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1

.
第一部分:中国史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经济结构:(考试说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低下。
商周 青铜农具出现,因造价高昂,使用量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汉代 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二牛抬杠(西汉) → 一牛挽犁(东汉)
唐朝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出现
各诸侯国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水利工程:
战国:秦国李冰父子主持的都江堰;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 经济构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 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③ 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
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
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
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 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
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
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2、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3、基本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男耕
女织”、④自给自足、 ⑤精耕细作、 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的主
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弱点:
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

.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
术长期不变,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6、破产: 时间:1842 年后(鸦片战争后) 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但在近代依 旧占主导)。
2、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部门
纺织业 原始纺织业出现(麻 和葛),中国是世界 原始社会 上最早养蚕缫丝的 国家 商周
春秋
汉代 南北朝
技术高超,通过丝 绸之路行销欧洲,中 国被称为“丝国”
唐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私营纺织作坊 兴起。
宋代 明代 清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 技术推广到闽粤等 地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苏州和 杭州是丝织业的中 心。
冶金业
青铜铸造水平高超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 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实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用 煤炭做燃料,东汉杜诗发明 水排(鼓风冶铁工具)
灌钢法
陶瓷业
开始烧制陶器
由陶向瓷过渡 (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 成熟的青瓷。)
(出现成熟的白瓷) 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生产部 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 瓷); 唐三彩(美术陶制品)
景德镇:瓷都
青花瓷
粉彩瓷器,珐琅瓷
.3

.
鼓风: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水排鼓风
(2)手工业生产方式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
官营手工业
不在市场流通
大作坊生产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官营手工业的利弊(理解即可): 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
加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推动了传统古代手工业技艺的发展。
弊:
①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② 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
③ 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无法服务社会。
④ 行业隔绝,新技术难推广。
“匠户”制度剥除工匠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束缚。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②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
产规模大,分工细致,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官府垄断生产,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③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民间手
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长期并存的局面。
③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
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④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
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
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
芽。
4、破产:
时间:1842 年后(鸦片战争后)
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商业的发展。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市”的发展
① 秦朝: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 汉代: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 六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④ 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

.
⑤ 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 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 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⑥ 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城市的发展 战国 有的城市已经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城市开始兴起。 西汉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唐朝 除了长安和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以外,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 明清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以江
南为盛; ◆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代表有晋商和徽商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主要两种途径:①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②以工商业经济 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理解即可)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 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 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即可) ▲全面认识古代商业: ①商业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③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⑤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政策:(考试说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 又叫“重本弃末”,强调要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来历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目的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①积极性:封建社会前期,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 固封建统治; 影响 ②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主要措施:①贬低商人地位(汉代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限制经营范围(汉代盐铁官营制 度);
③限制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④重租税(汉代“重租税以困辱之”); (2)“海禁”政策 含义 明清两朝禁止(非禁绝)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原因 ①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
.5

.
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②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 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 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还有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 影响 安全。但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考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明代中后期,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②标志:苏州、杭州丝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③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②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③推行重农抑 商、闭关锁国政策。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 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 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 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1。
★.近代中国经济 (一)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试说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外国商品倾销; (3)影响: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输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19 世纪 60-90 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的经济困难,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1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6

.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考试说明: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
发展)
阶段
原因
代表人物及企业
政治影响
产生
①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瓦 上海:
早期
19 世纪
解。
1866 年,方举赞、孙英德发昌 维新思想
六七年代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机器厂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广东南海:
1872 年,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
第一高潮
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 ①张謇:
戊戌变法
1894—1913 坏自然经济,扩大帝国主义在中 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辛亥革命
国的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为 ②荣宗敬、荣德生:
民族工业创造了客观条件)。 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 ③周学熙:
民间设厂限制
河北启新洋灰公司;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第二高潮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行业:纺织业、面粉业
新文化
1914—1918 为民族工业扫清了一些障碍; 特点:
运动
②民国建立,提高政治地位,颁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布法令,激发投资热情;
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
五四运动
③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体系
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结束:
的推动;
一战结束不久,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萎缩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
中共诞生
1919—1927 来,加紧掠夺。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第三高潮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 国共内战
1927—1937 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币制改革 但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压迫下发展艰难;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走向崩溃
抗战期间:日本的侵略
工商企业大量倒闭
国共合作
1937—1949 抗战胜利后
抗日战争
(国民党统治后期):
①抗战后美国的经济侵略
解放战争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
策和繁重的捐税负担。
.7

