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瓷路》第四集异彩

《瓷路》第四集异彩

《瓷路》第四集异彩
《瓷路》第四集异彩

第四集异彩

解说:七百多年前,一袭从遥远东方呼啸而来的狂飙让罗马教廷和欧洲的各国君主们坐卧不宁,仿佛一夜之间那些个头不高却耐力极强的蒙古马,在它们主人的驱使下,让整个欧洲大陆都在惊恐中颤抖。更可怕的是,西方世界对这支所向披靡的草原部族几乎一无所知。

公元1245年,意大利修士约翰.柏朗嘉宾从法国里昂出发前往蒙古。他受罗马教廷委派规劝蒙古人停止进攻和杀戮甚至信仰万能的上帝。在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以西220公里的哈喇和林,柏朗嘉宾第一次目睹了这个草原帝国的真容。他们的住宅为圆型,利用木桩和木杆支成帐篷。皇帝、头人和其他达官贵人都非常富有,黄金、白银、丝绸、宝石应有尽有,他们所有人,从最为幼小者到比较年长者统统都是优秀的射手。这些本意是为了打探蒙古虚实的文字,却让西方世界开始了解曾经被契丹人隔绝了上百年的东方。他们用锋利的武器和箭猛攻,昼夜不停地战斗,有一个人叫成吉思汗,他开始成为上帝面前勇敢的猎人。虽然当时成吉思汗早已去世,但这位“猎人”的孙子,同样没有把教皇当回事,柏朗嘉宾悻悻然无功而返。他无从阻挡那些勇敢猎人们狂野的征服欲望。数年之后,蒙古铁蹄又将第三次西征的足迹踏遍波斯,用令人惊悚的方式张扬着马蹄声碎的万方威仪。蒙古弯刀将世界五分之一的土地斩落在自己马下。东到太平洋,西达黑海沿岸,北抵贝加尔湖,南至中国南海,蒙元帝国的旗帜猎猎飘扬。公

元1271年,今天的北京,成为当时元帝国的首都大都,其主人正是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元代绝对不算长寿,但它不足百年的统治,却给中华大地注入了久违的拓展力和进取心。看似一个遍地杀伐、摧毁和凶悍的时代,却使中国四大发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西方传播开去,而西方的天文历法,也开始影响中原,这个充满肌肉与速度来去匆匆的时代,给人留下太多的谜团与遐想。其中就包括一朵沉睡了600年又重新绚烂起来的晶莹花朵。

采访:中国瓷器非常完美,在整个亚洲都饱受青睐,特别是青花瓷。

采访:确实如此,瓷器是全世界平民百姓的奢侈品。

解说:上海博物馆陈列着来自土耳其、伊朗、美国、英国以及中国等国家的参展品,90多件美丽青花重聚故乡,它们的出生时间都指向同一个朝代——元。中国古代瓷器品种繁多,窑口林立,但传播最广,名气最大的一类当属青花。这种白色胎质青色图案的瓷器,朴素而不招摇,却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存世极少的元青花,它被公众广泛认可的时间至今不过六十多年,在许多人看来,一个在马背上横冲直撞的时代,根本无从传承宋人的诗情画意,又怎能创造如此精美易碎的尤物。盛夏的京杭大运河,船舶漫不经心地往来穿梭。扬州,尽管不是烟花三月,港口也早已今非昔比,但伫立岸边的牌坊,却暗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公元1275年,既柏朗嘉宾之后,另一位意

大利人来到中国,一呆就是17年,甚至还在扬州为官三年,他就是马克波罗,当时的中国一派风花雪月,元曲之声随风飘荡,二十多年后,一部《马可波罗游记》风靡于西方各国的大街小巷,一个神话般的中国,令人心存向往。大汗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了一座宫殿,宫殿所有房间都镀了金,装饰得富丽堂皇,他的酒杯酒瓶等物品,有些是由漂亮的镀金金属制成的,大汗的金属器具如此之多,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令人奇怪的是游记中对元朝官廷使用瓷器的情况却毫无记载,有人甚至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不过曾经担任元朝吏部尚书的苏天舜也说过元太祖使用的酒器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品,难道瓷器在元朝真的并不流行?

