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键盘发展史 哈工大微机接口作业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键盘发展史 哈工大微机接口作业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键盘发展史 哈工大微机接口作业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键盘发展史 哈工大微机接口作业

计算机硬件发展历史

———键盘的发展简史

XX学院 XXXX XXX XXXXXXXXXX

摘要: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人们常把计算机称为冯·诺依曼计算机,这是因为他最先提出“程序存储”的光辉思想,即把计算程序也用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使得一台计算机能做各种不同的事。因此,计算机最初的发展更多的是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如今,计算机已到古稀之年。而我们平时离不开的计算机硬件——键盘,作为最古老的输入设备,也是有其漫长的发展史。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键盘发展历史发展史

1计算机硬件的诞生和发展

1.1计算机的诞生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计算的机器。之后的100多年,伴随这电磁学、电子电工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被命名为ENIAC。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容电阻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KW,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的本身飞行时间还短。

1.2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硬件系统通常指机器的物理系统,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理器件。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基本是沿用了由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模型,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功能部件组成。当我们打开计算机的机箱时,可以看到主机板,它是主机中的基础部件,在它上面密集地安装着CPU、内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的核心是CPU,它一般是将运算器、控制器配以寄存器组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在这里,即将介绍的键盘,即属于计算机硬件中的输入设备。

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发展经历了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以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这四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如图1所示。计算机的发展遵从著名的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个定律是正确的,而且据估计至少在10年内计算机的发展还会是这样的一个规律。

图1 每个阶段的基本性能和特点

2键盘的发展历史

键盘,最古老的计算机输入设备,在没有鼠标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可以说键盘是陪伴计算机发展最久的外设产品之一。其实在电脑之前的时候,欧美不少文字工作这就已经开始使用打字机,这就是键盘的原型。

键盘的分类有很多维度,这里主要以键盘编码为主要维度来区别各类键盘并进行对其发展史的简单介绍。键盘是输入各类文字信息的设备,任何的文字信息如果要通过键盘输入,都必须要分解成基本的信息单元。编码就是把文字的各信息单元和键盘上的各键元对应起来。对应的方式有以下3种: A:一键一码,指一个信息单元对应于一个键; B:多键一码,指一个信息单元对应多个键; C:一键多码,指一个键对应于多个信息单元。这里主要以上述分类对键盘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介绍。

2.1 一键一码键盘

一键一码的键盘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地把每一个信息单元唯一地分配给键盘空间上的各个键。

2.1.1 电传打字机QWERTY键盘

大约17世纪初,那时的欧洲就有人发明了格式不太成熟的打字机,键盘就是应用在这些打字机上的。

“电传打字机”是在键盘+显示器的输入输出设备出现以前电脑主要的交互式输入输出设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上盖带有键盘的打印机,用户所打的字和电脑输出的结果都会在键盘前方的打印输出口上打印出来。

“电传打字机”是大型计算机(MAINCOMPUTER)和小型计算机(SMALLCOMPUTER)时代最主要的电脑交互式输入输出设备。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显示器设计的成熟,电传打字机就逐渐退出了电脑的世界,而键盘则从从摆脱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种设备。

“电传打字机”的键盘没有今天电脑键盘那么按键和那么多功能,实际上它几乎和全尺寸的打字机键盘是一样的,电木塑料下面是机械的按键结构,这种设计也为初期的电脑键盘所继承。

在这个时期,由于个人电脑的体积还很小,所以流行的设计是将键盘直接作在主机上,著名的APPLEII系列电脑就是这样的结构。但随着IBM PC开始将当时还很庞大的硬盘引入到个人电脑上,在80年代中期,独立的键盘成为主流的设计。

图2 电传打字机

2.1.2 QWERTY键盘

1868年,被称作“打字机之父”的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获得了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打字机的经营权。随后几年,人们设计出实用形式的现代打字机并首次规范了键盘基本格局,即出现了现在的“QWERTY”键盘。

QWERTY的命名是根据该键盘第一排开头的6个键而来的。关于QWERTY键盘的设计,有两种解释: 一是由于QWERTY键盘最初是为打字机设计的,为了避免打字机的相邻键杆撞在一起,所以把经常一起出现的字母安排在相互远离的键上,比如Q和U两字母; 二是因为机械键盘本身的速度慢,所以设计者故意把键盘设计得难以使用,以降低打字员的输入速度,从而达到打字员的输入速度和机器本身的速度之间的匹配。

以上面两原则来设计的QWERTY键盘的设计虽然是不够合理的,但QWERTY键盘一直是作为打字机的标准输入设备得到广泛使用。到19世纪30年代, Dvorak等人对QWERTY键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他们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键盘的250种变化, 得出QWERTY 键盘对于盲打是最差的一种,以下是Dvorak对QWERTY键盘的主要批评:第一,左手的负担过重——约57%的击键由左手完成,而大多数人的左手是非优势手。第二,各指负荷的分配与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不匹配,比如小手指的负荷过大。第三,各行键负荷的分配不合理,各手指停歇之上的主行(home-row)各键的利用率过小,只有32%的击键由主行的键完成,而第2行键的利用率为52%。第四,第2行键和第4行键来回切换的频率过高。第五,很多常用词完全由左手输入,如w as、were、extra、address。

