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照春节习俗1

日照春节习俗1

日照春节习俗1
日照春节习俗1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盘点

2013-1-17 17:06: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山东各地春节习俗

大年三十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年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德州:在各个角落里放灯碗、彩灯、玻璃灯等,意味着驱逐黑暗迎来光明。男女老幼于除夕穿上新衣准备过年,尤其是妇女儿童,不仅衣着漂亮,而且还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妇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钱排子(用红线穿钱编制而成)以示红火。

临朐:上午清扫卫生,叫做“除尘”、除厄运,从里向外扫,取意“除旧布新”。用一根木杆挑起灯笼,竖在天井里,民间叫做“竖灯笼杆子”。

蓬莱:年三十午饭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二是肉,三是龙须菜。米饭主要是大米和小米,吃剩的称为“陈饭”,叫做家存“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就是把海带、白菜切成细丝,加上粉条一起煮好,俗话说:“吃了龙须菜,一年又顺又发财。”

临清:早饭多数人家吃全菜(杂烩),把藕盒、炸肉、炸丸子、粉条、猪肉、牛肉、鹅肉、黄花菜、大白菜加豆腐(豆腐必不可少,寓意“都有福”)一起煮好,主食是发糕和枣卷。

莱芜: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即墨: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胶东: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家家制作供品,有鸡(吉祥)、鱼(年年有余)、圣虫(蟠龙,面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蒸好,年三十半夜供上,过了正月十五撤下,至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掉)、团圆饼(用面做成太阳的形状,分层蒸熟,染色,忌日供上,初一中午全家分食)、小米枣饭、水果、蜡烛、香纸等。有吃年夜饭的风俗,除夕半夜吃饺子、吃面鱼(鱼形馒头),此时人们没有食欲,但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意“头尾都有余”。

正月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年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阴历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临清:初一拜年时,由男子和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谓“拜团结年”。

鲁西南地区:早上不能把鸡、鸭、鹅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后,再用扫帚从牲口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

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除黑暗,把邪气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用面粉做好的各种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圣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把年前用面蒸的圣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圣”是“剩”的谐音,丢圣虫取“剩余”之意。

郓城: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大年初一早晨,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

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所唱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邹城:有捣老鼠洞的风俗,初一早晨,用擀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莱芜: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民间习惯称为“破五”。传说姜子牙封妻子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大概人们为了避穷神才称这天为“破五”吧!古时人们把破五看成春节后一个重要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因此大家都置办酒席,燃放鞭炮,欢天喜地接财神。

临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炮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起来,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

茌平:称这天为“五穷”,放鞭炮谓之“赶五穷”。

单县:这天通行送财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有人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就会招蝎子、蚰蜒。

沂南:撤家堂轴子,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龙口:称这天为“路头日”,初五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煮水饺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俗称“人七日”,也叫“人胜日”。传说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始祖,在制造出鸡狗猪牛马羊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淄博、潍坊: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

寿光:于人日“树消息”,削三木片,以轴贯之,联以丝车,剪彩为络丝娘,悬之高杆,以验风占岁。

龙口、招远: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吃现包,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郓城:当地民间传说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的生日,妇女在这天用秫秸、布条做一个“七姑娘”,扶着她先转井,再转碾台和磨台。

