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一世纪中国海防面临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中国海防面临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中国海防面临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中国海防面临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中国海防面临的问题

国际海洋问题专家陆儒德教授现为我国海军某舰艇学院航海系系主任,参加过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主要从事国际海洋问题研究,建树颇多。目前,针对近年亚太各国争相发展海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一个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必然成为西方世界战略目标,他们会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领域与我们进行激烈较量。首先面临的是周边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的挑战。当今,裁军声浪虽然席卷了整个世界,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亚太地区的军力却有增无减,各国都在竞相发展海军,这反映亚太形势的复杂性和军事热点已由陆地转向海洋。

美国在西太平洋部署军队13.5万人,其中日本占37%,韩国占32.9%,菲律宾占11%,对我形成战略包围态势。

日本已成为经济和科技大国,右翼势力正在为日本向政治和军事大国发展推波助澜。1991年的日本军费总值就达319亿美元,约为中国军费的5倍,仅海军军费就高达70亿美元,超过中国军费总额,人均军费居世界第一,成为仅次美、俄的世界和三军事强国。在90年代中期,日本作战舰艇总数达170余艘,驱逐舰规模相当美国第七舰队的3倍,反潜机相当第七舰队的5倍,并将组成4个“八八舰队”。一支现代化日本海军舰队的崛起,对亚太乃至世界都是巨大的威胁。

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在大力加速海军现代化,要建立“可与第三世界任何一国媲美的海军”,以保卫其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其次,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重大海洋权益争议。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与周边各国存在岛礁归属、海域划界和资源占有方面的争议,其实质是主权之争。由于地位重要,利益巨大,内容复杂,矛盾交错,短期内难以找到各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矛盾将通过长期的谈判和磋商解决。

图门江出海通航权问题。我国原为日本海沿海国,后根据《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强割中国在日本海的全部国土,使中国失去了濒临日本海的唯一口岸。但根据《巴塞罗那公约》和当时《条约》的有关条款,我国具有无可争辩的国境河流通海航行权,通过外交途径,我们已经取得苏、朝的确认。现在有待根据国际法规和惯例与俄、朝鉴定正式过境条约,以便全面恢复我中断了52年的开发、利用图门江的正当权益。

黄海划界存有争议,中朝为共大陆架,中朝韩三方存在着划界争议。东海钓鱼岛归属和划界之争。钓鱼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1971年美日签约,美军非法将该岛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日本,蓄意制造事端,侵犯中国主权,成为中日间的一大悬案。其核心问题是日本企图“占岛夺海”,不顾中日以冲绳海沟为界的事实,硬说中日共大陆架,进而以钓鱼岛为基点,与我国分大陆架,染指我大量主权水域,我国政府为此多次发表声明。

南海水域遭多国侵占。由于南海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无可争辩属中国的南沙群岛,自70年代起多数岛礁被周围国家侵占。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对外关系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屈辱的历史,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纪元。从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概念的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在人权问题上相互配合,不断挫败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企图。为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中国对外关系的顺利发展,使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60年代成为核大国,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盛证券公司2003年10月份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预言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一场危机世界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多数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受到冲击,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关经济专家表示,进入21世纪,引领世界风骚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根源于美国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转变为中国模式。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这使中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发展的意义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的发展的意义 近代化运动是不可抗拒的。从英国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已经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当欧美列强提枪携炮呼啸全球之时,近代化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必由之路。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发展机遇、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通往近代化旅途的难与易。一般说来,历史相对短暂,传统积淀相对浅薄,且具有开放传统的海洋岛国,更容易吸纳时代的新风,更便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日本即是此类国家的典型。与此相反,历史悠久、传统积淀丰硕的民族在国家制度转型期,就湿得特别笨拙和迟缓。中国便属于此类。五千年自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赢得了“万邦来朝”,这确实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东来的西洋诸国,面对中国这个发展完备,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帝国,表现得更多的是惊叹与无奈。辉煌的历史与文明,确值得后人骄傲与自豪。然而,过分迷恋往昔而不返,关起门来成一统,长此以往,等待该民族的必然是落伍。发展、演进,由低级到高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 当然,个人禀性的差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近代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曾涌现出一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盗火者”。他们不为传统说教所束缚,只被现实所震惊,勇敢地甩掉“用夏变夷”的破旗,高扬“穷则变,变则通”的发展理性,以其所授职权,将“以夷变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尽管这部分人在近代中国只是凤毛麟角,且饱尝辱骂与孤独之苦,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合乎世界近代演化大潮,代

