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麻醉优缺点

静脉麻醉优缺点

静脉麻醉优缺点
静脉麻醉优缺点

静脉麻醉优缺点

主讲:刘明丽

静脉麻醉为发挥各个药物的特点,以达到麻醉平稳、对生理扰乱轻、副作用少、苏醒快,多采取复合应用,因而又称静脉复合麻醉。本法可用于不作气管插管的短小手术、全麻诱导气管

播管和全麻维持.小儿用药按体重计算。静脉麻醉是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优点

·无污染

·气道手术

·诱导迅速

·对呼吸道无刺激

·体外循环转流期间

·操作方便和药物无爆炸性

·可以避免某些吸入药的毒性

局限性

·肌松效果差

·个体差异的问题

·代谢受肝肾功能影响

·可控制性不如吸入麻醉

·静脉麻药镇痛效果不强

·依体重计算给药不科学

·无法连续监测血药浓度

·无任何一种静脉麻醉药能单一满足麻醉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7-03-22T16:23:15.7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邓天良[导读] 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 (广元市剑阁县中医院麻醉科;四川广元6283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以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长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为麻醉效果的评定指标,评价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麻醉效果。结果丙泊酚组患者的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 与异氟醚组相比均较短,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异氟醚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对进行胆囊切除等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丙泊酚的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方式,起效迅速,患者苏醒较快,可在术后短时间内拔管,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等基本生命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手术中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异氟醚,吸入麻醉,临床效果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esthesia and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Deng tian liang Jiang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6283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esthesia with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 induction, recovery, duration of extub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evaluated as the anesthesia indexes. The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random digital method. Anesthetic effect of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Results The anesthesia induction, recovery and extubation time were shorter in the propofol group than in the isoflurane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nausea and vomiting was lower in the propof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soflurane group (P0.05) .Conclusion Propofol is an effectiv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surgery such as cholecystectomy. The rapid onset of action and rapid recovery of the patient can be extubated in a short time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hemodynamics and other basic life func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safe and reliable, it is worth in the future clinical surgery for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propofol, feedback target - controlled infusion, is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clinical outcome 临床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合适的麻醉方式,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麻醉诱导及苏醒,且能够保持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稳定,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无严重影响[1]。异氟醚吸入麻醉具有调节方便、肌松药物使用量低、术后肌力变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等优点,但存在苏醒时间较长,造成呼吸道管理难度大,影响呼吸和循环稳定,恶性高热发生的风险等缺点。丙泊酚全静脉麻醉诱导迅速、过程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靶控输注TCI(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即目标药物浓度输注,是一种精确的给药方式,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下行静脉麻醉(TIVA)可提高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可控程度[2]。