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鲁迅骂过的人

被鲁迅骂过的人

被鲁迅骂过的人
被鲁迅骂过的人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毛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鲁迅因其文风泼辣,力透纸背,经常在文坛犀利的批评和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和事物。随手一列,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人有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等。我们也不妨来看看鲁迅“骂”过的人的以后的几种情况。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奴隶总管”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下面,我们把被鲁迅骂过的名人找重点的说一下:

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

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陈西滢即陈源。女师大风潮及“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他在《现代评论》的“闲话”专栏发表文章,貌似公正而实偏袒校方,甚至暗示此次风潮系由鲁迅先生等人“挑剔”而致,暗指他们是此次风潮的主使,引起鲁迅先生的极度反感,遂撰文反击,并在《记念刘和珍君》等文中讥之为“正人君子”。这是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次笔战,现在看来也是一场正义之战,无可挑剔。我们因此就把陈西滢视为和段祺瑞反动政府一样的刽子手杨荫榆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姑母。1924年,杨荫榆就任女师大校长,依附北洋政府,推行封封建色彩极浓的奴化教育,搞家长统治,把她和学生的关系看成是婆媳关系,禁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引起学生的极度不满。1925年3月,因杨荫榆又禁止学生参加公祭孙中山的活动,使得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并最终因其开除学生而引发女师大风潮。风潮过后,杨荫榆辞去校长之职,居于苏州。章士钊这位鲁迅先生的同龄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就因提倡复古而与鲁迅交恶。女师大风潮期间,他担任段祺瑞执政府的司法总长与教育总长,《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学生“出校”的刘百昭即受他指使。后鲁迅又由于支持学生,而被这位教育总长开除教育部佥事一职。在这里,章士钊完全一副帮凶的嘴脸。

但光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认识到他的另一面。他早年就曾参加反清斗争,策划过暗杀清庭要员的活动,并与孙中山、黄兴等人过从甚密。1949年,作为国共和谈的国民党政府代表,章士钊识大体,顾大局,毅然留在北平,站在了人民的一边,此后便成为毛泽东的挚友。邵洵美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是做了女婿换来的。”教材解释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那么,这个邵洵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邵洵美,原名邵云龙。1906年6月出生于上海。他出身富贵,祖父邵友濂是清朝一品大员,与李鸿章是亲家,当时,“斜桥邵家”传遍了上海滩。外祖父盛宣怀是清末的邮传部尚书,去世时,除了法租界的大片房地产外,光现款就有三千万两银子。有这样的祖父和外祖父,邵洵美的家境可算相当不错。胡适1933年3月26日《申报·自由谈》以“何家干”的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一文中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此外,在《花边文学》的《算帐》一文,《且介亭杂文》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一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一文,都提到了“征服中国民族的心”的问题,鲁迅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抨击。郭沫若是当时西南文学领袖,以诗歌等文学形式见长。两人虽同属民主爱国人士,但因文风婉弱,当时被鲁迅骂作文盲加流氓,犀利不屑之言经常言出于表。而郭沫若却表现的却很平和,从未和鲁迅发生过正面冲突,还经常夸奖鲁迅的文采。

施蛰存1933年10月,《大晚报》副刊的编辑崔万秋约施蛰存先生谈谈读书的事情,具体而言:一是眼下读什么书;二是介绍给青年的书。施蛰存先生在第二栏中写的是《庄子》和《文选》,然后在下方做了一个小注“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给报刊推荐图书是常有的事情,推荐的书目其实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性。但是,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书单,随后遭到了鲁迅先生的嘲讽和批评,不但引起了读书界的一场争论,而且引来了“洋场恶少”的骂名。林语堂应该说林语堂与周氏兄弟在最初是非常好的盟友,尽管林语堂与胡适有极为相近的思想和个人情谊,但他却站在了鲁迅的旗下。同以文字生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语堂则是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认为:“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然而鲁迅却不这么看,鲁迅认为在反动派屠刀下,没有幽默可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鲁迅自己无畏地宣称:“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先后写了《骂杀和捧杀》、《读书忌》、《病后杂谈》、《论俗人应避雅人》、《隐士》等。其中1935年4月20日刊于《太白》上的《天生蛮性》,全文只有三句话: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把林语堂与前清遗老和伪满大臣相提并论,足见鲁迅对其厌恶之深。但是林语堂对自己的文艺观点也确信不疑,声称“欲据牛角尖负隅以终身”。梅兰芳鲁迅骂梅兰芳的话现在也快成了名言了: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就永远挂在国人的心中了。这种刻薄的说

