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第三章文化整合论

第一节文化的形态构成

1.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所具有的基本性质:

首先,文化就是“人化”;

其次,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之所以得以保存和积累,并被人们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其中的奥秘正是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

2.文化的形态及其特征

文化形态划分,一半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器物文化即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它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观念文化即指精神层面的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第一节形式美

1.形式与形式美的概念

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是由内容与形式组成的统一体,其中审美形式既是审美对象的直观形态,又是审美内容的存在方式。

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形式: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形式美: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2.人的形式感的形成

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的是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

由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2)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便是史前时代的巫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应用。

3.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直觉抽象和概括。早期对审美形式的情感激发作用作出解释的是移情说。

移情说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审美活动具有拟人化特征,强调了审美知觉反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把人的审美经验单纯看作是主观精神外射的结果,而看不到产生这种移情作用的客观基础。

形式美的运用形成了形式法则,它们体现了不同的形式结构的组合特征,可以产生各异的审美效果。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以其表现形式可有强弱之分:

强节奏是以相同形式要素的快速重复产生明显的节奏感,给人以强烈印象,但容易引起生硬和单调的感觉;

弱节奏则以多种类型的同一形式要素进行间隔性较大的重复,由于形式变化较丰富显得生动活泼。

韵律最初出现于诗歌。作为空间关系的韵律则表现为运动形式的节奏性变化,它可以是渐进的、回旋的、放射的、或均匀对称的,由此造成一种情感运动的轨迹。

比例与尺度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

尺度则是一种衡量的标准,人体尺度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原理。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十五载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

均衡则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大小、轻重、明暗或质地之间构成的平衡感觉。)它强化了事物的整体统一性和稳定感。均衡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的。

对比与协调

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刚柔相济,动静与虚实互补,是不同性质的形式要素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和稳健的审美感受。

变化与统一

变化变化是由运动造成新形式的呈现,它可以渐变的微差形式或序列变化形式构成不同的层次。

整体的统一性是任何设计构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技术美

概念: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现代技术产品是科学成果和人的劳动物化。作为技术美,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

其次,作为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趣通过人的活动而注入到产品之中。

技术美的深远意义

首先,它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什么形态。

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特征。

其四,美在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五,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互相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德国工业同盟设计主张:

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2.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3.强调走非官方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4.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6.主张标准化批量化。

第三节功能美

概念: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1.在美与善之间

在美学观念形成的初期,人们十分注重美与善以及审美与实用之间的联系。

美并不仅仅在感官的愉悦和视觉形式的感受,还要受制于社会的功利效应和伦理观念。美必须是善的,只有无害四方才能取得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审美经验的性质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定。首先,就质的特征来说,美与功利的快感和善不同,它是超功利的,审美不涉及直接的利害感。

其次,就量的特征来说,作为审美对象都是单个的具体事物,审美判断也是一种单称判断。

再者,就关系特征来说,审美对象与它的目的之间没有客观的联系。

最后,就情状特征而言,审美的快感具有必然性,“没事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

2.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审美经验即美感,使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美正是通过这些审美经验或美感为人所把握。人们的审美感受具有直觉的性质,他在欣赏时并没有首先联系到实用的、功利或道德的目的,没有自觉的逻辑思考活动。

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

3.功能美的意义和内涵

对于产品的美与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其一,有人认为,产品的美与产品的功能目的无关。

其二,有人认为,一把椅子如果好看,也可以增进它的使用效果,使人坐着感觉舒适。

其三,有人认为,功能美是由于产品使用功能的发挥,给人造成的舒适感和满足心理的结果,这便等于说实用就是美。

在这里混淆了功利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使人忽视审美特质自身的规定性。如“一把椅子坐着很舒服,你就认为它美。”这句话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指共时性的直接感受,这是把审美简单化和庸俗化了;而另一种是指发生学的历时性过程,它说明美的因素中包含了你过去生活经验中取得肯定性情感的因素,这正是一种文化积淀。

其四,功能美是形式观照的产物,这种形式可以成为某种功能的表现或符号,它是那些功能好的产品形式的体现。

意义和内涵

首先,人工环境和产品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它们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社会前进的目的性和科技进步直观化和视觉化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由此使得对功能美的观照成为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占有。

其次,功能美通过物的组合秩序体现出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协调,给人一种特有的场所感和对人类时空的独特记忆。

第三,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托,产品的功能美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成为人们自我表现和个性美的一种展示。

