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法教程--金融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DOC 163页)

金融法教程--金融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DOC 163页)

金融法教程--金融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DOC 163页)
金融法教程--金融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DOC 163页)

金融法教程

第一章金融法综述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该章的内容,学员应当从总体上掌握金融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体包括金融的概念与特征,金融市场及其分类,金融工具,金融法的调整对象、体系,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外汇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金融犯罪的构成及其法律责任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学习回顾

本章教学的重点问题:

1、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2、我国金融市场的构成

3、金融工具的概念及主要种类

4、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及我国金融法的体系

5、外汇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6、金融犯罪的构成及金融犯罪的法律责任

本章教学难点:

1、金融的法律特征

2、金融与普通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关系

3、金融市场的法律特征

4、金融法律关系的构成

5、金融工具的法律特征

本章思考题:

1、试述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那些具体种类?

3、金融工具如何在市场中实现支付、流通、融资和投资的作用?

4、如何认识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构成及调整范围

5、如何理解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6、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的内容由哪些?

7、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制度有哪些内容?

8、如何防范金融欺诈?

第一节金融概述

一、金融与货币

金融即资金的借贷和流通,是指在中央银行控制和影响下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它是以银行信用为枢纽,各经济主体通过具体的信用形式和中介机构融通货币资金的一种特殊的商事活动。金融活动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与回笼,货币的借贷,外汇、金银的买卖,各种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买卖,票据贴现,信托,保险等。金融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有偿性。

金融与货币金融以货币为工具,没有货币就不可能产生金融活动。金融活动与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货币形式经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历史发展,货币形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的引起金融方式和金融关系的变革与发展;当今

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将引起金融方式、金融关系的巨大变革。

二、金融与信用

信用,也称信贷,它是货币资金借贷活动的总称。信用是资金融通的基础,资金融通是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和分配资金的。按照参与资金融通的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信用形式分为: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国际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和民间个人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的借贷活动,国家借助于举债的办法向有关组织和个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筹措资金。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及各种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以存款、放款等业务方式所组织的货币形式的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国家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包括多国政府、银行及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国际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出口信贷、项目贷款、国际债券发行、补偿贸易、国际租赁等。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发生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关系。参与资金融通的双方都是企业。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主要工具。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等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方面的信用。如消费贷款、信用卡、赊销、分期付款等。

民间信用,亦称“民间借贷”。在西方国家指相对于国家之外的一切信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消费信用等。在我国则是指居民个人之间为解决生活或生产等方面的临时需要而进行的直接借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间信用的范围和规模正日益扩大。我国

《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合法的民间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三、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是指反映货币资金供求关系及其买卖交易活动与场所的总称。它既包括直接融资,也包括间接融资;既包括有形市场,也包括无形市场。无形金融市场是以现代通讯网络为基础构成的各经济主体进行资金融通、自由交易的无形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伴随着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的真正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了信用,部分资金盈余者为追求社会平均利润,而将资金有条件地让渡给资金短缺者使用,在商品交换的同时形成货币拆借、资金调剂、票据买卖、黄金外汇买卖等资金融通场所,这些场所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络,与各交易主体相联结,便形成了金融市场。金融交易者在一般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如汇票、本票、支票、各种债券、各种具有支付功能的票据等,促使了金融市场进一步自由化和资本的证券化,使商品交换和经济活动变得更易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现在:

1.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发展从空间范围来看,经

历了一个地区性――全国

性--国际性的过程。特别是现代西方国家的金融市场,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已经超出国界的限制。各国之间的金融交易相互交叉,许多国家允许国外的投资者和筹资者可以自由参与本国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有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2.金融工具的多样化。由于二战后通货膨胀的加剧,汇率和利率波动,金融工具的激

烈的竞争等原因,导致了金融市场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如多种利率形式的债券,信托证券、双重货币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

3.金融交易的证券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社会的金融市场正朝着证券化的方向发

展,在西方金融市场的交易中,证券融资的比例不断扩大,而传统的贷款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则逐渐缩小,这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趋势。

4.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现代西方金融市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计算机手段,

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金融交易效率。

5.市场管理的自由化。各国以金融市场的管理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由严格管理向放松管理的转变。从五十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的政府和金融当局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减少行政干预。推进金融的自由化。但是,由于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相继

发生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拉美国家巴西金融危机等,各国政府逐渐形成了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的共识,即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出现了强化的新趋势。

当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将对金融立法以致整个金融法律制度的变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是一个复合大系统,包含许多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金融市场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照融资的期限,分为短期金融市场和长期金融市场。短期金融市场也称货币市场,是指1年以内的资金融通市场。包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1年以内的存贷款业务,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业务,通过票据贴现实际形成的短期贷款业务,1年期以内的各种债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以及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交易市场。长期金融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交易市场,也称为资本市场,包括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长期存贷市场,股票、债券发行和交易的证券交易市场。

2.按照融资的工具,分为票据贴现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

3.按照商品的不同,分为本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金融租赁市场、现货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

4.按照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

资市场是指不通过金融机构借贷,而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融资的市场,如证券市场。间接融资市场是指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中介的借贷而进行融资的市场。

5.按照融资的地域,分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是一国本土内各经济主体进行资金融通的金融交易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跨国界的不同国家间的各经济主体之间融通资金的金融交易市场。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1.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资功能。是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金融市场集合了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并提供了多种金融工具和选择机会,使融资双方能够自由灵活地调度资金。

(2)导向功能。金融市场在融资活动中,可以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转换功能。金融市场为各种期限、内容不同的金融资产互相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市场上,各交易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通过交易媒介,转换金融资产的期限和内容,或使短期资金长期化,或使长期资金短期化,或是从一种金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金融资产。

(4)调节功能。由于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使它成为国家对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途径。

(5)信息功能。金融市场的市场行情-资金价格是经常变化的,金融市场具有为参与者传递信息的功能。

2.金融市场的作用

(1)为互通资金有无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场所。金融市场的建立,打破了单一银行信用的状况,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多种信用形式并存的局面,为资金供求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节省融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

