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

梦新懋(Donald Meichenbaum,另译作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根据梦新懋(1977)的看法,自我暗示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就像别人的影响一样(《认知行为改变术》)。

概念

“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是一种主要以理性行为为手段的心理治疗法。这是一个自我指导的治疗法

(self-instructional therapy),基本上是重建认知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self-verbalizations)。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1、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2、注意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力;3、注意到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历史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由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提出。梅肯鲍姆,新进的临床心理学家,1963年在伊利诺大学研究所攻读临床心理学,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语言训练方案。目前任教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并担任认知治疗与研究学报(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的副编辑。著作及论文繁多,代表作:《认知行为改变术》(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An Integrative Approach,1977)。致力于整合凯利(G. Kelly)、艾里斯、贝克以及辛格(J. Singer)等人的认知-语义治疗论的临床技术与现行行为治疗技术之间的横沟。

基本原理

假设

1、行为改变是透过一系列的中介历程,包括内在语言的交互作用、认知结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结果而发生的。

2、人们对自己所说的什么话会影响(决定)他们对其它事情所采取的行动。认知机能评定的目的就是指评定人们的内部对话

(internal?dialogue)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如何受到其它事件或行为过程的影响的。

内部对话的机能

1、人际语言与内在语言有着非常相似的形式,它们都为中介性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原则和作用。因此,自我指导和人际指导的内部过程有着相似的形式。

2、内部对话还可以影响到人们对压力的反应。人们对压力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对压力源的评价、对自己感到的唤醒的归因、以及对自己的应付能力的评估等因素的影响。

3、人们对于压力情境以及自己应付能力的自我语言会影响到他们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人们在这种情境下的焦虑水平也与这种和情境有关的自我评价有关。

4、如果个体只看重自我,他的机能上的不足及对自我的不满等思想,他的焦虑水平就高;如果只注意到外部情境,并有较高的应付水平,这时的焦虑水平就低。

5、认知也可以影响到生理反应和情绪状态。在心境和自我语言之间有着某种关系。思想可以影响行为。

6、人有很多行为是自动化的或由习惯产生的,在行为之前并不会先想一想(习惯经常是迅速而有效的)。要改变行为,就必须在行动之前先想一想。这样的思想(即内部语言的产生)能使不适应行为“去自动化”,即“去习惯化”(deautomatize)并为产生新的适应性行为提供基础。

内部对话的结构

内部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的机能就是对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的影响和改变。认知结构为一系列特殊的自我语言提供意义系统或概念系统。认知结构可控制并影响思想策略,寻找并选择某种思想。学习新的技能需要认知结构的改变。

认知结构的改变形式

1、吸收(absorption),即新的结构吸收了原来的结构;

2、替代(displacement),即原来的结构又伴随着新的结构一起起作用;

3、综合(integration),即原来结构中的成份在更具理解性的新的复杂结构中仍然存在。

4、认知结构决定了内部语言的实质,而内部对话又可以改变认知结构,是个良性循环。

行为如何改变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改变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接受治疗时,他们的内心对话以负面的自我暗示和负面形象为特征,此时的关键是,使他们乐于以及能够去倾听自己的心声。这一阶段包括:增加对自己的想法、感觉、行为、生理反应以及与人互动的方式的敏感度。例如,如果沮丧的当事人希望产生建设性的改变则必须先认清自己不是负面想法和感觉的「牺牲者」。沮丧来自自我暗示的内容。虽然自我观察是改变的必

要过程,但不是充分条件。在治疗过程中,当事人需要一个新的认知结构,使他们能以新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问题。而这种重建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当事人和治疗者共同努力而促成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新的内心对话

经过初期的接触,当事人开始了解自己的适应不良行为,并开始注意有哪些机会可以导致行为、认知和感觉的改变。如果当事人希望改变,他们对自己所说的话必须能引起一个新的行为链(behavioral chain),一个与不良行为不相容的锁链。当事人在治疗中会学习去改变过去的内心对话。这种内心对话会引导出新的行为,进而影响认知的重建。

第三阶段:学习新技能

矫正过程的第三阶段则是教导更有效的应对技能,并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加以练习。(例如,无法面对失败的人也许会因为害怕不能成功而逃避行为。重建认知可帮助当事人改变对失败的负面看法,使他们能更愿意参与自己所期望的活动)。同时,当事人应不断地告诉自己新的句子,并观察和评估产生的结果。当他们在情境中表现不同行为时,他们会从别人身上获得不同的反应。借助告诉自己有关新学会的行为及其结果,会大大地影响这些新学会的行为的稳定性。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应对技能方案