近年来我院引入靶控输注TCI技术,并应用于胆囊切除术等普外科手术中,效果较好。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择期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在18-60周岁;(2)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麻醉风险评价等级为ASAⅠ-Ⅱ级;(3)无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疾病;(4)不吸烟,不嗜酒;(5)无手术史;(6)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出血量过高,术中进行输血操作;(2)术中更换麻醉药物;(3)中转。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各45例。其中异氟醚组男性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6.7±14.1岁,手术类型: 鼻息肉切除术20例、乳腺癌根治术12例、胆囊切除术13例。丙泊酚组男性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7±12.4岁,手术类型: 鼻息肉切除术19例、乳腺癌根治术13例、胆囊切除术23例。两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30 min,两组患者均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以及0.1 g苯巴比妥钠。异氟醚组:45例患者进行3.4%异氟醚吸入同时静脉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0.5ug/Kg、维库溴铵0.1mg/Kg行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根据患者HR、BP的动态变化调节患者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浓度为1%~2%)。手术结束前10 min左右,停止吸入异氟醚;丙泊酚组:45例患者静脉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0.5u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注射液1.5~2.5mg/Kg完成气管插管,使用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维持麻醉。麻醉医师根据术中肌松需求维库溴铵追加量两组均为1/3~1/2插管量。靶控体系包括输注泵、计算机、脑电功能监护仪等。设置靶浓度为4 μg/mL,反馈指标为术前基础值BIS=50、MAP=80%。在手术过程中,当患者BIS<50或MAP<80%术前基础值时,反馈输注系统接受信号,停止麻醉过程;若患者BIS>50或MAP>80%术前基础值,则反馈输注系统继续给药。手术前10 min停止丙泊酚输注。术中若遇到异常情况,如患者收缩压降幅大于术前基础的30%,则给予6mg麻黄碱,可追加剂量。 1.3评价指标 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率变异指数(术前基础值、术中峰值、谷值),根据麻醉效果相关评定标准,以不同组患者麻醉诱导、苏醒、拔管时间长短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为麻醉效果的评定指标,评价两种方法的麻醉效果。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进行χ2 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 方法及内容 可以使用单一药物,也可以多种药物复合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手术。麻醉前准备与吸入麻醉相同。 硫喷妥钠 1.用生理盐水配制成 2.5%溶液静脉注射。注药速度不能过快,忌注入动脉或血管外。给药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喉痉挛和呼吸循环抑制的发生。 2.用作全麻诱导(6-8mg/kg)、短小手术和抗惊厥,成人单次用量一般不超过1g. 3.哮喘、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喉颈部感染患者禁用硫喷妥钠。口腔、咽喉、颈部长时间手术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者不宜单一使用硫喷妥钠。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良和缩窄性心包炎手术应慎用。 羟丁酸钠 1.首次剂量50-100mg/kg,小儿可达100-125mg/kg,维持时间约60min,追加剂量为首次量的一半。 2.本药毒性小,适用于肝或肾功能障碍、休克和危重患者。由于无镇痛作用,需与其他麻醉剂配合使用。 3.单独应用,特别是注药速度过快时易发生肌肉震颤和癫痫样发作,伍用镇静剂可防止。亦可发生心动过缓和低血钾症,应予注意。 4.严重高血压、癫痫及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慎用。 氯胺酮 1.术前应给予阿托品和镇静药。 2.作用时间短,无肌肉松弛作用,对肝、肾功能无损害,主要适用于体表手术、烧伤创面处理、小儿手术,多和其他麻醉药复合应用。 3.严重高血压病、颅内压升高或眼压增高患者、严重心力衰竭、冠心病、呼吸功能障碍或有精神病及精神病家族史者均不宜应用。 4.首次剂量为2mg/kg静脉注射,30-60s发生作用,维持10-15min;4-6mg/kg肌内注射,3-4min发生作用,维持25min左右。亦可配制成0.1%-0.2%溶液连续静脉滴注。 5.注药速度不宜过快。麻醉中若出现呼吸抑制或暂停,应予氧气吸入或进行人工呼吸。 6.大量使用氯胺酮后,苏醒期应加强观察。对谵妄、躁动、呼吸抑制、延迟苏醒等情况和个别病人可发生的锥体外系征均应及时进行处理。伍用地西泮(安定)尤其是咪唑安定可减少或防止苏醒过程中谵妄。 异丙酚(得普利麻) 1.可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特别适用于短小手术)也可用于ICU病房镇静。 2.诱导剂量为1.5-2.5mg/kg.麻醉维持可间断静脉给药(每6min给予1mg/kg)或持续静脉滴注[80-150μg/(kg.min)].该药镇痛作用差,若用于麻醉维持,应复合吸入麻醉药或镇痛药。 3.剂量较大时易引起血压下降,应加快输液,必要时应用升压药。老年病人与心功能不全者药量酌减。 依托咪酯 1.多用于全麻诱导(剂量为0.15-0.3mg/kg)和短小手术,也可以用于麻醉的维持和镇静。 2.单独使用,部分病人产生肌震颤,术前用氟哌啶、芬太尼可减少其发生。 3.注射部位可能产生疼痛以及静脉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可减小这一副作用。 4.该药的另一个副作用是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应激反应,应予注意。

