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阿根廷金融危机(1970~1980年)

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

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

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

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

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

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

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

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

上市的布雷迪债券价格也遭受相同命运,银行贷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涨。再次,波及周边国与债权国。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邻国,巴西及智利货币兑换美元迭创新低,尽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预,但是其货币雷阿尔仍大幅贬值。阿放弃比索与美元1∶1汇率而将比索贬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两个国家目前已相继宣布货币贬值,以减少阿比索贬值后阿商品的竞争冲击。与此同时,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新型债券、货币

及股票市场,在波兰货币兹罗提及南非货币兰特的带动下全面大跌。

最后,引发社会动荡。阿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政府数易总统及经济部长,经济政策也屡屡调整,但成效不大。政府先后采取的提高税收,削减公有机构员工工资和补贴,冻结个人存款

等极端措施,遭到民众的强烈反抗,骚乱时有发生。

B、关于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分析与思考

众所周知, 阿根廷于2001 年至2002 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 并同步发生财政危机、企业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体制危机。对此, 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努力走出危机阴云, 使GDP 逐季增长, 增幅超过0.5%,2002 年第四季度曾高达2.0%,2003 年GDP估计增长6%, 2004 年预计增长5% 。财政经常性账户从2002 年5 月起出现盈余, 收支逐月增加。

一年多来, 阿根廷政府为化解金融危机,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金融危机初期, 被迫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通过《公共紧急状态和汇率体制改革法》, 赋予新总统几乎不受限制的经济权力以应对危机。冻结银行存款和对美元存款按121.4 的汇率强制比索化。二是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倒账”( 即暂时停止支付到期外债本息)末日与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机构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谈判等形式, 获取贷款援助, 减轻和延缓债务偿还负担。

金融危机之后, 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要求下, 在2004 年前先确定一个货币发行控制在30% 的增幅内、通货膨胀5% 的涨幅内的货币政策目标, 然后从2004 年 1 月 1 日起, 根据通货膨胀预期确定保持稳定的浮动汇率制。二是努力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危机发生时, 全国银行由90 多家减少到50 多家, 员工收入水平也下降一半, 冻结存款和强制比索化等措施对储户伤害较多( 比索存款贬值2/3以上), 人们不愿也不敢向银行存款。危机之后, 政府向人们发出恢复对银行信心的号召时, 人们响应了政府的号召, 储蓄很快回升,2003 年 6 月已达6472 万比索, 较最低的2002 年7 月的54 包0 万比索增加992 万, 月均增长 1.7% 。三是鼓励银行向私营部门增加贷款, 根本改变危机前要求银行过多向公共部门增加贷款的做法, 促进经济恢复。四是严格限制美元汇出和商品进口, 鼓励农产品出口, 吸引国外游客来阿旅游, 以增加经常性账户盈余。四是在改革税制、加强征管的同时, 努力控制财政支出, 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或盈余。

阿根廷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

( 一) 僵硬的货币局制度使本币价值被严重高估, 削弱了阿经济竞争力。问根廷之所以在1991年选择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制度, 即货币发行量以国际储备为基础。1991 年之前常用发行钞票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 加上其他因素, 致使通货膨胀长期居高不下,1989 年曾高达49% 。1991 年采取货币局制度后, 通胀很快得到控制, 1994 年消费品价格仅增长 3.9% 。但在注重控制通胀的同时, 没有注意美元的走向, 使得比索也随之被逐步高估, 商品进口便宜, 出口较贵, 进而逐步削弱了阿根廷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经常性收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国际储备逐步减少, 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基础也就薄弱起来。

( 二) 金融监管过于简单化、行政化。阿是全面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 银行不仅私有化, 而且为外资控制,10 大私有银行中,7 家为外资独资,2 家为外资控股, 外资控制了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近70%, 资本也是自由流动的。在危机发生之前, 一些引致危机的因素已经发生了量变, 大量的外资抽逃, 但政府缺乏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金融监管不力, 以致没有做好应有的防范。危机发生后, 政府仓促行动, 采取了一些过于简单化、行政化的措施, 如限制居民提取存款, 控制资本流动, 暂时停止支付到期外债, 大幅度削弱工资和养老金等, 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激化了矛盾, 加剧了危机。

