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大学关于2018版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XX大学关于2018版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XX大学关于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性文件,其制定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达成和整个学校的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等新形势及我校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校在总结201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现就本次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相关精神,根据“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系统专门知识、良好职业能力”的一流人才培养要求,切实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全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其能承载创新驱动和一流人才培养要求。坚持通专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吸收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政法院校特色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素质一流人才。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原则

对接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才培养要求,切实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坚持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培养原则

从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出发,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实务能力提升,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适当增加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开办各种专业交叉融合实验班。XX大学(三)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

对接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方案修订须强化实践教学,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要对照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制定细化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在现有实践教学课程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课堂外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积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四)坚持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原则

课程设计以教育部对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要求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重视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科学规划课程学期分布,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专业交叉融合的新课程,重视开发和设置与现代

网络信息技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的课程,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领域。

(五)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对接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教育中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关于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和要求

1.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化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实验实训教学三部分。

2.各专业学生毕业总学分原则上为160学分左右,1学分对应16个学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3.除实践实验实训类课程外,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以4:6-5:5为宜,各专业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设计。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包括: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课程体系、教学进度表等。

以上内容的确定须充分体现我校办学优势和特色。

(三)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各专业应当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结合社会需求及本专业实际,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四、关于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

除学校统一开设的通识必修课之外,各专业可适当增加通识必修课。对现有通识类必修课,拟做以下调整:

(一)通识必修课

1.大学英语。拟在前四个学期开设,增加开课学期、学时和学分,其中前三个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鼓励在第四学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

2.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拟开设1个学分16学时。

3.增设创新创业基础课。拟开设2学分32学时,可引进优质慕课资源。

4.将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名称规范为“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应用两门课程探索采用“分级教学”方法和“以考代修”制度。

(二)通识选修课

1.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类四大类,学生应选修每类通识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不得少于4学分,社会科学类不得少于4学

分,自然科学与技术类不得少于2学分,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类不得少于2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原则上为学生应选学分的2倍以上。

3.各专业学生选修与本专业已开课程的名称或者内容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算成绩与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

1.法学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我校实际予以确定。

2.法学以外专业,按照专业特色要求,精炼教学内容,构建专业必修课。

3.本科专业第7-8学期原则上不安排专业必修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

1.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程的拓展、延伸或必要补充。专业选修课应进行凝练整合,选修课不得与必修课授课内容相同,授课内容相近的多个专业选修课应当整合,杜绝因人设课、重复设课的现象。

2.专业选修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应选学分数的2倍以上,可按不同模块分类布局。

(五)实践实验实训教学

各专业实践实验实训教学学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定,其中法学专业不得低于总学分的15%,原则上为24个学分,其中14学分为必修,另外10学分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为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所有课外实践教学均要有细化实施方案,含教学组织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学生考核和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等。

进一步加强实践实验实训课程建设。各专业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应明确标注;鼓励校内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鼓励各专业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发实践、实验、实训类课程或项目。

各专业必修实践实验实训教学设置建议方案如下:

1.“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安排在第1学期,计2学分。

2.各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4-5学期,计5学分。

3.“学年设计(学年论文、专项调研报告、创新创业方案设计等)”安排在第5学期,计1学分。鼓励各专业创新学年论文(含学年设计)的选题与形式,加强过程管理,以保障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安排在第6—8学期,计3学分。鼓励各专业创新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形式,加强过程管理,以保障论文的质量。

5.第二课堂。计2学分,学分认定依据《XX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其相关实施细则执行。

6.公益学分。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纳入课外实践教学,计1学分。

(六)其他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统一设置,必须保证学时,保证授课资源、授课内容和授课质量。

2.鼓励各专业开设双语课程、专业交叉融合类和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发课程。

3. 鼓励各学院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实际开设“短而精”课程,

统一为1学分(16学时),每2门小学分课程可设置在同一学期,分前后各半学期开设。

4. 放宽选修课的开设条件要求,确保选修课课程质量。选修课的开设应兼顾学生在毕业后可能的继续深造、就业创业、出国留学等多样化的需求。

5. 凡跨院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事先征求开课学院意见,以保证按时开出;开课学院应根据所面向专业的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学习难度和考核要求。

6.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所有课程均应具有规范的中英文名称,并提供500字左右的课程简介(包括授课教师组名单)。每门课程都应有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周历表。

五、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修订工作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

(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由教务处会同各法学院进行;法学以外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三)各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说明,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后报学校审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