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在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中,免疫器官如同是军营,负责培养、训练士兵;免疫细胞是作战的士兵,平时担任巡逻警卫的任务,战斗打响时冲锋陷阵;免疫分子好比是战斗中的武器,海陆空全面出击。这支大军参与平时的巡逻治安,并能在战斗打响时保家卫国。

从最先发现免疫“抗感染”的功能至今,人们也已了解到免疫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一类免疫功能异常,都可导致疾病。

总的来说,免疫功能可以归纳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个方面。就像一支国家的防御部队,它们除了消灭外来入侵者,还肩负着清除内部破坏分子的任务,保持着身体的和谐稳定。

免疫防御是指机体对外来物质的识别、排除。

防御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抵抗各种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即传统的抗感染,这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免疫功能。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可致病的微生物,如吸入的空气、摄入的食物、接触的日常物品等等。表面看起来很干净,实际上却存在着大量肉眼看不见的“敌人”——细菌、病毒、灰尘、霉菌、寄生虫等。免疫防御功能的作用便是阻挡、消灭这些“敌人”。若没有免疫防御的保护,人类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一粒灰尘就足以令人致命!

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疾病。但当这个功能出现异常时,人体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而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出现超敏反应性组织损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敏”,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2.排斥异体的细胞和器官

免疫系统对于外来者一律严查严打,所以当人体因为健康需要移植了他人的器官后,本来是保卫健康的免疫防御功能也会帮倒忙,发生排斥反应,这是器官移植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的异常细胞的功能。

我们的身体好比一个大型的工厂,每时每刻都在制造各种新生细胞。在这样大批量的生产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的干扰下,会生产出一些突变的细胞,就好比工厂里生产出的“不合格产品”。这些突变的细胞没有正常细胞的功能,如果没有免疫监视功能及早将其识别、清除,它们可能会无止境地生长,最后可能演变为肿瘤。免疫监视功能就像随时监督、检查的“质检员”,把突变的细胞及时清除掉。当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肿瘤的发生几率会大大增高。

免疫自稳功能是指机体及时识别、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在人体不断生产出新生细胞的同时,也有许多细胞不断受损、衰老、死亡,以便维持身体的组织更新,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些对身体而言已经没用的细胞在体内大量堆积,就会干扰破坏机体正常的环境,因而需要免疫自稳的功能将其及时发现、清除。

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时,会误把正常的细胞也清除掉,从而引起组织的损害,出现类似于战场上“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医学上称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才能维持身体的和谐稳定!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1]是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1.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这种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防御。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2.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这种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监视。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病毒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3.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因此,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下: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

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阑尾。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胸腺位于胸

骨后、心脏的上方,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胸腺于胚胎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时胸腺约重15~20g,以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可达30~40g,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到老年时基本被脂肪组织所取代,随着胸腺的逐渐萎缩,功能衰退,细胞免疫力下降,对感染和肿瘤的监视功能减低。胸腺具有以下3种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1]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脾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为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种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1]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人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结具有以下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1]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亦称粘膜免疫系统(MIS),

主要是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P)及阑尾等。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

1.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PP)、淋巴小结、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等。

⑴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肠集合淋巴小结和派氏集合淋巴小结。

⑵上皮内淋巴细胞: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内。约40%为胸腺依赖性,60%为非胸腺依赖性。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在各个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其主要是B细胞。[1]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淋巴细胞

⑴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如T细胞定居于副皮质区,B细胞定居于浅皮质区;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也可选择性迁移至不同的淋巴组织。

⑵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2.意义:

⑴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⑵增加与抗原接触机会,有利于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⑶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⑷传递免疫信息到全身,有利于免疫细胞的动员和效应细胞的迁移。[1]

淋巴细胞分类: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

1.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B细胞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提呈可溶性抗原。

2.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T细胞表面具有多种表面标志,TCR-CD3复合分子为T细胞的特有标志。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几个不同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调节性T 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在病理情况下,可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化的NK 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1]

固有免疫细胞

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T细胞、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细胞、γσT细胞等。

2.功能:固有免疫细胞主要是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防御细胞,能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免疫应答,亦有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1]

骨髓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激素。

吞噬细胞

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

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

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免疫分子

1.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

2.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

1.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之为免疫球蛋白。

2.分类:

⑴分泌型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症状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⑵膜型球蛋白:主要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3.功能:

⑴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⑵激活补体;⑶穿过胎盘和黏膜;⑷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⑸结合Fc段受体:IgG、IgA和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1]

补体

1.概念:补体是一个具有精密调节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成分。

2.组成:⑴补体固有成分;⑵补体调节蛋白;⑶补体受体。

3.功能:⑴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⑵调理作用;⑶免疫粘附;⑷炎症介质作用。

4.激活途径:⑴经典途径;⑵MBL途径;⑶旁路途径。

细胞分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分类:⑴白细胞介素;⑵趋化因子;⑶肿瘤坏死因子;⑷集落刺激因子;

⑸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α、IFN-β、IFN-ε、IFN-ω、IFN-κ、IFN-γ;

⑹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黏附分子

1.概念: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2分类:⑴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⑵整合素家族;⑶选择素家族;⑷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

⑸钙黏蛋白家族。.

3.常见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等。

4.功能:⑴淋巴细胞归巢;⑵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⑶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1]

免疫组织

皮肤与粘膜

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侵入。

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1]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的胶质膜组成。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和脑室,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尚不够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

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1]

人体防线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运行机制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到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发起进攻,将它们吞噬到“肚子“里,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 细胞知道。

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连着相遇后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

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

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像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

在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结合使之失去致病作用。

通过以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免疫系统终于保卫住了我们的身体。

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之敌消灭掉。

影响因素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专家认为,这就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当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顽固性疾病。

比如:副交感神经正常活动,可以促进唾液、胃液、肠液、胰液与胰岛素分泌,当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和持续时:

1.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有害菌无法彻底消灭,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难以治愈

2.胃液减少导致幽门螺杆菌无法杀灭,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

3.肠液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结肠炎久治不愈

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出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统疾病;胰岛素减少还会出现高血糖,进而出现高血脂、高血压,并发大血管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如下肢溃疡、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现坏死)、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

因此,正常的动物神经活动对人体多么重要,动物神经紊乱患者,如果症状较轻,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B1和谷维素等,有一定调节作用;