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并发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并发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手术后患者的不适感受。主要表现为干呕、恶心或呕吐。引起PONV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患者病情、手术方式、和麻醉等因素都会影响PONV的发生。其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密切相关。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与机体神经系统呕吐中枢的许多受体有关(多巴胺能、毒蕈碱能、5-羟色胺、组胺和阿片受体等)。各种麻醉药可能正是通过上述途径触发了相关受体而导致了PONV的发生。本文简要介绍麻醉药物致PONV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比较 静脉麻醉药与吸入麻醉药在致PONV方面的作用。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参考,有助于麻醉医生更合理和应用的选择麻醉药,以减少PONV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1麻醉药致PONV的原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麻醉药引起PONV的原因与麻醉药物对多器官的作用有关。各种麻醉药可通过以下机制中的一种或多种导致PONV的发生。 1.1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麻醉药的致吐性可能与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或药物的拟交感作用有关。Jenkins等[1]认为在使用致PONV作用很强的环丙烷和乙醚后,循环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而致PONV 作用相对较弱的甲氧氟烷则不升高,并具有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在给猫脑室内注射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后可诱发呕吐反应。所以交感兴奋和儿茶酚胺循环浓度升高最终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 1.2低血压 麻醉期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低血压引起恶心呕吐的机制可能有:①内源性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呕吐;②激活心室内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的机械感受器,可能引起呕吐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低血压导致的恶心呕吐在椎管内麻醉中更为多见。 1.3内源性激素分泌 内分泌因素与PONV相关。成年女性PONV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成年女性病人血浆内性激素及黄体酮水平升高有关,女性在月经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平时更高。麻醉药可能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激素,有动物试验证明,给动物静脉注射或脑室内给与麻醉药后分泌大量的激素类物质包括:血管紧张素II、AVP、蛙皮素、胃泌素、TRH和VIP等。各种激素类物质最终作用于呕吐中枢引起PONV[2]。 1.4 消化道刺激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后PONV的发生率高于静脉麻醉药。这与挥发性麻醉药的物理性质有关。首先,在面罩加压通气阶段,大量气体进入胃和小肠引起胃肠道扩张和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后引起呕吐。第二,气体弥散能力强,以N2O为更明显。当N2O的肺泡内浓度达到75%时,肠腔容积扩张的速度估计可达到500ml/h[3]。肠腔的大量扩张抑制了正常的肠道运动,诱发恶心呕吐。麻醉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收缩功能降低,尤其降低食道下段括约肌(LOS)张力和胃动力。LOS张力降低使胃内容物反流入食道、口腔,引起呕吐甚至窒息。LOS张力降低并非麻醉药的外周作用,可能是脑干对传入LOS的迷走神经的中枢调控改变所致[4]。 1.5颅内压升高 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和氯胺酮等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升高,尤其是吸入浓度大于1MAC 时。颅内压升高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并抑制胃肠道功能,促使PONV的发生[5]。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 究 【摘要】目的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 取来我院治疗的68例老年手术患者(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68例老年手术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实施吸入麻醉,实验组34 例老年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分析比较两组老年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h、3h、24h的 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老年手术患者比较可得,组间术后1h、3h的认知功能 评分的结果存在差异,P<0.05,但组间术前及术后24h的认知功能评分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相比于吸入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认知 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老年;术后;认知功能;影响 较多研究证实,老年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常易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 记忆力下降、精神紊乱、焦虑等,若不及时加以干预,严重者导致痴呆,极大程度影响了老 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有研究显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手术创伤、患者年龄、麻 醉方式以及体外心肺转流等原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1-2]。我院为了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 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别对该类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吸入麻醉,现详 细内容见下文。 1 68例老年手术患者的资料和方法 1.1 68例老年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 抽取来我院治疗的68例老年手术患者(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 目标对象,对68例老年手术患者实施随机分组。 实验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男女分别为20、14例,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6、60岁,34例患者年龄均值为(68.56±0.31)岁;体重为47至80kg,平均体重为 (69.24±2.61)kg。 对照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男女分别为21、13例,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5、61岁,34例患者年龄均值为(68.71±0.35)岁;体重为46至81kg,平均体重为 (69.51±2.44)kg。 实验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对照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无显著区别,P大于 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均给予0.4mg/kg维库溴铵、0.2mg/kg依托咪酯及 2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并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对照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在此基础 上实施吸入麻醉,主要给予患者吸入浓度为3%的七氟烷,同时对其泵入5μg/kg瑞芬太尼以 维持麻醉;实验组34例老年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主要对患者静脉滴注5mg/kg丙泊酚,同时对其泵入5μg/kg瑞芬太尼以维持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均对两组患者实施生命体征指标(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1.3 评估指标