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生活于此的人自然心胸开阔,粗犷豪爽。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最南端,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时,孟克那松家的早餐也开始了,即使今天他们常用的瓷器也很少,仅仅几个小蝶小碗,瓷器对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来说,似乎并不实用。现在就马群有三十多个,牛啥的四五十条,羊一百多只,为了保证牲畜吃到新鲜草料,牧民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在几个草场间游牧,不难想象沉重易碎的陶瓷,只能是不断迁徙的累赘。他们的先祖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开疆拓土时,更崇尚血与火的涤荡与颠覆。对细腻温润、浅酌低唱的瓷器,可能根本不屑一顾。

古人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国瓷器在宋朝如沐春风,和皇家的偏爱息息相关,在彪悍的蒙古统治者眼中,

宋人所谓风雅婉约,不过是文人的自恋和庸人的哀歌,繁华的宋朝与辽、金、西夏周旋了三百年,可谓坚韧不拔,但最终还是被元朝逼进了大海。文明在震荡中如何传承,瓷器之路又走向何方,宋朝所搭建的瓷器天堂,在这一刻没有人怀疑,注定会被蒙元帝国的铁蹄踏得粉身碎骨。不过在今天的日本,大阪陶瓷美术馆,有一件日式木盒中神秘地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来自中国龙泉窑的玉壶春瓶,最为奇特的是它并非宋代制造,而恰恰来自金戈铁马的元代,也许和人们的想象不同,蒙元时代并没有对所有瓷器赶尽杀绝。深秋时节,金莲花已经凋谢殆尽,金莲川草原却依然壮阔迷人,上都遗址,这座曾经沧海的元朝夏所在地虽然已经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断壁残垣中,弥漫出的窃窃私语,多少有些物是人非的孤寂。1260年3月,忽必烈在这里登基为蒙古帝国大汗,继而又确定北京为大都,由此开始了两都巡幸,当时欧亚大陆的风吹草动或多或少都和这里有关,然而云起云落,有迹可寻的元代遗迹,已经寥若晨星,高墙后院尚且不存,况乎兵荒马乱中的坛坛罐罐。

呼和浩特市一间工作室内,李大龙正在指导学生进行雕塑创作,雕塑是李大龙所学的专业,现在却成了副业,他的正业已经转移到瓷器上。

采访:我就觉得特神奇,弄一块泥,捏巴捏巴捏一个造型,然后灰不溜秋地搁到窑里面,一开窑,锃亮一个挺漂亮的一个东西。

解说: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端的清水河沿岸,十多座瓷窑坐北朝南顺坡而建,三十年前,这里曾经是著名的瓷器产地,李大龙也在此拜当地著名陶瓷艺人张选为师。

采访:这个地方的碗特别出名,土青花,特别有名的带有那种元代风格的土青花,但是现在很难找到了。

解说:未曾想车水马龙的繁盛转瞬即逝,如今门庭若市变成看门可罗雀,李大龙师徒两却不愿放弃。查阅史籍结果出乎意料,原来500多年前,这里就是中国长城以北最大的窑场之一,源头当在宋元时期,只不过多位民窑,若能找到元青花的真正出处,元朝人不爱瓷的推断,或许就被彻底推翻了,当人们还在对神秘的元青花捕风捉影时,半路却杀出一种被称为卵白釉的瓷器,这种卵白釉瓷,大多印有“枢”“府”等字样,它们意味着什么,是否有某种特定的含义,答案居然信手拈来,枢府正是元政府的核心机构,枢密院。

采访:我们讲的枢密院,就是最高军事机构,比国防部的地位还高。

解说:看来卵白釉瓷器,应为大内定制专用,元政府也有自己的特供瓷,他们并没有摒弃一切中原文化,反而重视有加,把瓷器摆到了处理国家军机大事的办公桌上。那么既然五大名窑已成明日黄花,这种枢府此又从何而来,是否和龙泉窑一样都属于前朝遗物。

解说:浙江龙泉每次烧窑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窑工金品,都会进行一次祭窑仪式,因为瓷器烧的好坏关系到

全家人的生计。

采访:龙窑烧好保平安,好,上香。

解说:金老耳背,话自然不多,黝黑的脸庞刻满沧桑,全村也只有她还在坚持用柴火烧窑的传统,而其他瓷窑大多改用液化气作燃料了。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作为唯一的陶瓷项目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历史上龙泉瓷就属于青瓷,和白瓷系列的卵白釉并无关联。一般而言,朝廷瓷大多用于专门的官窑或机构,遍查史料,一个名字终于脱颖而出,浮梁瓷局。浮梁,似乎名字不大,但一提景德镇,则如雷贯耳,景德镇当年就隶属浮梁县管辖,成名于宋代景德年间,奇怪的是,如此风光的景德镇,却没能从宋代五大名窑中分到一席座位。今天的景德镇,无论现代化的街道,还是狭窄幽暗的弄堂,处处都隐藏着瓷器的影子,宅居着身怀绝技的匠人,被破瓷片填充的路基下,也沉埋着令人啧啧的故事。自从瓷器从东汉诞生不久,就和这座城市相生相伴,不知是瓷器造就了景德镇,还是景德镇成就了瓷器。弄堂深处,陈师傅退休在家,靠加工制瓷零件赚些零钱,四十年前他在令人羡慕的国营红旗制瓷厂工作,如今只能给市场化的陶瓷业敲敲边鼓。

