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谢庆绵

一兵家和《孙子兵法》

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兵家著作中以《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影响最大,该书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作者孙武,字长卿,人称孙武子、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尚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人。据《史记》记载,公元512年,孙武从齐国出走至吴。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以兵法进见吴王阖闾。他以惊世骇俗之宏论,卓越远见之谋略,使吴王为之动心,于是重用。此后,他被任为将军,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入郢,北威章、晋,显名诸候”。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亩大税轻,“士少”、“富民”,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从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18年,他在吴三十年,战功显赫,使吴国崛然而起,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

《孙子兵法》今存十三篇。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篇,其中,除与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孙子兵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它在世界军事文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孙子》被尊为“历代兵家之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十八世纪之后,《孙子》陆续有了英、法、德、捷、俄、芬等译本。它不仅受到了军事界的重视,而且渐渐受到了外国管理界的重视。至本世纪,日、美等国管理学者研究《孙子》者日多,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

都把《孙子》作为培训企业经理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必读教材。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甚至说:“你若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八十年代以来,日、美学者多次来华作关于孙子兵法管理思想的学术讲演。

吴起是兵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历史上常把他的兵法和孙子联系在一起,合称“孙吴兵法”。吴起是战国时卫国人,先后担任鲁、魏、楚的将军,屡立战功。他也是个改革家,曾辅助楚悼王变法,使楚“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吴起兵法》今存六篇,其主张是“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他还依起兵原因把战争分为“义兵”、“暴兵”;并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军事原则。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兵法家。他是孙武的后代,任齐威王军师时,设计围魏救赵,大败魏军,其兵法书大约于三国时佚失。1972年银雀山汉墓发现其竹简,整理为上下编三十篇。书中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和辩证思想,特别强调“内得民心,外知敌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还有尉缭,他是战国魏人,与惠王论用兵之道,主张分本末,别宾主,明赏罚。著有《尉缭子》三十一篇,今存二十四篇。

二《孙子》谋略

《孙子》属于兵家中的权谋类,侧重于战略策略思想,其治兵作战之论富有深刻的哲理。现择其要者评述于后:

(一)“经五事”、“校七计”、“道”为首。

《孙子》首篇为《计篇》,乃全书之纲领。该篇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意是说:用兵作战,事关重大,关键在于“经”(抓纲)五事,“校”(比较)七计。

五事者,“道”、“天”、“地”、“将”、“法”,五事之中,“道”居于首位。七计之中,第一条“主孰有道?”也把“道”摆在第一位。那么,什么叫做“道”?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之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计篇》,以下未注明篇名者,均出自此篇。)“道”是道义、民心、战略、方针,只要做到合道义,顺民心,则上下一致,内外协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是历史规律,治兵如此,其它管理也是如此,概莫能外。

“天”指天时,即气候、季节、昼夜、阴晴、寒暑等自然现象。“地”即地利,指地形、地势、路途、空间距离等。“天”、“地”也可

作时间、空间理解,均属外部环境。“将”是将帅,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里强调的是人的因素——指挥者的素质。至于“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法”就是指组织制度,包括机构编制、通讯联络、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

以上五大要素也是五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制约着战争的成败胜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身为将帅不可不知。这里所说的“知”,包含有通晓、掌握的意思。这五者包括有政治和军事、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等一些重大的关系,其中,“道”,政治、道义,居于首要的地位。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孙子·谋攻》中的著名论断。体现了《孙子》的中心思想:以智取胜;《孙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胜。

《孙子·谋攻》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注意:这里追求的是“全”,而不是“破”。“全”是上策,“破”则次之。要达到“全”,就需要以智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孙子说,这是用兵的法则。

由此,孙子认为,能够百战百胜,还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中之最高明者。“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以下同上)孙子强调: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以智取胜。其次是外交仗,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之策乃是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因为,为了攻城,要制造战车,准备器械,这必须好几个月才能完成。垒筑用以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结果闹得将帅焦躁愤怒,兵民疲惫不堪;还要强使士兵象蚂蚁似的去爬梯攻城,造成士兵伤亡惨重。这就是攻城的灾害。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必直接交战就能使敌军屈服,不必硬攻就能夺取敌人的城池,不必久战就能毁灭敌人的国家。“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里,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要获得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全”胜,就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来取胜于天下——这就是谋攻的法则。也就是:以智取胜。

以智取胜——应当说,这也是一切经营管理和市场上竞争必须遵循的策略原则。

(三)“知彼知己”,“未战先算”。

《孙子·谋攻》的另一著名命题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

调军队的指挥者对敌情和我情都必须非常熟悉。《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指挥战争的规律,突出了未战先知、未战先算的极端重要性。

“未战先算”要求“校以七计”(《计篇》,下同)。必须对敌我双方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和计算。这七个方面是:

(1)“主孰有道?”哪方的国君政治比较开明而得民心?

(2)“将孰有能?”哪方的将帅更有才能?

(3)“天地孰得?”谁更占有天时地利?

(4)“法令孰行?”哪方在执行法令上更为彻底?

(5)“兵众孰强?”军队实力方面何者更强?

(6)“士卒孰练?”哪家的士兵更加训练有素?

(7)“赏罚孰明?”在赏罚方面哪家较为严明?

孙子坚持战争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因此,未战先算既是必要,又是可能的;借此以提高自觉性和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动性。同时,这里的计算已经包含有数量分析的要求。孙子是重视数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况尽可能转化为可计量的数,这是定计、用计的常法。《形篇》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算的结果是:“吾以此知胜负矣!”他的结论是:“多算胜,少算不胜,而何况无算乎?”