.
恢复
新中国刚刚建立,急需恢复经 私营工商业在国家领导、支持 为国家开展
1949—1952 济,巩固政权。(与苏俄时期列 下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有计划的经
宁的新经济政策类似)
济建设和社
会主义改造
奠定了基
础。
转型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完成向社 采用“赎买”政策和“公私合 标志着社会
1953—1956 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时,为实 营”的方式,把资本主义私营 主义制度的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
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 建立但是,
制经济的一部分。
由于急于求
成,遗留许
多问题
▲探究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半
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具体表现:
1、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内地较少;
2、 从部门分布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 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
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 总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在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是在列强侵略下的“早产儿”;
▲探究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条件:不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的,缺乏必要的资本、技术、市场、人才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即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因素: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自
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的历届政府大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思潮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启示:①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②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
▲探究三: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
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如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现代中国
.8

.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试说明: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
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1949—1956 过渡时期
1949—1952
奠基 巩固政权:建立各级政权;追歼残敌;(镇压反革命)。
恢复经济:土地改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结束);
多种经济成分(公有、私有)并存和发展
转折 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
导方针。
1953—1957 国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
措施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工业化(发展生产力)
三大改造(改变生产关系)
成就
1957 年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厂、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1840 以来的格局改变了)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意义 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是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缺陷 农、轻、重比例失调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苏联模式)
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
题。
二、1956—1966 全面建设
1、1956.4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苏共二十大。
正确
内容:(略)
决策
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标志着探索的开始。
2、1956.9 中共八大及背景(见课本)
内容: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见课本
主要任务(经济建设)见课本 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9

.
左倾 错误
纠 正
1、由于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原因 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2、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美对立、中苏分裂)
表现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
主要矛盾:阶级斗争
反右派运动
建设速度:急于求成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主)
经济成分:单一公有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概况:1958 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 “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危害 1、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
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2、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造成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总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三、1966—1976 文革时期(略)
四、1976—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背 1、1976—1978 国民经济仍没有较大发展
景 2、“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仍影响着中国
3 思想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路线
1978.12 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 (既是转折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1978 折 1、“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重要)

2、“以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第三次)
1992
3、 华国锋
邓小平
4、“闭关锁国”
改革开放(第三次)

农 自发:1978.12 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包产到户”

1980.4 四川广汉向阳公社公开“撤社改乡”

自觉:1980.9 中共中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

开始标志:1984.10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


志改革全面展开、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城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市 经营方式: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
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 宁波、温州等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建省,并设全省为经济特区
放 1990 上海浦东(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1992 沿江沿边和内地省会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基础:自力更生;
原则:平等互利
背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景 (2、国内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
1992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

转 (既是转折的标志,也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
2009 折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

市场经济的论断:市场经济不是资与社的本质区别

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确 2、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探究一:中共的土地(农村)政策
时期 范围
名称
内容
评价
1927 农村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 革命
(农民私有制)
展经济巩固政权。
1937 根据地
1937 敌后
土地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 抗日
(私有制)
量,为抗战胜利奠基。
1945 根据地
1947 解放区 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
民土地所有制,按农村人口平 展经济巩固政权,为解放
1949
均分配土地(农民私有制) 战争胜利奠基。
1949 新
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 解放区
民土地所有制,按农村人口平 展经济巩固政权,为社会
1952
均分配土地。(农民私有制) 主义建设奠基。
1. 1

