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的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说明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在于

A人们缺乏科学知识

B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

C反动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根据自身需要则会巩固错误认识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错误回答

4.下列与“气者,理之依也”反映同一哲理的是

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人能群,而牛马不能群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B.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C.是机械单一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D.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辩证唯物主义主张按规律办事,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0.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诗词中却赋予它们以情感与生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落花的意象反映的是

A.人们可以任意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意识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而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这一观点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3 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14.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这说明了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15 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在于实践的

A.主体性 B.直接现实性 C.客观物质性 D.能动创造性

16.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在于实践的

A.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 B.直接现实性 C.客观物质性 D.历史性

17 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可见

A.矛盾的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

B.正确认识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18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的绘画、园林艺术、瓷器、经籍等西传至欧洲,当时的欧洲盛行“中国情趣”、“中国风。如”果中国文化只有瓷器,而没有经籍的思想内涵,是不会产生当时中国真正的大国影响力的。软硬之道在于相互倚重,体现了矛盾的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条件性 D.客观性

19.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21.下列说法中,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C.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22.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化

23. 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时比喻说,给孩子洗澡,把孩子和脏浴水一块泼掉。恩格斯这一论述

A.启示人们在实践中要敢于打破常规

B.告诉人们应该坚持辩证否定观

C.告诉人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

D.启示人们要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6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7.风景秀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通过黄山的秀丽表现出来

B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的秀丽之中

C 黄山的秀丽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

D黄山的秀丽可分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28某学者认为,唯物辩证法蕴涵三重智慧:“两面神”思维,助你走出牛角尖;把握条件,看法才能准确;创造条件,主动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从整体上把握这三重智慧,要求我们

A 坚持用对立统一观点想问题和办事情

B 善于驾驭规律,把握联系,促成发展

C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探索

29国际上有一条公认的“马特莱法则”。该法则强调,企业的经营者不应该面面俱到,而应该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即以关键的20%带动80%,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该法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A要把握有利时机,促进矛盾转化

B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

C应突破规律制约,实现跨越发展

D应把握事物主流,做到统筹兼顾

30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下列对此预言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物质是不会消灭的,地球是不会消亡的

B 自然界发展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 人的意识活动决定事物的发展

31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2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3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4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同时还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的是

A 矛盾

B 意识

C 生产力

D 社会实践

3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就必须辩证分析事物的

A 必然性与偶然的关系

B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C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6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保存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味精、木糖醇、维生素、矿物质等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只要以合理方式、合理剂量使用,就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这表明

A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矛盾双方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D 事物运动都受规律制约

37.“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38. 马克思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细胞—商品开始,深入探索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趋势,创作了《资本论》,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运用的杰出典范。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实质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3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40..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1.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4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43.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4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使统一体分解

45.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4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既克服又保留

4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49.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这说明了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特点

C 事物的矛盾离不开人们的主观感受

D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50.当前,如何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学者称,按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计算,通货膨胀主要有一篮子商品价格决定的,一篮子商品中1\3是食品,食品中1\3是猪肉,所以把“猪”管好就行了。下面选项中,与此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5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的投机之道“论其有余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犯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用辩证的眼光看范蠡的投机之道

A 表明他已认识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B 启示我们要学会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 启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2. 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和“反物质” (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

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53. 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A 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

B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C 说明自然界始终都留下了人的印记

D 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4.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是

A.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D.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

55. 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上述论断中指出

A.历史是偶然性向必然性转化的过程

B.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C.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56“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57下列成语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A.防微杜渐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量小非君子

58..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D.现象和本质没有统一性,不表现本质

59.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合理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60.2011 年是中国加入WTO 十周年,十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了“双赢”。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61.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之,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形式在美国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A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B 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普遍性

C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答案详解

1.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就成为了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2.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若题干换做针对哲学第二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的哲学派别就应当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了。

3.B这段论述选自《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AC两项分别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与阶级根源。

4.C 题干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此同属一个哲学范畴的是C。A项是强调运动看问题的辩证法观点,D项为唯心主义观点。

5.D 此题的意思是说,坐在地球赤道上不动就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日行八万里”了,这说明静止只是一定范围的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无所不在,是绝对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备选项A、B、C与本题无关,而且本身都是错误命题,应排除。

6.B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者在探讨社会历史的时候都背叛了自己,片面地看历史发展问题,成了历史唯心主义者。在社会历史领域,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了出去,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7.A 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五行学说用相生相克揭示事物的联系运动,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观念。所以BCD表述有误。

8.C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项事物联系与发展的环节是扬弃。

9.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也就是说时代不同了,思想要随之变化,体现了辩证法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则体现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因而反映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以正确答案是C。

10.D 物质决定意识,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蕴含情感的艺术创造,仍离不开客观事物,故A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这种艺术创造并未改变客观事物本身,C错误;意象体现了人的意识能动性尤其是创造性。

11.D “白马非马”论错在只看到“白马”与“马”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没认识到任何特殊性中一定包含普遍性。