另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地形》)他用“彼”、“己”、“天”、“地”等关系代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决策必须建立在对主客条件的周密调查和充分估量之上。这是有普遍意义的。

(四)“任势”、造势。

《孙子》中有《形篇》和《势篇》。“形”即实,实力。“势”指力量对比上的格局、态势。战争是力量的对比和较量。《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下同)。意即: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战者总是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的上面,创造必胜的条件。他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

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就是要创造力量对比上的优势,有这种优势,加上各种手段,就是造就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最佳态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

“任势”,就是凭借优势,以势压敌。这种“势”,不是消极等待而得来,而是要靠主动去造就,这就叫做“造势”。“造势”,包括以强压弱,以勇压怯,以@①投卵(避实击虚),以治击乱,以奇制胜,等等。他说:“势者,因利制权也”(《计篇》)。就是说,为了夺取胜利而掌握权变。这种原则在管理的实践中带有普遍性。任何管理都有一个任势、造势,也即善于凭借自己的优势和造就优势的问题。这种优势,造成一种气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造势》),达到所向无敌。

(五)“避实击虚”,“因敌制胜”。

《孙子》和《老子》一样,都很崇尚水。不过,《老子》崇尚的是水的品质,《孙子》崇尚的则是水的形势。《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下同。)“因敌制胜”,就是要以敌情作为制定战略战术的依据,而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之性是避高而趋下,兵之形是避实而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空虚薄弱点。这就是兵之性。

《孙子·地形》说:“料敌制胜,上将之道”。善于了解敌情,根据敌情及其变化制定战略战术,从而取胜,这是一流将才的作战原则。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能为敌之司命”,就是能够当敌人的司令,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然后让他暴露出破绽,乘虚而入,战而胜之。把敌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就叫做“为敌之司命”。要当敌之“司命”,必先当敌之司令。

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任何经营,都必须一方面集中优势,另方面依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寻找空虚薄弱之点,避实击虚,对于市场上的竞争,尤其应该采取这种策略。

(六)“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这里所讲的“正”,是正常,常规;“奇”则是不正常,非常规。《孙子·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下同。)就是说,要使部队和敌人交战而不败,全靠“奇”、“正”相结合的战术。这就是兵家常说的,以正常的战术抵挡敌军,以非常规的手段夺取胜利,叫做“出奇制胜”。《孙子》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乃取胜之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以巧取胜者,他的奇想妙法,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源源不断。

掌握奇正之变,来源于创造性思维。孙子比喻说,声、色、味,每样都不过五种。但是五音、五色、五味,各自采取不同的组合,便产生音调、色彩和滋味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高明的将帅,其巧妙就在善于运用“奇”和“正”的结合,导演出变化莫测、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来。所以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善于把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结合起来。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这是一切领导艺术的思想源泉。

(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这是《作战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孙子认为,为将帅者担负着事关国家和人民生死、安危的重大责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在战争的年代尤其如此。为此,《孙子》极端重视将帅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在“道”和“将”的关系上,他强调“道”对“将”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他把“主孰有道”放在“将孰为能”之前。《十一家注孙子·贾林》解释说:“将若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

其次,身为将帅必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地形》)就是说,为将帅者,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得失,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这样的将帅才真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第三,将帅应如何对待士卒?《孙子》认为:将帅应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士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但爱兵不是溺爱、放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同上)

第四,为将五德,智为首。如前所述,《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将以道心”的前提下,就五德之间的关系而言,“智”居首位。强调将要有智慧,有才能,善于用兵。“智”的另一层涵义是冷静、善思,讲求理性。“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为将者凡事冷静而深思,理智地对待战事,切忌感情用事。“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一切指挥作战的将帅们都必须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用理智对待一切,不可把战争这样的大事建筑在一时冲动之上也!

这也是一篇古老的领导学,强调领导者及其素质在领导活动中的主

导作用。

(八)“将能君不御”。

这是领导学中的另一个问题,牵涉到高层领导权力的使用和充分授权的问题。

《孙子·谋攻》指出,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到胜利。“将能君不御”就是其中的一种。将帅若是有足够的能力,国君就不应该管得严严的。就是说,对有能力的将帅,不要管得过多,过死。这里就牵涉到领导体制中的权力和责任的关系问题。他还指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同上)就是说,作为最高领导的国君,在作战中,切不可对将帅随意干预,瞎指挥,否则,必然会造成混乱而致失败。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意识到将帅指挥的自主权的重要性。这是极不简单的。

《孙子·九变》还说:“将受命于君”,但要精通“九变”,懂得灵活权变,因而,“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其意是说,大将既然受命于君,就必须对君主全面负责;但为了真正负责,他有灵活处置的权力。在局部问题上,不能完全以君主之命是从。这就是后来兵家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在外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必须授予将帅以相应的自主权。在这个问题上,孙子甚至主张:“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同上)以上这些,都说明孙子很重视将帅应有的权力。这是因为,在战争中,将帅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权力和责任必须对等。这是战争给予古人的教训,对于现代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价值。

三《孙子兵法》与经营之道

《孙子》思想之可以用于经营之道,在于它的谋略、治兵的辩证思想。加上战争与市场竞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因而两者之间有着相通之处。

历史上最早把《孙子》用于经商之道的是战国时的巨商白圭。白圭自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也。”(《史记·货殖列传》)他的经营方针是“乐观其变”,这就是“因敌制胜”原则的具体运用。白圭还有一套预测商情,做到“知彼知己”的办法。他还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八字方针,这也是《孙子》“避实击虚”原则的体现。“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被后世商人尊为经商致富的祖师爷。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孙子兵法》与经营之道有着密切的相通之处。

从管理哲学的意义上看,《孙子》的真正价值在于抓住了管理中主客体关系这个基本问题,突出了主体在实践中的中心地位和能动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主体性”原则。这是由于战争是一种目的性和对抗性很强,因而也即主体性很强的人类活动。在战争中,谋略决策,指挥统帅,随机应变的作用特别突出,因而活动的主体性也就特别突出的缘故。一般即寓于特殊之中。所以,管理与《孙子》存在着相通之处。

概括起来,《孙子兵法》至少从如下几个基本的方面提出了一些管理上的重大原则:

(一)把主客体的关系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考察,《孙子》强调“道”在战争、用兵中的首要的支配的地位。“道”是历史规律,同时也包括有政治、道义的意思。战争不是单纯地使用暴力,同样,经营管理也不是单纯的行政活动或经济行为,这二者都属人类的社会活动。凡属人类的社会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着政治、法律、伦理、价值的制约。