产生抗体免疫系统与病毒性肝炎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自然防御系统,即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进人体内的危险的外源物质,如;肝炎病毒,进行免疫清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在接触病毒后,很难将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而免疫功能良好的人,则很少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在讨论免疫系统时,频繁用到的两个重要术语,是抗原和抗体。可以想像,抗原是外来物质(如:肝炎病毒),抗体是免疫系统中与抗原作战的士兵。当抗原(如:乙肝抗原)感染机体时,免疫系统制造出来相应的抗体,即乙肝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在一起,并将抗原从身体中清除、因此人体对于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可以通过特殊的化验检测出特异的肝炎抗原和抗体。这些化验表明,为了确定患者与肝脏有关的异常是否因为病毒性肝炎引起,是哪一种肝炎,进行肝炎血清学检查是很重要的。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人体内执行这一功能的是免疫系统。数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一个既适合生存又充满危险的环境,人类得以存续,也获得了非凡的免疫力。所以说免疫力是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

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免疫力低下的身体易于被感染或患癌症;免疫力超常也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

各种原因使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保护作用,在此情况下,极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因此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因经常患病,加重了机体的消耗,所以一般有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精神萎靡、疲乏无力、食欲降低、睡眠障碍等表现,生病、打针吃药便成了家常便饭。每次生病都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且常常反复发作。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不良,还易诱发重大疾病。

深层原因是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不健全。当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者免疫系统不健全时,下列问题就会反复发作:感冒反复发作、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哮喘反复发作、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肺炎反复发作、腹泻反复发作,所以千万不可小视。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免疫调节可比喻为机体的交响乐队,配合好--识别和清除抗原,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配合差--病原微生物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超敏反应。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来实现的。

免疫调节的层次

1、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2、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3、群体调节:MHC的种群适应性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现象,还是对“非已”抗原的排斥都是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因此,免疫调节机制不仅决定了免疫应答的发生,而且也决定了反应的强弱。这一调节作用是精细的、复杂的。调节功能是作用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配的场所。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位于淋巴结、血液和淋巴液中,分为T细胞和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双向免疫调节,是指体内各种因素对免疫应答进行正负双向调节的作用。籍此使免疫应答适度,以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双向调节表现在:

1、在排除外来抗原异物时,激活并加强免疫应答反应;

2、外来抗原物质排除后,可使免疫应答自限减弱以至终止。

所以说免疫系统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即能排除外来因素(异己)的侵袭,从而保证了我们的生命,又能因免疫系统的阴差阳错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时,对外来入侵物质不能正常反应、清除,会降低肌体的抗感染、抗肿瘤能力,或者对"异己"抗原产生高免疫应答性从而导致超敏感性,易造成肌体组织的免疫损伤,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我们把前者称为"抑制",后者称为"超敏"。

有时免疫系统也会打破对自身物质的不反应,而出现排斥自己的效应,则形成所谓自身免疫现象,如果造成了组织损伤,则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心脏病等。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起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或Hepatic来描述肝脏或肝脏的(希腊hēpar (?παρ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隔膜之下,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约在1-2.5公斤之间;另一说1-1.6公斤),为一红棕色的V 字形器官。肝脏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

肝脏排毒与微循环

肝解毒时由于血液在流动的关系,它不是把血液关起门来做这个工作的,而是

边流动边解毒,解毒的同时身体的其他部位正常运转中还会继续产生代谢产物。所以血液里一直都会存在一些毒素,永远都解不完,只能保持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转,但不能出意外和加重身体净化负担,如熬夜,酗酒,服药,感染等,否则不仅仅是肝脏解毒功能受损,别的脏器细胞也会加快老化,使体内毒素在血液中含量大大增加,这种大分子毒性物质会使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最后停滞在人体的毛细血管中,成为“死血”。大家可能不知道毛细血管有多细,如果用显微镜看的话,可以看得见一个很小的血液细胞仅仅能刚好通过。如果堵塞一条也没关系,但如果堵塞多了,像堵车一样,时间久了,越堵越多,相互影响,交通就会瘫痪。

人衰老不只表现在外部体态容貌上,身体各内脏器官都会发生变化,其中肝脏改变亦很明显。

首先肝血流量要减少。男过25岁,肝脏循环血流量平均每年下降0.3%~1.5% 。女过20岁以后,60岁时的肝内血流量约比20岁时减少40%~50%。其实, 研究表明,人在60岁后,肝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锐减。肝脏趋向硬变,重量明显下降,90岁老年人肝脏的平均重量只有30岁左右青年人肝重的51.8%。

血液是护肝养肝的基础,血流量的减少使肝内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肝脏吸收营养、代谢和清除毒素的能力也相应减退。

肝脏是其中少数的内部人体器官能天然更新失去组织;在大约25 %的肝脏,其余的肝脏可以再生成为一个全肝。这主要是由于肝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即肝细胞的去从静态G0阶段到G1期,并进行有丝分裂)。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双电位(Bipotential)干细胞,叫做卵形红细胞(Ovalocyte)存在管道的管中。这些细胞能够分化成任何细胞或后期对胆管细胞(Cholangiocytes)(“细胞系胆管”)。[1]

正这主要是由于肝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IE肝细胞从静止的G0到G1期进行有丝分裂)。也有一些证据显示,双干细胞,称为卵形红细胞(O与急性;v-lo-sīT),在赫林管存在的这些细胞能分化。为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细胞胆管。常肝脏的脂肪含量很低,因为肝脏能将脂肪与磷酸及胆碱结合,转变成磷脂,转运到体内其他部位。肝功能如减弱时,肝脏转变脂肪为磷脂的能力也随而减弱,脂肪不能转移,便在肝脏内积聚,成为“脂肪肝”。脂肪积聚过多时,更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产生一系列症状。为保护肝脏,预防发病,人们应注意起居卫生,加强体育锻炼。

肝脏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具有生物转化作用。通过新陈代谢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这种作用也被称作“解毒功能”,某些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转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易于排泄的物质;但也有一些物质恰巧相反,毒性增强(如假神经递质形成),溶解度降低(如某些磺胺类药)。肝脏的生物转化方式很多,一般水溶性物质,常以原形从尿和胆汁排出;脂溶性物质则易在体内积聚,并影响细胞代谢,必须通过肝脏一系列酶系统作用将其灭活,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再予排出。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其生物化学反应可分四种形式:①氧化作用。如乙醇在肝内氧化为乙醛、乙酸,再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这种类型又称氧化解毒。②还原作用。某些药物或毒物如氯霉素、硝基苯等可通过还原作用产生转化,三氯乙醛在体内还原为三氯乙醇,失去催眠作用。③水解作用。肝细胞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将多种药物或毒物如普鲁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水解。④结合作用。是肝脏生物转化的最重要方式,使药物或毒物与葡萄糖醛酸、乙酰辅酶A(乙酰化)、甘氨酸、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SA)、谷胱甘肽等结合。