第四,产品的功能美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体验使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馨和人间亲情。

最后,产品的功能美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和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艺术美

概念: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第五节生态美

概念: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生态美的构成

美是一种价值存在。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一种价值属性。生态美则是满足人们生态审美需要的审美存在。

作为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内涵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洁净感和卫生状况;

其次是环境的宜人性,可以给人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感;

再者,道路的畅通和交通的发达也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状态;

此外,空间的秩序感,布局的合理化和情感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等都关乎社会生态。

2.生态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功能

第一,生态美的研究把主客体有机统一的观念带入了美学理论中,有助于建立人与环境有机

联系的整体观。

其次,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

再者,生态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异化指出了解决的途径。生态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按照生态规律开阔技术的视野,从而推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在实践功能方面,生态美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和导向。

第六章风格变迁论

第二节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1.传统建筑的风格特征

建筑风格的表现,首先与应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

中国:木结构

西方:石头结构

中西文化观念的重大区别之一,表现在神权和皇权的不同统治上。这说明中西古代建筑,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一个是以神为中心,存在“人本”和“神本”的不同文化观念。

“门堂分立”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主要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庭。

中国建筑的立面是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平面的组成部分可分为门、堂、廊三部分,它们在使用功能上有明确的区分。堂是建筑的主要功能部分,成为建筑的主体;廊是一种辅助性建筑,包括封闭的和半封闭的空间形式;门也包括门屋,在大型建筑中,门屋承担对外接待和礼仪功能。

四合院注重“礼”,苏州园林注重“乐”。

2.陶瓷器皿和家具风格

线性的运用。

3.传统器物风格的范畴说

我国传统器物风格特征,不能不受整个民族审美观念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因此它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虚与实(有与无)

虚与实或者有与无是把握造型审美特征的一对重要范畴。空间与实体的虚实关系,也表现出两者的相辅相成,虚实互补。

巧与拙

作为风格范畴,巧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指自然朴素的美。中国传统审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主张崇拙抑巧。

对于巧与拙的观念包括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其一是宁拙毋巧:传统美学认为,巧则甜媚,拙则古莽,巧则陈腐,拙则新奇。巧而俚俗,拙而雅致,巧则满身匠气,拙则通体灵气;因此,以巧入巧,终不入巧,而以拙求巧,方得大巧。

其二是拙中见巧:拙是一种艺术境界,必须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拙是自由的产物,是主体对自然的复归,不期然相会回归自由。拙能产生气势而出新,雕琢再甚终成俗态,而令人厌倦。

其三是由巧入拙:传统审美并不反对华丽优美的形式,拙不是枯槁消瘦,它是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形式,这正是巧夺天工的匠心独运。

其四是巧拙合一:齐白石认为:巧不是轻佻,乃是灵便;拙不是混浊,而是浑古。大自然正是巧与拙的统一体。

雅与俗

作为一对审美形态的范畴,人们对它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其中雅既可指高雅清逸的审美趣味和不同凡俗的习俗,俗更贴近生活,而雅更趋向高深和规范,它往往是经世代相传和加工提炼的文化形式,反映了文化积累和一定品味。

浓与淡

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浓一般是指浓密、浓厚或浓艳,例如艺术作品设色艳丽、铺张辞彩、描写缜密等。淡则指平淡、清淡或疏淡,例如艺术作品轻描淡写、不事雕琢以及朴素自然等。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设计美学