(二)讲究谋略,以智取胜,这是《孙子兵法》理性精神之所在。这里,“知彼知己”是正确决策的认知前提,而“未战先胜”、“任势”造势、避实击虚等则是夺取胜利的行动准则。其中,包含着善于把握优与劣、强与弱、众与寡、实与虚等各种对立因素的辩证关系,能动地创造条件,使事态向有利于我方转化。

(三)领导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领导是实践中主体的主体。《孙子》中主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善用兵者”。主体是指用兵者。它提出的“道”、“智”首先是对领导者的要求。“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确处理领导体制中的权力、责任和利益,才能构成有效的机制,而善于掌握和运用“奇正之变”,看来是一种谋略原则,实质上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孙子》是一个思想宝库,其智慧才思极其丰富,中外学者已从各个方面加以挖掘。及至当代,又从管理学领域作出新的发现。笔者试作本文,仅从管理哲学的角度作些探索,实有挂一漏万之虞。不足之处,尚望海内外同仁教正。

原载《管理与效益》1996年第2期

中兴名家智慧谋略_五、万事随缘篇

深谋远虑黄宗羲计除关知县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守元学案》、《明儒学案》、《诗案》等。有关他的智慧故事有很多可以在史册中读到。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余姚连降大雨,姚江水漫过堤岸,淹没了大片民舍和稻田。当时正在余姚隐居的黄宗羲见状心急如焚,但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拯救黎民百姓。 余姚县令姓关,原本是一个投机倒把的盐商后来靠花了大把雪花银才捐了个知县的位子。这位关知县生性贪婪,在余姚任上搜刮了大量钱财。 他看这洪水大有一日高过一日之势,也巴不得洪水快退下去。他心里想的却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怕大水冲走了他的金银财宝。 关知县正焦急的坐立不安时,他手下的刑名师爷过来附耳献上了一计,关知县不禁喜笑颜开。 原来师爷告诉他大学者黄宗羲就居住在余姚县城。这黄宗羲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何不求他来献上治水良策? 第二天,关知县就带上一帮衙役亲自来到了黄宗羲家中,向他请教降服洪水的办法。 黄宗羲早就闻得关知县为官贪得无厌,是个地地道道的大贪官。他决定借洪水之机除掉这个贪官,为余姚百姓造福。 于是黄宗羲故作神秘地对关知县说: “这洪水本是水罡星所控制。我已求神问卦,得知洪水不漫过县衙决不会罢休。眼下只有一个破水之法,那就是将老爷的官印丢入水中。水罡星以为余姚县城已淹入水底,就会将水退去。” 余姚县令听罢尽管觉得有些不妥,但转念一想,这黄宗羲学贯古今,连皇上都十分相信他,他的话定有一番道理。再说我先将官印抛入姚江,等洪水退后再多多派人打捞,估计不会有太大问题。 于是,关知县吩咐衙役备轿,从县衙出发到舜江楼去。 关知县登上舜江楼,望见楼下浊浪滔天的洪水,心里“咚咚”的跳个不停。但为了保住百万家财,他也顾不得许多了,当下一闭眼将官印抛入了滔滔江水中。 黄宗羲其实早就知道洪水将要退却,他这么做只不过是想为余姚百姓除掉关知县罢了。 果然,当晚洪水就退了。关知县再派人去找官印,哪里还找得着?早被洪水冲走啦! 不久,朝廷派人下来巡查灾情,得知关知县丢了官印,当即将他革职下狱。后又查出他贪赃枉法的罪行,一道圣旨下来给处斩了。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下) 试题及答案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下) 试题及答案

国学智慧与和谐人生(下)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老人认为《易经》是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周朝能够长久,是因为讲民治,重视民主思想。()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天下大事皆做于细,天下难事皆做于易。出自《论语》。()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4 题. 儒家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A. 正确 B. 错误

第 5 题. 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承认过去,在制定好美好蓝图的同时,抓落实。()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 第 1 题. 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是用来劝慰()的诗句。 A. 溥仪 B. 袁世凯 C. 李鸿章 D. 曾国藩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是()的名言。 A. 张之洞 B. 李鸿章 C. 曾国藩 D. 胡雪岩

第 3 题.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小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的名言。 A. 荀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标准答案:B 第 4 题.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中提到的六尺巷在()。 A. 江苏 B. 安徽 C. 浙江 D. 江西 标准答案:B 第 5 题. ……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是()的诗句。 A. 宋代 B. 元朝

C. 清朝 D. 明朝 标准答案:A 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诗经中主要描述的区域包括()。 A. 东北 B. 黄河流域 C. 甘肃东部 D. 江汉流域 标准答案:BCD 第 2 题. 关于诗经有很多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是()。 A. 王官采诗说 B. 公卿献诗说 C. 孔子删诗说 D. 老子删诗说 标准答案:ABC 第 3 题. 八卦还可以用()特征来描述。 A. 天 B. 地

解读兵家之项目管理思想

解读兵家之项目管理思想 项目管理,是融化科学之骨与艺术之肉而成的一门操作哲学,按照《周易》思想的说法,就是把企业的每个项目组织看成一个小宇宙,认为调节阴阳平衡是项目成功的根本法则,以此提出现代项目管理的三个原理:自强和奉献;沟通和融合;损益即利益驱动。 同时又从人性理论出发,建立达到目标的项目管理模式,即所谓“安和利乐”管理模式。对于这种管理思想,古人颇多精辟论著: 儒家学派的至圣先师孔子道:“以德为先”。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也是与姜太公、司马穰苴、吴起等人齐名的大兵家管子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说到管子,那是无人不晓的一位不可多得的项目管理大天才,他是春秋时代齐国的项目经理,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国。诸位想想,要是哪个企业能聘请得到像管子这样的人当项目经理,何愁不称霸市场? 本文解读兵家的“项目管理”思想,就从管子病榻论相、如何体现知人善任的故事说起。 管仲论相——精选项目经理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六韬.龙韬.论将》 《六韬》中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为历代君王所重视,因而任命将帅就必须认真考察。由此可见,将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军队能否打胜仗,需要的将帅的治军能力、指挥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谋略智慧。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每一个项目的开展,就相当于战争中的战役的开展,而这个项目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项目经理的领导能力和智慧。把《六韬》中的这句话用在论证企业项目经理的重要性上,就可以这样来讲:竞争是企业的大事,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每个项目经理手中。项目经理是企业的辅佐,为许多企业主所重视,因而任命项目经理就必须认真考察。 话说管仲是齐桓公最重要也是最信任的一位项目经理,被齐桓公尊为“仲父”,明确规定“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可见,管仲这员项目经理,之于齐国集团,之于齐桓公这位大老板,是多么的重要。 一日,管仲病得很重,齐桓公作为齐国集团核心管理团队的最高领导者,亲往探视。老板和项目经理之间就管仲之后再择经理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桓公:“易牙如何?” 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 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 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