图3 QWERTY键盘

2.1.3 DVORAK SIMPLIFIED键盘

基于对QWERTY键盘的评价, Dvorak推出自己设计的键盘,布局如图。

设计的指标有以下几点:

第一, 右手的负荷(56%)大于左手的负荷(44%);第二,根据各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分配

负荷。比如,常用的F键放在食指下;第三,70%的击键由主行(hone- row)上的键完成,最常用的字符(A,O,E,U ,I,D,H,T,N,S)安排在主行上, 22%的击键由第1行的键完成,8% 的击键由第3行的键完成;第四,经常一起出现的两字符,被安排在分别由左、右手控制的2个键上;第五,手指在各行键上切换的动作减少了90% ,最不容易击打的位置分配最不常用的字符;第六,35%的单词完全由主行(home-row)上的键完成。有些实验对DVORAK键盘和QWERTY键盘作了比较研究,如1972年, Seibel指出DVORAKDVORAK键盘的学会时间较短,输入速度较快; 1944年,美国海军和1953年澳大利亚邮政部的研究也看好DVORAK键盘。尽管DVORAK键盘在易学性、输入速度等指标上好于QWERTY 键盘,但由于QWERTY键盘已经被大量的打字员熟练使用,所以DVORAK 键盘并未取代QWERTY键盘。

图4 DVORAK SIMPLIFIED 键盘

2.2多键一码键盘

随着人们认识到通过一键一码键盘设计不可能扔掉不合理的QWERTY键盘,键盘设计人员提出了和一键一码键盘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弦键盘(chord- keyboard)。

和弦键盘是多键一码的键盘,输入一个信息单元必须同时按下一个或几个键,就象钢琴演奏和音一样,所以称为和弦键盘。

和弦键盘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只要少量的键就能表达标准键盘上的所有键,第二,既可用双手输入,也可用单手输入。所以其空间要求较低,键的数量减少,键盘的体积可以减少,而且操作员手指的移动减少,键的数量减少,操作员手指不用在大量的键间来回移动从而减少手指操作的疲劳,并提高输入速度。

多年以来,许多关于和弦键盘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易学高效的键盘。Conrad比较了两个键代表一个字符的和弦键盘和QWERTY键盘,发现使用和弦键盘的被试平均比使用QWERTY 键盘的被试早两星期学会操纵键盘, 当使用QWERTY键盘的被试学会操纵时,使用和弦键盘的被试比使用QWERTY键盘的被试输入速度快8 击键/分钟,以后两者的输入速度增长率没有差别。

通过研究和测试发现,和弦键盘在易学性和输入速度两个指标上都优于QWERTY键盘。由于和弦键盘和QWERTY键盘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码原则,和弦键盘的学习和使用不会干扰QWERTY键盘的使用技能。这个特点会降低QWERTY键盘的操作员对和弦键盘的拒绝态度,使得用户偏好的消极作用降低,所以和弦键盘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输入设备。2.3一键多码键盘

在某些应用场合,输入文本的正确性相对于输入速度、易学性和空间要求等指标有较低的要求,比如说草稿的输入等场合。在这些场合,可使用一键多码的键盘。一键多码键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一个键代表几个信息单元,所以可以减少键的总数,带来和弦键盘的一些特点: 减少了手指的移动,空间要求低。

第二,因为一个信息单元的输入对应一个键,所以不必学习复杂的和弦编码。

第三,因为一个键代表多个信息单元,自然给键带来歧义性。

一键多码键盘设计必须解决歧义性的问题,一般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消除歧义性。消除歧义性的技术是建立在输入信息的统计特性的基础上的。比如英语文本的消歧义,有一种由键入的输入序列产生文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 从字典文件中查找和输入序列匹配的单词; 分析各种连续3个字符序列的频次分布,选出具有最大可能性的单词。

关于一键多码键盘的工效学研究正在开展。

2.4 保健键盘

在过去的10年,累积性损伤,如Carpal Tunnel Sysdrome (CTS)病在办公室职员中稳步增加,研究发现QWERTY键盘的使用和CTS有密切联系。为此,键盘设计者们开始研究保健键盘。

2.4.1 K键盘

早在1926年, Klockenberg 发现在使用QWERTY键盘时,使用者的双手极不自然,他建议把键盘分成左右两半。Kroemer(1972)以Klockenberg的第一个字母K,命名自己设计的键盘为K键盘。K键盘分成左,右两半。实验发现, K键盘和QWERTY键盘在输入速度和心率上没有差别,但QWERTY键盘的使用者因手腕的疼痛停止输入,而K键盘的使用者是因不再能集中精力而停止输入。