什么是功能主义?怎样评价设计中的功能主义?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1、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功能与形式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功能与形式密切相连。一个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或适当地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 德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么所希冀的美好品德操守。玉因质地坚硬、温和润泽,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 宫廷风格 阶级分化使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等级制的客观存在使他们可以合法化地最大限度获得为自己和利益集团满足实用需求与审美需要的各类产品。由此,贵族阶层的设计观念和追求华美的工艺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设计风格和审美倾向,从而形成长期影响古代设计思想的所谓的“宫廷风格”。 宫廷风格所反映的不仅在服饰上,在其他各类设计活动中都有体现,与此相对应的即是民间风格。宫廷风格是民间风格的升华和提炼。 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fve Bell,1881—1964)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这里提到的是与民族传统美学的关系,全文谈到了其过去、现在、与将来两者的关系,提出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于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反过来又影响作用于民族审美的观念。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主要的特点都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叉中。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哲学、历史学之类,它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共同作用于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一项设计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综合统一的完美整体。人与生俱来的对艺术、传统、装饰、民族感的执著追求,导致了人们对“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形式”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审美观念的制约成为工业设计的一大逾越点,美学也成为工业设计的一大支柱。 我们知道,设计中的美学包括(1)功能美:即基于作品的结构及其使用材料而体现的美,这种美是与物体要实现的功能分不开的。例如:一把金属钢椅,配以黑色发亮的皮垫,就能够展现一种富贵、气派的效果。(2)形式美:这是基于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而展现给人的美,主要包括物体的色、形、声、质地等要素,同时也与作品的整齐、均衡、比例、对比、调和息息相关。就拿一台电视机来说,首先,它必须给人一种长宽比例的合度感,然后它的颜色、色调分配又要符合人们的基本审美情趣等等;(3)社会美、艺术美:这两种其实是基于前两种而来的,它们体现的是某个社会群体由其生存现状、历史等而来的审美价值观。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美有其不同的看法。打个比方说,白色——在西方是圣洁的颜色,因而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用在建筑和婚礼上。然而,在东方一些国家,白色却是一种死亡的象征。 以上谈的是美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每一种都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内容,因此难以全部谈到。在这里,我仅就民族传统美学在工业设计中表现提一些个人看法。 一民族传统美学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由来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是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及环境所引起的社会意识分不开的。在50、6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原始人祖先所产制的石制工具与自然存在的没加雕琢的石头是基本没有差别的。但从那微小的加工痕迹上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自我意识从无到有的产生,这点意识酿就了源于实用而又超越实用的美。他们可能会因为工具太粗糙不规则难以握紧而把它打磨一下——这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确实是美学在设计中的第一次应用。 当然,这时候由于人们的生存都得不到比较有利的保障,谈不上形成什么民族传统文化,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使用的工具大抵上都是一样的。当社会有了漫长时期内的第一次进化,民族与社会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人们在制造工具的同时,才或多或少地融进了本民族对美的看法。这一点从青铜器上作个说明:中国商朝的青铜器,向来是雕刻着一些有棱有角的花纹的而这些花纹要么体现狰狞、要么体现怪异,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对鬼神的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在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不管是他们的青铜器,还是他们的建筑之类,上面的雕刻内容却由神为人,把鬼神具体化为统治者及拥有人类外形的神。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民族传统美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之始:有不同的民族背景,就有不同的工业设计作品。 二民族传统美学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现状

浅谈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 的概念: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 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设 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 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设计是把某种计划、 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 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 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 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 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 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

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 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 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 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点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设计美学论文#精选、

