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及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江、浙、沪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制度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力图揭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刻画出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趋势。

1978年以来,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所谓"一制多式"的格局,即在相同的社会基本制度前提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泛指江苏南部、浙江东北和东南部、上海市)就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或制度变迁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中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两者内在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新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制度变迁通过调整制度安排的效率来影响经济增长。恰当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大批经济学家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主要是正确的制度结构;在这种制度结构的条件下,并不需要过分担心进行努力的愿望、知识积累和资本积累等问题,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的本能反应,当然,上述因素也可能为错误的制度所抑制。因此,在缺乏有效制度的领域或地区,或者长期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地区,制度发挥作用的空间极大,改进制度所带来的效率是最高的。一般说来,制度变迁通过如下机理来影响经济增长:(1)制度变迁改变制度安排的激励机制,改变制度安排的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2)制度变迁改变贸易和专业化的范围,使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3)制度变迁扩大了允许人们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程度,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如果机会减少了,增长也将开始停滞。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影响制度安排的效率,进而产生制度变迁的必然性:(1)经济增长产生了新的稀缺性,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来配置资源,以尽可能消除这种稀缺性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2)经济增长产生了新的技术性机会,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来使机会最有效地转变为经济效益;(3)经济增长产生了对收入或财富的新的再分配的要求,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加以调整,等等。简言之,制度安排发挥效率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制度安排就会变得不相适宜。为对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就会尽力修正制度安排(或者是惯例或者是所有权)。而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模式是由不断变化的制度需求因素和制度供给条件共同决定的。

对于同一个制度安排,不同区域初始条件的差异将使得各自区域实施这一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大不一样。一个区域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决定了这个区域制度变迁的启动点和发展方向。同时,初始条件决定了何种力量将成为启动该区域制度变迁的主体。如果某一经济相关主体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突出,则该主体必然会是制度变迁的主体,或是制度变迁的混合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会随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一个区域的制度安排也会因此而不断演化。同时,制度变迁的主体也会逐渐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的经济相关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

作用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区域制度变迁的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也会随着改变。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力量最终会成为经济制度变迁的主体。

区域间制度安排的差异使得一些区域的经济主体在一定阶段获取高额的"制度租"成为可能。一方面,不同的制度安排并行,使得制度变迁主体可以利用各制度安排的差异获得制度上的相对效率,当某个区域率先实施某项制度安排时,其他区域与其相比时会表现出巨大?quot;制度落差",这种因制度创新带来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会给这个区域带来巨大的"制度租";另一方面,为追逐同样的制度租,其他区域的制度仿效会使这种制度租逐渐分散,直至为零或直到一项能获得更多制度租的新的制度安排产生。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一个地方的制度变迁方式可以分为需求诱致型和政府强制性。前者是内生的,后者是强制供给的,正如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所指出的:"总的来说,社会制度的变迁是对内部或外部力量作出的反应。前者改变游戏规则,让个体能够更有效地达成因为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可能形成的契约性协议。后者是由'白马骑士'凭空强加于社会的游戏规则的变迁。"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的初始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相关主体的力量对比也大相径庭,经济发展的制度调整路径也就大不一样。

区域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表明,尽管区域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其制度变迁启动与方式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启动与进程,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追逐"制度租"的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某些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往往显示出高度融合的趋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区域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之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江苏、浙江、上海的制度变迁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互动的方式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两省一市的经济又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在整个区域内又表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现出一种不断加速的趋势。

二、江苏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江苏经济发展的精髓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著名的"苏南模式"。

改革开放前,苏南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已有一定发展的社队企业关系密切,于是,乡镇企业便成为了制度变迁的启动点和发展方向。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制度安排兼顾了企业与政府的利益(从整体考虑企业与政府这两个主体时为"帕累托改进",满足了双方的"制度偏好"(企业想依赖政府获得制度租,政府则想获得企业一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可以大大降低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此时,乡镇企业和当地政府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便构成了一个产权的"混合主体",同时也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当经济的自由度和市场的完善程度处于某种中间状态时,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将是最优的,虽然其产权并非十分清晰,但在此制度环境下,与私营企业相比,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由于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经营的强有力介入,使得乡镇集体企业所获得的高额的制度租往往可以抵消产权制度低效对其竞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这一时期,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快于私营经济和国有经济。