局部麻醉麻醉机规范

DATEX- OHMEDA麻醉机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一.整机外观检查检查电源线,气源管路;机器外部过滤网,是否有堵塞,做好必要的清洁除尘。看钠石灰是否需要更换,积水盘中有无积水。二.连接好气源,接通交流电开机,让机器完成必要的开机自检,看后备电池是否正常充电或已充电完毕。查看回路部分有无破损造成漏气。检查废气是否正常排放。 三.进行ABS回路漏气检查(包括手控状态和机状态控) 四.连接模拟肺,将开关置于机控状态,看打气是否正常,各个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氧浓度,气道压力等)是否监测正常。五.使用快速充氧,流量调节等开关,感觉其动作是否灵活,观察呼吸活瓣工作情况。 六.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手动调节各个参数,使机器处于待机状态。 七.将采样管连接至病人回路当中开始手术。 八.注意事项: 1. 手术结束后应该及时关闭气源,断开交流电源。 2. 将流量传感器模块和钠石灰罐从回路中拿出防止回路积水,避免损坏传感器以延长其寿命。 3. 根据手术量对回路进行定期除水保养。 4. 定期对后备电池进行完全的充放电以延长其寿命。 5. 每次更换钠石灰后应注意及时清除残留在钠石灰罐边缘特别是密封圈周边的粉末颗粒,防止粉末沉积造成开启和关闭困难。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也称部位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状态下,将局麻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这种阻滞应完全可逆,不产生任何组织损害。局部麻醉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安全、患者清醒、并发症少和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 英文名称local anesthesia 特征与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首先,局部麻醉对神志没有影响;其次,局部麻醉还可起到一定程度术后镇痛的作用;此外,局部麻醉还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可阻断各种不良神经反应,减轻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恢复快等优点。 但是,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在临床上往往相互补充,不能把这两种麻醉方式完全隔离开来,而应该视之为针对具体患者所采取的具有个性化麻醉方案的一部分。如对于小儿、精神病或神志不清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局部麻醉完成手术,必须辅以基础麻醉或全麻;而局部麻醉也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手段,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是指那些在人体的限定范围内能暂时、完全、可逆地阻断神经传导,即在意识未消失的状况下使人体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觉,以便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局部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根本区别在于:局部麻醉药与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结合后,通过钠离子通道的钠离子减少从而改变神经膜电位,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最终实现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剂则是通过影响神经膜的物理性状,比如膜的流体性质、通透性等起到麻醉作用。 局部麻醉方法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传导阻滞四类。后者又可分为神经干阻滞、硬膜外阻滞及脊麻。静脉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种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义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表神经末梢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药,难以达到上皮下的痛觉感受器,仅能解除黏膜产生的不适。可用于角膜、鼻腔、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项①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吸收过多产生毒性反应。填敷棉片应在头灯或喉镜下进行,以利于正确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局麻药易出现毒性反应,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药的速度与静脉注射相等,尤以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局麻药吸收最快,故应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大量局麻药吸收后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虚脱,因此事先应备妥复苏用具及药品。③表面麻醉前须注射阿托品,使黏膜干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碍局麻药与黏膜的接触。④涂抹于气管导管外壁的局麻药软膏最好用水溶性的,应注意其麻醉起效时间至少需1分钟,所以不能期望气管导管一经插入便能防止呛咳,于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气管黏膜的喷雾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沿手术切口线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取皮内注射针,针头斜面紧贴皮肤,进入皮内以后推注局麻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样皮丘,然后经皮丘刺入,分层注药,若需浸润远方组织,穿刺针应由上次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以减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药液时应加压,使其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2)注意事项①注入局麻药要深入至下层组织,逐层浸润,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处神经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分析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17T17:31:44.0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作者:郭志娟寸仲权张春娇和育萍洪桂仙[导读] 本文针对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给予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丽江市古城区人民医院;云南丽江674100)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吸入麻醉,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之前及术后24h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h、术后3h、术后6h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与吸入麻醉相比,对老年手术患者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更佳,可减少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老年;术后认知功能 本文针对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给予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相关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相关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时间段内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进行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63~82岁,平均年龄为(73.31±1.5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64~80岁,平均年龄为(73.33±1.60)岁。所纳入的患者与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的内容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的参与本研究,均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资料差异性并不大,均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可以对其进行对比以及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老年患者开放其外周静脉,给予乳酸钠林格液,每分钟滴注0.2mL/kg,注意对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进行严密的监测,对患者给予3分钟的面罩吸氧,对患者静脉注射0.5mg/kg的阿曲库铵、0.04mg/kg的咪达唑化、1~2mg/kg的丙泊酚、2?g/kg的芬太尼,待患者的睫毛反射已经消失、肌肉得以松弛之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进行供氧。对对照组老年患者进行吸入麻醉,使患者持续吸入异氟醚或七氟醚;对观察组老年患者进行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持续推注每分钟0.05~0.2?g/kg的瑞芬太尼及每小时3~6mg/kg的丙泊酚[1-2]。对两组老年患者的术中肌肉松弛均使用肌松剂阿曲库铵进行维持。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老年患者手术之前、术后1h、术后3h、术后6h、术后24h的MMSE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本研究的有关患者数据给予研究以及相关分析,其中的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进行表示,计量资料数据的比较则使用t检验的方法,其中的计数资料应用率(%)的方式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的数据比较则应用X2检验的方法,当p值小于0.05时,说明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h、术后3h、术后6h的MMSE评分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及术后24h的MMSE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前、术后1h、术后3h、术后6h、术后24h的MMSE评分 3. 讨论 对老年手术患者给予吸入麻醉可抑制其中枢胆碱能相关系统,容易诱发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的相关障碍,而给予老年手术患者全凭静脉麻醉因其无蓄积,作用时间比较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较快恢复[3-4]。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之前及术后24h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1h、术后3h、术后6h的MMSE评分分别为(26.49±1.01)分、(28.62±1.02)分、(29.08±0.54)分,与对照组患者的(23.52±1.54)分、(26.08±1.24)分、(28.38±1.19)分相比较,组间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可见,给予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要比吸入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恢复影响更小,有助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的较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郭媛媛.全身麻醉的不同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5-16. [2] 应婷婷.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北方药学,2015(1):171-171. [3] 江进红.浅谈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5(2):246-247. [4] 杜志文.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J].北方药学,2014(3):128-128,129.

