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尔 整合供应链 实现零库存

海尔 整合供应链 实现零库存

海尔 整合供应链 实现零库存
海尔 整合供应链 实现零库存

海尔:整合供应链,实现零库存

锦程国际物流

有一个传统的民族工业制造企业,成立16年来,保持了80%的年平均增长率,成长为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其管理模式被收入欧盟商学院的管理案例库,其首脑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欢迎的企业家”之一,这家企业就是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取得今天的业绩,和企业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分不开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海尔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以市场链为纽带重构业务流程

从生产规模看,海尔现有108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有5万台产品出库。海尔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996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随着业务的全球化扩展,海尔集团在全球有近1000家分供方(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4个),营销网络53000多个,海尔还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总结多年的管理经验,海尔探索出一套市场链管理模式。海尔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能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目标,而应该以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获取用户的忠诚度为目标。这就要求企业更多地贴近市场和用户。市场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过去,企业和市场之间有条鸿沟,在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或是同事。如果产品被市场投诉了,或者滞销了,最着急的是企业领导人。下面的员工可能也很着急,但是使不上劲。所以海尔不仅让整个企业面对市场,而且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去面对市场。由此,海尔也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相互之间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会向你索赔或者“亮红牌”。

结合市场链模式,海尔集团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整合成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研发、人力资源、客户管理)和基础支持流程3T(全面预算、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流程相应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整合后,海尔集团商流本部和海外推进本部负责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用户资源中获取定单;产品本部在3R支持流程的支持下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产品事业部将商流获取的定单和产品本部创造的定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配送网络,实现JIT定单加速流;资金流搭建全面预算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3T等支持体系。

商流本部、海外推进本部从全球营销网络获得的定单形成定单信息流,传递到产品本部、事业部和物流本部,物流本部按照定单安排采购配送,产品事业部组织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通过

物流的配送系统送到用户手中,而用户的货款也通过资金流依次传递到商流、产品本部、物流和分供方手中。这样就形成横向网络化的同步的业务流程。

ERP+CRM: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哈尔滨用户宋明伟先生因房间摆放需要,想要一台左开门冰箱,他首先想到了海尔,到海尔网站一看,果然有用户定制服务,用户可以选择冰箱开门方式等10几个特殊需求,他按需要下了定单后,海尔冰箱生产部门立即在定制生产线上组织生产,接受信息、组织生产、配送、交易整个过程,7天时间就搞定,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对用户宋明伟来说,只需轻松点击海尔的网站,对海尔来说,一张小小的定单牵动了企业的全身——设计、采购、制造、配送整个流程。

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海尔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前台的一张网是海尔客户关系管理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e13916087.html,),后台的一条链是海尔的市场链)的闭环系统,构筑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ERP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流管理结算系统和遍布全国的分销管理系统及客户服务响应Call-Center系统,并形成了以定单信息流为核心的各子系统之间无缝连接的系统集成。

海尔ERP系统和CRM系统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前台的CRM网站作为与客户快速沟通的桥梁,将客户的需求快速收集、反馈,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后台的ERP系统可以将客户需求快速触发到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财务结算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流程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协同服务,大大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

海尔集团于2000年3月10日投资成立海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家电行业率先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全面开展面对供应商的B2B业务和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B2C业务。通过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和定制平台与供应商和销售终端建立紧密的互联网关系,建立起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在海尔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和供应商、消费者实现互动沟通,使信息增值。

面对个人消费者,海尔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网上销售业务。消费者可以轻点鼠标,在海尔的网站上浏览、选购、支付,然后可以在家里静候海尔的快捷配送及安装服务。海尔首先推出23种类的800多个产品在网上直接销售,各大城市的网上订购的用户可以在两天内拿到自己需要的称心如意产品和零距离的全天候星级服务。

CIMS+JIT:海尔e制造

过去企业按照生产计划制造产品,是大批量生产。海尔的e制造是根据定单进行的大批量定制。海尔ERP系统每天准确自动地生成向生产线配送物料的BOM,通过无线扫描、红外传输等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实现定时、定量、定点的三定配送;海尔独创的过站式物流,实现了从大批量生产到大批量定制的转化。

实现e制造还需要柔性制造系统。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海尔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规划(ERP)。还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供应链管理