(2)能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将大量分散的零星的小额资金积聚起来,转化成巨额资本。

(3)有利于中央银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而这些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离不开金融市场。

(4)有利于对外开放。我国的企业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建所需外资,外国金融机构也可通过金融市场掌握信息,作出投资决策。金融市场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

四、金融工具

(一)金融工具的概念与特征

1.金融工具的概念金融工具亦称信用工具,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凭证,是货币流通关系和信用关系存在的客体。金融工具不仅是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利率及价格的书面文件,也是金融交易活动中各主体交易的对象,或称之为金融法律

关系的客体,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它是各种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必要载体。

2.金融工具的特征金融工具一般具有价格性、期限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等特征。

(1)价格性。金融工具的价格由票面价格加利率乘期限加市场收益率组成,这是投资者进行金融交易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与其票面价值或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金融工具的票面价格是市场所尚未承认的,市场是根据金融工具的现有价值和潜在价值而定的,并且受供求规律影响较大,因此,金融工具的价格与金融工具本身的价值是不一致的。金融工具的价格,除受平均利润和边际成本的制约外,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资金量和金融工具的供求关系。

(2) 期限性。金融工具一般具有一定的偿还期,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偿还期是不同的。定期存款及定期债券的偿还期即票面所规定的期限;而活期存款的期限可以看作是零,即存款人可随时提取存款,收回投资。股票作为金融工具,其期限则可视为永久性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后,无权要求股票发行人退回股票价款,股票没有偿还期,非因公司清算,发行人可以永远占有股票发行的价款。

(3) 流动性与变现性。绝大多数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依法转让,具有流动性,但不同的金融工具因自身的特性,其流动性亦有很大差异。现代创新的金融工具则十分重视其流动性,流动性是金融工具创新的活力所在或基本属性,因为流动性具有转移风险的功能。

变现性指金融工具在较短的时间里转变成现金的特性,是金融工具流动性的体现。金融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追求金融工具在较短的时间里变卖为现金而不致亏损的功能,即金融流动性原则。金融工具的信用越高,其流动性越强,越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所欢迎。

(4) 收益性。金融工具可能给持有人带来定期或不定期的收益。金融工具的收益率是指金融工具在一定的期限里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包括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平均收益率三种形式。收益率是金融工具交易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预计收益率达不到可行性研究确定的收益率时,一般应放弃该交易。

(5)风险性。任何金融工具都有程度不同的风险,风险往往与收益成正比,收益高的金融工具,其风险也较高,而风险低的金融工具其收益也较低。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信用风险指金融工具的债务人不履行义务,不按时偿还本息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工具随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导致价格下跌的风险。投资者在作金融工具交易时首先必须考虑风险因素。

(二)金融工具的法律效力

金融工具是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书面记载,其义务对各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持有金融工具人可以要求发行该金融工具者按记载的内容履行义务,即作出约定的给付,发行该金融工具者必须按书面约定的内容履行给付的义务;同时,最终持有金融工具人如果遗失证明其义务的书面文件时,一般无权直接要求发行该金融工具人对自己进行给付,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公示催告或诉讼来证实自己的权利。

(三)金融工具的种类

1.金融机构负债业务所发行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负债业务所发行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各种定期存款单,零存整取存款单,活期存款单,定活两便存款单,大额可转让存款单。存款单是金融机构发行的债据,存款人可以凭此进行变现及质押担保等金融行为。

2.金融机构资产业务中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资产业务中的金融工具包括:可在商业银行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可在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的商业银行已贴现的票据。

3.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中的金融工具。中间业务指金融机构不需运用自己的资金,仅通过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金融活动,中间业务中的金融工具包括支票、汇票、信汇、电汇,以及信用卡等金融工具,此外,商业银行开出的商业信用证和备用信用证等也可作为金融工具。

4.金融债券。作为金融工具的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按债券法规规定的程序发行的并约定在一定的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称之为金融债券。

5.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将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公司的股份采取股票的形式,股票是股份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股票具有市场价值,持有者可以凭票进行转让变现及质押担保等金融行为。

6.金融期货。金融期货作为金融工具是一种合同承诺,签定金融期货合同的双方约定在规定的日期按合同确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

若干标准单位数量的金融资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在国外还出现了外汇期权交易、股票指数期权交易、利率期权交易、利率互换交易、货币互换交易和交叉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等新的金融工具。

(四)金融工具创新

1.金融创新的概念金融工具的创新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本着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灵活运用金融交易中固有的票面价格、利率、期限、偿还方式、交易方式和风险系数等条件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投资者的需求,通过在融资条件方面的周到服务以赢得投资者的垂顾。金融创新的结果,一方面使许多原来只作为债权债务文件的(广义上的)票据成为极具流动性并可实现支付功能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使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分工界线逐渐淡化,商业银行可以使自己的负债证券化,而其他金融机构亦可使自己的负债具有支付功能,以不断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金融创新的原因金融创新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并不断推陈出新,是金融革命的重要内容。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资金需求量越大,对资金的流转速度要求越高,同时也使金融风险概率增大,金融创新正是在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以及新技术革命淘汰旧事物的风险等日渐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金融机构创造新的金融工具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风险或减少风险,其次是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以免自己的业务因技术

上落后的原因而被同业抢占。所以,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的一项不可停滞的重要任务。

3.金融创新的类型金融机构根据自己业务的特点及市场形势的需要,可以分别从风险转移的角度、增加流动性的角度、创造或增加信用的角度以及将债权永久化的角度出发,设立新的金融工具。其中风险转移的金融工具包括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利率互换交易和货币互换交易等标准合约型承诺交易;增加流动性金融工具主要指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其变现性或可转让性,例如将贷款证券化等;创造或增加信用的情形主要是指融资租赁以及回租等形式的租赁等;债权永久化的情形主要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发行在外的债券转变为股票,发行人对原债券还本付息的风险即可一次性消失,例如我国证券法规定的“可转换债券”,投资者在债券期满时可选择将其转为股票,即是金融债权的永久化。