法,对梅兰芳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能说明京剧就不是艺术,男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陈源鲁迅和陈源的争斗是他一生中较大的一役。女师大风潮和“3、18”惨案中两人的短兵相接。在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上,在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认识上,两人差别不大,都为贫弱愚昧的国民着急而无奈,都知道去军阀门前请愿不会有好的结果,俩人不同的个人的感情投入程度,陈源是任何时候都要讲二分法的博士,鲁迅是一遇到战斗就热血沸腾的战士,前者在事态的发展中一直冷冰冰的观察家的语调,鲁迅的笔墨却象出膛的子弹,奔涌的烈火,前者用历史的眼光说出了更接近真相的观点(群众领袖的误导),却在客观上帮了杀人的政府,后者站定了大的立场,对军阀给予无情的批判。陈源的角色其实很尴尬,他死抱住学术上的教条,来评论血与火的现实,挨骂也是活该。顾颉刚鲁迅和顾颉刚之争显出了鲁迅少有的一面,就是正确不在手里时,幽他一默,虚荒一枪,跳出圈外。起因是鲁迅说人家攻击国民党来着,这在当时也是件不得了的事情,生性较真的顾去信要鲁迅在广州等着他,相约法庭上见。鲁迅可能自知理亏,就回信说你明知道我已决定离开广州,故意有此一说,我可负担不起广州的昂贵日用,所以还是得走,要是真的要打官司的话,上海也在民国治下,我在彼恭候。文字是调侃狡猾的,老顾后来也没深究。足见,鲁迅也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还有些肉烂嘴不烂的文人意气。另外,吴组缃因为鲁迅“据说”他的家人躲红军逃到上海,长期陷于困扰。徐懋庸因为“反对鲁迅”的罪名,屡遭揪斗。高长虹因为与鲁迅的纠纷,甚至殃及他的孩子……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主要讲述了鲁迅和胡适,后人对他们的议论可以说不惜笔墨,洋洋洒洒。而韩石山先生的这种比较研究,在汗牛充栋的鲁研胡研著作中,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即使初版至今六年,评论文字仍络绎不绝。当时,恐怕作者自己也未能料到。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认同基本有三点,一是材料翔实,考证有序;二是观点明确,绝不含糊;三是意犹未尽,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有这三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在当今鲁研胡研界,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这是一本比较有这里的书。 我十几年前读书,最讨厌的就是鲁迅,每次他的文章,讲解注释大过原文,字字有深意,句句是内涵,写了错字是造字有功,别字就是通假,大有奉为神明,不能增删一字甚或标点的架势。到后来,但凡鲁文出现,只要往深意里说,阅读无不得高分的。而通用的分析总是:黑暗、人性、揭露、愤恨、匕首、投枪、血淋淋、火辣辣、旗帜高举、战斗卓越。 我没读过胡适,光听了骂名,但我读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语)的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觉得写美文的人,品格哪至于那么坏,即便坏了,也不至于恶毒的人格攻击的谩骂。越发觉得鲁迅言过其实。 仅凭本书中胡适的文章,以管窥豹,胡适也是一位战士,是西方民主自由的积极宣传者,是新文化肉搏旧文化的排头兵。更难得其观点一生不变,其执着自信处,令人钦服。 作者开启了一扇门,介绍了我所不知道的事件和文章,引起了我对胡适作品的兴趣,有意思的是也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课本上的鲁迅是政府宣传部牵强附会的结果,真实世界中的鲁迅远比此丰富、丰满,有意思的多,“是个人,不是鬼也不是神”(陈独秀的意思,非原话)。 很感谢韩老师的引导,推荐大家阅读本书。

高中优秀作文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高中优秀作文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2019.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鲁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尊敬,也以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在近现代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朝花夕拾》、《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 在鲁迅的世界里,自由的天地,崭新的生活。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我会邀请鲁迅看一场电影,因为我们这儿没有社戏。记得以前,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一天里,我会和他去农村,再次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寄托。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和鲁迅一起学习他的作品,领略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惨。我们将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

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这一天里,还要和他探讨弃医从文的事情。回到中国的他,便以鲁迅为笔名,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也发表了中国历史让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时刻都在写作,在作品中,不断唤醒国人的勇气,也去嘲讽那些坏人。于是,很多坏人都想去杀了他,因为他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和那些坏人作对,使得坏人们很难得以发展,使得国人的抗战意识高涨。 鲁迅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人士,为了祖国的发展,可以弃医从文,放弃自己学习很多年的医术,只是为了能够救国图存,那样的一位英雄,或许可以值得我们能够永远铭记。

