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2、3、4的乘法口诀(I)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2、3、4的乘法口诀(I)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2、3、4的乘法口诀(I)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2、3、4的乘法口诀(I)卷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32、3、4的乘法口诀(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一四得四表示4个1相加的结果是()。

A . 4

B . 8

C . 10

2. (2分)“5×4○18”,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

B . <

C . =

D . +

3. (2分)一块橡皮4角钱,2块橡皮()钱。

A . 8元

B . 8角

4. (2分)“3+3 3×3”,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

B . <

C . =

D . -

5. (2分)老师把一捆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恰好分完,平均分给4个同学也恰好分完,这一捆铅笔可能有()。

A . 15支

B . 14支

C . 12支

6. (2分) (2019二上·简阳期末) 乘积是20的式子是()

A . 15+5

B . 25-5

C . 4×5

7. (2分) (2018二下·云南月考) 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道算式。

A . 1

B . 2

C . 4

8. (2分) (2020三上·集美期中) 红气球有6颗,蓝气球有36颗,红气球增加()颗后,蓝气球的颗数是红气球的4倍。

A . 2颗

B . 3颗

C . 12颗

D . 10颗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9. (2分) 4和9相乘的积是36。

10. (2分)6×6和4×9的结果一样,因此可以使用同一句口诀来计算。

11. (2分) (2019二上·温岭期末) 计算3×4和2×6用同一句口决。()

12. (2分) (2019三上·镇原期中) 有3只母鸡,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4倍,小鸡有多少只?要求小鸡的只数就是求4个3是多少。()

13. (2分) 2+2=2×2,所以3+3=3×3。

三、填空题 (共5题;共22分)

14. (4分)下面()里最大能填几?

(________)×5<346×(________)<4369>9×(________)

15. (3分)邮箱.

________

16. (8分)正确地填入<、=、>

5×2________10

10×2________21

3×4________11

6×4________24

17. (4分) 6+6+6+6用乘法算式表示是________,它表示________个________相加。

18. (3分)直接写得数。

8 × 9=________ 6 × 7 =________ 5 × 4 =________9 × 7 -7 =________

5 ×

6 =________ 4 × 9 =________

7 ×

8 =________ 6 ×

9 + 9 =________

32-8 =________40 + 28 =________56 + 9 =________67-40 + 21 =________

四、解答题 (共3题;共20分)

19. (10分)森林运动会。

(1)有多少只小鸟?

(2)用3×4能解决什么问题?

(3)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0. (5分)工人师傅要把一根圆钢管锯成4段,每锯一次要用9分钟,全部锯完一共要用多少分钟?

21. (5分)如图,7个这样的图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

考点:

解析:

答案:7-1、

考点:

答案:8-1、

考点:

解析: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答案:9-1、

考点:

解析:

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考点:

解析:

答案:12-1、

考点:

解析:

答案:13-1、

考点:

解析:

三、填空题 (共5题;共22分)

答案:14-1、考点: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考点:

答案:17-1、考点:

解析:

答案:18-1、

考点:

四、解答题 (共3题;共20分)答案:19-1、

答案:19-2、

答案:19-3、

考点:

解析:

答案:20-1、

考点:

解析:

答案:21-1、考点:

解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精选100题(答案版)

同学们,喜欢迎接挑战吗?现在,就请你以最快乐的心情轻松自信地迎接挑战,认真完成每道题,老师相信你能行!加油哦! 1、16与14的和是(),再减去20,结果得()。 2、85比91少(),比62多8的数是()。 3、按规律填数。 ⑴ 9 ,11 ,13 ,15 ,(),(),()。 ⑵ 34 ,30 ,26 ,22 ,(),(),()。 4、小明有19块糖,小星的糖比小明多,小红的糖比小明少。小星最少有()块糖,小红最多有()块糖。 5、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添上()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拿走()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从第二行拿()个△到第一行,两行△就同样多。 6、数一数,填一填。 ()边形()边形()边形 7、妈妈买了20块糖,红红先吃了4块,还剩()块,又吃了9块,还剩()。 8、兰兰有8张邮票,明明有12张邮票,兰兰比明明少()张,明明给兰兰()张,两人就同样多了。

