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社会文化研究new

佛山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专题研究二:佛山市人口、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

1. 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77)

1.1人口现状与发展特点 (77)

1.2人力资源 (81)

1.3社会阶层结构 (83)

2.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84)

2.1人口规模预测 (84)

2.2城市化进程 (88)

2.3城市社会发展战略 (88)

3.佛山的文化特征及其演进 (89)

3.1概述 (89)

3.2岭南文化的特点 (89)

3.3佛山的文化特征 (90)

3.4 佛山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 (92)

佛山市人口、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

1. 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人口现状与发展特点

(1)人口概况

据“五普”数据,2000年底,佛山全市共有常住人口533.77万人,户籍人口为328.35万人。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240.29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达45.02%。而按照常住人口统计,2000年佛山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5.06%。各区的人口情况见表1。 表1:2000年佛山市各区、县的人概况表1

常住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比例较高,而外来人口中的非农业户籍比例很低,仅为8.4%,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山市的外来人口素质不高。就区级城区的“户籍人口”规模而言2,2000年佛山有47.17万人;顺德主城(容桂、大良、伦教)有42.09万人;南海(桂城、平洲、大沥、盐步、黃歧、三山港)有39.20万人;三水(西南、河口、金本、青歧)有17.95万人;高明(荷城、西安、三洲)有14.41万人(图1、2)。

1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

2

以上各城区的人口统计范围不严格按照行政界限,而是按照各县、市中心城区规划以及空间上构成连绵的主城建成区范围情况为准。

(2)人口变动

建国以来,佛山市人口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图3、4)。1980年全市户籍人口为237.6万,到2000年达328.4万,二十年净增90.8万。从常住人口的情况看,1990年全市四普统计得常住人口数为300.3万人,而2000年五普的常住人口数为533.8万人,十年间净增加了233.5万人3。佛山市历年户籍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如表2。

表2:建国以来佛山市历年户籍人口情况表4

总体来说,佛山市的人口增长有如下特征:

●户籍人口稳步增长,增长率逐渐下降

1990年代,佛山市的户籍人口平稳增长,增长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92年为23.7‰,1995年为17.6‰,2000年为9.8‰,2001年为1.02‰。平均年增长率为16.7‰。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仍然是户籍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佛山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0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2.68‰,1995年为10.05‰,1998年为8.27‰,2000年为5.70‰。但总体来看,佛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机械增长率,这是户籍人口增加的主要成因。

3因四普与五普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不同,此数据仅为参考。

4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佛山市主要年份统计资料提要(1949-1988);佛山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1);佛山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6);佛山市统计年鉴(2001)。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率在1990年代上半期达到高峰

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由1991年的5.29‰,激增到1992年11.16‰的最高值,后逐渐回落,1995年为7.52‰,1997年为5.24‰,2000年为4.11‰,2001年为5.72‰。

●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1990年常住外来人口为24.94万人,2000为240.29万人,占2000年常住人口总数的45.02%,以上数据还未包括居留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尽管两次普查对常住人口的口径有所不同,还是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佛山市的流动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3)人口结构

●人口年龄构成呈劳动力密集型人口结构

据“五普”统计,2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4.94%。(按联合国标准,在5%以下,为年轻型结构)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比重为74.1%,明显高于我国60%左右的平均水平,呈劳动力密集型人口结构(图5)。

●人口性别构成中男性比例偏高

2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是109.91,男性比例偏高。与“二普”(1964年)时的93.91,“三普”(1982年)的100.00,“四普”(1990年)时的99.29相比较,近十年来,佛山市的男性人口比重明显提高了。男性人口增加的年龄段集中在26-39岁之间,这反映了年轻男性劳动力在佛山的集聚。

●职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相当高

根据佛山市“五普”,2000年佛山市劳动人口参与率5为80.4%,失业率6为4.7%。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就业形势较好。人口就业的非农化比重较高,为87%。其中,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相当高,为59.3%,并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28.0%,第一产业为12.7%。

常住人口是由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人群的职业构成存在不同特征:外来人口就业以工业为主,服务业、农业等行业的分布较少。而户籍人口三次产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分别为21%、44%、35%。可见,佛山市第一、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而第二产业中外来人口占有约三分之二的比例(图6)。

515岁以上人口中参与劳动人口的百分比。

6参与劳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所占百分比。

(4)外来人口情况

● 外来人口数量十年增长了近9倍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佛山市成为一个外来人口大量、快速聚集的城市。1990年外来人口数为24.94万人7;2000年佛山市533.77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为240.29万人8,占常住人口数的45.02%,十年增长了近9倍。

● 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较集中

2000年佛山各市的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如表3。从总量上来看,外来人口在南海市数量最多,比例近半;顺德、佛山市区次之;而三水、高明两市相对很少。从外来人口分布密度来看,佛山市区最为集中;南海、顺德密度相当;而三水、高明两市相对很小。 表3:2000年佛山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表

● 省外外来人口居多

2000年,佛山市的外来人口中,来自本省其他县市的人口占27.92%,来自广东省外的人口占64.12%。这些移入人口必然使佛山的社会阶层结构及社会文化发生变化,特别是近65%的广东省外的人口的流入,使佛山市在传统的闽南文化基础上,增添了多元的外来文化因素,对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 外来人口呈年轻化特征

通过1995年后迁入佛山的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比例达到92.1%,特别是年轻人口比重很高,16-34岁人口的比重高达77.4%。迁入佛山的人口带有明显的年轻化的特点。

● 外来人口多无自有居所

限于资料,仅以佛山市区为例。通过图7可以看出,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在工作单位,住所在单位内部和工地现场的比例达到65%;租赁房屋居住的人数为23%9。

7 此处指已连续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一年以上,而户籍在本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口。 8

此处指已连续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而户籍在本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口。 9

数据来源:佛山主城流动人员统计情况季度报表(1999年第四季度)