( 三) 国家财政支出难以控制, 收支状况逐步恶化。阿根廷公务员队伍庞大, 公务员工资高、福利好, 财政支出居高不下。阿全国人口3600 万, 其中公务员200 万。20 世纪90 年代以前, 尽管政府曾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 但经济基础还比较好, 税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实行货币局制度后, 政府很快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重要的替代收入来源, 即在1990-1995 年通过对123 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获取了184.5 亿美元的收入。1996 年以后, 这笔收入就锐减了, 而阿根廷梅内姆总统为了第三次连任, 中央政府支出不仅不能减, 而且还要继续增加, 对地方政府不愿也难以进行控制和约束, 这使各级财政收支状况逐年变化, 不得不通过举债为继。

( 四)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政府不得不“倒账”。各级政府为了弥补公共财政收支缺口, 大量举借外债, 中央政府债务从1996 年的900 亿美元急速上升到2001 年的1550 亿美元, 占GDP的比例超过40% 。按照国际通行的60% 的警戒线, 这一比重并不算高, 但主要问题是阿根廷是发展中国家, 债务结构不合理, 还本付息期限集中在2001-2004 年, 且利率较高, 加重了债务负担。同时地方政府债务也较多, 因为阿宪法规定, 省政府不必经中央政府批准只须省议会批准就可自行举债。这样, 阿根廷各省就直接在国内外举债和发行代币券( 即准货币发行) 。当借新债还旧债的链条断裂时, 债务危机也就爆发了, 阿政府不得不宣告暂时停止支付到期本息。金融危机后, 中央政府为进行债务重组, 加强外债管理, 统一接管了地方政府主权外债。

( 五) 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抵挡不了外部环境冲击。近年来, 由于阿根廷经济不景气, 进出口能力大幅下降, 在阿的外商投资企业和银行赢利能力下降, 加上比索价值高估, 大量外资抽逃, 吸引外资的难度加大,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冲击下, 阿根廷也就不可避免了。

( 六)国内政局不稳是果也是因。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阿军政府实施“还政于民”的策略以来, 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 党派之争也日趋激烈, 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执政党欲推行的一些经济政策受到很大掣肘, 难以落实, 不仅中央政府债务管理失控,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也失控。由于国内问题的累积, 政府高层也产生了矛盾, 过于简单化、行政化应对危机的措施使民众对政府大为不满, 导致政权频繁更迭,12 天之内换了五位总统, 炙手可热的总统宝座一时成了烫手的山芋。政治危机又使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加重。

阿根廷金融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

( 一) 金融稳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金融一活全盘皆活, 金融一乱全盘皆乱。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的我国, 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维护金融稳定对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认识, 保持警惕, 未雨绸缪, 标本兼治, 确保金融稳健、高效运行。

( 二) 不断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是实现金融

稳定的重要基础。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我国东南边国家蔓延到俄罗斯和拉美, 我国安然无恙,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实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外资引进战略,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形成了强大的外汇储备;二是在因周边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外需不振的情况下, 及时启动了扩大内需的政策, 迅速收到成效, 不仅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企业技改投资等方俨式, 强身健体, 增强了发展后劲。

( 三) 切实管好政府债务, 特别是主权外债

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大力吸引外资, 有利于缓解国内资金的短缺, 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但借债是要还本付息的, 因此借债要考虑项目的使用效益和偿还能力。阿根廷的教训告诉我们, 政府举债规模必须有所控制, 举债权限必须集中到中央政府。尽管我国实行分级财政, 地方也多次呼吁自行举债, 但我们认为对举债权限问题仍应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避免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 避免债券市场出现混乱。中央财政应切实履行统一管理政府主权外债的职责, 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政府债务特别是主权外债的结构要合理, 规模要适当, 必须与政府的偿还能力相适应。在加强政府主权外债管理的同时, 对其他外债也要借鉴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和运作。