五、金融体系与金融目标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又称金融体制,指从事金融活动的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职责、业务范围、内部构成及各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制由四大体系组成:

1.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中央银行应成为货币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建立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相分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3.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4.金融管理体系。一是金融机构对其业务活动的自我管理;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对有关金融活动的外部管理。

(二)金融目标

金融目标是资金融通预期要达到的结果。从宏观经济领域看,就是确保货币流通与币值稳定。从微观经济领域看,资金的供应者通过资金获得利息、增加收入;提高增加使用的效益。而资金的需求者融入资金则是为了补充资金的短缺与不足,扩大生产规模,摆脱资金的限制。

六、金融业

(一)金融业的概念与特征

1.金融业的概念

金融业是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产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各种金融工具筹集资金,并通过贷款、投资和租赁等形式运用资金,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为制造业、商业及消费领域服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部门,属于第三产业。由于金融业对各个行业和产业之间的资金融通和连接作用,使之成为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核心产业,是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金融业的特征

(1) 以货币为经营内容。金融业与制造业、商业以及其他产业相比,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所经营的对象为货币,即金融产业链条中进

来的是货币,出去的也是货币,以货币运动表达各个主体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除此之外没有实物运作内容。

(2) 以信用为业务形式。信用是指以有偿和偿还为条件的货币有期借贷形式。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基本的交换活动脱离了物物交易形式,而采取信用交易形式,货币资金的融通反映了信用关系,金融活动直接表现金融机构和其他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授信行为和受信行为,其中至少有一方当事人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易方式主要以信用为基础。

(3) 主体广泛。除了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外,参加资金融通活动的主体为两类,一类是资金盈余主体,一类是资金短缺主体,但一般来说主体都有盈余的时候,也有短缺的时候,他们往往以不同的身份同时出现在资金融通关系中。

(4) 金融活动场所相对固定。信用活动一般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账户上进行,所以其活动场所相对比较集中,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容易对各种金融活动进行调控和监控。

(二)金融业的作用

1.中介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各种交易活动都以货币(结算、汇兑)作为交换的中介,通过货币的中介使无数个商品联结成有机的整体,互相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业还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消费性资金变为生产性资金,将短期作用的资金变为长期资金,然后通过贷款及投资的形式将这些资金分配给资金的需求者,除了是资金

使用的中介外,还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中介。

2.服务作用。金融机构利用自己的网络及专业知识为社会公众及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例如票据服务、代收代缴和代付款项服务、保管箱、以及利用金融网络提供客户需要的其他服务等,以便节省顾客的时间,减少顾客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在金融活动中的差错,可以不断地保持社会交换及生产的高效率。

3.调节作用。现代国家经济管理两个重要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财政手段和金融信用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财政手段主要是指利用税收手段和财政政策进行社会收入再分配及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手段则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运用金融政策工具,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各界的信贷资金的投向和结构进行引导,使货币资金的流向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的意义。

第二节金融法概述

一、金融法概念与调整对象

金融法是调整货币资金融通和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

1.国家对金融活动的宏观调控关系。如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

2.中央银行与各金融机构的关系。如再贴现、再贷款及监督管理。

3.银行与财政的关系。如代理国库、代发行、买卖政府债券。 4.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如存、贷款。

5.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同业拆借、分业经营、公平竞争。

有学者将金融关系分为三类:①

1.金融交易关系。即社会经济成分之间因存款、贷款、同业拆借、票据贴现、银行结算、证券买卖、金融信托、金融租赁、外汇买卖、保险等而发生的关系。此类关系具有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性质。

2.金融监管关系。即国家以及有关的国家机关对金融市场主体以及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实施机关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前者对后者实行强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3.金融调控关系。即国家以及有关的国家机关,以稳定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控制信用规模为目的,对有关的金融变量实行调节和控制而产生的关系。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调整对象的非单一性,决定了调整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调整规范的多样性,既有民法规范,经济法规范,也有行政法规范,刑法规范,还有其他性质的法律规范。

二、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①参见汪鑫主编的《金融法学》P11-13。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串在金融立法指导思想之中,调整金融关系,管理和监督金融活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1.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规定说明了币值稳定一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货币稳定不仅被规定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而且被阐释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保持货币的稳定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由制度来保证。这里以我国经济建设中曾经出现的失误为鉴,同时吸取了外国成功的立法经验。可见,法律原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立法者不是创造法律,而是将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出来。 2.维护金融业稳定发展的原则

促进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各国金融立法刻意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当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中心议题。因为金融业是高风险产业,由于竞争的加剧,投机的升温和市场的波动,金融业的脆弱性更显突出。金融业具有系统性风险,由于货币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强化金融体系内外部联系的同时,也使金融危机具有了超强的传染能力,加大了局部金融危机诱发大面积金融风潮的可能。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已突破国界,扩大至全球。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资产质量大面积下降,违法违规屡禁不止,

金融犯罪直线上升。为整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发展,我国在近几年中加快了金融立法的进程,在改善金融监管上也采取了相应了措施:(1)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2)进一步严格了金融市场的准入控制;(3)以适度竞争为政策取向;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4)全面推行了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5)在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上确立了有担保原则;(6)对金融危机处置措施通过立法进行了充实;(7)对各种破坏金融秩序犯罪和金融诈骗犯罪依法加强了打击力度。