有的学者根据特有的酶系统,将其分为两型,即相Ⅰ反应(通过氧化、还原、羟化、硫氧化、去胺、去羟化或甲基化等生物化学反应,包括混合功能性氧化酶,有时还能使无毒物质变为有毒,如异烟肼的乙酰化)和相Ⅱ反应(如微粒体的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转移酶促使某些物质与醛糖酸结合生成醛糖酸盐,便于从胆汁和尿中排出)。由于肝内的一切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肝细胞内各种酶系统参加。因此,在严重肝病或有门脉高压、门-体静脉分流时,应特别注意药物选择,掌握剂量,避免增加肝脏负担。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可以诱导相关酶活性增加,而产生“耐受性”或“耐药性”,又因相关酶特异性差,产生“交叉耐药性”或药物协同作用,引起不良后果。正常人血胆红素80~85%来自衰老红细胞血红蛋白,其余来自肝内非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如肌红蛋白分解)和骨髓未成熟红细胞破坏(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又称旁路胆红素,意指为亚铁血红素代谢的一个支流。从单核吞噬细胞和肝细胞内形成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具有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胎盘、肠和胆囊上皮等,干扰细胞代谢功能,必须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直接胆红素),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脂溶性。在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使血胆红素增高,引起黄疸。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胞浆内的Y和Z蛋白相结合,可以防止向外逆弥散。某些药物可以干扰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竞争肝细胞膜受体,或竞争Y蛋白,阻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代谢。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血浆白蛋白较低,肝细胞内Y蛋白仅为成人浓度4~21%(出生后5~15个月才达成人水平),后者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重要原因

肝脏不好的症状

症状1,全身倦怠感日趋严重。

症状2,食欲不振,有恶心感觉。

症状3,持续性微热,或发恶寒。

症状4,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症状5,酒量突然减少。

症状6,脸色晦暗失去光泽。

症状7,皮肤呈黄疸色、或觉搔痒。

症状8,尿液变为啤酒色。

症状9,肝掌、蜘蛛痣。

症状10,头昏。

症状11,全身发黄,特别是巩膜发黄。

肝脏很容易患上如A型或B型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或是肝硬化等疾病。其中,最为严重者是肝癌。一旦患上肝癌,病人是九死一生的,而且病情发作快,死亡也快。肝病可怕之处,正是在于病人并没有特别显著的症状。患病者可能会腹胀、胸口闷、食欲降低、伤风感冒、发烧、作呕等,但平常人都不会把这些现象当作一回事,而自己到药房里买药吃,导致病情恶化,最后甚至丧命。或者,许多人都会就表面的诊断或推测自己是否得了肝病。专家却解释,一般疲惫、腹胀、肚痛、黄疸、食欲不振等症状不表示肝功能不好;但即使是能吃、能喝、能跑、能跳,或是运动健将,也不代表安好无恙。正因为大部分的肝病是没有症状的,这也就是医生称肝病为“最大的隐形杀手”的原因,所以不可不慎。

没有特别症状的肝病虽然可怕,但只要及时发现,它也并不会致命。有些肝病病人在接受短期的治疗之后,便可没事;有些则可能是属于慢性的,好运还是可以活一辈子的。所以,染上了肝炎的病人千万不要不加理会,小心就这么恶化演变成肝癌。治疗要从病源着手,控制肝炎病毒,辅以化疗,双管齐下,在治疗肝癌方面,就会取得成功。虽然有许多医学刊物报道说,对肝癌的治疗,中医的治疗高于其它疗法。对这种见解,李晔医生却表示不十分赞同。她说:“以我个人临床观察,中西结合治疗肝癌,配合气功和食疗等,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多喝水、戒烟、戒酒和戒吃含有毒素、含有染色素或是刺激性的食物。在进补方面,黄医师推荐丹参、柴胡、杞子等药材来保护肝脏,并加强肝脏功能。棉茵陈则能够起清肝去黄的作用。除此以外,身体检查更是重要,因为“病从浅中医”,及早发现身体的不妥而接受适当的治疗,这才是上上之策。

通常,只需通过简单的抽血检查便可粗略地知道自己的肝是否出了问题;必要时,再做腹部超音波检查。紧记着:“预防胜于治疗”。注意饮食,并做定期的身体检查,才能确保身体的真正健康。

常见肝病

一、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

还有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等。

二、肝脏占位性疾病。所谓占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脏组织在正常肝脏

组织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可能在其中生长、扩大,大多数可引起肝脏或全身损害。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等。

三、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是脂肪肝。

四、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

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硬化。

五、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六、自身免疫性肝病。比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

七、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比如,主要以黄疸为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就是一种先天

性肝病。其他如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等。

八、肝硬化。它是各种原因长期损害肝脏后,肝脏病的晚期表现。比如肝炎后肝硬化、

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多见于慢性心功能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等。

保护肝脏

1.保持正常体重

体重过重会让肝脏工作更辛苦,罹患脂肪肝的机率也会升高。如果全身脂肪减少,肝脏的脂肪也会减少,甚至明显下降肝病病人升高的肝功能指数。“如果不是B肝或C肝带原者,一般人肝指数轻度升高,多为脂肪肝引起的,”台北荣总肠胃科主治医师黄以信说。理想减重方式就是均衡饮食加上规律运动。

2.远离各种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打针、穿耳洞、刺青、和他人共享牙刷、刮胡刀等,以及减少接触可能受到血液污染的器具,因为B型、C型肝炎主要透过血液和体液传染,因此和B型、C 型肝炎带原者同桌吃饭,并不会被传染。

3.均衡饮食

为求速效减肥,三餐只吃水果,而不吃其它食物,或者是“低糖饮食”──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组合,不均衡的饮食增加肝脏负担。肝脏负责把吃进的食物,转换成身体能量来源。对肝脏来说,把非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比把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更吃力。均衡的饮食能量来源组合应该是55~65%的来自碳水化合物能量(例如米饭、面食),11~

15%的来自蛋白质能量(例如肉类、豆类),20~30%的来自脂肪能量其中不饱和脂肪占比85%(例如植物油)。

4.注意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也不要生食海鲜,因为蛤、蚝以及贝类等容易受到A型肝炎病毒感染。如果要到A型肝炎高感染区旅游,例如中国大陆、东南亚、中南美、非洲等地,最好在出发前注射A型肝炎疫苗。

5.不喝酒

人们所饮入的酒精都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当酒精过多,肝脏的代谢功能下降时,酒精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就要经过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变成乙醛,而乙醛对人体有巨大的作用,最终人体的肝脏在乙醇和乙醛的作用上形成了酒精肝。所以说嗜酒是最主要的造成酒精肝的原因。

