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ISSN1009-2722M arine Geolo gy Letter s海洋地质动态2006,22(5)B30)32文章编号:1009-2722(2006)05-0030-03

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

调查中的应用

姜杰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南京210003)

摘要:海岸带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海岸线确定、水深探测、滩涂演变等方面,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调查方法;海岸带

中图分类号:P627文献标识码:A

海岸带是海洋和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环境地质问题非常突出。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河道淤积、地基不稳、海岸侵蚀、滑坡塌陷、土地盐渍化、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沿海地区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已威胁到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加强公益调查和基础研究,可以为海岸带开发的重大工程决策、环境保护与管理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海洋地质环境调查主要是在海岸带开展遥感、综合物探、地质取样、钻探、锥探、海流观测、海洋环境多参量测量、海水取样等综合调查[1]。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研究近岸水域地形地貌特点、浅部构造、海岸类型、海岸线变化及发展趋势、滩涂演变、岛礁分布、航道变迁、海面温度分布、海水盐度分布、海水悬移质及叶绿素分布、海流及波浪状况、海面污染及污染源分布等。

1遥感技术介绍

收稿日期:2006-03-21

作者简介:姜杰(1977)),男,硕士,助教,从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应用研究.Email:jiangjie-n j@https://www.doczj.com/doc/7716837463.html,

遥感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目前已广泛用于测绘、气象、国土资源勘察、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国防、能源、交通、工程等诸多学科及领域[2]。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称为海洋遥感(Oceanogr aphic Rem ote Sensing)。海洋遥感与常规的海洋调查手段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首先,它不受地表、海面、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探测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等不能直接进入的海区;其次,它的宏观特性使它能进行大范围海洋资源普查,海洋制图以及海冰、海洋污染监测;第3,能周期性地监测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第4,多波段、高光谱海洋遥感可以提供海量海洋遥感信息,开拓人们的视野;第5,能达到同步观测风、流、污染和海气相互作用,并获取能量收支信息[3]。

2调查方法

本文以在江苏省安台线(海安、东台之间海域界线)勘定中进行的海洋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为例,介绍了遥感技术在进行海岸线确定、水深

第22卷第5期姜杰: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中的应用

探测、滩涂地貌演变中的应用。

2.1资料准备

研究区位于江苏省辐射沙洲的中部,水深0~20m,面积2500km2,脊槽相间分布,在潮汐、径流、海流的冲淤及人工围垦的作用下,滩涂地貌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次研究选取了LANDSAT-5、LAND-SAT-7卫星不同时像(1988)2003年)的7景影像以及该研究区的1:50000地形图、实测的水深、海岸线等资料。

2.2岸线提取

利用遥感图像研究海岸带关键是岸线的提取,而岸线提取的实质是遥感图像边缘的提取。目前遥感图像中岸线的解译有两种方法:目视解译和自动解译。自动解译是将岸线作为边缘检测出来。边缘检测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各种边缘算子,如so bel、ro bert算子等。

由于研究区内海堤比较完整,因而海岸线与沿海海堤可以认为是重合的。而海堤大都是斜坡式的,堤面为浆砌块石,堤上一般是可以行走的道路,道路两旁是绿色植被,海堤的内侧一般是水沟,在图像上很容易识别出海堤。为了清楚的提取海堤,通过影像的5、4、3波段合成图像(分辨率为30m)与该景的第8波段(分辨率为15m)融合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这样海堤在融合后的图像上更加清楚。

把实测的岸线矢量图叠加到融合的图像上,实测的岸线与遥感图像上的岸线吻合很好,说明卫星图像的几何精校正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直接从图像上提取海岸线。由于该区的海堤都是人工建筑的,从遥感图像可以看出海堤的形状都是规则直线组成,所以岸线的提取可以简单的在遥感图像上勾画出,即可得到矢量的岸线数据。