● 外来人口的行业以务工为主

据“五普”统计,佛山外来人口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以佛山市区和顺德市为例10:两地区外来人口均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探亲、旅游等其它目的比例很少;并且就业方向以工业生产为主,其比例均在70%以上,而从事务农、经商等其它行业的人数较少。外来人口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图8、9)。

● 外来人口的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佛山市的外来人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概括地说,具有“流动性强,总量平衡”的特点11。以季度为时间单位考察佛山市外来人口的流动状况,1999年第二至第三季度,佛山市域登记流动人口数由131万人变为140万人,在此过程中流出人口33万人,流入人口43万人,绝对流动数接近30%。也就是说,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很强12,并以春节期间为峰值。

1.2人力资源

(1)劳动力结构类型

人力资源呈典型的“制造型”城市的特征,就业结构呈“二三一”结构,大量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则略显不足。

(2)专业技术人员

对佛山市200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情况与其它城市及进行比较,可见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大大低于广州、上海,同时也低于苏州、无锡等城市。从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来看,以初级人才居多,高级人才少(图10、表4)。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不足,可能成为制约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空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顺德、南海和佛山市区,顺德占有近42%的比例。然而,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分布看,佛山市区的比例最高,而顺德最低,反映了顺德的专业人才总量大,但初级人才居多(表5)。

表4:佛山市与其它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比较(2000年)13

表5: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县市分布情况表14

10 数据来源:佛山市1999年暂住人员统计报表;顺德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

11

以佛山主城为例,1999年纳入暂住人口管理统计的27.08万人口中,居住时间一年以上的仅为8507人,仅占流动人员总数的3%,绝大多数在佛山的居留时间在一年以下。 12

数据来源:佛山市1999

年第四季度流动人员流入情况统计报表。 13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各市统计年鉴;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3)受教育程度

近10年来,佛山受高等教育的绝对人数增加了;但与其它地区相对比较则在比例上大大降低了,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程度人口的比例不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一半(表6),这与佛山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不相称15。如何把佛山由一个“人口大市”变为“人才强市”是佛山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表6:佛山市与其它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2000年,单位:人/万人)16

表7:佛山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2001年)17

(4)教育事业

截至2001年,佛山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两所,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顺德大学。另外,成人教育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表7)。与其它城市相比较而言,佛山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但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周边城市以及无锡等规模相当的城市。

14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各市统计年鉴。

15

根据1990年弟四次人口普查,佛山市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大学生141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根据2000年弟五次人口普查,佛山市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大学生362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16

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特区经济》2002年第二期第56页;中国统计年鉴2002(全国五普基本情况);上海市五普公报。

17

数据来源:佛山统计年鉴2002;佛山教育基本情况总表;顺德市统计资料2001。

1.3社会阶层结构18

(1)社会阶层结构的含义与特征

一般而言,对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定性,标准有二:一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来分析;二是从社会的阶层结构来分析。相对而言,第二种分析在社会分析方面更为贴切。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化的景象,即整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成为相对贫困人口。以下着重从职业因素和制度结构来分析佛山的社会阶层结构。

职业因素表现为:第一,社会科技进步,使得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由于投入要素(即智力投入)的附加价值之间比差很大,导致经济差距拉大。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趋势比较明显;第二,由于科层组织的发展,导致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经济社会差距在拉大。一般而言,职位越高,收入越高;第三,部门差异的影响,一般而言,工业行业低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金融保险业高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党政机关中等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教科文行业紧跟其后。

制度性结构的影响:如所有制、户籍制、政府资源配置权力等,都对社会阶层分化有着显著的影响。表现为:第一,单位所有制性质的影响,一般集体企业低收入人员比例最高、行政机关中等收入人员比例最高、三资企业高收入人员比例最高;第二,户籍制度的影响,一般本地的在职人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而外来人口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即使从事同样的工作,但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明显不如城市工人。

(2)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呈典型“制造型”城市特征

如果把工业化发展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作“橄榄形”,那么佛山的“橄榄形”就业结构比较臃肿,呈典型“制造型”城市特征,第二产业非常发达,而第三产业的发育程度则略显不足(表8、9)。

表8:佛山市在业人口中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

表9:就业结构类型划分标准20

(3)社会阶层基本构成:中下层人员比例偏高的“金字塔”型

18所谓社会结构,是指个人相对于他人的位置或地位。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有它自身特定的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社会也会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发生结构的变迁。

19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佛山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20数据来源: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

目前根据社会阶层划分的一般标准,对佛山市就业人口作阶层划分,其特征为上层人员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偏低,而中下层人员比例偏高,呈现“金字塔”型(表10)。 表10:2000年佛山常住就业人口社会阶层情况分析表21

表现在工资水平上,2001年,佛山全市在岗职工的平人均工资为13845元(图11)。工资水平与周边城市比较而言,不仅远远低于深圳、广州的工资水平,也落后与珠海、中山等市22。

2.佛山市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2.1人口规模预测

目前,佛山市的可建设用地比率约为36%23,总量约为1370平方公里,用地不是未来佛山人口发展规模的瓶颈。在人口规模预测中主要考虑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迁移的规律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因素。

(1)已有城市规划的人口规模预测

综合现有《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顺德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三水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高明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可获佛山市2010、2020的人口预测数(表11)。

表11:各县市已有规划人口预测情况一览表24

21 数据来源:广东省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编(佛山市),注:本表等级结构主要分析对象为佛山市范围内18岁以上年龄常住就业人口。(不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人

员及丧失工作能力的人员)

22 数据来源:2001佛山统计年鉴。

23

除去区域生态绿地、水域、不可建设用地等。 24

数据来源: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顺德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南海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三水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高明市城镇体系规

(2)“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

佛山作为制造业城市,“就业规模约束”是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首要因素。随着人口政策转变,在自由的经济空间中,人口的流动将日渐趋于平常,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否增长,将取决于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