( 四)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措施。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汇率成为一个重要的纽带, 成为国家调控的重要工具。阿根廷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最大感受就是对控制通货膨胀非常有力, 但“进去容易, 出来很难”, 即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没有理由抛弃, 在困难的情况下抛弃很难, 一旦抛弃结果很糟。我国现在成功地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主要因为我国有较多的外汇储备, 并且只放开经常性项目收支。他国教训和我国经验告诉我们, 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金融自由化, 特别是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金融开放化, 要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 五) 建立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保证。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 金融风险最终要反映和体现到国家财政上来。因此, 政府在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财政收支管理, 壮大财政实力。当前我国财政赤字不断增加, 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累积, 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警惕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不仅要对中央政府预算内的显性债务, 而且要对中央政府预算外的显性债务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 进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还要对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各种欠账、挂账、亏损、不良资产等隐性和或有债务进行有效监控, 并研究制定各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积极措施。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是以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7月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已发生1年零6个月,至今还在持续。这次危机的波及面广,由房贷市场蔓延到了美国的投行、商行、保险领域,2008年10月开始跨出国界,从美国蔓延到西欧、东欧、亚太、拉美等国的商行、投行、保险领域,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也可称之为次级债券危机,其爆发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 1.1次级抵押贷款导致购房门槛降级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居住条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的房屋拥有率在1994年为64%,而到了2006年已经上升到69%。在这期间,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领硕学术网 https://www.doczj.com/doc/7e10315803.html,这主要归功于次级房贷。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这些利用次级抵押贷款获得房屋的人群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对于这些低收入者,次级抵押贷款不是直接拒绝提供房贷,而是为他们提供了选择权。 正是这种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制度为这次次级债危机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比如一些贷款机构推出了“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只要申报其收入情况而不用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完税证明、工资条等,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同时,这种“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促使很多借款人通过虚报收入获得贷款。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1、什么是汇率?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资本流动、价格水平的影响是什么? 外汇汇率又称外汇汇价,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 ①贸易收支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贸易逆差。汇率贬值,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导致贸易顺差,不满足逆差。②对资本流动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资本流入,不利于资本流出。本币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出,不利于资本流入。预期本币贬值会导致抛本币抢外汇,即资本外逃。预期本币升值,抛外汇抢本币,资本流入。③对价格水平影响。本币贬值,物价上涨。本币升值,物价下跌。 2、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有两个方面。①直接影响。出口减少,出口行业受损,外资吸引力下降,对外投资增加。但面临的国家风险增大,物价下降,通货紧缩,国民经济增长受限,失业率提高。②日本为抵消日元升值,所带来的经济衰退,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促进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但此项政策,导致日本投资激增,经济泡沫空前膨胀。当泡沫破灭时,陷入长期经济衰退。 3、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内容。 分析要点: ①货币局制度是指由法律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要求本国货币的发行必须以一定(通常是100%)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的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发行量的多少由该国政府持有的储备货币量决定,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权;货币当局承诺按固定汇率无条件的进行本币和储备货币的兑换。 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固定了阿根廷比索与美元的比价。阿根廷政府为了要维持比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就要求本国银行体系每发行1单位比索都要有该国银行持有的黄金或美元作为支持基础。这种100%的储备体系使阿根廷的货币政策取决于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获得美元的能力,只有当所获得美元的增加以后该国的货币供应量才能增加。 ②在实行货币局制度以后的几年中,恶性通货膨胀确实被抑制住,但是货币局制度同时也使阿根廷丧失了为宏观经济调控需要而实施不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阿根廷利率只能被动的跟随美国利率的波动而波动,严厉、紧缩的货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GDP 实际年增长率不断下降,失业率的不断攀升。 在实行货币局制度期间,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汇率确实保持了稳定,然而经济发展速度、企业盈利能力等经济因素并未有好的结果。外债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逆差逐渐扩大,财政预算赤字不断攀升。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阿根廷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措施

案例一:阿根廷金融危机(1970~1980年) 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上市的布雷迪债券价格也遭受相同命运,银行贷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涨。再次,波及周边国与债权国。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邻国,巴西及智利货币兑换美元迭创新低,尽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预,但是其货币雷阿尔仍大幅贬值。阿放弃比索与美元1∶1汇率而将比索贬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两个国家目前已相继宣布货币贬值,以减少阿比索贬值后阿商品的竞争冲击。与此同时,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新型债券、货币及股票市场,在波兰货币兹罗提及南非货币兰特的带动下全面大跌。