应对技能方案(coping-skills programs)的理论基础是,借助学会如何修正认知盒子(cognitive set ),可以获得更有效的策略去处理有压力的情境。简而言之,有一种含有五个步骤的处理程序,可用来教导这些应对技能:

1、借助角色扮演和心像,使当事人置身在引起焦虑的情境中。

2、要求对方评论其焦虑水准。

3、教导对方去察觉在压力情境中引起焦虑的认知。

4、借助重新评价自我暗示的过程,帮助对方检查这些想法。

5、根据这个再评过程,要求对方再去注意焦虑的水准。

研究结果证明,应对技能方案能成功地处理说话焦虑、考试焦虑、恐怖症、生气、缺乏社交能力、药物成瘾、酒精中毒、性生活障碍和儿童的社交退缩问题(Meichenbaum,1977,1986)。

压力免疫训练

在应对技能方案中有一种特殊的应用,就是教导当事人借助“压力免疫”(stress inoculation)策略去管理压力。梦新懋(1985)在使用认知治疗法的技术中发展出压力免疫法,这是将生理上免疫的原理推广应用到心理与行为上;先让当事人有机会成功地处理较温和的压力刺激,然后逐步发展对较强刺激的容忍能力。这个训练的假定是借助改变在压力情况下的自我暗示与信念,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梦新懋的压力免疫训练不只关心教导当事人特别的应对技能,他的方案是设计成使当事人对压力的处理有所准备,并使他们有改变的动机,以及能处理抗拒故态复发等情形。压力免疫训练(简称SIT)包括:给予讯息、苏格拉底式对话、重建认知、解决问题、放松训练、行为预演、自我监控、自我教导、自我增强及改变环境等技术的组合。这个治疗法在设计上是教导应对技能,使人们能处理当前的压力与未来的困难。

梦新懋为压力免疫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式:

1、概念阶段。

2、技能获得与练习阶段。

3、应用与持续改变阶段。

概念阶段

在压力免疫训练的最初阶段--概念阶段,其最主要的重点在于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协助对方对于压力的本质有较好的了解,并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重新获得概念。治疗者在这个阶段里应取得对方的合作,双方一起对问题的性质重新思考。一开始,治疗者会用简单的字眼设计一个要领性架构,协助对方了解自己在不同压力情境下的反应方式,了解认知与情绪对于制造与延续压力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通过教诲、苏格拉底式的质询,以及引导自我察觉的过程来教导对方。

当事人前来接受治疗,通常是由于感受到自己是外在环境、思想、感受与行为的牺牲者。给予的训练包括教导对方察觉自己在压力中的角色。他们获得此察觉的方式,是通过系统化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及检视这些内心对话所产生的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自我监控在所有的治疗阶段都必须持续进行。当事人在认知治疗中应使用开放性日记,有系统地记录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治疗者在教导这些应对技能时,应弹性地运用技术,对于当事人个人的、文化的、情境的环境应保持敏感性。

本法也用以处理有强迫性行为(或观念)症状的人、多动儿、自闭者与精神分裂患者(Meichenbaum,1977,1985)

获得技能与练习阶段压力免疫训练的第二个阶段--获得技能与练习,重点在于提供对方各种应用在压力情境中的行为与认知应对技术。这个阶段也包含「直接行动,诸如:收集恐惧的资料、明确地确认何种情境会带来压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减低压力,以及学习有关胜利心理的放松方法等。训练包括认知应对技能,让当事人了解适应与适应不良的行为皆与内心对话有关。他们学会不同的自我暗示方式,并不断地反复练习。梦新懋(1986)对于这个阶段不断灌输的内心对话提供如下:

对于承受压力我应如何作准备?(我必须做什么?我能拟定一套处理压力的计划吗?)

我如何面对处理对我会产生压力的事情?(我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处理压力?我如何面对这个挑战?)

我如何应对困窘的感觉?(我现在能做什么?我如何阻止我的恐惧?)

我如何强化自我暗示?(我如何给自己打气?)