目前,佛山市的常住人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目前占常住人口总数55%的户籍人口(本地人口),历年的户籍人口变动情况显示,户籍人口呈平稳增长的态势。因而,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未来规模,是可以通过统计外推法进行预测的。另一部分则是目前占常住人口总数45%的外来人口,具有“大进大出,流动性强,总量平衡”的特点,这部分人口受产业发展的“就业空间约束”非常强烈。可见,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市域的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对佛山市的人口规模预测分为两部分——户籍人口(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在人口测算中,将现有户籍人口作为本地人口来考虑,未来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数量的影响通过外来人口带眷系数的变化来反映,而不拘泥于外来人口是否拥有户籍的问题。

现状户籍人口(本地人口)的发展规模预测

a.一元回归法

Pt=a+bt 其中t为年数,Pt为t年的人口数,a,b均为常数。

根据1990至2001年佛山市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2=0.991,显著度0.000,说明人口数与年份高度相关。回归方程为Pt=-9907.67+5.121*t。得出:

近期2005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59.94万人;

中期201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85.54万人;

远期202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436.75万人。

b. 综合平衡法

以国民经济为依据,对人口增长采用自然增长规律和机械增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公式为:

Pt=Pt0*(1+a+b)t-t0

其中t为规划年数,t0为规划基年,Pt为t年的人口数,Pt0为规划基年人口数, a为年自然增长率,b为机械增长率。

近10年来,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受1962-1978年生育高峰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可能大幅下降。1998,1999,2000,2001年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27‰,8.46‰,5.70‰,4.48‰;机械增长率分别为4.26‰,4.62‰,4.1‰,5.72‰。预计至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0‰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5‰左右。则:

2005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50.18万人;

划2002-2020。

佛山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后期高增长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的过渡期,并且先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25。在此,预计2005-2010年佛山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5‰左右;2010-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0‰左右26。则:

201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68.04万人; 202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404.54万人。

外来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在此所指的外来人口是社会意义上的,尽管这部分人口可能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而拥有当地户籍。目前佛山市有大量外来人口,2000年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数的45%,其中,以就业为目的的约占总量的90-95%,鉴于佛山一、三产业以本地人口为主,外来人口以务工为主,通过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外来人口的相关性对外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适当考虑第三产业规模扩大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对外来人口规模的影响。

外来人口预测模型如下:

规划年外来人口=Σ(基年产业外来人口吸引系数×规划年产业增加值×(1-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t×(1+外来人口带眷系数增量))其中t=规划年-基年。

三次产业的外来人口吸引系数:是指产业每万元增加值与外来人口的对应关系。2000年佛山市常住外来人口数为240.29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国内增加值分别为624578、5057536、3349417万元,外来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按5%、80%、15%的比例分布,则外来人口吸引系数为:每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应的外来人口0.1924人、0.3785人、0.1076人。

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是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万元产业增加值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劳动力系数)的年均递减率。通过无锡、上海、佛山三市劳动力系数1990、2000年的变动情况,得出三市的劳动力影响系数值(表12)。十年间,无锡与上海市的劳动生产率是逐渐提高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佛山,则降低了。但是,未来随着佛山的产业不断升级,高新产业的培育,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应会有一定提高。

预测至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为7%,第二产业为3%,第三产业为3%;

2005-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为10%,第二产业为15%,第三产业为10%;

2010-2020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为5%,第二产业为10%,第三产业为5%。

表12:佛山、无锡、上海、三市劳动力系数与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比较27

外来人口带眷系数增量:目前外来人口的带眷系数约为0.282,未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更多外来人口将转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家庭数量、规模会增大。同时产业升级会带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关系的稳定,从而带眷系数有所增加。预测:

252001年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为6.95‰

26一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位静止阶段,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相伴,自然增长率约为6‰;第二阶段为初期高增长阶段,死亡率有所下降,自然增长率约为14‰;第三阶段为后期高增长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降低,但自然增长率仍较高,约为12‰;第四阶段为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都降到极低的水平,自然增长率约为3‰。

27数据来源:1991,2001佛山统计年鉴;1991,2001无锡统计年鉴;1991,2001上海统计年鉴;佛山市四普、五普统计资料。

2005年,外来人口带眷系数为0.29,增量为0.008;

2010年,外来人口带眷系数为0.34,增量为0.058;

2020年,外来人口带眷系数为0.39,增量为0.108。

GDP年均增长率:过去四年即1998-2001年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8.00%、6.55%、14.80%、11.09%。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左右。

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10%;借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发展历程,预计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7%;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

产业结构:200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9∶52.6∶40.5。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至2005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46∶48;

预计201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40∶55;

预计202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37∶58。

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393-1458亿元;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553-2604亿元;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71-5021亿元。则预测未来佛山市外来人口规模为:

2005年外来人口=283.46-296.70万人; 2010年外来人口=239.88-271.88万人; 2020年外来人口=202.19-222.10万人。

人口综合预测

综合以上,对预测结果进行汇总。总的原则是以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结果为主,已有的规划作为参考。可以看出已有规划对2005年人口规模的预测偏低,事实上“五普”常住人口总数已达到534万人,超过了2005年预测结果的低值530万人。

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发展走势可以概括为,“总量增长平稳,结构趋向优化”。随着佛山的产业发展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集约化,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将逐步提高。而鉴于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因而,外来劳动力将依然有增加的惯性。未来佛山的人口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3):

第一阶段,惯性扩张期(至2005)。产业升级战略开始实施,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大量进入依然是人口的主导增长因素。2005年人口规模约为620-640万人;

第二阶段,过渡期(2005-2010)。产业升级战略初见成效,外来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口规模略有升高。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630-650万人;

第二阶段,稳定期(2010-2020)。新兴产业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人口规模较为稳定。2020年人口规模约为640-660万人。