2.3水深探测

利用遥感技术反演水深的物理基础是光线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力,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中,可见光波段具有最大的大气透过率和最小的水体衰减系数,因而是水深遥感的最佳波段。目前,国内外应用遥感技术提取和计算水深信息的方法,是建立理论解译模型和统计相关模型。理论模型是根据光在水体的辐射传输过程中的物理光学特性而建立的光辐射传输方程,由于光在水体中的辐射传输非常复杂,而在实际应用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通常采用理论模型的简化而得到半理论半经验的水深遥感模型。

在研究区内经分析得出水深与陆地卫星光谱值间组合(T M2@T M3)有着良好的非线性关系,通过遥感反演水下地形可以直观显示浅海等水下地形冲淤变化情况。但目前遥感水深测量由于探测深度和探测精度的原因,尚不能取代常规测量,只可以作为常规测量施工设计的参考,起到常规测量的辅助作用。

2.4滩涂演变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滩涂演变时,通常是把从不同时相影像上提取的潮滩矢量数据叠加在一起分析,然而各时相影像的成像时刻并不是该区的最低潮时间,这样简单的从卫星遥感图像上提取出滩涂进行比较,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滩涂的演变。本次研究采用两滩涂之间的潮沟进行分析,由于该区滩涂与潮沟相间分布,由潮沟的变化可以判别出滩涂的变化。

在T M图像中,TM3的水与滩地的分界线是最明显的,故采用TM3提取滩涂的边界线。首先对T M3用高斯卷积模板对图像锐化,突出边界,然后采用阀值分割法对图像分割提取滩涂的边界。从2003年遥感图像与同时期实测的该区水深图叠加可以看出,各潮沟的中泓线基本都是在潮沟的中间,这样就可以把各潮沟的中线作为中泓线。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中,分别取竹根沙与东沙之间的江家坞东洋、新泥与蒋家沙之间的新泥南槽、八仙角与蒋家沙之间的八仙角北槽、八仙角与岸边滩涂之间的小洋港等4条潮沟不同时像的中间线作为中泓线。把每一潮沟不同时间的中泓线叠加分析该潮沟的变化。各潮沟的中泓线变化如图1。

31

M ar ine Geolog y L 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5月

图1 各潮沟中泓线叠加图

Fig.1 Super impo sitio n o f middle deep -water lines in the tidal creeks

3 结语

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展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常规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分辨

率、高光谱和多极化遥感数据将成为主流遥感信息源,遥感技术在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调查中将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夏 真.海岸带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方法[J].地质通

报,2005,24(6):570-575.

[2] 常 艳.浅谈遥感新技术及其发展动态[J].数采与监

测,2005(6):32-37.

[3] 谢文君.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

地质,2001,21(3):123-128.

32

ISSN1009-2722M arine Geo logy Letters2006,22(5) Key words:superficial sedim ent;contamination co nditions;Yongding xin Riv er estuar y DIAGENESIS AND POROSITY EVOLUTION O F SILURIAN RESER-VOIR IN TAZHO NG AREA,TARIM BAS IN

ZH ANG Yan-zhong,QI Yong-an

(In stitu te of Resource&Environment,H 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 uo454000,China),2006,22(5):20-24

Silurian sy stem in Tazhong area of Tarim basin is m ainly a set of non-barrier coastal and tida-l flat depo sitio nal system,and the r eser voirs in it co nsist of lithic sandstone and lithic quartzose sand-stone.Various data from core analysis,thin-section analysis,SEM,cathodoluminescence,phys-i cal proper ties,car bonate content and so on,show that the sandstone of Silurian w ent through com paction,cementation,metasom atism and dissolutio n,and the diagenetic evo lution o f the sandstone is gr ouped under late diagenetic stage(stage A2).Poro sity is clo sely related with the diagenesis,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ores.Poro sity evolutio n has ex perienced de-struction of primary po res and 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econdary por es.M echanical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fo r prim ar y po res loss,and secondary pores that gen-erated from disso lution are im portant reservo ir space.