由于这是压力管理方案的一部分,因此也会教给对方各种行为的应对方法,有些还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训练及自我教导训练。咨询员会协助当事人改变生活型态,诸如:重新评估事情的优先次序、培养支持系统、采取直接行为去改变压力情绪。治疗者介绍给当事人许多放松的方法,并教导对方使用这些技术去减低压力所引起的情绪亢奋。通过教导、示范与引导,对方逐渐学会渐进放松的技能。其他建议学习的放松方法还有冥想法、瑜珈法、肌肉紧缩与放松法及呼吸控制法。此外,放松法也包括一些活动,例如,散步、慢跑、园艺栽培、编织及其他身体的活动。梦新懋强调放松法对于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效果是一样的。

应用与持续改变阶段在压力免疫训练的第三阶段--应用与持续改变阶段,重点放在小心地将改变从治疗中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并予以维持。教导应对技能显然是一种复杂的程序,依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对当事人而言,单单暗示他们新的观念尚不足以导致改变,他们必须练习新的自我暗示,并把新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并且一旦学会认知和行为的应对技能后,就必须开始练习行为作业,而这些作为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咨询员会要求对方写下愿意去完成的家庭作业,其结果会在下一次的晤谈中仔细地检讨,至于如果当事人未能持续进行这些作业的话,则对方就要检讨失败的原因。这种追踪与检讨一般会在治疗经过三个月、六个月及十二个月后各举行一次;如此可促使对方持续练习并强化他们的应对技能。压力免疫训练可视为压力管理方案的一部分,训练中所获得的益处将延展到未来的生活。

压力管理训练对各种问题与各种当事人都是有用的应用策略,不论在治疗上、预防上都有其应用价值。这些应用包括:愤怒控制、焦虑处理、果断训练、促进创意思考、处理沮丧及健康问题。

贡献与不足

贡献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梦新懋是认知行为治疗法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他在自我教导治疗与压力免疫训练方面的研究,已成功地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群体及特殊问题上,他的特殊治疗技术,尤其适合应用于教导压力管理,但是他的理论不仅应用在行为治疗技术,他还借助证明自我对谈的重要性,实际地扩展了他的理论基础(Patterson,1986)。梦新懋(1986)提醒认知行为治疗者应注意过度使用技术的倾向,并建议如果当事人要有进步,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测试行为改变的理论。他指出已有人尝试发展一种认知的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行为改变,并从中能指出治疗的最好方法。

贝克与梦新懋的一项重要贡献是,拆除心理治疗过程的神秘色彩。这两个认知行为取向都采取教育模式,并强调咨询员与当事人之间的结盟关系。两种疗法都鼓励自助,会不断提供回馈给当事人使其了解治疗策略是否奏效,以及在治疗过程中会提供结构性的指引,使其能评价疗效的进展。在疗程中,当事人会主动积极、能接收到充分的信息,以及掌握治疗的方向。因为他们是疗程的合作人。在当前的心理治疗领域里,认知行为治疗法会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不足

认知治疗可用以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症),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认知治疗对下述一类求助者无效或疗效甚微:伴有幻觉、妄想、或脑器质性病变的抑郁求助者,以及分裂情感性精神求助者。

派特森(Patterson,1986)在批评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时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此亦可用来批评大部分的认知行为治疗法。他提出的基本问题包括:如何找出最好的方法去改变当事人的内心对话?是否要直接教导当事人最有效的方法?当事人无法理性或逻辑地思考时,是否一定都是由于对理性地解决总是缺乏了解?矫正当事人暗示的最有效方法是不是要通过教导式的指导?自我发现的学习是否比治疗者的教导,更有效且能维持更久?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矫正方案