采访:这一带,这一边(当年)全部都是红旗制瓷厂的,(当时)都是手工的,现在都用机器的比较多了。

解说:现代化流水线让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瓷器,快速大批量生产,无论观赏瓷还是日用瓷从原料到造型,从彩绘到烧造,每一环节,都有新科技的侵染,手工虽然还是最大的卖点,但机器已经不可或缺,瓷都依旧,马达轰鸣,景德镇坐上中国瓷器的头把交椅,独享“瓷都”美誉。七百年长盛不衰,确实始于元代。公元1278年,抗元名将文天祥刚刚被俘,南宋小朝廷尚在背水一战,元帝国却急不可待地在浮梁县设立瓷局,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皇家贡瓷管理机构。豪放的蒙古人,何以突然对不禁磕碰的瓷器一往情深,忽必烈到底怎么想,如今已无从考查,没有证据说他酷爱瓷器,后人只能管中窥豹,其一,骑马打仗需要钱,瓷器贸易显然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其二,自从忽必烈受命管辖中原地区,就坚持行汉法、尊儒术,因此不能排除他对宋文化的主动吸收,另外天高云淡、风吹草动,成就了蒙古人的生命力,白云与羊群上下辉映,使他们对白色情有独钟,而景德镇青白瓷正好符合“元人尚白”的诉求,或许还有四个字更为重要,那就是“惟匠得兔”。游牧民族基本上没有独立的手工业。

采访:保护工匠实际上出于他们经济上的需要。

解说:在朝代交替之间,蒙古骑兵的刀光剑影,必然血雨腥风,却只有工匠和手艺人可以免死。据记载,蒙古灭金朝时,得北方工匠72万户,灭南宋后,又得工匠42万户。其实许多北方窑工早在北宋灭亡时就开始南迁,一时间景

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然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浮梁瓷局却遇到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制造瓷器的原料优质瓷石,由于大量开采,几乎消耗殆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无论游山玩水还是探幽寻古,景德镇北部的瑶里镇,绝对不应错过。虽然地处偏僻,但早于唐代,这里出产的优质瓷就使它走出了超然世外的桃花源。

采访:我们瑶里的柴火,做一点饭吃。瑶里的柴火松木,烧窑也是这个柴火,我们烧火也是这个柴火。

解说:吴师傅年轻时也是窑工,如今却只有几件家用瓷器,保留着原来工作单位的印记,他的新行当就在隔壁的瑶里古戏台。在景德镇一带,无论做什么都摆脱不了一个朦胧的影子——瓷,它不仅是个物件,更是一袭血脉,一方水土。吴师傅过去上班的地方距瑶里镇不远,名为高岭村,除了风景优美,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村外这些有碍观瞻的土坑和白花花的山坡,却使这里名扬天下,它们就是传说中天赐的“高岭土”。宋末元初,就在景德镇的瓷石远远供不应求时,不知何人发现了这种近乎纯白的泥土,或许有人大胆一试,却让它一鸣惊人,和一般瓷土相比,它更加洁白细腻,质地坚硬,于是,烧造大型瓷器才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新材料,它的发现犹如一座里程碑,从此“高岭土”成为全世界对这种材料的统一称呼,不仅景德镇因此重生,整个瓷器史都由此转向。景德镇工匠就在实践中,将高岭土与传统瓷石合理配比,形成所谓的“二元配方”,烧制出一种硬度更强,颜色有如鹅卵的新型

白瓷——卵白釉,浮梁瓷局终于扬眉吐气,给卵白釉印上“枢府’二字,粗犷的元朝也有了自己原创的精品官瓷,然而,这刚刚起步,那千呼万唤的元青花仍未出世。1929年,华裔古玩商吴贲熙来到北京琉璃厂,打算出售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当鉴定高手们看到瓶体上的一行铭文后,一致认为是赝品,这行字是: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至正”是元顺帝年号,而当时考古收藏界普遍认为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于是,吴贲熙带着这对砸在手里的赝品悻悻返回英国,几经周折,终于脱手,卖给一个眼力尚浊的英国人——大维德。二十年后美国学者波普将该瓶与土耳其、伊朗收藏的中国元青花对比后认定它们的确出自元代,然而这对云龙象耳瓶被命名为“大维德瓶”,并公认为元青花标准器,但元青花不是天外来客,它必然有着自己的传承关系,令人感叹的是当元朝统治者高举海碗豪饮天下时,那瓷器大厦的营造者宋代君臣却在亡命天涯。华夏文明几千年发展每注入一滴新鲜血液,文化融合中每一次阵痛,似乎都烙印着覆巢之下的不破不立,前朝旧物,无论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汗水,都难免被当成它们主人的替罪羊和牺牲品。元朝灭宋如此,明朝灭元又何尝例外,元青花即使曾经辉煌,也难免受城门失火之累。