表了中周社会发展趋势。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为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特殊的国度,决定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发展的艰难。这就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更是在举国上下的叫骂声中开始的。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新的知识、学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在促进社会意识向多元化转变上做了初步尝试。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代表们萌发的国家海防意识对中国海防建设有众多进步意义。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舰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2006-12-29 18:21:01 来源: 新华网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黎云、王经国)29日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说,中国坚持统筹规划、陆海并重、以防为主、防管一体的原则,致力于建设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 白皮书说,近10多年来,国家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2万余公里的边防巡逻路、6000余公里的边境铁丝网和近600套边境监控设施。从2004年起,启动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在沿海地区修建执勤码头、监控站、监控中心和部分辅助设施。 军事专家徐景春认为,近年来我国边海防建设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海防意识加强,加大了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二是加大了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含量;三是积极建立磋商机制,发展与邻国的边海防合作和交往。同时,随着国家统一陆地边境的防卫管理模式,解放军边防部队将在维护边境地区和相关海域的稳定与安宁、促进边疆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徐景春说,白皮书充分体现了边海防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边海防稳定的决心。 点击2008边海防建设“关键词” 2008-01-08 06:20:29 来源:解放军报第11版 新年伊始,本报编辑部连线总部机关的总参边海防业务部门领导,了解到2008年全军边海防工作的部分工作重点和“亮点”。 关键词之一:信息化边海防 2008年,全军将突出加强包括指挥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制度标准以及信息化配套保障的边海防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信息化边海防”。 关键词之二:立体控边 2008年,将进一步推进从平面控边向立体控边的转变,兴建部分直升机起降点,加大空中巡逻力度和密度,联通使用地面监控设施和空中侦察监控设备,初步形成多维管边控边体系。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

变。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这些小范围的冲突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冲突,一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官民对话互动的机会增加;二是中国政治日益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对话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次,宪法的权威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宪法对政治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法律未能有效的独立于政治,容易造成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变,极易造成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又如“薄熙来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极高的重视。最后,人民享有的权益我们应该得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为了发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生活感受,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何在呢?

论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海防力量

学院:机电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代史纲要》 学生:周凡桂 学号:1211211034 论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 ——海防力量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说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力量和民族凝聚力来决定的。“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铁律。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大那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像坐上了火箭一样,突飞猛进。2011年中国GDP 已经在世界排名第二了。虽不如美国,但也是十分强大的。而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从汶川地震、钓鱼岛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强大! 我国的国防力量,虽然在世界排名不怎么差,但是距那些发达国家甚远啊,尤其是海防力量。所以,本人认为,中国更应该大力发展三军中相对较弱的海军。 海防,可以说是国门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拥有强大的海防力量绝对是国家安全和国家资源的坚硬的保障。海上的霸权常常会给那些握有这种霸权的民族一种自然的骄傲,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够到处凌辱人,他们以为他们的权利就和海洋一样的广大无边①。就比如今天的美国,