行为矫正方案 案例介绍: 陈澜是一个11岁男孩, 四年级, 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 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 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陈澜的这种表现, 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 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 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 系过分活动症。 针对网上这个案例,我尝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他的上课随意插嘴行为。 设计方案: 1、确定目标行为: 减少陈澜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 保证课堂正常教学。 2、测定基准线: 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一节课4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 选择不同科目、不同节次的课, 共观察一周,从而计算陈澜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 3、选择强化物: 通过与陈澜家长的交流以及与陈澜本人的沟通,选择一样陈澜感兴趣的东西(在此设定为墙上的五角星)作为强化物。 4、过程与方法: 课后找陈澜亲切谈话, 帮助他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不利于维持课堂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从而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自我控制法),并向他提出老师愿意协助他改变的设计方案,预计分为四个阶段,在协商交流中获得陈澜的同意,然后订立口头契约。与此同时,采用消退法,与各科老师商定,在陈澜上课插嘴时,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但要记录其插嘴次数。 第一阶段(2周): 减少上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课插嘴次数比原本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少1次, 可盖1个笑脸章;少2次, 可盖2个笑脸章, 以此类推,;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原本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1次, 则划去一个笑脸, 以此类推。规定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第二阶段(4周): 统计第一阶段陈澜平均每节课插嘴的次数,要求保持住第一阶段的平均水平,即可盖1个笑脸章,在此基础上少1次,盖2个笑脸章;少2次, 盖3个,以此类推;而超过平均水平一次,则划去2个笑脸章。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第三阶段(4周): 上课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 即可盖1个笑脸章, 在此基础上少1次,盖2个笑脸章;少2次, 盖3个,以此类推;而超过平均水平一次,则划去2个笑脸章。集满5个笑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如做到一天不插嘴,给予他帮助老师批作业、管理眼保健操或课间操纪律的机会。 第四阶段为追踪期, 取消强化物: 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并在全班面前表扬陈澜的进步,从而增强陈澜上课不插嘴的自我控制和管理,改掉上课插嘴的坏习惯。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一、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二、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应用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朋俭丰0715******** 一.个案介绍: 我大学同班同学孙某,大四学生,22岁,男,从初中开始接触电脑,网龄10年之久,平时上网爱打网络游戏,以去网吧为主。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时间接触电脑,大一因为才进学校还不熟悉环境所以还保持着高中时候的态度,按时上课少去网吧,进入大二开始与同寝室同学邀约打游戏,寝室的网速过慢就一同去网吧,起初也是玩玩到点就回学校,后来频率增加有时还通宵,逃课,玩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泥足深陷,一旦离开了网络,会变得焦虑不安,时刻想着去上网。大四面临毕业,多科成绩挂科,学校辅导员提出如果想拿到最后的毕业证从现在起必须每节课都去上课,补考必须全过,大四的课程不能挂科,如若不行必须重修。 二.理论分析 从精神卫生学角度对沉迷作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应用某物,以取得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避免不满足感为特点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状态。网络游戏沉迷就是网络沉迷中的一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已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和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我们不必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沉迷网络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和课业,并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但曾经有一批电脑高手传授经验时说:“学电脑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因此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尽量将这个开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将网络沉迷的学生引向提高网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辅导方法 1.在家里,家长应给予该生积极的关注,家长在生活中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任何让孩子觉得你不再信任他的眼神和话语,要给予时刻关注。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和孩子加强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加彼此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偷偷上网事件要给予谅解,有条件最好能尽量多花时间陪孩子,组织一些家庭亲子活动等等,和孩子一起来努力,帮助孩子戒网。多给予鼓励,少打骂。 2.在学校,老师在课外活动中应尽量多安排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帮助他形成固定的业余爱好,组织各类球赛,安排该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体验到现实生活其实比网络更丰富多彩,而且有事可做,有成绩可出,进一步增进他的成就感,让他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3.在学习上,让他多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首先要帮助学生把拉下的功课赶上去,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要多关心他的学习,帮助他在学习上查漏补缺,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一个努力的过程。经常找他谈谈心,多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4.在班集体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帮助他,在学生自己制订的21天戒网计划中,给予其支持,鼓励其与别的同学加强人际交往,让他树立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自己战胜自己。 5.该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有特别浓浓的兴趣,学校这一头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