12.B “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整体的功能。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A项揭示的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原理,不符合

题意。D项揭示的也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原理。C项揭示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所以正确的只有B。

13.D 洛伦兹这话是说,在天气预报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因素积累起来,经过一连串中间环节逐级放大,小旋风和小暴风可以发展成跨越整个大陆的巨大漩涡。这种说法没有夸大联系的普遍性、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和否认联系的多样性,而是一种富有科学性的推测。这种推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一种事物、现象可以经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因此,备选项A、B、C均不合题意,D是正确选项。

14 C 题中的观点没有涉及时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因此,备选项A、B、D应排除。题中的观点强调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即时间的一维性,因此,正确选项是C。

15.B 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观反映性存在,实践则突破了主观反映的范围,把意识转化为现实,这是直接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因此,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在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正确选项为B。意识和实践都具有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因此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不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备选项A和D是错误的。实践固然具有客观物质性,而意识虽然是主观反映性存在,但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其表现或表达也离不开“物质的纠缠”(马克思语),因此,备选项C把“客观物质性”作为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也是不恰当的。

16..A 哲学上讲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没有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非生命物质固然没有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就连动物也是消极适应自然,它不要求,也没有能动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因此,A为正确选项。“直接现实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本质,不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因此,备选项B是错误的。“客观物质性”是实践同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共同点,不是两者的区别点,因此,备选项C也是错误的。“历史性”在这里是个含混不清的概念,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也有自己的“历史”,因此,备选项D也是不恰当的。

17.A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在于计较的少。舍弃是另一种拥有。这说明了舍弃与拥有构成一对矛盾,它们有共存转化的同一性,但这要以看到二者的对立为前提。应选A。BD 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C表述有误,矛盾的斗争性应为同一性所制约,寓于同一性之中。

18.A 材料中所说的软与硬形成了矛盾的双方;二者相互倚重,说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正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

19.D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有人把和谐与矛盾对立起来,认为和谐就没有矛盾,有矛盾就不是和谐。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因此选D。

20 A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BCD都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因此都不能选。

21.B A项强调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B项体现质变量变规律,C项强调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D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A 事物的度就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因此,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质和量的统一。BCD分别是讲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事物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些与“适度”原则没有直接的关系。

23.B 恩格斯的比喻说的是费尔巴哈形而上学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全面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告诉我们应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故选B。

24.B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所以它比旧事物更有生命力,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25.B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能够体现内容与形式这种辩证运动关系的只有B。

26 D 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抽象可能性。而现实可能性是现实中已充分具备了实现条件,很快能实现的可能。永远不能实现的是不可能。

27 C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黄山的秀丽通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表现出来;A项错误。B项混淆了“黄山的秀丽”与“ 黄山”的关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之中。D项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符合题意要求。只有C项正确反映了黄山的秀丽(普遍性)与秀丽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特殊性)的关系。

28.A 整体把握三重智慧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我们只能利用和把握规律,而不能驾驭规律。C项说法正确但不能反映题意,D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9.B本题考查对主要矛盾的认识。C项“突破规律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规律是客观的,不能突破;“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故AD不符合题意,应选B。

30.B 物质是不会消失的,但地球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会消亡,A项错误。CD两项说法均有误。只有B项自然界发展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才是对玛雅预言的正确认识。31.B 早在19世纪80 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2.B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性表现为它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

来运动的出发点。

33.A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4.D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

35.C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36.C 食品添加剂只要以合理方式、合理剂量使用,就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这表明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37.A 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38.D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39.AB 这段话说明了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分不开的,因而是客观的,而人头脑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则是对客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这段话并没有在说明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也没有说明它们是有限或无限。

40.ABC 王夫之这段话说明的是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任何静止状态中都包含绝对运动的趋势与因素。但这句话并未体现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1.ACD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所以B不对。

42.BCD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A项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是存在于人们思维之中,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43.BCD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它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根据这一要求,符合题意的是BCD。A项流行的某种时尚并不一定代表它有远大前途。

44.AB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 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45.CD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AB都是自然现象,凭感官可以感知的,故排除。

46.ACD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ACD三项中事物性质均发生了变化,而B项事物性质未变,体积的变化是量变。

47.ABCD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ABCD均符合题意。

48.ABD C项表述有误。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49.AB 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人在饥饿时,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属于次要矛盾。吃饭问题解决后,吃饭问题属于次要矛盾,原属次要矛盾的发展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人在不同阶段面临各种烦恼也意味着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特点,AB符合题意。C项否认了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项说法有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50.AD把“猪”管好就行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AD两项体现这一哲理。B项体现矛盾的普遍性,C项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51、ABCD “论其有余则不足,则知贵贱”说明范蠡看到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犯贵”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选A。“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说明当商品价格昂贵时要像清理粪土一样赶快抛卖,当商品价格便宜是要像珍视珠宝一样多多买入,这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做出了不同的买卖行为,这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范蠡看到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并根据这一规律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的行为,这体现了他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2 BC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性体现的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现代科学研究的“暗物质”、“反物质”没有也不可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暗物质”、“反物质”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暗物质”与“反物质”跟我们传统所见到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物质总是客观实在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这个统一性又是多样性的统一。“暗物质”、“反物质”只是证明和深化了世界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还会不断地发现物质的新的具体形式,从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53.ABD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这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C项表述有误,在人类社会存在之前自然界已经存在了。