表13:人口预测汇总28

总人口在各佛山地区的分布,依然具有一定的弹性,与未来佛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空间扩展政策等因素都有关系。在此,仅作粗略的预测(表14):

28其中户籍人口的低值为综合平衡法预测结果,高值为一元回归法预测结果。

表14:分区人口预测汇总表29

2.2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水平

据“五普”统计,佛山市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水平为75.06%,高于全国水平(约37%),已达相当高的程度。人口非农化率更是达到了87.33%30(表15)。实际上许多农业人口居住在城镇里。有大量农村户籍的外来人口在佛山城镇中工作、生活,成为事实上的城镇人口。

表15:2001年佛山各县市城市化水平(按户籍人口计)

据五普统计,2000年在业人口中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达59.3%,而

1990年只有39.7%。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农

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一方面集中农村资源发展乡镇经济,另一方面,也让农民成

为股民,享受定期的分红收益。在有固定收入的基础上,许多佛山农民或是务工,

或是办厂、经商,做起生意人,而成为了城市人。特别是南海东部、佛山市区与

顺德地区,以各级公路为骨架,已经形成了城镇建设的连绵区。城乡界限模糊,

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尽管目前佛山的许多农民已脱离土地,但在社区管

理、文化观念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城市化,也就是说存在着城市化不完全的现象。

在佛山市区、南海、顺德等地区存在着大量“城中村”的现象。

2.3城市社会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由“生产型城市”向“家园城市”转变

佛山市的社会阶层呈现扁平的“金字塔”型,中下层、下层人员的比例高达84%。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按照佛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下层人员比例过高。并且两极分化严重,户籍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在700-1000元左右。两极分化现象与84%的中下层、下层人员的低工资,很难保证居民的福利与生活水平。同时,上百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工作地点(约占流动人口的65%),收入不高,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可以说,佛山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是一个“生产型的城市”。

社会阶层结构决不仅仅是一个“公正”的问题,更反映着产业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后劲以及社会的进步程度。今后的课题是,要逐步

把佛山从一个“生产型的城市”转变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城市”;要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使城市的经济发展让大多数人收益。

(2)战略措施一:“外引内优”的人力资本积累

未来佛山的人力资本积累,应本着“外引内优”的原则,一方面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本地的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的技术人才。吸引外部人才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转变企业发展与用人观念;更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聘请外来专家、鼓励技术合作与引入外部技29其中户籍人口的低值为综合平衡法预测结果,高值为一元回归法预测结果。

30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

术。而对于佛山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城市而言,培养本地人才,特别是熟练经验的技术人才也尤为重要。

(3)战略措施二:“内外联合”,构筑学习型城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及教育,从而建立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孕育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构筑“学习型城市”。佛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宜采取“内外联合”的策略,充分发挥大区域的教育资源。“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发展联合办学,短期培训,兼职聘用,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等新型开放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的内部优化,进而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3.佛山的文化特征及其演进

3.1概述

城市、经济与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和依存关系,城市所有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都是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创造的。而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和塑造城市人的人格模式而影响着城市发展。当代世界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是经营管理的竞争,而更深一层是体制和制度的竞争,以及文化的竞争31。

佛山位于广州西南,属于岭南文化体系中的广府文化。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与海南文化三部分,其代表是珠江系文化,而珠江系文化又可进一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福佬)文化与客家文化等。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内涵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而广州与佛山则是广府文化的核心文化区。

总体而言,佛山的文化特色可以通过十六个字来概括:“重商务实、开放进取、世俗感性、小城观念”。佛山人具有岭南文化的整体性文化品格,如重商重利、诚信务实、多元开放、勇于进取、世俗感性等,但同时又有一些地方文化特征,如独特的地方历史,小城意识强烈,都市文化欠缺等。

3.2岭南32文化的特点

(1)重利务实的商业文化

广东长期以来发展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历史,形成了岭南文化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重商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在经济领域有着“重农轻商”的传统,但是这种文化在广东并未反映出来。广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广东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的历史,自三国时,广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商埠。,明代以来,岭南成为商品性农业区,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大发展、出现专业经济作物种植区,手工业及商品经济也迅速发展,各地商人纷纷“走广”。千百年来,商业精神深深根植于岭南人的心中,造就了岭南人重利务实,以经商为荣,富有商业意识的文化特点。重商求利的文化心态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也促进了其它文化品格的形成。可以说商业价值观在岭南文化观念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要求利,就要“讲信用”、“重法制”;要求利就必须“开放、进取”,“务实肯干”。

(2)多元开放,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33

岭南位于东亚大陆边缘,南海之滨,历史上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不断融合,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等海外文化进行广

31正如美国学者贝尔所言:“为经济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是养育经济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

32岭南指我国南岭(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大部分地区。“马坝人”考古表明,近13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岭南大地生存与发展。周至战国,进入百越文化时期,以岭南土著越组文化为主。秦汉以来,数次有组织的移民,将兵卒、“亡人”“罪人”“贾人”等大量汉人迁入岭南,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汉文化后来居上,逐渐同化南越文化。宋元时期,特别是南宋移民的高潮使汉文化成为岭南地区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岭南文化的大致轮廓。明清时期,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并且西方文化的传入逐渐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岭南文化初步形成了。晚清与民国初年,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岭南文化达到了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广东最先出现,广东成为革命思想与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林则徐、荣闳、洪秀全、詹天佑、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文化开始复兴,伴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许速崛起,岭南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33最先提出“海洋文化”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把世界文化分为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并将东方文化归结为内陆文化,西方文化归结为海洋文化。而事实上,中国沿海居民在漫长的走向大海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文化。“冒险、征服、掠夺、欺诈、霸权”构成了西方海洋文化的特点,而东方海洋文化则以和平、自