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与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治疗方法,现介绍十种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Wolpe 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了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Wolpe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病儿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病儿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病儿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治疗开始,让病儿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境(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病儿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 (二)实践脱敏性 年幼儿童无法学会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对焦虑(恐惧)情境(物)进行想象,便可采用实践脱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惧症。操作方法:将病儿不良情绪分为若干层级,让其逐级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实际情境或实物前,并在暴露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给吃喜爱的食物),使二者产生桔抗而逐步脱敏。例如,某幼儿怕狗,治疗开始,让他吃糖果的同时,看狗的照片,谈狗的趣事,之后看远处关在笼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渐走近狗笼(或将狗笼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应。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授课题目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授课类型理论课程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包括行为评估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目标 培养学生在接到家长或教师说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是否应当对这个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怎么开展。 能力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何开展行为矫正以及如何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开展研究。 重 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 2.教学难点:掌握行为矫正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PPT、教案、教材 作业布置思考以下问题:1.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 2.什么倒反实验设计?其设计原理是什么? 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编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开展行为矫正要包括搜歌方面,即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的行为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开展行为矫正这一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 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 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1)行为筛查 筛选并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 对所确定的问题行为进行更仔细的测量。 思考:行为筛查过程中干预者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或因素? 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 除了进一步获得有关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时每次所持续的时间以及行为强度方面的资料之外,重点在于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获得与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确定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与相关因素。 2.行为评估的方法 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四种:访谈、直接观察、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 (1)访谈法 通常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式。 访谈的对象:熟悉学生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或学生自己(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信息包括: 行为在什么地方出现?是否与场所有关?

最新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行为矫正 第一章 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 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 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 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 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 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 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 第二章 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 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第二阶

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 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2、引入厌恶刺激:用橡皮圈自弹手腕至疼痛,每当当事人无故唉声叹气时就自己拉动橡皮圈直到自己疼痛。 3、选择奖惩物:M喜欢喝奶茶,因此,如果每周咨询结束达到目标时就奖励一杯奶茶。M还喜欢上网,因此,在其中若M出现放弃则惩罚其一周不得上网,若没有达到要求则由W监督一晚上不得上网。 四方案设计 1、时间安排:鉴于对象为学生,所以将时间定在周日下午。平时将由同宿舍的好友进行监督和提醒。 2、使用方法和技术:此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感觉性负强化不断加强导致恶化的,由于唉声叹气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一般很难消退,需要结合别的方法。因此,采用厌恶疗法。另外含有强化原理,奖励与惩罚原理等。 五详细矫正过程 1、首先,和M讨论叹气会带来的利弊。叹气可以减少她的压力,但是也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强化 科学研究已经立了许多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基本原理。行为强化就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原理之一。 行为强化的定义是: 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 反应→后果 结果: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在笼子外面猫能够看得见的地方摆上食物,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笼门就会打开。 当猫刚一被放进笼子时,它做出很多种行为,比如抓咬笼子上的栏杆,把爪子从栏杆缝隙中伸出,以及试图从栏杆之间挤出。 最后,这只猫偶然地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能够走出笼子吃食。 每一次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猫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最后, 只要一将猫放进笼子,它就马上去击打杠杆。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定律。 在这个例子中,当饥饿的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这只猫就更有可能去击打杠杆,因为这个行为在此之前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就是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强化(增强)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30代开始,斯金纳使用诸如老鼠和鸽子等实验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原理研究。 例如,在用老鼠作的实验中,斯金纳将动物放进一个试验用的盒子里,每次当老鼠压下安置在盒子一面内壁上的一个杠杆时,斯金纳就给它一小块食物。起初,老鼠在盒子里到处察看活动,用鼻子嗅,用后腿支撑着向上爬等等。 当它碰巧用一只爪子压下了杠杆时,盒子里的自动装置就通过内壁上一个小洞送进一小块食物。 每次这只饥饿的老鼠压下杠杆时,它就得到一块食物。这样,每次老鼠被放进盒子的时候,它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这个向下压杠杆的行为得到了加强,因为每次它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相对于老鼠进入笼子以后所展示出的其他所有的行为,这个压杠杆的行为增加了。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例子,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虽然行为强化原理最初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阐述的,但是行为强化也是一个对人类行为构成影响的自然过程。 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核试卷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 ( 闭卷)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 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 B. 条件情绪反应 C. 效果定律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 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 A. 归类 B. 判断 C. 类别名称 D. 行为定义 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 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 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 ) A. 成果记录 B. 间隔记录 C. 连续记录 D. 时间样本记录 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 ( ) A. 60% B. 70% C. 80% D. 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 A. A-B B. A-B-A-B C. 多基线跨行为 D. 改变标准 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 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 强化来增 加说“谢谢”的行为。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 () 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 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 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 D. 改 变标准设计 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小周打电话的行为被什么强化程 序所强化? () A. 固定比例 B. 可变比例 C. 固定间隔 D. 可变间隔 8. 剥夺使得一个强化物力量如何变化。 () A. 更小 B. 更大 C. 没有变化 D. 失去作用 9. 明明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着脚下的地面。突然间,他撞上了一辆停着的轿车, 他从车上弹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把门牙摔掉了。这件事之后,明明再也不 敢在骑车时看着地面了。这是属于何种惩罚方式。() A. 撤销惩罚 B. 强化物损失惩罚 C. 负性惩罚 D. 正性惩罚 10. 杰克在他妻子向他大喊大叫之后再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了。当他的妻子不 在家时,他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的时候,这是属于以下哪种行为矫正的原理。 () A. 刺激控制 B. 刺激辨别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反应 11. 条件情绪反应这个术语是由谁于1920年首次提出的。 ()