Key words:diagenesis;poro sity evo lution;Silurian;T azho ng area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IDENTIFICATION OF THIN INTERBEDS IN FLUVIAL RESER-VOIR

SH AN Jing-fu1,JI You-liang1,SH I Rong1,LIU Cheng-zhi2

(1S 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 cien ce,T 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 a;2Petroleum Ins titute of Daqing,Daqin g 613318,China),2006,22(5):25-29

At present,most oilfields hav e entered the high w ater phase.And it is thus v ery necessary to an-aly ze fluv ial sand-body architecture,understand residual oil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and m ake oil fields keep stable pr oduction.The authors take the hig 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 raphy as a to ol to identify reservoir interbeds.Because physical pro perties such as po rosity,perm eability, oil saturation and residual o il distrib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 ith these m udstone interbeds in the space distribution,o ur study chose the Changyuan main oil zone in Daqing to discuss the identif-i cation of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 interbeds.

Key words:hig 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fluvial sand bo dy;inhom og eneity of reservo ir; interbeds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 UE TO THE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MARINE GEO-ENVIRONMENT IN CO ASTAL ZO NES

JIANG Jie

(Com 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titu te,Nanjing U nivers ity of Posts&T elecommu nication s,Nanjing210003,Ch-i na),2006,22(5):30-32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Through the edge detection of coastline,bathimetry and investigation of tidal flat evolution,the author introduces how to us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n the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ine geo-environment in coastal zones.

Key words:remo te sensing technique;coastal zones;investigation method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GPS, 地质罗盘, 林区作业, 校正 野外作业中点位和方向的确定非常重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加疙瘩矿区的经验表明,手持式GPS如果不加校正,其点位误差可达100余米,罗盘如果不加校正,其方位误差最大可达10°以上。因此手持式GPS接收机及地质罗盘的校正非常重要!此外,原始林区或狭窄的沟谷中可能因卫星信号被屏蔽而无法使用GPS定位,此时需要用地形图按照微地貌确定站立点的位置。 一、手持式GPS接收机的校正 1、GPS接收机默认的坐标系统 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制图局于1987年建立的坐标系统,叫WGS—84坐标系。WGS84坐标系是一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国际时间局)l984年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l984的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WGS—84系所采用椭球参数为:a=6378138m;f=1/298.257223563。 2、中国所采用的坐标系 1)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a=6378245m;f=1/298.3。该椭球并未依据当时我国的天文观测资料进行重新定位。而是由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等锁,经我国的东北地区传算过来的,该坐标的高程异常是以前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的结果为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而高程又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在该坐标系中,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其坐标详细定义可参见参考文献[朱华统【1990】。 2)1980年西安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3)、不同坐标系的转换 由以上坐标系的定义可知,不同的坐标系采用了不同的地球椭球体参数,在不同的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时不存在一套统一的转换参数。即每个地方的坐标转换参数都不相同。 我们国内所使用的地形图多以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为基准,GPS直接测出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并不适合在地形图上标记,图上最方便的坐标及方位参考线是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这两种坐标线构成所谓的方里网)。而GPS测出的WGS-84直角坐标与我们所用地形图上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实际需要的是用GPS测出与所用地形图基准完全一致的坐标系统。 两个椭球间比较严密的坐标转换,一般是用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即X 平移,Y 平移,Z 平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 制规范

目次 前言 (1) 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编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规范性附录)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C(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D(规范性附录)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E(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F(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工环地质调查野外记录要点