2.4.2键碗( Keybowl)

McAlindon介绍了一种新式的输入设备,样子象倒扣的碗, 故称为键碗。键碗不用击键,而是通过一只手控制一个键碗向8个方向的移动来编码。如果双手控制2个键碗,则有

64( 8× 8)种编码。实验表明只需5小时的练习, 使用者就能达到QWERTY 键盘52%的输入速度;并减少81.5%的伸展方向的手腕运动, 48%的转腕方向的手腕移动。键碗完全地消除了手指的运动,显著地减少了手腕的运动,从保健的角度来看,是理想的输入设备。关于键碗的其他指标,正在研究中。

图5 键碗

3.键盘的未来展望——新概念键盘

3.1动态键盘

虽然动态键盘尚未成为主流,但是市面上仍然不乏这样的产品,它们能够通过字母出现的概率,动态改变键盘区域内的按键大小。而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键盘上每个独立的按键,都能够根据字母的使用频率来缩放。

由剑桥大学的研究小组打造的Dasher键盘,工作方式十分有趣——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一串连续放缩的字母进行输入。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最快的打字方式,但是在无法进行多手指同时输入的情况下,还是能起到奇效。

谈到动态键盘,Tactus一定不能缺席。Tactus能够带来实物触摸屏键盘的触感,动态传递“弹出”、“压进”的感觉,这样用户就仿佛真的按下了这些键。现在这样的界面是否能够成为主流还有待考察,但这绝对算得上有趣。

3.2无键键盘

据外媒报道,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创意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没有按键的新型键盘。用户把类似护腕一样的AirType戴在手上,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文字输入。

AirType里面安装有传感器,可以自动追踪手指的动作并找到对应的文字,进而显示在电脑或手机屏上。其蓝牙设备能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对接。由此,用户可以解放双手,更为轻松灵活地打字。

这款产品的研发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仍有部分细节有待优化。业内人士分析称,AirType 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或将改变持续150余年的键盘概念,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

3.3智能键盘

所谓智能键盘,就是用户只需要在要录入单词的几个字母之间滑行,系统词库就能把你需要的单词给找出来,无需考虑顺序、排列、冗余甚至无需考虑多输入进去的字母。其效果出奇的好,精确率非常高(触宝也推出了中文滑行输入法)。这些键盘的“魔法”在于他们均假定用户的触摸会出现空间(或手势)错误,然后进行智能排错,负责寻找最可能是用户想输入的单词。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智能键盘都要比传统的输入法表现得更好。而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键盘占用屏幕的空间非常少。

不过,目前来看,如今的电脑键盘都是在产品质量与外形方面进行提高,从整体的发展上分析,当前还没有脱离传统输入设备的可能,由于功能要素的局限,整体来看台式电脑的产品依然是发展的重点,各个知名品牌也在努力研究更符合人体力学、减少手腕疲劳度的键盘产品。希望未来的时光里,能研究出更方便更灵巧更健康的键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捷,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陈惠鹏,徐冰,刘松波.新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08

[2]柳继.计算机系统硬件发展探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1-01

[3]陈锦润.计算机硬件发展研究[J].时代人物,2008,06.

[4]计算机的分类和发展.《百度文库》.2014-12-24

[5]计算机发展史及硬件知识.《百度文库》.2010-10-23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以及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李晨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F0812003班)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计算机的众多类别及其用途。介绍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并且指出计算机自发明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且将不断提高。最后阐释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类别;发展历史;计算机在现实中的应用;计算机发展趋势。 The Development,Status and Future Of Computer Hardware Li Chen-yu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e development,status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er har dware and states the various types and uses of computer.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h ardware and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 society and points out the rising status of it in s ociety since invented. In the e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is clarified. Keywords: the type of compute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 society t 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引言: 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由于计算 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现代社会正朝着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计算机逐渐成为了社会必不可少的支柱力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是支持计算机本身不断升级改造的根本力量,其中比如制造计算机的根本元件,CPU的制造工艺等等,而未来的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呢??或许我们还无法确定,但是我们确定一点,计算机是未来必不可少的工具抑或是类人智能。 1.计算机的类别、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发明给人类的历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自1946年2月15日标志现代计算机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标志着新的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给人类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变革。 1.1计算机的类别 1.1.1微型计算机(微机,Microcomputer):简称“微型机”、“微机”,也称“微电脑”。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由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