美国的海上力量那绝对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正是因为他海上霸权的地位,他才会肆无忌惮的到处挑衅各国、插手各国政务。而我本人认为,中国也在其挑衅、插手之列。这主要还是中国的海上力量的不够强,不能与之抗衡啊!而且,中国的南沙群岛部分岛屿被东南亚的许多小国占领,这也组也体现强大的海防对于一个大国的必要性。 屈辱的历史,更应该被人们铭记和借鉴。 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步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是中国受到入侵的直接原因,便是西洋先进、强大的海上力量。鸦片战争时,“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②这需要海上力量的绝对性压制。“1858年,一支英法舰队出现在天津洋面,北京不加讨论就答应了第三个‘不平等条约’.”③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对西洋的海上力量产生了恐惧。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④足以证明,无海防,不国防;海防强,则国防强! 现在如果发生战争,那绝对就是以海军为主,其他两军为辅的海上较量。因为战争几乎不可能打到本土去。所以,话又说回来了,海防力量绝对是国防强弱的关键。也就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纪录片《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西方身影》,凤凰卫视出品。 ①《停滞的帝国》第一章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②《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第11页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论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柴静:各位好,今天是公元2000年12月31号,这里是XX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青年》千年论坛的北大直播现场,现在是下午三点,距离21世纪的到来只以小时来计算了。但是在今天开播前的一个分钟,我觉得下午还是很寻常,阳光很温和,外面的人走来走去、行色匆匆。有一个小孩子正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在猜测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今天我们坐在这里的所有的人在一起谈论21世纪中国发展的趋势,其实也不过是像这个小孩子一样,怀着一样的谦恭跟好奇来探寻自己以及这个时代跟中国来源与去向。我们选择了北大作为我们凝视的一个角度,是因为在我身后的北景板当中写的这段话,在1915年,有人写下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作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X、传延、流转无穷,把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扫荡催尽,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的发韧,才能配称为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那么在这个世纪已经走到尾声的时候,我们重新回到北大,站在这里问问自己,那黄钟大吕的声音,还能否在今天的心底激起同样的回响?而我们今天的自己是否具备了足够的道德、勇气和能力去前瞻属于自己的未来?今天节目中,我们特别请来了两位北大的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者跟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一看在我们这个以文明传承的强大伟力占有了这个星球上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否在下个世纪以自己最独特的文化跟历史的基因创造与发展。首先请各位一起用掌声有请来自北大

的著名学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薛汉伟教授。我们希望这一场真正的发问与问答能够成为新纪元的贺礼。来,有请薛教授。 薛汉伟:《世纪之交》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世纪本来是计算时间的一个符号。但是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它,跟一个原因有关。就是世纪之交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是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19、20世纪之交和20 、21世纪之交这两次世纪之交,恰恰是两次技术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较大发展,因此就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世纪。但是这两次世纪之交给中国提供的机会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个问题,我先讲四点。第一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并没有给中国现代化提供机会;而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给我们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当西方国家实现了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向东方侵略,同时侵略了俄国、日本、中国,但是三个国家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反映,俄国反应最快,日本反应最强烈,而中国的清朝政府却表示出惊人的麻木。结果俄国和日本开始了改革,而清朝政府没有及时的开展改革,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时,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俄国和日本利用这次机会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机会走向现代化,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它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要有一个有现代化趋向的强大的政府;第二,要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力量,由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的软弱和没有发动广大的基层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这两个课题,国民党政府它并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实现中国的统一,抵抗外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 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 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 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国防征文)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国防征文)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 昆山裕元实验学校六班汪子川 我对军事国防特别关注,大家都知道,黄岩岛是中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 XX年4月10日,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潟湖内正常作业时,被一艘菲律宾军舰干扰,菲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其堵在潟湖内的中国渔民,幸运地是被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所阻止。随后,中国邮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至今。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菲律宾显明是来对我们挑衅,可是中国政府却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世代在自家的岛礁上捕鱼的渔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频遭到菲律宾军方的袭扰。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介绍,1998年1-3月,我国四艘渔船相继在黄岩岛海域被菲海

军拦截,51位渔民被菲拘押近半年;1999年5月,一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遭菲军舰撞沉。XX年-XX年,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海域追赶、抢劫、抓扣等袭扰事件10宗,涉及我渔船32艘,渔民439人,而中国政府却置之不理,导致菲律宾等小国家都敢欺负我这么大的中国。 黄岩岛事件给了我们很大教训,它告诉我们要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只有这样,其它国家才不敢欺负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现在好好学习,为以后能够保护祖国做准备。