邹城:祭祀火神祝融。

沂南:推磨压碾,送天地神。当地的未婚女子在这天落日前,用初一早晨发纸时用过的红筷子,到灶王爷前占卜,预测婚嫁吉凶。

春节习俗耍龙灯完整版

春节习俗耍龙灯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习俗:耍龙灯 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镇,有“耍龙灯”的习惯。“耍龙灯”也叫“舞龙”,又称“龙灯舞”,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相传,古人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造型优美,绚丽多采,线条刚柔相济。在历史条河中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周代铜器的龙纹已渐趋完整。“耍龙灯”在汉代民间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宋代吴自牧着的《梦梁录》中记载: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耍九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退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耍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象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农村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来源:人民日报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1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作者:尤米小小“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满街走…”。自从过了腊八之后,就时常听到读幼儿园中班的女儿在念这首童谣,听着听着,真觉得“春节”要到了。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我们无论走到哪个城市、身在哪个国家都无法释怀、久久难忘的根,是宁愿反复的给来回叫卖的的餐车让道也要挤上“春运”火车的动力,一年忙忙碌碌,奋力拼搏,临到快放假了依然奔波在工作岗位上,闲暇时无数次刷新过年回家的车票,都是为了这二字“春节”! 提起春节,就会想起家乡过节时浓厚的节日氛围。我的家乡是江苏北边儿的城市——徐州,孩提时候,一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置办年货,杀猪买肉,十来斤的大鱼买个好几条养着一直吃到元宵后,即便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也会买个几斤大肉,满足孩子们一年到头的期盼。 腊月二十三,在我的家乡,按习俗是祭灶台神的日子,家里的长辈们特别讲究这些,早早地买好了灶王爷的画像,到了这天,趁着一大早

孩子们都还没起床的时候就点好了香火摆好祭品,贴好了灶王爷的画像,希望灶王爷保佑来年有好的收成。 土灶台烧出来的才是家乡味 腊月二十四是除尘日,在这一天全家人都出动去大扫除、清洗晾晒,陈年累月没用过的锅碗瓢盆、桌椅柜子、杯盘调羹,甚至房顶犄角旮旯处的蜘蛛网,全部都清洗一遍,为了新年时候待客用,也寓意着除旧迎新,来年会更好。 腊月二十五之后也不闲着,家里的妇人们开始忙着碾米粉、磨面粉、做豆腐、烙煎饼、蒸馒头。碾米粉加红糖是年三十用来包汤圆的,豆腐要做一大筐,切成小方块放外面晾着留着做豆泡用,馒头、煎饼是苏北人的主食,年三十前一定是屯的够够了,一直到元宵后都不用再去忙。记忆最深刻的要数炸丸子、炸坨子、炸豆泡了,对于老人们来说,丸子、坨子象征着团团圆圆,豆泡象征着金银财宝,“过年”除了鸡鸭鱼肉外,最必不可少的就是炸丸子了。寒冷的天坐在灶台旁,边帮大人们看着灶台里的火,边吃着刚出锅的外脆里嫩的萝卜丝丸子,别提有多幸福了。 腊月二十九开始贴对联、贴窗花,这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所有的活都忙齐了,用面粉在煤炉上小火熬了浆糊去贴对联,外门贴最大

家乡的春节作文300字6篇

家乡的春节作文300字6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同学们家乡的春节是怎么样的呢?本文是YJBYS小编整理的6篇关于家乡的春节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家乡的春节 放寒假了,我妈妈开着车拉着我们去奶奶家过春节。 春节前的几天,大街上人来人往,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比平常多了许多,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说:马上要过春节了,大家要多买点东西,过个和和美美的新年。 盼啊,盼啊,四天,三天,两天,一天。 春节到了!夜幕中,一个接一个的烟花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又像孔雀一样展开羽毛在空中消失了。看着这绽放的美丽的节日礼花,我感到快乐极了。 看完烟花,开始吃饺子了,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被端到桌子上,还热腾腾地冒着气儿,仿佛在说:“快来吃我们呀!” 吃完饺子,一家人打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一个个魔术表演和杂技表演都那么精彩和神奇,让我非常羡慕,我想:“我也要认真学会一技之长,也要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给千家万户带来节日的快乐。” 春节,你是我们每一张幸福的笑脸,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期盼的节日。 篇二:家乡的春节 我的家乡在河南虞城县,我家乡的春节非常有趣。如果你想知道多有趣的话,那就跟我来吧!作文 春节的时候,各家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窗花,大门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对联和门神。看着门神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别说是妖怪,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也不敢和它对视。这时,我的家人们也在办年货,看见大家在汗流浃背地干,我也去帮忙,我的任务是陪奶奶一起买菜。 年三十的中午,我们全家一起吃饺子,我忽然想起我的第一颗牙齿就是被包在饺子里的硬币给咯掉的,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正在想着,笑着,只听“咯噔”一声,钱从奶奶嘴里掉了出来。看来今年我是当不了福星啦,福星是奶奶呀!作文