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区域性的市场(资金、技术、商品等)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南经济开始走出传统框架,移植了新的制度安排,从而加快了制度变迁的进

程,由内源积累和区际贸易为主转向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并举。这一时期,乡镇企业仍是"苏南模式"的核心,其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模糊产权制度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制度变迁的主体仍是乡镇企业和政府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

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源配置由以计划配置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市场配置为主,乡镇企业依赖政府所能获得的制度租大大减少,使原先的制度效率逐渐丧失。市场经济要求对乡镇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其关键是对产权制度重新作出安排。此外,在同一时期,以非公有产权为标志的"温州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巨大的制度效率,不同地区的制度竞争也迫使苏南地区必须对原有的制度安排作出变革。1995年后,苏南的乡镇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力图对乡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企业与政府之间重新作出安排,使之从制度的低效率中解脱出来。同时,苏南继续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产权嫁接,引进和利用好境外资源以推进区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三、浙江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精华充分体现在温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著名的"温州模?quot;。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浙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温州模式"的扩散或放大。

改革开放前,温台地区的国有工业基础差,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脆弱,当地政府在地方经济中的直接作用并不突出。同时,在温台地区,农民人均耕地少,仅以农事难以养家糊口,大量农民外出经商务工以谋生路,这使温台地区储存了大量的具有市场经济知识的人力资本。因此,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与实施成本决定了温台地区制度变迁的主体一开始就是家庭工商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当地政府在权衡自身收益与中央权威、短期"政治安全"与长期"政治绩效"后,以默许、"合谋"甚至保护的态度来与上级政府进行博弈,并充当好温台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解释员"。此项非正式制度安排减少了微观经济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和微观经济主体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两类"摩擦成本",使对"摩擦阻力"的承受部分地转移到地方政府,从而以另一种方式间接地"推动"微观经济主体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家庭工商企业产权相对清晰,而"良好界定的产权使拥有者能把他的努力结果转让给他的后裔,这强化了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的单位",因此具有较大的正的激励效应。而后,家庭工商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红帽子"企业,披上合法化的外衣以寻求合法化保护,从而降低"非法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效率损失。而且,这种微观经济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博弈还化解了缘于中央政府的"政治成本",使微观经济主体争取到了"改革的进入权",从而能主动地使制度变迁向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强制性"改制。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原有制度安排的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企业的竞争力低下;与被挂户方出现信用危机,整个地区则出现了普遍的商品信誉危机。政府不得不对"红帽子"企业的控制权重新作出安排,其制度优势也开始丧失。于是,为改变这种局面,温台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制度变迁--股份合作制改造。股份合作制部分替代了资金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使市场交易费用部分地内部化了,还可以从相关政策中获取一定的制度租,也更便于政府的引导、管理和监督。这种制度创新很快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并很快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经济责任的无限性和内部产权结构的制度性缺陷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公司制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的法律保护进一步加强,同时,地方性股份合作企业优惠政策逐渐减少,股份合作企业就陆续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的方向发展了。

浙江的经济繁荣主要靠的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浙江经济从封闭的自我积累方式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产业链开始向省外甚至国外延伸,更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协作,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都得以提升。

四、上海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上海的制度安排具有一种典型的外生型特征。建国后,上海的经济发展体现了一种中央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其制度变迁模式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因而其制度变迁的主体始终是国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最能代表上海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变迁方式的是"浦东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内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早期培育起来的市场优势惯性使得上海的轻工业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缺乏改革的压力和动力。然而,随着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原先的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到来在竞争中就表现得力不从心了。长期计划体制统治下所产生的制度惯性,使上海的市场化改革较之其他地区具有更大的难度,上海不得不承受"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阵痛。