中的快速响应和柔性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管理进步融为一体。

现在海尔在全集团范围内已经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生产线可以实现不同型号产品的混流生产。如海尔电脑建成国内首条FIMS柔性电脑生产线。海尔电脑从接到定单到出厂,中间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在电脑系统的集成管理和严格监控之下完成的。为了使生产线的生产模式更加灵活,海尔有针对性地开发了EOS商务系统、ERP系统、JIT三定配送系统等六大辅助系统。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FIMS柔性制造系统,海尔不但能够实现单台电脑客户定制,还能同时生产千余种配置的电脑,而且还可以实现36小时快速交货。

定单信息流驱动:同步并行工程

海尔的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是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所以,在海尔的信息化管理中,同步工程非常重要。

比如美国海尔销售公司在网上下达一万台的定单。定单在网上发布的同时,所有的部门都可以看到,并同时开始准备,相关工作并行推进。不用召开会议,每个部门只要知道与定单有关的数据,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行了。如采购部门一看定单就会做出采购计划,设计部门也会按定单要求把图纸设计好。3月24日,河北华联通过海尔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下达了5台商用空调的定单,定单号为5000541,海尔物流采购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同时接到定单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上,马上显示出负责生产制造的海尔商用空调事业部的缺料情况,采购部门与压缩机供应商在网上实现招投标工作,配送部门根据网上显示的配送清单4小时以内及时送料到工位。3月31日,海尔商用空调已经完成定制产品生产,5台商用空调室外机组已经入库。

海尔电子事业部的美高美彩电也是海尔实施信息化管理、采用并行工程的典型案例。传统的开发过程是串行过程,部门之间相互隔离,工作界限分明,产品开发按阶段顺序进行,导致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这个过程需要4~6个月的时间。

随着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柔性制造渐显“魅力”

海尔电子事业部为保证美高美彩电在2000年国庆节前上市,根据市场的要求,原定6个月的开发周期必须压缩为两个月。以2个月时间为总目标,美高美彩电开发项目组建立开发市场链.

海尔转型案例分析

海尔转型案例分析 --陈秋宏、张莹莹、陈枭飞、兰川1、变革的原因--适应互联网时代 ·企业的互联网思维:零距离、网络化--企业需要将与员工、合作方的博弈关系转为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员工需要自主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需要参与到设计中来) 企业的互联网宗旨:用户体验--从用户被动接受产品到用户主动参与全程体验,企业必须以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为宗旨。 2、进行了哪些变革 (1)组织机构:中控式→分布式(扁平化、网络化、没有中心) 倒三角、自主经营体 按矩阵方式划分的功能模块→平台(大平台套小平台,小平台长出小微物种,丰富整个海尔生态圈) (2)战略:正式实施网络化战略(封闭的传统企业组织→开放的生态平台;与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利益共享) 提倡创客文化,鼓励员工利用海尔资源内部创业 (3)中间商→巨商汇(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经销商及小卖家) (4)将O2O彻底打通,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上线下博弈→线上线下融为一体) 3、变革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 好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员工积极性得到提高、小微公司直接面向整个市场,能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力,对顾客的需求反应更及时,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风险: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海尔转型时,竞争对手全力以赴打市场)业绩风险:为了保证库存不折价,就必须把周转速度加快,就必须有订单、保证订单与工厂直连,如果订单是假的,就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就会有库存折价。 小微公司长大反向整合(如雷神等获得发展之后远离海尔)

