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农作物与土壤

20农作物与土壤

20农作物与土壤
20农作物与土壤

双桥中心小学第二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教学反思: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班级:食品081班 姓名:张蓉 学号:0812034040 指导教师:梁引库 二0一零年六月九日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Soil environment pollution effects on crops 张蓉 Zhang Rong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汉中 723000)(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zhong 723000)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土壤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防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环境;农作物;危害 Abstract: The soil is biological and human survival and the life of th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Al -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depth of the soil env -ironmental pollution increasing. At present, the so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has become t -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ustainab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 -ation of soil pollution, damage, and soil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lutants crops in China is analyz -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pollu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 -stions to solve the soil pollution. 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crops, damage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今,土壤环境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热点问题。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矿企业将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公路废气、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使土壤质量下降,土壤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土壤质量是在特定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维持土壤基本功能的能力和保持土壤生物的繁殖、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能力。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 1.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并影响土壤利用功能的现象。土壤作为开放的缓冲物质体系,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被认为是地球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物的汇集,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污染物质[1]。土壤污染很难恢复,即使有机污染物能被降解,但一般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多种类型。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

土壤与农作

土壤与农作学重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与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质。一般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和土壤微生物。 2.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3.矿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 6.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Ac 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7.交换酸:中性盐溶液如K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显示出的酸度。 8.土壤缓冲性: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

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9.土壤肥力:土壤同时地不断地满足和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要求的能力。 10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风干土的质量。以g/cm3表示。 11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土壤养分:主要依靠土壤提供给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其一般分为两种形态即速效态养分和迟效型养分。 13.土壤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14.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15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水量,是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分子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的百分率。有时称致死水量。 16田间持水量:又称适宜水分上限,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17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8.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人工灌水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地下水的上升。 19.土壤中主要水分的类型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重力水可分为两类即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

土壤与农业生产

三明二中高二区域地理练习 (二)土壤与农业生产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1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图2为秦王川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1~2题。 图1 图2 1.4~7月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吸收盐分多 B. 灌溉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C. 大气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D. 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 2.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 A. 增加绿色覆盖密度,防风固沙 B. 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C. 延长绿色覆盖时间,减轻表土盐碱化 D.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内蒙古河套灌区某地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自由流动。当耕地灌水时,不仅耕地的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还引起相邻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谊地除了农作物生长期灌水外,还在每年10—11月作物收割后进行秋后灌。图2示意该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5题。

3.图2中表示耕地灌水后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6月灌水后,土壤含盐量 A.耕地上升,盐荒地下降 B.耕地、盐荒地都上升 C.耕地下降,盐荒地上升 D.耕地、盐荒地都下降 5.该地实行秋后灌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壤蒸发 B.种植越冬作物 C.储水补墒淋盐 D.便于茬地翻耕 作为一种新型灌溉方式,涌泉根灌通过微管把水肥溶液直接输送到果树根区,进行地下局部灌溉。图1示意我国陕西省某果园6月初采用不同方式(滴灌和涌泉根灌)灌溉后1小时和24小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状况,滴灌和涌泉根灌所使用的水量相同。据此完成6~8题。 6. 图1中表示滴灌24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 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该果园果树根系集中分布的土壤深度为 A. 0 -30厘米 B.40 -70厘米 C. 60 -90厘米 D. 90 -120厘米 8.与滴灌相比,涌泉根灌能够 A.减少杂草生长 B.增加土壤蒸发 C.提高地下水位 D.减少植物蒸腾 9.我国某大河三角洲地区年均气温约12.6℃,无霜期200多天,年积温约4200℃,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约1800毫米。该三角洲沿岸滩涂面积增长迅速,土壤为冲积性黄土母质在海浸母质上沉淀而成。当地主要农作物为棉花。当地还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下面图甲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的表土层和底层土壤盐碱状况,图乙示意“上农下渔”农业模式。