基本记录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除固定水文观测点采用表格记录形式外,其余建议采用单独野外记录簿记录。基本格式建议如下: 年月日星期天气气温﹡地址:(记录到村,详细可以到小地名,如:沟等) ﹡目的:1:1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路线:自至(途径) ﹡人员:记录: ﹡点号:S1(至Sn,水磨湾地段编号);Q1(至Qn,青庙子地段编号);L1(至Ln,梨树坪地段编号) ﹡位置:(以标志性地标为基准,如:××沟口100°方位北20m、或××民居后等)与点位和坐标不是重复的,利于后期寻找或补测。 ﹡点位(坐标):(建议大地坐标和地理坐标全部填制) ﹡点性:建议除标明水文观测点、工程观测点、环境观测点外,进一步细化,如水文观测点中包括井、泉、民用采水点等,依据实际可进一步划分的应在“描述”栏中详细记录;工程及环境观测点同理,应注意水、工、环是一个整体。 ﹡描述:首先详细记录该点地貌、地质情况,其次依据点性做侧重描述。(考虑到后期开发,应加强矿体周围的观测记录。) 1、水文方面:对象水体的类型(上升泉、裂隙(潜)水、岩溶水、等);对象水体的基本特征:色、味、温度、气味、透明度、流速、流量、水位标高、周围植被发育情况、甚至水生动植物情况等。依据基本地质对含水层或隔水层进行划分,含水层的富水性、进一步的推测其补给源、排泄渠道及成因。走访了解对象水体的时间性(长期、季节性、暂时性等)及相应流量等参数做大概了解。水质方面集中某一时段统一取样,各分部要对水样取样点做到心中有数。 水文观测孔依据规范测定其稳定水位标高并记录,以和后期水文孔抽、注水试验做对比。 2、工程方面:侧重于岩石物理力学方面,重点描述岩石构造,节理,裂隙,稳定性、整体性、(抗)风化程度等,加强层、节理产状的测量和积累,后期要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七年五月

目录 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 2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与特点 3 制订《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4 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5 关于规范条文的说明 6 与其行业规范的比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 1.1编制背景 近岸海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受陆源污染物影响大、多介面相互作用强烈的敏感区域。系统而科学地在该区域开展环境监测,以持续地获取真实而全面的水文、化学、生物等基础数据,是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和加强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举措,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环境监测总站的部署,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主干的各网络成员,迅速而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监测工作,包括于1997年和1998年的开展的渤、黄海和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掌握了我国近岸海域的基本环境状况,为环保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总体上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支持缺乏。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个适用于广域范围的《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1998),国家海洋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监测规程,但这个规范和这些规程是依据近年来海洋部门各种实际工作情况来制订的,不适用于环境保护部门已经在开展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各项专题监测,且在应用于受陆源直接影响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时就受到各种限制。简单的如《海洋监测规范》规定,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汞指标不需过滤直接测定,这就导致在入海河流影响区域(如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这两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受气候和海况的影响差异很大,不能真实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因此针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特点,制定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规范,确保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必将使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本规范的制定,以积极满足环保主管部门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为基本原则,在切实履行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同时,分别增加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入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及赤潮监测等专题监测的规范制定,以切实提高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作用与效能。 1.2 任务来源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2002] 89号文《关于下达“十五”期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填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书的通知》(2002年9月12日);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字[2003] 30号文《关于明确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要求的通知》;

海洋地质调查

(三)海洋地质调查 1.部署安排 开展我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等基础数据,逐步实现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汇编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通过我国海洋地质基本特征分析研究,提出我国海洋地质中长期战略发展方向、规划和工作部署建议;针对我国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突出问题,开展重点海岸带滨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地区工程合理布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成果;开展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工作,提出可供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地区、新层位、新类型;开展我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查明其资源潜力,建立我国近海海砂资源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地质专项和其他专项相关工作。 我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1:100万大连幅、上海幅、海南岛幅、中沙群岛幅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地质取样,以及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样品测试分析和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南海北部海域地震剖面调查;开展南海沉积物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开展1:100万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和南海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 我国重点海岸带滨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开展长江口以北沙泥质海岸带、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北部湾广西近岸的海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评价。 我国海洋油气新区调查:开展南海东北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以及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和南黄海海域油气资源普查,主要进行以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查明油气资源分布状况,指出有利勘探目标;开展某盆地的沉积充填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研究;按年度编制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图,开展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数据库建设,为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管理以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服务。 我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开展黄海成山头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主要进行浅地层剖面、旁侧声纳、多波束等调查,进一步查明海砂资源的分布状况。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开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在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