泛的交流。岭南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使岭南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更为突出。在广泛的对内、对外商业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多元文化孕育形成了岭南人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兼容的文化品格。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近代西方的科技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从广东引入。同时岭南人也积极涉足海外,对外来文化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岭南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与超前意识。同时,重利求富的心态也使岭南人开拓进取的的精神有了更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人积极投入了致富的竞赛,不断拼搏成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

(3)直观感性,追求享乐的世俗文化

岭南文化虽脱胎与中原文化,但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一直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特别是明代以来,通过发达的工商经济与对外贸易、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中原传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不断淡化,岭南文化的自由度、容纳性与再创造性都大大的加强了,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相当的“远儒性”。这种远儒性突出地反应在岭南人敢于进行“反传统”性的探索,以及决策与目标取向中的直观感性方法,而较少诉诸抽象的概念与理性的思辨。岭南文化是感性化的世俗文化,没有北方文化那么多理论抽象,却非常重视感性经验。这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深入的研究、理性的判断、先进的技术创新实力对于一个地区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岭南人的感性文化使得他们敢打敢拼,但也容易造成“整体无意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创新,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长远发展战略的施行,从而使区域逐渐丧失竞争优势。

3.3佛山的文化特征

(1)独特的地方历史积淀——龙狮文化

佛山人具有岭南文化所共有的重商重利、多元开放、勇于进取等特征,同时也具有佛山人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佛山大学杨望成副教授等人将佛山文化概括为“龙狮文化”34,这一观点在佛山市民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龙狮精神表现为七个字:商、敢、先、实、活、容、信:

●商——龙狮精神在佛山集中体现在经济领域。首先,佛山自古以来极为重商,无论作为唐宋时期“四大名镇”的之一,还是明清时期的“四

大聚”之一,佛山都是以其商业地位获得殊荣;其次,佛山的各级政府是极具有经营城市观念的政府,始终将经济建设视为头等大事,它们不以经济业绩为“政绩”,而是以本地的富裕繁荣为己任、为动力;此外,在民间,佛山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搵钱”,以经商为荣。

●敢——人们对佛山精神的最具共识的地方就是佛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龙、狮分别为海中之王、陆上之王,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

威势,这正是佛山“敢为天下先”精神的精髓。

●先——在经济领域,凡事争先,先行一步,争取第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饮头啖汤”。佛山这块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无

数的国内第一和率先。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中国的第一个桥梁收费站——佛山大桥收费站。

●实——佛山人为人实在、观念务实、干事踏实、讲究现实、实业优先、看重实利。“少说多干,不说苦干”。佛山人不喜欢空谈政治,也不

喜欢虚幻的理论。

●活——“看见红灯绕着走,见到绿灯赶快走,没有灯摸着走”。讲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佛山人如何不断“对付”计划经济种种限制的办法。

这反映的是佛山人的灵活变通的精神。

●容——外地人在佛山,可能会因为语言不同造成交流的障碍,但是绝对不会因语言不通而带来排斥,外地人在本地致富之后,当地人也不

会红眼,或感觉到抢了自己饭碗的狭隘关观念。

●信——诚信是佛山人的本质,佛山人做生意特别讲究诚信,这在广东省及全国极具名声35。

由、平等、共存、勇敢、开拓精神为特征。

34狮子舞、龙舞、扒龙舟、赛龙舟是佛山极为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每逢节日或喜庆均有舞狮子或舞龙表演。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扒龙舟、赛龙舟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每逢端午节或盛大节日,都举行扒龙舟或赛龙舟活动。

35有人认为广东人普遍存在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造成广东企业做不大,可是在佛山,由于有了信任文化、合作观念,佛山在产生了大量的小企业的同时,也诞生了驰名国内外的大企业,例如年销售额超100亿的就有美的、科龙,达到数10亿的就更多。

(2)都市文化底蕴不足

目前,佛山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都市文化。无论是与北京的“京派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相比,还是与江南古城苏州文化,太湖畔的无锡文化、学习进取型的温州文化相比,佛山的文化似乎都显得底气不足、自信不强。或者说在文化上还是小城市、小胸怀、小气魄,还未走出“四大名镇”的“城镇概念”。 2002年,佛山大学的一次电话抽样调查显示,佛山人对自身的思想观念的判断,认为超前的不足四成;对建设第三大城市对自身的影响,认为不大或不清楚的约占43%。41%的佛山人的理想居住城市在佛山以外。就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来看,调查显示,不满意者超过半数,特别是高学历人员对佛山的满意度较低,仅为28.25分。“佛山市民认为:导致佛山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佛山人观念更新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向不明。36”可见,佛山人对本地的文化观念的先进程度的评价并不高,对城市发展的自信与满意程度并不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山大都市文化的欠缺。

(3)地方意识强烈,整体认同欠缺

与全国其它经济规模大体相当的城市相比,目前佛山文化的整体认同感较为欠缺。“佛山市”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统计口径的概念或行政上

的概念而非文化上的概念。上述电话抽样调查的结果还显示,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佛山指的是“小佛山”的概念。同时市民对佛山的认同感与归

36

该调查通过召开6个有关的座谈会,在广泛听取佛山各地各行各业近200位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由调研专家组集体设计调查问卷。在佛山市电信局的支持下,本次调研以佛山地区居民家庭电话作为样本,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680个电话,有效样本523个。调查结果在2002年11月23日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题为《三成佛山人向往穗深》。资料来源:佛山大学朗智战略与管理研究所,杨望成,2002,佛山城市发展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属感不强,“绝大多数市民缺少比如宁波人温州人苏州人那样的归属感。佛山地区范围内的城区、石湾、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中相当多的人并没有一致的佛山概念,不少人认为佛山就是当年的佛山市(市区),而居住在石湾、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的市民则没有佛山的认同感,甚至对此持有拒绝态度。”文化上缺乏认同,甚至排斥有可能会对地区资源的整合、区域的协调合作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3.4 佛山城市文化的发展战略