设计美学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从分析具有设计美力量的作品开始,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对设计需注重细节等进行深度的设计审美鉴赏。 关键字: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细节设计 1.什么是设计美学,举一例体现设计美学力量的设计作品(设计给产品带来的直观好处,数据) 15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例如:“PH”灯这一设计,早在1925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便作为与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世纪性建筑“新精神馆”齐名的杰出设计而获得了金牌,并且至今仍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PH灯设计师保罗汉宁森(PoulHenningsen,1894-1967)名字简称为PH,按照他的照明理论,照明应当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射的强光,这种遮盖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创造出一种美丽、柔和的阴影效果,覆盖在室内的大小物体上,还应利用一种相对向下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他设计的PH灯具具有如下的的重要特征: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PH”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匀的效果,从而有效消除了一般灯具所具有的阴影,并对白炽灯光谱进行了有益的补偿,以创造更适宜的光色。而且,灯罩的阻隔在客观上避免了光源眩光对眼睛的刺激。经过分散的光源缓解了与黑暗背景的过度反差,更有利于视觉的舒适。在这里,科学自觉地充当了诠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渠道。另一方面,灯罩优美典雅的造型设计,如流畅飘逸的线条、错综而简洁的变化、柔和而丰富的光色使整个设计洋溢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同时,其造型设计适合于用经济的材料来满足必要的功能,从而使它们有利于进行批量生产。可以说,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促进了“PH”灯具在世界范围的经久不衰。其成功充分说明了:艺术与科学从分离到靠近,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两个学科各自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设计来说,其中的意义显而易见。 2.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5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3.举出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他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至少一例 10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对话和学习——关于Satind er E Gill的美学设计案例研究 来源:社会学系,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英国 摘要:本文所讲述的知识概念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概念。共享的做法涉及到实践分享。这种经验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表明在基于对话和学习的参考下,参与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做法和建议。本文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景观设计。为了在分享实用知识方面更加凸显活动参与性的重要(不论通过语言还是肢体),一项研究正在他们的共同合作下进行(比如审美)。 关键字:审美美学设计交流分布式学徒知识体现学习实践参与实用知识 一、引言 这组景观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一个范例,其包含探索性的做法,以揭示特定合作的设计。在参与未来的时间过程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参与设计是和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的,比如民主(Cf. Ehn , 1988; Cooley, 1987),从事的活动(Suchman,1987, Hughes et al. in press)以及合作设计辩证法和合作分析(Mogensen, 1995)。在实施设计实践后,其内在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景观建筑上,本文论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另一个层面来对这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来参与设计(Gill, 1996; Cooley, 1987),以及如何在项目建筑设计的情况下使景观分布在执业活动跨越地理距离,或者解决因知识结构而产生分歧(Gill, 1995),是团队内部磨合度提高。本文建议,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知识的代表并不了解,并力求表现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经验知识的共享。该方法是根据我的媒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工作所提出来的,认为如何进行审美交涉的实践(例如知识)是可以共享。 参与学习看作是体现了对话和共享的实践中的学习,对话是需要信任和同情,使价值(例如审美价值),来增加他们参与对话的知识。知识背景下的信任和同情方面的转移将明显成为各项研究的重点。所以可以说,参与设计是有助于对话和实践学习今后的发展。 第二个景观设计对于在建筑倾斜角度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其在建筑审美价值视域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伟大意义,并引发了起草和景观畅销拟议变动。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口头或书面沟通,而且由于涉及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所在的物理(如工具为基础)环境。后者与其最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视觉和形体,例如建筑景观。 本文讨论了企业在这园林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基地分布的技巧。这是不难传播信息,但它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涉及到分享知识的分布。分享知识体现共享的做法。同样,审美价值共享是共同的做法(Johannessen,1981)。有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实践的审美,以了解如何分享知识的审美价值,而且成功地采取执业地点的分布式网络。会发生什么事的具体做法是不共享?正是在这里,参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发展手段的做法,由于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知识,美学价值可能被共享的基地(社区横跨几乎分布式知识网络)媒体。对于我们研究成果而言,在理论上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 二、专业知识及其表现 能够参与设计,即创造出过去与现在,将来的使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有能力从事者对话其他参与者来分享经验。这种对话涉及学习,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转嫁和吸收其余成员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收购过程/吸收的做法以了解产品知识。通过代表,我的意思是,互动与物理(物质世界的工具可能是口头语言,身体,如钢笔,光桌等),和[建设的素描]物理(如颜色,地图,示意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计划,功能描述草图,照片,书面文件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来定义了内容和背景。共享的做法是,学习和创造共同的意见。 在这方面的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知识,认为它具有作为一个实体,可