鲁迅《过客》中的人生哲学

《过客》所体现的鲁迅人生哲学特点 鲁迅的《过客》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寓味,是一篇含蓄、隐晦,又富于象征意义的哲理性文章。鲁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度思考在文章中一一展现。 《过客》一文中出现了三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发老翁、紫发女孩和一位困顿的过客。而这三位人物也象征着生活中三种不同的人在人生道路中作出的不同的人生存选择。 面对西面的土地,十岁的紫发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与野蔷薇盛开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她象征着的是对生活与未来怀着希望,对生活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却又缺乏深刻认识的稚气的年轻一代;而同样的方向,老人看到的却是萧索凄凉的坟地,这位世故、麻木的白发老翁正象征着社会上已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麻木生存、畏缩不前的一类人;而困顿窘迫的“过客”即使知道前面是绝望的坟地,依旧选择向前走去的,他象征着的是灵魂无处可归却依旧永不停止追寻出路的孤独而觉醒的探索者。 《过客》一文全篇都在描述这位面对绝望现实却无所畏惧的“孤独过客”的形象。他从瓦砾和杂树中走来,困顿而疲惫不堪。在他与老翁的对话中,过客回答了三次“我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唯一清楚的就是不停往前走。而这正体现了过客身上“反抗绝望”的生命意志。 在过客与老翁的对话中,他多次说道“我还是走好”。未知的前方,可怖的坟地,过客的无所畏惧和执著精神都蕴含在了他的“走”

上。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自身的执著恰好体现了过客正视绝望现实,义无反顾选择决绝地走下去的勇士的形象。 过客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明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每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每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而这被深恶痛绝的牢笼般的地方正是他所处的黑暗而绝望的社会——所以他要走。即使他的灵魂依旧在黑暗与歧途中孤独地流浪,但“走”就意味着出路和希望。 过客的身上到处都是鲁迅自己的影子。过客在荒郊野地里没有目的地向前行走,前方是坟地,背后是无法回头的绝境,但他依旧选择坚定地向前走去,拒绝他人的布施和语言的迷惑,非要执着地走到前方的目的地去。鲁迅就像文中的过客一样,是孤独、焦灼甚至绝望的探索者,但是他亦如无所畏惧的过客一般,踏着荆棘和瓦砾,跨越坟地和山丘,不顾一切向前追求,为这个绝望的社会开辟出一条带着希望的道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2006-12-02 09:26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生活背景,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的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

鲁迅与五四著名人物的辩论 30年代前后的文坛,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潮流互相碰撞的年代。一场关于社会、文化、变革等等的关乎民族命运的大辩论,夹杂在外国侵略者的枪炮声中本国政府压迫民众及军阀之间的征讨战中,在国破山河碎的沉沦岁月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而无疑地,鲁迅是这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顶峰人物。不管现在,抑或是将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的功绩。青史留存,自在人心。 鲁迅与胡适 五四新文化的运动,离不开留洋博士胡适的开启之功。接受了美国民主思想的胡适,怀揣着改良中国社会之形态,回国之后,开始了他的理想之路。 或者过于沉湎于理想吧,胡适显然看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浸染之顽固。自信满满的胡适,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中国。而鲁迅,对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认识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知道胡适的理想按照他的做法是不现实而难以实现的。鲁迅在文字中,善意地嘲弄调侃,希望胡适能认清现实。从心理学方面的推测,胡适显然把鲁迅善意地嘲弄调侃当成了恶意的讽刺挖苦。误会由此而发生,嫌疑代替了友谊。 尽管两人有误会而互相讽刺过,但从胡适与鲁迅的文字里,可以感觉到彼此的相互推崇和佩服。鲁迅去世后,许广平女士请求帮助,胡适当即应允。对于苏雪林女士对鲁迅的恶意攻击,胡适也持否定的态度。 历史也已经印证了鲁迅的看法,胡适的失败,不是他的失败,是社会的失败。 鲁迅与林语堂 鲁迅与林语堂,都是《语丝》阵线的同人。两人龃龉和矛盾的开端,是林语堂写的《费厄泼赖》文章里的“诃鳄鱼”章节里的“偏见”之论。 林语堂论及偏见的态度,可见他想两面端平——不伤鲁迅,也不伤他的好友们。然而看似持平之论,这种持平的本身就否定了鲁迅所有文章的论点。鲁迅温温地回击着“梅花低头问老爷”的讽刺,那也只是为自己文字辩护的着想。 林语堂和鲁迅的论战文章,其路数与陈西滢是很相近的。但却比之博大、深远得多,这可看出林语堂国学的扎实。在大节的把握上,林语堂显然也比陈西滢高妙得多。 他文字的功夫,以引《野叟爆言》讽刺鲁迅的高妙可见一斑。在那几段文字下的加点,读起来不但连贯,刺起鲁迅来却也厉害。只是可惜,他遇到的是博览群书又心思灵巧智慧无边的鲁迅!鲁迅一个反手,林语堂就知道了厉害,所以他停战了。 鲁迅与高长虹 鲁迅与高长虹论战的原因,却有些复杂,其实也简单。无外乎名誉、利益,还有牵涉到许广平女士。 看了高长虹的文字,不觉得他的文字怎么样。比起陈西滢来,高长虹也还差那么些。而胡搅蛮缠,却胜过了。鲁迅,只是碍于他没有显著的社会的恶,所以与他论战的文字也还在文字上。而象高长虹利用鲁迅为他的出版物做广告,给鲁迅“戴帽子”,影射许广平不喜欢他是因为鲁迅的横刀夺爱,这些鲁迅都忍了。 看鲁迅的回复,能够体会到他的伤心,也能够感觉到鲁迅对笔墨的“控制”。