麻醉科发展史

医院麻醉科发展史 麻醉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是一级临床科室。业务范围包括临床麻醉,危重病人的急救与复苏、重症监测治疗、急慢性疼痛治疗。随着我院外科的迅猛发展,科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和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体水平在通辽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医院麻醉科建科之初,只有一间手术室,一名麻醉医生,两名护士,做简单的临床手术。砥砺前进的十年,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已有麻醉医生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4人),专业护理人员12人(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10人)。全科人员均先后在知名三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过多篇论文,全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年手术量千余例,科室位于综合楼6楼。科室目前拥有洁净层流手术间三间,其中万级手术室一间,十万级手术室二间,其标准处于通辽市领先行列。并配有进口多功能麻醉机、进口腹腔镜、手术显微镜、钬激光、多参数监护仪、心电监护除颤仪、大型C型臂X光机及工作站、呼吸机、吊塔、电动手术床、多功能高频电刀、高级无影灯等设备。 现开展的业务有:

临床麻醉:全麻(静脉全麻、吸入全麻、静吸复合),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腰麻、腰硬联合麻醉等),神经阻滞(颈丛、臂丛等),局麻,表麻,基础麻醉,控制性降压、血气分析等。 疼痛治疗: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各种急慢性疼痛如:头颈部疼痛、肩周炎、腰腿疼、胸背部疼痛、带状疱疹疼痛;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炎、神经麻痹痉挛等。 科室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麻醉新技术的应用,如喉罩通气、支气管堵塞、可视喉镜下困难气道插管、控制降压术等,大大提高了科室整体临床麻醉水平 开展的手术种类: 外科手术:普外科腹腔镜手术、胃大部切除术、脾脏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肠切除肠吻合术、肾脏破裂切除术、肛肠手术,泌尿外科手术,小儿外科手术,各类开放及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外固定架固定术;胸部手术:开胸探查术肺破裂修补术等 妇产科手术:妇科腹腔镜手术、子宫全切及次全切术、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盆腔囊肿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输卵管切除术、卵巢切除术、各类阴道手术、剖宫产术等麻醉科以提高病人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临床麻醉监测全面制度化、规范化,监护设备、设施和麻醉质控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科室一贯注重引进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临床实践,将进一步加强完善血流动力学监测、气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中患者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作者:余中良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全屏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不同的麻醉效果与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找寻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12月在我院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药物进行手术的病患8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麻醉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病患40例,为麻醉组中的病患提供全屏静脉麻醉,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静吸复合麻醉,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包括:血流的动力学变化,手术完成后病患的睁眼时间,病患清醒时对疼痛的记忆度,以及手术后24小时内病患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比得出,麻醉组中的病患在手术过程中心率为每分钟(76±8)次,比诱导前每分钟(82±8)次与对照组中病患每分钟(84±7)次的心率要低,P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分析 全凭静脉麻醉以下简称为TIVA,指的是在诱导静脉麻醉后,只选取多种段之间有效的静脉麻醉药物连续或是间断的进行复合静脉注射,保证麻醉的持续性。长时间以来医院所使用的静脉麻醉,由于控制性能差,重复使用会使药物在体内积聚,难以快速排除,并且很难判断深度麻醉,一直以来都是用全身麻醉。然而,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短时间起效的麻醉药物的产生,全凭静脉麻醉得到了发展,并且其控制性能好,已经成为手术治疗中一种重要的麻醉方式。