(1)从小城文化走向“广-佛”大都市文化

从小城文化走向“广-佛”大都市文化意味着两个层次的文化转变:一是文化类型上的转变,由城镇文化转变为都市文化;二是文化认同上的转变,由“小”变“大”,即由小范围区县文化认同转变为“广-佛”大都市区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的文化,只有不断学习与积淀才显得不浅薄,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与丰盛的养分,才能凝聚长久的魅力与生命力。

“大都市文化”的文化理念的内涵,一是它的“大区域观”,本着服务于区域、关注于区域、领先于区域的态度立市;二是“包容性”,既十分珍视传统文化又宽容的接受外来文化;三是批判、创新的学习精神。没有谦虚、勇敢的自省胸怀则无以“去腐”,而没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则无以“存新”37。只有不断学习,积极地自我更新,才能够长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四是自律进取的市民意识,高水平的市民素质是都市文化的核心所在。

●培育佛山人的“大都市意识”,树立大区域的发展观。不再仅从小区县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而是在大佛山、“广-佛”都市区甚至珠江三角

洲的范围内进行自我定位。当然,在此过程中,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扬也是十分重要的,两种文化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内涵,是一个融合、丰富的过程。

●培育自律进取的都市市民意识、提高市民的素质,这是都市文化的核心所在。自我约束、追求成功、诚信守法、具有强列的公德意识、良

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追求、高雅的文化品味、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能力都是都市市民的重要素质。通过舆论价值取向的引导、文化产品的熏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手段,培育广大市民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是实现都市文化的关键。

(2)缔造佛山的“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

“物质生产力”主要指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实用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经济的文化性” 和“文化的产业化”。

●“经济的文化性”——开放进取的文化观念、制度观念、创新意识、行为模式、信息传播、科学技术基础乃至人的心理因素都对于经济的

发展具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实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区域的文化对创新能力、信息环境以及地区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90年代,国际旅游已同汽车工业、

石油工业一样,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而且正以迅猛发展的势头成长为全球效益最大的行业。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日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未来佛山要强调发展地区的“文化生产力”。一方面通过塑造现代化的都市文化,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促进交流、鼓励研发与创新并且通过提高城市的定位激发城市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的外部输出,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塑造城市的品牌,增加城市产业经济的内涵。将佛山市区发展为地区“文化产业的中心”。整合人文旅游资源,发挥佛山市区的旅游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具有地区文化特色工艺产品、文化产品。发展现代的购物与饮食娱乐产业。开发教育产业、体育产业、展览业。同时培育广告、信息、传播等现代文化产业,特别是加强主城区的研发与人才、技术交流的功能。

37这也正是文化越为发达的城市的报纸上越是有许多自我批判、暴露不足的文章,而越是落后的地区则越是满纸利好消息、奇闻趣谈之说的原因。

(3)塑造“新岭南文化”的城市品牌

佛山有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岭南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开放兼容,强烈的商业意识,富于进取精神,讲究诚信,开朗乐观等文化品格使佛山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但同时,佛山也应该具有危机意识,避免极端的利己主义,避免文化业、服务业的畸形发展。

珠三角的人们最先吸纳了西方的科技与政治文明、最先迈出了改革开放的脚步,也当有不断更新自身、在文化与科技上进取的勇气与实力。任何地区要保持先进与不断发展,那么它的文化就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并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方面相互支撑。佛山人需要在行政调整与经济发展的转折点的关键阶段,把握机遇,实现文化上的改革与创新,塑造“新岭南文化”的城市品牌,确立“文化立市”的城市定位,加强文化产业输出、技术研发中心的城市功能。

“新岭南文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新发展理念、新品味追求、新都市形象”。具体的说,就是要审时度势、理性判断,在更高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培育城市新的比较优势,在发扬原有的重商务实的商业观念的同时要培养区域经济协作机制,企业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打造先进的现代发展文化;在注重物质享乐的同时要培养注重历史、品味高雅、终身学习的新文化追求;在发扬各区县自身文化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大都市的文化认同,并塑造自身的都市文化形态与魅力。

佛山城市中轴线规划研究

《佛山城市中轴线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公示 一、项目背景 从2002年撤市设区至今已十年,佛山却仍缺少一个真正的城市中心。佛山目前的发展受困于这种多中心组团、无强中心的格局,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凝聚各区的强中心迫在眉睫。 因此,强中心成为佛山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整合禅城传统中心和佛山新城创新中心的重要空间战略就是建构中轴线。 二、项目概况 佛山中轴线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南至三乐路,北至海八路;东至文华路,西至汾江路。 三、规划理念 方案着重于轴线地带在“整合”基础上的强化与提升,改变佛山偏心、离心的城市发展趋势与结构松散的现状城市格局,打造与佛山城市能级相匹配的复合功能轴,使佛山成为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 四、功能划分 结合设计范围内的地块自身禀赋以及交通区位,对功能进行划分,将整个轴线分为5个区段,每个区段包括若干项的主导功能。5个区段分别为:北部门户区段、佛山老城区段、两园深村区段、佛山北园区段、佛山新城区段。

五、土地利用 中轴线范围内的用地上,在满足商务、办公、居住功能的同时,增加科技研发、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功能,并在轴线上统筹布置对城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用地,在结构上起到凝聚的作用。 在对新的城市建设中,北部门户段,着重将旧的仓储用地更新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在历史文化街区段,着重保留历史区段的文物古迹用地,局部进行城市更新;佛山北园段应重点将公共空间沿岭南大道纵向 展开,提升中轴线地区的土地区位价值。