4、新的组织结构图 张瑞敏告诉记者: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海尔供应链管理案例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一、企业背景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 海尔每月接到6万个销售订单。的产品每天要通过全球5.8万个营销网点,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采购26万种物料、制造1万多种产品,全球500强企业的供应商多达800多家。 从生产规模看,海尔现有生产的产品达 13,0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海尔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1000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随着业务的全球化扩展,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 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海尔的“OEC 、市场链、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二、解决方案 1998 年,海尔公司开始为满足每位客户的需求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从而迈出了向国际化目标前进的步伐。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确立了适当的合作战略,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采取了重要的措施。 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海尔集团最终选择了 mySAP供应链管理 (mySAP SCM) 和相关的mySAP Business Suite解决方案。海尔集团息技术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6年来,坚持 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 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 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已跃升为 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 (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互联网时 代世界名牌的特点是能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大规模定制而非大规模制造。海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解决这一挑战,积极探索实践"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引领潮流的研发优势——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万多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并率先实现国际标准的零突破。海尔累计已经参与了61项国际标准的起草,其中27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海尔通过标准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出口。 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海尔在国内市场有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并与互联网进行充分的融合,以"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创出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竞争力。"虚网"指互联网,通过网络社区形成用户黏度;"实网"指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满意。因此许多世界名牌将他们在中国的销售全部或部分委托给海尔;海尔也通过他们在国外的渠道销售海尔产品,形成了资源互换,加快了海尔进军世界市场的步伐。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应收"。在流动资金零贷款的基础上,海尔CCC(现金周转天数)达到负的10天。 在未来发展中,海尔紧扣住物联网时代的需求,将U-Home(智能家居)集成作为重点,掌控专利标准的话语权,进一步发展全球营销网络创造更多的用户资源。同时,以"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整合全球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创造全球化品牌。 海尔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8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了212集儿童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海尔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

(完整word版)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黑龙江财经学院 《高级财务管理》 案例分析 班级会计学-8班 小组成员陈瑞琪.陈征.王艳辉小组成员董庆波.刘砾瞳 小组成员杨晓丽.李艳艳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二、案例分析 1.社会因素 创业25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在莱西援建了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从来拉开了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的序幕以及各种活动。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同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政治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经济企业的发展机遇了许多较开放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落后的商业思想观念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所取代,国有企业、集体及民办小厂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许多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厂子因此而起死回生,而海尔集团正是在这种机遇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3.经济因素 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