计算机语言发展史

计算机语言发展史(一) 2009-06-28 08:40:4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以自然辩证的观点探讨了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系统分析了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并对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同时以哲学的观点阐述其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其事物发展的共性问题;最后文章介绍了在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其在计算机事业中的突出表现来折射出人类智慧的伟大,以其不平凡的一生来激励和指导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的发展中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键字】 自然辩证法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技术编程语言因特网面向对象 正文 一九九三年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在这十多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信息技术几乎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生活将无从谈起;作为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它只能按照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执行,那么正确认识计算机语言的过去和未来,就是关系到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 一、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当代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以恩格斯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 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下面我将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传热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热学》复习题 一、判断题 1.稳态导热没有初始条件。() 2.面积为A的平壁导热热阻是面积为1的平壁导热热阻的A倍。() 3.复合平壁各种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当做一维导热问题来处理() 4.肋片应该加在换热系数较小的那一端。() 5.当管道外径大于临界绝缘直径时,覆盖保温层才起到减少热损失的作用。() 6.所谓集总参数法就是忽略物体的内部热阻的近视处理方法。() 7.影响温度波衰减的主要因素有物体的热扩散系数,波动周期和深度。() 8.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9. 傅里叶定律既适用于稳态导热过程,也适用于非稳态导热过程。() 10.相同的流动和换热壁面条件下,导热系数较大的流体,对流换热系数就较小。() 11、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普遍规律的数学描写,它对任意形状物体内部和边界都适用。( ) 12、给出了边界面上的绝热条件相当于给出了第二类边界条件。 ( ) 13、温度不高于350℃,导热系数不小于0.12w/(m.k)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 ) 14、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比顺流的传热平均温差大。 ( ) 15、接触面的粗糙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主要因素。 ( ) 16、非稳态导热温度对时间导数的向前差分叫做隐式格式,是无条件稳定的。 ( ) 17、边界层理论中,主流区沿着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的速度梯度零。 ( ) 18、无限大平壁冷却时,若Bi→∞,则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 ( ) 19、加速凝结液的排出有利于增强凝结换热。 ( ) 20、普朗特准则反映了流体物性对换热的影响。( ) 二、填空题 1.流体横向冲刷n排外径为d的管束时,定性尺寸是。 2.热扩散率(导温系数)是材料指标,大小等于。 3.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形空腔,空腔表面对外界的辐射角系数为。 4.某表面的辐射特性,除了与方向无关外,还与波长无关,表面叫做表面。 5.物体表面的发射率是ε,面积是A,则表面的辐射表面热阻是。 6.影响膜状冷凝换热的热阻主要是。

传热学答案+第五版+章熙民(完整版)

绪论 1.冰雹落体后溶化所需热量主要是由以下途径得到: Q λ——与地面的导热量 f Q——与空 气的对流换热热量 注:若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考虑辐射换热,否则可忽略不计。6.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人体通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失去热量,但同时又与外界和内墙面通过辐射换热得到热量,最终的 总失热量减少。(T T? 外内 ) 冬季:在与夏季相似的条件下,一方面人体通过对流换热失去部分热量,另一方面又与外界和内墙通过辐射换热失去部分 热量,最终的总失热量增加。(T T? 外内 )。挂上窗帘布阻断了与外界的辐射换热,减少了人体的失热量。 7.热对流不等于对流换热,对流换热 = 热对流 + 热传导热对流为基本传热方式,对流换热为非基本传热方式 8.门窗、墙壁、楼板等等。以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 9.因内、外两间为真空,故其间无导热和对流传热,热量仅能通过胆壁传到外界,但夹层两侧均镀锌,其间的系统辐射系数 降低,故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 当真空被破坏掉后,1、2两侧将存在对流换热,使其保温性

能变得很差。 10.t R R A λλ = ? 1t R R A λ λ = = 221 8.331012 m --=? 11.q t λσ =? const λ=→直线 const λ≠ 而为λλ=(t ) 时→曲线 12. i R α 1 R λ 3 R λ 0 R α 1 f t ??→ q 首先通过对流换热使炉子内壁温度升高,炉子内壁通过热传导,使内壁温度生高,内壁与空气夹层通过对流换热继续传递热量,空气夹层与外壁间再通过热传导,这样使热量通过空气夹层。(空气夹层的厚度对壁炉的保温性能有影响,影响a α的大小。) 13.已知:360mm σ=、0.61()W m K λ=? 1 18f t =℃ 2187() W h m K =? 2 10f t =-℃ 22124() W h m K =? 墙高2.8m ,宽3m 求:q 、1 w t 、2 w t 、φ 解:12 11t q h h σλ?= ++= 18(10) 45.9210.361 870.61124 --=++2W m