与此同时,江苏、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因制度变迁带来经济飞速发展,而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却在不断下降。制度安排的相对低效率使得上海那种"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渐丧失。在改革过程中,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市场意识、激励相容性以及由经济活动的独立性所带来的灵活性等都要强于上海的国有企业,显示出比大多数国有企业明显的高效率。上海传统的制度安排处在"四面包围"之中,区域间的制度创新与制度竞争的巨大冲击波迫使上海走上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上海的市场化进程的起步虽然比较晚,但进展极快。企业的市场化过程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的政策并没有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1994年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开始成为颇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同时,多元化、高要求市场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使得上海具备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功能。

浦东的开发开放,大量地利用外资,使上海制度变迁的进程明显加快。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强劲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再结合原有的经济地位,使特许的制度安排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制度租。

上海作为我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面对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经济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浙江、上海的制度变迁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各具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迁,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省一市各自的制度逐渐融合,产业也逐步整合,都市连绵带也进一步凸现出来。这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快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层面的趋同

1.企业制度的融合趋同。企业的制度安排具有多样化,但在市场经济中有一个共性,这就是必须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各地的企业制度能够满足跨区域经济活动的需要。作为经济活

动的主体,不同区域的企业制度如不规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就会受到影响,经济活动的成本就会增加。而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与这个企业的历史及其自身情况十分相关。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深化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各项配套改革是当务之急。江苏的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和上海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还有一定的制度空间,浙江的家族企业的产权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来,企业制度的选择应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但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其制度的选择如让其自然演化,可能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可以适度给予合理的示范、引导,以缩短其制度选择的过程,降低制度转换的成本。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将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江苏、浙江、上海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使经济要素自由、合理流动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即要求整体区域的市场体系一体化。这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之在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格局,实现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各类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来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政府行为的一致协调。一般说来,各区域政府的制度安排都是以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的。虽然这种有利于本区域发展的制度安排最终也会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由于区域的广阔性和行政的分割性,会使得某些制度安排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使得作出各项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各项制度安排间的摩擦成本增大。如果长江三角洲各区域政府在作出制度安排时,能从经济一体化和提高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就可以大大降低这些成本,并能产生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一个高效率的协调机制的存在,可以减少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的阻力。然而,在指定或实施一项制度安排时,由于出于长江三角洲整体区域利益的考虑,可能会顾此失彼地触及到某些区域的地方利益。因此,从远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超脱于地方利益的、跨区域、法律化的正式协调机构来加以研究、协调和管理。从近期来说,最好要有一个由各区域政府参与的、合作的、非正式的协调组织来加以研究、协调和引导。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层面的整合

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整合。一个区域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从本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当某一产业的需求空间比较大时,特别在短缺经济时,各区域的这一产业都会有所发展,不会存在很大的竞争。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同区域的同类型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行政的分割性使得这一竞争加剧。长江三角洲整体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必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这一契机,积极配合各区域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调整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合理地加以引导。

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跨区域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由于长江三角洲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区域生产要素构成比例也不相同,这决定了各区域比较成本优势上的差异。江苏、上海拥有较多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同时,江苏、浙江拥有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使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具有了基础。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还有利于在长江三角洲整体区域形成产业网络。特别是浙江,中小企业占据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跨区域产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在分散的同时交织出相对的稳固性,并使中小企业面对求新求变的市场趋势,能利用其生产组织形态的轻巧特色,灵活地变化其生产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作为中心企业的大企业通过产业网络,可以集中力量于主要工序、核心技术或部分生产,以及加强生产能力和

创新性;并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专业性技术、生产能力和较低的工资水平。跨区域产业网络的形成,还有利于长江三角洲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其依赖的核心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增强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连绵带的形成

长江三角洲地缘上属于同一经济板块,都市连绵带即城市群的形成将有助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都市连绵带的形成同样也有助于弥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共同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加速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使不同城市的经济联结起来,加快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增强,为都市连绵带带来了极佳的发展机会,而江、浙两省农村工业化、集镇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南北两翼"的都市连绵带的格局。"一个中心",就是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上海已形成的高、新的现代经济形态具有极强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南北两翼"即杭、绍、甬所形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温台地区的加工产业带组成的南翼,以苏、锡、常为主的开放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加上宁、镇、扬的加工产业带组成的北翼。都市连绵带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联结各城市的网络系统的健全和完善程度。为此,应加快江、浙两地的城市化步伐,同时大力进行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网络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等等的一体化建设。

