Mbps ,现已可达155 Mbps 。 1. 帧中继简介 帧中继技术继承了X.25 提供的统计复用功能和采用虚电路交换的优点,但是简化了可靠传输和差错控制机制,将那些用于保证数据可靠性传输的任务(如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等)委托给用户终端或本地结点机来完成,从而在减少网络时延的同时降低了通信成本。帧中继中的虚电路是帧中继包交换网络为实现不同DTE 之间的数据传输所建立的逻辑链路,这种虚电路可以在帧中继交换网络内跨越任意多个DCE 设备或帧中继交换机。 图6-4 帧中继网络 一个典型的帧中继网络是由用户设备与网络交换设备组成,如图6-4所示。作为帧中继网络核心设备的FR 交换机其作用类似于我们前面讲到的以太网交换机,都是在数据链路层完成对帧的传输,只不过FR 交换机处理的是FR 帧而不是以太帧。帧中继网络中的用户设备负责把数据帧送到帧中继网络,用户设备分为帧中继终端和非帧中继终端两种,其中非帧中继终端必须通过帧中继装拆设备(FRAD )接入帧中继网络。 2. 帧中继的特点 帧中继具有如下特点: ● 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将数据信息以帧的形式进行传送。 ● 帧中继传送数据使用的传输链路是逻辑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在一个物理连接上可以复用多个逻辑连接,可以实现带宽的复用和动态分配。 ● 帧中继协议简化了X.25的第三层功能,使网络节点的处理大大简化,提高了网络对信息的处理效率。采用物理层和链路层的两级结构,在链路层也只保留了核心子集部分。 ● 在链路层完成统计复用、帧透明传输和错误检测,但不提供发现错误后的重传。省去了帧编号、流量控制、应答和监视等机制,大大节省了交换机的开销,提高了网络吞吐量、 局域网 局域网

实验2 帧中继基本配置和帧中继映射

8.3 实验2:帧中继基本配置和帧中继映射 1.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读者可以掌握如下技能:

①帧中继的基本配置; ②帧中继的动态映射; ③帧中继的静态映射。 2.实验拓扑 实验拓扑图如图8-4所示。 图8-4 实验1~实验4拓扑图 3.实验步骤 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行实验2.在图8-4中,我们已经模拟出了帧中继交换机,现配置R1,R3和R4,使它们能够互相通信,配置步骤如下: (1)帧中继接口基本配置 R1(config)#int s0/0/0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23.1 255.255.255.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使用”encapsulation frame-relay[ietf]”命令配置帧中继封装类型。帧中继有两种封装类型:cisco和(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对于cisco路由器,cisco是它的默认值;对于非cisco路由器,须选用ietf 类型。但国内帧中继线路一般为ietf类型的封装,我们这里由于上面的帧中继交换机中封装类型是cisco,所以选择cisco R1(config-if)#frame-relay lmi-type cisco //如果采用的IOS是11.2或以后版本的,路由器可以自动适应LMI类型,则本步骤可不做。国内帧中继线路一般采用ansi的LMI信令类型,这里采用的是cisco R3(config)#int s0/0/0 R3 (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23.3 255.255.255.0 R3(config-if)#no shutdown R3(config-if)encapsulation frame-relay R4(config)#int s0/0/0 R4(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123.4 255.255.255.0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比较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比较 一.摘要 分组交换是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的,它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即将到达交换机的分组先送到存储器暂时存储和处理,等到相应的输出电路有空闲时再送出。 帧中继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它主要用在公共或专用网上的局域网互联以及广域网连接。大多数公共电信局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的虚拟广域连接的一种途径。 二.综述 1.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是由分组头和其后的用户数据部分组成的。分组头包含接收地址和控制信息,其长度为3--10B,用户数据部分长度是固定的,平均为128B,最长不超过256B。同一分组网内分组长度是固定的,而不同分组网分组长度可以不同。路由选择确定了输出端口和下一个节点后,必须使用交换技术将分组从输入端口传送到输出端口,实现输送比特通过网络节点。 分组交换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除了打电话直接沟通,通过计算机和终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在传输线路质量不高、网络技术手段还较单一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更小的等长部分,每个部分叫做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首部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在分组交换方式中,由于能够以分组方式进行数据的暂存交换,经交换机处理后,很容易地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通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