六、景观系统规划 挖掘岭南水乡特点,以灵动水系与绿廊串联各大功能组团。 恢复祖庙涌等历史水系,结合现有南北向河涌形成联通汾江河与东平水道的 水网结构。

城市的规划概念

城市规划的概念 1、国外有关城市规划的概念 苏联(《城市规划原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强调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2、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2)艺术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 3)政策性、法制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 4)民主性(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5)综合性(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6)地方性(结合地方特点设计规划方案) 7)实践性(规划方案充分反映建设实践的要求,同时要按规划进行建设。) 编辑本段作用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3)“S”型曲线: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贾汪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1 引言 贾汪是徐州市区的一部分,但贾汪区似乎很难和“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等表征城区的用词联系起来。但必须承认,贾汪――这座城市(区)始终在徐州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徐州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徐州近代工业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贾汪煤矿的发现和采掘,贾汪由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为20世纪苏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 ●徐州(江苏省)最大的城区。 1993年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新行政区划使贾汪由12.8km2面积和7万人,一跃成为690km2面积,50万人口的城区。同年,徐州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行政区划 ●徐州都市区的外围组团。 2003年编制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将贾汪定位为徐州都市区的五个外围组 图1 贾汪在徐州市域中的位置

团之一。近期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以加工业为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外围组团。――功能定位 当然,对于贾汪的“定义”,远不止这些。从时间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贾汪的区域地位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 2 现实――必须面对 2.1 “飞地型”城区――半城市化的孤岛 城区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地区。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经济的高度聚 集,公共设施的便捷共享,经济 社会活动的高度化与服务化。 但是,“飞地型”城区却是 城区中的另类。“飞地”也称“插 花地”或“被包围版图”,是指某 个行政区域在另个行政区域内拥 有的小块领地,与本土不相毗连。 “飞地”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 有下列特征。①它同政区行政中 图2 徐州市五大城区空间分布 心所在的本土一样,是一个政区 权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方行政权力空间投影的组成部分。②飞地同本土在空间上具有不连续性,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③飞地同本土的联系.一定要经过其它行政区域境内。我国行政区划上的“飞地”,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区域边界调整的结果.大多是基于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建设区域性工矿中心而为之。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道路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道路规 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在有限的路面条件下,完成道路路面分配性设置、满 足城市交通职能需求、表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规划布 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规划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城市职能化交 通分布在城市道路体系内部,保证城市通行安全与畅通。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道路依据道路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对沿线的服务性能等,可以 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不同的设计车速、交 叉口间距及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本着节约 用地原则,按道路所处区位、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并结合各种控制 条件合理布设。 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定位 在过去,城市道路的建设主要强调解决交通能力不足,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的突出问题,应对城乡布局的拓展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这 种功能定位下,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主要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 的交通性道路,破坏了道路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沦落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安全、街区活力、历史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与挑战。现在,城 市道路功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其交通功能、基础设施走廊的功能外,同时也 应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因此,城市道路应具 有如下功能:1)供车辆、行人通过的基础设施。2)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3)寄托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与印象。4)增强城市魅力和激发经济活力。在新的城市 建设理念下,城市道路应作为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载体,人行通道道路的空间与 形象来认识城市,道路上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应反映城市的内涵。 2发展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策略 2.1全面理解街道 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不论是行走、骑行或者开车行驶都是在街道 上进行的。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是人流、物流和交往的主要通道与场所,同时,街道还给沿线的建筑物带来阳光和空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 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社会交往。同时,街道 又是社会空间,是人们购物、休闲、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观赏游玩的场所。从 广义上阐述,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具有不 明确性,是不断变化的、互动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变化性和多元性使街道 的规划设计充满挑战。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有:安全感、归 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温暖及感官愉悦。 2.2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礼让慢行: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将更多的道路空间留 给慢行交通,对于空间局促的路段,可采用共享道路的概念(类似于小区内的道路),各种交通方式混行,使机动车更加的谨慎慢行。2)步行有道:提供宽敞、畅通的慢行空间,建议开放建筑退界空间,与红线内的人行道一体化设计,统筹 步行区域、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3]。3)安全过街:控制路段人行过街间距,

佛山市规划

目录 1.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3. 交通运输现状 4.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第三章项目影响区经济现状及发展

5.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5.1 佛山市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全境位于东经112°23'~113°23'、北纬220°38'~~230°34'之间、佛山东连广州、东莞,南靠中山、江门,北通花都、清远,西接肇庆。距广州、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东莞、清远等工商业城市均在50km以内,离澳门、香港也在200km以内。全年日照1800小时左右,无霜期350天以内,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mm,年平均气温22. 1℃~S22.2℃。 佛山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武术之乡”、“田径之乡”、“美食之乡”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集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东西民间艺术之宫”—祖庙;有名人南海康有为故居、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有南国园林艺术特点的广东“四大名园”之称的佛山梁园和顺德清晖园;有广东“三大名山”之一的南海西樵山:有南海南国桃园、三水森林公园、高明狩猎场等;佛山秋色艺术、石湾陶瓷、顺德龙舟、南海醒狮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岭南艺术和水乡风情,令人流连忘返;佛山盲公饼、柱候鸡、酝猪蹄、顺德大良炒牛奶、顶骨鳝,南海里水霸王鸭、西樵大饼,高明合水西瓜、杨梅山桔等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叫人回味无穷。 佛山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华南褶皱带一部分。加里东构造层广泛的分布于广州一佛山一九江一线以东,由各种麻岩、石英岩、片岩、浅变质砂岩等构成。海西印之构造层主要分布于广州一佛山一九江一线以北地区,由砂页岩、石灰岩等构成。顺德城区附近由砾岩、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体分布,属燕山构造层。喜马拉雅复杂的构造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以三水盆地为主的断陷盆地和零星分布在西樵山、大珠岗的粗面岩;走马营、王借岗一带的玄武岩以及华涌一带的凝灰岩等。区内主要地质构造大体可分为五组:呈北北东向的三水禾生坑复式向斜;呈北东东向的高明复式向斜;近东西走向的三水断裂、朗石断裂、顺德容奇附近的东西向断裂;呈北东向的罗客断裂、盐步断裂、鹤城一金鸡断裂、雷岗断裂(广一从断裂):呈北西向的三洲一西樵山断裂、炭步一大沥断裂。本区地势大致西北高、东南低。高明皂幕山主峰海拔805m,为市内最高点;三水大朗涡地势低洼,高程一1.7m,为全市最低点;西、北江在三水思贤窖连通,为西北江三角洲的顶点。占全市总面积约2/3的是几经沧海桑田的西、北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支流的河谷冲积平原,几乎遍布顺德区和南海区南大部及高明东北部,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形成除零星残丘外均为地势平坦、河涌纵横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0.7~2.5m之间,此外,区内星散分布的粗面岩山丘、玄武岩石柱群、石灰岩溶洞、砾岩切割而成的峰林以及因地壳抬升而成5000年前的古海岸线遗迹都构成独特的地貌景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 帖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 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 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 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 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 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 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机遇与优势 (1)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2)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3)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35)》041019151003