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对于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对于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发布时间:2020-04-15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最伟大的文学思想家,其他文人政客对他的评价见解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对他人或是别人对他的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鲁迅个人评价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在对中国当代革命家和文学家的评价中,对鲁迅的评价是最高的。在这里,他一连用了三个伟大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这么高呢? 这是因为虽然毛主席与鲁迅从来未曾谋面,但他在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和那些杂文的时候,就为鲁迅文章的深刻和尖锐所折服,鲁迅的立场观点竟然和他的立场观点是那样的相似,有些方面甚至还能使毛主席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是因为,除了他们都有一颗忧国忧民、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慈悲胸怀以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着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并能够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判断当代社会,是真正的心灵相通。所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赞扬是发自内心和由衷的。有的人可能会说,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内,有那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难道就没有和鲁迅的思想相媲美的吗?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智勇双全、英勇果敢、为革命忠心耿耿、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杰大有人在。但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上,和鲁迅一样有如此深刻锐利的见解,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能够用高超智慧的胆略作出巨大贡献的鲁迅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假如把在革命战争中作了巨大贡献的一些革命家文学家放到鲁迅所处的那个环境中,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的。 所以,因为毛主席与鲁迅的思想是相通的,对他卓越的文学天赋、政治的敏锐和思想的深刻推崇备至,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对于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摘抄 鲁迅个人评价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在对中国当代革命家和文学家的评价中,对鲁迅的评价是最高的。在这里,他一连用了三个伟大——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这么高呢? 这是因为虽然毛主席与鲁迅从来未曾谋面,但他在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和那些杂文的时候,就为鲁迅文章的深刻和尖锐所折服,鲁迅的立场观点竟然和他的立场观点是那样的相似,有些方面甚至还能使毛主席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是因为,除了他们都有一颗忧国忧民、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慈悲胸怀以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着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并能够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判断当代社会,是真正的心灵相通。所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赞扬是发自内心和由衷的。有的人可能会说,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内,有那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难道就没有和鲁迅的思想相媲美的吗?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智勇双全、英勇果敢、为革命忠心耿耿、舍生忘死的英雄豪杰大有人在。但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上,和鲁迅一样有如此深刻锐利的见解,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能够用高超智慧的胆略作出巨大贡献的鲁迅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假如把在革命战争中作了巨大贡献的一些革命家文学

家放到鲁迅所处的那个环境中,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的。 所以,因为毛主席与鲁迅的思想是相通的,对他卓越的文学天赋、政治的敏锐和思想的深刻推崇备至,是理所当然的。 鲁迅个人评价2 在三十年代,胡适也已不再将鲁迅视为思想上、政见上的同路人 对于鲁迅的攻击,胡适鲜有回应。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11月,苏雪林致信胡适,痛斥“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胡适在回信中为鲁迅辩护:“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信中,胡适还替鲁迅辩诬,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并非抄袭之作。⑤ 当然,胡适也未将鲁迅视为自己的同路人。苏雪林在信中自居右派,也视胡适为右派,指责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借此沽名钓利罢了。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恶。”主张“取缔鲁迅宗教宣传”。 ⑥对于苏雪林的上述指控,胡适虽不赞同(“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却也表示“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显见在左、右立场上,胡适自认为与鲁迅对立。 鲁迅个人评价3 但到1956年,胡适却又突然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然而,到1956年,胡适却忽而觉得鲁迅是自己的同路人。据学者周策纵回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

假如鲁迅生活在今天 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成长求学经历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纵观他的成长经历,早年丧父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造就他这个大文豪的必要条件。因为父亲死于庸医,家道中落,所以他加倍努力考取了一所所全免费学校得以继续学习深造。也因为此,他才有可能立志学医。所以,后来才有了他弃医从文的美谈,所以才有了这文学的一代宗师。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今天的社会中,也有许多如少年鲁迅一样聪慧,如他一样经历丧父之痛,如他一样因父亲的病而家庭贫困的少年。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将来又会怎样呢?如果鲁迅先生也生活在今天,一切又会怎样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鲁迅家里真穷困到拿不出学费和生活费的地步,那么他只有辍学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因为现在社会好像没有学费、生活费全免的学校存在。 因此,少年鲁迅就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这个大课堂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步入社会的少年,思想行为上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可能,少年鲁迅会因为自己家庭的变故和由此造成的不幸而努力上进、奋发向上。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喜欢独自去闯荡。所以少年鲁迅一定会背上行囊,远走他乡,从此走上打工之路。尽管打工之路漫长而艰苦,但以鲁迅的心智和毅力,应该可以忍受并奋发。照此看来,或许他日后会在打工者之中脱颖而出,受到老板的欣赏并因此成长为某公司的领导阶层。如果鲁迅胆子大点,也许他会自立门户,成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如果他运气

