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

岭南文化及其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

的价值(作用)略论

摘要:

所谓岭南文化,是指五岭以南的珠江流域地区的文化,主要

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其主干流(西江、北江、东江、韩江等)发源地。在这样广大的地域里的这些省市地区,由

于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形成了现在人们所共见的各不相同的社会生活状态。但是,从大文

化的视野,也即是从这地域的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的总体共性来说,却又是有着许多相同或相类的特征的。这些共

同的特征或者特质,使五岭以南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共同揉合成立

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

关键词:多元性、兼容性、敏感性、争先性、抗打性、斗争性、

文化大省、文化观念、文化走向

一、岭南文化的发展阶段

没有一种文化是无需时间的积淀而独自形成的。岭南文化的形

成与发展也是经历了多个阶段。依目前关于岭南文化发展阶段的主

流观点,本文把岭南文化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朝,以广信为中心地带。秦以后,由于秦始皇时

在桂北开通灵渠,使长江水经过湘江、漓江,同珠江的贺江相同,

开辟了南北交通要道,使中原经济、文化由此而进入岭南,促进了

岭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整个岭南地区自此逐步繁荣了起来。

汉以后,交通的便利使岭南的经济、文化越发繁荣,初步形成了以

广信为中心、初步发展的岭南文化。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以肇庆、曲江、广州为中心地带。唐宋

时期,儒家文化及佛学文化蓬勃发展,在唐朝各家文化兼容并蓄、

和睦发展,在宋朝儒家理学成为主流文化。代表这一阶段岭南文化

意识的人物有:唐代著名诗人和宰相张九龄、南来诗人和政治家韩愈、刘禹锡、苏轼、杨万里、文天祥和书画家米芾,唐代岭南第一

状元莫宣卿,著名的宋代清官包拯及代表革新佛学思想的六祖慧能

等等。这些人物都是岭南文化在这一阶段兴盛的标志。

第三阶段:在于明代。代表这一阶段岭南文化兴盛发展的标志

有从澳门进入肇庆的传教士利玛窦,著名岭南学者陈白沙、屈大均,以及明末时期以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启蒙思想。此时,中原、

本地、海外的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融,既具有岭南特色又具有现

代性和世界性。

第四阶段:清末民初的近代社会。这一阶段是岭南文化蓬勃发

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阶段,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黄埔

军校、中山大学、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等,都是岭南文化

兴旺发展的标志。而且,这些代表人物的行动和思想对当时的中国

的影响的思潮的引导起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

文化、社会都在飞速的变化之中。岭南文化在这一阶段融合了西方

文化,加入了先进的现代意识,伴随着经济腾飞,对中国乃至世界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岭南文化的特质

岭南文化是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属于江河文化。所谓“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珠江水系是由多条江河汇聚而成的,不同的支流孕

育了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性的文化。岭南地域的中心——广州,曾经

作为我国对外的通商口岸,汇聚了来自海内外各种各样的文化,从

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纵观岭南文化的整个发

展阶段和情况,可提炼出以下岭南文化的特质:

(一)多元性和兼容性

就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来看,多元性和兼容性无疑是中华民

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长江、黄河都是由众多细小的支

流汇聚而成,不同的流云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然而水陆交

通的便利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各流域文化兼容吸收了

其他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由此可以体现。我们再把这

个文化范围缩小到以珠江流域为中心的岭南文化,珠江同样具

有多条河流汇聚的特征,交通上也同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然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一特质比中华民族文

化拥有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特质体现了更为全面和明显。在纵向

的文化交流上,汉时期的岭南文化主要以岭南土著文化为主,“南蛮”、“南越野人”是这一特征的体现。汉武帝统一岭南,以强制性手段统一了岭南分散的土著文化,以北方正统文化对

岭南土著文化进行教化,但是由于岭南文化本身具有的南文化

的特性,决定了北文化无法彻底改变其原本特点,因而岭南文

化和北文化开始出现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的情况,这一情况体

现出了岭南文化的强烈的兼容性。在多元性上,岭南由于其独

特的地理位置,毗邻港澳,沿海而立,在明清时期作为与海外通

商的重要关口,尤其是清末民初时期,受到海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在地域上形成了独特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拥有代表不同阶级的先进文化。这体现了岭南文化自身突出的多

元性。

(二)敏感性和争先性

正如上文第一大点“岭南文化的发展阶段”中所述,我们可以

发现岭南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五阶段都拥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

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唐朝张九龄、莫宣卿、韩愈,宋朝苏轼、包拯,

明清陈白沙、屈大均、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等等,他们均是各

自领域里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积极争当改革前锋的代表人物。到

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广东中心的岭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以敏感的