6.戒烟

抽烟和罹患肝癌有关。

7.不乱吃药

吃进去的药物都必须经过肝脏解毒。除了医师处方药,避免自行服用其它药物,因为服用多种药物容易产生药物交互作用,影响肝脏代谢药物能力。有肝病的人就医时,应告知医师他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做为医师处方时的参考。

8.注意睡眠时间

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应该为8小时,正常的应该是从22点左右开始上床睡觉了,到了凌晨1至3点钟是进入深睡眠状态,这个时辰是养肝血的最佳时间,反之,就会养不足血。因此我们呼吁尽可能地不要熬夜,如果不得已成了熬夜一族,就应摄取更充足的营养保护自己,让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减到最小。

保肝护肝

冬季是养肝护肝的好季节,合理的饮食加上适当的运动对保肝护肝起到积极作用,冬季如何保肝护肝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些水果和蔬菜,切忌过油、过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2、切忌吸烟喝酒,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和酒的代谢产物乙醇对肝脏来说极其不利。

3、适当的做一些运动,运动有助于保肝护肝,对病情的恢复及其有利。

4、不要吃加工食品,这些食品中含有防腐剂,对肝脏有损害。

坏习惯

过度喝酒

现在的社会,喝酒几乎成了社交的一种主要手段,无论是谈生意还是朋友聚会,似乎少了酒就少了一种意境,甚至还有人常用喝酒的多少来评定交情的深浅,于是你一杯我一杯,非得拼个“无醉不归”才肯罢休。

胡乱吃药

没人敢说自己一辈子从不吃药,从预防保健到小感冒,没病吃保健品,有病吃药,药店熙熙攘攘的人群,特价的药品广告牌,忙碌的药品销售员……这些无不说明,药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我们的肝脏,也正在饱受这些药的“煎熬”!

睡眠不足

如今,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尤其在城市,到了凌晨一二点各种娱乐场所依旧热闹非凡;

即使不出去玩,很多人在家上网、打牌也会玩到忘记睡觉时间。睡眠不足,已经成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凶手”。

整天抑郁,爱发怒

人生难免遭遇沮丧、不满、怨恨、不平,为寻求心理平衡,我们必须对这些情绪进行释放。然而,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偶尔释放情绪固然对身体有益,但长期抑郁、动不动就发怒,对身体则是百害而无一利。

爱吃油腻

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适当地摄入含脂肪的食物可以供给我们人体以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吃太多脂肪含量高的油腻食品则是健康饮食的禁忌!

爱吃宵夜

丰富的夜生活,自然少不了宵夜。尤其在城市,吃宵夜的习惯非常普遍,从稍微还算健康一点的喝甜汤,到完全不健康的吃烧烤,宵夜,似乎已经成了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然而,吃宵夜,爽快了嘴巴却伤害了身体!

抽烟

抽烟有害,目前已尽人皆知。抽烟的危害首先在于烟草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千种有害物质,被吸入人体后,对多种内脏器官包括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是导致疾病、诱发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染上吸毒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人体吸收的各种物质的转化、合成都是由肝脏来完成的;肝脏也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负责分解人体吸收的有毒物质。前面讲的酒精、药物都有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更何况是我们闻之变色的“毒品”呢!

常见肝脏疾病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等,由于肝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应以积极预防为主。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重要的有黄疸、胆汁淤积、肝大、门静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和肝衰竭。医生进行肝脏疾病诊断时,常考虑病人主诉并进行物理检查。

黄疸是由血液中胆汁色素、胆红素的不正常增高引起的皮肤、巩

膜的黄色改变。

衰老或损伤的红细胞主要由脾脏从血液中清除。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中运送氧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被分解成胆红素运送至脾脏,继而分泌形成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小肠,胆红素分泌过程受到阻碍,过量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黄疸。

肝细胞发炎或其他异常可阻碍胆红素分泌入胆汁,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另一方面,肝外胆管由于结石或肿瘤阻塞和较为少见的大量红细胞破坏,也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是胆汁流出受阻或减少。

胆汁流可在肝细胞至十二指肠之间的任一部位受阻。尽管胆汁流完全受阻,但肝脏仍持续产生胆红素,逆流入血,胆红素淤积于皮肤,由尿中排出,引起黄疸。

为便于进行诊断和治疗,胆汁淤积被分作两类: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包括肝炎、酒精性肝脏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损害、孕期激素改变(妊娠期胆汁淤积);外源性包括胆道结石、胆管狭窄(结构性)、胆管癌、胰腺癌和胰腺炎。

肝肿大肝脏增大(肿大)意味着肝脏病变。尽管如此,许多肝病病人的肝脏还是在正

常大小范围,甚至有缩小。肝大通常无临床表现,但如果肝脏增大明显,可引起腹部不适,如胀满感。如肝增大迅速,可有触痛,医生通常在物理检查中通过腹壁触摸肝脏并判断其大小。

触诊肝脏时,医生也要注意它的质地,因肝炎、脂肪浸润、肝充血或早期胆管梗阻而增大的肝脏触之柔软。

因肝硬化增大的肝脏触之较硬且不规则。肝癌则表现为局限性肿块。

门脉高压症是门静脉(从肠道收集血液运送至肝脏的大静脉)内血压异常的增高。

门静脉收集整个小肠、脾脏、胰腺和胆囊的血流,进入肝脏后,门静脉分成细小管道,随后,血液通过肝脏后经肝静脉入体循环。

门静脉血管内压力增高的因素有两种,流经门静脉的血液流量增加和流经肝脏的血液阻力增加。在西方国家,最常见的导致门静脉高压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血流阻力增加。

门静脉高压导致静脉血管增多、变粗(叫做侧支血管)以沟通门静脉系统和体循环。这些血管绕过肝脏运送血流,因为这些旁路,正常时经肝脏分解排泄物质得以直接进入体循环。侧支血管建立在不同的部位,最重要的是食管下端,此处血管增粗、扭曲,变成曲张静脉(称食道静脉曲张),这些增粗血管变脆容易出血,常引起严重的大出血。其他侧支可建立在肚脐周围和直肠。

腹水是液体在腹腔的聚积。

腹水倾向于以长期(慢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短期(急性)发作,最经常发生于肝硬化,