设计美学XX

1.设计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 创造性活动中美学规律的学问,就是一门 研究如何使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化 和宜人的新兴学科。 2.如何理解迪扎因(Design)? ①Design是 一种融合了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技术美 与艺术美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设计从本质 意义上理解,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设 计,甚至包括了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娱 乐方式、交通方式等设计②迪扎因大致包 含四层基本涵义:一是一种造物手段,利 用现有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类改变自身 环境的必要手段。二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新 领域和新的审美形式。三是一种新的创造 性审美活动。四最终结果必然呈现为物化 的形态。③Design三方面鲜明特点:1设 计与生产制作的分工,设计师作为一项职 业的诞生2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 设计3功能与造型的一致性。 3.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发展历程似乎又在 走一种新轮回,农耕文明设计发展历程似 乎又在走一种融为一体,工业文明设计与 制造相分离。 4.工业革命为设计创造新的技术环境表现 在三个方面:①工业革命促使了设计和制 造的分工。②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 大生产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生产主导 方式③举世瞩目的科技文明把世界万事 万物都改变,总之,人们有可能利用比手 工艺时代更强有力的能源和动力来达到 自己设计目的,为设计产品提供更大自 由,因工业产品的艺术品格问题时时充满 着矛盾。 5.工业设计:(广义)以工业大生产为背景 的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两者自觉结合,包 括工业设计创造性活动设计出来的工业 产品,和为实施这种设计而创造出来新型 设施,环境以及整体上活动的组织。(狭 义)即工业产品设计又称为“工业造型设 计”“工业设计”“工业艺术造型设计”等。 6.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或称环境艺术设计。 两种:①广义的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及园 林设计,还包括室内设计②狭义的环境设 计,主要指区域环境设计(也属广义的环 境设计范围),例住宅群设计、旅游风景 区设计、纪念性区域设计、文化区设计等。 7.园林设计:“设”者,陈设,设置;“计” 者,计谋,策略之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 地形(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 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 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地。 8.视觉传达设计:或称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视觉信息传播设计、形象推广设计。目前 这一设计形态的对象还不大统一,对于什 么是视觉传达设计存在许多争议。视觉传 达设计也许可以大致上划定是指以现代 公共信息传播为宗旨的视觉造型设计。当 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来到一起共享某种信 息时,传播行为和传播关系发生了。按具 体传播方式不同,视觉传达设计一般可分 为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和其他视觉传达设 计。而一种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宽泛理解, 将装潢设计,广告设计等都列于其名下。 9.人类通过造物实践使自然人化。所谓自然 人化,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使外在自然 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人化”,内在自然的 人化,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以 至器官的人化。 10.内在自然人化三个领域:①认识领域,主 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意志领域,主 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③情感领 域,主要培养人的美感情操审美能力 11.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对形式美感意义: ①什么是美感的原始积淀?人类利用和 创造石器,在这一系列合规律性活动中, 培养人对自然秩序的领悟、想象、情感和 理解。当通过自身的自觉实践达到目的 时,就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这即可能是 美感的原始积淀②原始积淀促进了形式 美感产生、丰富和发展,在劳动生产中, 在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的创造和使用过程 中,人类既产生了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实 用感,积累了从属于实用感的形式感—主 要是形体感和节奏感。总之,在原始的积 淀中形成了审美的心理结构。人们在主体 能动活动中感自己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 的合一对规律性的把握,对自然秩序感受 产生审美愉快。 12.艺术积淀三个过程:①从再现到表现,远 古器物图形都经过写实、变形、抽象,直 至符号化过程②从表现到装饰。表现性的 图形经不断抽象成了有意味的形式。有意 味的形式看多了,普遍化以后,就逐渐演 变成装饰美成为形式美③从再现到表现 直至装饰,又从装饰转向再现。艺术发展 始终遵循着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当艺术 变成一种纯审美或纯粹的形式美,艺术本 身就会走向衰亡。从再现到装饰,从装饰 又回到再现的过程,是形式美积淀过程, 是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数字方程式不断 丰富,人类内在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 13.宗教文化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 化三位于一身,具有强大包容性。 14.苏格拉底美学贡献观点:①试图在目的论 和道德学基础上思考美学和艺术问题,提 出真善美统一的观点,②没有把美和善两 个不同概念区分开来,对美的本质的讨论 未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在西方美学史上第 一次严肃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非 凡意义,意味着美这个词已开始从日常的 评价意义上升为独立美学范畴,美不再只 有美好的意思,而且进入了普遍本质的层 面,成了一切美的事物共同性质和根源。 15.柏拉图美学理念:柏拉图生于雅典最具有 名望的家族,父母为雅典著名政治家的后 裔。他是希腊古典时期雅典最著名哲学家 之一,著作中,第一次把美和艺术的概念 纳入严谨的哲学体系,以哲学对话的形 式,在不同观点对立和争辩中进行探索。 16.理念说柏拉图美学的基石和归宿,柏拉图 着重从理念说角度论述美的理念的特征, 强调美是绝对的、统一的和永恒不变的。 17.亚里士多德美学观点:①如果说理念论是 柏拉图美学的基石与归宿,那么对理念说 的批判是亚里士多德美学的起点②理念 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割裂个别与一般、普 遍与特殊的关系,把一般和普遍看作是超 越于个别和特殊之上的东西,从而流于空 谈③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美在于 事物形式的有机整一性,美是事物的、可 以感知的感性性质。 18.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美学的真正创立者, 因此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 19.