9如图,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是()边 10、得数比60大的算式是()。 A. 70-20+35 B. 45-25+35 C.42+30-27 11、比64少18的数是()。 A.82 B.46 C.73 12、下面的图形中,不是四边形的是()。 13、右图中有()个四边形。 A.4 B.5 C.9 14、直接写得数 30+5=28-22=90+6= 16-6= 78-70=66-6=45+5=78-6= 96+4=47+20= 15、列竖式计算 23+47-39= 85-18-29= 45+17+35= 76—28+44= 40+7—28= 36+36—50= 16、把下面图形分成2个四边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3、4的乘法口诀精品教案

《1、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 2、 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初步记住2、 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2、3、4、的乘法口诀。 难点:理解口诀含义,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 1、情景一、玩翘翘板 (1)(出示一个翘翘板挂图)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 生:1个2 师: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1×2=2) 1×2=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在乘法口诀中“一二”表示1个2,“得二”表示就是2。 合起来“一二得二”就表示“一个二就是二”。 (2)(出示两个翘翘板图)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 (2×2=4)联系乘法算式2×2=4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二二得四”表示什么意思? 想一想:2×1=你用哪一句口诀? (3)用拍手的形式有节奏的读2的乘法口诀。 小结:刚才同学们编的乘法口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1只秋千上坐3人。问:有几个3?(1个3) 会列乘法算式吗?(生答师板书:1×3=3)还可以怎么列?(板书3×1=3)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三得三),表示什么意思? (2)两只秋千坐6人, 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一句乘法口诀? (板书:二三得六) (3)问: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 (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4) 对比 学生说每句口诀的意义,读口诀。 它们有什么规律?

1—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1—4的乘法口诀 班级:------ 姓名------ 评价------- 周培养目标:运用口诀 学习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 2、 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 掌握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课前导学】 一、知识链接 1 、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 6+6=()× () 2+2+2+2+2+2=()× () 4+4+4=( ) × ( ) 3、把括号填写完整。 一个2是() 2 1 ×2=()一二得() 两个2是() 2+2= ( ) 2×2= ( ) 二二得() 一个3是() 3 1 ×3=()一三得() 两个3是() 3+3= ( ) 2 ×3= ( ) 二三得() 三个3是() 3+3+3=()3 ×3=()三三得() 一个4是() 4 1×4=()一四得() 两个4是() 4+4= ( ) 2×4= ( ) 二四得() 三个4是() 4+4+4=()3×4=()三四() 四个4是()4+4+4+4=()4× 4=()四四() 二、新知初探 熟记1——4的乘法口诀 【课内导学】 一、师生互动,成果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探索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老师预设问题: 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口诀的结构。 为什么乘法口诀的说法不一样,有的口诀有“得”如:二四八,而有的口诀没有“得”如三四十二。 生生交流,师生共同小结乘法口诀的小秘密。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1、 2、4题,独立完成,组内批改,组长汇报成果。 2、生生互动,口诀对对碰。 【课后导学】 1、背一背1——4的乘法口诀。 2、看算式,先填一填,再写出乘法口诀。 1+1=()×()=()口诀:() 2+2+2=()×()=()口诀:() 3+3+3=( ) ×( )=( ) 口诀:() 3、连一连。 一四得四二三得六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2 × 3 2 ×2 2 × 4 1 ×4 4、仔细观察下面的算式和口诀,看看乘数和积在口诀中的位置,相信找到规律对你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2 ×2=44×3=122×3=6 二二得四三四十二二三得六

第四课时 4的乘法口诀教案

第四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提示 教材选择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这一典型又直观的事例,让学生动手摆出1个、2个、3个、4个正方形,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有了学习2、3乘法口诀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完成口诀的总结和归纳。在新知识探索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前面所学口诀的巩固记忆,利用多种活动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熟练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4的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正方形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归纳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总结归纳乘法口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旧知迁移,掌握归纳4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复习,导入新课。 1.师生对口令,复习口诀。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对口令”的游戏好不好?我说口诀的前半部分,你们对口令的后半部分,看谁反应的又快又准确。 师:一一…… 生:得一! (师生对口令,也可以反过来,学生说前半部分,老师对后半部分) 2.看图列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口诀。