2021年关于计算机硬件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计算机硬件市场调查 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计算机硬件市场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硬件价格每一天都在波动, 新的产品不断更 新换代, 生产厂商为了吸引消费群体, 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各部件功能及整体功能的认知水平还较低, 甚至对一些部件根本不了解, 这也给个别销售者以可趁之机, 利用高价格、低配置欺骗消费者;一些消费者对自己需要用的配置功能不够了解, 而买到不需要的高价格高配置的产品, 在不 久产品更新换代时价格大幅下跌而感觉后悔不已;有些消费者因为不够了解所需商品, 而买到比自己需要的配置低的产品, 从而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地 不便。 我国的软件产业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 现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主要生力军之一。我国软件业发展主要表现为:软件开发研究已从软件人员独立进行步入到软件开发组协作开发的阶段;软件项目已成为投资大、收益高的系统工程项目。 软件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因素看:首先, 软件人才相对较为丰富, 十_大批国内软件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发展着民族软件事业, 也成为国外软件本地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internet与计算机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政府大力推行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使国内计算机硬件市场高速发展, 也造就了潜在的软件市场。国家主导的信息化进程为中国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 史】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 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 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是二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 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 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 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 以及Inter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 被应 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 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 教育到 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

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 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 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 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 机前增加了前端机。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 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 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 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 ARPA。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计算机硬件发展以发展前沿

计算机硬件发展及前沿 现在,我们每天都离不开计算机,它让世界变成“地球村”,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带给我们大量有用信息,使人们能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能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所有的事。它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同时,它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历史仅仅七十多年,但是发展程度是任何机器都比不了的。现在,让我们走进计算机的世界,探索它的奇妙与不可思议吧。 一、计算机诞生的背景 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的蓬勃发展,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后,各个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的计算困难堆积如山,已经阻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尤为迫切。在此期间,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他在1941年制成的全自动继电器计算机Z-3,已具备浮点记数、二进制运算、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现代计算机的特征。在美国,1940~1947年期间也相继制成了继电器计算机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过,继电器的开关速度大约为百分之一秒,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这台完全采用电子线路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信息存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但是,这种计算机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储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备现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三.计算机的发展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完成的。1945年3月他们发表

哈工大传热学作业答案

一维非稳态导热计算 4-15、一直径为1cm,长4cm 的钢制圆柱形肋片,初始温度为25℃,其后,肋基温度突然升高到200℃,同时温度为25℃的气流横向掠过该肋片,肋端及两侧的表面传热系数均为 100。试将该肋片等分成两段(见附图),并用有 限差分法显式格式计算从开始加热时刻起相邻4个时刻上的温度分布(以稳定性条件所允许的时间间隔计算依据)。已知=43W/(m.K),。(提示:节点4的离散方程可按端面的对流散热与从节点3到节点4的导热相平衡这一条件列出)。 解:三个节点的离散方程为: 节点2: 节点3: 节点4: 。 以上三式可化简为: 稳定性要求,即 。 ,代入得: , 如取此值为计算步长,则: ,。 于是以上三式化成为: )./(2 K m W λs m a /10333.12 5 -?=()()12223212222/2444k k k k k k k f t t t t t t d d d d x h t t c x x x πππλλπρτ+????????---++?-=?? ? ? ? ???????????? ()()12224323333/2444k k k k k k k f t t t t t t d d d d x h t t c x x x πππλλπρτ+????????---++?-=?? ? ? ? ???????????? () 22344/244k k k f t t d d h t t x ππλ????-=- ? ?????? 12132222 43421k k f a a h a h t t t t t x x cd x cd τττττρρ+????????????? =+++-- ? ? ? ????????????13243222 43421k k f a a h a h t t t t t x x cd x cd τττττρρ+????????????? =+++-- ? ? ? ??????????? ?()4322k k f xh t t xht λλ+?=+?2 3410a h x cd ττ ρ??- -≥?2341/a h x cd τρ???≤+ ????5 54332.25810 1.33310c a λρ-===??5253 1.33310410011/8.898770.020.013 2.258100.0999750.0124s τ-??????≤+== ???+??5221.333108.898770.29660.02a x τ-???==?5441008.898770.110332.258100.01h cd τρ???==??1132 20.29660.29660.1103k k f t t t t +?++=12430.29660.296620.1103k k k f t t t t ++?+=34 0.97730.0227k k f t t t +=