崇高:在美学上是指具有博大、雄伟、壮 观或悲壮等属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物质 形式的,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或者是二 者兼有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包括 惊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 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情感反应。 20.中和:是中国美学的特有术语,基本特征 是协调和谐,刚柔相济,安宁平和,体现 “中庸之道”。 21.拨尔而怒:指刚健奋发,表现出奴隶制社 会上升时期社会风貌和趣味。 22.哲学观对设计观的影响:①中国古代哲学 家认为人是宇宙大化一部分,人同世间万 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产生出来的,整个天 地自然是一个包含人类自身内在的、充满 着勃勃生机的、不断变化流动的、生生不 息的过程②这样一种哲学观直接影响设 计观,这种设计观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从 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器物的设计,把人 们所制造的各种器皿和物品看作是整个 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产物,因传统哲学强 调天人合一,人要效法天地,与天地自然 共生存,遵从自然规律。这种宇宙自然观 及对自然的价值观,使人们在设计中要考 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整体关系。 23.普金—19世纪上半叶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种种观念的先驱。是英国建筑师、作家、 理论家和文物工作者,英国天主教复兴运 动和哥特复兴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对哥 特式建筑风格尤为推崇,始终是哥特风格 倡导者。 24.普金建筑设计定理:①建筑必须便利生 活,讲究结构,合乎时宜,否则就没有任 何特色可言②所有的装饰物必须使建筑 的基本结构更加丰富。 25.罗斯金—英国著名作家、政治家、艺术理 论家,技术美学思想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的积极倡导者。对现代设计美学的主要贡 献:提出了艺术工业问题,认为工业艺术, 日常生活用品艺术是艺术大厦的基石。但 艺术品不能通过机器生产,把设计和操作 重新结合,恢复和提高大众追求,提高大 众的鉴赏力。 26.莫里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工艺美术家, 是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实践者和近代欧洲 设计艺术的奠基人。 27.工业美结构要素:罗拉对工业美提出一种 结构分析理论:功能的结构、材料的结构、 机体的结构、形式的结构、环境的结构。 28.包豪斯的主要理论原理:1)废除传统的 形式和产品外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 能,尊重结构自身的逻辑,强调几何造型 的单纯明快,促进标准化并考虑产业因 素,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 2)它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看到了 产品审美形态的决定性基础,并主张使产 品的审美特性寓于技术的目的性形式之 中,达到实用,经济,美观。 29.包豪斯的审美设计观:1)主张实现审美 与实用、功能的新统一,2)包豪斯实行 双轨式教学,设计课由造型教师与技术教 师共同教授,使学生避免了对艺术造型和 技术原理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培养出来的 学生具有审美与技术的双重才能,3)形 成了构成主义的工业设计风格特征,注重 对新材料、新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废除外加的装饰,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及 审美的结构和单纯明快的风格,可以说是 真正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起点,4)确定了 建筑上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30.包豪斯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1)接受艺 术的新潮,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用到建筑 和工艺品设计上2)注重实用,把功能作 为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3)按照 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和设计方 面加以谋划,以达到艺术效果,实现功能 和艺术的统一。 31.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是后现代 追求人情化、个性化三种主要设计方法。 32.文丘里、斯特恩、詹克斯三位大师级人物, 构建起了后现代建筑理论框架。 33.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意大利 极端设计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埃托*索特萨 斯成为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运动颇具影响 的发言人。是设计界的特立独行者(索特 萨斯)(用比拟的方法设计了(“机器人书 架”、)(曼迪尼、)(布兰兹)称为意大利 激进艺术设计的“(三驾马车”。) 34.追寻高技术倾向设计的起因,源于20世 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和20世纪50年 代后期的阿齐格兰姆派的结构美学思想。 35.如何理解高技派?高技派定义:(广义) 指那些使用和表现了当代最高强、最先进 的来到达各种设计,生态使用要求的建 筑。(狭义)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 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 以炫耀,尚称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 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 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36.高技派的设计理念:技术乐观主义 37.极少主义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 盛的一个设计风格,渊源可以追溯到密斯 *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是对密斯*凡*德罗设计思想的极端发挥。 38.极少主义风格的特征:1)用一种简单到 无以复加的方式,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 格,主张维护产品设计的固有要素,提倡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原则,2)主张纯 粹的线条与形式、整洁无装饰的外表和理 性化格子形式的追求。 39.美是什么和美的本质理解?美是美学界 的哥德巴赫猜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 从古至今对美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阐述,他们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从审美 对象对人的功利、从客体的特性、从主体 的审美感受等反面研究,对美赋予了不同 的定义。1)李泽厚关于美三层含义的论 述:第一层,审美对象,第二层,审美性 质,第三层,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2)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①美与原始的 巫术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②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并受到社 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的审美活动是 一种社会现象。