.
1953 全国
社会主义改 农业生产合作社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

(集体所有制)
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全面建
1956
设奠基。
1958 全国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阻
——
(全民所有制)
碍经济发展。
1978
1978 全国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民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
营)
展经济,为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做贡献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了解即可):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
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了解即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
方法(了解)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
步骤(了解) 农业互助组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公)
国家资本主义(理解即可)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
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
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
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种
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
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4.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合作探究二(理解即可):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
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
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 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 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取得和平的环
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
划 政治法律上:1954 年宪法
(3)途径:三大改造。
1.2

.
◆探究三、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
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
在 1949 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城市。
第三次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 年十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
一届三中全会上。
心。
◆探究三、20 世纪以来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和国的成立 建社会历史。
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
全会的召开 建设的新时期。
现代化。
◆探究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岗 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 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探究五、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理解即可,不要背)。 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 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 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 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 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 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探究六、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
1.3

.
(1)建国初到 1956 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到高度 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 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 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 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 变。 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探究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 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试说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原因




男:长袍马褂;
鲁、粤、川、淮扬四大菜系 北:四合院

女:旗袍
特点:色香味俱全,
南:四水归堂
特点:拘谨、保守、
意形养兼备。
特点:家族、等级
呆板、等级
风水
鸦片 西装传入,推动服饰改 西餐传入,推动饮食改革。 上海租界开始出现西式住
战争 革。
原料:洋葱、味素

种类:糖果、饮料
中西合璧开始
辛新 男:中西合璧的中山装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
亥文 女:短袍窄袖的新旗袍
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
革化
新式住宅。
命运


1、50—60 年代

列宁装、连衣裙
1.4

.
国改 成革 立开

总结
2、文革期间 军装、干部服
3、改革开放 款式新颖、 层出不穷
鸦战开始,上海最先;中西并存,中西合璧; 由点及面,城快乡慢;自由平等,逐渐深入。
二、交通工具的进步
发明
人力车 1870 日本
铃木德次郎
自行车 1791 法国
西布拉克
电车
1879 德国
汽车 火车 轮船
1885 德国 卡尔·本茨 1814 英国 史蒂芬孙 1807 美国 富尔顿
传入 187 慈禧 (日本)
发展 民国时期,成为城镇中 重要的交通工具。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成为“自行车王国”
190 北京 (英国) 190 上海 (匈牙利) 186 北京 (英国) 184 广州 (英国)
1906 天津有轨电车
1924 上海公共汽车
1881 中国第一条官办铁路是唐山——胥各庄铁路 1909 詹天佑 北京——张家口 1865 徐寿、华蘅芳 黄鹄号 1872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
飞机 总结
1903 美国 190 上海 1909 冯如 中国第一架飞机 1920 京津航线开通
莱特兄弟
(法国)
由人(轿子)、畜(马车)力到机械力;由洋办到自办;由模仿到自创;由点及面,
城快乡慢;多种并存。
三、通信工具的进步 发明
邮政系统 有线电报 1837
美国 莫尔斯 无线电报 1894 意大利 马可尼 有线电话 1875 美国 贝尔 无线电话 1902 美国 弗森登
传入
发展
1866 海关试办邮政
1896 正式办理
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电报公司 1877 福建巡抚丁日昌
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有线电报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
机房
线电报的开端
1906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有
无线电报局
1932 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 外国在上海设电话公司。 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
电话局,开通了第一部市内电话
1987 广州开通的 NEC 模拟手机,用 户是香港商人。
1.5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① 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 农经济 有利因素 不利因 艰难成长

经营形态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夏商西周 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 汉武以后中国古代手工业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继续发展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经营方式 政府直 接经 营、集 中、大 作坊生 产 生产目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出现发展 受摧残恢 复和发展 民间私 人经营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术 明中叶后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雇佣关 系),清继续发展 农户体 产,作为 副业 供军队和官 府贵族生 活使用,不 在市场流通 供民间消 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流 通 供家庭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卖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 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 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 领先,享誉全球 美,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 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 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 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 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 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 要因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①地 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 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时间:地区: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明 中后期江南地区 期后中朝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发期清 展有朝 所前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 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 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 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2 、 3、 4、 5、 6、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