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 表现: 2001年3月,阿根廷出现了一个小的偿债高峰,而此时市场对阿根廷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有些疑虑。但是,整个市场对阿根廷的疑虑没有完全消除。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 7月风波过后,由于阿根廷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算渐渐趋于平息。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阿根廷将实施重新谈判外债、调整税收、支持困难企业、发行新债券等一揽子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机。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积极的反应,相反,却出现了7月以来最大的动荡。 11月2日,阿根廷证券市场梅尔瓦股票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降284%。政府公共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飚升,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竟高达250%至300%。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了2500点大关,创历史记录。于是阿根廷政府继续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 但到了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债务累累的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从而使该国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危机。 原因: 当今,阿根廷的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纵观阿根廷战后的经济发展,阿根廷是一个经济危机频发的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阿根廷已经爆发了9次大的危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首先,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透视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发现,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中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导致阿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曾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从1982年-1992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仅为1.8%,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非洲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作为解决拉美地区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为此,20世纪的最后10年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拉美地区盛行,阿根廷也就不能例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主张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阿根廷自1988-1999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不仅没有推动贸易增长增长,反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1)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阿外贸赤字居高不下。进出口贸易在阿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口总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1989年以后,阿在对外贸易中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解除了许多进口限制,即除了药品、食物、国防材料及其特殊商品须先征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外,其他产品可通过特殊的进口统计系统登记,比较容易地进入阿市场。这些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损害了阿的进出口贸易,使得阿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口也继续上升,包括那些在阿已经现代化的产业的产品如红酒、化工品等,使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统计资料显示,阿从1989年开始外贸一直处于逆差状况,1999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已达118亿美元,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出现资本净流现象,使阿丧失偿还外债的能力。 (2)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扼杀了阿的出口,进而带来了

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恶性通货膨胀是阿根廷经济的顽疾,在整个80年代,阿根廷经济长期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十年也被称作阿根廷“失去的十年”。1989年梅内姆上台,进行了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这为阿根廷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阿根廷在1998年又开始衰退,此次衰退的长期化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一、过程 1998年第三季度阿根廷经济开始衰退。2001年3月,由于经济衰退长期化,当局政策乏力,发生了“内阁危机”。经济部长墨菲的紧缩政策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墨菲刚刚上任两周就被迫辞职。同时IMF袖手旁观的做法使得投资者对阿根廷经济失去信心,外资流入减少,资本外逃严重,股市、债市动荡。2001年底,代总统萨阿宣布政府无力偿还1300多亿美元的外债,债务危机迅速演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危机,银行挤兑、工人上街游行、哄抢超市等现象屡见不鲜。阿根廷政府宣布比索贬值,比索一泻千里,一度跌至1美元兑4比索的低点。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比索贬值70%,通货膨胀率40%,失业率25%,GDP负增长16%。2002年中期,阿根廷金融危机再度升级,呈现出向巴西、乌拉圭扩散的趋势。巴西货币雷亚尔7个月内贬值50%。乌拉圭甚至在2002年7月30日由于无法抵挡挤兑狂潮,宣布银行停业,国有银行冻结所有定期存款,结果导致乌拉圭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国家风险指数上升。 二、成因 (一)巨额的财政赤字 阿根廷的财政赤字问题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制度原因: 1.政治腐败和利益集团滋生。一些政客因害怕失去选票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愿削减公共开支,经济生活中寻租现象屡见不鲜。 2.养老、社会保障支出庞大,几乎占总支出的一半。阿根廷工会势力很强,以至于工资刚性很强,劳动力市场弹性明显不足,进而阿根廷的失业问题比较突出。过高的失业率使养老、社会保障支出庞大。 3.债务累积导致还本付息压力上升。 4.偷漏税现象严重,大大削减了财政收入。在阿根廷,只有50%的应纳税人缴纳增值税。 (二)僵化的货币制度 1991年《自由兑换法》的实施标志着阿根廷开始实行货币局制度,货币发行要有100%的准备,美元与比索按1:1自由兑换。在汇率方面,90年代美元升值带动了阿根廷比索升值。货币的高估使得阿根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在利率方面,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捍卫美元和比索的固定汇率,阿根廷被迫提高国内利率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但是高利率挤压了国内投资。 (三)不合理的债务水平 受到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阿根廷国内消费旺盛、储蓄率较低,债台高筑。同时,经常账户连年赤字,不仅不能满足偿还外债的需要,反而成为外债增加的源泉。 上述三个原因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由僵硬的货币制度引起的)是其债务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而巨额债务引起的利息支出又会导致前两者的进一步恶化。 三、治理 针对国内爆发的金融危机,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主要有:

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目录 一.摘要 二.引言 三.正文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1)对俄罗斯本国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3).对本国以及中国以外国家的影响(三).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 四.参考文献

2014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一.摘要:2014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受到强烈冲击,卢布在短期内快速贬值,爆发金融危机。这场似曾相识的危机,与1997年—1998年发生于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对2014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危机后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结合1998年俄罗斯的债务危机进行阐述,对于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相似经济危机时的建议与应对举措。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危机原因影响措施 二.引言 2014年,俄罗斯的莫斯科的冬天尤其寒冷。持续的西方制裁和国际油价下跌,使得俄罗斯经济运行前景不明,其国内也正处于货币汇率下跌、财政收入减少、资本大量外流、经济放缓的煎熬中。事实上,仅今年西方制裁和油价下跌对俄造成的损失就超过了去年GDP的6%,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央行最新预测显示,2014年俄GDP增长率仅为0.3%,卢布越来越不值钱了,卢布持续贬值,是现在俄罗斯经济困境中最为显着的一个特点。当年12月15日,卢布兑美元汇率暴跌13%,创下199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自年初以来,俄罗斯6次加息,投入超过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未能阻止卢布贬值49%。 三.正文 长期以来,外资对弥补俄罗斯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促进投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俄罗斯之所以能跨入新兴经济体行列,外国投资功不可没。很多西方投资者因担心俄罗斯经济前景而大量撤资是该国经济运行的一个巨大挑战。 2014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爆发让人不由得想起发生于1997年的一场金融大风波。苏联解体后,受政局状况影响,经济秩序混乱,开始实行“休克疗法”,进行价格放开、卢布自由兑换,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改革后的生产连续下降。1996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阿根廷金融危机(1970~1980年) 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 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 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 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 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 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 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 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

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1-2002年期间阿根廷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货币局制度崩溃,比索急剧贬值,外债停止偿还,通胀率急剧上升,致使各项社会指标迅速恶化,贫困率由2001年初的37%急剧上升至2002年的58%,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增加了1倍,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扩大,城市失业率急剧上升,并持续保持在18%以上的水平上。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阿根廷居民收入下降明显。下表所示的是1999到2010年阿根廷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情况。 表一:1999-2010年阿根廷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情况 年份人均国民总收入 (美元) 年份 人均国民总收入 (美元) 1999年7780 2005年4470 2000年7690 2006年5150 2001年7210 2007年6050 2002年4220 2008年7200 2003年3810 2009年7570 2004年3580 2010年1460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图一:1999-2010年阿根廷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情况 通过图表,可以发现: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下降明显,从2001年的7210下降到了2002年的3810,下降了47%。之后从2004年开始,人均国民收入开始逐渐上升。金融危机使得国民总收入恶化。 贫困人口急剧增加。在危机爆发前的1999 年, 全国38.1% 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到2002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已达到57.5%。赤贫率更是从9.9%上升到27.5%,上升的幅度达到177.7%。(详见下表所示)