计算机硬件知识题复习资料资料

信息技术过关考试题库(“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 1、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的简称是________。C A 主机 B 存储器 C CPU D 输入设备 2、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_____________。A A 1946年 B 1950年 C 1949年 D 1941年 3、下列全部是硬件的选项是______。A A 键盘、显示器 B Windows、Word C Word、显示器Windows、主机 4、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_______ 两大类.B A 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 B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C 绘图软件和游戏软件 D 游戏软件和工具软件 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叫_________。C A SONY B INTEL C ENIAC D TCL 6、鼠标是计算机的_____________。B A 输出设备 B 输入设备 C 运算控制单元 D 存储器 7、下列属于输出设备的是(C )。 A、扫描仪、音箱 B、鼠标、键盘 C、显示器、打印机 D、话筒、绘图仪 8、计算机中RAM称为_____________。C A 软盘 B 硬盘 C 随机存储器 D 只读存储器 9、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由_________D 组成。 A 主机和外部设备两部分 B 主机、键盘和显示器 C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D 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10、计算机存储单位中的1 KB 等于_________。B A 1000 B B 1024 B C 100 B D 10 B 11、通常人们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之为______。A A CPU B FOX C ROM D RAM 12、下列设备中哪一个不属于输出设备________。B A 显示器B鼠标 C 打印机 D 绘图仪 13、RAM中存储的数据在断电后______丢失。A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207020122 杨若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展望 杨若雯 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1207020122 摘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电脑,已历经了50多个春华秋实。50余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电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回顾电脑发展的历史,并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惊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历数电脑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发明故事,将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思索和启迪。 关键词:机械、电子、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 引言:计算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用手指计算、石头计算或绳结计算,当文化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进步,计算工具也在相应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就源于这种需求。而计算机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发明则导致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名叫ENIAC。60余年来,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之迅猛是当初发明者所始料未及的,如今,“计算”已经无所不在,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而再从头回顾,我们会惊喜而又毫无意外地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产物,是长期的客观需求和技术准备的结果,那些令人惊艳的天才们与无数的专家们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今天的一切——那么庞大迅捷的联系网与媒介,而我们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在计算机的未来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计算机的史前时代 计算机的史前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用手指或者石头绳结帮助计数的远古时代。数学的萌芽让公元前四五千年的苏美尔人开始了“数字化生存”的初次尝试,他们在发明楔形文字的同时,也在泥板上刻下了人类最早的数字符号。 随后,计算工具开始了快速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筹算发展成了算盘,这是人类经过加工制造出来的第一种计算工具,是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重要成就之一。而西方自17世纪初起,也开始出现了计算尺,至1957年,卡西欧公司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小型电子计算器。 机械式计算机 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从17世纪至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计算机”的研究,这些计算机虽然构造简单、性能不够好,但其工作原理与现代计算机极为相似,为现代计算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的荣誉应归功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威廉·契克卡德,他的发明早于1642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莱斯·帕斯卡的加法机。1674年,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因独立发明微积分而与牛顿齐名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发明了乘法机。1805年,法国一位机械大师约瑟夫·杰卡德完成了法国纺织机械师贝斯莱·布乔关于“穿孔纸带”的构想,设计制造了“自动提花编织机”,这意味着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1822年,被誉为“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从杰卡德的“自动提花编织机”上获得灵感,制成了差分机,并提出了“分析机”的构想,为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3年,美国人弗兰克·鲍德温制造出手摇式计算机,这在电子计算器发明之前是办公室和家庭主要的计算装置。 从机械到电子的进程 机械式计算机采用的都是机械零件,利用机械转动原理工作,而在社会的发展中,电气控制技术逐渐取代了纯机械装置,这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标志着由机械计算机时代向电子计算机时代迈进。 1888年,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霍列瑞斯博士首次使用了穿孔卡技术的数据处理机器,

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人类所使用的计算工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工具相继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这台计算机共用了18000多个电于管组成,占地170m2,总重量为30t,耗电140kw,运算速度达到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 300次乘法。从计算机的发展趁势看,大约2010年前美国就可以研制出千万亿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在短短的50多年里经过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使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正朝智能化(第五代)计算机方向发展。1.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2.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3.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4.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是指从1970年以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为主要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例如80386微处理器,在面积约为10mm X l0mm的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大约32万个晶体管。 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1973年,微处理器有4004、4040、8008。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微型计算机(CPU为4040,四位机)。后来又推出以8008为核心的MCS-8型。 第二阶段是1973~1977年,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改进阶段。微处理器有8080、8085、M6800、Z80。初期产品有Intel公司的MCS一80型(CPU为8080,八位机)。后期有TRS-80型(CPU为Z80)和APPLE-II型(CPU为6502),在八十年代初期曾一度风靡世界。 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十六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处理器有8086、6、80286、M68000、Z8000。微型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PC(CPU为8086)。本阶段