《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35)》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背景 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城市更新推进及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上版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佛山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修编及动态调整项目(2012-2015)》已于2015年底到期,需要编制新一版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指导我市城市更新工作。 同时,我市现状建设强度已高达38.2%,城市更新和减量规划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逐步搭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管理体系、政策体系,通过高品质的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形态提升、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公共配套完善,着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因此,我局组织制定了《佛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6-2035)》。 二、目标与基本原则 1.远期目标: 通过多元化的城市更新,逐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用地高效利用,全面改善旧城镇、旧村居的人居环境,均衡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为把佛山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提供空间保障。 2.近期目标: (1)2016至2020年间,全市应完成城市更新规模约为30km2,

其中,拆除重建规模为15km2。在拆除重建规模中应提供3km2的居住用地、5.25km2的工业用地、3km2的商业服务业用地、以及3.75km2的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绿地等其他用地。 (2)2016至2020年间,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拆迁费用和直接投资)预计约2500亿元,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累计约4500亿元。 (3)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旧村居改造;基本完成“1+2+5”组团内主要片区的旧村居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旧城镇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初步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 (4)力争完成3-5个重点产业片区改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5)完成2-3条成片岭南建筑的风貌街区;借助历史街区的文化符号、内涵和集体记忆,规划引导公共文化综合体建设,促进文化相关和物质空间的有效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三、城市更新规模 本次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标图建库的基础上,在综合分析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现状容积率、建筑质量、建设年代、设施水平等因素的背景下,全面梳理了佛山城市更新图斑,总规模约为586KM2,约占现状建设用地比例的41.5%。 其中,已经纳入标图建库的图斑规模约为367.61 KM2,标图建库之外图斑规模约为218.42 KM2。具体详见下表: 佛山市更新对象规模一览表(ha) 图斑类型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市域旧厂房3536.2 13011.7 4389.3 1163 963.1 23063.3 旧厂房旧厂房 299.1 3783.4 3847.1 2310 3558.1 13797.7 (库外) 旧城镇1239.4 2890.1 880.3 1106.9 499.8 6616.6 旧城镇旧城镇 240.6 1829.8 3239.5 552.7 718.1 6580.7 (库外) 旧村居982.4 4347.5 1209.7 211.8 330 7081.4 旧村居旧村居 408.6 376.4 679.4 0 0 1464.3 (库外)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第八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1)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城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根据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的解释,城乡规划管理核心包括三方面: 第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第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特征: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 特殊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属性

第二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一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点:一是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二是系统整体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是一个实践过程。 (1)决策系统: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 (2)执行系统: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建设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建 (3)反馈系统: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4)保障系统:城乡规划法律规范

二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目标 最终目标P115 2.管理者 管理的水平与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及其能力。如基层规划管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2)(3)3.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4.被管理者 一是城乡规划项目(政府内部管理行为),二是建设用地或建设工程(政府外部管理行为)。 5.管理中介 (1)权力 审批权:审批城乡规划,审批“一书两证” 惩治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执行权:执行城市政府方针、正常和重大决策 参议权:向城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表彰权:表彰实施城乡规划优秀建设项目 其他权:其他法律授权或因需制定管理规范的权力 (2)规则 批准的城乡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根据顺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含大良街道办、容桂街道办、伦教街道办),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正文中字体如此标识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原《顺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5-2010年)》等有关规划与本规划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规划期限 本次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远期)为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为2005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佛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顺德与区域其它城市之间的协调统筹,尤其是顺德中心城区和广州的番禺、南沙以及中山、江门等之间的关系。 2. 本规划从建设、完善大佛山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发展和建设多级格局组团城市(即“2,5”组团模式)的理念,特别是要着力将顺德中心城区(即大良容桂组团)打造为大佛山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之一。 3. 本规划从顺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顺德中心城区动态发展,确定规划远期与近期的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形态。

4. 本规划注重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树立工业立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现有中心城区规划编制重点 1. 根据大佛山市区划调整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的变化,结合珠江三角洲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及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和大佛山市域内的定位和职能;进一步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大良、容桂、伦教等三街区各自的职能。 2. 依据城市科学的发展需求,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和建构顺德中心城区合理的城市形态和规划结构,合理组织与优化中心城区内部功能,统筹安排城市内部各类用地。 3. 处理好区域大交通(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国道)与城区布局之间的关系,科学组织与完善顺德中心城区内部的交通。 4. 注重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构造整体的城市风貌,建设滨水花园式城市。 规划法律效力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顺德中心城区内的一切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本规划的规定。 城镇发展战略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位置,是粤西沿海、西江流域等地区通向广州的主要门户。佛山未来的发展要立足于珠江三角洲的整体协调,在广佛都市区中要实现与广州的优势互补, 强调错位发展,成为广州向珠江三角洲西岸辐射和拓展的主要枢纽。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图/文

市域空间结构概念图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图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心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