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

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一个玩具。 3、每表现出一次好的行为,就归还一个玩具。 以上两个是Jo的惩罚技巧。这两个技巧实际上是要在家庭中建立规则,教会家长掌握家中的大局,也使孩子明白,不好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做错事情不会再得到纵容,这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 睡觉分离技巧(Sleep separation technique): 用于矫正那些无法与父母分睡的孩子的问题。 1、亲亲孩子,说晚安,把孩子送到床上就寝 2、坐在床边,但不能有目光接触,不能说话 3、如果孩子哭闹,跑下床,把孩子放回床上,但不能有目光接触,不能讲话 4、一直重复,等到孩子入睡 当孩子发现哭闹或者是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自己要单独睡觉这个事实的时候,

行为矫正方案

12级学前专升本一班 1406520102 步凡 行为矫正方案 案例: 我们在12月份去到幼儿园见习,我被分到中六班,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这个班级里有个孩子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具体问题如下:我们是在8点半左右进的班级,那时候班级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对班级的20个孩子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大部分的孩子都在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只有个别的孩子有溜号的行为,而这个叫张贺的孩子尤为严重,他不仅仅是不听老师的故事,还在座位上不停的动来动去,他可以在一分钟内,回头三次,站起坐下四次,左右摇晃身体两次,抬腿左右摇晃同时手和嘴一起玩衣服上的拉链。以上动作张贺一直在重复着,老师讲故事的半个小时内,张贺就没有停止活动过。 讲故事结束后,进行的是识字游戏,张贺一反讲故事时候的多动行为,表现的十分想参与,但是无论他怎么举手,老师不太想叫他,但是他非常兴奋的冲到老师面前高高举起手,弄得老师没办法不叫他。然而他却不会按照老师事先制定的游戏规则去玩游戏,而是自己随意的跳完识字卡就跑回座位了。当其他小朋友做识字游戏时,他就又站在椅子前手舞足蹈的指挥其他小朋友,如果做游戏的小朋友不理会他,他则向小朋友做出开枪的动作。 识字游戏后是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转圈游戏,五个人一组跟着音乐手拉手围一个圆转圈,音乐停止后摆造型。我选择和张贺一组,他在跟着音乐转圈时特别兴奋,上下跳跃,并且使劲捏小朋友的手,当音乐停了大家都摆造型的时候,张贺就不会去乖乖摆造型,要么继续转圈走,要么就是站在原地手舞足蹈的,总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观察记录: 观察者:步凡 被观察者:张贺 时间:2014年12月1日 基线行为:26÷10=2.6次/分钟

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管理办法

员工不安全行为矫正管理办法为了全面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消除隐患,加大对“不安全行为”人员的管控,减少或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采用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章作业,控制各类事故,保障职工利益,促进矿井人员行为安全管理逐步规范,特制订本规定。第一条按等级矫正措施 一、低等级不安全行为人员 1.根据《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责任追究处罚标准》确定处罚。 2.班前会点名教育。 二、一般、中等不安全行为人员 1.按照《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责任追究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2.调度会通报,责任单位在安全宣传栏曝光公示。 3.由本单位书记做好思想认识教育,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队内组织进行培训学习。 4. 个人写出书面检查,深刻反省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并在本队班前会上进行检讨,同时将检讨书在安全宣传曝光栏曝光。 5.本月累计发生二次以上中等风险等级的不安全行为人员,按照重大不安全行为人员矫正。 三、重大不安全行为人员 1.按照《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责任追究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2.全矿通报,并在矿公示栏或安全宣传栏公示。 3.本年内不得参与各类评先。 4.停工学习7天,由矿安管办组织待岗培训,严格的闭卷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安全矿长谈话后方可上岗。停工学习人员学习考试成绩由安全办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5.培训学习后写出学习心得,总结教训,并在队内班前会做出