表二:1990-2002阿根廷贫困率变化情况 首都赤贫率首都贫困率全国赤贫率全国贫困率1990 6.6 33.7 9.9 38.1 1991 3 21.5 4.5 24.9 1992 3.2 17.8 4.5 22 1993 4.4 16.8 5 20.6 1994 3.5 19 4.6 22.4 1995 6.3 24.8 7.6 28.7 1996 7.5 27.9 9.1 31.5 1997 6.4 26 7.5 29.5 1998 6.9 25.9 8.3 30.2 1999 6.7 26.7 8.5 30.6 2000 7.7 28.9 9.6 32.8 2001 12.2 35.4 13.6 38.3 2002 14.7 54.3 27.5 57.5 数据来源: INDEC,Encuesta Permanente deHogares1990 -2002 图二:1990-2002阿根廷贫困率变化情况 同时,通过上表,可以发现,仅仅从2001年到2002年期间,阿根廷全国的贫困率就从38.3%上升到了57.5%上升了50.1%,上升的幅度惊人。金融危机使得贫困率上升迅速,贫困人口急剧增多。 危机爆发期间,阿根廷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都出现下降,但贫困家庭收入水平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富裕家庭收入水平的下降幅度。因此,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使本已严重的形势迅速恶化。下表显示了阿根廷的基尼系数的变动情况。 表三:阿根廷基尼系数 年份基尼系数年份基尼系数 1983 0.4 1998 0.50 1986 0.45 2002 0.53 1988 0.45 2003 0.55

东南亚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e10315803.html, 东南亚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作者:陈芳益 来源:《财税月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在借鉴运用前人提出的金融危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危机追溯法,客观还原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继而得出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金融自由化、引导外资流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本国发生金融危机的结论。其中,本文认为产业结构是催生这些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初期,危机发生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吸引力国际资本的流入,但是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就是本国金融自由化被动进行。金融自由化意味着资本自由流入流出。一方面,流入的外资投向股市楼市等泡沫资产,另一方面对外负债增加。这时如果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本国经济就会衰退,自由资本就会迅速撤离本国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金融危机;演进过程;产业结构 一、引言 早期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本质决定的,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且在危机爆发之前会有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等经济衰退的征兆,如1992 年爆发的欧洲货币危机影响的范围主要在英国、意大利和芬兰等欧洲国家。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的爆发频次增多且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范围广、突发性、损失大等特点,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突发性、传染性、广泛性更强,并且于后来的韩国等国家的金融危机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追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探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为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在理论层面提出建议。 本文通过客观还原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继而得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模式、金融自由化、外资流入导向、金融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本国发生金融危机的结论。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过程 (一)危机的潜伏 1996年年初,索罗斯亲自前往泰国实地考察,发现楼市存在巨大泡沫,于是在6月建立 泰铢沽空仓位;在1997年1月和其他对冲基金联手在市场上大肆抛售泰铢,致使泰铢汇率直线下跌;为了进一步打压泰铢,其在3月买入看跌期权,并采用掉期方式大量买入泰铢。同时,卖出泰铢期货和远期合约,引导市场预期,制造泰铢贬值压力。最终,在五月份泰铢最低跌至1:26.70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

内容摘要: 摘要:作为经济走向重要参照信号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给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通过对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分析来寻求探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 摘要:作为经济走向重要参照信号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给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通过对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分析来寻求探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次及按揭贷款;风险定价;资产证券化 1 次债危机的形成 要理解什么是次债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按揭贷款。银行把发放的贷款捆绑打包进行证券化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出售,这样就把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贷款资产移除报表,并以此转移相关风险。这样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就是银行看似把风险已经完全转移给了其他金融机构(siv等),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类似于手续费的收入,而这种无风险收入进一步刺激了银行从事这种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如今负债累累的英国银行northern rock上表现最为明显。 然而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浮动利率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看似提供给贷款者更多的优惠(例如贷款者可以先支付利息不付本金),但事实上由于当时偏低的利率水平,接受这种贷款的贷款者被暴露在利率上升风险之下。而在银行方面看似通过浮动汇率转移了利率风险,但却把自己暴露在一旦房地产价格发生逆转,按揭贷款还款率骤跌的风险之中。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能够解决问题。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了次债危机。 2 导致次债危机的原因 (1)错误的风险定价。 作为衡量银行风险定价重要指标的存贷款利率差降至历史低点。而如此低水平的利率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对宏观经济产生丝毫通胀迹象,cpi水平与政府调控目标十分接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