触觉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方向,走在人前,成为中国各省经济发展

的领头羊。岭南各时期的杰出人物和岭南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情况,

凸显出了岭南文化别具一格的敏感性和争先性,这一特质同时也是

广东地区在改革的浪潮中,包括清末民初时期引领风骚的一个重要

因素。

(三)抗打性和斗争性

岭南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山水相间,又处于沿海地区,海岸线狭长,整个地域迎着南海打开,夏秋时节经常受到东南季风影响,导

致丘陵地区水灾、泥石流等灾害频发以及沿海地区海难的频繁发生。这一因素磨砺了岭南人的意志,锻炼了岭南人对于灾难和困难步步

逼近的抗打能力和适应能力。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

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黄飞鸿

和叶问等武术大家的爱国抗争、岭南人民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救灾

能力和重建能力,无一不凸显出岭南人自身特有的永不屈服的抗打

性和斗争性。现今,广东省政府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无疑把岭

南文化特有的抗打性和斗争性付诸实践。

三、实现岭南文化对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价值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在经济上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但是在文化发展上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要达到“文化

大省”的目标,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文化大省”。“文化大省”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关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参考《中共广东

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决定》中的相关表述。该《决定》在关于“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

部分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与建设经济强省相适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努力使广东拥有先进的文

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

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围绕这些目标,要“坚持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

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表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虽然广东省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速度和力度及其成绩在全国来

说是名列前茅,但是它还远远达不到“文化大省”的标准,其文化

设施、文化环境、文化体制等等还不够完善,以及人民的精神、文

化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岭南文化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应

用到广东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当中来。本文对广东省建设“文化

大省”的建议如下:

(一)在岭南文化观念上,进行明确定义和大力推广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树想要茁壮成长,就一定离不开

本土文化之土壤。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因素已经成为经济

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程度,离不开其

本身的文化环境。以香港为例子,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处

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经济蓬勃发展,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发达的经济,庞大的人口,狭小的面积,这些因素推高了香港的物价,港人

慢慢地开始了高速而紧凑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整个文化环境就

是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从而换取高质量的生活。而作为中西文化的

交汇地,香港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勤劳勇敢品质,又吸收了欧美文

化的创新精神,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本港文化——勤劳务实,勇

于创新。而本港文化已经深深的渗入到香港人的骨髓中,港人形成

了这样一种意识,作为香港人就应当不甘落后,走在人前,引领潮流,成为成功人士。香港民众的这种奋斗不息的个人意识的形成与

香港政府的宣传密不可分。参照香港方面的经验,广东省应当加大

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力度,对其分散的文化概念进行汇总,让广东人

民在其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归属感,产生一种“身为岭南人”的意识。这一种文化归属感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提高人民

工作积极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在岭南文化走向上,以批判思维进行把握

文化发展的正确路径,应当是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东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对岭南文化如何发展,向

哪个方向发展进行一次风暴性的思考。对于岭南文化自身拥有的优

秀特质(如上文所述),我们要进行保留以及发扬,对于岭南文化

的劣势,我们要勇于摒弃。历史上的岭南人确实做出了许多影响力

巨大的改革运动,但大部分从结果上说来都是失败的。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

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所发起的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这一不彻底性也是岭南文化

自身带有的一个负面特质。广东省想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就必须

革去这一负面因子。广东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确实是创造了许多

经济上的奇迹,但是一旦停滞在这一层面,不再继续深入改革开放,不彻底地改革开放,广东省也必然会落于人后,重蹈历史覆辙。因此,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把握好岭南文化走向,使其向着正确的方

向良性发展,批判继承,使其作用于文化大省的建设中。

1

参考文献:《珠江文化论》——黄伟忠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论“岭南广东,文化广东,价值广东”》——邓萧文著,南方报社2010年“文化强省E周刊”第二期,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 B阳江人的习俗 C客家人的习俗 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 B西方移民 C中原移民 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 B古黎族语 C古壮族语 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 B中原文化 C汉唐文化 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 B大姑娘 C猪 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 B盘石 C赵佗 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A广府民系 B客家民系 C福佬民系 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 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 B耍歌堂 C迎新娘 D满月酒

岭南建筑解析

从岭南文化角度分析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1、多元文化。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2、海洋文化。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3、商业文化。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1、兼容性。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2、务实性。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3、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4、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从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分析岭南建筑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

岭南文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精心编制)

《岭南民间文化》 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 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 化交融变异。