当然我国现行金融立法和金融监管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监管力量薄弱与监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就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作用,并考虑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3.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意义深远,其一,投资者是一切金融交易的资金来源,若其利益不能得到公平有效的保护,资金融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二,投资者中大部分为小额个人投资者,他们高度分散,力量单薄,多半欠缺信息渠道及准确判断市场变化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突出对投资者的利益的保护,更能体现法律的公平理念。其三,投资者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监督力量,运用法律保护投资者利益,赋予投资者各种法律权利,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以及规范运作的程度。其四,多数金融工具具有流通性,因此投资者具有不特定性和广泛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仅事关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保护投资人利益,一方面要在立法中明确投资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就立法而言,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有普通法保护和特别法保护两个层面。普通法保护是指投资者作为普通权利主体,即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人和金融交易中的债权人,依照民、刑法等享有的保护;特别法保护则是以普通法保护为基础,由金融立法及其它相关立法针对投资者提供的专门保护。如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保密制度、银行破产清算时优先支付制度等。

4.与国际惯例接轨原则

这里所称的国际惯例取其广义,它包括:

(1)为众多国家广泛采用,并确属科学合理的立法例,如中央银行独立性、投资者利益保护、金融风险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各国通行的立法措施。

(2)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层面上产生的对中国不具有条约约束力,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法律文件,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88年的《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

(3)任意性的国际成文惯例,如国际商会所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等。

(4)国际公认并通行的不成文习惯和惯常作法。

重视并加强国内金融立法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的意义:

( 1)国际惯例通常是成熟的金融交易和金融监管经验的结晶,与国际惯例接轨可以有效的避免立法失误,提高我国金融立法的水平和金融监管的质量。

经济法基本知识

经济法基本知识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法立法,司法等活动的基础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法现象在世界各国大量出现,经济法概念问题也成为经济法学界争执最多的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概念:经济法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学家关于经济法的概念,主要见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学术文献中。英美法系国家尽管存在我们看来属于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但它们不注重法律部门的区分,没有民法的概念,更没有经济法这一概念。因此,要说明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日学界对经济法的界说。 a.认为经济法就是和经济有关的法律的总称。比如德国的艾斯特豪思认为经济法就是有关经济的法。德国的努斯鲍姆认为经济法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日本学者美浓部达吉也持此说。这一学说是经济法产生初期学者对经济法概念的尝试性定义,现在基本已经没人认同了。 b.认为经济法是对市场进行规制的法,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中心内容。日本的丹宗昭信认为:“现代经济法的核心是垄断禁止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日本学者正田彬也认为:经济法是规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固有的以垄断为中心的经济从属关系法。经济法的认为在于纠正这种垄断主体与非垄断主体之间显著的不平等关系。 c.认为经济法是经济公法,有学者认为这是德国经济法学界的主流学说。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坚守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规定国家公务的法律为公法;规定个人利益的法律为私法。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施加直接影响的法律,是官方组织和管理经济的措施。有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把经济法等同于经济刑法,理由在于经济法的规定大多包括了刑事责任的内容。这一观点已经随着经济法的发展而被摒弃。 d.认为经济法是社会法。与‘经济公法论’不同的是,此学说虽然也以公私法的划分为认识论基础,但认为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第三领域,即社会法。我国很多学者同意这一学说。 e.认为经济法是企业法。德国的卡斯凯尔和库拉乌捷,日本的西原宽一等,主张以企业为中心来把握经济法的定义,认为经济法是关于企业的法,企业的概念构成了经济立法的出发点。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对传统商法的扩展,人们更多的用经济法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商法。这也可以归于“企业法说”的范围。 2.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概念:1921年,苏联由于粮食匮乏引出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经济法受到德国经济法思想的很大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和苏联一样,摆脱不了实质上实行的集中的体制的束缚。

金融法案例分析

一、据查,中国人民银行甲分行在2011年主要从事了以下几项业务。 (1)2011年3月,甲分行向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发放贷款250万元人民币,期限3年;并为该市某国有企业提供担保,担保额100万元人民币,期限2年。 (2)2011年4月,甲分行向该市农业银行分行发放贷款350万元人民币,期限2年。 (3)2011年6月,甲分行要求甲市工商银行分行、农业银行分行、中国银行分行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还要报送存款和贷款方面的经营管理材料,以实现甲分行对上述商业银行存贷业务上的监管。 (4)2011年7月,甲分行向其行开立账户的农业银行再贴现100万元人民币。 (5)2011年9月,甲分行发现该市某印刷厂在所印制的挂历中采用了以扩大的新版100万元人民币的图案作为背景,色彩尺寸与100万元人民币的票面相同甚至号码也一样,便对该印刷厂做出了:责令立即停止印刷销售印有人民币图案的挂历;销毁已经印刷的印有人民币图案的挂历成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万元罚款的处罚规定。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甲分行的上述业务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并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1)违法。因为根据《人民银行法》第30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2)违法。因为根据《人民银行法》第28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3)违法,因为根据《人民银行法》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但无权要求报送存款和贷款方面的经营管理资料,因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上享有法定监管责权,只有银监会才有权力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经营管理资料。(4)合法。因为根据《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为在其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5)违法。因为根据《人民银行法》第44条规定,在宣传品、出版物或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币图样的,人民银行应当责令改正,并销毁非法使用的人民币图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所以本案中当地人民银行对甲印刷厂做出10万元的罚款是违法的。 二、某市商业银行决定在该市甲区设立甲区分行,在研究甲区分行的办公分行、主要管理人员及营运资金后,依法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了申请书等材料。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颁发了经营许可证,该商业银行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了营业执照。然而领取营业执照后,甲区分行一直没有开业经营,主要原因是甲区分行行长李某携该分行巨额营运资金潜逃。经查,李某一年前个人就已欠下巨额债务,于是挪用甲区分行银行营运资金抵债。后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甲区分行设立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事项,且超过6个月未开业为由吊销了甲区分行的营业许可证。 请问:(1)依《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需提供那些材料 (2)甲区分行的设立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为什么 (3)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甲区分行营业许可证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答案要点:(1)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文件:申请书(申请书载明拟设立的分支机构的名称、营运资金额、业务范围、总行及分支机构所在地等),申请人最近二年的财务会计报告,拟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经营方针和计划,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的资料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2)甲区分行设立过程存在违法事项,即市商行没有依法审慎审查甲区分行行长李某的任职资格。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不得担任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而李某背负巨额债务,显然不能担任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3)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甲区分行营业许可证是正确合法的。依《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三、某股份有限公司拟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为取得发行资格,该公司伪造相关文件使其无形资产虚增1000万元。同时将其以前的股本总数由8250万股改为7643万股,但未将这一事实向社会公众披露。后该公司经董事会同意,改变了招股说明书列明的所募集资金用途。请问:(1)该公司是否符合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 (2)该公司能否再公开发行新股 答案要点:(1)根据《证券法》第13条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之一是公司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而本案中公司伪造相关文件使其无形资产虚增1000万元,同时将其以前的股本总数由8250万股改为7643万股,显然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 (2)根据《证券法》第15条规定,公司对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使用。改变招股说明书所列资金用途,必须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擅自改变用途而未作纠正的,或者未经股东大会认可的,不得公开发行新股。案例中公司经董事会同意就改变了招股说明书列明的所募集资金用途,显然是违法的,若该公司未作纠正或者未经股东大会认可,则不得公开发行新股