好点,他可能会在将来日进斗金,成为一个大富豪。 第二种可能,少年鲁迅会因为家道中落而自卑,会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会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怨天尤人甚至会痛恨这个社会。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会破罐子破摔,甚至会有报复社会的行为倾向。所以少年鲁迅肯定会呆在鲁镇,慢慢地便会和镇上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年混在一起。而且慢慢地也会学着干些坏事,由于不幸经历而造成的心灵扭曲,所以干起坏事来往往会更心狠手辣。渐渐地,他会有较高的威信,在那些哥们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最后,极有可能成为为害一方的黑帮老大。 当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遇上几个好班主任——这班主任还得有点钱。每年的的学费等开支都由班主任帮他出。这样的话,他能免强熬到高中毕业。但大学恐怕就念不上了,因为大学学费简直是天文数字,一般的班主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虽然大学里有贫困生贷款上学的举措,但第一次去的学费就不可能筹到。另一种是遇上丛飞这样的好人来支助他上学,但这种机会几乎为零。因为鲁迅的家既不在大西北又不属贫困山区,而且他还是城镇户口,所以丛飞等人的爱心很难恩泽于他。 如此看来,倘若鲁迅生活在今天,要想成为大文豪实在难矣! 不过,鲁迅是咱中国人的骄傲,是一代文学宗师,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只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和鲁迅经历相似的苦命少年,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一、 1.鲁迅:A、受古典文学熏陶,受中国民间艺术熏陶;B、幼年未产生从文思想,准备以“从医”为职业。C、弃医从文,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推文艺。 郭沫若:A、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对人物传记相当喜欢;B、从小就有“文学倾向”;C、“弃医从文”,富国强兵的意识,选医,五四运动波及日本留学引发压抑的文学兴趣。 G&L:虽都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但是鲁迅在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比郭沫若有更痛苦的思想斗争,又在更深层、更复杂的思想内涵过渡中各方面的准备也更充分,几乎同时崛起的新文化运动中,领域不同,采用的斗争形式不同,所信奉的文艺观点不同,思想转变的情况不同。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想的侧重点不同 鲁迅:1、对东欧弱小民族的作家作品,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较重视。2、文艺思想上,对日文艺批判家厨川白材等人的文艺观点较欣赏。3、进化论对他曾产生过长远的影响。 郭沫若:1、偏爱泰戈尔的作品,歌德、海子的诗歌和小说,俄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剧作,美诗人惠特曼的诗歌等也给他深刻的影响。2、文艺思想上,受尼采学说:论神论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2、思想转变的情况不同 鲁迅:经过较长时间阵痛的渐变后而发生质的飞跃,最后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接受马列之一之后才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3、创造化倾向创作方法不同 鲁迅:小说描写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更多的是破坏性的呐喊,贯穿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郭沫若:《女神》等憧憬着革命思想和强烈激情,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基础。 二、两人最初的误解和隔阂 1、“处女媒婆”说 编排时鲁迅创作置于翻译之后,郭沫若提出质疑,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精加遏制。鲁迅重视翻译,认为应先翻译,才能促进中国文学创作,郭沫若尊重创作,相对看轻翻译,对于中国文学发展途径不同 2、《呐喊》的评论 成仿吾全面批判《呐喊》,创作社与之矛盾产生,郭沫若在创作社。 3、半途而废的联合行动 A、同居广州,仍未曾见面。 B、鲁迅在创作社成仿吾起草的宣言上签字,政治场一致。 C、鲁迅长去创作社购书谈天。 D、鲁迅创作社从误解,对立到隔阂逐步消除 4、“革命文学”论争中笔墨相机 A、成仿吾在日本接受极“左”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影响,他认为《创造周