特别是酒精性肝硬化。非肝脏疾病如癌症、心衰、肾衰竭和结核病也可引起腹水。

肝病患者,液体由肝、小肠表面漏出,往往由多种原因联合作用而致,包括门静脉高压,血管保留水分能力降低,管理体液的激素和化学物质变化等。

. 症状和诊断

小量腹水通常不引起症状,但大量腹水可引起腹部膨隆和不适,出现呼吸短促,医生叩诊时腹部呈浊音。大量腹水致腹部紧张或突出。某些腹水病人,关节因水分过多而肿胀(水肿)。

如果腹水原因不能确定或原因不清楚,可做超声波检查。其他办法还可经腹壁穿刺抽取小量腹水样本(诊断性穿刺)送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原因。

肝性脑病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总结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 总结

三大免疫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P47 明胶凝集试验 自身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RBC膜上的不完全抗原) 间接coombs试验(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方针滴定法 免疫浊度测定 沉淀反应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 CIEP 火箭免疫电泳RIE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 交叉免疫电泳 三大标记技术 一、放射免疫: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二、荧光免疫技术P81 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光 免固相抗体竞争法 疫 分固相抗原竞争法 析 类 型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测定 荧光酶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固相抗原竞争法 三、酶免疫技术 P95 酶免疫技术分类均相酶免疫测定 EMIT 克隆酶测定分析 异相酶免疫测定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Ab 双抗体夹心法 双位点一步法 竞争法 Ag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捕获法 其他标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CLIA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P109 类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固相膜免疫测定免疫试验IFA 免疫层析试验 ICA 膜免疫测定的种类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E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LISPOT 免疫印迹法 IBT/EITB 放射免疫浊度试验 RIPA 免疫细胞 1、分离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PBMC P161 淋巴细胞分离贴壁粘附法 吸附柱滤过法 磁铁吸引法 Percoll分离液法 T细胞和B 细胞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柱分离法 T细胞亚群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磁性微球分离法 荧光激法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2、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P174 免疫细胞化学法 免疫荧光法 FCM 3、功能检测 T 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形态学 P178 3H-TdR掺入法 淋巴细胞 T细胞 MTT比色法 CFSE(活细胞染料) T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 B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实验、ELISPOT、体内试验 NK细胞:..........

数控车床的基本功能与操作

实验1 数控车床的差不多功能与操作

指导教师:隋信举任开科等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FANUC 0I数控车床的组成、布局及其要紧技术参数。 2. 掌握机床操作面板与操纵面板及其按钮的作用; 3. 学会工件、刀具的安装、调整及对刀,并建立工件坐标系。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FANUC 0IMATE数控车床(南京第二机床厂) 棒料一根,直径50*100、95度外圆车刀一把,卡尺一把。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打开数控仿真系统FANUC 0IMATE数控车床的组成、布局及其要紧技术参数 1)通过实物观看FANUC 0IMATE数控车床的组成、布局,明白个部分的功用

2)FANUC 0IMATE数控车床的要紧技术参数 2、打开数控车床操作面板及操纵面板,了解各键的作用FANUCoi-MATE(南京第二机床厂)系统操作面板及各键功能 键盘讲明:

名称功能讲明 复位键(RESET) 按下那个键能够使 CNC 复位或者取消报 警等。 软键依照不同的画面,软键有不同的功能。软 键功能显示在屏幕的底端。 地址和数字键按下这些键能够输入字母,数字或者其它 字符。其中(EOB)为输入(;)做为程 序段的结束符。 上档键(SHIFT)在键盘上的某些键具有两个功能。按下 键能够在这两个功能之间进行切 换。 输入键(INPUT)当按下一个字母键或者数字键时,再按该 键数据被输入到缓冲区,同时显示在屏幕 上。要将输入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偏置寄 存器中等,请按下该键。那个键与软键中 的[INPUT]键是等效的。 取消键(CAN)取消键,用于删除最后一个进入输入缓存 区的字符或符号。 程序功能键 、、:替换键(ALTER):插入键(INSERT):删除键(DELETE) 功能键按下这些键,切换不同功能的显示屏幕。

免疫标记技术讲解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题名称:免疫标记技术 组员:朱恩鹏拉巴卓嘎 张燕培汪婷婷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藉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和发光免疫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可以在细胞、亚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上,对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或应用各种液相和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对体液中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因此,免疫标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精确性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免疫血清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仪器分析的应用,免疫标记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至今已成为一类检测微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免疫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和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及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根据试验中所用标记物的种类和检测方法不同,免疫标记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和发光免疫测定等。 第一节放射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是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由于此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出毫微克(ng)至微微克(pg),甚至毫微微克(fg)的超微量物质,特异性强(可分辨结构类似的抗原)、重复性强、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测定方法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等多个优点。因此,在医学及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和临床实验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及肿瘤标志物等的分析与定量测定。 (一)放射免疫测定(RIA) 放射免疫测定(Radio immunoassay , RIA)是1959 年Yalow 和Berson 首先创建的经典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血清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30 多年来,由于此项技术灵敏、特异、并已制成多种标准试剂盒,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国外已成功地应用RIA检测的物质多达300余种,国内研究的被测物质也达百余种,试制的RIA试剂盒已有60余种,是测定各种微量物质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免疫放射测定(IRMA)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免疫荧光技术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 一、免疫标记法及其分类 1.荧光免疫法 原理是应用一对单克隆抗体的夹心法。底物用磷酸-4-甲基伞形酮,检测产物发出的荧光,荧光强度与Mb浓度呈正比,可在8min 内得出结果。结果以Mb每小时释放的速率表示(△Mb)表示。该法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具有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 以双抗夹心法为例,首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除去未结合抗体,然后加受检标本,使其中的蛋白抗原与固相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物,接着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使之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根据荧光强度,即可对蛋白抗原进行定量。 传统的荧光免疫法受本底荧光的干扰较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是以具有特长寿命的稀土金属如铕,作为标记物,加入正常液后激发测定,能有效去除短寿命本底荧光的干扰。

2.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以过量的未标记抗原与放射性物质标记的抗原,竞争性地与抗体结合,形成有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无放射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有过剩的标记抗原与未标记的抗原。然后通过离心沉淀等方法,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抗原分离,分别测定其放射性强度与标准曲线比较,即可对未标记的待测抗原进行定量。 RIA法测定血清蛋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准确定量到ng/ml 水平。但早期的方法操作麻烦,耗时长,且有放射性污染。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应用,RIA的灵敏度又有了较大提高,且操作大为简化,并已有商品试剂盒供应,使用方便。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有竞争法和夹心法两种。竞争法是基于标准或血清Mb 和微孑L板上包被的Mb竞争性地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的原理而建立,该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L,线性范围达1 000ug/L。夹心ELISA 法与EI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操作简单,适用于多份标本的检测,不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点,易于推广普及。但不适合急诊的快速检测。