零库存案例

一汽大众的“零库存”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产品中目前仅捷达车就有七十余个品种、十余种颜色,而每种汽车都有两千余种零部件需要外购。从1999年到2000年以来,公司的捷达汽车销售数量从43947辆一路跃升到94150辆,市场兑现率高达95%—97%,与这些令人心跳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零部件居然基本处于“零库存”状态,而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就是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物流控制系统。 一、实现“零库存”的方法 1、进货的“零库存”处理流程 下面结合具体的操作实例来介绍进货“零库存”的处理流程。只要走进一汽大众的一个标有“整车捷达入口处”牌子的房间,就能看见上千平方米的房间内零零星星的摆着几箱汽车玻璃和汽车零部件,四五个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的用电动叉车在整车车间运送零件。在入口处旁边的小厅里,一位小伙正坐在电脑前用扫描枪扫描着一张张纸弹上的条形码——他正在把订货单发往供货厂家。 一辆载着保险杠的汽车开了进来,两个工作人员见状立即开着叉车跟了上去。几分钟后,这批保险杠就被陆续送往到了车间。据保管员讲,一汽大众零部件的送货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形式是电子看板,即公司每月把生产信息用扫描的方式通过电脑网络传递到各个供货商,对方根据这一信息安排自己的生产,然后公司按照生产情况发出供货信息,对方则马上用自备车辆将零部件送到公司各个车间的入口处,再有入口处分配到车间的工位上。刚才看到的保险杠运作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第二种形式成为“准时化”(Just In Time),及公司按整车顺序把配货单传达到供货厂,对方也按顺序装车并直接把零部件送到工位上,从而取消了中间的仓库环节。 第三种形式是批量进货,供货厂将那些不影响大局有没有变化的小零件每月分批量的送货1—2次。 过去这个房间是整车车间的仓库,当时库里堆放着大量的零部件,货架之间只有仅供叉车往来的过道,大货车跟本开不进来。不仅每天上架、下架、维护、倒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储存、运送过程中总要造成一定的货损货差。现在每天平均两个小时要一次货,零部件放在这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天。订货、生产零件、运装、组合等全过程都处于小批量、多批次的有序流动中。公司原先有一个车队专门往来各个车间送货,现在车队已经解散了。 2、在制品的“零库存”管理 公司很注重在制品的零库存管理,从以下过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一汽大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制品是万恶之源,用以形容大量库存带来的种种弊端。在生产初期,捷达汽车的品种比较单一,颜色也只有蓝、白、红三种。公司的生产全靠大量的库存来保证。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组织方式面临严峻的考验。 1997年,“物流”的概念进入了公司的决策层,考虑到用德方的系统不仅要一次性投入1500万美元,每年的咨询和维护费用也需要数百万美元,中方决定自己组织技术人员和外国专家进行物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1998年初,公司开发了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该物流控制系统获得成功并投入使用,如今,投资不足300万元人民币的系统已经经受得住生产十几万辆汽车的考验。在整车车间,生产线上的每辆车的车身上都贴有一张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发表时间:2009-03-13T10:28:11.640Z 来源:《世界华商经济年鉴》09年2期供稿作者:宋扬[导读] 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创业,通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跨国公司。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创业,通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这20年里,很多企业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退出了历史舞台,海尔之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我认为与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1998年开始,海尔就提出要注重供应链的管理,以优化供应链为中心,在全集团范围内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与国际化大公司全面接轨,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大大提升了海尔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海尔财务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集团供应商中有许多为中小型企业,长期与海尔集团保持着稳定的供货关系。他们为了配合海尔的大量订单需要发展配套生产,但是从银行很难得到融资,就算能够融资成本也很高。这时海尔出现了一时的供应链断裂。为了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海尔财务公司利用集团账面大额应付账款做质押为供应商提供融资。同时又可以丰富海尔财务公司的业务,增加了财务公司的利润来源,而且还推动了集团的流程再造。在供应链金融延伸方面,海尔做的很出色,值得我国企业学习。海尔在供应链管理上面,并不是像一些企业一样纸上谈兵。它有针对自身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会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1.供应链管理关键是核心业务和竞争力正如张瑞敏所说,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行各业中都获得竞争优势很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海尔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仰仗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而供应链中的各个伙伴之所以愿意与海尔结成盟友,也正是看中了它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众所周知,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在以海尔文化下所形成的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海尔在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上有着别的企业不可比的超常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取胜,就要强化创新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海尔内部有一个理念,就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要使自己的产品有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围绕顾客需要,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海尔的科研人员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想出商品来”。想出商品,就是想出新市场,也就是要创造新市场。企业通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来领先市场。而做大市场蛋糕的前提,是产品要有个性化,不断保持创新的活力。在这方面,海尔有足够的发言权。在它的核心业务冰箱领域上,海尔做到了“想出商品来”。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中国第一代豪华型大冷冻电冰箱、中国第一代全封闭的抽屉式冷冻电冰箱、中国第一台组合电冰箱都是海尔制造生产的,紧接着是中国第一台宽气候带电冰箱、中国第一代保湿无霜电冰箱、中国第一台全无氟电冰箱,每一个新品都创造了一个新市场、新消费群。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之流,保证了海尔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3.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对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来代替过去的被各职能部门割裂的破碎性流程,使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和各种绩效目标取得显著的改善。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供应链的核心管理思想为基础,以市场客户需求为纽带,以海尔企业文化和SBU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服务零距离、资金零占用、质量零缺陷)为目标的流程再造。它通过供应链同步的速度和SST的强度,以市场效益工资激励员工,从而完成订单,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重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程是企业员工、客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过程,以前只能以电话、传真甚至见面达成信息交流的目的,现在利用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甚至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虽然手段不同,但内容并没有改变。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其自动化操作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令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同时减少失误。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供应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海尔的供应链纽带离不开IT支撑,在1998年,公司第一次通过订单处理集中化的方式进行业务重组,由按库存生产转向了按订单生产,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尔现代物流模式。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这样的运行速度为海尔赢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目前,海尔集团平均每天接到销售订单200多个,每个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订单,定制产品7000多个规格品种,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种。由于所有的采购基于订单,采购周期减到3天;所有的生产基于订单,生产过程降到一周之内;所有的配送基于订单,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之内即能送达。总起来,海尔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回笼一年15次(1999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年均只为1.2次),呆滞物资降低73.8%,同时海尔的运输和储存空间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在经济和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将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正式由于上述的4点,使得海尔的供应链总成本低,对市场响应速度快,赢得了市场。海尔在抓住用户的需求的同时,加强对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的管理,这就是海尔为什么那么多年都一直走在前面的原因之一。作者希望通过对海尔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让中国的其他企业得到一些帮助和启示。