作者:史晋川谢瑞平来源:学术月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某地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滨海新区核心区区域发展及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区域发展 (一)区域概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市中心区的东部。新区辖塘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汉沽区,核心区域为,塘沽、开发区、保税区。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具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体制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1.经济 自98年以来滨海新区和新区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着大幅度高速增长,形成新区核心区快于整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快于全天津市的增长格局;目前滨海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 历年GDP对比 滨海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2004年GDP达1250亿元,占全市的42.6%,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GDP为905亿元. 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4年,滨海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别增长56.5%和40.7%。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达4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80.49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17%,这也充分说明了整个滨海新区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 3.区域支柱产业、产业结构: 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经过10

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港口物流、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产业、海洋化工、电子通讯、现代冶金、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为主导产业。 2004年,滨海新区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二、三产业趋于协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56亿元,增长5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1.0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0.3:45.6:54.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74%、69.33%和29.93%。 4.区域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为滨海新区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这就是“立足天津,辐射‘三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5.重大市政建设情况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建设具有较高水准的商贸区、住宅区、文化娱乐区等城市功能区。利用海河南岸开发步伐加快和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条件,加快东西沽地区的建设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津塘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突出滨海、临港、沿河风格,努力塑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港口城市形象。 6.小结: 在全市整体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更加迅速,目前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经济结构已基本成熟,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因素。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我国西北地区常年降水量较少,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②人为因素。长期以西北某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用水不当;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类活动。 (2)荒漠化防治及其主要措施:①确立整治目标,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现,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②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则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多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水土流失受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度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上流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指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 (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①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提高士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以利于水土保持。④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避免由于矿产开发而引起水土流失。 3.资源的跨区调配 (1)南水北调 ①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属于富水区;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全国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属缺水区。西北和华北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措施 为了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短缺的压力,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线将长江水引人北方地区。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由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经位临运河、卫运河、南运河自流到天津。东线调水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的缺水问题。中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线西侧,跨越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中线工程调水目的是解决京津、华北平原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 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人黄河上游,引水工程分别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上筑坝建库,采用引水入黄河。西线调水目的是解决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的缺水问题。 (2)西气东输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综合题”课堂专项小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完成下列要求: 勒 拿 河鄂 河 毕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 。 (2)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 ,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3)俄罗斯濒临三大洋,境内河流也较多,但其水运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该国的运输业以 为主。 (4)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 。 解析:俄罗斯是世界上地跨两洲、临三大洋,跨经度最多,东西最长,纬度高的国家,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巨大,且不相匹配,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就可见其差异性。 答案:(1)能源、矿产、森林、淡水、水力资源丰富。 (2)1/11 ①寒冷的气候(俄罗斯远东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北临北冰洋,气候十分寒冷,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②冻土 ③崎岖的地形(俄罗斯的远东区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上,地表崎岖不平)。