目前,收藏元青花最多的是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也不过19件,那是30年前才被发现的,但它们也足以证明元青花的产地也在景德镇。倒是伊朗阿特别尔清真寺收藏着32件元青花,而全世界收藏元青花最多的是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有40件之多,耐人寻味的是伊朗和土耳其恰恰都是伊斯兰国家,或许这和伊斯兰教崇尚蓝色有关。土耳其第

一大城伊斯坦布尔横跨亚欧,东西方文明在此交会,在清真寺巍峨的穹顶和高大的墙壁上,到处都是眩目的蓝色装饰。其中,国家寺院迈哈迈德清真寺,干脆被称为蓝色清真寺,这些土耳其制作的青花,和元青花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它是陶器,当时土耳其人尚未掌握制瓷技术,可想而知,伊斯兰世界一定对青花瓷大为欢迎,就像古罗马对中国丝绸顶礼膜拜一样,也许元青花本来就是为外销专门制造的,果真如此的话,元朝急匆匆在景德镇建立浮梁瓷局就不难理解了。

从唐朝开始,阿拉伯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瓷器也一直是中国三大外销商品之一。

采访:到达中国之后,商人首先到中原地区的瓷窑,而不是沿海地区。他会问:你会制作这种瓷器吗?我想要这样的,我们的市场和顾客喜欢这种式样。

解说:奥利弗沃特森教授一直致力于伊斯兰陶瓷的研究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中国的瓷器也一直十分关注。采访:中原或南方地区的瓷窑,会按照中东地区人们的要求制造商品,早期的这种交流和交易是非常出色的。

解说:1998年发现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上就有3件产自唐朝的青花瓷盘,那时伊斯兰教创建不过两百年,尽管

不能证明它们和元青花的传承关系,但至少为青花瓷的创烧时间和外销用途找到了佐证。比唐青花更为进步的是元青花多为大型器皿,这很可能源于伊斯兰风俗中的聚餐方式,而高岭土的介入也使大型瓷器的制造成为可能。

采访:在伊斯兰教国家,人们有一种与别人分享饭菜的传统,把很大的盘子放在桌子中央,每个人都从盘子里取食。解说:有需求就有发展,尽管对于景德镇工匠来说,这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只要在卵白釉胎体上施以青色图案,形成所谓釉下彩,青花瓷就华丽登场了,最后的要素正是蓝色钴料。唐三彩中的蓝釉,来自遥远的西亚,那么元青花呢?今天的景德镇像张建一样专门售卖釉料的商铺鳞次栉比,蓝色钴料已经不再稀罕。

采访:元代青花一般是从伊朗进口,做瓷器的陶器界叫做苏泥勃青或者叫苏麻离青,最早的时候随着波斯人的交易流传到中国来的。

解说:七百年前青花时代终于来临,这件扬州博物馆馆藏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全世界仅存三件,它通体蓝釉精美绝伦,内嵌青白釉巨龙戏珠,在百转千回中幻化升腾。蓝,不仅是一种釉彩,更是一种信仰,它的传播速度即使风驰电掣的成吉思汗也望尘莫及,他那些信奉萨满教和佛教的子孙们,在中亚和西亚建立了空尘绝后的四大汗国,但

最终不约而同地皈依了真主。

采访:蒙古的统治者他们基本上有一个特点,他觉得各种宗教都可以为他所用。

解说:青海省最大的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每逢周五,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神圣的礼拜。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托茂人,据说,托茂人的祖先曾经是西征的蒙古族,东归后,定居在青海省东北部,至今仍然有60多户,但他们早已是虔诚的穆斯林。就这样,元朝时曾经为大唐朝带来惊鸿一瞥的蓝色釉彩,重新回到了中国。值得一提的是,青花之外,景德镇还烧造出了另一种著名的釉下彩——釉里红,虽然其影响远不如青花,但存世却更为稀少,到了元朝中后期,中国瓷器再一次迎来一派繁华景象。据史书记载,忽必烈登基不到30年,就建立驿站上万处,为元代的瓷器贸易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采访:他建立驿站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用的,但是你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交通系统,很自然的群众、老百姓、商人,一定也要利用这套系统。

解说:元上都作为元朝第二大都成,依托驿站体系,欧亚间的互通有无,在这里嘘寒问暖,为了鼓励贸易,朝廷对外来商贩给予“置而不征”的免税待遇,以致涌现出一门新职业,专门运送商品的肩夫。玛希毕力格和孟克那松一家往来密切,每次路过,他都会给孟克那松可爱的女儿带些礼物。像这样为牧区小店送货,是玛希毕力格热衷的工