海尔案例分析

关于“海尔”的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下面是有关“海尔”一些案例分析。 一、海尔配送作业流程 海尔建立了2个现代智能化的国际化中心立体仓库及自动化物流中心,该物流中心以用户的定单信息为核心,通过对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的实施,对库存进行有效控制,实现JIT按单配送模式,彻底消除资源浪费。海尔的仓库不再是储存物资的水库,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中流动的是按单采购来生产必须的物资,也就是按定单来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古代商人有句话叫“货不停留利自生”,海尔物流就是通过“零停留”的物流运转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和库存。两个物流中心在硬件上成功的集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穿梭车、堆垛机、LGV 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激光导引、无线扫描、语言监控等技术,使其呈现“两高两零”的特点:高速、高效、零库存、零流动资金贷款。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化加快了物品流动速度,目前物流中心货区面积7200平方米,但它的吞吐量却相当于普通平面仓库的30万平方米,同样的工作,海尔物流中心只有10个叉车司机,而一般仓库完成这样的工作量至少需要上百人,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而且海尔物流整合以来,仓库面积减少90%,库存资金减少77%,不但节约了物流费用,而且也大大节约了社会流动资金。 二、海尔如何降低配送成本 企业内部的库存管理将实施JIT管理,增加批次减少批量,以库存速度替代库存水平。在进行ABC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成品将实施配送需求计划(DRP),并利用先进的资源管理系统实施企业内外部物资的统一配送战略,仓储配送事业部承担降低库存成本并对制造系统进行物流保障。 集团将对企业内部的运输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按照物流一体化的策略构建运输

海尔零库存

海尔的零库存案例分析-全面信息化管理 零库存,没有资金和仓库占用,是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然而,由于受到不确定供应、不确定需求和生产连续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企业的库存不可能为零,,通过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零库存。 海尔创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一个奇迹,借助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快速响应市场,海尔取得极大成功,其经验值得借鉴。 海尔集团取得今天的业绩,和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分不开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海尔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以市场链为纽带重构业务流程 海尔现有108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有5万台产品出库;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996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在全球有近1000家供方(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4个),营销网络53000多个;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总结多年管理经验,海尔探索出一套市场链管理模式。市场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过去,企业和市场之间有条鸿沟,在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或是同事。如果产品被市场投诉了,或者滞销了,最着急的是企业领导人。下面的员工可能也很着急,但是使不上劲。海尔不仅让整个企业面对市场,而且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去面对市场,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相互之间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会向你索赔或者“亮红牌”。 结合市场链模式,海尔集团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整合成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研发、人力资源、客户管理)和基础支持流程3T(全面预算、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流程相应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整合后,海尔集团商流本部和海外推进本部负责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用户资源中获取定单;产品本部在3R支持流程的支持下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产品事业部将商流获取的定单和产品本部创造的定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配送网络,实现JIT定单加速流;资金流搭建全面预算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3T等支持体系。 商流本部、海外推进本部从全球营销网络获得的定单形成定单信息流,传递到产品本部、事业部和物流本部,物流本部按照定单安排采购配送,产品事业部组织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通过物流的配送系统送到用户手中,而用户的货款也通过资金流依次传递到商流、产品本部、物流和供方手中。这样就形成横向网络化的同步的业务流程。 ERP CRM: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海尔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前台的一张网是海尔客户关系管理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e13916087.html,),后台的一条链是海尔的市场链)的闭环系统,构筑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系统、ERP 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流管理结算系统和遍布全国的分销管理系统及客户服务响应Call-Center系统,并形成了以定单信息流为核心的各子系统之间无缝连接的系统集成。 海尔ERP系统和CRM系统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前台的CRM网站作为与客户快速沟通的桥梁,将客户的需求快速收集、反馈,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 后台的ERP系统可以将客户需求快速触发到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财务结算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等流程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协同服务,大大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 海尔集团于2000年3月10日投资成立海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面开展面对供应商的B2B业务和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B2C业务。通过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和定制平台与供应商和销售终端建立紧密的互联网关系,建立起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在海尔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和供应商、消费者实现互动沟通,使信息增值。