文章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时使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静脉麻醉病患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急性总结、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到12月在我院手术过程中使用麻醉药物进行手术的病患8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麻醉组与对照组,麻醉组40例病患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49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8± 2.7)岁;心脏功能为Ⅰ到Ⅱ级;对照组40例病患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52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 3.4±3.2)岁;心脏功能为Ⅰ到Ⅱ级;这些病患经诊断均没有产生心肺、肝肾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比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心脏功能、手术类型、疾病种类等基本信息,P>0.05,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麻醉方法两组病患在手术前30分钟内均为其提供0.1g的鲁米那与0.5g的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两组病患进入手术室后,使用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使用氧气呼吸仪辅助病患呼吸。对照组:静脉注射0.7到1.0μg/kg的芬太尼以及1到2mg/kg的丙泊酚,0.014到 0.020mg/kg的咪唑安定,等病患的肌肉放松后为其提供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仪辅助病患呼

静脉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简称静脉全麻,是指将一种药物或者几种药物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优点: 起效迅速,患者舒适,易于接受,操作简单方便。 缺点: 注射部位疼痛,容易过量,不可精确控制。 分类:1:单次注入法:将一定的药量一次性静脉注入,以迅速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多用于麻醉诱导或者短小手术.缺点是容易药物过量,产生呼吸循环抑制。 2:多次注入法:先静脉注入较大剂量的麻醉药,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手术需要分次追加麻醉药,以维持一定麻醉深度,此方法患者麻醉药浓度会呈锯齿样波动,麻醉深度也会呈锯齿样波动。 3:连续注入法: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不同的速度滴入或者泵入静脉麻醉药的方法来维持麻醉深度,此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分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波动,不仅减少麻醉药的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4:靶控注入法:是指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浓度来维持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方法。 常用药:丙泊酚氯氨酮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等 1:丙泊酚 特点:麻醉可控性强,起效快,诱导平稳,持续时间短,苏醒完全,无噩梦瞻望等精神症状,保护脏器功能,降低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有一定呼吸抑制作用,与注药速度有关,注射部位疼痛,可以预先给予麻醉性镇痛药或者小剂量局部麻醉药预防。 用法:诱导量是2毫克/KG,对于体质强壮患者可以增加1/3药量。追加量可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或者病人的反应追加诱导量的1/2或者1/3. 适应证:麻醉诱导全凭静脉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的镇静和强化门诊小手术和内镜检查ICU患者的镇静。 禁忌证:丙泊酚过敏严重的循环功能不良3岁以下的小儿高血脂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癫痫等 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过敏反应呼吸循环的抑制肌肉颤抖等 2:氯氨酮优点 氯胺酮是唯一一种产生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对呼吸抑制作用轻,还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状态,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有循环兴奋作用,一般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有利于循环的维持。但是对于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或者交感活性减低的患者,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抑制。 缺点:没有肌松作用,表现为肌张力增加,对于肌松要求高的手术应复合肌松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增加脑代谢,升高颅内压,故不适用于颅脑手术。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升高眼内压,不适用于内眼手术。麻醉苏醒期间精神副反应发生率高,出现噩梦,幻觉,错觉,心境改变和瞻妄等。 用法:肌肉注射4~6毫克/KG,2岁以内的婴儿可加大剂量10毫克/KG。给药后2~5分钟起效,维持20~30分钟。术中可根据情况追加首次剂量的1/2或者1/3. 静脉分次注药首次剂量为1~2毫克KG,维持10~15分钟.追加剂量为首次量的1/2.为了减少其精神副反应,常复合具有中枢性镇静作用的静脉麻醉药,如安定,咪达唑仑。 适应证:各种短小手术如清创缝合,烧伤换药,脓肿切开引流。小儿,休克或低血压早期麻醉诱导。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麻醉。区域麻醉的强化。