作,就像元朝的肩夫一样,他会特别留心牧民们的需求,然后再把本地特产,运到外地的市场。相比陆路贸易。元代更大的对外贸易,仍然延续前朝的海上丝路,尽管难以想象马背上的颠簸冲撞能否与甲板上的起伏摇摆和谐统一,但忽必烈毕竟组织过几千艘规模的庞大舰队,此外他还对外国船队宣称“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据当时的航海家汪大渊统计,沿海各地有六千二百多户经商者,比守海军人多两倍,为此前朝管理沿海贸易的市舶司,不仅没被压缩,反而权限扩大,仅1289年,市舶司就上缴珍珠两百公斤,黄金一百六十公斤,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商品就是瓷器。青花瓷从景德镇的昌江转进赣江,由鄱阳湖汇入长江,再在沿海地区与其他瓷器会合。经各大口岸出海,销往亚洲各地和东非沿岸。201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特此以“幽蓝神采”为名举办元青花大展,其中很多器物,第一次回到故乡,以为老先生说:好好看看吧,这样的相聚下一次可能又要等上几百年。元青花的诞生,把中国的瓷器从素色釉彩推向拥有图案的彩瓷时代。瓷器,已经不是简单的实用器皿,而是时代文化的积淀,它不仅蕴含着风雅,更融汇着精神的寄托。文明就是如此,在看似偶然的契机中,必然地发展着。作为一个多元时代的见证,元青花不愧是一朵炫耀异彩的奇葩。宝石蓝般繁复的花纹,在亮白的胎体上百转千回,勾勒着元帝国纵横不过百年的激荡沉浮。元朝的故事落幕,景德镇的传奇还在继续,他们创造的青花瓷将被后世演化得璀璨缤纷。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 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 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 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 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 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 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2008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 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这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生活的话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 知识。 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 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 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 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 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 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 与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 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 历史歌谣,加强了组内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目时,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态。首先,有一名学生 站起来概括了本目的要点,接着另一名学生介绍郑成功的事迹,有的学生提示大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 年,而不是出发时的1661 年”,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有学生补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站起来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是一位民族 英雄,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指出我国古代从三国到清代对台湾的联系及管辖的史实,证 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前后知识做了衔接。这样,在学生不断补充、总结、概括和教师的适时讲解中,一个个问题明朗了,一条条线索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学会了学习。

传统节日作文12篇

《传统节日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一):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是怎样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明白了年怕三样东西。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以后代代相传,便构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我喜欢春节,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去花市。花市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店铺里的人在大声喊叫着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卖艳丽多彩,芬芳迷人的鲜花,有的卖可口的爆米花和好喝的饮料,还有的卖各式各样的玩具。 近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各国的领导人也开始在春节的时候,发表讲话或文章向在本国的华人表示节日的祝贺,中国的春节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传统节日作文(二):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之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传统节日作文(三): 传统节日,我喜欢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很多,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七天的假期里是我最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在外地工作的爸爸能够有个长假回家陪我玩,住在深圳的大姑姑一家也会回厦门和爷爷奶奶一齐过年,还有在厦门的小姑姑一家,三家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宁远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的教学设计 ————综合程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是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一课为蓝本,将本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探索的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体形式,而策划的一堂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体现新课改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 1、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综合程序探究教学法是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原 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综合程序作业,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通过反馈、质疑,内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制作课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3、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模式。每六至七人分一小组;教学中学生通过组内讨 论、小组间竞赛答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阅历单纯,思维直观而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程序”,步步诱导,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质疑反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会学习。 【对教材的分析】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此时不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都突显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本课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学生展示明清科学技术和古典文学的成就(注:为了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本人先讲授教材《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内容)。 【教学目标】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1-03-23T15:47:18.340Z 来源:《学园》2011年1月上期供稿作者:柏金玲[导读]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柏金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学校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措施。【关键词】兴趣导语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96-01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是学习和研究的力量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一味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而已”,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历史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不可以再现,初中生受个人阅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设身处地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感知,为此,历史教学应把更多的发展空间留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1.改变课堂导入方法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历史教学“导入语”设计尤为重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的方式也不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可,如:故事导入法;提出质疑、设置悬念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导入法。除这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方法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 2.改变课堂提问方法 通过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这样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积极探究的勇气和勇于剖析问题的精神。比如讲《俄国、日本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提出: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又提问:日本明治维新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类似的什么大事.学生答后,老师又提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比较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课知识,并能加深对中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搭建辩论舞台,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或战争,在讲解过程中,一般先分析原因,再讲解过程,然后再分析结果。这种单一、被动的授课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令学生厌烦。因此,在讲授这类内容时,我尝试着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以当时大臣、将军或谋士的身份,展开辩论,做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和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如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主题开展辩论会。学生的争论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新颖有趣,要有创新精神 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序,声音要抑扬顿挫,充满磁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应有法而无定法,千万不可墨守陈规,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大胆改革实践。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另外,教学中巧妙的导语、幽默的语言、设计合理的板书、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必然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精美的“结课”,课堂再起波澜 完整精美的结尾,会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创设余音袅袅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结课的方法有:悬念设疑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尾的时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疑虑重重的心情结束教学,同时又提出下一节课答复的知识联系点,激发对上课伊始问题的答复兴趣。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捉了蒋介石,东北军将士要求杀蒋介石,中共为何放了蒋介石,是否以此认为张学良、杨虎城不是千古功臣.这种悬念设疑法,给人以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联系,形成整体。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而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应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总之,通过教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探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我们应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创新、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实施方案