(3)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河流和海域的封冻期较长铁路运输(每点1分,共3分)(4)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右图是热带太平洋 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 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 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 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 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 有流速很大的河流。请回答: (1)图中A、B两地降水 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你为该岛设计一则特点鲜明而又简短易记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 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例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6)略。 3、读广东地理区位图,试就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地理区位,简述广东省发展经济的优势。 解析:从广东的地理区位入手,迁移气候、资源、 交通、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势条件即可,注意答 题的条理性。 答案要点: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高温多雨,生 物资源丰富,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条件优越;②气候四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特点、实施策略有哪些,社区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评价这种社区工作模式。 (1)基本假设 ①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 ②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所以如果能通过发动居民参与,改善沟通和加强合作,社区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同时也相信社区自身有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 ③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共同利益的,社区本身有潜力和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2)特点 ①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所谓共同性问题,是指对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这类问题因为影响范围广、涉及居民多,有些问题又具有紧迫性,所以较容易引起居民的关注。社区工作者常以共同性问题为契机,推动大多数居民参与。 ②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使用地区发展模式的社区,一般都存在着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居民之间关系淡薄、居民普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现象。因此,社区工作者在进入这类社区时,一般都会以培养居民自主、自立,发展互助,建立社区团结为目标。 ③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在地区发展模式看来,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自助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地区发展模式致力于重建各种社区支持网络,增加居民的互动和交往,改善邻里关系,重建居民与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居民认识参与的重要,并愿意承担责任,使居民对社区更加认同与投入等。 ④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地区发展模式希望居民通过参与学会自决、自助,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改善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团体之间、社区团体和团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实施策略 ①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所采取的策略。社区工作者一般会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如文艺演出等)让居民互相熟悉、交往沟通,并让部分有积极性的社区成员承担一些任务,或参与活动的策划与管理,增强居民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 ②团结邻里 团结邻里主要是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而采取的策略。社区工作者一般会组织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居民参与,推动建立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工作者也会建立基层联络网,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实现邻里关系的改善. ③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问题,并培养居民骨干。社会工作者通过绘制社区地图、印发宣传单等方式,为居民提供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料,告知居民社区资源的分布。另外,社区工作者也会通过开办一些课程,告诉居民如何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生活。 ④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在服务提供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一、区域规划的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1、增长极理论 概念:增长极理论就是研究通过对特定地理中心的刺激,促进其极化效应,以推动不发达地区通过不平衡——平衡发展,实现经济整体进步的理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因此,应选择特定地理空间或产业类型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3、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源于费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周期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根据区域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将区域分为高梯度区域和低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4、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5、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通过对工业化国家的增长过程的考察,归纳出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大体上要经过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 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的经济活动都局限于原始的农业活动。 (2)起飞准备阶段,是由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渐向工业、交通、商业及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变,积累率达5%,主导产业是饮食、烟草、水泥、砖瓦等产业部门。起飞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与比较 居阳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对中国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并从产生基础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三大模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区位、环境条件,并在初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而其转型发展则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丧失等,在转型方向上呈现出相对趋同的转型趋势。 【关键字】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比较 作者简介:居阳(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GIS,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juyangnju@https://www.doczj.com/doc/7d4680129.html,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 JU Yang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the Sunan Mode, the Wenzhou Mode, and the Zhujiang Mode.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ode. Then, it compares the modes in their bases of formation and route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modes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market,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develop in different route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 of turbulences in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lose of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follow similar trend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Key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mparison 1前言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地各区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制多式”的格局[1]。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1.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2.试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特点和功能。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匀 功能: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经济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2)劳动力资源 特点:劳动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功能:①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其次,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_以东北地区为例

2009年8月 学 术 交 流 Aug.,2009总第185期 第8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5 No .8 [收稿日期]2009-02-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项目(1152404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7-17) [作者简介]李雁(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研究。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 ———以东北地区为例 李 雁,郭 红,姜春晖 (哈尔滨学院地理系,哈尔滨150086) [摘 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空间 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模式导致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区经济协调、地域分工协调等机 制的共同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化应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在不同的小经济空间 内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 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081-03 空间是区域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区域各项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施的载体。区域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结构等,但空间结构始终是区域各种结构图谱的基础结构。从空间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区域内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总体格局,这种总体格局与区域内部的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与区位配置格局、市场配置格局相吻合。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而是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是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还能产生特殊的经济效益,如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等多种形式,所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经济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1.据点式空间结构模式 据点式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又称增长极发展模式,该理论认为,在区域中,资源经济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会较早的起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先发展城市,这些城市中较多的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会从周围吸引资金人才向增长极流动,从而促进了增长极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这些增长极周围被带动的城市,我们可以称之为从发展城市,距离增长极较远的外缘城市可以称之为后发展城市。如此在增长极城市的带动下,整个区域的经济会呈这种模式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但极化效应的作用要大于扩散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北地区空间结构呈据点式发展模式,最早发展的省会城市沈阳、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为发达,它们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扩散作用对整个区域特别是它们周围起到组织带动作用,主导着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2.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 ?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