(完整版)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家乡的春节500字

家乡的春节500字 每年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了,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小孩则是早早的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先是腊月二三这天称为“小年”人们都买糖瓜祭灶。就是大人们常说的“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为了让他说好话,于是便用糖瓜甜他的嘴。转眼到了大年三,到处洋溢着年的气氛了,家家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大家都围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晚会,等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 初一一到,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串门走亲戚,嘴里还说着过年好,这类祝贺新年的话。正月五元宵节,大街小巷都很热闹,白天这里有许多传统的节目,比如;扭秧歌,跑旱船,舞龙,还有背棍,其中背棍是我最喜欢看的。背棍的人背后竖着一根铁棍,举着一个或两个化好妆的小演员。随着背棍人的步伐悠扬的摇摆起来,沿街表演很是红火。 到了晚上还有灯展,我们还可以赏花灯,猜灯谜。我们家乡的年就是这样,你们家乡的年是什么样子的? 我爱我们家乡的春节!家乡的春节500字俗话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讲的就是春节。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里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我的家乡,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大扫除一次,准备好过年的年货以及买

春联。在外打工的人会回家过年,给家人带回礼物,和家人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除夕那天还要守岁,迎接春节的到来。 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门前散落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的碎片。树上的枝条吐出了嫩芽儿,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些景象都告诉我们:新的一年开始了。 每当过春节,孩子们最高兴,因为他们能拿到压岁钱,同时也明白自己长大了一岁要更懂事。大人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有客人会来家中作客,大人们要用美食来招待客人。 春节的习俗寓意足。例如放鞭炮,它寓意来年红红火火;或是吃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来年招财进宝;又如穿新衣,寓意除旧迎新。这些习俗都反映了我国春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春节像美味的年夜饭,让家人共享美食。 春节像美妙的音乐,让人们抛开烦恼。 春节像美丽的雪花,让幸福撒遍天下。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精选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精选 春节到了,年也就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下面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1 春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意味着团圆。在外忙碌一年的人们都会在过年前赶回 温暖的家中,和久违的家人们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过年是热闹的,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大街上,人山人海,车 来车往,彩旗飘扬,条幅迎风招展。商场门口挂着一只只大红灯笼,看一眼就让人心 里暖和。店里播放着动听的音乐,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服装店里五颜六色的衣服 应有尽有。菜场里新鲜的蔬菜、各种肉类摆满货架,顾客和商贩们正热烈的讨价还价,过往行人的购物袋里都装得满满当当。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放着 鞭炮,一声声鞭炮带来了新年的欢乐,同时也带走了旧时的烦恼。街上的男女老少脸 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我家也不例外,家里的成员都忙着为过年做准备。爸爸正忙着挂红灯笼,预示着新的 一年里红红火火。妈妈和我在贴对联;一旁的爷爷也没闲着,手拿一个大大的“福”字,准备贴到大门上。爷爷还给我买了许多烟花和鞭炮。装扮后的家焕然一新,充满着节 日欢快的气氛。 奶奶正张罗着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香喷喷的油焖大虾、绿油油的 炒青菜、大大的螃蟹,还有油光发亮的红烧大蹄膀……满满一桌都是我爱吃的,看的 我口水直流。“开饭了!”奶奶一声喊,一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品尝这丰盛的年夜饭。我 举起杯子敬长辈,祝他们新年快乐。爷爷奶奶高兴极了,连忙掏出压岁钱给我,我开 心地接受了。 吃过晚饭,爸爸拿出烟花来放,这可把我高兴坏了,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祝愿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多姿多彩!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2 “春节到,齐欢笑,穿新衣,戴新帽……”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哈哈,我今 年的春节呀,浓缩成了下面几个字: 寒。哇~好冷!我最喜欢下雪了!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世界上似乎只剩下了白色。一团团、一簇簇,就像松鼠的大尾巴,蓬松松、沉甸甸的。

春节习俗礼仪放爆竹完整版

春节习俗礼仪放爆竹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习俗礼仪: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 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 ?趣闻 ?灶糖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史料 3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接玉皇 ?赶乱岁 ?照田蚕 ?千灯节 4腊月二十六 5腊月二十七 6腊月二十八 7腊月二十九 ?祭祖 ?小除夕 8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