《中国的传统节日》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天鹅小学薛冰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时空。面对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一般只记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至于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怎么过节,则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必要。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销声匿迹了吗?为什么西方的节日会对中国的青少年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 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更多的让孩子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来,甚至孩子是节日的主角。他们注重的是对孩子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一个不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意识到,应该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教育应切实肩负的重任。 在"传统"日益被淡化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借寒假开学、"春节""元宵节"刚刚过去这一良好时机,我们从学生熟悉"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

二、活动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能力: 学会多种途径查找资料,通过网络论坛、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开展包饺子、包粽子、放风筝等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的实施 本次活动的实施主要依托网络论坛,论坛中的版块划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小组评价”;“活动日记”;“活动反思”;“电子作业”。各个阶段的资料成果都可以发表到论坛中来。充分发挥论坛的方便、快捷、高效、共享的优势。 第一阶段明确主题制定计划 1、激发兴趣,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当你穿上新衣服快乐地去逛花街,当你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空中飞舞时你们知道这是我们中国哪种传统节日吗?当一家人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

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教案 沪科版

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 备课人备课日期教案编号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形成网络,熟练掌握光的三大传播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独立复习总结15分钟,交流5分钟,练习20分钟,交流总结5分钟 情感与价值:通过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 应用教学 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 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本章内容在各地中考中均有出现,而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及应用是光学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多以填空,选择,作图为主,要掌握这类题的方法和作图的规范化,在今后的中考中反射和折射同时出现的综合性试题及用上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的热点,同时由于新课程的实施,色光、不可见光、眼睛的构造及矫正等都可能成为今后中考命题的 热点内容。 研究2008年各地中考光学题、预计2009年中考会以课标为依据,考查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光的反射与折射(科学探究、解释现象、作图)、平面镜(作图、特点、及应用、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规律及应用)、望远镜、显微镜等内容上,在复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1)光学仪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平面镜与凸透镜 成像的探究;(3)光污染问题;(4)与光相关的作图等问题 板书设计 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一.知识梳理 二.合作与交流(练习) 教 学 环 节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知识再现 自主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并填写 在探究上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日食、月食、手影、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等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 108m/s, 2、光的反射: (1) 反射定律:(3条) (2) 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区别及应用 (3) 平面镜成像:成像特点(2点) (4) 作图:(如下) 3、光的折射: (1)在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2)光折射成的虚像比实 际物体高 4、光的色散 (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基色:红、黄、 蓝; (3)物体的颜色: Ⅰ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跟它相同颜色的光(白色物体 可以反射所有光线,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光线);如红裙子只 能反射红光; Ⅱ透明物体只能透射跟它相同颜色的光;如蓝色镜片 只能透过蓝光 例:穿红裙子、白T恤的女孩在只有蓝光的暗室里被看 到穿蓝上衣、黑裙子。5、凸透镜成像:(1)正立虚像(不可在光 屏上呈现):u2f:物大缩小 u=2f:物等等大 u<2f:物小放大(同理,可应用在v上) 例:(04上海)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 上,在透镜的另-侧光屏上得到-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 的距离可能是 ( ) A 10厘米 B 20厘 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 解:缩小物较大 u>2f u>32cm即选D。 6、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学生自主梳理,教师指导 训练 1.下面四个例子中,能够 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 A.清晨,当太阳还在地平 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B.湖水中,看到湖面下桥 的倒影 C、路灯下看到人的倒影. D、从岸边看游泳池,池水 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深度要深些 学生讨论得出:C选项是正 确的 教师讲评:对。A是光的折 射现象,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层使 太阳光发生折射。............ 1.(04广东)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 度是__________m/s. 太阳、月亮、 荧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 ______. 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 直线传播的例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宁夏)(2分)"立竿见 影"中的"影"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_____形成的;"水中倒 影"是物体经水面形成的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 发表时间:2011-08-19T14:26:28.3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1期上供稿作者:原春燕[导读]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原春燕广西北海市第七中学536000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探讨课堂教学“意外”的把握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把“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历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发展。关键词:课程改革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以一篇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为例来谈谈这些误区。 教学案例:当老师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一目中“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当时的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能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呢?现在看来‘太阳中心说’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望远镜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误导呢?”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询问类似的问题。看得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更是他所期望的,该教师的神情为之一振,立即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学习的有效“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着“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与现在的天文望远镜对比有什么特点?”“这个望远镜的构造怎样?”“另外,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几个问题上网查询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讨论、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有查阅资料的,有讨论的,有拿橡皮、铅笔做“道具”演示落体运动规律的,还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把书本卷成了“圆筒”充当“望远镜”左顾右盼……该教师也显得很兴奋,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临近下课的时候,该教师还“神采飞扬”地要求学生课后寻找材料去模拟仿造出一个望远镜来,一周后进行展评。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这个教学生成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生成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就是对新课程中关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落实。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陷入了如下误区。 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现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问题。一谈到“生成”,总有人把它与“预设”对立起来理解,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生成”应该是在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情况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尽管这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生成,但却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随意性生成,本质是“有计划”中的即时性变化,要受到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忠实性”的原则。 误区二:“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这是从是否具有生成性意义和价值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说的。上述案例中,当有学生提出“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什么构造”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改由学生讨论这个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目标),而是应该制止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或者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资源和情境,而是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情境的价值意义。课堂的复杂多变,使得如何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并且恰如其分地引导,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生成性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促成、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三重角色:孜孜不倦的学者,“无为”的导演和充满爱心的使者。 孜孜不倦的学者。之所以把孜孜不倦的学者放在首位,实在是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要求的,也是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出现成效所必需的。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伴随师生不断生成而推进的,那么对于学生生成没有老师的慧眼,学生只能在吵吵嚷嚷中胡乱生成,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也难以有精彩的生成和学生分享。 “无为”的导演。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专家讲座,知识的丰富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生成性教学提倡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如何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独家讲座。如何能使学生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需要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点燃学生的激情。