算式:_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_ 3.师: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个新朋友,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是谁? (课件出示谜语:绿衣小英雄,田时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生:青蛙。 【设计意图:设计多种复习方式,巩固前面所学的口诀。】 二、呈现新知,探究实践。 1.趣味情境,探索规律。 师:(课件出示一只青蛙)一只青蛙有几条腿,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生:1×4=4或者4×1=4 师:小朋友们看,又来了一只青蛙呢,这次一共有几条腿了?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生1:4+4=8(条) 生2:4×2=8(条)或者2×4=8(条) 师:你看,小青蛙越来越多啦,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讨论列式计算。 (学生小组内讨论计算) 2.动手实践,归纳口诀。 师: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三角形归纳出了3的乘法口诀,现在小朋友们能用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摆正方形) 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生:1×4=4或者4×1=4 师:谁能根据1×4=4这个算式归纳出一句口诀? 生:一四得四。 (教师板书:一四得四) 师:下面请同学们摆出两个正方形,并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生1:4+4=8 生2:2×4=8或者4×2=8 师:你能根据乘法算式总结出口诀吗? 生:二四得八。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全套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回形针的长大约是3()。 4.1米=( )厘米,操场跑道的长是250()。 5.量一个物体时,米尺的()刻度要对准这物体的左端。 6.一张床的长度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7.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10.三角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是由()条线段围成的。 11.一条线段长是100个1厘米,这条线段长()米。 12.小红今年上二年级,她的身高大约是125()。 13.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 )条 二.正确的在( )里画√,错误的在( )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 )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 三.计算。 5米+8米=()米32厘米+40厘米=( )厘米 35厘米一25厘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 ) 厘米 39厘米+17厘米=()厘米85厘米一26厘米=()厘米 1米一15厘米=()厘米36厘米+64厘米=()厘米=()米 四、比较大小。

99厘米()1米4米()400厘米3米10厘米()400厘米 5厘米()5米 五.小小画家。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 ) 3. 教室宽6( ) 4. 一棵树高3( ) 5.小明的身高130( ) 6. 操场长80( ) 7.手掌宽7( ) 8. 毛巾宽29( ) 9. 教学楼高10( ) 10. 妈妈的身高165( ) 11. 铅笔长11( ) 12. 教室门高2( ) 13.一张床长2( ) 14. 茶杯高10( ) 15.黑板长3( ) 16. 小刀长5( ) 17. 电视屏幕宽39( ) 18. 电视塔高120( ) 19.课桌的长大约是80()20.窗户的高大约是2()21. 图钉的长是1()22. 语文书长21()23.红领巾最长的边长50()24. 筷子长15() 七、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里打“√”。

新人教版 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2、3、4的乘法口诀 执教老师:张丽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两个小朋友去打乒乓球,需要一副球拍,一副球拍里面有几个呢?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一副球拍有两个,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两副球拍,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一束中有几个气球,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是几个3?怎么列式,然后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板书:一三得三。

如果有2束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并说出是几个3?口诀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引导学生对2和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 有第3束的时候是几个3,怎么列式,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 3、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行有几个汤圆,一盒里面总共有几行汤圆,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一个4 两个4三个4 四个4 1×4=4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一54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2题,是看图列式题。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先说出是几个几,在写出乘法算式并想出乘法口诀计算出得数,要求逐步提高。 2.做教科书第一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1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2是,生活应用题,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尊敬长辈的教育。 3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厘米()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跑道长400米 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 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 1-4的乘法口诀教案 苏教版

1-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 2、 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 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出示挂图: 情景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 想想:1×2= 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1×3=2×3=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1个4 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1×4=2×4=3×4=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 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筧评价)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9页1、2、3、4题。 板书设计 1-4的乘法口诀 1个4 1×4=4 一四得四 2个4相加2×4=8 二四得八 3个4相加3×4=12 三四十二 4个4相加4×4=16 四四(十六) 教学反思