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

家乡的春节优秀作文5篇

家乡的春节优秀作文5篇 过春节当然得回到自己的家乡,那浓浓香味才会满足我们的胃口。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家乡的春节作文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春节作文1 在一年四季都有快乐的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不给我还是最喜欢春节 我们这里的春节在腊八就开始了,人人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真称得上色味俱全。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无论男女老少都早早起了床,大人放鞭炮。俗话说“这天是送灶王老爷上天过年的日子”因此鞭炮声格外响亮。 二十五,一扫帚扫走所有的不吉利,扫走所有的不干净。 大人小孩都要赶个年集,买一些糖果,买一些水果,然后买新衣服,买对联。 在二十九下午,家家户户都揭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以表示新的一年喜气洋洋。使我想起“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除夕晚上,五点钟就已经夜幕降临了,我们一群小伙伴欢快的玩耍,手里拿着一大把自己喜欢的鞭炮。大人们则聚在一起打打牌,一直到十一点钟,该散伙了。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小伙们则在表演摔跤,女人回家煮饺子,男人在家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钻了出来,像彩虹一样,又像仙女在天上撒花。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沾着腊八蒜,别有一番风味。家家灯火通宵,热闹极了。 初一,我们穿上新衣服,迎接新的一年,我们去给长辈拜年,还给压岁钱呢! 初二那天全家一起逛庙会,烧香拜佛,祈求佛保佑,平平安安。 在十五那一天的元宵节别提有多热闹了,晚上一起吃元宵,还有灯会,一个个漂亮的小姑娘举着灯笼走来走去,非常壮观。 十六便开学了,大人也开始劳动。 我爱家乡的春节,希望下一年更美丽。 家乡的春节作文2 我的家乡在一个孤落的小村里。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城市的璀璨,但片刻的清幽、却会留住永恒的微笑和洗刷不掉的农家淳朴。 记得寒假中最让我难却的就是春节十二点钟的那个瞬间。 就这样缓缓的、我的眼神停在那根细而锐利秒针上。 那一刻我拼住了呼吸,一切仿佛都停止了,但唯有它、还在一点一点的完成一轮生命的变迁。

春节的习俗优秀作文摘选5篇600字

春节的习俗优秀作文摘选5篇600字 春节的习俗作文:篇1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 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春节的习俗作文:篇2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

春节习俗贴春联完整版

春节习俗贴春联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习俗:贴春联 南方网讯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贴春联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乘四化春风创伟业鼓九州岛生气迈征程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 之称。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 相传五代以前,古人,对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不理解,误认为是神鬼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户。传说这里面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呢。 很早以前,有个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大片桃林。桃林里有棵很大很大的桃树,树下有两间石屋,石屋内住着两兄弟: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力大无比,雄狮见了低头,恶豹见了瘫地,老虎为其守林。兄弟俩相依为命,和桃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天旱了,他们挑来泉水,生虫了,他们细心去捉;培土整枝,辛勤劳作,不辞劳苦。那桃林终于结下累累硕果,那棵大桃树结的果又格外大、格外甜。人们都说它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成为神仙。

在度朔山的东北面,有一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这野王子也有笨力气。他仗着自己力大人多,占山为王。 他狠毒如蛇蝎,吃人心,喝人血,可把这一方的老百姓害苦了。野王子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后能成仙,垂涎三尺,派人上度朔山,喝令神荼兄弟俩献仙桃,兄弟俩冷冷一笑,说:“俺这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说完把来人撵下了山。 野王子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即带三百人马上度朔山。神荼兄弟带着守林虎出桃林迎战,两方相遇,一场恶战霎时把野王子打得狼狈逃窜。 野王子吃了败仗,逃回岭上,想仙桃茶饭不香,思报仇昼夜难眠。 在一个墨黑的夜里,风呼呼地叫,神荼兄弟正睡得香的时候,忽听外边有动静,急忙起身开门一看,只见从东北方向过来几十个鬼怪,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噢噢乱叫着向他们扑来。兄弟俩毫无畏惧,神荼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把草绳跟在后面。哥哥在前面抓,弟弟在后面捆,不多时,几十个鬼怪全被捆了起来,个个喂了老虎。 原来这些鬼怪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荼神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却丧了命。 次日,这事马上传开了,神荼兄弟的名字也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 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兄弟俩上了天堂,被老天爷封为专管惩治万鬼的神仙,他们过去种下的桃林能驱鬼避邪。此后,逢年过了,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与虎,挂立于门的两边,以示驱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之意。这种桃制的木条即称“桃符”。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