岭南文化建筑

客家围龙屋 (一)前言: 客家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客家围龙屋不仅仅体现了古建筑设计艺术上的魅力,更是体现隐含的一种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 但是客家围龙屋却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它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了。客家围龙屋如此之多地涵养了我们岭南传统文化,可是为什么能保留下来的围龙屋却越来越少了呢? 现代化下围龙屋的居住功能近乎消失,更多的是具有宗教的象征的功能。围龙屋的功能实现了有社会生存化的转化。因此,在围龙屋丧失了昔日的生存能力的情况下,它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种种挑战。 1.现代化的居住需求与围龙屋衰落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围龙屋自身的建筑内部设施 只适应小农社会居民,没能满足村民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空间物质需求。于是,按照自我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 境因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须臾脱离的空间和物质(能量)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因此,物质生活及其技术系统是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同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此而造成各地区、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 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闽西谚语形容本区环境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而“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道亭”则是赣南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在阐述客家文化时认为“客家文化是小盆地文化”,或是认为“客家文化是山区自然地理造成的梯田文化”,其实关于客家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前人早就有所论述。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地理》中,就辑录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议论。如所谓“人物伉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阳气之偏”,再如所谓“地大而俗嚣,山宽而田狭。俗嚣故易以燥;田狭故易以饥”等等。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大本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大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空间条件。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岭南建筑多元文化的特点 摘要: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岭南建筑的特点,建筑景观和建筑风格出发,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文化;岭南建筑 abstract: the linnan building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 linnan building reflects the people of linnan ethnic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view,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linn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cultur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

岭南文化知识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 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 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 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 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 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 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 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 (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 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何谓岭南? 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九州之外的岭南: 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 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 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 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 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 (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 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岭南文化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A 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 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A广府民系B客家民系C福佬民系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A耍花灯B耍歌堂C迎新娘D满月酒 三、论述题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经济影响

1 人们对进步文化的基本要求和期望,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优长,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部分,并使之适合时代的需要。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固步自封与全盘西化,都是不足为训的。因之,科学的扬弃和时代精神的焕发是构筑进步文化须臾不可离的理论、方法论的基点。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岭南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发展与演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繁荣与发展岭南文化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磊张苹 岭南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它不愧为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具有独特色彩和香味的奇葩。 开放与商品经济是岭南文化两大特色 岭南文化之所以特色鲜明,是与岭南的环境分不开的。海洋的环围和五岭的隔绝,在古代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起着屏障的双重作用———利于防御;弊于阻抑。但是,由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形成,又使岭南文化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最初促进文化交融的人物中应当突出赵佗的作用,他在两千余年前率军进驻岭南的过程中带来了中原文化。此外,周边文化———如湖湘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扩展。到中世纪的后期,尤其是迄于近代,岭南还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津梁,海洋文化对岭南文化的作用趋于明显。要之,远古时期的岭南文化是颇为初始的,与中原文化相较,当时的岭南文化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原文化跨越五岭,加上南来部属与越人结合,才有力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演变,使之在南北融会中进入新阶段。例如,“百越无姓”的状态就此结束。到了封建社会中叶后,岭南文化的发展较快,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则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当然,这个过程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 在研究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时候,必须充分估计两个因素。一是开放: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五岭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航船则使大海成为坦途,利于走向世界。因之,南疆成为开放的前沿。南越王墓的一些珍贵器物(如琉璃等),应当是由外地或异域输入。从汉代到唐宋之际,内外交流日趋繁密。明清以后,则是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二是商品经济:自唐宋尤其是明清以降,广东的商品经济颇为发达,珠江三角洲更是如此。佛山曾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从封建末期的一些地方志中的附图里可以看到,圩镇的市场已经颇具规模,行业的划分布置井井有条,有出售粮食、副食品乃至棺木的专业街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头生子———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就于19世纪70年代初诞生在南海县。创办者陈启沅曾是侨商,他提供了资本和技术。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开放与商品经济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研究中,必须把握社会历史的“具体流程”,不能仅仅积囿于观念领域,局限在范畴之中。所以,在研究岭南文化时要密切结合社会历史的演变。广东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大致概述如下:较为绵长的原始公社时期,不发达的奴隶制,封建制的中后期发展较快,近代则成为剧变的焦点之一。至于岭南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此相应、同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时期出现了岭南文化的高峰,而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又大都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以广州为圆心,半径都在百公里左右)。 融合与交流是岭南文化形成之基石 关于岭南文化基本内涵及其形成过程,论者意见颇为参差。取得的共识可以扼要表述如下:岭南文化有它自身的根本,源头上溯到马坝人、柳江人。氏族文化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如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存在着一种初级的、层次较低的“原型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者:————————————————————————————————日期: ?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