三个供应链管理案例,经典

案例海尔:现代物流创造的奇迹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谈起搞物流的原因时说:“物流对海尔的发展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大约用了两年半时间进行物流的整合和改造。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物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张瑞敏认为:“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现代物流,就意味着没有物可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所决定的。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是什么?就是一个:定单。如果没有定单,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有物可流。要实现这个定单,就意味着靠定单去采购,为定单去制造,为定单去销售。如果要实现完全以定单销售、采购、制造,那么支持它的最重要的一个流程就是物流。如果没有物流,就不可能有定单的采购;如果没有定单的采购,那就意味着采购回来的就是库存,因为采购回来的这些物料到底给谁不知道;如果没有定单的制造,就等于天天虽然非常忙,但是在制造库存,干出来的产品等于天天增加库存。最后,没有定单的销售,说到家,就是处理库存,因为你不知道卖给谁,唯一的方法、唯一的出路就是降价,削价处理。” 1、重塑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定单经济 海尔现代物流的起点是定单。企业把定单作为企业运行的驱动力,作为业务流程的源头,完全按定单组织采购、生产、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从接到定单时起,就开始了采购、配送和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现代物流过程也就同时开始。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支持,海

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这样的运行速度为海尔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定单。目前,海尔集团平均每天接到销售定单200多个,每个月平均接到6000多个销售定单,定制产品7000多个规格品种,需要采购的物料品种达15万种。由于所有的采购基于定单,采购周期减到3天;所有的生产基于定单,生产过程降到一周之内;所有的配送基于定单,产品一下线,中心城市在8小时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之内即能送达。总起来,海尔完成客户定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资金回笼一年15次(1999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年均只为1.2次),呆滞物资降低73.8.张瑞敏认为,定单是企业建立现代物流的基础。如果没有定单,现代物流就无物可流,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没有定单的采购,意味著采购回来就是库存;没有定单的生产,就等于制造库存;没有定单的销售,就不外乎是处理库存。抓住了定单,就抓住了满足即期消费需求、开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崭新消费需求这个牛鼻子。但如果没有现代物流保障流通的速度,有了定单也会失去。 2、海尔现代物流从根本上改变了物在企业的流通方式,基本实现了资本效率最大化的零库存 海尔改变了传统仓库的"蓄水池"功能,使之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海尔认为,提高物流效率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零库存,现在海尔的仓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它只是企业的一个配送中心,成了为下道工序配送而暂时存放物资的地方。

海尔供应链管理

海尔供应链管理 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创业,通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这20年里,很多企业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退出了历史舞台,海尔之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我认为与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1998年开始,海尔就提出要注重供应链的管理,以优化供应链为中心,在全集团范围内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与国际化大公司全面接轨,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大大提升了海尔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海尔财务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集团供应商中有许多为中小型企业,长期与海尔集团保持着稳定的供货关系。他们为了配合海尔的大量订单需要发展配套生产,但是从银行很难得到融资,就算能够融资成本也很高。这时海尔出现了一时的供应链断裂。为了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海尔财务公司利用集团账面大额应付账款做质押为供应商提供融资。同时又可以丰富海尔财务公司的业务,增加了财务公司的利润来源,而且还推动了集团的流程再造。在供应链金融延伸方面,海尔做的很出色,值得我国企业学习。 海尔在供应链管理上面,并不是像一些企业一样纸上谈兵。它有针对自身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会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1.供应链管理关键是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正如张瑞敏所说,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行各业中都获得竞争优势很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海尔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仰仗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而供应链中的各个伙伴之所以愿意与海尔结成盟友,也正是看中了它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在以海尔文化下所形成的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海尔在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上有着别的企业不可比的超常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 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取胜,就要强化创新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海尔内部有一个理念,就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要使自己的产品有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围绕顾客需要,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海尔的科研人员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想出商品来”。想出商品,就是想出新市场,也就是要创造新市场。企业通过创造市场引导消费来领先市场。而做大市场蛋糕的前提,是产品要有个性化,不断保持创新的活力。 在这方面,海尔有足够的发言权。在它的核心业务冰箱领域上,海尔做到了“想出商品来”。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中国第一代豪华型大冷冻电冰箱、中国第一代全封闭的抽屉式冷冻电冰箱、中国第一台组合电冰箱都是海尔制造生产的,紧接着是中国第一台宽气候带电冰箱、中国第一代保湿无霜电冰箱、中国第一台全无氟电冰箱,每一个新品都创造了一个新市场、新消费群。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之流,保证了海尔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3.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是企业以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对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业务流程来代替过去的被各职能部门割裂的破碎性流程,使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和各种绩效目标取得显著的改善。 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供应链的核心管理思想为基础,以市场客户需求为纽带,以海尔企业文化和SBU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