解读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监视

解读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监视 “免疫”,从字面意思拆开解释,就是“免除疾病”,即抵抗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保护机体不受感染。 免疫学发展至今,“免疫”(immunity)有了更科学广泛的含义,免疫系统拥有可以识别、区分“自己”和“异己”的能力,“免疫”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生理健康的稳定。 在整个过程中,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其实是依赖它的三大功能实现的,分别是“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和“免疫记忆”(immune memory)。 按照顺序,本篇文章首先介绍,“免疫监视”。 免疫监视,是机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此功能仿佛开启上帝视角,监视身体的一举一动,哪里有入侵者,哪里出现异己……免疫监视,最重要的就是区别敌我。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01 免疫监视的两大步骤:识别与区分 免疫监视相当于免疫系统的“侦查系统”,它最重要的能力是“识别(recognition)和区分(distinction)”。 在微观世界中,细菌或者病毒的外观是主要的识别内容。 △免疫细胞识别并吞噬病毒 就算作为入侵者,作为背叛者,敌人们之间也是会打扮自己的,这种打扮就造成了细菌或者病毒的外观“与众不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密码。

细菌或者病毒通过制造特殊结构的蛋白质,比如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来打扮自己的外观。它们就像病原体表面的一个半开状态的开关,而如果我们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捕捉到这个特定结构的开关,就可以识别病原体,从而获悉某种异物的存在。 虽然随着进化,敌人越来越聪明,可能会演化出相似的外观迷惑免疫系统,但最终,历经艰辛的信号,能直接被先天性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识别,完成免疫监视的第一步。 如果说“识别”依靠的是细菌、病毒表面的外衣,那么“区分”则相反,依靠的是正常细胞的“良民证”。先天性免疫细胞,比如NK细胞,信号都是一并识别的,而到底是“自己”还是“异己”,取决于它接触到“自己”,它就能感受到“安全”,所以,那些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身清白的,就是“异己”信号。 这个“良民证”叫做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人类中是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 NK细胞表面有众多接收MHC信号的受体,分为激活性KAR和抑制性KIR两类。正常细胞的MHC类分子结合的是抑制性受体,使得NK细胞处于抑制状态,那么NK细胞便不会误伤“自己”。树突状细胞也不会将“自己”的信号进一步传递。 △细胞表明的受体与抑制受体 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变异的正常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表达减少或者缺失,则不会介导KIR导致的NK细胞抑制,从而表现为杀伤作用。 02 免疫监视与先天免疫

标记抗体技术

标记抗体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是将一些既易测定又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物质标记到特异性抗原或抗 体分子上,通过这些标记物的增强放大效应来显示反应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性质与含量。常用的标记物包括荧光素、酶和放射性核素等,用这3种标记物进行标记的免疫检测技术被称为3大免疫标记技术。目前,使用的免疫标记物还有化学发光物质、铁蛋白和胶体金等。 一、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 a. 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 HRP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它是由无色的酶蛋白和棕色的铁卟啉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糖含量18%。HRP由多个同功酶组成,分子量为40,000,等电点为pH3~9,酶催化的最适PH因供氢体不同而稍有差异,但多在pH5左右。酶溶于水和58%以下的硫酸铵溶液。HRP的辅基和酶蛋白最大吸收光谱分别为403nm和275nm,一般以OD403nm /OD275nm 的比值RZ(德文Reinheit Zahl)表示酶的纯度。 HRP的催化反应需要底物过氧化氢(H2O2)和供氢体(DH2)。供氢体多为无色的还原型染料,通过反应可生成有色的氧化型染料(D)。 HRP DH2+H2O2──────→D+2H2O b.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方法 酶标记抗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戊二醛交联法和过碘酸盐氧化法。 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标记常用过碘酸盐氧化法,这种方法法只适用于含糖量较高的酶。过碘酸钠将HRP分子表面的多糖氧化为醛基,醛基与抗体分子上的氨基形成Schiff 碱而结合。后者可进一步用NaBH4(或乙醇胺)还原生成稳定的酶标记抗体。 在酶标过程中一般都混有未结合的酶和抗体。游离酶理论上不影响最终的显色。但游离的抗体则不同,它会与酶标抗体竞争固相抗原,从而减少了结合到固相上的酶标抗体的量。因此需要对制备的酶结合物进行纯化,去除游离的酶和抗体。纯化的方法很多,

三大免疫功能 [淋巴系统具有三大免疫功能]

一抵御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淋巴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双方死伤的尸体,都必须由淋巴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淋巴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人体的免疫功能或免疫力来自于淋巴器官及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就是人体淋巴细胞功能发挥作用的临床表现。因此也称淋巴系统为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分B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等。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B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产生各种各类的抗体,就象军队里的武器精确地抵御毁灭外来的入侵物;T细胞形成于胸腺,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外来侵袭物;NK细胞专门对付各种癌细胞,癌细胞一旦接触到它就会被快速地消灭掉。 人体淋巴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免疫功能,可对外来的细菌,病毒等进行吞噬,灭活;并监视机体本身,对异常的细胞给予清除、吞噬。使人体组织细胞能正常生长、繁殖,不受侵害和干扰。但是当内外多种因素(包括1、不均衡的营养;2、不规律的作息;3、不稳定的情绪;4、不适度的运动,以及淋巴器官的创伤和缺损等)作用于人体后,仍可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外界的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侵入人体,体内的组织细胞不能正常繁殖而发生变异,产生淋巴组织器官本身的乃至其他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疾病。

微免疗法——专治淋巴系疾病 淋巴布满全身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疾病包括淋巴结炎症、淋巴管炎症、淋巴增生、淋巴水肿、淋巴结核、淋巴肿瘤等,是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最直接和最大因素,病情顽固此愈彼发,极易导致败血症或淋巴性白血病。中医认为淋巴疾病是情志郁滞、肝气淤结、痰火互搏、脾失润化、胃失条达、痰湿流住所致,属“阴疽”、“瘰疬”、“痰核”、“痃”、“水肿”、“落头疽”等范畴。于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一侧或两侧,手可触及一枚或数枚淋巴肿块,中早期皮色不变,无痛或压痛,多伴有低热、盗汗(或自汗)、厌食、烦躁、疲劳、睡眠欠佳、面色灰暗等;水肿以四肢(单肢或多肢)较常见,往往起自肢端,呈进行性漫肿,严重时皮色紫暗,肿胀加剧,皮肤变硬,变厚,甚至形成象皮病,极易引发局部或患肢组织坏死等,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天津仁中医院淋巴病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采用独创特色疗法——微免疗法。通过微创手术合理刺激淋巴系统配合纯中药制剂,有效激发免疫淋巴因子活性,加强淋巴细胞识别功能,加速淋巴细胞修复机体受挽细胞和清除衰亡组织细胞及细胞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的速度,全面提升淋巴免疫系统功能,构建人体稳衡健康状态,达到治疗淋巴疾病的目的。 微免疗法具有微创手术,不留疤痕,病灶不做外科处理,症状消失快,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愈后不复发,治疗费用低;不用激素及抗痨药物,不做放化疗,无副作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等优点。经过近30年的临床验证,已使众多淋巴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其中淋巴结核治愈率达99%,且愈后回访无1例复发。