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感性显现。人类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 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是劳 动创造了美的根源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 践中。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把原始的自 然改造成人化的自然。一方面把自身的自 然改造成具有知、意、情的人化了的内在 自然。只有当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实践过程 及其成品中感性地显现出来,得到人们的 关照,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的时候,人 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 40.美在今天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感官愉悦的 强形式,是羊大则美的沿袭和引申②表示 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是羊人为美、美善合 一的延续③专指审美对象,指使你产生审 美愉悦的事物、对象。 41.美感属于内在自然的人化,可分为感官的 人化和情感的人化两方面。 42.设计美本质特征?功能性特征、社会性特 征、形象性特征、变异性特征。美是美学 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 度,从古至今对美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与阐述,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从审美对 象对人的功利、从客体特性、从主体的审 美感受等反面研究,对美赋予不同定义。 43.如何理解设计美学①从本质意义上讲,设 计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人自身的生存 环境加美化的宜人化的新兴学科是设计 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是把美学原 理应用到设计艺术(包括艺术设计,工业 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是一 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美学 的规律的学问。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 距离②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材料美要素、 结构美要素、形式美要素、功能美要素。 44.设计美学是设计学分支,是设计学基础学 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最基本范 畴。 45.研究人体工程学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劳动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的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 46.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 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 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的交互作用 着的各组成部分(效率,健康,安全,舒 适),在工作条件下,在家庭中,在休假 的环境里,如何达到最优化的问题。 47.设计活动的基本环节:一、孕育与准备的 过程,二、构思与创造过程,三、验证过 程,四、设计提交过程,五、组织生产过 程,六、市场化过程。 48.材料形成一定的结构通过三种方式来表 现:①是所谓“塑造”方式。②“筑构”。 ③“平面构成”。 49.博克的美学观点:1)美是物体中能引起 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2)美的原因不 在比例、适宜或效用3)美的事物的特征 (美的真正原因):小、光滑、逐渐变化、 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等。这些美所依存的特质不由主观任性而 改变4)松弛舒畅是美所特有的效果5) 崇高与美的比较。 50.结构表现形式:①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工 业设计应运而生,改变了人们一味模仿传 统工艺结构的旧习,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寻 找新的结构形式②裸露结构表现法是现 代设计常用的结构表现形式③隐藏结构 法则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产品的常用手法。 51.产品结构的特征:①产品结构的层次性。 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有若干不 同的层次,而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又有它自 身赖以组成的材料②产品结构的有序性。 指的是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和 合规律性的统一③产品结构的稳定性。指 的是产品作为有序的整体,无论属于一种 静态结构或动态结构,它的各种材料之间 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52.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美 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 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 美主体所反映的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 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 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53.设计美感本质特征:①设计美感的直接功 利性②设计美感的形象直观性③**的想 象创造性④**的情感愉悦性。 54.在设计美的创造中,精神能量必须转化成 现实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存在。设计美 感的情感愉悦,既包含了(艺术审美)情 感愉悦性的形式体会,又包含了(科学审 美)情感愉悦性的理性价值。 55.设计美感心理因素:①设计审美感知②设 计审美想象③**情感④**理解。 56.造物生产与艺术创作的情感体验存在两 反面差异:①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个人的激 情、情感意味,渗透在作品中,构成作品 的核心,成为感染欣赏者的内动力和根 源,而技术美中所蕴藏的情感,则是凝练 在产品上的,相对抽象的社会情感②在艺 术美的创造中,情感常常成为艺术创作的 催媒剂,而技术美的创造,精神能量转化 成物质能量,情感本身无法直接熔铸到产 品中去。艺术创作为我,造物生产为他。 57.设计活动基本环节:①孕育与准备过程。 ②构思与创造过程。③验证过程。④设计 提交过程。⑤组织生产过程。⑥市场化过 58.农耕文明的手工艺设计与制作融为一体, 工业文明设计与制造相分离。 59.感官的人化,哲学上讲,就是马克思所说 的感性的功利性的消失,或者说感性的非 功利性的呈现。 60.瓦特发明蒸汽机大机器批量产品出现为 界限,划分手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61.狞厉的美:看起来狞厉可畏,却积淀着深 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与无可阻挡 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构成了崇高的 美,李泽厚将这种威吓概括为青铜艺术的 狞厉的美。 62.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局限性:过于强调 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容 易忽视产品与人的情感的和谐、交融,及 对优秀传统的继承,由此,引起了后现代 主义的强烈指责。 63.老子:“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