国学智慧与应用国学智慧与应用

第一章千古奇人鬼谷子 1、[多选题] 企业家的衡量标准就是( )。 A、生意做到一定规模 B、有深重的社会责任感 C、有独到的经营哲学 D、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参考答案:A、 B、 C、 D、 2、[单选题] 鬼谷子解决的问题就是( )。 A、处理人与时、势、局之间的关系,纵横捭阖,成功业 B、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宁静戒定,无病难 C、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义当先,无人祸 D、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循理而为,无散乱 参考答案:A、 3、[多选题] 英雄就是( )。 A、百草之王、百兽之王 B、具备聪、明、智、力、勇、胆 C、聪能谋实、明能见机、智足以断事 D、气力过人、胆能决之 参考答案:A、 B、 C、 D、 4、[多选题] 鬼谷子具有( )的素质。 A、龙尼的道德 B、仲尼的仁爱 C、牟尼的境界 D、庄子的智慧 参考答案:A、 B、 C、 D、

5、[单选题] 决定领导力的大小。 A、集众人之智 B、用人之力 C、尽己之能 D、用人所长 参考答案:A、 第二张识人用人有妙招 1、[多选题] 捭阖就是指( )。 A、捭者开也言也阳也;阖者闭也默也阴也 B、时机对了,心门打开,与对方进行真诚交流与沟通 C、时机不对,不要开诚布公,要等待机会 D、捭阖之道就是人生的进退之道 参考答案:A、 B、 C、 D、 2、[多选题] 领导要具备( )特质。 A、处变不惊的胆略 B、自我稳定的性格与定力 C、提高决断力 D、有学习能力 参考答案:A、 B、 3、[多选题] 解放领导有( )。 A、提出问题带答案 B、汇报工作说结果 C、总结工作按流程 D、回忆工作谈感受 参考答案:A、 B、 C、 D、

文人墨客智慧谋略_二、以德为本篇

管道升以曲劝夫 元朝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女书画家管道升,她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与她的丈夫赵孟颊几乎齐名。 赵孟颗官运亨通,仕途顺畅,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他一朝得志,不为饱暖所忧,便生淫欲之心,他想纳妾,但又担心管道升不满,因此他便写了一曲来试探管道升。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工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看到后,她也写丁一曲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此曲温柔委婉,极为形象地表达了管道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曲中既没有表现出忿懑怨恨,也没有乞求怜悯,而是用她的一片深情来打动丈夫的心。看了这首曲,赵孟颊深为感动,便不再提起此事。 以迂为直这一谋略,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被广泛运用,在生活上也是屡见不鲜。夫妻之间遇到问题时,以迂为直,可以既不伤害彼此的感情,又可以妥善解决矛盾。 沈希仪计除岑猛 1525年,广西田州土官岑猛反叛朝廷,消息传来,世宗即下诏,令巡抚盛应期等调集兵马征讨。不久,盛应期调往别处,都御史姚镆奉命接任征剿事宜。到广西后,姚镆会同总兵朱麟传檄都指挥沈希仪、张经等,发永顺、保靖兵8万人,分数路浩浩荡荡杀奔田州。岑猛得知朝廷大军兵临城下,惶恐不安,急忙出奔归顺州,投归顺州知州岑璋。 岑璋的女儿嫁与岑猛,璋为猛的岳父。但由于岑猛夫妇不和,岑璋与岑猛的关系非常冷淡。姚镆闻知岑猛投靠归顺州,想悬赏通缉,又怕璋与猛为翁婿,不免助猛顽抗,因此举棋不定,就召都指挥沈希仪商量办法。沈希仪听了姚镆的介绍,胸有成竹地说道:“猛与璋虽然是翁婿关系,但二人感情长期不合,末将有一计可除掉岑猛,主帅不必担心。”姚镆听沈希仪一说,心中大喜,即令他速酌办。沈希仪回到自己营内,命人召千户赵臣来见。原来赵臣与岑璋是老相识,当他听沈希仪说,派自己前归顺州说服岑璋,令他伺机除猛自效,当即表示同意。 赵臣来到归顺州后,岑璋见到老朋友十分高兴,寒暄过后,便命家人摆酒设宴款待赵臣。席间,赵臣装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岑璋见状一再追问详情,赵臣才开口说道:“今督抚悬赏捕捉岑猛,得知他藏于贵处,特令我往邻境的镇安传送檄文,教彼出兵袭击归顺州。”岑璋闻言大吃惊,忙向赵臣顿首谢道:“请你放心,岑猛娶了我的女儿,但彼此视同仇人,我正想杀他,以解心头之恨,但又恐他兵多势众,所以总是犹豫不决。此次,如果能得到朝廷大军的援助,我不日内定可杀了他。现在岑猛的儿子邦彦正守卫隘口,我可先派千人前去佯为助守,实为内应,君可即驰报大营,发兵进剿,内外夹攻,定可败邦彦。邦彦一除,杀岑