《金融法》期末考试试题

《金融法》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5×1分=15分) 1.依票据法原理,票据被称为无因证券,其含义指的是() A.取得票据无需合法原因B.转让票据须以向受让方交付票据为先决条件C.占有票据即能行使票据权利,不问占有原因和资金关系D.当事人发行、转让、背书等票据行为须依法定形式进行 2、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A、10% B、15% C、20% D、30% 3、下列不属于金融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证券 B、金银 C、财产 D、货币 4.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 A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B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 C货币政策实施的监督机构D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 5.中国银监会的法律地位是() A企业法人B社会团体C行政监管部门D行业协会 6.我国调整财产信托民事活动中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基本法律是() A、《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D、《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委托贷款业务规定》 7.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应由第三者负责赔偿的,如果投保方向保险方提出赔偿要求,保险方应该() A、在第三者无力赔偿时,保险方才予以赔偿 B、在查明第三者尚未对投保方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方才予以赔偿 C、保险方不予赔偿 D 保险方先予以赔偿,然后取得代位追偿权 8.犯罪嫌嫌人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金额较大的,处以()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A 3年 B 4年 C 5年 D 6年 9.发现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应当由()依法对该金融机构实行接管。 A中国人民银行B银监会C财政部D国家计委 10.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是() A发行的银行B银行的银行C企业的银行D政府的银行 11.依票据法的规定,下列有关汇票记载事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汇票上未记载付款日期的,为出票后1个月内付款B.汇票上未记载付款地的,出票人的营业场所、住所或经常居住地为付款地C.汇票上未记载收款人名称的可予补记D.汇票上未记载出票日期的,汇票无效 12.一个买卖合同,既有人的担保,也有物的担保,当主合同的债权人行使担保权时,()。 A、采取物保优先的原则 B、采取人保优先的原则 C、二者没有先后顺序 D、债权人有选择权 13、下列不属于权利质押客体的是()。 A、汇票 B、公司债券 C、著作权中的署名权 D、商标权 14.金融市场按照融资的期限,可分为()

厦大考研资料列表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领先考研> 全套考研资料 厦门大学中文系从07年起基本采用统考了。整个系考试科目只有三个科目:601语言文学基础 802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 861语言学以下资料包含了所有中文系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考研试题 1-1、中文系历年考研真题包含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基础,语言学知识综合,文学,应用语言学概论,语言学基础,文学基础,中外文论等所有中文系考研试卷30多套。其中文学基础03-06,古代汉语99-06,中国现当代文学99-06 中外文学 99,01-02 语言学概论02-06,语言学知识综合测试:2000-2002 语言学基础:03-06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2007 汉语基础:2002 所以试卷科目不尽相同。为考厦大中文系必备资料。¥100 第二部分、考试重难点(笔记讲义) 2-1、古代汉语讲义最新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2、古代汉语实例讲解厦大本科生课堂讲解实例,电子版发送。¥20 2-3、汉语词汇学讲义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30 2-4、上古文学史讲义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5、隋唐文学史讲义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6、唐宋文学史课件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7、元明清文学史课件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0 2-8、古代文学史讲义厦大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9、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10、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厦大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40 2-11、文学史备课录厦大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25 2-12、西方文学史课件本科生课堂讲义,电子版发送¥30

北京师范大学民商法学袁达松金融法、经济法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北京师范大学民商法学袁达松金融法、经济法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袁达松老师的金融法、经济法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袁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民商法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由于袁老师每一年只带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供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这个方向,很有必要跟袁老师提前沟通。 二、考试的科目 金融法、经济法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3日语或1104法语或1105德语或1107葡萄牙语②2113经济法③3163商法学 三、导师介绍 袁达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助理,民商法学专业金融法、经济法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经济法学专业金融法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学士(1994)、经济法学硕士(1999)、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博士(2003)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

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北师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

漆多俊 经济法课件 金融法

第四编宏观引导调控法 第十九章金融法 第一节金融法概述 一、金融与金融市场 (一)金融 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金融法意义上的金融,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的货币资金的信用融通活动。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以信用为基础、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二、金融法 (一)金融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关系通常分为两大类型: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金融交易关系和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国家金融监管与调控关系。 ●金融交易关系: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主体之间因金融活 动(业务)而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金融监管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金融市 场实施监管而产生的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为目 的,对金融市场实施调节和控制而产生的关系 ●(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金融法在调整金融关系时所应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金融交易关系: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主体之间因金融活动 (业务)而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金融监管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金融市 场实施监管而产生的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为目 的,对金融市场实施调节和控制而产生的关系 ●(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金融法在调整金融关系时所应普遍遵循 的行为准则。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原则。 ●维护金融稳定原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原则是由金融业本身的高 风险性质和在现代经济中所具有的重大影响所决定的。 ●(三)金融法的渊源及体系 ●金融法的渊源 ●宪法 ●金融法律 ●金融行政法规和规章 ●地方性金融法规、规章 ●自律性规章 ●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经济法期末基础知识