4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4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几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棵幼苗上有2片叶子,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 =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棵幼苗,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4× 5=2 5× 4=2 四五二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行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行呢?2)引导学生对2和3 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1×4=4 4×1=4 2×4= 4×2=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67的乘法口诀教案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页例1、例2,第32页课堂活动,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编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 法口诀正确计算。 2.感悟6,7乘法口诀每句之间的联系,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 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6,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掌握6,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6,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算式卡片、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诀,引出课题 1.提出背口诀的要求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现在会背了吗? 下面我 们就来分大组竖着背背这些口诀。比比哪个大组背得整齐、准确。 学生分大组竖背1~5的乘法口诀。 2.看算式,说口诀

3×3= 6×5= 4×7= 5×5= 4×3= 8×4= 9×2= 6×4= 9×5= 2×5= 1×7= 3×8= 先快速地看看这些算式,想想该用哪句口诀来解决。(我们来开火车说口诀。) 教师:看来,大家1~5的乘法口诀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7的乘法口诀。 [点评:以复习1~5的乘法口诀引入,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又能集中注意力,提升自信心。同时通过这个活动找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识。] 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经历6,7的乘法口诀形成过程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①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 教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阿姨说每本台历6元。那两个小男孩看着台历说一个星期有7天。 ②复习旧知。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1本台历6元,那2本台历多少元? 学生:12元。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二六十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 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 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 庹、1 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 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 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 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 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 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 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4的乘法口诀

二上第二单元第1课时主备人韩桥中心小学徐文忠总第05、06课 时 内容1-4的乘法口诀(1),P7~9的例题及相应的想一想,试一试。新授课 目标使学生知道1-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1-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初步记住1-4的乘法口诀 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验证活动自编1-4的乘法口诀教具数学课件,多媒体和自制教具 学具乘法口诀表 资源https://www.doczj.com/doc/7d1589835.html, 表达因为4+4+4+4=16,所以四四十六. 板书设计二乘法口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思考与研讨 一、迁移引新 1.多媒体演示王老师带着4组小朋友(每组4人)去公园的场景。 播音:今天的天气真好,一(1)班的王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儿童乐园玩。 她带了多少个小朋友? 青青:4+4=8,8+4=12,12+4=16,4+4+4+4就等于16! 阳阳:我有比你更简单的方法呢! 青青:我才不信呢! 2.谈话:小朋友,阳阳确实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你们想学习吗? 揭题:1、2、3、4的乘法口诀。(板书) 谈话:走,我们随王老师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吧! 二、探究研讨 1.谈话:随着王老师的一声令下,小朋友都跑到儿童乐园里自己最喜 欢的地方去玩了。大家一起随王老师去看看吧。 2.学习2的乘法口诀。多媒体演示跷跷板画面。提问:小朋友,你看 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提问:一个跷跷板坐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么列?两个跷跷板坐几人?2个2是几,你怎么列乘法算式? 讲述:1×2=2我们可以编一句口诀:一二得二,会说吗?一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那你会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吗?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得 出二二得四。 追问:二二得四表示什么意思? 表扬:哎呀,小朋友真不简单,讨论一下就编出了这句口诀。看看2×1=□你运用什么口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每单元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学习实践】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4的乘法口诀 教案 课 件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7d1589835.html, 课题:1-4的乘法口诀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闵燕妮 教学目标:在教师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 1. 在理解的基础上书记1~4的乘法口诀。2.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及,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情境图片 口算卡 小棒教学1 着4 一班的王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儿童乐园玩。她带了多少个小朋友?青青:4+4=8,8+4=12,12+4=16,4+4+4+4就等于16!

阳阳:我有比你更简单的方法呢!!2 习吗?揭题:1、2、3、4 老师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吧!1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小朋友都跑到儿童乐园里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玩了。大家一22的乘法口诀。多媒体演示跷跷板画面。提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么列? 人?2个2是几,你怎么列乘法算式? 讲述:1×2=2我们可以编一句口诀:一二得二,会说吗?一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 那你会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吗?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 哎呀,小朋友真不简单,讨论一下就编出了这句口诀。看看2×1=□你运用什么口诀?谈话:老师看你们这么聪明,想考考你们啦! 算式吗?用了哪句口诀? 提问:你能再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吗?用了什么口诀? 渡:哎呀,小朋友,你们学得真快呀!看,运用乘法口诀算起来是不是更快呀!以后遇到其他乘法也用乘法口诀,好吗? 33