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家乡的春节 照家乡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 这天,是家乡过小年的日子,说是小年,不如说是过春节的彩排。晚上,天一擦黑,就听见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这是要吃水饺了,每一年的这天吃睡觉之前都要放鞭炮,再烧些纸钱送灶王爷上天,干完这些才能吃水饺。每当这一天晚上,村子里就会传出一阵阵参差不齐的鞭炮声,那声音直冲云天。这天还要把屋子整理好,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三十也就是家乡人口中的大年了,这天中午十二点,家家户户贴对联。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顿团圆饭,吃晚饭,家里的男人们就去别人家拜早年,女人们在家里等待别人拜年。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开始包水饺了,但都在炕上包,边包水饺边等待。包完水饺,就一起围坐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睡觉要等到晚上十二点时才能吃,吃完水饺才能睡。 正月初一早晨,人们穿上新衣,这时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这时要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压岁钱了,收完了压岁钱,就一起出去拜年,到那家串串,到那家走走,拜完之后就在家里等待别人来拜年。 过完春节后的几天更不能闲着了,还要到别的亲戚家这样子来回走动,晚上还要请在村子里的长辈吃饭。初二晚上包好水饺,凌晨四五点钟去给死去的亲人上坟。春节后的几天晚上村里开着路灯,小孩子们都出去放各种礼花。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天必须要吃元宵,晚上全村一起放礼花,各种各样的礼花在天空中呈现出来,给蔚蓝的天空添上了几笔彩色。 春节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过去之后,天气逐渐变暖,孩子们开始上学,大家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 家乡的春节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 春节是大年三十,是老祖宗定下来的日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1 春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热闹非凡:每个人都会出去准备年货、购买鞭炮,有 的在家里打扫房子……他们都在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做准备。虽然辛苦,但每个人的脸 上都有着开心的笑容。 春节并不是只有一天。春节的前几天,家家都要打扫房屋,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要在门前贴对联,挂上红灯笼,贴福字,鲜红的颜色看上去喜庆极了。 除夕夜,家家都要吃饺子、团圆饭。一家人围着一张圆形的桌子,有老有少,聚在一 起边吃饭,边欢声笑语送去祝福,开心极了。桌上香味浓郁、味道可口的饭菜,一口 接一口吃着香味回味无穷。 吃完饭后,有的人家拿出红红的鞭炮来放,有的烟花“嗖”地一声就飞上了天空,“嘭”地 绽放开了,样子各种各样,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可爱的小狗,还有的是一个“福”字。各种各样的图案把天空点缀得焕然一新,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美丽的烟花让大 人小孩都开心得咧开了嘴欢笑着。烟花一点一点地消失,留下了呛鼻的烟味。这烟火 味虽然呛鼻,却体现了春节欢乐的节日气氛。 鞭炮放完了,一家人渐步走回家中,打开电视收看春晚。节目丰富多彩,耳边还能听 见窗外的鞭炮声,屋子里洋溢着开心。 大年初一到初三这几天就要走亲戚收压岁钱了!我和小伙伴尤其兴高采烈,每走到一 位长辈面前,就会对长辈们说一些新年祝福语,收到一个个塞得鼓鼓的红包。手里的 红包上面还写了金色的“福”字,摸起来清凉光滑,心情舒畅极了!在亲戚家里吃团圆 饭时,能见到许多好久不见的长辈,每个人都穿戴整洁,互相寒暄欢笑着。各类菜肴 把餐桌装点得极丰盛,香味一直在屋内徘徊。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个人都参 有关春节的作文600字2 每逢春节,大街小巷总是一片热热闹闹的情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最灿烂的笑容,每个人的心中都为过年而庆祝。我们家四口又在热闹喧哗的街市中来到姑妈家吃年夜 饭只见妹妹身穿大棉袄,手拿一盒小甩炮正准备着和我一起玩呢!“呯——呯——”门