21世纪中国崛起之路

21世纪中国崛起之策 摘要:我看了大国崛起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谁有了先进的科技,有创新性技术,谁就会跑在世界的前面。从工业革命到科学技术主导的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迅速发展壮大。那正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怎样才能崛起呢?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只有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发展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中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地缘政治事实,中国是一个路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中国的崛起要处理好周边国家的关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态度最重要。其他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和美国。此外,我们中国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崛起,必须有一个好的政府,社会要在礼治的前提下法治。重视家庭和教育,教育是强国之本。 关键字:把握机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增长 21世纪中国崛起之策 我看了大国崛起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谁有了先进的科技,有创新性技术,谁就会跑在世界的前面。从工业革命到科学技术主导的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迅速发展壮大。那正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怎样才能崛起呢? 纵观历史,我们中国走过了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由于清代中国社会内部和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无法形成自我主导的转变,中国近代的转型只能在外力下进行。历史学家唐德刚有历史“历史三峡”一说。他认为,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第一阶段,是帝国主义转型时期,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在帝国解体后陷于军阀混战的大崩溃状态,这一阶段持续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成立。第二阶段,从1929年开始冷战结束,这是国家主义转型时期。第三阶段,全球主义转型时期。从1992年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将一直持续到中国将建立起稳定的、普世的宪政体制为止。稳定、富强、民主和自由的中国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这一时期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以后。 为了更快的发展,向西方更好的经济体制接轨,向西方先进的技术并进,我们中国做了很多的转型。工业化转型、市场化转型、知识社会转型、全球化转型、政府治理转型(民主化转型)、最重要的是民主转型。改革开放把我国的经济推向了快车道,邓小平的南巡,决定性的把中国的发展导向了市场经济的方向。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了会议决议。1992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中国之后连续的经济增长,就与这一关系到战略全局的转折联系在一起。之所以说这一转向是战略性的,是因为这一转向不知是经济体制转变,而且是政治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的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中国正在走向一条增进民主的道路,这是中国目前环境下唯一一条通向善治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21世纪新的政治现实。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只有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发展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对中国的崛起而言,是难得的机遇期。只要我们中国不主动发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同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世界——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网络经济是最为现代的经济形式,它以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形式为载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农业,是以数码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它是信息数字化的经 济,虚实结合的经济,直接化的经济,全新的经济。伴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交化,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各种类型的危机在众多地域相继出现。因此,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危机,以及政府应如何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危机 进行公关,己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的危机公关也因此由过去的非常态逐渐向常态转变。论文首先对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公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了政府危机公关的哲学起源,并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对政府危机形成进行了解释,相关的理论研究最后落脚于政府形象理论,支持政府危机公关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形象重塑。然后论文集中分析了网络经济对政府治理的正负作用,指出网络经济既是对传统经济的一场变革,它的出现为政府职能更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加速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又为政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即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危机有快速复制和无限扩大的可能。论文的第三部分从技术层面上论述了网络经济

条件下的政府危机公关应该如何操作。通过案例分析了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进行危机处理时的几种错误方法。并对政府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进行危机公关提出了公关原则和操作要点。最后分析阐述了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如何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危机公关。网络经济时代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过程,也正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面临着职能上的转变,即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从政府规模上来讲,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是大势所趋。然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又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压力。因此,合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利条件改变政府应对危机的传统模式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经济政府危机再造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海防建设