传热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九章 4.一工厂中采用0.1MPa 的饱和水蒸气在—金属竖直薄壁上凝结,对置于壁面另一侧的物体进行加热处理。已知竖壁与蒸汽接触的表面的平均壁温为70 ℃,壁高1.2m ,宽300 mm 。在此条件下,一被加热物体的平均温度可以在半小时内升高30℃,试确定这一物体的平均热容量(不考虑散热损失)。 解:本题应注意热平衡过程,水蒸气的凝结放热量应等于被加热物体的吸热量。 P=0.1Mpa=105Pa,t s =100℃,r=2257.1kJ/kg, t m = 21( t s + t w )= 2 1 (100+70) ℃=85℃。 查教材附录5,水的物性为:ρ=958.4kg/m 3;λ=0.683 W /(m 2·℃);μ=282.5×10-6N·s/m 2 假设流态为层流: 4 1 3 2)(13.1? ? ? ???-=w s t t l r g h μλρ 41 6 3 3 2 )70100(2.1105.282102257683.081.94.95813.1?? ????-???????=- W /(m 2 ·℃) =5677 W /(m 2·℃) 3 6102257105.2822 .13056774)(4Re ??????=-= -r t t hl w s c μ=1282<1800 流态为层流,假设层流正确 Φ=ωl t t h w s )(- =5677×(100?70)×1.2×0.3W=61312W 凝结换热量=物体吸热量 Φ?τ=mc p ?t 61068.330 60 3061312?=??=?Φ?= t mc p τJ/℃ 16.当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做大容器饱和沸腾时,欲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10倍,沸腾温 差应增加几倍?如果同一液体在圆管内充分发展段做单相湍流换热,为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10倍,流速应增加多少倍?维持流体流动所消耗的功将增加多少倍?设物性为常数。 解 ①由米洛耶夫公式: { 5 .033.22 25.033.211122.0122.0p t h p t h ?=?= 10)(33.21 212=??=t t h h 所以 69.21033.211 2 ==??t t 即当h 增大10倍时,沸腾温差是原来的2.69倍。 ②如为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由D-B 公式可知8 .0m u h ∝,即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计算机硬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班别:10计2 姓名:龙云滔 学号:201001030203 社会上对先进计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现代计算机诞生的根本动力。 Cpu方面Intel与AMD仍然以小降为主,不过降幅并不明显,涉及的产品也比较少。Intel今日降价产品主要集中在高端的Core 2系列,而AMD仅有四款产品价格有所调整。 由于四核刚刚发布,还没普及开。AMD从广大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在四核和双核之间,推出三核,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从性能方面来看,AMD公司的内部测试结果显示,三核处理器的性能比双核要高出40%-50%。三核处理器将在AMD公司的产品线路上长期存在,AMD之所以推出三核,是为了给更多范围的用户提供真正的多核技术。AMD公司刚刚推出的三核Phenom处理器可能成为世界首款在单个硅片上集成了三个计算核心的处理器。 目前大家在评价一款处理器时,最先考虑的往往是它的工作频率、前端总线、缓存容量等等性能指标,而对处理器背后的生产技术往往视而不见。不知你是否知道,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发展,对CPU和显示芯片的性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1995年以来,芯片制造工艺的发展十分迅速,先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09微米一直发展到目前应用的0.065微米,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而每次新制程的引入,都对处理器技术发展动态、处理器性能、处理器功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新的生产工艺可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在不增加芯片面积的情况下,使用更精细的生产工艺可以比老工艺大大增加的晶体管数量,并可以扩展新的功能。65nm制造工艺所指的是处理器在制造中采用的工艺标准,处理器里面采用铜互链技术,而65nm就是代表他们之间的距离,距离越窄,相同空间就可以承载更多的晶体管,而晶体管的数量和处理器的性能、二级缓存大小成正比,直接影响处理器整体性能表现。并且采用最新制造工艺后,相同晶体管会占据更小的面积,使一块晶元能够切割出更多处理器,使整体处理器成本降低,直接结果就是单颗处理器售价降低。 此外,降低工艺后还有一个重要好处,一个是功耗降低,提高处理器主频是提高处理器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提高主频后整体功耗会随之上升,所以提高制造工艺也可以有效降低功耗,提高处理器主频。并且在降低处理器功耗的同时,处理器整体的超频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每次提升制造工艺后,往往就会成为新一代超频极品,也正是这个原因。

传热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传热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蓝色字体为注释部分 1-4、对于附图中所示的两种水平夹层,试分析冷、热表面间的热量交换方式有什么不同?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夹层中流体的导热系数,应采用哪种布置? 答:图(a)的热量交换方式为导热(热传导),图(b)的热量交换方式为导热(热传导)及自然对流。应采用图(a)的方式来测定流体的导热系数。 解释:因为图(a)热面在上,由于密度不同,热流体朝上,冷流体朝下,冷热流体通过直接接触来交换热量,即导热;而图(b)热面在下,热流体密度小,朝上运动,与冷流体进行自然对流,当然也有导热。 因为图(a)中只有导热,测定的传热系数即为导热系数;而图(b)有导热和自然对流方式,测定的传热系数为复合传热系数。 1-6、一宇宙飞船的外形如附图所示,其中外遮光罩是凸出于飞船船体之外的一个光学窗口,其表面的温度状态直接影响飞船的光学遥感器。船体表面各部分的表面温度与遮光罩的表面温度不同。试分析: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与外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可能有哪些?换热方式是什么? 答:可能与外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外遮光罩表面与外太空进行辐射换热,另一个是外遮光罩表面与船体表面进行辐射换热。 解释:在太空中,只有可能发生热辐射,只要温度大于0K,两个物体就会发生辐射换热。 1-9、一砖墙的表面积为12m2, 厚260mm,平均导热系数为1.5W/(m.K),设面向室内的表面温度为25℃,外表面温度为-5℃,试确定此砖墙向外界散失的热