1.经济法概念的界定:需要国家干预说 2.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所确认的,经济主体之间在国家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 经济权力与经济义务的关系。 3.现代企业的特征:产权关系明晰,法人权责健全,有限责任,政企职责分开,组织管理 科学 4.经济主体的特征:广泛性和特定性,地位的不平等性及差异性 5.市场准入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合法原则,必要性原则,效率原则,责任原则。 6.经济发产生的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 7.经济法律客体特征:广泛性和社会性 8.经济职权: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依法享有的协调和组织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享有的经济 管理权力和经济管理责任。 9.市场秩序规制法: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影响市场 秩序,偏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产业政策法:调整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第二题,填空题 1.经济法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法律原因,理论原因。 2.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秩序规制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保障关系。 3.经济主体资格取得方式:法定取得,授权取得,登记方式取得,公民个人因参加经济活动取得,因法人设立内部组织的行为取得。 4.法律上企业具体属性:企业依法设立,企业是组织体,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具有独立法律人格。 5.对市场竞争行为规制方面:对垄断的规制,对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 6.经济法律关系由三大要素构成:主体,客体,内容。 7.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特征:地位的法定性,法律主体关系的单方面性和隶属性,权责的一致性,构成上的层级性。 8.市场准入立法模式:自由放任模式,特许主义模式,准则主义模式,行政许可主义模式,混合模式。 9.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规制: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10.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方式:国家的地方监督抽查,国家和行业产品质量统一监督检查,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 第三题,判断题 1.国家经济管理的主体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对) 2.所谓的竞争法是鼓励国有市场开展经济的法律。(错) 3.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体现为立法机关的保护```(对) 4. 产品质量法就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法律。(错) 5. 金融法是指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 6.在法律上,将企业定性为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错) 7. 市场秩序规制法的理论基础:因市场失灵而产生的国家干预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对) 8. 宏观调控自身特征···错 9.我国计划法律的独特之处在于:计划法是控制法,协调法,辅助法,可持续发展法。(对) 10. 投资法是调整在投资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

金融法规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题 2000年8月,甲厂向A银行借款20万元,期限一年,以本厂所有的一辆价值40万元的轿车作抵押,并到车辆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同年9月,甲厂又以该轿车作抵押物,向B 银行借款15万元,期限为半年,双方也到车辆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2001年2月,甲厂用来抵押的轿车因火灾被烧毁,获保险公司赔偿金40万元,2001年3月甲厂向B银行的借款到期,B银行向甲厂追讨15万元借款,否则便要拍卖被抵押的轿车。A银行获悉后,认为甲厂未经其同意便将抵押给该厂的轿车抵押给B银行,侵犯了其抵押权。甲厂答复说汽车已被烧毁,抵押权没了标的物,自然也没了抵押权。 问题:(1)甲厂用已作抵押的汽车再次抵押是否有效? (2)汽车被毁,抵押权人如何实现其抵押权? 答案要点: (1)再次抵押有效。因为《担保法》第35条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能超出抵押物的价值;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 (2)根《担保法》第54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如果抵押合同已登记生效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价款按照抵押物登记先后顺序清偿。第五十八条规定,抵押权因抵押物灭失而消灭,因灭失所得的赔偿金,应当作为抵押财产。由此可知,甲厂因被抵押轿车的毁损所获得的40万元赔偿金,应作为抵押财产,由A银行、B银行先后受偿20万元、15万元。 2、案例分析题 A向B购买了一批价值1万元的货物,并签发了一张1万元票据支付给B,C以赝品冒充真品从B 手中骗得该票据,而后C以该票据偿还欠D的8千元借款并告之D实情,D因多得到2千元就接受了。后来D将该票据赠与E,E用该票据支付欠F的1万元装修款,F过世由H 继承了这张1万元的票据。 请问:上述哪些人无票据权利,为什么?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C、D、E三人无票据权利。因为根据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理论及《票据法》的规定,持票人取得票据权利需具备三个必备条件:(1)持票人取得票据必须给付对价,但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则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该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2)持票人取得票据的手段必须合法。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3)持票人取得票据时主观上应当具备善意。本案中,C以欺诈这种不合法手段取得票据,因而不享有票据权利;D明知C无票据权利而受让该票据,主观上属于恶意,因而也不享有票据权利;E是无偿方式获得票据,但因其直接前手D无票据权利,所以E也无票据权利。 3、2002年,甲股份有限公司为获得“省优秀企业”荣誉称号,就在其财会文件中作了一些 不真实记载,之后就一直如实制作财务报表。2004年,甲公司总资产达到1亿元人民币,总负债4000万元人民币,2002年至2004年三年共获利900万元。2005年初,甲公司决定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新股和公司债券,其中拟发行新股为6000万元,拟发行公司债券额为5000万元,期限为5年,利率为7%(假设没有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其中用发债所获得的4500万资金用于项目设备的引进,100万元用于办公大楼的装修,400万元用于弥补日后可能出现的亏损。 根据上述事实:(1)甲公司能否发行新股和公司债券?为什么?(2)甲公司发债资金的用

金融法专业方向

金融法专业方向 目录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介绍 (1) 第二部分:金融法专业方向介绍 (4) 第三部分:师资介绍 (5) 第四部分:专业高级课程简介 (12) 第五部分:选拔标准和程序 (16) 第六部分:金融法专业方向教学培养计划(略) (17) 第一部分: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介绍 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9月,是一个以金融法律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机构。中心主要从事国内外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货币市场监管和金融机构监管等法律问题的研究,同时为国内外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金融法律培训和咨询。此外,中心还接受国际经济组织和国内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委托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迄今为止,已承担多项司法部、教育部和国家社