海尔集团营销网络案例分析

《海尔的营销网络》案例分析报告 提交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0MBA-P2班第一组 刘煜(009078)曹小京(009147)黄小明(009148) 洛炬(009149)袁亚彬(009150)张晴(006976)执笔人:曹小京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 ----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 ----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 ----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 ----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 ----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

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从1984年至今的16年间,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奥秘只有两个字: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 二、海尔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海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尔集团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新理念。 市场观念: "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卖信誉不是卖产品"、"否定自我,创造市场"。 创名牌方面: 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国门之内无名牌。 质量观念: 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售后服务理念:

海尔 整合供应链 实现零库存

海尔:整合供应链,实现零库存 锦程国际物流 有一个传统的民族工业制造企业,成立16年来,保持了80%的年平均增长率,成长为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其管理模式被收入欧盟商学院的管理案例库,其首脑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欢迎的企业家”之一,这家企业就是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取得今天的业绩,和企业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分不开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海尔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的终极目标迈进。 以市场链为纽带重构业务流程 从生产规模看,海尔现有108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有5万台产品出库。海尔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996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随着业务的全球化扩展,海尔集团在全球有近1000家分供方(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4个),营销网络53000多个,海尔还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总结多年的管理经验,海尔探索出一套市场链管理模式。海尔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能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目标,而应该以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获取用户的忠诚度为目标。这就要求企业更多地贴近市场和用户。市场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过去,企业和市场之间有条鸿沟,在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或是同事。如果产品被市场投诉了,或者滞销了,最着急的是企业领导人。下面的员工可能也很着急,但是使不上劲。所以海尔不仅让整个企业面对市场,而且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去面对市场。由此,海尔也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相互之间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员工之间实施SST,即索赔、索酬、跳闸。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好,下道工序给你报酬,否则会向你索赔或者“亮红牌”。 结合市场链模式,海尔集团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整合成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研发、人力资源、客户管理)和基础支持流程3T(全面预算、全面设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流程相应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整合后,海尔集团商流本部和海外推进本部负责搭建全球的营销网络,从全球的用户资源中获取定单;产品本部在3R支持流程的支持下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产品事业部将商流获取的定单和产品本部创造的定单执行实施;物流本部利用全球供应链资源搭建全球采购配送网络,实现JIT定单加速流;资金流搭建全面预算系统;这样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核心流程体系和3R、3T等支持体系。 商流本部、海外推进本部从全球营销网络获得的定单形成定单信息流,传递到产品本部、事业部和物流本部,物流本部按照定单安排采购配送,产品事业部组织安排生产;生产的产品通过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作者:宋扬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年2期字数:2653 字体:【大中小】[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20-01 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创业,通过20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这20年里,很多企业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退出了历史舞台,海尔之所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我认为与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1998年开始,海尔就提出要注重供应链的管理,以优化供应链为中心,在全集团范围内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与国际化大公司全面接轨,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大大提升了海尔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海尔财务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集团供应商中有许多为中小型企业,长期与海尔集团保持着稳定的供货关系。他们为了配合海尔的大量订单需要发展配套生产,但是从银行很难得到融资,就算能够融资成本也很高。这时海尔出现了一时的供应链断裂。为了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海尔财务公司利用集团账面大额应付账款做质押为供应商提供融资。同时又可以丰富海尔财务公司的业务,增加了财务公司的利润来源,而且还推动了集团的流程再造。在供应链金融延伸方面,海尔做的很出色,值得我国企业学习。 海尔在供应链管理上面,并不是像一些企业一样纸上谈兵。它有针对自身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会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1.供应链管理关键是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正如张瑞敏所说,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要在各行各业中都获得竞争优势很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所专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上。海尔之所以能够以自己为中心构建起高效的供应链,就在于它们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仰仗这种竞争力把上下游的企业串在一起,形成一个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有机链条。而供应链中的各个伙伴之所以愿意与海尔结成盟友,也正是看中了它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在以海尔文化下所形成的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能力。海尔在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上有着别的企业不可比的超常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 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取胜,就要强化创新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海尔内部有一个理念,就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要使自己的产品有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围绕顾客需要,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海尔的科研人员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想出商品来”。想出商品,就是想出新市