千年智慧书_《孙子兵法》——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家圣典——

我发现,如果把《孙子兵法》的智慧很好地运用于商场,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松下幸之助 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哈伦·厄尔曼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还曾为没有早日得到此书而后悔。宋朝以后被列入了《武经七书》之首,在唐初传入日本,近代以来又传入欧美,翻译成多种文字。 此书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前后)的孙武所著,孙武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赐姓孙,食采于乐安。青年时代,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离开齐国,来到新兴的吴国,并结识了来自楚国的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下,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并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为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辅佐吴王阖闾经国整军,为吴国的强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孙子兵法》从汉代开始一直认为是孙武所著,但宋朝以后,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此书有着明显的战国特征,是不是孙武所作值得怀疑。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北宋时期注释《孙子兵法》的名家梅尧臣。南宋的叶适也推测《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其言得用于吴者,其徒夸大之说也”。在梅、叶等人说法的影响下,后来又出现了不少怀疑之说,影响较大的是“孙膑所作说”,主要是近代的一些中国和日本学者,他们认为,汉代人所说的孙武不见于先秦古书,疑点很多,可能由孙膑的传说演化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关于《孙子》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有争论,通行的看法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草创,但最后整理成书的是孙膑。 《孙子》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计篇 [原文]

#《国学智慧与人生价值观》课程大纲 胡水木老师

《国学智慧与人生价值观》 主讲老师:胡水木 (俞晴焱工作室) 【课程背景】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质需求日益充足,到处都充满惟利是图、追求名利、无限享乐的引诱下,众多员工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扭曲,他们陷入价值困惑。由此,他们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昔日的激情,更没有了支撑自己的坚定的信念,使得他们不知如何度日,不知为何而生,不知该做何事......更可惜的是他们对真理和金钱的取舍颠倒,对做人标准模糊不清,对个人目标茫然不知,感觉到了空虚,生活没有一点情趣和品味,生命没有一点光泽。 关于人生有四句话:㈠、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㈡、人生没有重来;㈢、如果找到人生的精神家园,就离幸福不远了;㈣、圆满人生,经历四个阶段——1、谋生;2、事业;3、艺术哲学;4、宗教。 如何秉承圆满人生的“王道”?如何找到生存发展的“新驱动”?如何进入人生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对于心智模式来讲,只有更“自觉”,才能更“自信”。该课程辅导我们将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而言,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心智的营养,为我们点亮了一盏人生价值观的明灯! 儒家讲求——“中庸”,道家讲求——“太极”,佛家讲求——“因果”,医家讲求——“五行”,易家讲求——“天地人和”。这些都是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和头脑之中,在“以人为本”的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之下,必将焕发崭新的、强劲的生机。 【培训目的】 将国学故事化﹑通俗化、案例化,与员工实际相结合, 以心理需求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授业解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注重趣味性和煽情效果。让员工在国学的分享中获取经验知识和生命智慧,接受文明的熏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文明行为、工作价值观、工作态度。 读书体会: ——《第五项修炼》 ——《六顶思考帽》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谋略学

?西方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中国人追求精满气足神旺 西方大人像小孩率真,单纯;中国小孩像大人,含蓄,深沉。 ?西方人重细节流程,口号: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人看整体,信念:胸无全局者不能谋其一域 ?西方人做企业;中国人做生意。 ?西方人重利目的赚钱;中国人重感情目的交朋友。 ?西方信奉:人心本恶,重合同;中国人信奉:人心本善,重交情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 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鬼谷子》具有一个极完整的智谋策略学体系,可称为:智谋策略学的鼻祖。 鬼谷子学说现在企业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领导力、影响力、资源整合、谈判、说服。 ?领袖智慧分为道、法、术三乘,上乘者论道,言境界、格局;中乘者讲法,指的是领导的理念和价值观;下乘者求术,只追求经营管理技术和技巧。 ?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英只能得英才,雄只能得雄才。 ?二者兼备是为英雄,才可以为王!一人身兼英、雄,乃能使英役雄,故能成大业也?诱之以利,胁之以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 ?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 ?《鬼谷子》是一部论述游说与谋略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书,旨在教人如何以言辞和策略去说服君王,藉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内设计谋,外陈言辞,动之以形势,诱之以利害,展开的是思维心理战术。 ?纵横术不是呈一时口舌之辩、转丸其辞的诡辩术,而是融道(原则)、法(方法)、术(技巧)为一体的经典的人类行为理论。 ?死局──僵局──和局 ?善钓者不用饵,用网。 ?捭阖术讲的是如何“料其情,结其诚”,反应术讲的是如何“察言见情”、“得其情诈”。内揵术讲的则是如何建立和不断巩固游说者与游说对象之间的亲密 关系。 ?鬼谷三卷:内炼智慧:要让建功立业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素养和内功修炼。 ?纵横智慧:如何让的合纵连横,如何地去进行资源整合,如何进行沟通、说服、演讲、谈判的技巧。如何进行政

历代官场智慧谋略_一、先秦篇

文王借朽骨示仁德 周文王派人挖池塘,挖出一具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他。”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现在难道我不是他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改葬在别处。 天下人听说这件事说:“文王真贤明啊!连死人的尸骨都受到他的恩泽,又何况活着的人呢? 文王的智谋在于如何借用一具朽骨表示自己的仁德,以取信于天下。 郑桓公灭郐 春秋时,郑国桓公想灭掉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使这件事顺利成功,他想出了一条计策。 郑桓公先秘密派人到郐国去了解情况,列出郐国主要文臣武将的名单,然后便在都城外高筑起祭坛,公开了这份名单。他杀鸡宰猪,在隆重的仪式中宣布,一旦攻下郐国,名单上的这些文臣武将都将得到高等官爵。他还信誓旦旦地说,他将永不负约。 郐国的国君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吃惊之余,他怀疑自己的臣下有叛国之心,便把那些主要文臣武将都抓起来杀掉了。郐君的愚蠢行为造成了国内的混乱,而郑桓公则抓住时机乘虚而入,一举灭掉了郐国。 齐桓公重用管仲 春秋时,齐桓公得到管仲后,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容易,桓公因为得到管仲这样的贤人,所以办什么事情都很放心。 一次,主管官吏向齐桓公请示事情,桓公说:“把这事情告诉仲父去。”主管官吏又请示事情,桓公说:“告诉仲父去。”这种情况连续了三次。 桓公的近臣说:“第一次请示,说让去找仲父,第二次请示,又说让去找仲父。这样看来,当君主太容易啦!”桓公说:“我没有得到仲父时很难,已经得到仲父之后,为什么不容易呢?” 近臣无话回答了。 桓公知人善任,是他得成霸业的根本。 东郭牙察言观色 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谋划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国人知道了,桓公感到很奇怪,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说:“国内一定有聪明睿智的人。”桓公说:“那天说话时有一个向上张望的服役的人,我料想大概就是这个人吧!”于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来服役,不许别人替代。 过了,会儿,那天服役的名叫东郭牙的人来了。管仲说:“这人一定是那个把消息传出去的人了。”于是就派礼宾官员领他上来,管仲和他分宾主在台阶上站定。管仲说:“传播攻打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 2010-02-23 09:34:27| 分类:国学与管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但都以研究军事理论与军事活动为主,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是我国古代 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兵家研究军事理论与军事活动,实质是军事管理。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管理公司如同指挥战役。军事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都是管理,管理对象虽然不同,管理的基本原理却大同小异。在军事上,要根据敌我形势制定好战略,选择良将,排兵布阵,是为了打胜仗,扩边疆;在企业里,也要根据市场环境制定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管理者,组织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是为了抢市场,获利益。所以,军事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标、原理和方法都是类似的。 兵家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认为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现代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同样需要综合各种知识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作用,这些学科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哲学、逻辑学等。这些学科以管理为核心,在企业管理中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兵家的理论,并转化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就能够提升管理能力。 兵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战争需要具备谋断、运筹、统帅和约束等军事素质的将才,并由此引战争获胜的一系列战术、战法。这就相当于企业管理中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职能。兵家对这方面的论述都可以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兵家关于谋略的论述,是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揭示了管理的基本规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更需要这种战略思想。例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贵其和,和则一心”等等。 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战略,正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源头。