附件: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 前言 港口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港口性质、功能和港区划分,根据港口资源条件、吞吐量预测和到港船型分析,重点对港口岸线利用、水陆域布置、港界、港口建设用地配置等进行规划。港口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包括港区总体规划、港口集疏运设施规划和港口仓储、保税、物流等园区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为提高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质量,规范评估报告内容,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制定本技术审核要点。 一、适用范围 本要点规定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总体要求、审核内容、审核要点及审核意见的编写要求。 本审核要点适用于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工作、专家对报告书进行审核及编制审核意见等。其他单位、部门或地方有关部门委托中心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以及新港区开发研究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审核,地方环保部门进行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可参考执行。

二、总体要求 (一)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落实资源环境政策与法规为基本出发点。 (二)技术审核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规定,参照相关标准及法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的编制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确保审查的科学性、合法性。 (三)技术审核应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港口特点,重点审查评价内容是否与规划的环境影响性质、范围和程度一致,与规划决策及相关管理要求一致。 (四)技术审核应重点审核港口区域环境变迁历史与现状及问题分析;港口发展对海岸带、河口、港湾生态系统,海域水环境的影响;环境风险分析与对策;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及环保对策措施等内容。 (五)技术审核应重点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规划协调性分析的完整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的可信性,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进与完善的技术咨询意见。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4.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矿山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矿山(区)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等。 4.1.1 矿山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包括矿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区域条件及环境功能规划要求;区域生产力布局,城镇、重要工程及特殊保护地区的分布;矿山所在地社会,经济状况及远景规划。 4.1.2 矿业活动远景规划:包括矿产资源特点、矿山建设规模及分布、矿业工程布局;矿业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及采动范围,原地选矿、冶炼的生产工艺、规模、强度;矿业开发远景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各省地矿行政管理部门编制)。 4.1.3 矿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区域地质概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矿床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背景等。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岸带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岸带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摘要] 近年来海岸带地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海岸沿岸城市 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海岸带综合整治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分析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岸带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性问题解决对策框架。 [关键字] 珠江三角洲海岸带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改造作用增强,并改变了天然地质作用的过程,城市群海岸带的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梳理,并结合现场调查,将珠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总结。 1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岸线变迁呈加速态势。全区向海推进面积增加619.23 km2,其中珠江口地段向海增加552.95km2。目前横门外中山市境内已围垦至二十三涌、南沙区境内已围垦至二十一涌,珠海市斗门区白藤湖围垦后导致泥湾门被封闭,珠海三灶岛、大横琴岛等岛屿已与内陆连接成片。(2)港口、河道、口门淤积影响增大。近年来围堤束水和围海造地的影响日趋增大,其结果使水位抬高,水泄不畅;加之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淤塞严重,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排泄系统,对航道、岸滩、滩涂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不及早治理,其后果不堪设想。(3)填海造地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近十几年来,珠江口及沿海一带填海造地工程正以惊人速度发展。填海造地一方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形成影响。风暴潮发生的频率的增强与填海造地造成岸线变迁的关系值得高度关注。(4)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现况与存在问题。海平面上升是威胁三角洲河口区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软地基广布。这将对航道、码头、堤坝等沿海建筑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开展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及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极为重要。(5)局部岸段海滩侵蚀和海岸沙坝向岸位移,伴生滨岸地质灾害。据有关报道,珠三角局部岸段原来离岸线距离数百米的村落如今离岸线仅数米。另外,一些淤蚀平衡地区在人为改变了原有动力系统后,海岸侵蚀有加剧的趋势,造成了一些景观资源的破坏。以及过度挖沙使部分海域的海床越挖越深,甚至造成海岸侵蚀,出现海堤崩塌。(6)海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滨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地表附近主要为第四纪松散沉积层,透水性强,地下淡水与海水之间水力联系通畅。且这里一般地势低平,地下水位相对于海水水头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淡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可能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而改变。人为因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内陆淡水地下水位下降低于海平面,平衡状态被打破,咸淡水相互作用的过渡带就要向内陆移动,造成了海水入侵。自然因素是在地表水补给不足的旱季,海水相对于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强势加强,并增大潮水沿河口的上溯距离。长远地看,全球气候变暖、相对海平面上升,也使得海水相对于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更加处于强势。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0 前言 (1) 0.1立项依据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意义 (1) 0.2主要任务 (2) 0.3编制依据 (2) 1 立项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1.1某铁矿矿区生产概况 (2) 1.2某铁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1.2.1某铁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3) 1.2.2某铁矿区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4) 1.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 1.4立项治理的可行性 (5)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6) 2.1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 (6) 2.2地质环境条件 (7) 2.7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9) 2.8场区土壤及植被特征 (9) 3 弃渣场基本特征、危害性及稳定性分析 (9) 3.1窑子沟弃渣场形成原因 (10)