静脉局部麻醉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

静脉局部麻醉在四肢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4-04T15:10:59.42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期作者:赵雷[导读] 四肢受伤骨折患者,创伤部位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211)【摘要】目的:探讨局部静脉麻醉在四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及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肢体受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处理,观察组采用静脉局部麻醉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 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7.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四肢手术采用局部静脉麻醉简便安全、见效更快,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手术;局部静脉麻醉;局部神经阻滞【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09-02 四肢受伤骨折患者,创伤部位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大部分四肢手术可以采用周围神经阻滞,静脉麻醉或椎管内阻滞镇痛,根据手术部位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受伤患者采用静脉局部麻醉对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肢体受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处理,观察组采用静脉局部麻醉处理,对照组其中男性 21例,女性19例,年龄 18~52岁,平均为 33.4±2.5岁,体重45~82kg,平均体重(59.7±5.5)kg;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 19~59岁,平均为34.6±2.5岁,体重43~81kg,平均体重(60.3±1.5)kg。两组患者的体重、性别、年龄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术前签麻醉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麻醉手术相关情况,消除患者的担忧,术前分别给予阿托品0.5mg,鲁米那100m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通静脉通道,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SPO2)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处理,在上肢进行臂丛阻滞麻醉,在臂丛周围一次性注入250~300mg的1%利多卡因。下肢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间隙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200~300mg,麻醉起效时间为四肢沉重无力时,手术近端按常规放置止血带(单头),消毒铺巾后,肢体驱血,止血带充气压力为300mmHg。 局麻组开放术肢掌背静脉,在受伤肢体带上双头止血带,肢体远端静脉插管。抬高身体2~3分钟,用弹力绷带从远端肢体紧绕到近端以驱除肢体血液。首先将近侧肢体止血带充气至在肢体侧收缩压为100mmHg的压力,然后放平肢体,释放弹性绷带。充气后仔细观察压力表,注意谨防漏气使局部麻醉药进入全身循环,导致局部麻醉剂中毒反应。经已经建立的静脉通道注入上肢一般采用200~250mg浓度为0.5%利多卡因进行注射,下肢一般采用200~250mg浓度为0.25%利多卡因进行注射。缓慢注射(时间大于90秒)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麻醉作用一般在3~10 min后产生。 1.3 观察指标与效果评价标准 对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进行记录。效果评价标准:显效:疼痛感消退且神情舒缓;有效:表情稍显局促,疼痛感显著缓解,且疼痛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无效:表情痛苦,疼痛感强烈,没有解除疼痛[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30~90min结束,麻醉操作时间为2~10min,术后无不适反应及并发症。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剂起效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2.25±0.52min,麻醉剂起效时间(2.40±0.75)min;对照组麻醉操作时间5.35±1.06min,麻醉剂起效时间(7.32±1.35)min。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剂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40例,显效23例(57.5%),有效15例(37.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40例,显效5例(12.5%),有效26例(65.0%),无效9例(22.5%),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四肢手术大部分可以在外周神经阻滞、静脉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阻滞下进行,应根据手术部位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尽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四肢断肢再植等显微外科手术历时较长,应密切监测,神经阻滞有利于血流灌注(无神经支配移植物的血管痉挛无效),辅以镇静可以保持患者安静,有利于精细操作。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血液稀释,降低血黏度,防止体温过低等可以改善血管灌注,增加手术成功率,但应注意为改善微血管吻合口的血流而使用的抗凝药、纤溶药和平滑肌松弛药物对患者的影响。适当的术后镇痛可减少血管的痉挛,改善肢体血流。静脉局部麻醉适用于能安全放置止血带的远端肢体诊疗,受止血带限制,时间一般在1~2h内为宜。下肢主要用于足及小腿的诊疗,采用小腿止血带,应放置于腓骨颈以下,避免压迫腓浅神经。如果合并有严重的肢体缺血性血管疾患则不宜选用此法[3]。为了防止患者因静脉局部麻醉而中毒,医生进行麻醉操作时要控制好麻醉时间和药剂份量;在注射麻醉剂时,应缓慢推注。静脉局部麻醉主要并发症是放松止血带后或漏气致大量局麻药进入全身循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所以应注意在操作前仔细检查止血带及充气装置,并校准压力计;充气时压力至少达到该侧收缩压100mmHg以上,并严密监测压力计;注药后20min以内不应放松止血带,放止血带时最好采取间歇放气法,并观察病人意识状态。