中兴名家智慧谋略_八、彻悟彷徨篇

“厚黑”有方龚自珍痛斥卖国贼 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夫,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道光年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等职二十余年。 由于不为朝廷重用,他于1839年辞官归乡。他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清秀瑰丽,浪漫激情他同时也精通医学,是一位近代知名的爱国学者。 184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了抗英斗争。正当义军把英军诱至牛栏岗准备围歼时,广州督师奕山忙派知府火速去解围,强迫义军解散,护送夷敌逃窜,广州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龚自珍辞官归隐杭州,闻此消息,感慨万分!于病榻之上撰写了一个奇特的济世救人药方,对当朝统治者的错误和懦弱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抨击: 余黄堂(指知府)《精制孤媚药方》,服用之人可以延年益寿,润身肥囊,因宠求荣,加官晋爵,实在是偷生得福之妙药。贵客光顾,须认明“专办讲和,情真价实,主顾不误”招牌为记。配方如下: 柔肠一条,黑心一个,厚脸皮一张,两头舌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对,笑脸三个,叩头虫不拘多少。 服用方法:用笑里藏刀切碎,口蜜为丸,藏于乌龟壳内。临用时以狼心一个,狗肺一副,煎成糊涂和药送服。 这是个痛斥卖国贼的绝妙“药方”,它嬉笑怒骂,冷嘲热讽,把卖国贼的无耻嘴脸和卑劣行径,勾画得入木三分,揭露得淋漓尽致。 龚自珍写完这副“药方”后不久,就因悲愤过度而去世了,这副为贪官污吏画像的药方也成了他的“绝笔”。 犬鹤互伤朱宸濠碰软钉子 明朝的南昌属宁王朱宸濠的地盘,宁王在这里称王称霸,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当时谁要在南昌敢对宁王说半个不字,身首就得分家。宁王府的家丁也狗仗人势,十分风光,整天横着膀子在南昌城横冲直撞,地方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过问。 这一年皇上敕派江苏苏州人高适来任南昌知府。高适是学士出身,素以不阿权贵著称,在朝内很有名望。 但宁王骄横惯了,总想拿地方官当枪使,让地方官成为自己的马前卒,乖乖地为他服务效命。 为了试探一下高适的深浅,朱宸濠设了一条计策。 这一天,宁王府的家人带着一头鹤在街上逛来逛去。 原来这鹤还颇有些来历,它是外域献来的贡品,十分珍贵稀有。皇上为了显示恩宠,就将这头鹤赐给了朱宸濠。朱宸濠十分得意,常常带着这只脖子上挂有金牌的御鹤在人前炫耀。 可巧有一个商人带着一条大狼狗也在逛街,狗一看见鹤,凶性大发,一下子扑过来就把鹤咬死了。咬死御赐仙鹤,这还了得?骄横惯了的宁王府家丁上前就把狗给勒死,还把商人打得鼻青脸肿。之后还不解气,揪住商人拖到南昌府,要高适办他个欺君之罪。

国学智慧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心得体会 2014年的10月28日有幸聆听叶观澜老师的《国学智慧与职场修炼》。通过叶老师对国学经典的旁征博引,驻足时代,回眸千年既有哲理的高度,又有大众的视角,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叶老师在讲课中有图表描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职场人生:归零人生、跳跃人生、平淡人生、幸运人生,四种不同的人生正是四种不同修养的写照。 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叶老师在课上讲“我们要均齐方正,让团队成员各安其心、各安其位、各安其事”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职场事事皆智慧”,叶老师讲课中提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体现在:言行举止细节的注重: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时成功,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1、做人的言行要得当