3.3弃渣场斜坡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3.4弃渣场斜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12) 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技术方案 (15) 4.1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目标、原则及技术路线 (15) 4.2设计工况、参数与标准的确定 (16) 4.3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设计 (18) 4.4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19) 5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20) 5.1监测工作的任务及目的 (20) 5.2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21) 5.3监测设计的指导思想 (21) 5.4监测工作现状 (22) 5.5监测工作布置 (22)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施工组织 (22) 6.1施工条件与地形 (22) 6.2地质条件 (23) 6.3建筑材料 (23) 6.4供电与供水 (23) 6.5占地拆迁数量及协议 (23) 6.6主要施工机械 (23)

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一、总则 1、滨海地区包括沿海岛屿、摈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丘陵台地等。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考虑自然单元和国际图幅的完整性,工作范围可适当往内陆扩大。 2、在滨海地区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规划

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并为沿海地区的工农渔业、城镇港口、国防工程、围海造田、土质改良等有关供水、排水和工程地质方面的专门性勘察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需水量不大的地方,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成果,也可作为供水技术设计的依据。 3、滨海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主要任务是: (1)重点查明海水入侵的影响范围,咸淡水的交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条件、补给排泄、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等:(2)对地下淡水资源及其开采利用,作出远景评价; (3)调查沿岸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国防工程和海港建设的布局提供资料; (4)初步查明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沼泽、洼地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提出疏千排水和土质改良的途径: (5)概略了解水源污染的范围、程度和原因以及与地下水因素有关的地方病; (6)注意综合找矿工作,对热水、矿水、肥水的利用远景作出评价。 4、在已进行过水文地质勘察的沿海岛屿、城镇港口和边防地区,应以综合研究为2,连点成面。在已完成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的滨海地区,主要是补充勘探试验工作,以提高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5、为了保证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质量,野外测绘宜在旱季进行。普查工作中应紧密结合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山前丘陵台地等不同类型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选择相应的工作方法,着重研究和解决本地区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 6、在进行水文地质测绘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第四纪地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调查研究。以便深入了解控制地下水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各种不同因素。 7、在基岩广泛分布的山前丘陵台地6,应着重在沟谷发育、切割深、露头好的地段进行测绘。根据地质力学原理,分析在不同构造条件下地下水含水性的变化规律,找出构造裂隙水、层问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的富集带。选择泉水排泄的有利地段,实测枯87水别流星及相应汇水区的范围计算地下径流率,作为评价基岩裂隙水富水性的依据。 8、在第四系广泛发育的滨海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地区主要是通过水井、试坑、渠道、阶地、陡坎的实际观测和访问调查,初步了解以下水文地质问题:(1)咸淡水界线: (2)海岸或河岸砂砾、贝壳、珊瑚层巾淡水透镜体的范围、厚度、水位、水量和动态变化; (3)三角洲的形成和变迁情况,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的分布、岩性、厚度,以及这些沉积层中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 (4)沼泽、洼地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5)地下水与河水;海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 9、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着重调查: (1)海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 (2)海岸的升降性质与幅度,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条件的关系;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附件六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实行打分制。检查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90分; 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60分为不合格。 优秀:原始资料经检查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及要求;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何起祥1,2)刘守全1) 周永青1)刘健1,2)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青岛,266071 内容提要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构成了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也决定了其物质平衡的脆弱性。