浅析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

浅析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 发表时间:2015-10-30T10:53:23.2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作者:范崇刚 [导读]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其可控性、麻醉效果均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从而为寻找更安全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择期手术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静吸复合麻醉择期手术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呼之睁眼时间、麻醉清醒后患者对术中疼痛的回忆、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心率为(75±9)次/min,低于本组诱导前心率[(83±9)次/min]及对照组术中心率[(80±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为烦躁2例(2.04%)、恶心2例(2.04%),低于对照组[7例(7.14%)、9例(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其可控性、麻醉效果均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效应室靶控输注;丙泊酚;芬太尼;哌库溴铵;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是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仅使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物间断或连续复合应用静脉注射,维持麻醉[1]。静脉麻醉长久以来,因其可控性较差、静脉麻醉药物反复使用会在体内蓄积、难以迅速消除及麻醉深度难以判断,一直用于吸入全麻的辅助[2]。笔者对我院使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与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12月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择期手术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8例,女40例;平均年龄54.83岁;心功能Ⅰ~Ⅱ级,均无严重心、脑、肺、肝脏等并发症。选取同期静吸复合麻醉择期手术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7例,女40例;平均年龄55.25岁;心功能Ⅰ~Ⅱ级,均无严重心、脑、肺、肝脏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肺功能、疾病类型、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道,持续面罩吸氧3 min。对照组: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0.7~1.0 μg/kg,咪唑安定、哌库溴铵0.014~0.020 mg/kg,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观察组:应用效应室靶控输注(TCI)泵,设定诱导效应室靶浓度为3 g/ml[4];待注射泵显示达到效应室靶浓度或患者眼睑反射消失,静脉推注1~2 mg/kg琥珀胆碱,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 1.2.2 全凭静脉维持麻醉麻醉诱导成功后,给予维库溴铵0.05 mg/(kg/h),丙泊酚6 mg/(kg/h),芬太尼2 μg/(kg/h)维持泵入,关闭手术切口过程中逐渐下调丙泊酚浓度,至术毕停止输注,术后30 min停止输注芬太尼。待术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清醒后拔除气管内插管。 1.2.3 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5 min,给予1%~2%异氟醚加深吸入至呼气末浓度达到0.8 MAC。在术中维持呼气末浓度在0.9~1.2 MAC之间,间断注射维库溴铵0.04 mg/(kg?h)、芬太尼1 μg/kg进行静脉麻醉维持。关闭手术切口时,停止异氟醚吸入,泵注丙泊酚。待术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清醒后拔除气管内插管。 2 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心率低于本组诱导前及对照组术中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呼之睁眼时间和麻醉清醒后对术中疼痛的回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烦躁2例(2.04%)、恶心2例(2.04%),低于对照组[烦躁7例(7.14%)、恶心9例(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TCI与传统给药模式相比,精确度更高,可控性更强,其通过计算机模拟药物在体内效应,计算出药物的初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药物注射速度,从而使血浆内达到有效稳定的药物浓度。而麻醉药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其在靶器官的药物浓度,为了使药物的麻醉效果更为安全有效,以靶器官浓度为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更具有可行性。丙泊酚在靶控输注中能更好地发挥麻醉效果,维持更加有效稳定的药物浓度,麻醉诱导过程更平稳。丙泊酚主要在肝脏代谢,在麻醉过程中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短、易清除、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本组诱导前心率,可能与丙泊酚与芬太尼均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有关。术后两组患者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丙泊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所产生的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可于停药后迅速消除。 综上所述,应用丙泊酚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并不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甚至不良发生发生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宇光,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50. [2]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96-1298. [3]章艳君,刘金柱.全凭静脉麻醉下小儿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45-4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