智慧谋略宝库(1)_第三章 固权之道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创业易,守成难”。这是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 自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在三四千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三四十个朝代,其中为巩固权力而杀人最多的开国皇帝,恐怕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了。 俗语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这话极不可靠,一朝天子固然要换一朝臣,但这一朝臣可未必能做得稳。“伴君如伴虎”这话倒是十分有道理。虎者,百兽之王也,将虎比君,实寓豺狼当道之意,始作此语者,可谓意寓深长,对中国历史有切身的体会了!开国皇帝何以比其他后继皇帝更需固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开国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色人等都有混进开国队伍的可能,如不清理,将来会酿成大祸。 其二是开国期间有许多人手握重兵而又威望很高,如不诛杀,则功高震主、才大压主和权大欺主三位一体,将来必成后患。至于第三点,则是作长远之计,为子孙谋划了。 关于为子孙计,用朱元璋所做的一件小事情可以给出绝好的说明。 在朱元璋要赐死开国功臣李善长时,太子朱标曾向朱元璋进谏说:“皇父诛杀的人太多太滥了,恐怕有伤于和气。”朱元璋听了,默无一语。第二天,他又把太子叫来,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棍扔在地下,要太子捡起来,太子面有为难之色,朱元璋笑道:“我让你拿着棘杖,你认为棘杖上有刺,怕伤了你的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担忧了。我现在诛戮功臣,便是替你把刺去掉,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 谁知太子却是一位饱读圣贤之书的书生,听了父亲这话,大不以为然,反而叩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话明摆着说朱元璋是一个昏暴的君主,朱元璋哪能不怒,当即提起身前的几案,就要投到太子的身上。太子见了,惊慌万分,连忙把怀里的一卷东西掏出扔在地上,拔腿就跑。朱元璋拾起这卷东西,展开一看,原是负子图,不觉大恸,才未追究太子的罪责。原来,当年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以二十万大军对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形势非常危急,马皇后背负太子作战,终于敲胜了陈友谅。事后,朱元璋让人绘成负子图,以纪念这段艰难岁月。多亏这张负子图救了太子的性命,否则,太子便有一百颗脑袋,也是保不住的。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国帝王要除掉功臣的深刻用意。 明朝初立之时,朱元璋确实是宵衣旰食,他每天忙到深夜,早上又早早起床,接见大臣,批阅奏章,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衣食起居也十分俭朴。尽管如此,在战争中崛起的新的地主、官僚还是用各种方法营私舞弊,盘剥农民,一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功臣宿将也恃功自傲,恃权自专,或是徇私枉法,或是巧取豪夺,刚刚缓和的农民矛盾又趋尖锐。许多地方竟爆发了小股农民起义,再加上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不断骚扰,东南沿海一带又有倭寇出没,使刚刚建立的明朝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固权措施。 一是改革官制,削弱了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权力,把这两个主管行政和军事的要害部门分成几块,又把亲王派往各地监军,这样,大权就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了。 其二是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施行严刑峻法。都察院的权力是纠察百官的得失,

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下)试卷97分汇编

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下)试卷97分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出自《孟子·离娄上》。 正确 2、上九:亢龙有悔。 正确 3、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正确 4、九四:潜龙勿用。 错误 5、《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狭义概念。 错误 6、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正确 7、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正确 8、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正确 9、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具有相同的生活态度和相同的人生追求。 错误 10、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错误 11、例外管理原则就是要紧抓规范化管理。 正确 12、领导力,就是要把握方向、提出愿景,并通过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正确 13、君闲臣忙国必兴。 正确 14、实业部门是脚踏实地且不尚空言的推进者。 正确 15、雅斯贝斯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如果中国文明不

能取代西方文明成为人类的主宰,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 错误 16、“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 正确 17、《四库全书》的底本有三个来源。 错误 18、“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正确 19、在中国,“国学”专指中国的学术文化。 正确 20、君忙臣闲国必衰。 正确 21、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此段出自《论语·宪问》。 正确 22、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德”的一些观点。 错误 23、《汉书·礼乐志二》:“千童罗舞成八溢。” 正确 24、“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此话出自朱熹。 正确 25、“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此段出自《论语·卫灵公》。 正确 26、《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中有:下君尽己之能。 错误 27、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则》中曾提出了“例外管理原则”。 正确

从孙子兵法中浅谈兵家之智慧

从孙子兵法中浅谈兵家智慧 摘要: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兵家的鼻祖是孙武,兵家的思想主要是指孙武的著作《孙子兵家》中体现的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理论高度概括,逻辑缜密严谨,实践层出不穷,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家谈兵之祖”。 关键词:以智取胜,出其不意,励士,仁爱 一、引言 《孙子兵家》无论是在军事上,还在从其中体现出的管理哲学上,都堪称经典璀璨之作。在我国古时不单军事上被应用,在生产经营上也被广泛应用。被称为镇国之宝当之无愧。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军事策略---以智取胜 兵家,其宗旨是取胜,而取胜有很多方法,其中以智取胜为大多数兵家接纳并运用,各种战例在军事史上勾勒绚丽的篇章,以智取胜在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宗旨和作用。在顺势时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军事行动不能只停留在当时;其次是相持,实力相当难分高下的时候智谋决定一切,一个有效的计策可能就会赢得整场战争;最后是逆势,在逆势的时候应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在战胜的概率很小的时候应尽量降低损失,保存有生力量,伺机爆发。以下以出其不意之招说明以智取胜之绚丽。 有时候,看似安静的事物,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活动。看似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一片天。也许在看似坚强无比的躯干里面已经被蝼蚁驻空。蝼蚁一直相持着,从不给外界任何信息,等到时机成熟,大树的躯干将被爆发的蝼蚁折断,甚至被吞噬。对毫不知情的外界来说,这出其不意的爆发可能是致命