科基金、国土资源部等国家级和部委课题,并承担了世界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机构和组织委托的多项科研项目。 中心经常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学术机构、法律实务界共同举办金融法律学术研讨会。例如,1998年4月顺利举办“海峡两岸银行实务与法律研讨会”;1999 年11月与日本森综合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中日证券法律研讨会”;2001年5 月成功主办首届“北京大学金融法春季论坛”,2002 年 3 月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主办“北京大学金融法春季论坛及亚洲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国际研讨会”;2005年5月举办“2005年春季论坛公开讲座暨诺顿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授予仪式”,等等。 除了项目研究和研讨会以外,自 1998 年起,中心与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合作,定期出版《金融法苑》和其他学术专著。目前已出版了《香港商业银行与法律》、《中央银行法制》、《商业银行法务》、《金融法的“四色原理”》、《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犯罪学原理》、

【读书笔记】朱崇实、刘志云《金融法教程》

《金融法教程》(第四版) 作者:朱崇实、刘志云法律出版社 第一章总论 1.时至今日,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运转中最核心的领域。 2.货币是金融活动的基础,没有货币,就谈不上金融运行。货币是金融活动的最初形式,有了货币才可能有金融活动。 3.金融的含义: 广义:资金流通——货币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流转; 狭义:货币资金的融通,即与金融机构有关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 狭义金融又分为: 直接融资:资金的最终需求者通过金融市场直接从资金的最终供给者获得所需资金,例如发行股票; 间接融资:资金的最终需求者和最终供给者之间存在金融中介的资金融通,例如储户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再贷款给企业或个人。 4.银行业是金融业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5.金融法就是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中所发生的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金融法并不是独立的法律分支,而是一个由民商法规范、经济法规范、甚至还有一些行政法规范、刑法规范、国际法规范等构成的复杂组合。 7.金融法的调整对象包括: 金融交易关系(金融机构与客户) 金融监管关系(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 金融调控关系(央行)。 8.经济领域的社会关系可分为 民间社会经济关系——平等主体间的经济关系→适用金融交易法; 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国家进行干预、管理和组织→适用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 9.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产生两种经济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金融调控关系属于前者,金融监管关系属于后者。 10.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一方面,金融监管是金融调控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另一方面,金融调控的一些手段和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等可为金融监管当局利用,便于开展金融监管工作。 11.维持币值稳定是各国货币政策共同的、最核心的目标。 12.金融调控着眼于金融总量,金融监管着眼于金融机构运行,前者属于国家宏观管理措施之一,作用于宏观经济领域;后者属于外部市场管理行为,实施或发生在微观经济领域。13.金融监管的产生最初是金融业本身的要求,而金融调控的产生却是整个市场经济失灵时的要求。 14.金融监管的官方监管主要有两种模式:中央银行的监管和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管,后者又分为单层多头监管模式(中国: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双层多头监管模式(美国:联邦+州)。 15.虽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联系密切,但二者性质迥异且存有冲突,不宜由央行独立承担,理由如下: 一、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央行可能会因考虑到被监管机构的财务稳定性

简论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简论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金融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金融法体系,为金融法调整金融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准则,也就是金融立法、执法和司法所应遵守的根本准则。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目标的不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亦有所不同,在我国,现阶段金融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在稳定币值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 金融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与供给相适应,实现总量控制。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利率杠杆和信贷资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实现结构合理和优化。金融对国民经济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是灵敏而有效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既坚持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结构优化,发展经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有为重要,而发展经济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而不是靠增发货币,通货膨胀来刺激增长。必须在稳定币值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法就需要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二、保护债权人、投资者利益的原则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有借有还,到期归还,还本付息。无论是存款信用还是贷

款信用,或者投资信用,均必须符合这条信用的基本要求。因此,金融法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遵守信用活动的基本规律,充分维护存款人、投资人的利益。这样,才能保障信贷和投资资金的安全性和营利性,进而也才能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规范金融行为、维护金融稳定的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枢纽。金融秩序安全关乎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家安全。因此,金融法就应该积极地去规范和监管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尤其应该健全法制,完善监管机制,共享信息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对高风险金融机构以必要的救助,化解金融风险。从而维护金融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四、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金融具有广阔的活动领域,涉及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为了搞好经营,提高效益,就必须坚持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这样,一方面加强专业分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另一方面打破了大一统的经营及管理模式,保护了竞争。但是,也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有所放宽,银行也可以经验证券、信托等业务,这对于分散经营风险、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期,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所以现阶段仍应该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以保障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金融专业课程

必修课 1.西方经济学(本) 本课程5学分,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财经类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决定,弹性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结构,资源投入的应用,资本市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互补,国民经济的流转与均衡,国民消费与投资,政府收支与国际收支,国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选择,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外部性。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经济数学等。 2.金融统计分析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金融统计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业务知识,为作好实际金融统计分析工作打下基础。 金融统计分析主要讲述金融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金融统计分析的意义、金融统计分析模型、信贷统计、现金收支和货币流通统计、对外金融统计分析、金融市场统计、保险统计等。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数学基础等。 后续课程:经济学方法论、金融工程学等。 3.公司财务 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公司财务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它以企业的投资与筹资以及相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掌握现代公司的生存、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现代公司财务、资产等管理的主要内容。学好这门课,对分析复杂且处于迅速变动中的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来说,将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公司和金融市场的概念,从公司的组织形式谈公司的金融管理,从金融市场的构成和特点谈公司的资金融通;利率和汇率的基本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公司的融资管理;现金流量估算,各种投资评估方法的异同,风险和资本限额条件下的投资决策;公司的资金管理,包括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公司兼并、收购