免疫检验技术复习题及答案范文

免疫检验技术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 3、免疫球蛋白: 二、填空: 1、免疫的三大功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清中Ig含量最多的是____,含量最少的是_____,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是_____。 3、超敏反应分为四个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酶免疫技术常用的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三大经典血清学试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 1、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毒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2、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高可导致 A、严重感染 B、免疫缺陷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肿瘤 3、T细胞主要位于淋巴结的 A、深皮质区 B、淋巴结 C、浅皮质区 D、髓窦 4、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 A、TCR B、CR2 C、CD3 D、FCR E、mIg 5、与外毒素有相同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抗毒素 B、细菌素 C、类毒素 D、抗生素 E、干扰素 6、存在于不同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 A、同种异型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异种抗原 D、自身抗原 E、独特型抗原 7、产妇初乳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G B、IgM C、SIgA D、IgE E、IgA 8、补体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溶解细胞作用B 、调理作用C 、过敏毒素作用D 、趋化作用 E、中和毒素作用 9、I型超敏反应主要是哪一类抗体介导产生的 A、IgA B、IgD C、IgE D、IgM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

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人体细胞具有自我修补功能,而免疫系统则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协助。免疫细胞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同时自身细胞立即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 选择题 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 简答题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类型。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

mapinfo 实验一 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课程编号: 软件名称:MapInfo Professional 6.5, ORACLE 9.0 指导教师:周晓光、赵玲 实验内容: 实验一、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 实验二、MAPINFO的空间数据录入 实验三、空间数据查询、分析与数据转换 实验四、MAPINFO 的空间数据入库(ORACLE SPATIAL)与调用 实验一、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熟悉桌面GIS软件MapInfo的界面环境 (2)初步掌握MapInfo主要工具、菜单命令的使用 (3)理解GIS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熟悉MapInfo的界面环境 1、在地图窗口打开MapInfo表 a、选择“文件>打开表”或从“快速启动”对话框中选择“打开表”,出现打开表的对话框。 b、在“文件类型”下拉列表中可以选择要打开的文件类型,可以选择打开dBASE DBF(*.dbf)文件、分界ASCII(*.txt)、Excel电子表格(*.xls)、以及栅格图像文件等。要打开MapInfo表,则在文件类型中选择MapInfo(*.tab)。 小技巧:按住Shift键,可同时打开连续的多张表, 按住Ctrl键,可同时打开不定顺序的多张表。 c、设定要打开的表名称、目录和驱动器。本实验中打开data目录下的China.tab 表、Chinahwy.tab表和Chincaps.tab表。 你会看到一个显示中国地图的窗口,该窗口叫做地图窗口。浏览屏幕上部的菜单条,将发现其中多了一个“地图”菜单。 2、在浏览窗口中查看数据 a、选择窗口>新建浏览窗口(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条上的新建浏览窗口按钮 ) b、出现“浏览表对话框”,选择China表,按“确定”。

实验1-数控车床的基本功能与操作

实验1-数控车床的基本功能与操作

实验1 数控车床的基本功能与操作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FANUC 0I数控车床的组成、布局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2. 掌握机床操作面板与控制面板及其按钮的作用; 3. 学会工件、刀具的安装、调整及对刀,并建立工件坐标系。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FANUC 0I数控车床 棒料一根、外圆车刀一把。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FANUC 0I数控车床的组成、布局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1)通过实物观察FANUC 0I数控车床的组成、布局,明白个部分的功用2)FANUC 0I数控车床的主要技术参数

项目(单位) CK6140 床上最大工件回转直径(mm) Φ400 滑板上最大工件回转直径(mm) Φ200 最大工件长度(mm) 1000 最大加工长度(mm) 870 最大车削直径(mm) 立式四工位刀台Φ400 坐标行程(mm) X向205 Z向875 主轴 主轴转速范围(手动型)(r/min) 20~2500 主轴通孔直径(mm) 自动两档+变频型:m52 主电机 变频型功率(kW) 5.5 刀位 4 车刀刀柄尺寸(mm) 口20×20 尾架 套筒最大行程(mm) 130 套筒直径(mm) Φ63 套筒锥孔锥度莫氏4号 数控系统FANUC 0i-TC 2、数控车床操作面板及控制面板 FANUCoi-T(南京第二机床厂)系统操作面板及各键功能

键盘说明: 名称功能说明 复位键(RESET) 按下这个键可以使 CNC 复位或者取消报 警等。 软键根据不同的画面,软键 有不同的功能。软键功 能显示在屏幕的底端。地址和数字键按下这些键可以输入 字母,数字或者其它字 符。其中(EOB)为输 入(;)做为程序段的 结束符。 上档键(SHIFT)在键盘上的某些键具 有两个功能。按下

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姓名: 陈泽 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级: 食品质量与安全112班 学号: 114033207 指导教师: 王子荣职称: 教授 2014 年6 月10 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陈泽指导老师:王子荣 摘要:文章介绍了免疫标记技术的发展以及免疫标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胶体金技术和发光免疫测定法,并概述这些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免疫标记技术;食品安全;检测 免疫分析法是以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为基础,用来检测生物样品中较低含量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此种分析方法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专一性和反应灵敏性。进行免疫分析的前提是获得与检测物质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性都是决定免疫分析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免疫标记技术:泛指使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胶体金以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标记物,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和与之对应的抗原或抗体进行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最终借助各种精密的检测仪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测定。免疫标记技术可以为样本定性研究,或为样本定量或者半定量检测技术,也可以在细胞或者组织中进行定位研究。 一、免疫分析发展的历史 20 世纪50年代,免疫分析方法最初应用在体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检测。1959年,美国学者Yalow和Bersou建立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胰岛素的免疫标记方法,巧妙地将放射性同位素125I示踪技术和传统的免疫方法相结合,使免疫分析技术从定性技术转变为定量技术,开创免疫标记的先河。1971年,瑞典学者Eugvai和Perlmauu用酶代替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标记,创建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982年,Neurmau在免疫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型免疫分析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LA)。1976年,Tsuji等基于酶与其特异性发光物质与免疫反应相结合,建立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1990年,Leland建立电化学发光(ECLIA),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 ELIA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二、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又称荧光抗体法(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 FAT),是一种将结合有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罗丹明、二氯二嗓基氨基荧光素)的荧光抗体作为分子探针与抗原进行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反应灵敏度和适合显微镜观察的免疫标记技术。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显微小踪的精确性相结合,以有荧光素作为标记物,与已知抗体结合,但不影响其免疫学特性。然后将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作为标准试剂,用以检测和鉴定未知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呈现特异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存在部位。 张冬青等采用膜溶解、密度梯度分离纯化结合免疫荧光技术对饮用水中的“两虫”(隐抱子虫和贾第鞭毛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其回收率分别为56%和35%,均高于EPA 1623方法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操作方法简便且经济,适合在国内水源检测中推广使用。有报道首次将微菌落技术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微菌落免疫荧光技术(M-CIF) 。M-CIF法敏感性和重复性好,用已知沙门氏菌浓度做最低检出限量实验,常规法检出限为10个/mL,而该