初一作文: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作文800字

假如和鲁迅生活一天 那天,我乞求上天用我三天寿命来换取我此生还未完成的两个遗愿,老天笑着说好,无奈放我而去。 穿梭时光隧道,我来到了1918年初春,来到了那个站在灭亡线上的中国,看到了人们一幅幅丑恶的嘴脸。 那夜,我静静的躺在桌上,看着鲁迅先生皱着眉沉沉的吸着烟。他表情凝重,皮肤暗黄,穿着一身长而黑的长衫,短发使他显得精神倍加。他坐在书桌前,一阵长思之后,突然拿起我,沾了沾墨汁。我被他攥在大手中上下游动,在白纸上翩翩起舞。我偷偷注视他犀利的眼神,凝重的表情,终写完“狂人日记”四个字。 五更天之后,他揉了揉疲惫并且充满血丝的双眼,轻轻的把我担在早已熟睡的砚台上。他伸了伸僵硬的双手,直拖着身体“哐啷”一下子就躺在了冰冷的床上。但我知道那一夜鲁迅并未眠,而我,随着鲁迅的心,亦未眠。后来,无论是酷热盛夏还是寒冷冬天,我陪着鲁迅“看了”鸭子,“过了”端午,“回了”故乡,“见了”豆腐西施,“问候了”孔乙己…… 1919年四月,又是一个无声的夜晚,我还同往常一样,安静的躺在早已被磨得发亮的书桌上。昏暗的烛光中鲁迅不住的咳。一年已去,时间婆娑,把鲁迅的两鬓染的泛起白意,黝黑的脸上多了许多褶皱,脸上的胡子看起来也有几天未刮。然后他拿起我,放下,又拿起我……他双眉紧皱,双眸尖锐,最后只用我写下了一个字“药”然后就又咳着吸烟去了。

时光荏苒,他一天比一天咳的重比起我初见他,精神似乎被磨掉了不少。这些天,他总是一个人碎碎念的嘟囔着什么。我看他站起来,徘徊一会儿就又坐下,使我担忧起来。 “横、竖、弯折勾”我被他紧握着,写下了“阿”字,随后纸上又出现了“阿贵列传”四字,猛地,他又用我生硬的划掉了,狠狠地团了。他接着又草草的写下了相似的四字:“阿Q内转”。可是他嘴里又念着“不不不”就又把这放在了一边。最后,看他神色突变,迅速捏着我写下了“阿Q正传”四个方正的大字,并嘴角微扬。这样我随着鲁迅,领略了阿Q的一生,看尽了阿Q的起起落落。 “嗖”一下子,我回到了现在。老天告诉我,时间已到,我感叹着从1918到1921的这“一天”太短太短,然后摆了摆头。可酷似小鹿一样聪明的我突然灵机一动,用渴望的眼神对着老天说道:“我的另一个愿望是再去陪着鲁迅过完剩下的日子!”老天用木讷的眼神看着我,于是我又踏上了“一日”的旅程……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案群文教学篇目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父亲》《回忆导师二三事》《鲁迅回忆录》《怀念鲁迅先生》 议题解读: 本议题基于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初识鲁迅”进行设计。通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鲁迅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阅读这组群文,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走进鲁迅,让学生觉得鲁迅并没有那么遥远,也不是无法企及的巨人,而是与普通人一样,有亲切的微笑,温暖的话语和慈爱的目光。 本议题旨在丰富学生对名人的多元认识,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本全面认识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和不同作者回忆鲁迅的文章, 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及形象特点。 2.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了解从多个角度、多个文本全面认 识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推荐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书籍。 教学准备

什么样的鲁迅?告诉孩子们一个阅读小窍门-----抓文章中概括性的词句。 2.学生分组,每组重点阅读一篇文章,勾画关键词句,用词语批 注感受。 (1)小组选定篇目自学。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填写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 给作者的印象我的印象文本作者与 鲁迅 的关系 《我记 忆中的 鲁迅先 生》 《记忆 中的父 亲》 《回忆 导师二 三事》