第四章 多彩的光(教师版)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反射 1、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个条件) 3、光的传播速度: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0×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800,000,000,000m )。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应用及现象: (1)激光准直。(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 (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8、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1)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律(实验探究):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从光的入射点O 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 叫做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i 表示。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 表示。 1 2 3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 多彩的光 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中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甲图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乙图中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丙图中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多种色光 D.丁图中漫反射的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 . 如图所示,一盛水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这时反射角为a,折射角为r,若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把容器右侧稍微垫高,待水面重新平静后,测出反射角为a′,折射角为r′,那么() A.a′a,r>r D.a′=a,r>r 3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图象;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实像B.一定是缩小的像 C.一定是倒立的像D.一定是虚像 4 . 判断下图,平面镜成像正确的图是() A.B.C.D. 5 . 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实像 D.若要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可以把蜡烛放置在15cm刻度线处 6 . 下列关于“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B.“平面镜成像”——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C.“照相机成像”——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放大镜成像”——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小学三年级用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 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进节日: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我国的传统节日。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第二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教学目标 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让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中国不同朝代及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审美及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年级九年级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出去旅游过吗?见到过一些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吗?它们来自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特色?你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想法进行发言和讨论。 如果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介绍的相似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先入为主的导入方式,抛出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程情境中,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展开新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 1、中国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期(距今6500年前) (1)雕塑代表:半山人首器盖、陶人头 (2)工艺代表:玉鹰、舞蹈纹彩陶盆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欣赏来思考,在这些精美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作品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文化?你能从这些作品背后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吗? 除了老师展示的作品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新石器时期的艺术品吗?他们的有哪些艺术特色? 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段时期历史背景发展的缩影,它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信仰和审美。 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然后再对艺术形式与特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为了学生尽快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为学生对下一阶段作品的欣赏打下基础。 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期——夏商、先秦、两汉时期 (1)雕塑代表: 夏商时期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 秦汉时期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仕女俑 (2)工艺代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西汉)、击鼓说唱俑(东汉) (3)建筑代表:秦长城、阿房宫夏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器渐渐被历史淘汰,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不光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它的可溶性和塑造性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夏商的青铜时代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八年级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C D