小谈我国海防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南海海域内的岛屿有1700多个,从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岛屿都位于一条被称为“九段线”的国界线内。我国处亚洲大陆东隅,邻接太平洋。其东部和东南部被一系列边缘海所环绕。由北而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相连。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到1991年底,南沙群岛除我军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侵占。而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瑞最大的利益者,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 2011年中越南沙海域争端无疑是今年我国海洋问题的又一突出表现。6月9日上午,中国渔船在南沙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6月13日,越南海军在其中部海岸沿海附近某海域举行实弹演习;14日起,美国联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六个东盟国家,在南海周边的马六甲海峡,西里伯斯海和苏禄海举行持续十天的联合军演。这一系列的行动无不向中国,乃至东亚的国家表明他们想要在南海问题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相对于越南在我国南沙群岛的动作来说,对我们国家乃至东亚各国都有过严重伤害的日本,其在钓鱼岛问题和冲之鸟礁问题上的态度也很令人寻味。钓鱼岛本来是隶属于台湾岛的一座岛屿,日本多年来对其非法开采不说,竟然还妄图修改其主权所属,更甚至于不许我国渔船接近钓鱼岛,驱逐渔民,乃至发生了去年的钓鱼岛事件。冲之鸟礁问题也一直是日本想要获得更多利益,与我国发生的一个重要争议。我们知道岛和礁在海洋权益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日本一直想要把冲之鸟礁变成冲之鸟岛。2011年5月28日《环球时报》报道,日本综合海洋政策本部27日召开会议,决定在中日两国争议的冲之鸟礁(日称之为冲之鸟岛)西侧建设码头和连接周边的岛路,年内开始施工。这条新闻已经把日本的野心表达的很清楚,它打算把冲之鸟礁变成它的领土,这绝对是不能被我国政府接受的,是不合法的行为,理应受到制止。 不得不说,我国现在所处的海防形势并不乐观。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该做些什么? 一、重视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 必须明确我国的领海和其他管辖海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12海里领海的规定,对近海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区,应行使我国的主权,依据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维护好国家的海洋权益。我国政府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主权,发展经济而提出的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正义主张。 二、保护并适当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基地,涉及国家的渔业和能源利益。我国近海资源丰富,渔业资源、海水养殖产量、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十分丰富,在南海深海盆地及其周围,已发现有含铅、钴、锡、钛、碘和锰的海底多金属结构和结壳。这些富饶的自然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为航空、汽车、造船、兵器、电子和尖端科技等方面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如锰结核是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机械工业所需要的高级钢的原料,钴是制造导弹、火箭的合金钢的重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一)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 念的转变(一) 【摘要】本文纵观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电影发展历程,论述这段时期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其中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影本体观念的转变;二是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是电影市场观的转变。 【关键词】电影观念;电影本体;电影创作;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迄今为止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创作者与学者们的电影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成以后,中国的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电影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影的本体观、创作观与市场观方面的转变。 一、电影本体观的转变 电影的本体观即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触及了中国电影观念中最关键的问题。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电影界往往把电影定位为艺术,而好莱坞则把电影定位为娱乐,邵牧君先生把电影定位为“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雅各布斯则提出“电影有三个方面属性:一是商品,二是工艺,其次是社会力量。”1]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成,当时的电影由于受当时新形势的需要,大部分是取材现实,反映现实,将时代精神融入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当时的电影可以说完全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工具来拍摄的。如《上甘岭》、《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青春之歌》、《聂耳》等影片都是如此。这批电影的目的不是

面向大众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需求。 上述情形一直持续到第五代导演的出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一股新鲜的空气吹开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阴云。以张艺谋、陈凯歌与田壮壮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人包括当时的电影评论界的研究人士对电影的本体观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他们不再关注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与教化作用,而是向电影的本体进军,恢复人的本来面目。从《一个到八个》开始,《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一步步走向世界。从偶然走向必然,从自发走向自觉,第五代导演逐渐相承一套全新的电影观:历史文化的反思、民俗风情的展示、造型观念的强化、电影符号的运用。 当第六代导演登上影坛之时,他们的电影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方面张元所走过的艺术道路颇具代表性。《过年回家》在关注边缘群体的迷惘归途中,就有了一个充当领路人的女警察;在寻找情感家园温馨沉重的氛围中,就有一个展现中国人权状况的连带主题。第六代导演表达了这样的电影观:一独特的民俗风情去获取电影的奇观效果。《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宁静与纯朴,《洗澡》中的澡堂文化,《菊花茶》中的茶文化等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本体观在半个世纪中的转变,即由过去的宣传片、教化片转向商业片娱乐片,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工具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产品。当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和形式的多元化,现代电影在摆脱了宗教和政治束缚的同时也越来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