历代官场智慧谋略_二、秦汉篇

赵高指鹿为马 秦始皇在巡视沙丘途中不幸病逝,当时他身边只有小儿子胡女,太子扶苏正在北方监视蒙恬的部队防御匈奴,未能及时赶到接受遗诏。于是丞相李斯伙同宦官赵高,合谋扣留了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遗诏:,另外伪造两封诏书:一封是说帝位传给次子胡亥,另一封说将扶苏和蒙恬赐死。 扶苏和蒙恬接到遗诏后都自杀了。 胡亥是一个懦弱而没有经验的少年,虽做了皇帝,但完全受赵高的控制,自己不能作主。赵高权势越来越大,但仍惧怕丞相李斯,于是他在秦二世二年就在皇帝面前诬陷李斯私通盗匪,秦二世信以为真,竟将李斯腰斩并诛灭三族。事后,秦二世非但不省悟,反而感激地对赵高说:“如果没有你,我几乎被李斯所害了。”赵高见二世如此愚蠢无能,更依仗权势胡作非为。 秦二世三年,赵高升为丞相,更是权倾天下,一方面将反对他的大臣们处死,一方面将所有国家大事归由他一人掌握。秦二世也乐得不问朝事,整日荒淫无度。即使这样,赵高仍不满足,还想进一步篡夺皇位,但因自己出身微贱,恐怕朝中大臣们不听指挥,反而误了大事,于是想出一计先试探大家的反应。有一天,他特地带了一只鹿到朝廷献给二世说:“臣献给皇上一匹马。”二世虽然昏庸,但还不致于连鹿和马都分辨不出,于是笑着对赵高说:“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明明是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没有回答,二世就转向左右的大臣:“你们大家说,这究竟是鹿还是马?”朝中众臣大多畏惧赵高的权势,有的人不作声,有的人为了讨好赵高,便说:“这当然”是一匹马。” 刘邦置酒论兴亡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对于这一点,他自己的认识十分自觉。 刘邦即皇帝位后,最初把首都设在洛盱。一次,他在洛阳南宫举行宴会,邀请文武大臣前来参加。宴会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大家乐得十分开心。刘邦突然向群臣发问:“诸位王侯、诸位将军,我提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够夺得天下?项羽又是怎样失掉天下的?大家不必有顾忌,只要用心里话回答就成。” 听到皇帝发问,大家先是嘀咕了一阵,然后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将王陵的回答。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一向是好朋友,因此说话就格外坦率。王陵说:“在用人上皇上和项羽不同。皇上虽然对人粗暴,好发脾气,项羽却很尊重部下,但是,皇上敢于封赏功臣,派谁攻打城池,攻下来,就赏给谁,大家都愿意出力;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给记功,攻下地方不给分封,所以部下不给他出力,最后才失败了。”王陵说的意思是刘邦善于用赏罚的手段,达到调动部下积极性的目的。另一位将军高起也附和了王陵的说法。 等他们说完后,刘邦说:“你们说的虽然有理,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军营中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略,能使军队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给前方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能够统率百万大军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他们3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虽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们,但我却能重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国学智慧》课后习题答案及考试题

4、慎独自省要求人要有戒备之心,要有警惕之心。()正确 5、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正确对待天命的态度是听天由命。()正确 6、《周易》的“易”的意思有:变易、(不易)、简易。 7、从《尧典》开始记录的是?《尚书》 8、以下形成时间最长的是?《周易》 9、《周易》的八个基本的卦分别是:乾、坤、震、艮、坎、离、兑、巽。()正确 10、《周易》是群经之首。()正确 1、读《周易》要有阴阳平衡,()的视角。对立统一 2、《周易》具有培养人的含蓄万物,()的胸怀。兼容并包 3、《周易》中的“地”指的是()地域 4、《周易》就是一本占卜之书。正确 5、《周易》是周文王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包括宇宙认识的一个总结。 正确 6、《周易》讲的德行就是一种对人的()。勉励 7、读《周易》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的精神。 8、《周易》的最后一个卦?即济未济 9、化境就是一种变化状态,达到的一种最完美的状态。正确 10、化境就是一种在变化中达到的最完美的状态。正确 1、《周易》这本书里边所体会出来的一种精神叫?秩序意识 2、读《周易》具有培养协理三才(超凡)的境界。不选广博包容 3、《周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 4、《周易》里边只有两个卦讲天和地。正确 5、乾卦和坤卦是讲人和神。错误 6、“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光明)和温暖。 7、“新民”的“新”的意思是(革新)。 8、《大学》放在四书的第一篇主要是因为《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宗旨)。

9、大艺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并不包含人的修养。()错误 10、小艺指的是大家所熟悉的六书。()正确 1、“英雄相惜”是讲(贤良)的人相惜。 2、“新民”的意思?改变自己 3、儒家所说的“君子”指的是能够担当()的大任。、治国利民 4、“定而后能静”的“静”指的是安心做事。()正确 5、“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正确 6、一个人要想成长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需要八个发展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确 7、“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思虑周详 8、“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安定 9、正心是讨论中国人性的一个本源。()正确 10、格物指的是明理。()正确 1、《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正确 2、“正心”指的是每个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性 3、“治国”就是管理一个(小诸侯),把他治理好。 4、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两个方向是指?物我关系和人际关系 5、《大学》里讲端正是方向,忠正是原则。()正确 6、《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7、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更重要的要具备几方面的素养?3 8、不属于领导干部要具备的素养的是()。奢侈 9、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是谁讲的?老子 10、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 经验。正确 1、“气度”是(管理)的问题。

国学智慧与素质提升

国学智慧与素质提升感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经济总量从原来的老八一步一步的上升到今天的老二,仅次于美国。原来设计的是到2049年,也就是建党100周年时,我国的经济重量超过美国,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到2034年的时候,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这次十八大,党中央的领导提出来,到2020年前后的时候,老百姓的收入要实现翻番。经济发展前景如此之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还有一些问题。 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三驾马车,一个是投资,一个是内需,一个是消费。社会的发展也要有三驾马车,一个法律,一个是道德,一个是信仰。而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根本的、主要的、一个民族的核心的文明成果。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质,是我们国家固有的,我们把他叫做《国学》。广义的《国学》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多,它包括文化典籍,社会管理制度、政治制度等等;狭义的《国学》一般是指儒家的基本典籍,我们在生活当中把他叫做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即《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这是我们国家儒家文化的九部原点,我们在学术上把

典籍看作是文化的文字载体,但是在生活中,文化的核心和精神不是在纸面上,而是在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上和表现上,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文明的整个概念,我们把文明叫作文化的沉淀。 文化与知识不一样,文化与文明也不一样。 知识是一种技巧、一种技能、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教你如何去种田、耕地、操作电脑。但是文化是化人的,一个人一生下来,我们就把这个人抛到人文化人的氛围当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三大特点,三大支柱。 三大支柱,就是儒、道、释。儒家强调的是人本主义的特点;道家强调的是自然主义的特点;释就是佛,佛为什么叫作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佛叫释迦牟尼,第二种说法是佛是玄奘从印度解释过来的,所以叫释,释强调的是解脱主义的特点。但是,不管是人本主义、自热主义、解脱主义,他们讲的都是人生观,都讲的是人和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儒家人本主义的主要核心是讲仁义的“仁”,“仁”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这就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讲到的一个领导、一个政府仁义了,老百姓就拥护你。 修己就是加强道德的追求。我们的先人曾经讲过,人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孔子在写64卦中的第一卦乾卦的时候,里边就提到:“天逊谦,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