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 B.12cm C.24cm D.6cm 9、图2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二、填空题 10.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由于光的现象,(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11.如图,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离视力表m远处,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应向她的(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 (图11) 12.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像,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像。 13.如图11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蜡烛B直到使它与蜡烛A的像,表明像与物的相同.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14.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许多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是由形成的,立竿见影是由形成的。摄影是由形成的。同学身高1.65m,站在平面镜前2m处,她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她_______m;她走近平面镜时,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5.常见的光学仪器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照相时,被拍摄者应站在距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投影仪能使投影片在屏幕上成倒立、___________实像;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为使看到的像更大,应适当_______________放大镜与地图间的距离,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实像”和“虚像”,请写出二者的一项区别:;在我们学过的光学元件中,能使物体成“虚像”的有:(写出一种即可)。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 多彩的光 测试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多彩的光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 A 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 B 处,则下列方法中 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 O 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A.只有②可行B.只有④可行C.①和②都可行D.③和④都可行 2 . 下列现象中完全不是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在长春百花园内赏花 B.照镜子整理衣着 C.湖面上映出白云的“倒影” D.过年了孩子们在广场观看美丽的焰火 3 .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物体与光屏的距离L和凸透镜的焦距f的说法正确的是() A.L=18cm B.L=14cm C.4cm

B.色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C.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一定发生偏折 D.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5 . 马路上的一种球形交通摄像头能拍清楚几百米远的物体.如图所示为这种摄像头成像的示意图,镜头与像屏的位置都不变,两者间距很小.图中O 是透镜的光心,E 是主光轴与屏的交点,M 是线段OE 的中点,被跟踪的汽车前车牌在靠近摄像头时总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车驶近摄像头的过程中() A.透镜的焦距不变且右侧焦点一定在O点与M 点之间 B.透镜的焦距不变且右侧焦点一定在M 点与E 点之间 C.透镜的焦距变化且右侧焦点一定在O 点与M 点之间 D.透镜的焦距变化且右侧焦点一定在M 点与E 点之间 6 .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凸透镜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都有两个实焦点 C.乙透镜的焦距更大,其折光本领更强 D.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都能会聚于一点 7 .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中,猴子看见月亮在井中(如图所示),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四章-多彩的光知识总结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眼睛与视图矫正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个条件) 3、光的传播速度: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s m c /100.38?=,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800,000,000,000m )。 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 6、应用及现象:

(1)激光准直。(例子: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 (2)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小孔成像: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1)反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 (2)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 3 法线 ^ 反射光线 镜面 入射光线 O N

让时事热点走进历史课堂

让时事热点走进历史课堂 上杭县湖洋中学赖才莲 时事热点具有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特点,因而为人们所重视。在当今世界乃至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乡村,许多时事、热点与历史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教学中很好的“活材料”,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穿插时事,以时事的手段、历史的眼光从地域上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在对时事资源的分析评论中开拓视野、开阔思路,在时事中把握历史,把时事作为沟通古今的纽带和桥梁。这样,既能较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在此,我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体会:一.利用时事热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中融入时事热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根据时事热点,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开拓视野,又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那么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我在讲述九年级上《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片段导入新课:同学们,里约奥运会已经结束了,但作为奥运会的传统压轴项目——马拉松比赛,一直以来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你知道马拉松比赛的来历吗?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为后面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述,就事论事,机械记忆。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但教师如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例如:上学期一开学我在讲八年级下第一课时,讲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恰巧那时期电视上正在播放两会。在讲新课之前,我特地上网查了相关资料。上课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专门了解了一下,你们知道目前召开的两会是哪两会吗?许多同学很茫然,摇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同学略知一二,但也说不全。于是,我趁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了起来。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现在召开的两会是第几届吗?同学们更不知道了,于是我把上课之前查的资料作了详细的介绍。经过这番讲述,同学们对两会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这样,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

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教学案

课题:第四章多彩的光 课型:复习课 使用时间: 一、光的现象形成原理 1、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吸管斜放在水杯中“变粗” B .水中倒影 C .太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地上 D .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色光带 2、下列有关现象与光学知识对应错误的是( ) A .茂密树林底下常能看到圆形光斑——光的直线传播 B .平静的水面出现岸边景物的倒影——平面镜成像 C .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 D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光的色散 3、如图的四幅图片中,其中一幅所反映的光学原理与其它三幅不同的是( ) 4、以下是关于光现象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在岸上看到水里的鱼比它的实际位置低一些 B .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C .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并没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D .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5、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6、关于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B .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D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家里的穿衣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 .影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 .人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远视眼 D .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不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8、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远视眼镜能矫正远视眼,是因为其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 B .日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 .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 .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二、两个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2、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一)、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该选择 (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薄玻璃板”) (2)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5)移开蜡烛B ,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6)移动蜡烛A 进行多次实验,目的 是 (7)为了使成像更清晰些,该实验宜在较_________(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 (8)点燃A 蜡烛,小心地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 、B 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9)如果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未点燃的蜡烛,都无法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 . (10)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11)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若在玻璃板的背面挡上一块不透明的黑纸,从前面看去 看到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1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 的像时,还发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2、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离平面镜越远,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小 B .平面镜的高度小于人的高度时,人在镜中不能形成完整的像 C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与镜子的大小无关 D .平面镜成的像是倒立、等大、虚像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4.7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