主要功能操作简介

环波微机地震解释系统 环波微机地震解释系统

概述 简介 地震解释发展至今,一直是工作站处于垄断地位,以前由于受微机硬件的限制,无法在微机上操纵地震数据,随着微机硬件的飞速发展,在微机上处理大数据问题已经解决,因此地震解释已不再受工作站的限制,开发微机解释系统,将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从工作站转移到微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环波微机解释系统是完全基于微机开发的地震解释系统。 主要功能 环波微机解释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地震解释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地震剖面进行数据显示分析、剖面追踪对比、解释成图及图形的编辑输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多维空间网格化,世界领先技术。 2.时间域转为深度域解释 3.可将各类深度域数据(如井位分层,钻井曲线,岩性柱子等)投在剖面上,方便解释层位确定,免做合成记录。 4.深度联井剖面上精确描述油藏剖面 5.时间域与深度域剖面实时转换 6.单剖面智能化和面智能化解释,准确追踪波峰,大量提高解释效率 7.动画播放,可实现同一方向剖面的连续显示,以观察构造变化趋势。 8.切任意剖面 9.剖面任意位置开窗口特征对比 10.时间切片显示 11.地震剖面多种彩色显示 12.地震剖面解释层位透明显示 13.多台微机联机解释,实现了解释系统的管理,多人联合解释与综合研究。 14.支持三维与二维工区解释。 15.测网上显示解释构造形态 16.外部解释成果加载 17.在测网中删除指定区域内的解释成果 18.解释,逆掩断层处理,构造成图一体化。 主要优点 它的优势在于: ①具备方便的二次开发环境。 ②地震剖面接收方式多元化(直接读取显示SEGY大数据量和现有纸剖面)。 ③剖面调用速度快。

高中生物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每日一题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学霸推荐 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3.某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如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具备免疫的特异性 B.细胞内的抗原被该细胞呈递给B细胞 C.该类细胞还具有对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行吞噬处理的功能 D.该细胞会与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通过溶酶体裂解吸水涨破死亡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1.【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

最新医学免疫学检验考试重点

医学免疫学检验考试 重点

概论+抗原抗体反应 1 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B,NK)、单核巨噬细胞、其他免疫应答细胞(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和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IgD),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识别阶段),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活化阶段)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效应阶段)。 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应用,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技术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和标记免疫反应五种类型。 免疫检验:1)利用免疫检测原理和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2)体液中的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 临床免疫学:利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预防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免疫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感染免疫学: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控制感染的学科,传统免疫学核心。 肿瘤免疫学:研究肿瘤免疫原性、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诊断与防治的学科。 移植免疫学:研究移植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选择移植物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学科。 2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并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力等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3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Ag决定簇和Ab分子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分子表面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 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这是抗原与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 * 亲合力(avidity) 是指反应系统中整个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 亲和力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和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数目相关。亲和力越大,抗原抗体结合越牢固。 K=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K值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解离,说明该抗体有高亲和力。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血清学反应条件下,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电解质作用下,中和胶体表面电荷,使疏水胶体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4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互补性 交叉反应: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可逆性:解离后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有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影响因素:抗体与抗原间的亲合力,亲合力越高,结合越牢固,越不易解离;环境因素-pH、离子强度 比例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前带(prezone):抗体过量。后带(postzone):抗原过量。等价带(equivalence zon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阶段性:亲水胶体转疏水胶体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几秒至几分钟,不出现可见反应),非特异性促凝集(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合温度pH电解质等环境因素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出现肉眼可见沉淀、凝集、细胞溶解等反应,数分钟至数小时) 【熟悉免疫学发展简史;抗原及免疫球蛋白的定义及功能 5 抗原抗体的反应影响因素。

系统前台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用户维护模块设计与实现 由于网上购物必须保证用户的正确性、购物的安全性,需要对用户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用户管理是电子商务网站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和验证、用户注册资料的修改更新和用户注销等功能。 1、会员注册 (1)实现目标 用户单击注册后需要输入会员登录名,性别,密码,重复密码,真实姓名,密码提示问题,提示问题答案,电话,Email地址,所在城市,住址,邮编,注册日期。用户只须填写一个Web表单。这里需要用户通过E_mail注册是考虑到两点:第一,用户的E_mail是惟一的;第二,通过用户的E_mail可以很方便快捷的与用户取得联系。用户在提交注册信息后,系统会对注册页面填写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填写会给出必要的提示,并返回修改;对于符合要求的注册表单,用户提交信息后也要返回相应的欢迎信息,用户提交的正确注册信息将被存入系统的数据库中。 界面的设计如图5-2所示。 图5-2 用户注册模块 (2)实现过程 所属页面名: 页面设计如表5-1所示。 表5-1 用户注册主要控件信息列表

2、用户登录 (1)用户登录程序流程描述 当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首先要进行身份验证,如果用户存在,则成功登录,反之,如果用户不存在,提示错误信息“输入的用户名或密码不存在,请重新输入”,返回登录界面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登录的程序流程图如图5-3所示。 (2)实现目标 对于本系统的购物过程而言,在用户浏览商品时,可以不进行登录,只有在使用购物车时,才需要登录,以完成整个购物过程。用户登录用于验证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决定顾客进入系统进行操作,如进行用户修改的操作,购物车和结账的操作等。 图5-3用户登录程序流程图 (3)实现过程 所属页面名: 登录验证的代码设计见附录2。 表5-2 用户登录主要控件信息列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