54.ABD 认识必然和按必然性办事,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表现,因而能获得自由。能动性的实现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并要按规律办事,因此巧妇没米就不能做成饭,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才能办成事,这两种情况从不同的方面正确地说明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关系。C是不讲客观实际,不讲客观规律,不讲条件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盲动,因而不能选。

55. CD 这段论述指出,偶然性其中包括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作用,并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但这段论述没有涉及偶然性向必然性的转化,因此A不能选。而B是错误的观点,也不能选。

56、ACD“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一致,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57、ABC 本题考查对量变与质变关系特别是对量变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从古到今人们总结的经验教训,具有普遍的借鉴作用。只要读懂了题中选项的具体内容,就可以准确的选出ABC项是正确答案。D项中的“量”指的是人的气量而非数量,故与题干要求无关。

58.AC 此题答案在马克思的原话中就已经点明,现象和本质不会“合二为一”,说明两者有“区别”;如果两者“合二为一”,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说明“科学的任务在于透

过现象发现本质”。因此,A、C为正确选项。“现象由本质决定”,命题本身正确,但不合题意。任何现象都是本质这样那样的表现,备选项D否认这一点,认为两者“没有统一性”,是错误的。

59.BD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因此,存在的应当都是灭亡的,而不一定是合理的。我们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60.ABC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通过实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双赢即体现了这一哲理。

61.AB 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之,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形式在美国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说明爱情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都深深打动世人说明了不同的文化中又包含着共性。所以应选AB。这一材料并不是要说明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舍掉CD。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发表

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图表,你在笔记本上记一下,以后复习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容,不用看书了,看这个图表就足够了!

一、基本矛盾学说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②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有特点

A、性质有特点:非对抗性的

B、解决方式有特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C、运动方式有特点: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不适合......

二、两类矛盾学说

①敌我矛盾:对抗性的→通过暴力方式、专政的方式加以解决

②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通过民主的方式、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

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民族关系上:仅对大汉族和地方民族主义,实现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2. 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这些观点力图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6.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应包括:

A.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

B.唯物主义历史观

C.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

D.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7、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8.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科学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它并非为全人类服务,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因此,这句话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CD三项都不对。B项与题干无关,C项表述不对,而D 项错在“哲学”上,应当是无产阶级掌握马克思主义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2.D 科尔施的理解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这一特性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3. B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只有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实践中被应用。

4. C 英国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5.A B项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多项选择题

6.ABCD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AB两项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C项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项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7、ABC 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吸收前人优秀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即ABC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8. CD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语,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唯物史观,解决了这一难题。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提出的理论,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D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9.AB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即它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 2) 、单项选择题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题号正确答案 1C 2C 3C 4C 5D 6C 7C 8B 、多项选择题 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运动是绝对的 D.时空是相对的 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一、单项选择题 1.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2. 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意志论 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4.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 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 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 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 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5.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 B.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 C.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 D. 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 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 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 A.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 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 C. 运动是绝对的 D. 时空是相对的 E. 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 2.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 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 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 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E. 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 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A. 唯物主义一元论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C. 二元论 D. 运动观上的绝对论 E. 唯心主义一元论 4.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 客观性 B. 稳定性 C. 普遍性 D. 随意性 E. 重复性 5. 所谓相互静止是指()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E. 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6.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 A.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判断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第一。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第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肴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的东西,必须你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

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题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r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次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着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神论与无神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就是物质?什么就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就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就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就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与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与反映; ⑵物质就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物质世界的主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哲学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1)物质观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第二个历史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三个历史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及意义(47正3一49)内容: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提供了前提,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它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 (1)运动范畴的涵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思维,而不局限于某种具体运动形态。 (2)物质与运动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如果设想物质不运动或者脱离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凡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关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涵义:绝对运动指运动是无条件的,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对静止运动的有条件性,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回。 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运动和静止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指:就某一物体没有进行机械运动而占:就机械运动的范围内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位置保持不变而言;就某一事物没发生质变而言。 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会出现两种形而上学倾向:把静止绝对化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目的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

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形而上学思维的禁锢,把物质同物质的结构混为一谈,也经不住自然科学发展的考验和唯心主义的进攻。其缺陷有:第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物质的某种特殊的层次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 第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三,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本质;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时数】课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它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而且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并对解决各种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问题。 (1)含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实践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的抽象。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此基础生我们还要了解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物质客观实在性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所以我们了解世界时也是从“物质”概念开始的。在弄清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论证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 1、物质范畴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