中国海岸类型多样,其稳定性是确保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内陆开发引起的沉积物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多学科的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一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特征海岸带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 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从沿海低地到陆架坡折带的广大地域,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为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海岸带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海岸带综合治理(ICZM)已被历史地提上了日程。 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以解决海岸带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已经受到沿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 我国政府一贯关注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建国以来多次组织海岸带的综合与专项调查。但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岸带的综合治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我国整体地质调查水平相比,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特征和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海岸带开发的基本战略,以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 1.1 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仓河口,全长超过18,000 km,大小岛屿6,500座,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32,000 km。 中国海岸带背靠西部大陆,面向全球规模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其形成和演化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和历史结果。 自从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漂移。在白垩纪以后的65 Ma内,向北总移距达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前言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以“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指导,依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针对矿山环境状况和特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范围、定义、总则、工作程序、精度要求、工作原则和方法、报告编写要求和附录。 本技术要求规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各项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组织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张洪波陈吉才徐建芳肖桂珍顾福计王淑云罗靖筠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要求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 1.3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不替代矿山常规的勘查和有关的评价工作。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2.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总则 3.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3.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海洋地质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 九 119 2 016年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为三 亚新机场建设提供重要地质依据;高取心率钻孔精细厘定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框架;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助推海岸带协同发展;围绕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重大工程,开展浅层气相关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提高了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能力;建成多个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南黄海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前新生代海相地层并发现油气显示;圈定东沙中生代13个有利圈闭构造及 西沙海槽盆地5个重点构造;神狐海域新发现高饱和度、高渗透率水合物储层;冷泉探测发现目前我国海域发现规模最大的冷泉羽流;发现“海马”冷泉生态系统复杂,历史甲烷渗漏量大;“高富强”地震勘查新技术落实了调查参数井井位;创新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天然气水合物数据集成及共享服务平台;整合推出海洋地质新数据并提供服务;海洋地质数据成果三维展示提升海洋地质信息服务水平。

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2016) 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为三亚新机场建设提供重要 地质依据 1∶25万乐东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以多波束水深测量、单道地震、浅层剖面、侧扫声呐、重力、磁力、地质取样、地质浅钻等为主的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图幅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等特征,调查成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之一的三亚新机场选址建设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该成果正在提交给海南省人民政府。 发现大面积砂质沉积物。多波束调查显示,区内45m以浅区域海底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松散砂,由岸向外沉积物粒度变细,发育潮流冲刷槽、潮流沙脊和海底沙坡三种地貌类型。圈定表层砂质沉积物2429km2,位于新机场选址西北方向80km。通过HDQ2钻孔发现,纵向上发育四层砂,初步判断该砂质沉积物能满足新机场填海用砂需求。 新机场选址附近海域发育古河道。调查发现,在三亚新机场建址附近有两条古河道:全新世古河道A,距离机场建址1.8km,宽度约1.8km、深约14m;早中更新世古河道B:距离机场建址8km,宽度约0.8km、深约 10m。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 (一) 1∶25万乐东幅海洋区域地质 古河道中以粗碎屑 沉积物为主,孔隙 度大、有较强的渗 透性,与古河道以 外的沉积物具有较 大的物性差异。在 上覆荷载下容易形 成局部塌陷,在外 力作用下容易引起 层间滑动,造成基 底不稳定,从而对 机场所在的海床稳 定性具有较大的安 全隐患。 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