春节习俗走会完整版

春节习俗走会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习俗:走会 走会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至灯节前后,在某亦称香会,1949年后改称花会。每逢年节或遇喜庆大典以及山坛庙会,它便成为最有组织、最为热烈的街头歌舞表演。 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开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车会、高跷、杠箱、狮子、十番、太平鼓等。 开路会 走在最前面,以舞铁叉开路。叉上有铃档片,一舞即响。演练者面画古人脸谱,身着青缎靠,系丝绦,腰围虎皮战裙,脚穿青色缎靴。演练中除边行进边抛叉接叉外,还有“十字披红”、“横腰玉带”和“旱地拔葱”等技艺。开路会是每次走会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走会形式,几乎每会必有。某地区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烧的地秧歌,故又俗称蹦子;此外还有一种打花鼓和边唱边打小铜钱者曰花钹,但不多见。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演练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调,最后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锣伴奏;秧歌调每首4句,每句7字,内容多取自水浒、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龙摆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锣鼓。

五虎棍 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与董家五虎打斗的故事。演练者勾花脸,着戏衣,手持齐眉棍和三节棍,表演双打,群打,有锣鼓伴奏。各种武术套路是预先编排好的,较简单。 跑旱船 用竹片扎成架子外罩绿布成船形,内有一旦角将船钩在腰间,边唱边舞;另一丑角勾白鼻梁戴髯口,在船旁作摇橹状。跑旱船来源于秘书工作早年修运河的民工歌舞。 中幡 亦称幢幡、耍幡、大执事。幡旗用彩绸制成,绣中幡2字或图案,上下均由横竿支撑,上横竿两端系于一根三丈多长的粗竹竿顶,竿顶还缀几个大铃档;在粗竹竿中段约幡旗下横竿处有一个伞状物,幡由上述部分组成。幡的练法有单臂举三举、落三落、脑箭、牙箭、肘箭等,演练时有锣鼓伴奏;牙箭难度最大。中国自晋代就有“幡舞歌”的记载,耍幡在明清前多为宫廷舞乐,后传入民间,清代中幡已是某走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小车会 小车用竹片扎成长方形框架,外罩色布,两侧画车轮,上搭凉棚,后有两根车把;内有一俊扮女子将车钩在腰间,腰前装一双盘膝假腿;车后有一人扮车夫手扶车把,前有一人拉车。演练的套路与旱船相似,但演唱的词曲比旱船活泼有趣。 高跷 一种用双脚踩着木跷作舞的传统歌舞形式。跷有高矮之分,高者约五尺多,矮者三尺多。高跷的角色与地秧歌大同小异,全活有:陀头和尚(双手各持一木棒互击,在队前开路)、

家乡的春节日记10篇

家乡的春节日记10篇 家乡的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真是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特别是除夕夜,鞭炮声就更响了。 家家户户的人都去亲戚家去拜年,吃年夜饭,到了亲戚家。小孩子都会拿起自己的鞭炮,放个够。大人们争着要打牌,赢大钱。 吃饭了,大家都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大人们喝酒,小孩子喝牛奶和饮料。吃完饭,小孩子们可开心了,因为要发红包了!要走了,大家都不想走了呢! 迎龙灯可好玩了,长长的龙灯像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而且,每迎到一户人家门前,就摆着许多水果和鞭炮。开始放鞭炮啦!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鞭炮声真响啊!差点震聋了耳朵。特别是烟花,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迎到了大马路上,拉灯可起劲了,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可好玩了。 每到过年,我们村都会演戏,演得可好了,看的人有男女老少,还是老人最多。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 我的家乡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在我的家乡,春节差不多在小年的时候开始的。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买年货,准备迎接新年。 小年过后,家家都买好了年货。要在房檐上挂上大灯笼