《鲁迅 回忆录》 《怀念 鲁迅先 生》 (3)全班交流 阅读记录卡 文本作者与 鲁迅 的关系 给作者的印象我的印象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邻居开始:严肃,不 敢接近 后来:亲切慈祥、 诲人不倦 幽默,对小孩很 亲切 《记忆中的父亲》父子和善、尊重孩子、 鼓励“我”阅读、 顺其自然、宽严 有度 爱孩子、不过渡 控制孩子、和今 天的多数家长 并不一样 《回忆导师二学生态度:热忱、温 厚、慈祥、和蔼 关心爱护青年 人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 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古代史,都鲜有思想自由的时代,而百家争鸣的思想更是千年难得一遇,就欧洲来说,也只有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而在中国,思想最为辉煌的莫过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与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百家之言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给后人留下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反观9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它的划时代意义不仅仅是在思想上的,更是在文学上的。在这段历史的舞台上,一个个闪耀至今的人物粉墨登场了,是历史先成就了他们,而后他们才成就了历史。在此就不能不提到两个最为中重要的的文化战士——鲁迅与胡适。 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著名的《文学改良诌议》,揭开了白话文学运动的序幕。接下来,鲁迅也以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崭露头角。这时候,胡适才二十几岁,而鲁迅已经年近四十了,要不是钱玄同坚决请出了在抄录古书中消沉度日的鲁迅,也许,一代文豪就此湮没了。 胡适的耀人之处在于他的多方面尝试与开创新局,在学术上,他是首推白话文的急先锋,中国的新诗也是自他的《尝试集》开始,在哲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上,他有《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开山的典范巨著,在小说研究上,有《红楼梦考证》等十余篇重要学术论文,开一时古典小说研究之风气,就连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也是颇有建树。 而鲁迅的成就是思想性大于学术性的。在学术上,鲁迅只有小说史的研究颇称钱无古人,举足轻重。有人曾惋惜后来的鲁迅不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小说的创作上,而是去成就“锋如利刃”的杂文,《呐喊》,《彷徨》的内容之深刻,文学之简练至今仍没有其它小说能出其右。 两人可谓是各有千秋,然而,两人学说却在死后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鲁迅是早已热了几十年,而胡适只是在最近十几年内才重新得到了应有的评价。这个中缘由当然是由于两人的政治观点的迥异,胡适信奉的是美式的民主自由,而鲁迅后来崇尚的是俄共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旦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就往往变得是非不分。鲁迅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在文化的围剿与反围剿,突围与反突围中度过的,当年参与论战的不乏诸如成仿吾,郭沫若,钱杏邨此类的名人作家,而胡适的思想也在经历了从50年代开始持续30多年的批判运动之中重焕光彩。这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也不能不让人感到庆幸与悲哀同在。撇开两人多种身份的多种成就,单就两人的文章而言,鲁迅的文章深刻,读来激动彭湃,发人深省。胡适的文章读来通俗浅显,在细细品味中深受启迪。 常常说文如其人,在做人方面,鲁迅一生树敌太多,同时把自己自觉地陷在一个苦难,黑暗的精神世界里进行自己的民族反思与思想苦旅。而胡适则在平和中宽以待人,美名远播。鲁迅身上散发的是一个苦难的民族魂的魅力,而胡适身上焕发的则是作为个人修养之很高境界的人格魅力。鲁迅是铁骨铮铮的铜豌豆,却一生艰苦,而胡适也不乏其骨的傲然正气与坚持自我,却屡受非议。 当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去的时候,事物还原了它本来的清晰面目。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好还是不好,对亦或错,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存在便是合理”,而世人在评论是非的同时,应多一点自己的主见,少一点来自别人的盲从,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绝对,给思想一点生长的土壤,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当《胡适全集》与《鲁迅全集》分庭抗礼的时候,文化,终于归还了本来应有的面目。

有关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六篇

有关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六篇 有关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六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篇1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我心目中的他是拿着锋利的笔锋,用丰富细腻的情感书写世界的人。他就是鲁迅。 他写过的小说不多,但是每篇都意义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在《孔乙已》里,有意嘲弄孔乙已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负阿q,阿q则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村的村名把祥林嫂的悲剧当做有趣的事来欣赏…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不但用杂文与新文化的各种不同论调进行斗争,他也是一个关心后代,热爱人民的人。他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曾多次用散文呼吁救救孩子。他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孩子,激励

孩子们认真读书,他热爱社会的人民,他用文字写下一个个反派的人,用双手救助一个个老百姓。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让家中的女佣放下活儿去休息,自己却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用他的笔与敌人战斗。以笔为戈,战斗一生。 我心中的鲁迅是一个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心中的鲁迅作文300字篇2 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别人,因此,我心中的鲁迅先生就和别人心中的不一样。 在我眼里,鲁迅先生可不只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慈善家和教育家。 说鲁迅先生是慈善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用金钱帮助劳动人命且不说,你看他,为了中华文学战斗了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作为战争的时间,以笔做武器,以生命做代价,为劳动人民呐喊了一生,同昏庸的当局战斗了一生!面对当局的压迫,鲁迅先生毅然坚持为劳动人民呐喊! 难道,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就仅仅只是文学吗?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极富同情的心比那些文学作品更值得我们学习! 说鲁迅先生是教育家,自然也有我的理由:就冲他的侄女周晔说的那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来说,也足以说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生活年代背景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中日关系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 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家庭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有被处斩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花了无数的钱,父亲的病仍未医好,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案群文教学篇目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父亲》《回忆导师二三事》《鲁迅回忆录》《怀念鲁迅先生》 议题解读: 本议题基于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初识鲁迅”进行设计。通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鲁迅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阅读这组群文,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走进鲁迅,让学生觉得鲁迅并没有那么遥远,也不是无法企及的巨人,而是与普通人一样,有亲切的微笑,温暖的话语和慈爱的目光。 本议题旨在丰富学生对名人的多元认识,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本全面认识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和不同作者回忆鲁迅的文章, 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及形象特点。 2.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了解从多个角度、多个文本全面认 识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推荐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书籍。 教学准备