小学科学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农作物与土壤 教案

小学科学鄂教版五年级上册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农作物与土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 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沙土、黏土和壤土。 (一)引入学习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也有学生接触过土壤,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某些农作物能很好地生长某一类土壤中,并不一定清楚。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到菜地、坡地和稻田里采集土壤样品。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土壤样品。 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展开本课的学习:你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样品?你采集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生长有哪些农作物? 学生分别从菜地、坡地和稻田采集的土壤样品,种类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会说出土壤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善;对于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学生知道,但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会生长在这种土壤里。水稻为什么不能长在坡地上?花生为什么不长在稻田里?这些土壤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经验将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兴趣。 (二)制定、完善观察计划 我们怎样来观察土壤?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会提出用自己的感官和用观察工具等方法来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就如何有序观察进行研讨,在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后再实施观察。 第一,要给土壤样品编号。为什么要编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编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有序。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 第一章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 (1)耕作层。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3)心土层。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 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农作物与土壤 鄂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农作物与土壤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 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三、教学建议 (一)引入学习 1.预测: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认识了三种土壤,当教师提出豆苗这一典型的农作物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的问题后,学生会很自然底联想到把豆苗种到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预测。 2.怎样才能知道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做对比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实验中获取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讨论: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条件不变?改变了哪些条件?本课中,学生通过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增强实验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2.交流:你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对比实验?你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实验方案,并指导完善。比如:你们的花盆放在什么地方?放的土壤一样多吗?黄豆种多深?每天什么时间浇水?每个花盆浇多少水?怎样控制浇水量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进行更加科学的实验观察活动。 (三)学生实验 在完善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花盆,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1.为花盆编好号,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沙土、壤土、黏土; 2.用一根筷子扎同样深的小洞,把黄豆植入花盆中; 3.把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个位置; 4.制作豆苗生长记录表; 5.确定每组负责浇水、观察和记录的同学,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同一时间浇水,浇同样多的水。 (四)激励评价 1.评价每个小组在制定实验计划和进行种植实验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2.鼓励学生坚持认真观察,培养好自己的豆苗。

谈谈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谈谈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摘要: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如何改良土壤更好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是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程度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关键词: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关系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毫米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毫米的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粘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又叫有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粒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迟效态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作物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2.2 土壤中氮的转化 各类土壤中一般全氮含量约为0.05%~0.2%。其中绝大多数为迟效的有机态氮,而速效无机态氮只占全氮含量的1%~3%。有机态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和腐殖质等有机化合物中,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水解和氨化作用形成铵态氮,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态氮经过细菌的硝化作用,氧化成硝态氮,供植物吸收利用。但硝态氮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因而容易随水流失。当土壤通气不良时,又可经反硝化作用变成氮气挥发,造成氮素损失。因此,氮素化肥应深施,以防止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再还原成氮气面挥发损失。旱田作物注意中耕松土,能防止硝态氮因缺氧而还原成氮气挥发。 2.3 土壤中磷的转化 土壤中的磷大多数是迟效性磷,速效的磷很少。迟效的磷素化合物要在适宜

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0农作物与土壤》word教案 (3)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农作物与土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 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沙土、黏土和壤土。 (一)引入学习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也有学生接触过土壤,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某些农作物能很好地生长某一类土壤中,并不一定清楚。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到菜地、坡地和稻田里采集土壤样品。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土壤样品。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展开本课的学习:你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样品?你采集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生长有哪些农作物? 学生分别从菜地、坡地和稻田采集的土壤样品,种类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会说出土壤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善;对于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学生知道,但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会生长在这种土壤里。水稻为什么不能长在坡地上?花生为什么不长在稻田里?这些土壤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经验将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兴趣。 (二)制定、完善观察计划 我们怎样来观察土壤?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会提出用自己的感官和用观察工具等方法来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就如何有序观察进行研讨,在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后再实施观察。

20 农作物与土壤

20 农作物与土壤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 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沙土、黏土和壤土。 一、引入学习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也有学生接触过土壤,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某些农作物能很好地生长某一类土壤中,并不一定清楚。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到菜地、坡地和稻田里采集土壤样品。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土壤样品。 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展开本课的学习:你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样品?你采集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生长有哪些农作物? 学生分别从菜地、坡地和稻田采集的土壤样品,种类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会说出土壤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善;对于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学生知道,但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会生长在这种土壤里。水稻为什么不能长在坡地上?花生为什么不长在稻田里?这些土壤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经验将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兴趣。

二、制定、完善观察计划 我们怎样来观察土壤?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会提出用自己的感官和用观察工具等方法来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就如何有序观察进行研讨,在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后再实施观察。 第一,要给土壤样品编号。为什么要编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编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有序。 第二,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先是用眼睛来观察,看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是什么样的;接着用手来捻一捻土壤,看看土壤的颗粒大小,水分含量的多少;然后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 第三,利用工具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大镜。在放大镜下,土壤里还有什么,又有什么发现。 第四,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怎么放土壤,如何搅拌,怎么静置。 这四个观察活动是有序进行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观察计划,然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开展观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四个观察活动分步实施,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对学生有些难度。 三、观察实验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观察活动。在学生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交流汇报 1.分小组描述观察的土壤样品的特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2.总结三种样品土壤各自的特点,并用文字归纳在课文的方框里。 五、拓展活动 各小组分组交流汇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关于三类土壤的资料。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沙土都一样?所有的黏土都一样?沙土里含沙多,但是多的比例又有所不同;黏土里含黏土多,多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希望学生初步形成的辨证观点。 第二课时 一、引入学习 1.预测: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食品安全