金融法规案例分析答案

金融法规案例分析答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案例分析题 2000年8月,甲厂向A银行借款20万元,期限一年,以本厂所有的一辆价值40万元的轿车作抵押,并到车辆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同年9月,甲厂又以该轿车作抵押物,向B银行借款15万元,期限为半年,双方也到车辆管理部门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2001年2月,甲厂用来抵押的轿车因火灾被烧毁,获保险公司赔偿金40万元,2001年3月甲厂向B银行的借款到期,B 银行向甲厂追讨15万元借款,否则便要拍卖被抵押的轿车。A银行获悉后,认为甲厂未经其同意便将抵押给该厂的轿车抵押给B银行,侵犯了其抵押权。甲厂答复说汽车已被烧毁,抵押权没了标的物,自然也没了抵押权。 问题:(1)甲厂用已作抵押的汽车再次抵押是否有效 (2)汽车被毁,抵押权人如何实现其抵押权 答案要点: (1)再次抵押有效。因为《担保法》第35条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能超出抵押物的价值;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 (2)根《担保法》第54条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如果抵押合同已登记生效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价款按照抵押物登记先后顺序清偿。第五十八条规定,抵押权因抵押物灭失而消灭,因灭失所得的赔偿金,应当作为抵押财产。由此可知,甲厂因被抵押轿车的毁损所获得的40万元赔偿金,应作为抵押财产,由A银行、B银行先后受偿20万元、15万元。 2、案例分析题

A向B购买了一批价值1万元的货物,并签发了一张1万元票据支付给B,C 以赝品冒充真品从B 手中骗得该票据,而后C以该票据偿还欠D的8千元借款并告之D实情,D因多得到2千元就接受了。后来D将该票据赠与E,E用该票据支付欠F的1万元装修款,F过世由H继承了这张1万元的票据。 请问:上述哪些人无票据权利,为什么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C、D、E三人无票据权利。因为根据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理论及《票据法》的规定,持票人取得票据权利需具备三个必备条件:(1)持票人取得票据必须给付对价,但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则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该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2)持票人取得票据的手段必须合法。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3)持票人取得票据时主观上应当具备善意。本案中,C以欺诈这种不合法手段取得票据,因而不享有票据权利;D明知C无票据权利而受让该票据,主观上属于恶意,因而也不享有票据权利;E是无偿方式获得票据,但因其直接前手D无票据权利,所以E也无票据权利。 3、2002年,甲股份有限公司为获得“省优秀企业”荣誉称号,就在其财会 文件中作了一些不真实记载,之后就一直如实制作财务报表。2004年,甲公司总资产达到1亿元人民币,总负债4000万元人民币,2002年至2004年三年共获利900万元。2005年初,甲公司决定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新股和公司债券,其中拟发行新股为6000万元,拟发行公司债券额为5000万元,期限为5年,利率为7%(假设没有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其中用发债

税法方向硕士生必读书目(中文版)2011-9

经济法学专业税法方向硕士生必读书目 (中文版,2011年9月,共150本) 说明:鉴于经济法学领域已经出版了颇多著作教材,本书目主要列举的是较具可读性和参考价值的编著,重点突出了北大经济法学科的研究成果、适当兼顾了经济法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学术功底较好的中青年学者。另外,本书目基本没有涵盖近年在经济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学术专著,但这些专著在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目是开放性的,可以不断补充、调整、删减,还可以融入其他老师推荐的重要书目。 Ⅰ.经济法理论(30) 1.[日]金泽良雄著:《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日]丹宗昭信、伊从宽著:《经济法总论》,[日]吉田庆子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3.[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著:《现代经济法入门》,谢次昌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4.[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著:《经济法》,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德]罗尔夫·施托贝尔著:《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谢立斌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德]罗尔夫·斯特博著:《德国经济行政法》,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德]沃尔夫冈·费肯杰著:《经济法》(第一、二卷),张世明、袁剑、梁君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8.[德]乌茨·施利斯基著:《经济公法(2003年第2版)》,喻文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苏]B.B.拉普捷夫主编:《经济法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陈樱琴著:《经济法理论与新趋势》,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修订版。 11.时建中主编:《经济法基础理论文献辑要》(第一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杨紫烜著:《国家协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杨紫烜、徐杰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版。 14.刘瑞复著:《经济法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15.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漆多俊著:《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版。 18.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19.史际春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

北大经济法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北大经济法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经济法学考研难度,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就业,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学费,北大经济法学考研辅导,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学费及方向介绍 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北大经济法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经济法理论 02.财税法学 03.金融法学 04.竞争法学 05.企业与公司法学 06.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48经济法学 871法学综合卷 注:考试科目③满分为150分,内容涉及5个部分,每个部分30分:经济法总论;财税法学(含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学(含银行法、证券法、会计法);竞争法学(含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与公司法学。考试科目④法学综合卷考试内容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刑诉、民法。 一、北大经济法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法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经济法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1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多,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不大,北大经济法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法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法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在法学类专业中就业率最高的是经济法学。主要到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三、北大经济法学考研学费及方向介绍

浅析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浅析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金融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确立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弥补金融立法的不足,而且对金融执法和金融司法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言简意赅,易于记忆,既体现金融法的功能和宗旨,又符合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概括分析我国现行金融法的基本精神。 一、维护货币政策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国民经济的总量控制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灵敏、有效的调节作用。运用金融手段,借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可以通过控制信用货币的供应量,间接控制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整个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务和实现其调控职能的核心所在。货币政策不是对单个银行或某一经济部门采取的具体经济政策,而是一种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相结合,并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其涉及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市场等诸多宏观经济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中开始扮演“制动器”的角色,并与其他发挥驱动作用的宏观经济政

策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的关系,使国民经济的有关指标通过货币机制的调控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政策,并成为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在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相当丰富,按照其运行机制,一般将其分为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应等。为了保证货币的合理发行,保持人民币的币值基本稳定,就要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入手,使各种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监管活动朝着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发展。 因此,金融法应将维护货币政策确定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区别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两个概念,并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政府有效转变其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坚持稳定货币,抑制通胀,优化结构,发展经济,通过制定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客观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一致起来,使货币政策在金融法的保障下在各种金融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进而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目标。 二、安全流动效益原则 以商业银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