(最新)4的乘法口诀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4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3课时 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例4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4 教学4的乘法口诀。教材只呈现了一句完整的4的乘法口诀,其余几句让学生自己编制出来。教材同样出示了累加计算和点子图,用点子图为乘法口诀赋予直观意义,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体现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为进一步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设情景,体验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4的乘法口诀。 2. 能正确应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体会乘法口诀在计算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由加法到乘法,再到口诀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记4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法与学法 1. 应用情境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学习4的乘法口诀。 2. 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法学习4的乘法口诀。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2、3 的乘法口诀,会做 形如:二二(得四) 的口诀填空和3×2=6的计算。 学习:学习4的乘法口诀,熟背4的乘法口诀,会做形如4×4=16的计 算。 延学: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复习导入: 1.对口令:复习2、3、5的乘法口诀。 2.口算卡:复习用2、3、5的乘法口诀计算的乘法算式。 3.看图片说乘法口诀。 【品析: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2、3、5的乘法口诀,为新知做好知识和方法两方面的铺垫。】 情景导入: 师:在一片大森林中,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它又邀请了几个好朋友到家中做 客,看,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什么? 师: 对的。这位好客的小熊准备用美味的糖葫芦来招待它的好朋友。来一个好朋友,小熊就给好朋友一串糖葫芦。 师: 仔细数数,这串糖葫芦有几个山楂? 生: 4个。 师: 如果来2个小朋友,小熊需要准备几串糖葫芦呢? 生: 2串。 师: 那小熊需要几个山楂才能做好2串糖葫芦呢? 生: 8个。 师: 非常好。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如果来3个、4个好朋友,小熊要准备几串糖 葫芦?需要几个山楂呢?怎样快速算出山楂的数量,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4 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品析:用一串糖葫芦吊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计算1串糖葫芦4个山楂,2串糖葫芦8个山楂……使得导入内容与新课学习内容无缝对接,自然贴切。】 操作导入:

《234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太乡完小黄荣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强调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学情分析: 1.相关知识,经验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从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逐步体会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学生对琅琅上口“5的乘法口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了亲切感,为学习“2、3、4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困难与帮助。 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熟练程度有差异,而且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面对新知识的挑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生初步接触乘法,乘法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乘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材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接着编排了“5的乘法口诀”,这些内

容为“2、3、4的乘法口诀”做了很好的铺垫。把2、3、4的乘法口诀编排在一起,口诀内容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用不同的实物图设计了2、3、4的乘法口诀,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编制2、3、4的乘法口诀,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快速计算。 3.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3、4乘法口诀的,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教学准备:《2、3、4乘法口诀》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口诀算得数。 3×5= 5×2= 4×5 = 5×1= 5×5= 5×3= 2、根据口诀,填一填。 3×()=15 5×()=20 ()×5=25 5×()=10 4×()=20 ()×5=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最新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 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完美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电子完美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9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由2-8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迁移到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二、编出9的乘法口诀(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知道距离春天还有多远吗?(不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数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日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个九天,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从九九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它都和9有关,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9的乘法口诀) 师:“一九”就是1个9,怎么列式?(1×9=9或9×1=9)口诀是?(一九得九) 师:当“二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18天)几个9?列式?(2×9=18或9×2=18)口诀?(二九十八) 以此类推,生:三九,3个9,3×9=27,9×3=27,三九二十七 四九,4个9,4×9=36,9×4=36,四九三十六 …… 八九,8个9,8×9=72,9×8=72,八九七十二 师:那九九多少呢?(九九八十一)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生:背口诀背的。 师:那口诀是怎么来的呢?

生:八九是8个9,积为72,九九,9个9,在72的基础上加9,是81。 预设2:生:八九是8个9,积为72,九九,9个9,在72的基础上加9,是81。 师:所以,九九八十一(板书:九九八十一) 九九歌中九九加一九是多少天?(81+9=90) 师:90天的时候,就要春耕了。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预设1:生:有的没记住 师:你在记口诀的时候哪句遇到困难了? (教师心中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引到下面记忆方法) 预设2:生:记住了 师: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师: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谁能说说你都发现了哪些规律?(出示9的乘法口诀课件) (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预设1:生: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 师:对,同1-8的口诀一样,同样是9句。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