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食品安全 张冬迪 (11836239国贸112)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 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目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土壤污染物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防治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土壤污染的建议,及相关的食品安全措施。 关键词:土壤环境;农作物;危害 引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今,土壤环境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热点问题。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 跃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矿企业将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公路废气、城 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使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1.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 1.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 并影响土壤利用功能的现象。土壤作为开放的缓冲物质体系,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被认为是地球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的污染物的汇集,承担着环境中大约90%的污染物质[1]。 土壤污染很难恢复,即使有机污染物能被降解,但一般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土壤污染大致 可分为: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多种类型。 1.2土壤污染的危害 1.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监测实施方案-()

附件6: 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 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方案的部署,为全面了解我省主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我厅将组织在全省11个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含量监测。为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样点布设 (一)基本情况调查 ¥ 1 环境概况 自然环境 包括各地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类型分布、生态环境总体状况等。 社会环境 包括经济概况、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情况、乡镇企业情况等。 2 农产品产地基本情况 包括各地耕地面积,不同耕地类型的分布情况、农产区作物种植面积、有机肥、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灌溉、农产品的种类、产量、销售途径等。 3 重金属污染源情况 ^ 本方案主要开展农产品及产地环境铅、镉和汞三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污染源情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来源、途径、数量、分布、主要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等。

(二)布点方案 本次广东省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监测以监测土壤和农作物情况为主,为弄清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影响,在土壤监测地块同步采集农产品。农产品采集主要以水稻和蔬菜为主,布点优先考虑当地水稻和蔬菜名优品种的产地。 1 布点原则 全面性原则 调查点位要全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可行性原则 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 ? 经济性原则 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相对一致性原则 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一致性。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 名优品种产地优先原则 水稻和蔬菜产地是本项目的主要布点区位。但各县(市、区)主要名优水稻和蔬菜品种有差异,因此布点宜优先考虑当地的大宗名优品种产地。 2 参考依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 3 布点数量 拟在11个地市布设2200个样点,平均每个地市布设监测点200个,共采集土壤和植株样本各2200个。各地区样点计划分配情况见表1和表2。

土壤农化分析(完整)

土壤农化分析实验

前言 为了适应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包括土壤、肥料、植物及农产品分析的《土壤农化分析实验》,作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实验教材或工具书。考虑到分析条件等原因,书中有时在同一分析项目中并列了几个 容。土壤分析主要为土壤水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酸碱度的分析。肥料分析主要为有机肥料、单质化学肥料及复合肥有效成分的分析。植物分析主要为植物营养诊断、植物体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农产品分析主要为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糖分、淀粉、粗纤维、粗脂肪、Vc及氨基酸等的分析。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目录 第一篇土壤分析 (8) 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8) 1—1.1土壤样品的采集 (8) 1—1.2土壤样品的处理 (9) 1—2土壤水分的测定................................................ (10) 1—2.1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 (10) 1—2.2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 (10) 1—3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1) 1—4土壤中氮的测定......................................................... (13) 1—4.1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 (13) 1—4.2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14) 1—5 土壤中磷的测定.................................................................................. .15 1—5.1 土壤全磷的测定 (15) 1—5.2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17) 1—6 土壤钾素的测定 (18) 1—6.1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18) 1—6.2 土壤全钾量的测定 (18) 1—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19) 1—8 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 (21) 1—8.1 待测液的制备 (21) 1—8.2 水溶性盐分总量的测定 (21) 1—8.3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 (21) 1—8.4 氯离子的测定 (22) 1—8.5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22) 1—8.6 钙和镁离子的测定 (23) 1—8.7 钠和钾离子的测定 (24) 1—9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 (25) 1—9.1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25) 1—9.2 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25) 1—9.3 土壤中铜、锌、锰、铁的测定 (27) 1—10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27) 1—10.1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 (27) 1—10.2 电位测定法 (28) 1—11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 (28) 1—11.1 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28) 1—11.2 土壤孔度的测定 (29) 第二篇肥料分析 (31) 2—1 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 2—1.1 化学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 2—1.2 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 2—2 肥料含水量的测定 (31) 2—2.1 常见化肥中含水量的测定 (31) 2—2.2 有机肥料中含水量的测定 (29) 2—3 氮素化肥分析 (32) 2—3.1 氮素化肥总氮量的测定 (32) 2—3.2 氮素化肥中铵态氮的测定 (33) 2—3.3 氮素化肥中硝态氮的测定 (33) 2—3.4 尿素中氮的测定 (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