岭南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新会分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岭南民间文化》期末试题 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2、广东盗宝传说最着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3、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节”同一天进行。 4、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我国着名的雷区是雷洲。 5、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它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 6、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7、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8、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9、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是他的家乡新兴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10、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等四大名菜,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11、每年的三月三是北帝诞,在佛山又称为“真武会”。 12、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 13、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区,他们的民族节目是“三月三”。 14、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民广府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1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16、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众峒溪文化圈。 17、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8、飘色是流行于番愚沙湾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9、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20、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21、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商业城市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 22、五羊神话中的“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23、唐天宝元年(724年),置潮洲郡,这是潮州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在保护中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

在保护中传承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之一,因其兼容、务实、创新等特点蜚声海内外。广州作为具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遗留下来大量优秀的岭南建筑。 一、岭南建筑是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实物资料,是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 目前,在我市已公布的5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3000多处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中,大部分都是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建筑。其中,可分为传统建筑(包括祠堂、庙宇、学宫、会馆、书院、牌坊、桥梁、井泉、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纪念性建筑、民居、宗教建筑、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医疗卫生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多种类型)两个部分。这些建筑,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记录着当时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状况,体现了同时期广州乃至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也有很多建筑具有比较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给人以美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岭南地区人们的

审美情趣和建筑技术历史及其进步,是人们认识岭南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对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象南越国宫御苑遗址发现的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以及遗址出土的大量石构建筑材料,表现出了与同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貌,石渠内有弯月形水池、“渠陂”,渠边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及回廊散水等遗迹,共同组成园林景观,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园林建筑遗址之一,对研究岭南地区乃至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光孝寺大殿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较多地保留了侧昂、梭柱、側脚、升起、举折、叉手等早期做法,保留了南宋建筑的风格,又具岭南特色,是研究岭南早期建筑的标本。从化太平钱岗村的广裕祠刻记有6次修建的准确年代,为省内现存祠庙建筑中首见,可作为确定省内明清建筑的一根年代标尺。陈家祠堂(陈氏书院)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其丰富细腻的灰塑、陶塑、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建筑装饰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代表了当时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水平,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岭南建筑明珠。番禺区南村镇的余荫山房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雕刻作品丰富多彩,更有古树参天,奇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2

广州文化介绍

粤剧 【粤剧】地方戏曲。流行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地区。东南亚、美洲华侨聚居地区时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曲调,于清雍正年间汇合形成粤剧。腔调以梆子(相当于西皮)、二黄、西皮(相当于四平调)为主。粤剧是广东主要剧种,深受广东、广西粤语地区人民喜爱,其活动中心在广州市。主要演员有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等,代表剧目有《苦凤莺怜》、《贼王子》、《搜书院》、《关汉卿》、《王昭君》、《花染状元红》、《闯王进京》等。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发展完善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20年代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以上,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这期间的主要作曲家有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等。1949年后,广东音乐又有进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刘天一、余其伟等。从60年代起,他们分别到过苏联、东欧、日本、美国、西欧各国演奏,使广东音乐远播芳馨,为祖国赢得荣誉。 粤曲 【粤曲】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约有150年历史。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广东木偶戏 【广东木偶戏】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闽西传入潮州。明、清两代,粤西的吴

我对岭南文化的看法

独特的岭南建筑文化 在我个人对岭南建筑的看法,我觉得岭南建筑之所以能家喻户晓,传了一代又一代,当中肯定有着它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岭南的建筑第一,历史悠久,充满着岁月的冲洗,有很大的历史研究。第二,岭南建筑注重各方面的建筑方法,充满着它特别的魅力,上了岭南文化这堂课,让我认识了许多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它使我感到自豪,让我感到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对于岭南建筑文化方面虽然自己刚刚接触,但希望在此论文中能使我更理解它所存在的真正魅力与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特征,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从古时候人们已经注意这些方面,这些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从岭南建筑文化上看,岭南建筑能让我了解与探讨岭南文化的悠远历史,它有着它远古神秘的一面,从特征上看,不仅有独特风味,还记载着中国岭南文化成长的足迹!。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 再说岭南建筑的设计风格,它有着它独特的表现风格,其中就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特征,让我们探讨一下吧。 1.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2.轻巧的外观造型 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四个要素,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其中关键是体型。建筑物的造型美观悦目其首要的条件是体型得当,即比例恰当、优美。和谐优美的比例是形成建筑自然美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材料,它是建筑形成的物质基础。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是建筑增加美观的重要辅助手段。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的性格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总的来说,希望建筑轻巧、活泼、自由。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