和漂亮的彩灯,晚上,红红的大灯笼亮的真好看,满村都飘荡着红红的烟雾。 除夕到了,真热闹。家家都打扫院子,寓意是把旧年的晦气全部清走。还在大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站远一看,很是漂亮。中午和亲戚朋友们吃顿团圆饭,放了几根二踢脚,表示庆祝新年。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宵,烟花爆竹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几大道美丽的花儿,给黑黢黢的天添上几分色彩。鞭炮声从不间断,还要包饺子吃,看春节联欢晚会。在十二点之前,几乎没有人睡觉,都在守岁。在这天晚上洋溢着家家户户有说有笑的声音。 大年初一,村里有的人去亲戚家串门,这天早上,也要放鞭炮。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犹如天上雷声大作。我们几乎都是被鞭炮的声音吵醒的。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村里有的人坐车进城去看花灯;有的人在家里放鞭炮,吃又大又圆的元宵,还有煮的汤圆,代表团团圆圆,和睦友好之意。这又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过了元宵节,春节就正式结束了。孩子们快要开学了,大人们又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个春节过得真有意义,真热闹! 我的家乡在吉林省,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家乡的春节更让人陶醉。 春节快到的时候全市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的人在家

关于春节作文的精彩开头

关于春节作文的精彩开头 1、新年伊始,到处弥漫着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息,许久不见得家人如今也是齐聚一堂,快乐,是如今的主题。竹炮,对联,欢闹,其乐融融,这个年,我快乐。 2、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3、在鞭炮声声,辞旧迎新的新春佳节,人们的心中酝酿着浓浓的情感,这滚烫的情感里,包含了对家人的关心,对朋友的问候,对老师的尊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祝福! 4、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5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欢度春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春节是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放鞭炮、吃饺子……这些都是过年的习俗。 6、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话说得好:“大人望种田啊,小孩望过年啊。”过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饺子、放鞭炮、还有更实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压岁钱了。. 7、每当春节来到,新漆过的桌子上摆的 总是一些鸡鸭鱼肉,但那是整锅的。简单点说,无非是清扫剩菜罢了,重复的品尝让人厌恶。 有时桌子上少掉几个小孩,那肯定是到街上买杂碎吃了。 8、按照广东的老规矩,年前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哦。无论是显眼的地方,还是角落,都要清扫,一丝尘埃也不会有机会存在哦。把家里的打扫得干干净净,好迎接新年嘛。 9、当迎新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中国人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完整版样本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春节家乡 【一】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 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 名字叫祟 ,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 孩子吓得哭起来, 然后就发烧, 讲呓语而从此得病, 几天后热退病去, 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 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 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 夫妻俩老年得子, 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 她们怕祟来害孩子, 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 拆开包上, 包上又拆开, 一直玩到睡下, 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 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 吹灭了灯火, 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 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 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 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

来害小孩子了。原来, 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 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 因而, 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 又因祟与岁谐音, 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中国历史上, 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 或叫大压胜钱, 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 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 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背面铸有各种图案, 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 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 , 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 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玄宗亲往视之, 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 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 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 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 以彩绳穿钱, 编作龙形, 置于床脚, 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 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 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 其寓义为长命百岁 , 给已经成年的晚

(完整版)1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研究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研究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1103050115) 吴柏桦 调查目的: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有着很多优良的传统节日。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的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一一春节!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农历意义上的春天的到来。现在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12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雷州市沈塘镇 调查对象:沈塘镇的市民(男女老少)、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市广场走访、询问、观察、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进行查询。 1、扫尘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 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 “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 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 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 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在我们本地沈塘市也是在“二四扫房屋”,就是室内屋外,房前房后,彻底进行打扫, 洗刷一新,这些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2、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 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城乡百姓家家户户也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盼度过和 家人团团团圆圆幸福美好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 一年的期待! 3、年夜饭 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这也是家人在一起团圆的好时机,高高兴兴的谈笑风生,有说有笑,那可谓是幸福满家庭啊! 4、除夕夜守岁 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守岁来源很早,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我们《雷州府志》记载有清嘉庆年雷州守岁的习俗:“元日夙兴,焚香,烧爆竹,设(清席),祀香火神及祖先,曰:(供岁饭)”。 在大年三十晚上零时整放鞭炮和烟花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在我家乡,它意味着“辞旧 岁,迎新春”。对于迎新春还有一种说法也叫做“守岁”。 放完鞭炮和烟花后,父母都会给儿女一个红包。这俗称“压岁钱”,说到压岁钱!压岁 钱的含义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