量。 解:()()()12 = 1.5122550.26 2076.92W λδΦ-=? ?--=w w A t t 此砖墙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为2076.92W 。 1-12、在一次测定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实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t w =69℃,空气温度t f =20℃,管子外径d =14mm ,加热段长80mm ,输入加热段的功率为8.5W 。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传热传给空气,试问此时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多大? 解:此题为对流传热问题,换热面积为圆管外侧表面积,公式为: ()()πΦ=-=??-w f w f hA t t h dl t t ∴ ()() 2()8.53.140.0140.08692049.3325πΦ= ?-=???-=?w f h dl t t W m K 此时的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49.3325W/(m 2.K) 1-18、宇宙空间可近似地看成为0K 的真空空间。一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其外表面平均温度为250K ,表面发射率为0.7,试计算航天器单位表面上的换热量。 解:此题为辐射换热问题,公式为: ()()4412842 0.7 5.67102500155.04εσ-=-=???-=q T T W m 航天器单位表面上的换热量为155.04W/m 2。

简要分析计算机硬件发展状况及趋势

简要分析计算机硬件发展状况及趋势 如今,我国已步入互联网 +时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日益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中,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计算机的结构组成中,硬件系统不仅是其核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软件运行的重要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其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电子、光电原件以及机械等。在计算机结构中,硬件的地位与作用仅次于CPU,衡量计算机的性能需要对其硬件进行评价。如今,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滞后,计算机硬件规模不断缩小,功能逐渐强大。 1 当前计算机硬件发展状况 依据计算机元器件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来划分,可将计算机硬件发展史划分为四代:第一代计算机(20 世纪40-50 年代)。简单来说,第一代计算机所运用的都是电子管基础,其不仅体积较大,且耗电量也相对较大,就是那几的运行速度比较慢,主要以1946 年ENIAC 的研制成功为标志。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第二代计算机开始使用晶体管,晶体管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的寿命延长,重量减轻,体积变小,同时,运行速度也大大提高。以50 年代末美国菲尔克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为标志。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从根本上来讲,第三代计算机所运用的并不是电子管与晶体管,其所运用的主要是集成电路的形式,以IBM公司研制成功的360 系列计算机为代表。第四代计算机(1971- 至今)。简单来说,在第四代计算机中,所具有的一个显

著特征,就是其对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继承电路的运用,运算速度与效率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其主要是以英特尔公司研制的第一代微处理器英特尔4004 为代表的。 事实上,自从计算机出现之后,就始终以非常快速的节奏不断的发展种,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自从1970年开始,计算机的硬件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与完善,起不仅使得计算机的成本实现了进一步的降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提高了计算机的存储功能。 2 计算机硬件未来发展趋势 2.1 计算机硬件未来发展特点 首先,是硬件性能与材料的发展特点。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就针对于计算机的硬件质量与性能而言,其所应用的材料能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在日后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将会进一步强化对计算机硬件材料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引进一些高新材料,来促进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现代计算机技术所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硬件性能的优化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会加大对此问题的关注,并探寻到有效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研发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来解决此问题。 第二,中央处理器CPU 的未来发展。中央处理器CPU 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1970 年到2005 年为单核时代,在此时期,从根本上来讲,CPU 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唯主频论。自2006

浅析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doc 10页)

浅析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doc 10页)

第五章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 学习要点: 1、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的技术标准、产品升级方法、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2、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结构(硬件、软件),如Intel/IBM公司研制的DVI(数字视频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理想的DVI系统怎样设计实现。 3、将多媒体功能集成到CPU芯片中,一类是以多媒体和通信功能为主,融合CPU芯片原有的计算机功能;另一类是以通用CPU计算机功能为主,融合多媒体和通信功能。 4、把多媒体和通信功能集成到CPU芯片中的一些设计原则是:在设计时采用国际标准;将多媒体和通信功能的单独解决变为集中解决;体系结构的设计和算法相结合等。

3.5英寸(1.44M)软驱, 30MB及大硬盘, 光驱传输速率不小于150KB/s, 视频 VGA(16色), 彩色图形接口(256色) , 音频子系统 - 8bit A/D,采样频率11.025kHz 或 22.05kHz - 8bit D/A,采样频率为11.025kHz 或22.05kHz - 拾音器输入-具有4-9个乐器合成能力,音乐合成器,内装模拟音频混频能力。 输入 101键盘, 两按键的鼠标, I/O MIDI I/O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游戏杆接口 (2) 软件平台 Microsoft 公司的 Windows 3.1 Microsoft 公司的 MS-DOS 3.1 版以上的操作系统 与普通PC相比:CD-ROM、数字音频子系统 2、MPC产品及升级策略 从以上介绍的MPC的软、硬件平台可看到MPC系统与普通的PC机相比,除了增加必要的音频信号处理卡,视频信号处理卡,CD-ROM驱动器以及必要的外部设备以外,并无特殊之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