PPT、阅读文本、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回顾导入。 1.(PPT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这位先生同学们都认识,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板书:鲁迅)说到鲁迅先生,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很瘦很瘦,但精神很好。 2.(PPT出示文本题目。)这是我们刚学的四篇课文,谁来 说说,你了解了鲁迅的哪些性格特点?感受到鲁迅的哪些崇高品质? (教师相机板书) 3.回顾了这么多,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印象呢?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你会选择那个词? 预设:伟大、巨人、了不起、伟人…… 4.教师过渡:是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就像一位巨人一样,我们佩服他,但又觉得他遥不可及。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生活中的) 二、浏览群文,感悟形象。 1.浏览这五篇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提示:先通览文章,再聚焦重点句子:思考:你看到了一个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胡适,(1891.12.17—1962.2.24),徽州绩溪县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鲁迅与胡适,在我的视野里是两个窗口,一个通向深邃冷寂的长夜,一个连着开阔、暖意的春的原野。”(孙郁) 鲁迅是闪电,胡适是阳光(邵建) 鲁迅是酒,胡适是水(傅国涌) 鲁迅的精神是药,胡适的思想是饭,……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徐迅雷) 鲁迅和胡适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同盟军(《新青年》时期)到路人(甚至是敌人)的关系。 30年代,一个是左翼领袖,一个是右翼旗帜。学术界有“挺鲁派”和“挺胡派”。 从根本上来说,鲁迅与胡适性情、身份、立场差异太大。不同的留学背景,使他们成为“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在“留日派”中鲁迅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鲁迅1902年4月进日本弘文学院,1903年发表《说镭》、《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表现了对科学的热情;1904年6月到仙台医学院;1906年3月退学,返回东京。 胡适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1906年考入中胡适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鲁迅学医的动机: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战争时当军医、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弃医从文”:直接原因“幻灯事件”;深层原因是对国民性的思考(其中包含梁启超影响)。 胡适学农的动机: “我的选择是根据了中国盛行的,谓中国学生需要学点有用的技艺,文学哲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个观念。但是也有一个经济的动机:农科学院当初不收学费,我心想我或许还能够把每月的学费节下一部分汇给我的母亲。” 1.对农学课程没兴趣,早年所学的知识用不上,一次关于苹果的实验,让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学设计说明

群文阅读〈生活中的鲁迅》教案群文教学篇目 〈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父亲》回忆导师二三事》鲁迅回忆录》怀念鲁迅先生》 议题解读: 本议题基于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初识鲁迅”进行设计。通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鲁迅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阅读这组群文,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走进鲁迅,让学生觉得鲁迅并没有那么遥远,也不是无法企及的巨人,而是与普通人一样,有亲切的微笑,温暖的话语和慈爱的目光。 本议题旨在丰富学生对名人的多元认识,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本全面认识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和不同作者回忆鲁迅的文 章,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及形象特点。 2.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了解从多个角度、多个文本全面认识 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了解名人的兴趣,推荐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书籍。 教学准备

PPT、阅读文本、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回顾导入。 1.(PPT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这位先生同学们都认 识,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板书:鲁 迅)说到鲁迅先生,他时常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很瘦很瘦,但精神很好。 2.(PPT出示文本题目。)这是我们刚学的四篇课文,谁来说说,你 了解了鲁迅的哪些性格特点?感受到鲁迅的哪些崇高品质? (教师相机板书) 3?回顾了这么多,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印象呢?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你会选择那个词?预设:伟大、巨人、了不起、伟人 4?教师过渡:是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就像一位巨人一样,我们佩服他,但又觉得他遥不可及。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生活中的) 二、浏览群文,感悟形象。 1?浏览这五篇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提示:先通览文章,再聚焦重点句子:思考: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告诉孩子们一个阅读小窍门-----抓文章中概括性的词句。 2?学生分组,每组重点阅读一篇文章,勾画关键词句,用词语批注感受。(1)小组选定篇目自学。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填写阅读记录卡。

萧红:鲁迅先生生活散记

萧红:鲁迅先生生活散记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萧红:鲁迅先生生活散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带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X X X 珂勒惠支的画,鲁迅先生最佩服,同时也很佩服她的做人,珂勒惠支受希特拉的压迫不准她做教授,不准她画画,鲁迅先生常讲到她。 史沫特烈,鲁迅先生也讲到,她是美国女子帮助印度独立运动,现在又在援取中国,他对这两个女子都是由衷的敬重。 X X X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用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X X X 鲁迅先生五欢吃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

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X X X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X X X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充足,有些冷落。鲁迅先生常到这吃茶店来。有约会多半是在这里边,老板是白俄,胖胖的,中国话大概他听不懂。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有一天鲁迅先生的背后那荣茶座里边坐着一位摩登女子,身穿紫裙子黄衣裳,头戴花帽子……那女子临走时,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的看了她半天,而后说: “是做什么的呢?……” 鲁迅先生对于穿着紫裙子,黄衣裳,花帽子的人就是这样看法的。 X X X 鬼倒底是有的是没有的?传说上有人见过,还跟鬼说过话,还有人被鬼在后面追赶过,有的稍微软弱一点的鬼,一见了人就贴在墙上,但没有一个人捉住一个鬼给大家看看。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30年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