库存管理案例分析 .doc海尔

海尔实施库存控制分析 一、采用的库存控制方法的定义 库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库存控制是使用控制库存的方法,得到更高的盈利的商业手段。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库存控制要考虑下边几个方面,销量,到货周期,采购周期,特殊季节特殊需求等等。库存需要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每次进货都记录下来,要有盘库功能,库存的价值与市场同步涨跌,要有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 海尔公司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201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207.65亿元,连续六年蝉联《中国品牌500强》,2011“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于9月9日发布,海尔集团以907.62亿的品牌价值连续十年位居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以前与现在库存管理状况对比: 以前厂家生产难免有大量库存,产品如果卖不出去,就要折价出售,而在新的合作模式下,厂家可以实现成品“零库存”,仓库内库存的不再是成品,而是模块,顾客需要什么产品,厂家就利用这些模块快速组装为成品,然后以最快速度送到顾客手中。 海尔库存管理: 海尔集团过去是基于传统观念的库存管理认识,认为库存在功能上仅仅相当于纯粹意义上的仓储确立了新的重组战略,对集团内组织作了相应创新之后,就可以对具体的物流层面进行创新了。这在海尔集团来说,最主要可以体现在库存作业的现代化和库存管理方法的创新上。 ?库存作业现代化 1.1999年,海尔在青岛海尔信息园建立了一座立体仓库 2.2000年,海尔在青岛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建造了国际化全自动物流中心, 3.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国际化全自动物流中心将全部实现自动化,高效率,通过物流和大型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包括销售、生产、采购供应、售后服务过程中的成本。 ?库存管理方法的创新 1.ERP(企业资源规划)。海尔在整个物流的供应链过程中实施了ERP。 海尔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分步进行的方法: 第一步,应用在库存管理; 第二步,应用在车间的生产计划管理; 最后,逐步应用在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实施ERP,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过程的控制和跟踪,物流的存取和配送,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大降低了重复简单的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JIT(及时生产模式)。

管理会计零库存案例分析论文

我国企业零库存管理模式浅析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成本控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库存成本成了总成本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并且对企业的总体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表明,存货不仅消耗企业的储存费用,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价值也会贬值,进而形成不良资产,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库存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零库存变革势在必行。因此实现"零库存"成了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在介绍零库存管理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及在实施中的难点,并提出了实施这种管理方法的考虑因素。 二、零库存的现状、优势及案例分析 库存现象由来已久,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的存货量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库存问题,以保障物料供应和产品分配的顺畅,实现利润最大化。零库存作为一种特殊的库存管理方式,它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而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形式存在,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零库存问题研究必然会涉及到库存管理问题的研究,库存管理就是为了以最合理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其所期望水平的服务。而对库存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库存管理的目标就是防止超储和短缺,在达到顾客期望的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尽量将库存水平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库存管理取得和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众多新颖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方法。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发展物流业,在发展中逐渐认识到了库存管理的有效性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一。零库存作为创新库存管理中的一种,用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包括库存占用资金的减少;优化应收和应付账款,加快资金周转;库存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规避市场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降价、滞销的风险等等。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零库存消除了原材料和产品的库存现象,大大节省了原材料和产品的保管、存储等费用以及对存货确认和计价等方面的开支;其次,企业由于实现了零库存,产品成本不受期初产品成本结转影响,这不仅可以大大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而且由于当期产品成本中没有掺杂上期初成本高低的因素,从而有利于正确评价成本,更加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工作。 零库存的这些优势使得零库存管理模式在美、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地区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其中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世界第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的“零库存”管理模式。沃尔玛在全美有3000多家分店,在海外拥有1000多家连锁店,工超过88.5万人,规模如此巨大,却仍能”天天平价”。沃尔玛之所以能天天低价,是因为它比竞争对手成本低,商品周转快。沃尔玛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工厂进货。统一订购商品到配送中心后,再根据每个分店需求配送。这种类似网络零售商“零库存”的做法使沃尔玛每年节省数以百万美元的仓储费。可以说,沃尔玛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合适的库存方法功不可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