承诺。同时将承诺书在安全宣传曝光栏公示。 6.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有重大不安全行为者,除按上述条例矫正外外,停工培训期间必须和安监员一起入井,查处中等以上不安全行为1起,否则不得复工。 四、特别重大不安全行为人员 1.按照《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责任追究处罚标准》进行处罚外,同时正式工给予行政处分,班组长以上人员根据情节严重给与留职查看、撤职等处分,劳务工扣除一个月工资,外委队人员清除出矿。 2.全矿通报,并在矿公示栏或安全宣传栏公示。 3.本年内不得参与各类评先。 4.停工学习15天,进行三级(班组、区队、矿)培训,队内培训5天,矿内培训10天。严格的闭卷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安全矿长谈话后方可上岗。停工学习人员学习考试成绩由安全办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5.培训学习后写出学习心得,总结教训,并在队内班前会做出承诺。同时将承诺书在安全宣传曝光栏公示。 6.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有特别重大不安全行为者,除按上述条例矫正外外,停工培训期间必须和安监员一起入井,查处中等以上不安全行为2起,否则不得复工。 第二条停工学习人员考试成绩不低于90分及格,不及格人员给与补考一次,两次考试不及格继续停工培训。停工培训期间只给发放基本工资。 第三条根据停工人员的工种、违犯不安全行为的情况及情节制定学习内容,具体培训内容有: 1.安全思想认识教育,解决思想问题。 2.岗位职责,岗位操作流程,作业规程。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2010 03班姓名:于童 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编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 有效应用行为矫正的原则: 1.防止滥用,也就是说不要把不属于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带入到行为矫正中来,如电击痉挛法等。 2.避免误用,行为治疗方法的正确使用。 3.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4.注意遵循道德准则 主要方法: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会升高。也相当于奖励。 例略 2.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况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或消失,则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例如:1,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可以在其指甲上涂上胡椒粉,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了。

2,对于在监狱里的犯人,如果其表现好,减少他的劳改时间,那他的良好态度有可能会增加。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之处: 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3、消退 消退是指在以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她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比如说,因受惩罚而减少的行为发生率有可能由于惩罚停止而增加;受嘉奖而增加的行为发生率也可能因为嘉奖的减少或停止而减少 例如:A平时小孩以哭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以后孩子再哭的时候不予理睬,孩子知道哭并不能满足愿望,以后也就不会由着性子乱哭了。 B某弱智儿童有不停用手抓头发的怪癖,抓到头皮发痛时才感到舒服。父母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然后就把他的头发给剃了,开始,小孩又哭又闹,但一个月后,他的这种哭闹行为少了,而当两个月后头发再长起来时,他也没有再去抓头发了。 注意:A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消退期间确保各种各样强化物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后不呈现,做不到这一点,消退程序大多要失败。比如,一个小女孩有呜咽行为,每次需要什么就长时间呜咽,母亲为了消退她的这种行为,当她再呜咽时就不理睬,而当她一段时间不呜咽时就给予奖励,这种程序进行到晚上都很好。晚上,小女孩为要爆米花有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 1、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想(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2、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3、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人们所期待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2)行为过度,不良行为发生太多(3)行为不当,期望行为在不适宜情景下发生在适宜的情景下却不发生 4、行为矫正的目的:在帮助人们增加期望的良性行为、减少不期待的过度行为,并改变不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5、什么是行为矫正?主要含义 (1)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经由条件作用过程,改变个提议由的不当行为或矫治不良的习惯,而令个体获致健康生活 (2)采用认知学习理论,用以改变个体的态度、观念、思想等较复杂的心理历程,从而达到改变某种不良行为的目的 6、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是习得的(2)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7、经典型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恐怖性条件作用律(4)高级条件作用律 8、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负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 (3)惩罚: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4)消退: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9、艾里斯理性情绪行为理论(ABC理论):(A)诱发事件(B)不合理信念(C)情绪及行为反应 10、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1)绝对化要求(2)过分概括化(3)糟糕至极 11、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1)任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大或缩小(5)“全或无”思想 12、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13、功能评估的含义: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发生的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1)描述问题行为,包括问题行为经常发生的顺序、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质量的好坏、强度的大小等。 (2)明确前提事件,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情境条件,以了解问题行为经常发生的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